八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八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八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一、八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

(1)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就可以用一事物为另一事物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

(2)比喻的结构: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表明比喻关系的词)。

【例1】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这一比喻句中的本体为“枯草”,喻体为“铜丝”,比喻词为“有如”。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如下三种基本情况: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好像、仿佛、如同、犹如、宛如、像是、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其典型形式为:甲像乙。

【例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例3】小河如同闷坏了的孩子,喧闹着,要到广阔的野地去游荡。

【例4】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例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外,明喻还可用“比、赛、胜”之类较为特殊的比喻词来联结。

【例6】人比黄花瘦。

【例7】他简直力大赛过牛。

【例8】日出江花红胜火。

②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就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其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9】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例10】更多的时候,层峦叠嶂成了水墨山水。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a.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11】这里是花的海洋。

b.本体和喻体是同位关系。

【例12】老王八你不要灌米汤。

【例13】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14】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例1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类型,这里还介绍另外两种特殊的情况: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16】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⑤反喻: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设喻,指出事物不具备某种性质,属于用否定形式构成的比喻。

【例17】文章的结尾最好能让读者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千万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

(4)构成比喻所具备的条件:

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例18】她的性格很想母亲。

这不是比喻句,而是同类事物的比较。

②本体和喻体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19】刘玉翠回到村里,就好比是住进了监牢里。

这里的相似点是“没有自由”,句中没有点明。

【例20】他的面容上毫无表情,像一尊大理石般冷峻、端庄。

这里的相似点是“冷峻、端庄”,句中已经点明。

③有些带“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

【例21】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猜度)

【例22】我们的祖国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等。(表举例)

【例2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们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例24】小玲的个头像小兰一样高。(表比较)

2.比拟

(1)定义: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形容,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2)种类

①拟人: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例1】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把无生物拟人化)

【例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3】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者血污来到人间。(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以上三例,比拟词都在谓语的位置。例1中的“唱”、“冲”、“迎接”。例2中的“唱”、“弹”,例3中的“来”等比拟词,都在句中作谓语,这是比拟最常见的形式。比拟词也可以在定语或状语的位置。

【例4】雨后,人行道上嘲弄地盯着人的痰迹消失了。

【例5】风停了,空气中的烟尘也不再得意地飞舞。

以上例4中的“嘲弄地盯着人”在句中作定语,例5中的“得意地”在句中作状语。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6】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把人当作物来写)

【例7】这些诗篇被埋在地底下,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例8】知识值多少钱一斤?(把抽象的物当作具体的物来写)

以上例6中的“竖”、例7中的“生根发芽”、例8中的“值多少钱一斤”都在谓语的位置。3.借贷

(1)定义: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借代。

(2)种类

①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

②借与事物有关的作家或产地代事物。

【例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③借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工具或材料代人或事物。

【例3】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

④全体与部分互代。

【例4】吟罢低眉无写处。(以部分代全体)

【例5】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以全体代部分)

⑤专名代泛称。

【例6】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⑥具体代抽象。

【例7】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⑦结果代原因。

【例8】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3)注意点

①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例9】那边来了一队红领巾。

这里用“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没抓住了事物的典型特征。

②所借代的事物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已了解事物的背景。

【例10】陶行知有这么一首诗;光明照万世,宏论醒天下,24748,小坟葬伟大。

这里用“24748”借代马克思的墓。如果不知道马克思的墓号是24748,就很难分析出其借代的用法了。

4.夸张

(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作出言过其实的极端形容,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夸张形式。

【例1】上次去北京,遇见一位语言学老专家,。他说,北京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如果要抓语言上、语法上的毛病,每天都可以编出一本书。

这里用“每天都可以编一本书”,极言北京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里的语病多得吓人。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等的夸张形式。

【例2】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明月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这里的“似乎不过几尺”,是对月亮离山顶很近的缩小说法。

③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3】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深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这里用“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这一超前夸张,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农民们那种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心情。

(3)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地合理夸大或缩小,所以不能失去生活基础和生活依据。

【例4】一朵棉花打个包,装得卡车头儿翘。

这里的两个夸张都不合理,失去了生活依据。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例5】他的弹跳力很强,一伸手,简直可以摸到篮球筐子。

这里用“可以摸到篮球筐子”来形容“弹跳力很强”,是不够味的。

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5.对偶

(1)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①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例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上面例1的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例2的上下句意思上想补、相衬。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5】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例6】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例7】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例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例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以上五例中,例5是承接关系;例6是因果关系;例7是假设关系;例8是条件关系;例9是转折关系,这是李商隐的名句,是说自己身上尽管没有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跃阻隔,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相同。

(3)注意点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对仗、整齐;徒有形式的对偶,内容空洞,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譬如说,南北朝的骈文,往往用华丽纤巧的对偶形式来掩饰空虚贫乏的内容,便促成了它的畸形繁荣。

6.排比

(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加强内容,加重感情,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①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1】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数句排比:一个句群中各句构成排比。

【例3】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反悔香风毒雾脚下踩。

(3)注意点

排比必须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意相关,且有语言标志。譬如说,上面例1中的排比为整齐的偏正结构;例2中的排比有反复出现的提挈语“他们的”、“是”、“那样的”;例3中的排比有提挈语“穿草鞋”、“把”。

7.设问

(1)定义: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2)种类

①自问自答。

【例1】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面例2是李煜的名句,词人艺术地回答了愁怨之大的原因,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

②只问不答。

【例3】妹在屋里织绫罗,哥在门前唱山歌;山歌唱得人心乱,织错几尺花绫罗,你说该怪哪一个?

上面例3是一首民间情歌。末句的设问没有回答,毫无疑问,就怪“哥在门前唱山歌

”。

(3)注意点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1)定义: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1】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

(3)注意点

反问,往往充满激情,因而常用于反驳、责难、质问。如果反问连用,特别是把反问的两种形式交替使用,则更见激情。

【例3】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需要把他们放在温室里来培养,来保护?难道今天伟大的现实,社会主义祖国繁花似锦的前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就不能吸引我们的年轻人,让他们无事可做,只好把好时光耗费在胡思乱想、胡作非为上面?我想问一句: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正面的东西是不是占主要地位?那么,为什么今天还有不少人担心年轻人离开温室就会落进罪恶的深渊,恨不得把年轻人改造成为“没有性程序”的“五百型”机器人呢?

以上八种修辞方法是高考大纲所规定需要掌握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另外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这里介绍几种,以增强语言的识别和鉴赏能力。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中考必考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用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语文基础:分类详解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

语文基础:分类详解小学8种常考修辞手法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小学语文常用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

小兴安岭》 拟人 ?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夸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学目标 1、能辨析、认识常用的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辨析和运用修辞手。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作用。 一、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小组讨论回答)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比喻 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2)拟人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3)夸张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对偶 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5)排比 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6)引用 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等等。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7)反语 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 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修辞要点】八种常用修辞方法简介

【修辞要点】八种常用修辞方法简介: (一)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甲物喻乙物。 1、比喻的特点: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比喻标志)+喻体(作比方的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必须要有相似点。相似点越多,比喻越贴切。否则,比喻不能成立。常用的比喻词有:“像……一样、好像……似的、仿佛、如同”等等。 2、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仿佛、犹如”等连接。例如:收获的粮食堆成垛,像座小山。 (2)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只有本体、喻体,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连接。譬如有句歌词是这样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花”,这是明喻;如果改成“阿里山的姑娘是朵花”,就是暗喻。 (3)借喻。典型形式是“以乙喻甲”,不用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甲说成乙。譬如“红太阳照亮了边疆”、“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借喻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来替代,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来比喻。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添上比喻词,加上本体,就可以变成明喻。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 A、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B、那一群身着风衣骑自行车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3、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虽有“像、仿佛”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A、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同类比较) B、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测) C、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D、像黄继光、雷锋这样的英雄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表示列举)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其特点是:事物人格化,或人被物化。 1、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行为、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生动。例如:小溪在欢唱,鱼儿在游泳。 (2)拟物: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如“包袱”。(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这种想法太机械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以荷花个体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以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二、借代 1

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2、比拟(拟人和拟物)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具体形象,鲜明生动。一个恰当的比喻,不但胜过累赘的解说,而且耐人寻求,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①明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像乙(比喻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具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 例如:生活像一团麻。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藤萝瀑布》 ②暗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是乙(比喻的事物),常用的词语还有“变成”、“成了”等。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作为战斗武器,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具有本体、喻

体,比喻词不出现。) ③借喻:直接把甲(比喻的事物)说成乙(比喻的事物),不用比喻词,连本体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 二、拟人 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例如: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时,要注意符合事物本质的特征。 三、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四、夸张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6)拟人。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比拟。 (7))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8)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详解: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 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 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3.夸张: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一)比喻的概念:对于两种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把其中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 (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三)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如: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加深感情色彩。如: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四)比喻的三个基本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如”“犹如”“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如: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如: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直接用?灰色的幔?来比喻黑云。)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喻指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五)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臵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六)几种不恰当的比喻 1.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2.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3.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具被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七)比喻的其他特殊类型 1.暗喻有许多变体: ①修饰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偏正词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拟人)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语文常见的8大修辞手法+练习

语文八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01-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

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02-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03-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1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

1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①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 ②杂文是投枪,是匕首。 ③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作用:变陌生为熟悉,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形象具体。 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 ①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②就这样,你一点点耗尽了灯油,熄灭了你的光。(拟物) 作用:以彼拟此,充分想象,寓情于物,生动传神。 3、借代借代就是借用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①花白胡子....正坐在墙角吸旱烟。 ②日夜的辩论,剧烈的争吵。行动胜于语言,拳头..代替舌头.。 作用:简洁生动,引发联想。鲜明深刻,富于变化。 4、夸张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作用:突出特征,激起共鸣,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5、对偶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表达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作用: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便于吟诵。 6、排比排比是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内容。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各种不同色素,渗汇其间,使这类小花小得更精致,更娇憨,更惹人爱怜了。 作用:句式匀称,音韵铿锵语意贯通,气势雄劲。 7、设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即自问自答。 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 ②理论从哪里来?从事物中来。事例从那里来?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 作用:启思引想,引人注意,增强行文的波澜。 8、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只问不答,从问话中得到答案。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只许一人言,不许众人言,岂不成了“一言堂”了么? 作用:使语气和语意鲜明有力,感情强烈。根据《考试说明》对修辞方法的运用要求,我们还应该注重在识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和综合分析不同的修辞方法。 容易混淆的修辞格辨析。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拈连

八种常用和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 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 1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问题时用同他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两者的词叫喻词。例如:我们是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比喻分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明喻。 明喻的结构特点是用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一般格式是:甲像乙。 3 比喻的好处: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另外,比喻可以用浅显常见的现象对深奥的道理假意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 4注意: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但两者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要具体、浅显、贴近、让人一看就明白。 二拟人 1 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也就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例如:小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2 好处: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本来不是人的东西人格化,使被描写的事物活跃起来,这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力。 3注意:运用拟人的写法必须是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描写的环境气氛。只有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运用拟人时还应注意比拟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之处,才能把物写的像真正的人一般。 三排比 1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例如:汽车在奔驰,钻机在轰鸣,人群在欢笑。 2 排比的句子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关系是并列或递进的。一般情况下,各部分又常用共同或相近的提示语。 3 好处: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的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