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基因(簇)的沉默及其激活机理

真菌基因(簇)的沉默及其激活机理
真菌基因(簇)的沉默及其激活机理

食品微生物课程论文

题目真菌基因(簇)的沉默及其激活机理

姓名费鹏学号2013309010006 专业食品科学评分

指导教师陈福生职称教授

中国·武汉

二○一三年十二月

真菌基因(簇)的沉默及其激活机理

摘要:真菌一直是人类获得各种抗生素、氨基酸、天然活性成分等的宝贵资源和天然加工厂。自从1986年Peerbolte发现基因沉默现象以来,如何利用真菌基因(簇)的沉默与激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对真菌基因(簇)的沉默及其激活机理的深入研究不仅丰富和推动了真核生物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和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真菌系统进化的研究和转基因沉默和激活问题的解决。本文介绍了真菌基因(簇)的沉默现象和机理,同时也对其激活方法与机理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真菌;基因沉默;基因激活

Abstract: Fungus has always been the precious resources and nature factory of various antibiotics, amino acids, natural active ingredients and so on for human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ungus gene silencing and activation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view since Peerbolte discovered gene silence in 1986.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fungus gene silencing and activation not only enriches and promotes epigenetics of eucaryon, but also greatly promotes the phylogenetic study of fungi and the research of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gene silencing and acti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henomenon and mechanism of fungus gene silencing and activation.

Keywords: fungus; gene silencing; gene activation

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 是指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由于种种原因不表达[1],是生物细胞基因表达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现象是Peerbolte 在1986 年首先在转基因植物中发现的,他发现导入并整合进受体基因组中的外源基因在当代转化体或其后代中表达受抑制[2]。后来,人们在线虫、真菌、昆虫、原生动物、果蝇、斑马鱼及老鼠中也陆续发现了基因沉默现象。

基因沉默一般发生在2种水平上,即: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TGS)和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3]。两者统称为同源依赖型基因沉默(homology dependent gene silencing,HDGS),是指外源基因进入宿主细胞而不能正常表达的现象。TGS一般只发生

于外源基因转录的起始和终止,是由于DNA修饰染色体异染色质化等原因使基因不能正常转录;PTGS发生在转录后,外源基因能够转录但无法翻译出产物蛋白,而且外源基因和内源基因通常一起沉默。

发生沉默的基因可以是外源性转移基因,也可以是入侵的病毒或宿主内源性基因。研究发现,环境因子、发育因子、DNA修饰、组蛋白乙酰化程度、基因拷贝数、位置效应、生物的保护性限制修饰以及基因的过度转录等均与基因沉默有关,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作为启动因素或中间体为不同生物基因沉默所共有[3]。

1.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

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是DNA水平上的,主要是由于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异染色质化及位置效应等造成DNA无法被转录成RNA,故表达受抑制。

1.1 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作用是转录水平上表达调控的基本方式之一[4],是最早发现的DNA修饰途径之一,也是造成TGS最主要的原因。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使DNA失去核酶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点,以及DNA 酶的敏感位点,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凝缩成团,失去转录活性。

DNA甲基化是指生物体在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ation transferase, DNMT)的催化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SAM )为甲基供体,将甲基转移到特定碱基上的过程[5]。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广泛的甲基化,CpG 二核苷酸是最主要是甲基化位点,它在基因组中广泛存在但呈不均匀分布,在基因组的某些区段,CpG保持或高于正常概率,长度为300~3000 bp,这些区段被称作“CpG岛”。“CpG岛”主要位于基因的启动子(promotor)和第一外显子区域,约有60%以上基因的启动子含有“CpG”岛。“CpG”岛上的5’-胞嘧啶易被甲基化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

真菌DNA甲基化位置与植物相同而与哺乳动物不同。在哺乳动物中,除位于第一外显子区域的CpG岛外,基因组中约75%的CpG二核苷酸被甲基化,其编码序列也常发生甲基化[6]。真菌和基因组的甲基化主要发生在转座子和其他重复序列,大部分基因组并不存在甲基化,包括CpG 二核苷酸。

目前已知甲基化影响基因表达的机制包括以下几种作用:

①直接作用: 甲基化直接干扰特异转录因子与启动子上识别位点的结合。转录因子AP2、Cmyc/Cmyn、CREB、E2F、NF2KB均可识别含有CpG残基的序列,每种转录因子与相应位点的结合都可由于甲基化而受到抑制,使基因转录终止。

②间接作用:基因5’端调控序列甲基化后与细胞核内甲基化CG序列结合蛋白结合,阻止了转录因子与基因形成转录复合物。

③染色质结构改变:具有转录活性的DNA 在甲基化后与甲基化CpG结合域( methyl-CpG binding domain,MBD )蛋白(如MBD2、MeCP2) 结合,而该蛋白所连接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1和2使组蛋白脱乙酰化,导致染色质结构变化而使转录抑制。

1.2重复序列诱导的点突变(repeat-induced point mutation, RIP)

RIP是真菌特有的一个有效检查重复序列并使之发生突变的过程,由Selker 等[7]于1986年在脉孢菌中发现。与动植物中的重复序列诱导的基因沉默(repeat-induced gene silencing, RIGS)相类似,外源基因如果以多拷贝的形式整合到同一位点上,形成首尾相连的正向重复(direct repeat ) 或头对头、尾对尾的反向重复( inverted repeat ),则不能表达。而且拷贝数越多,基因沉默现象越严重。这种基因沉默可能是重复序列间自发配对,甲基化酶特异性地识别这种配对结构而使其甲基化,从而抑制其表达。此外,重复序列间的相互配对还可以导致自身的异染色质化。其机理可能是异染色质化相关蛋白质识别重复序列间配对形成的拓扑结构与之结合,并将重复序列牵引到异染色质区,或直接使重复序列局部异染色质化。

Selker等[7]用脉孢菌染色体的ζ-η区(ζ和η分别为5SRNA的基因,二者序列高度相似且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研究DNA序列对DNA甲基化的诱导作用,结果发现在脉孢菌生活史的有性阶段,二个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融合后,在核融合前,二个不同交配型的核处于同一原生质中时,重复序列很不稳定,尤其是前后连锁的重复序列容易缺失或发生新始甲基化(denovomethylation),而不连锁的重复序列发生修饰的几率相对低些。相反,单拷贝序列在整个生活史都是稳定的。重复序列的变化是由于其中的GpC 发生转换突变成为ApT [7]。

全基因组分析表明,粗糙脉孢菌基因组的甲基化绝大多数与RIP 有关,在发生RIP 的序列中,80% 以上的胞嘧啶被甲基化。触发RIP 的二个重复序列既可以位于不同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当二个重复序列的长度超过约400 bp (或不连锁的重复序列超过约1 kb)、相似性大于80%,即可发生RIP[8]。但在脉孢菌中也存在一些不发生RIP的重复基因,如绝大多数rRNA和tRNA基因的序列[9]。通过RIP,脉孢菌序列中约30%的GpC对突变成为ApT对,其主要发生在CpA二核苷酸,使CpA转换成为TpA,从而形成富TpA 片段。RIP 突变的序列在营养细胞中常常引起DNA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有时这种甲基化不仅包括重复序列自身,还会延伸至重复序列之外。

除脉孢菌中外,在其他真菌中也先后发现有RIP,如子囊菌鹅柄孢壳菌(Podospora anserina)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子囊菌中的无性态真菌曲霉(Aspergillus)[10]包括米曲霉(A. oryzae)、黑曲霉(A. niger )、构巢曲霉(A. nidulans)和烟曲霉(A. fumigatus )以及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谷类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ereale)[11,12]等、担子菌花药黑粉菌(Microbotryum violaceum)。与粗糙脉孢菌相比,其他真菌的RIP比较温和,许多重复序列具有活性或即使没有活性也很少发生突变,如黑曲霉RIP仅限于使少数转座子序列的开放阅读框中止,而产黄青霉中受RIP影响的序列则较多[13]。进一步研究发现,RIP需要一个RIP缺陷型(RIP defective) 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甲基转移酶RID,其首先将C 甲基化,随后在某种酶促作用下脱氨基生成T[14]。

1.3 减数分裂前诱导的甲基化(methylation induced premeiotically, MIP)

在脉孢菌中发现RIP 后不久,Goyon等[15]和Faugeron 等[16]又相继在粪盘菌(A. immersus )中发现一种与RIP相似但又有明显差异的基因沉默机制MIP。将含有met2基因(编码高丝氨酸O-转乙酰酶)的质粒在met2基因内部切开成为线性双链DNA,再转入粪盘菌中,70%转化子的met2基因位点处整合有1至多个转入的DNA,在met2基因区域形成前后相连的重复序列,重复序列之间由质粒DNA分隔。Met+转化子的杂交后代中这些重复序列中的胞嘧啶在有性阶段的减数分裂前常常发生甲基化并导致整合的met2基因失活。异位的重复基因约有50%失活,而大于90%的前后位重复基因发生失活。即使是将构巢曲霉的amdS 基因(编码乙酰胺酶)转入粪盘菌中产生含有1~3个外源amdS基因(在染色体上异

位整合)的转化子之间的杂交后代中,同样在减数分裂前每个异位的amdS基因被失活。与RIP不同的是,失活的基因序列仅发生了胞嘧啶的甲基化而没有点突变,甲基化也不会波及邻近序列,在随后的DNA复制过程中甲基化并不能严格地被维持,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失活基因能够恢复活性。

除粪盘菌属外,目前已在多个属的真菌中发现有MIP,如子囊菌中的酵母属(Saccharomyces)、裂殖酵母菌属(Schizosaccharomyces)、赤霉属(Gibberella)、孢壳菌属(Podospora)、粪壳菌属(Sordaria)、黑粉菌属(Ustilago)、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曲霉属(Aspergillus)和Magnaporthe,担子菌中的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 )、鬼伞菌属(Coprinus )等[17]。粪盘菌中MIP 导致的甲基化与脉孢菌中由RIP 引起的甲基化相似,重复序列都可能被甲基化,尤其是CpG二核甘酸。但在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 中DNA甲基化主要集中于CpG二核甘酸,且甲基化程度很低[18]。

1.4位置效应

位置效应是指基因在基组中的位置对其表达的影响。当外源基网整合到高度甲基化、转录活性低的异染色质区域时,外源基因一般表现沉默,这说明毗邻DNA的甲基化和异染色质化对插入的外源基因影响很大,可能导致外源基因在转录水平失活。如果转基因插入转录不活跃区域或异染色质区域,转基因通常会融入该区域的染色质结构,使转染基因进进行低水平的转录,或使转染基因发生异染色质化而导致转染基因沉默。

1.5 同源基因间的反式失活

这种方式是由于同源序列的沉默位点和其它位点的DNA相互作用而致外源基因沉默。顺式作用引起甲基化而失活的外源基因能作为“沉默因子”,对与之分离的同源靶基因施加反式作用,使同源序列的靶基因甲基化而失活。反式失活主要是基因启动子间同源序列相互作用而引起,该区域只要有90bp的序列源,就可导致两个基因间发生反式失活。

1.6 后生修饰作用

后生修饰作用(epigenetic effected)是指转染基因的序列和碱基组成不发生改变,但是其功能却在个体发育的某一阶段受细胞内因子的修饰作用后而关闭。这种修饰作用所造成的转染基因沉默是可以随着修饰作用的解除而被消除的。

2.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

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是RNA水平基因调控的结果,比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更普遍,到目前为止在真菌、拟南芥线虫、锥虫、水螅、涡虫、果蝇、斑马小鼠等真核生物中都发现存在这一基因沉默机制,PTGS特点是外源基因能够转录成mRNA,但在细胞质中却无相应稳定态mRNA存在的,即正常的mRNA不能积累,mRNA一经合成就被降解或被相应的反义RNA或蛋白质封闭,从而失去功能。转录后基因沉默与转录基因沉默不同,它具有逆转性,即受抑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可以恢复表达活性,表现为减数分裂的不可遗传性。

在真菌中已发现的RNA 沉默现象有基因压制(quelling)、非配对DNA介导的减数分裂沉默(meiotic silencing by unpaired DNA,MSUD)及其他RNA 沉默机制。

2.1 基因压制

TGS发生于转录的起始和终止,是由于DNA 修饰染色体异染色质化等原因使基因不能正常转录,一般只有外源基因发生沉默;而在PTGS中,沉默发生在转录后,外源基因能够正常或高速率转录成mRNA,但转录的mRNA 在细胞质内积累水平很低或根本检测不到,通常是外源基因和内源基因一起沉默,在植物、动物及真菌上普遍发生,分别称为共抑制、RNAi和基因压制作用,导致的基因沉默是生物体内最普遍的一种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

基因压制现象是1992年Romano等[19]在粗糙脉孢菌中首先发现的,其发生在脉孢菌生活史的营养阶段,是由DNA 序列的同源性引发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其与植物的共抑制相似,对转入的外源基因和内源基因都有影响[20]。所不同的是,异核体的脉孢菌一个核中重复序列引发的基因沉默还能够导致另一核中相同基因的沉默,并同时发生有DNA甲基化,尽管DNA甲基化并不是压制所必须的,该现象表明压制过程存在有一反式作用信号。对粗糙脉孢菌一系列压制缺陷型突变株的研究发现,压制过程有小的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压制缺陷-1蛋白(quelling deficient-1,QDE-1)、一种RNA依赖的RNA多聚酶(RDRP)和QDE-2 (Argonaute)、DCL-2 (Dicer)[21]参与,但没有发现有miRNA (MicroRNAs)参与。因此,基因压制的机制可能是RNA干涉引起的基因沉默。

RNA干涉与基因沉默现象的关系,最初是在对植物和线虫的研究中发现的。

1990年,Jorgensen等[22]设想由一强有力启动子控制的基因pigment-produing导入矮牵牛花以加深花的紫色,结果出其预料不但颜色未加深,许多花呈现杂色甚至白色。不仅没有新的基因表达反而原有的基因表达也受到了抑制,因此称这种现象为共抑制(cosupression)现象。1995年,Guo等[23]在利用反义RNA和正义RNA干预秀丽新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中的par-1基因表达时,意外地发现了两者同样地抑制了par-1基因的表达;1998年,Fire等[24]研究发现,正义RNA与反义RNA对基因表达的阻断,都是由于体外转录所得RNA被微量的dsRNA污染所致,并将动物体内的这种现象称之为RNAi。

基因压制的机制现在还尚未清楚,但人们对此提出了3种模型:

2.1.1 RNA 阈值模型

在转基因实验中,为了实现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高效表达,人们往往给外源基因带上强启动子,但事实上却常常导致基因沉默。于是Lindbo等提出了RNA阈值模型,认为在细胞质中可能存在mRNA 的监控系统,当某种mRNA 超量表达以后,监控系统就起作用,将这种超量表达的mRNA 降解。然而人们随后发现某些不带有启动子的基因转入细胞后同样也能引起PTGS现象,其作用效果与带有启动子的序列相近。V oinnet[25]等在研究PTGS在植物中的传递时发现,带有和不带有35S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基因都能引起沉默,不带有启动子的GFP基因在植物体中不能转录出RNA,却能引起沉默,可见沉默并不一定都是外源基因的过量表达、转录产物的过量积累造成的。

2.2.2 异位配对和异常RNA模型

该模型认为PTGS现象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病毒侵染的一种反应,与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否过量无关. 当病毒或转入的外源基因内部有同源序列,或外源基因与内源基因之间有同源序列时,往往会导致异位配对( Ectopic paining),其结果是转录产生异常RNA (Aberrant RNA,aRNA),由于aRNA内部的重复序列,它可能是双链的。

另外,除异位配对外,aRNA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外源基因中存在异常结构,如隐秘的旁侧启动子(Cryptic flanking promoter)或提前终止末端(Premature termination)。aRNA一旦产生并进入细胞质后,就会激活依赖于RNA的RNA聚

合酶( RNA-depended RNA polymerase,RdRps) 的活性,RdRps再以aRNA为模板合成大量约20~25bp互补RNA (complementary RNA,cRNA)。这些cRNA 如果与同源的mRNA相遇就会结合上去形成部分dsRNA,而后被双链特异性RNase识别、降解。在这一过程中,内源基因的同源转录产物也可能被cRNA 结合,并被同时降解。外源基因的导入最终导致内源和外源基因的表达共同受阻,这种现象就是植物中的共抑制。由于PGTS信号在细胞间传递在转录产物未被降解前就能检测到,所以也有人认为aRNA一方面激活RdRps,另一方面则开始在细胞之中传递。然而在生物中也发现,PTGS现象不能传递,Palauqui和Balzergue认为,PTGS信号能否传递依赖于转入基因的量。如果转入基因越大,信号就能传递到生物中更多的地方,这些信号分子又能启动新的沉默,产生新的信号分子,于是能使整个生物产生免疫反应。

最近,许多实验为这一模型提供了证据[18]。Hamilton等在4种发生PTGS 现象的植物中分别分离到了一种25bp左右的反义RNA,这些RNA很可能就是cRNA,而且由于25bp的大小足以传递一定的信息,又可能通过胞间连丝在细胞之间传递,所以认为它很可能是细胞间传递信号的一部分。

另外,与PTGS有关的蛋白质的发现为异常RNA模型提供了部分证据,然而,也有实验表明如果将单拷贝的外源基因转入同源基因的单倍体植物中以后,也会导致PTGS现象。这表明,同源序列之间的异位配对,也不是导致PTGS现象的唯一原因。

2.2.3 dsRNA模型

关于PTGS 的启动,Waterhouse (1998)提出了dsRNA模型[19]。他们将正义RNA和反义RNA导入生物体后,发现正义RNA与反义RNA共转录比二者单独作用更容易引起沉默。于是他们认为异位配对并不是导致PTGS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外源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中的方向不同,这导致正义RNA和反义RNA的合成。这些转录产物将形成dsRNA,进而导致基因沉默,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

①dsRNA的形成阶段:外源DNA,RNA序列均可引起细胞产生相应的dsRNA,但产生的方式不同,即RNA病毒在RdRPs合成其互补链并且与之形成dsRNA;DNA病毒重组基因转基因等DNA序列在细胞转录出RNA后经RdRPs

形成dsRNA转座子由于其本身具有反向重复序列,细胞可以通过它直接产生dsRNA。正义和反义RNA的同时转录也可以产生。

②siRNA的形成阶段:细胞中的dsRNA扩增到一定量时会被一种特异的核酶Dicer (一种具有RNase Ⅲ样活性的核酶,它含有解旋酶活性及dsRNA结合结构域和PAZ结构域)识别并与之形成酶复合体,在其作用下单链靶RNA会与dsRNA的正义链发生链交换,mRNA处在原先正义链的位置。在ATP的参与下,RNA诱导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利用结合在其上的核酸内切酶切割靶mRNA分子中与dsRNA反义链互补的区域形成了21-23 nt的siRNA,其切割位点是特异性的一般为尿嘧啶处。每个siRNA分子包括21-23 bp 的互补双链及两侧3’末端的2 nt突出端,其5’磷酸基团会被一种特殊的激酶所保护起来而其3’端的羟基是参与RdRPd反应所必需的。

③RNAi的形成阶段:细胞中RNA在RdRPd酶的催化下以siRNA为引物,以目的mRNA为模板合成大量的dsRNA。这些新合成的dsRNA又作为RISC的底物被降解为新的siRNA,其可以进入上述循环使得信号放大(这种模式在蠕虫中得以证实,被称为“随机降解RNA的扩增模式”)。dsRNA还可自身为模板合成新的dsRNA,但这种dsRNA很快就被降解掉了。除此以外siRNA可以在RdRPs 酶的催化下进行自我复制,所以很少的dsRNA就可产生很大的效应。因此新的dsRNA反复合成和降解不断产生新的siRNA可以最终导致目的基因沉默实现RNAi效应。

2.2非配对DNA介导的减数分裂沉默

1996年Aramayo等[27]在研究粗糙脉孢菌Asm-1基因的减数分裂转位时发现脉孢菌中存在另一种基因沉默机制—非配对DNA介导的减数分裂沉默(meiotic silencing by unpaired DNA, MSUD)。MSUD发生在脉孢菌二个交配型不同的单核体融合形成的受精卵中,受精卵在减数分裂时先进行同源染色体的配对,那些来自一个亲本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来自另一亲本的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等位基因缺失而不能配对,其在减数分裂后产生的个体中就不能表达。这种现象同样会发生在转入的外源成对基因中。MSUD 的分子机制与RNAi相似,同样有与QDE-1相似的RDRPS和一反式作用信号参与,另外还涉及两个基因:减数分裂沉默抑制因子-2 (suppressor of meiotic silencing-2,Sms-2)和减数分裂抑制因子

-3(suppressor of meiotic silencing-3,Sms-3),Sms-2和Sms-3分别编码另一套与压制过程类似的酶QDE-2和DCL-1 (Dicer)。

2.3 其它

在许多子囊菌、担子菌和接合菌中转入dsRNA 表达质粒或相关系统,也能和卵菌一样产生基因表达抑制[28]。在构巢曲霉、稻瘟病菌、裂殖酵母和粗糙脉孢菌中同样发现有siRNA[29]。另外,在粟酒裂殖酵母中发现了由染色质重塑引起的转录沉默,而粗糙脉孢菌中也存在染色质重塑且独立于其他RNA沉默机制。

3.沉默基因的激活

基因沉默是整个生命界在进化上的一种保守的自我保护机制,有人称之为“基因组的免疫系统”,它可以保护生物体的基因组免受外源基因分子的袭击,比如对抗病毒基因的感染等;同时,它还负责细胞内异常RNA的清除及参与发育调控等生命过程。但在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为满足实际需求,需要使得沉默基因能够表达,就需要激活沉默基因,如抗生素生产、抗肿瘤药物生产等。自1929年Fleming发现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以来,抗生素类一直是人们最渴求的微生物代谢物,在抗感染,尤其是抗严重感染的治疗中发挥了卓越的作用。至今,各国学者仍不断致力于筛选新抗生素。绝大多数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与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红霉素与吉它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均由土壤筛选途径得到。时至今日,这仍然还是筛选新抗生素或新活性物质( 如酶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主要途径,但随机筛选发现新药的几率愈来愈低,通常需筛选一万株菌以上,因而人们不断地改进和建立新的筛选模型和方法。Hopwood[30]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通过基因克隆、诱变处理、菌株或种间自然接合、原生质体融合等方法可以激活沉默基因,从而有了一条获取新抗生素和新活性产物的新途径。

3.1 DNA去甲基化

DNA甲基化在维持细胞分化的高度稳定性及在调控基因转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DNA甲基化是生物生长发育和肿瘤发生的主要过程之一,它提供了一种阻止生物对外源DNA表达的防御机制,通过去甲基化可以有效激活沉默基因。

DNA去甲基化(demethylation)是指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 5mC)被胞嘧啶代替的过程。一般认为,DNA去甲基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去甲基化(active demethylation),这一过程不依赖于DNA复制,受酶的催化,使5mC 转化为未甲基化的胞嘧啶;另外一种是与复制相关的DNA去甲基化(replication-coupled demethylation)[31],即在DNA复制时,DNA甲基化模式的维持受到干扰,没有保留原有甲基化模式,随着复制的进行,甲基化的CpG岛被稀释,导致DNA去甲基化。

3.1.1主动去甲基化

DNA直接去甲基化需要C-C键的断裂。有研究表明在白血病细胞的去甲基化过程中,5-甲基胞嘧啶由经标记的胞嘧啶代替,提示整个核苷仅为碱基被替换,其机制可能是通过5-甲基胞嘧啶DNA糖基化酶作用,将DNA中的甲基化胞嘧啶去除,留下完整的脱氧核苷。DNA去甲基化酶首先在鸡胚细胞核抽提物中发现,其特异性的作用底物是CpG岛甲基化的胞嘧啶,因此称为5-甲基胞嘧啶糖苷酶,其作用依赖于RNA,局部DNA去甲基化的修复最终是将嘧啶以核苷的形式加至原处。甲基CpG结合结构域(methyl CpG-binging domain, MBD) 也具有类似5-甲基胞嘧啶糖苷酶活性和G/T错配的修复功能,其对于基因组尤其是着丝粒两侧的微卫星DNA序列的去甲基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主动去甲基化的潜在机制仍存在很多争论[32],但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是由5mC的修饰开始,主要以脱氨基作用、氧化作用、甲基团脱氢过程实现,如图1所示,可能涉及到的方式有5个,即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 方式、5mC脱氨基偶联BER方式、氧化去甲基化偶联BER方式、水解去甲基化方式、核苷切除修复( nucleosideresectionrepair,NER) 通路。

图1 DNA主动去甲基化原理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DNA active demethylation

①BER方式:BER机制的第一步是利用DNA糖苷酶将一个碱基切除,然后利用AP裂解酶裂解脱碱基位点。研究发现,所有细胞中都带有不同类型、能识别受损核酸位点的糖苷水解酶,它能够特异性切除受损核苷酸上的N-β-糖苷键,在DNA链上形成去嘌呤或去嘧啶位点,统称为AP位点。一类DNA糖苷水解酶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特定的类型的损伤,如尿嘧啶糖苷水解酶就特异性识别DNA中胞嘧啶自发脱氨形成的尿嘧啶,而不会水解RNA分子中尿嘧啶上的N-β-糖苷键。DNA分子中一旦产生了AP位点,AP核酸内切酶就会把受损核苷酸的糖苷-磷酸键切开,并移去包括AP位点核苷酸在内的小片段DNA,由DNA 聚合酶Ⅰ合成合成新的片断,最终由DNA连接酶把两者连成新的被修复的DNA 链,从而完成去甲基化。

②5mC脱氨基偶联BER方式:这种方式需要3个步骤,5mC先经过TET 羟化酶(ten-eleven translocation)氧化转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 5hmC ),然后经过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deaminase, AID)脱氨基转变为5hmU,5hmU可被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hymine-DNA glycosylase, TDG)识别并切除,再通过BER最终将该位点转化为胞嘧啶,实现DNA去甲基化。

③氧化去甲基化偶联BER方式:5 mC先经过TET羟化酶氧化转化为5 hmC,然后继续在TET作用下氧化成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 5fC),进一步又氧化成5-胞嘧啶羧基(5-Carboxylcytosine, 5caC),生成的5caC可被TDG识别并切除,在BER机制下也可实现该位点C的生成,如图2所示。

图2 氧化去甲基化

Fig. 2 Oxidative demethylation

④水解去甲基化方式:通过酶促反应直接移除5mC上的甲基基团,MBD2酶( Methylated DNA binding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能过通过酶促反应直接

移除5mC上的甲基基团来实现去甲基化过程。完成DNA去甲基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酶促反应直接移除5mC上的甲基基团,而这需要有强烈的催化活性才能使牢同的C-C键断裂。MBD2是第1个被报道能实现该过程的酶,不需要其他任何特定的因素而通过催化水解反应直接从 5 mC上去除甲基团后释放甲醇,但这种不利于热力学的机制一直备受争议。

⑤NER方式:针对由紫外线和致癌物质诱导产生的DNA螺旋扭曲损伤,NER核酸酶XPF和XPG酶切损伤附近的DNA片段,接着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C取代5mC,导致DNA甲基基团的丢失,从而实现DNA去甲基化。

3.2.2与复制相关的去甲基化

除了前述通过DNA去甲基化酶和DNA修复途径的主动去甲基化外,DNA 的复制过程也可能有去除DNA上的5-甲基胞嘧啶的作用。DNMT1甲基转移酶靶向复制叉可快速维持CpG二核苷酸的甲基化。而染色质结构及与转录活性相关的核蛋白复合物可能干扰DNMT1维持甲基化酶的特性,因此随着细胞分裂事件的进行,DNA的甲基化程度逐渐减低。例如脉胞菌在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生长后DNA甲基化会选择性丢失。在DNA复制过程中,来自亲代染色体的含对称甲基CpG二核苷酸的两条DNA链将分成子代的染色单体,因而子代的染色单体中含半甲基化的DNA。在正常情况下,NMT1维持甲基化酶的作用是恢复对称的甲基化。当序列特异的转录因子结合到DNA甲基化位点时,可能阻止甲基化转移酶与这些位点的接近,因而导致DNA渐进地去甲基化。至于更普遍的基因组去甲基化,则为特殊的组蛋白修饰(如乙酰化)可能产生的聚四氟乙烯效应(teflon effect),从而有效抑制甲基转移酶的接近,出现DNA复制过程中的去甲基化。

3.2 其他

转录后基因沉默与转录基因沉默不同,它具有逆转性,即受抑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可以恢复表达活性,表现为减数分裂的不可遗传性,可以通过基因克隆、诱变处理、菌株或种间自然接合、原生质体融合等方法可以激活沉默基因。

4. 结语

基因沉默无论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还是基因调控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

用。真菌基因沉默与激活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有助于阐明真菌的系统进化关系,也有利于分析工程菌的转基因沉默现象并将其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的各个领域。然而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如何把有去甲基化功能的序列加到载体上防止甲基化,开发甲基化酶药物阻断剂,如何把理论上可行的治疗模型用于人体以及评价其作用效果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总之真菌的基因沉默与激活在各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孟祥兵, 王秀芳. 基因沉默[J]. 生命的化学, 2001, 21 (2): 111-113.

[2] 尚玉磊, 王琦, 梅汝鸿. 基因沉默与生物进化[J]. 生物技术, 2003, 13(4): 41-43.

[3] 封福广. 基因沉默及其生理学意义[J]. 衡水师专学报, 2004, 6(2): 34-34.

[4] 彭存智, 刘志昕, 郑学勤. 植物转基因沉默研究进展、对策及应用[J]. 生命的化学, 2001,

21(5): 407-409.

[5] 周建生, 杨生生, 缪明永, 焦炳华. DNA甲基化/去甲基化与癌症[J]. 生命的化学, 2013,

33(4): 381-388

[6] 陈雪梅, 杜显刚, 谭志巍, 王亚琴, 官鹏. 基因沉默的研究进展[J]. 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5, 12(3): 227-231.

[7] Selker E. U., Cambareri E. B., Jensen B. C., et. Al.. Rearrangement of duplicated DNA in

specialized cells of Neurospora [J]. Cell, 1987, 51(5): 741-752.

[8] Watters M. K., Randall T. A, Margolin B. S., et al. Action of repeat-induced point mutation on

both strands of a duplex and on tandem duplications of various sizes in Neurospora[J].

Genetics, 1999, 153(2): 705-714.

[9] Selker E. U.. Premeiotic instability of repeated sequences in Neurospora crassa[J].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1990, 24(1): 579-613.

[10] Montiel M. D., Lee H. A., Archer D. B.. Evidence of RIP (repeatinduced point mutation) in

transposase sequences of Aspergillus oryzae[J].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2006, 43(6): 439-445.

[11] Crouch J. A, Glasheen B. M, Giunta MA, et al. The evolution of transposon repeat-induced

point mutation in the genome of Colletotrichum cereale: reconciling sex, recombination and homoplasy in an “asexual” pathogen [J].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2008, 45(3): 190-206.

[12] Braumann I., van den Berg M., Kempken F.. Repeat induced point mutation in two asexual

fungi, Aspergillus niger and Penicillium chrysogenum[J]. Current Genetics, 2008, 53(5): 287-297.

[13] Galagan J. E., Selker E. U.. RIP: the evolutionary cost of genome defense [J]. Trends Genet,

2004, 20(9): 417-423.

[14] Mautino M. R., Rosa A. L.. Analysis of models involving enzymatic activiti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C→T transition mutations during repeat-induced point mutation (RIP) in Neurospora crassa [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98, 192(1): 61-71.

[15] Goyon C., Faugeron G., Rossignol J. L..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met2

gene from Ascobolus immerses [J]. Gene, 1988, 63(2): 297-308.

[16] Faugeron G., Rhounim L., Rossignol J. L.. How does the cell count the number of ectopic

copies of a gene in the premeiotic inactivation process acting in Ascobolus immerse [J].

Genetics, 1990, 124(3): 585-591.

[17] Selker E.U.. Repeat-induced gene silencing in fungi [J]. Advances in Genetics Incorporating

Molecular Genetic Medicine, 2002, 46(1): 439-450

[18] Freedman T., Pukkila P. J. De novo methylation of repeated sequences in Cyprinus cinereus

[J]. Genetics, 1993, 135(2): 357-366

[19] Romano N., Macino G.. Quelling: transient inactiv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Neurospora

crassa by transformation with homologous sequences [J]. Molecular Microbiology, 1992, 6(22): 3343-3353.

[20] Nakayashiki H.. RNA silencing in fungi: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J]. Febs Letters, 2005,

579(26): 5950-5957

[21] Couch B. C, Kohn L. M.. A multilocus gene genealogy concordant with host preference

indicates segregation of a new species, Magnaporthe oryzae, from M. Grisea [J]. Mycologia, 2002, 94(4): 683-693.

[22] Jorgensen R. A. , Cluster P. D., English J., et al. Chalcone synthase cosuppression phenotypes

in petuniaflowers: comparison of sense vs. antisense constructs and single-copy vs. complex T-DNA sequences [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6, 31 (5): 957-973.

[23] Guo S., Kemphues K.l.. Par-l, a gene required for establishing polarity in C elegans embry vs,

encodes a putative Ser/Thr kinase that is a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J]. Cell, 1995, 81

(4):611-620.

[24] Fire A., Xu S., Montgomery M.K., et. Al.. Potent specific genetic interference by double

stranded RNA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J]. Nature, 1998, 391(66-69): 744-745.

[25] Ruiz-Ferrer, V., V oinnet, O., Roles of plant small RNAs in biotic stress responses [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2009, 60, 485-510.

[26] Waterhonse P. M., Grabam M. W.. Virus resistance and gene silencing in plants can be

introduced by simultaneous expression of sense and ant sense RNA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8, 95(13): 959-964.

[27] Aramayo R., Metzenberg R. L.. Meiotic transvection in fungi [J]. Cell, 1996, 86(1): 103-113

[28] Nicolás F. E., Torres-Martínez S., Ruiz-Vázquez R. M.. Two classes of small antisense RNAs

in fungal RNA silencing triggered by non-integrative transgenes [J]. Embo Journal, 2003, 22(15): 3983-3991

[29] Hammond T.M., Keller N.P.. RNA silencing in Aspergillus nidulansis independent of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s [J]. Genetics, 2005, 169(2): 607-617

[30] Hopwood D. A., Chater K. F.. Fresh approaches to antibiotic production [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 [J]. 1980, 290(10): 31-41.

[31] Niehrs C..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and DNA repair [J]. Differentiation, 2009, 77(1): 1-11.

[32] Wu S. C., Zhang Y..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many roadslead to Rome[J].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10, 11(9): 607-620.

对本课程的建议:

科学的殿堂幽深谧远,没有人会在其中一无所获,也没有人能走遍它的每个角落。对于学生而言,无法对每个科学方向或课题都有一个很透彻的理解,尤其是那些有很多繁复的概念的,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其他方向的理论、方法常常能够给人以启迪,所以建议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选题能够更加宽泛,但当涉猎,不求甚解!

基因沉默与RNAi技术

基因沉默与RNAi技术 定义:基因沉默双是指链RNA被特异的核酸酶降解,产生干扰小RNA(siRNA),这些siRNA 与同源的靶RNA互补结合,特异性酶降解靶RNA,从而抑制、下调基因表达。 RNA干扰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由双链引发的植物RNA沉默,主要有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TGS)和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TGS)两类:TGS是指由于DNA修饰或染色体异染色质化等原因使基因不能正常转录;PTGS是启动了细胞质靶mRNA序列特异性的降解机制。有时转基因会同时导致TGS和PTGS。 基因沉默是一种RNA干扰技术。 RNA干扰是由双链RNA 引发的转录后基因静默机制。其原理是:RNaseIII核酶家族的Dicer,与双链RNA结合,将其剪切成21 - 25nt及3'端突出的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随后siRNA与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NA -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结合,解旋成单链,活化的RISC受已成单链的siRNA引导,序列特异性地结合在靶mRNA上并将其切断,引发靶mRNA的特异性分解,从而阻断相应基因表达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 一、基因沉默的分类及其机制 (一)转录水平基因沉默 转录水平基因沉默是指对基因专一的细胞核 RNA合成的失活, 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基因无法被顺利转录成相应的RNA而导致基因沉默。转录水平基因沉默可以通过有性世代传递,表现为减数分裂的可遗传性。引起转录水平基因沉默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因及其启动子甲基化 甲基化是活体细胞中最常见的一种DNA共价修饰形式,通常发生在DNA的CG序列的碱基上,该区碱基甲基化往往导致转录受抑制,该区甲基化的频率 在人类及高等植物中分别可达4%和36%。[4] 近来的研究表明,发生在转基因启动子5'端的甲基化是造成转录水平基因沉默的主要原因。虽然转基因的甲基化可延伸至转基因的3'端,但甲基化过程均是从启动子区域开始的。从所报道的转基因沉默例子来看,几乎所有的转基因沉默现象与转基因及其启动子的甲基化有关。 2.同源基因间的反式失活 反式失活主要是由于拥有同源序列的沉默位点和其他位点的DNA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基因沉默。通过顺式作用而甲基化并失活的基因能作为一种"沉默子",对其他与之分离的具有同源性的靶基因施加一种反式作用,使具有同源序列的靶基因发生甲基化并导致失活。反式失活的靶基因既可以与沉默基因是等位基因,也可以是非等位基因。 3.后成修饰作用导致的基因沉默 后成修饰作用是指转基因的序列和碱基组成不发生改变,但是其功能却在个体发育的某一阶段受到细胞因子的修饰作用后而关闭。这种修饰作用所造成的转基因沉默是可以随着修饰作用的解除而被消除。后成修饰作用导致的转基因沉默与受体植物的核型构成有关。 4.重复序列 外源基因如果以多拷贝形式整合到同一位点上,形成首尾相连的正向重复或头对头、尾对尾的反向重复,则不能表达,而且拷贝数越多,基因沉默现象越严重。这种重复序列诱导的基

利用表达分析和基因沉默方法研究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基因TaTST与小麦抗白粉病反应的关系

利用表达分析和基因沉默方法研究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基因TaTST与小麦抗白粉病反应的关系 作者:贺洋;岳洁瑜;王华忠 作者机构: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与分子调控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与分子调控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与分子调控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 来源:作物学报 ISSN:0496-3490 年:2012 卷:038 期:002 页码:231-239 页数:9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硫代硫酸硫转移酶;VIGS 摘要: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参与植物体内的硫代谢、氰化物的清除以及活性氧的生成与清除,与植物抗病反应密切相关.小麦抗、感白粉病近等基因系材料在接种白粉菌后均诱导表达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基因TaTST,并在接种后0~48h内呈现2次诱导峰值,分别与白粉菌初次接触识别和附着胞侵入、吸器形成时间相对应,也与2次氧突发时间对应.TaTST在感病材料上的诱导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抗病材料上,由此导致的活性氧过度清除可能是导致感病反应的原因之一.TaTST也参与抗病反应过程.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创造了TaTST 基因沉默的抗病植株.尽管充分发病时间后沉默植株叶片上并未观察到肉眼可见的病斑,但侵染早期白粉菌成功侵入频率的增加和次级菌丝的有限伸长说明TaTST沉默植株抗病水平下降.TaTST沉默导致乳

突致密度下降和H2O2在细胞内的扩散时间延迟.因此,TaTST可能通过调节活性氧的积累和扩散、乳突的形成等小麦-白粉菌互作早期的寄主细胞反应而参与小麦对白粉菌的抗侵入过程.

基因沉默

基因沉默 摘要随着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转基因技术实践中首先暴露出来的外源基因不能按照预期设想进行表达的问题越来越显得普遍,而人们对基因沉默现象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不仅揭示出了基因沉默的发生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这不仅推动了基因研究领域的发展,更在遗传群体构建、疾病治疗等方面建立了新方法、新体系,为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字基因沉默分类机理应用 1.引言 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又称为基因沉寂,是真核生物细胞基因表达调节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是指细胞基因在表达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基因部分区段发生“沉寂”现象,从而失去转录活性并不予表达或表达减少。该现象最先于1986年Peerbolte在转基因植物研究中所发现,随后科学家在线虫、真菌、水螅、果蝇以及哺乳动物中陆续发现了基因沉默现象的存在。 转基因沉默是基因沉默现象最为频发和常见的,这也是转基因为何在受体难以百分之百全部表达的因素之一,其基本特征是导入并整合到受体基因组的外源基因在当代或后代中表达活性受到抑制。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转基因之间或转基因与内源基因之间存在着序列同源性,因此转基因沉默又被称为同源性依赖的基因沉默(homology-dependent gene silencing)。 根据沃森-克里克的核酸碱基互补配对模型,基因沉默可能涉及到DNA-DNA、DNA-RNA以及RNA-RNA三种不同形式的核酸分子之间的互作,简单地说就是插入的外源DNA或自身基因区段在核内高浓度的RNA作用下,能够与内源反向DNA 或者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并且在核内被重新甲基化,进而导致基因沉默;而另一种可能则是内源基因与转基因转录生成的RNA之间互补配对生成可被RNases酶性降解的双链RNA(dsRNA),其水解直接导致基因的不表达,即基因沉默效果。从染色体水平上看,基因沉默现象的实质是形成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on)的过程,检查发现被沉寂的基因区段往往呈现出高浓缩状态,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被沉寂基因的难表达性。实验早已证明,在高度浓缩的基因区段,正常的DNA转录活动是难以进行并维持的,换言之,即一旦形成异染色质进入高度浓缩状态,那么相应区段的基因片段就必然因为不能被

丝状真菌

丝状真菌(霉菌)分离筛选方法 霉菌生长在偏酸性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种类多,形态各异,细胞结构多样。 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统称,同酵母菌一样不是分类学的名词。 一.丝状真菌(霉菌)分离筛选 1.培养基: 1.1 PDA 培养基: 马铃薯一葡萄糖培养基(同酵母)并添加80%乳酸数滴(5mL/L )或0.05 %去氧胆酸钠以抑制细菌生长,葡萄糖改为蔗糖。 注:土壤适于马丁或马玲薯一葡萄糖培养基 ,河泥 霉变材料 生物膜适用于查 氏 马丁培养基或PDA 培养基 1.2 察氏培养基:蔗糖30g/L FeSO 4 0.01g/L NaNO 3 2.0g/L MgSO 4 0.5g/L KC1 0.5 g/L K 2HPO 4 1.0g/L PH6.7-7.0 1.3马丁培养基: 葡萄糖10g/L 蛋白胨5g/L KH 2PO 41g/L MgSO 40.5g/L 孟加拉红 (0.1%)3.3mL 灭菌后使用前加入。临用时每升培养基加入 1.0%链霉素 3.0mL PH 自然。 1.4特定培养基:橘皮培养青霉 甜酒曲培养根霉。 2.分离纯化:混菌和涂布法 将样品梯度稀释(10-4、10-5、10-6),混菌和涂布于平板,25-28℃倒置培养3-7d , 挑取不同典型单菌落孢子或菌丝进行反复划线纯化。据菌落质地、颜色是否纯培 养物,若有杂菌重复纯化一次。对于形成固定菌落的(青霉 曲霉等)可用稀释 平板混菌法分离纯化,菌落不定型蔓延繁殖的(根霉 毛霉),两菌落及易接触混 杂,分离时采取较高稀释度或以培养16-24h 内生长菌丝接种。 根霉菌分离筛选: 属于毛霉目,蔓延繁殖,没有一定的菌落形态,易与其他霉菌混生,故分离时采 取大稀释度,早移植,可在培养基添加0.1℅去氧胆酸钠,防止蔓延。可利用形 态特征鉴别。 样品:酒药 培养基:葡萄糖豆芽汁培养基(豆芽汁100mL ,酵母膏2g 葡萄糖 3g PH 自然。豆芽汁制备:黄豆100g ,加水1000mL ,煮30-40min ,取汁备用)。 分离:颗粒菌体分散,梯度稀释至10-8 混菌法25℃ 16-20h ,观察有无菌丝生长,由于菌丝细短,颜色与培养基相似,不易发现,故在光线处斜视才能发现,用接 种钩或菌种针挑挖菌丝一段(一小块),移植于斜面培养基25℃培养3d , 鉴定:根据形态鉴别根霉,必要时通过生理生化予以验证。性能测定:用米粉或 麸皮固体培养测糖化霉活力,以定优劣。 黑曲霉分离筛选: 有固定菌落形态,一般分离法分离,曲霉分生孢子多,团聚紧密较难分散,制备 孢子悬液时,加入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月桂基磺酸钠(分散剂),玻璃珠打散 效果也可。黑曲霉糖化霉菌株,选用淀粉琼脂培养基或米曲汁 麦芽汁培养基(1-2 ℅淀粉),通过测量透明圈直径大小,代表糖化力高低。 种曲分散,梯度稀释至10-7 取不同稀释度涂布于平板,28-30℃培养1-2d ,待 初生菌落,切忌长成分生孢子。在菌落周围滴加碘液,挑取透明圈大的菌落转接 于淀粉察氏培养基斜面,28-30℃培养5d. 性能测定:经固体麸皮培养基培养,测各菌株糖化酶活力。 二.产纤维素酶黑曲霉菌种的复壮 1.培养基:

植物转基因沉默的机制及克服方法

植物转基因沉默的机制及克服方法 专业:植物学学号:220100905010 姓名:潘婷 摘要:植物转基因沉默可以发生在染色体DNA、转录和转录后3种不同的层次上,转录水平基因沉默机制涉及DNA甲基化、位置效应、重复序列和同源序列等的作用,转录后水平基因沉默机制常用RNA阈值模型、异常RNA模型、双链RNA模型和未成熟翻译终止模型等解释。使用去甲基化、控制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及结合位点、利用MAR序列、优化使用增强子、启动子等手段可以解除部分转基因沉默。 关键词:转基因沉默;外源基因;DNA甲基化;共抑制 1986年Peerbotte发现转基因烟草中出现转基因沉默(transgene silencing)现象后,研究者对转基因沉默进行了许多深入探索,以期阐明转基因沉默的机制和获得克服手段。 1 转基因沉默机制 转基因沉默可以发生在染色体DNA、转录和转录后3种不同的层次上,现在也把位置效应引起的沉默归到转录水平。 1.1 转录水平基因沉默(TGS)机制 1.1.1 甲基化作用从目前报道看,几乎所有的转基因沉默现象都与转基因及其启动子的甲基化有关,DNA甲基化都是从启动子区域开始的,主要发生在基因5’端启动子区域。甲基化通常发生在DNA的GC 和CNG序列的C碱基上,C碱基甲基化不是转基因沉默前提,但对维持基因沉默是必需的。甲基化基因序列通过抑制甲基化DNA结合蛋白的结合进而抑制转录。 1.1.2 位置效应转基因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往往决定着转基因能否稳定表达。研究发现,转基因烟草中稳定表达的T-DNA

至少有一侧和基因组DNA富含AT的核基质附着区相邻,并且位于端粒附近。而不能稳定表达的T-DNA则位于异染色质及着丝粒旁。1.1.3 重复序列、同源序列等引起的TGS Assaad等对自交转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植株后代进行分析时发现了重复序列诱导的基因沉默(RIGS)。重复序列诱导的基因沉默指多拷贝的外源基因以正向或反向串联的形式整合在植物基因组上而导致的外源基因不同程度的失活。它有顺式失活和反式失活2种作用方式。进行多个基因转化时,基因启动子间同源序列相互作用也能引起反式失活。 1.2 转录后水平基因沉默(PTGS)机制 1.2.1 RNA阈值模型 1994年Dougherty等提出RNA阈值模型,认为在细胞质中可能存在mRNA的监控系统。监控系统能促使超量表达的mRNA降解,使细胞内转基因转录物不超过一个特定的阈值。 1.2.2 异常RNA模型鉴于转录后基因沉默并不总是表现出较高的转录水平,而是有一种不同于正常mRNA的异常的RNA(aRNA)存在,English等1996年提出了异常RNA模型,该模型认为aRNA一旦产生并进入细胞质后,就会激活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dRp)的活性,RdRp 再以aRNA为模板合成大量约25bp的互补RNA (cRNA)。这些cRNA如果与同源的mRNA相遇就会结合上去形成部分双链结构一dsRNA,而后被双链特异性的Rnase识别、降解。在该过程中,内源基因的同源转录产物也可能被cRNA结合,并被同时降解。这样外源基因的导入,会最终导致内源和外源基因的表达共同受阻,即出现共抑制现象。 1.2.3 双链RNA模型 Waterhouse认为转基因沉默原因在于外源基

基因沉默

《细胞》:不依赖于RNAi的基因沉默机制被发现 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不依赖于RNAi(RNA干扰)的基因沉默机制,这为进一步揭示生物体中基因沉默的多样化,以及功能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的《细胞》(Cell)杂志上。 RNA沉默存在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途径:si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途径和miRNA(microRNA)途径。siRNA途径是由dsRNA(double-stranded RNA)引发的,dsRNA被一种RNaseⅢ家族的内切核酸酶(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Dicer)切割成21-26nt长的siRNA,通过siRNA指导形成RISC蛋白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降解与siRNA序列互补的mRNA而引发RNA沉默。而miRNA途径中miRNA是含量丰富的不编码小RNA(21-24个核苷酸),由Dicer酶切割内源性表达的短发夹结构RNA(hairpin RNA,hpRNA)形成。miRNA同样可以与蛋白因子形成RISC蛋白复合物,可以结合并切割特异的mRNA而引发RNA沉默。尽管引发沉默的来源不同,但siRNA 和miRNA都参与构成结构相似的RISC,在作用方式上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加州大学河畔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小RNAs分子,而这些小RNAs与近期的研究热点PIWI-interacting RNAs (piRNAs)和repeat-associated siRNAs (rasiRNAs)也不相同,这说明了小RNA家族和小RNA介导的基因调控远比之前预想的复杂。同样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基因沉默机制包含有多种途径,他们最新发现酿酒酵母中,反义RNA稳定(Antisense RNA Stabilization)能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引起转录基因沉默。在之前的研究中,酿酒酵母全基因组研究分析揭示出其转录本中包含了大量的反义RNA(antisense RNAs),以及由外切酶体元件(exosome component)Rrp6调控的基因间转录(intergenic transcripts)。通过进一步研究,瑞士的研究人员发现当缺失了Rrp6的功能后,两个PHO84反义转录就会变得稳定,并且抑制了PHO84基因的转录。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在野生型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在时间性老化(chronological aging)的过程中Rrp6功能缺失也能稳定PHO84反义转录。上位性和染色质免疫共沉(Epistasis and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实验结果说明Rrp6功能的缺失与PHO84基因以及邻近基因的Hda1组蛋白去乙酰化的补充有关,但是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受限于PHO84基因,这又说明Hda1活性依赖于反义RNA。因此敲除反义产物,即使是在缺失Rrp6的条件下也会阻碍PHO84基因抑制。这些数据表明反义转录的稳定通过不同于转录干扰的一种机制导致了PHO84基因抑制,而Rrp6功能调节则通过RNA依赖性表观遗传修饰调控基因。 基因沉寂 基因沉寂(Gene Silencing) 也可以被称为“基因沉默”。基因沉寂是真核生物细胞基因表达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染色体水平,基因沉寂实际上是形成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的过程,被沉寂的基因区段呈高浓缩状态。 定义RNAi与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and transgene silencing)在分子层次上被证实是同一种现象。 原理基因沉寂需要经历不同的反应过程才能实现,包括组蛋白N端结构域的赖氨酸残基的去乙酰基化加工、甲基化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催化,修饰可以是一价、二价和三价甲基化修饰,后者又被称为'过度’甲基化修饰(Hypermethylation) ) 、以及和甲基化修饰的组蛋白结合的蛋白质(MBP)形成“异染色质”,在上述过程中,除了部分组蛋白的N端尾部结构域需要去乙酰化、甲基化修饰之外,有时也许要在其他的组蛋白N端尾部结构域的赖氨酸或精氨酸残基上相应地进行乙酰化修饰,尽管各种修饰的最终结果会导致相应区段的基因“沉寂”失去转录活性。 作用这个“原则”就是目前尚没有真正完全清楚的“组蛋白密码”(Histone Code)。能够

基因敲除技术

第23卷武 夷 科 学V o.l23 2007年12月WUY I SCIENCE J OURNA L D ec.2007 文章编号:1001 4276 (2007)01 0187 04 几种常用的基因敲除技术 李今煜,陈健铭,彭振坤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 摘要: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基因敲除技术逐渐成为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常用的三种基因敲除技术,即同源重组、插入突变、RNA干扰各自的原理、适用的范围和优缺点作简要介绍。关键词: 基因敲除;同源重组;插入突变;RNA干扰 中图分类号: Q343.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越来越多生物的全基因组被测序,功能基因组学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通过增强其表达,取得表达产物进行研究,二是减弱或者终止其表达,观察整体功能的变化,进而推测相应的基因功能。前者因为不能反映基因产物的真实表达情况,而逐渐被抛弃。后者将基因与生物的整体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并能为基因的功能提供直接证据,因而其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基因敲除(gene knockou t)技术。 基因敲除技术除最早的同源重组技术外,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功的有基因的插入突变和RNA,i它们同样可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下面就这几种基因敲除技术简要进行介绍。 1 利用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是在同源重组技术及胚胎干细胞(e mbryon i c ste m cel,l ES细胞)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发展起来,主要是利用DNA转化技术,将含有目的基因和靶基因同源片段的重组载体导入靶细胞,通过载体与靶细胞染色体上同源序列间的重组,将外源基因整合入内源基因组内,使外源基因得以表达。通过研究靶细胞或者个体在目的基因插入前后遗传特性的改变,达到研究基因功能的目的[1]。 基因敲除技术已从最初简单的完全敲除发展到条件敲除阶段,现正朝着特定组织基因敲除、特定时间基因敲除的可调控敲除方向发展。完全基因敲除是通过同源重组直接将靶基因在细胞或者动物个体中的活性完全消除;而条件基因敲除则是将某个基因的修饰限制于特定类型的细胞或个体发育特定的阶段,即通过位点特异的重组系统实现特定基因敲除[2],现阶段以噬菌体的C re/Loxp系统和酿酒质粒的FLP/FRT系统应用得最为广泛[3]。 虽然基因敲除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其成为研究基因功能重要的技术手段,但目前仍然存在 收稿日期:2007-09-26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6J0052)。 作者简介:李金煜(1976-),女,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

DNA改性方法

DNA改性方法: CpG岛(CpG island),CpG双核苷酸在人类基因组中的分布很不均一,而在基因组的某些区段,CpG保持或高于正常概率,这些区段被称作CpG岛,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的1~2kb的DNA片段,它富含非甲基化的CpG双倍体。在哺乳动物中CpG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于DNA序列中;另一种呈现高度聚集状态,人们称之为CpG岛(CpG island)。在正常组织里,70%~90%散在的CpG是被甲基修饰的,而CpG岛则是非甲基化的。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bp左右,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CpG岛常位于转录调控区附近,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因此基因转录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染色体每1Mb就有5-15个CpG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CpG岛经常出现在真核生物的管家基因的调控区,在其它地方出现时会由于CpG中的C易被甲基化而形成5'-甲基胞嘧啶,脱氨基后形成胸腺嘧啶,由于T本身就会存在于DNA中,因此不易被修复,所以被淘汰。故CpG在基因组中是以岛的形式分布的。 CpG表示核苷酸对,其中G在DNA链中紧随C后。CpG对很少出现在人类基因中。然而,在许多基因的启动子(promotor)或“起始”区域周围,甲基化经常被抑制。这些区域包含浓度相对较高的CpG对,与此段区域对应的染色体区段一起被称作CpG岛,其长度通常在几百到几千核苷酸的长度内变化。 许多基因,尤其是管家基因的启动子区,基因的末端通常存在一些富含双核苷酸“CG”的区域,称为“CpG 岛”(CpG island)。研究碱基G和C在整个基因组内的含量和分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人类基因组内,GC的含量大约为40%;这些GC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基因组内,在某些DNA片段上其含量可高达60%以上,而在另一些区域则只有33%左右。这种GC含量的差别,在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基因突变上都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人类基因组内,存在有近3万个CpG岛;在大多数染色体上,平均每100万碱基含有5~15个CpG岛,其中有1.8万多个CpG岛的GC含量为60%~70%。通常,这些CpG岛不仅是基因的一种标志,而且还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影响染色质的结构。例如,除定位于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和印迹基因外,正常细胞的CpG岛由于被保护而处于非甲基化状态。全基因组低甲基化,维持甲基化模式酶的调节失控和正常非甲基化CpG岛的高甲基化是人类肿瘤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往的研究证明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失活是人类肿瘤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之一,而且这种高甲基化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的又一个机制。 另外,原核生物细菌DNA含有高频率的CpG双核苷,约为1/16,细菌DNA和某些含非甲基化CpG双核苷的多聚核甘酸能够刺激鼠和人淋巴细胞。高等脊椎动物出现CpG双核苷频率为1/50,且多为甲基化,真核细胞和甲基化的多聚核甘酸则不能刺激鼠和人淋巴细胞。CpG结构与细菌DNA同源性要高于脊椎动物细胞。CpG DNA可直接刺激B细胞、巨噬细胞和DCs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特别是TH1样细胞因子如IL-12和IL-18;细胞表达协同刺激因子分子,显示增强抗原递呈作用。CpG DNA可诱导强烈的TH1样应答提示这些分子可作为疫苗的佐剂,抵抗各种目标,包括感染性物质,肿瘤抗原,过敏原等。 基因的表现,受染色体上的染色质结构与异染色质(基因无表现或低表现)区域里的胞嘧啶甲基化所影响。举例而言,当胞嘧啶受到甲基化时,会转变成5-甲基胞嘧啶,此作用对于X染色体的去活化、铭印和保护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不被内切酶所切断(存在例外)而言相当重要[52]。甲基化的程度在不同生物之间有所差异,如秀丽隐杆线虫便缺乏胞嘧啶甲基化,而在脊椎动物体内则较常出现,大约有1%的脱氧核糖核酸为5-甲基胞嘧啶[53]。5-甲基胞嘧啶容易因自然发生的脱氨作用而变成胸腺嘧啶,也因此使甲基化的胞嘧啶成为突变热点[54],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胞嘧啶和鸟嘌呤会集中出现在CpG岛里,因为那里的甲基化作用被压制,没有甲基化的胞嘧啶所产生的突变产物并非胸腺嘧啶,而是尿嘧啶。因为尿嘧啶会相对容易地被更正过来,所以CpG岛内胞嘧啶不易形成突变而会被保留下来。其他的碱基修饰还包括细菌的腺嘌呤甲基化,以及使动质体(一种生物)的尿嘧啶转变成“J-碱基”的糖基化等。 snRNA (smallnuclearRNA,小核RNA)。它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剪接体(spilceosome)的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1. 打开ClustalX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点击“文件”→“载入序列”;点击“比对” →“输出格式选项” →“phylip格式”前打勾;点击“比对” →“完全比对”;比对完成后,关闭程序,并将生成的带.phy后缀的文件拷贝至phylip软件包的“exe”文件夹下。 2. 打开seqboot软件,按照路径输入所拷贝的“.phy”文件,回车 3. 输入“r”,回车→输入1000,回车→输入“y”,回车→输入“5”,回车→出现“press enter to quit”字样时,回车,退出程序,完成seqboot(上图中的J选项代表评估方法,默认为bootstrap 法进行评估,可更改选项;R选项默认多少次,输入1000表示共进行1000次的republicate)。自动生成文件“outfile”,可用记事本打开。 4. 将刚刚生成的outfile文件更名为infile1,打开dnadist软件(采用邻位相连算法构建进化树,如采用其他算法,则用其他软件),按照路径输入文件名infile1,回车 5. 输入t,回车→输入20,回车→输入m,回车→输入d,回车→输入1000,回车→输入y,回车→等待……等待……等待……时间长度视序列多寡长短及重复数多寡而不等,直到出现“press enter to quit”字样时,回车,退出程序(D选项为距离模式,默认为F84;T选项为点突变的“转换/颠换比率”,通常在15~30之间;M选项采用和原来一样的重复数;输入d,采用data sets)。自动生成文件outfile。 6. 将outfile重命名为infile2,打开neighnor软件(采用邻位算法),按照路径输入infile2,回车 7. 输入选项m,回车→输入1000,回车→输入奇数5,回车→输入y,回车→等待……一定时间后出现“press enter to quit”字样时,回车,退出程序。生成两个文件outfile和outtree。Outfile是分析结果的输出报告,可用记事本打开,outtree可用treeview打开。 8. 将outfile更名为outfile1,outtree文件更名为intree1,打开consense软件,按照路径输入intree1,回车 9. 输入y,回车→等待……一定时间后出现“press enter to quit”字样时,回车,退出程序。生成两个新文件outfile和outtree。Outtree就是最终结果,可用treeview软件打开观看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取幼嫩的菌丝体,用液氮研成粉末,每0.8 g 装入10 mL 的离心管中; —预热1.5×CTAB 到95 ℃,加2 mL 到装有菌丝粉末的离心管中,混匀; —立即置于65 ℃水浴30 min,每分钟,上下颠倒1 次; — 12000 g 离心5 分钟; —吸取上清液,加等体积的氯仿,上下颠倒数次;12000 g 离心5 分钟; —吸取上清液,加等体积的酚,上下颠倒数次;12000 g 离心5 分钟; —吸取上清液,加等体积的氯仿,上下颠倒数次;12000 g 离心5 分钟; —取上清,加入2 倍体积的无水乙醇和1/10 体积的10 M NH4Ac,混匀,室温放置10 min; — 12000 g 离心10 分钟,去上清,用75% 乙醇洗沉淀,自然干燥; —加100uL 的TE 或无菌水。

基因表达技术

基因表达技术 https://www.360docs.net/doc/a42788364.html, 2007年5月16日09:43 生物技术世界 目前,基因表达已经成为生物学、医学和药物开发研究中的主流技术。基因表达就是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广义来说,基因表达有两类:分析型和功能型。前者是指检测和定量基因,尤其是在比较两个样本时,如处理/非处理,疾病/正常。功能型的基因表达,目的是获得一定数量的蛋白质。Invitrogen公司的JudyMacemon称,在她的顾客中,对研究基因功能的基因表达/敲除感兴趣的人是采用基因表达制造蛋白质的人的两倍。 cDNA过度表达优势大 经典的基因表达操作常对病变细胞或组织、以及用药治疗之后的情况进行比较。为了验证某种化合物对基因的效果,研究人员用siRNA或反义化合物返回去做敲除试验。这些技术可以让基因或者基因组表现出特殊的沉默现象。OpenBioSystems公司的PaulTodd博士指出,虽然基因敲除很流行,但它不是证实基因性能的唯一方法。 Todd博士把cDNA过度表达称之为基因敲除的“合理逆转”。siRNA是让基因沉默,以确定基因下游的效应,而cDNA 引入许多目标基因的复制样本,引起基因及其下游产物都超表达。很多时候,从cDNA获得的信息要比siRNA的信息要更好,Todd认为这与设计无关。 采用siRNA方法,研究人员必须确定短寡聚核苷酸序列,该方法可以最佳方式敲除目标基因。并非所有的寡聚物都能发挥效用,因此,就无法做到把所有基因的反应都准确预测出来。通常要敲除20~80%的序列,采用cDNA会出现过表达现象,这样就可以提供足够的目标基因用于插入。Todd认为,cDNA可以确保产生更多的信使RNA,也就会产生更多的蛋白质或下游产物。 cDNA优于siRNA的主要优势在于前者具有更广泛的潜在应用范围,可以用股票的短期销售或者是长期交易进行比喻。短期销售只可能赚到原来的股票价格,然而,长期购买,股票可能会翻两倍或者是三倍。siRNA试验的信号只限制于基因原始状态的性能,因为可能从最高水平降低为零。cDNA能正调节一个基因的性能,而且,把目标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相融合,可以直接观察到在活细胞中产生的蛋白质及其分布位置。 基因表达在药物发现上有许多应用。在最近纽约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Avalon制药公司副总裁PaulYoung向大家

基因沉默

RNA干扰基因沉默 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是指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由于种种原因不表达。一方面,基因沉默是遗传修饰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实用化和商品化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基因沉默是植物抗病毒的一个本能反应,为用抗病毒基因植物工程育种提供了具有较大潜在实用价值的策略——RNA介导的病毒抗性(RNA-mediated virus resistance,RMVR)。

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外源基因存在于生物体内,并未丢失或损伤,但该基因不表达或表达量极低,这种现象称为基因沉默。 转基因沉默分为转录水平的沉默(TGS)和转录后水平的沉默(PTGS)。TGS是指转基因在细胞核内RNA合成受到了阻止导致基因沉默,PTGS是指 RNAi——基因沉默指南 基因沉寂(Gene Silencing) 也可以被称为“基因沉默”。基因沉寂是真核生物细胞基因表达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染色体水平,基因沉寂实际上是形成以染色质(Heterochromatin)的过程,被沉寂的基因区段呈高浓缩状态。 基因沉寂需要经历不同的反应过程才能实现,包括组蛋白N端结构域的赖氨酸残基的去乙酰基化加工、甲基化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催化,修饰可以是一价、二价和三价甲基化修饰,后者又被称为'过度’甲基化修饰(Hypermethylation) ) 、以及和甲基化修饰的组蛋白结合的蛋白质(MBP)形成“异染色质”,在上述过程中,除了部分组蛋白的N端尾部结构域需要去乙酰化、甲基化修饰之外,有时也许要在其他的组蛋白N端尾部结构域的赖氨酸或精氨酸残基上相应地进行乙酰化修饰,尽管各种修饰的最终结果会导致相应区段的基因“沉寂”失去转录活性。这个“原则”就是目前尚没有真正完全清楚的“组蛋白密码”(Histone Code)。

引起基因沉默的原因

引起基因沉默的原因 研究表明,引起基因沉默的原因很多,转基因的拷贝数和构型、在植物上的整合位点、转基因的转录水平等都与沉默有关,外界环境如过高的温度、过强的光照也会增加基因沉默发生的几率和产生时间,此外,外源基因的表达还受植物发育因子(如亲本年龄)的影响。因此,植物转基因沉默的作用机制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植物本身的防御系统和外界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产物。转基因沉默可以发生在染色体DNA水平、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三种不同的层次上。 1.染色体DNA水平的转基因沉默 发生在染色体DNA水平的转基因沉默叫做位置效应(positioneffect)。当导入的外源基因随机地插入到宿主基因组时,如果被导入到转录活跃区,就有可能进行高水平的转录,如果外源基因插入转录不活跃区,则只能进行低水平的转录或不能转录。 按照染色质高级结构组织的环状结构模型,核基质结合区(matrixattachmentregions,MARs)作为边界元件与核基质结合,使两个MAR之间的基因片段被界定成一个独立的染色质环(1oop),并作为隔离子(insulator)阻挡邻近染色质区的顺式调控元件对环内基因的影响,使位于染色体环内的基因可作为一独立的表达调控单位而存在。MAR可能使转基因在受体基因组整合

后形成独立的环状结构,从而提高转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减少转基因在不同株系表达差异 2.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 发生在转录水平上的转基因沉默叫做转录失活。反向重复的基因或转基因可以进行异位配对,配对的DNA作为信号,使DNA异染色质化或从头甲基化,这样转录过程就会受到抑制。此外,DNA-RNA协同(association)也是造成转录水平基因沉默的原因之一。 (1)转移基因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甲基化是活细胞中最常见的一种DNA其价修饰形式,它通常发生在DNA的GC和CN G序列的C碱基上,C甲基化的频率在哺乳动物及高等植物中部比较高。甲基化修饰在基因表达、植物细胞分化以及系统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从所报道的转基因沉默的例子来看,几乎所有的转基因沉默现象都与转基因及其启动子的甲基化有关。而发生在DNA的CG和CNG序列上的甲基化并不是植物中转基因转录水平沉默起始的前提,但C碱基甲基化对维持基因沉默是必需的。 (2)多拷贝重复基因多拷贝重复基因序列整合进基因组后,无论正、反都容易形成异位配对,引起基因组防御系统的识别而被甲基化或异染色质化失活。 (3)染色体包装转导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遗传位点相同,但受染色体包装的影响,产生沉默。当转导基因由染色体区域的正常位点包装到另一区域的位点时,其与转录因子的接触机会就会发

人工微RNA定向基因沉默

人工miRNA定向基因沉默 摘要:描述一个基因的功能通常包括对功能丧失等位基因的详细的分析。在模式植物例如拟 南芥和水稻中,插入序列索引的收集为潜在无效等位基因分析提供了很大帮助,而这些都可以 通过网站(e.g., https://www.360docs.net/doc/a42788364.html,)容易的获取。然而,这对于非模式生物是不可能的,要研 究非模式生物,需要敲除大量的同系物,而且部分缺失基因功能或者调节缺失基因功能不容易 应用,然而当无效等位基因是致死的时,这种方法却很有效。采用定向基因沉默技术的转基因 途径可以替换无效等位基因,也可以用于基因功能的精细研究,例如,通过组织特异性的和可 诱导的基因沉默。 这一章将阐述人工miRNA的产生以及人工miRNA(amiRNAs)作为基因沉默工具在不同植物定向 1.六寡核苷酸:两个是对载体普遍的(A 和B,表一),四个是特异修饰的。 它们的序列是amiRNA设计程序的输出结果。 2.模板质粒:PRS300(包括Arabidopsis athMIR319a)或者PNW55(包括水 稻osa-MIR528) 3.进行PCR,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凝胶提取所需的装置和化学试剂。

图三,构建amiRNA前体的模版质粒——aMIRNA。(a)Plasmid pRS300包含pBluescript SK中的osa-MIR528前体(通过SmaI位点克隆)。(b)质粒pNW55包含pBluescript KS中的osa-MIR528前体(也是通过SmaI克隆)。质粒全部序列是在http://wmd3. https://www.360docs.net/doc/a42788364.html,.可获取的。缩写:A,B,寡核苷酸结核位点;T3,T7 :RNA聚合酶/寡核苷酸结合位点;Amp: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MCS:多克隆位点。aMIRNA的大小和围绕区域在图四中指示。 图四,图示产生aMIRNA前体的PCR反应。(a)为有寡核苷酸结合位点的模版质粒(图三);(b)PCR扩增(a)(b)(c),(c)(a)(b)(c)通过PCR融合产生(d)(d)只有中央部分编码aMIRNA 前体,在底部的图中已列出。缩写:Ath:拟南芥;Osa:栽培稻;A, B, I, II, III, IV:寡核苷酸识别物;MCS:多克隆位点;a), (b), (c), (d):PCR片段。 3.2.2寡核苷酸要产生一个aMIRNA的转基因,需要六个PCR寡核苷酸引物。四个引物

微生物基因敲除技术分析

微生物基因敲除技术分析 牟福朋 20071401105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基因敲除技术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型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到现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前沿技术。微生物由于它本身特有的性质一直成为基因敲除的热点。本文主要考察基因敲除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并对基因敲除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关键词:基因敲除微生物前沿进展 一常规基因敲除 1 常规基因敲除的步骤 基因敲除的一般流程见图1。用引物扩增目的基因之后,使用内切酶切开基因,连入有相同粘性末端的抗生素基因如四环素抗性基因或者报告基因例如lacZ等;将载体转化入目的菌内,通过筛选,筛选出含有标记基因的菌株,然后要通过PCR等进行复证。 使用双标记法可以判断发生交换的次数。如果只发生第一次重组,则两个标记都会被插入宿主DNA中;而若发生了两次重组,则阴性标记会被丢失,细菌要么是野生型的,要么能检测到阳性标记。 图1 常规基因敲除的主要流程和机理 2 常规基因敲除的成功率分析 首先,DNA的同源重组频率不是很高。况且,此处要求发生两次同源重组,这使得重组概率大大下降。加长两端的同源序列有助于重组,但这样一来内切酶效率就得不到保证。这一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是进行大量的培养,实验中,往往可以得到较多的敲除子。 第二,图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次重组和第二次重组之间,由于敲出基因载体的整个插入,基因仍然有一部分是完好的(载体的一段和宿主的另一端融合而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已如前述:即引入两个标记。 3 常规基因敲除的主要缺点 ①速度慢,效率低。基因敲除需要一般的基因工程方法来进行转化和表达,周期较长,在这个过程中载体是关键;

基因敲除技术的运用 (1)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 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蒋成 学号:201207749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本综述主要阐明基因敲除技术近几年来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的具体实施,并运用实例形象阐明基因敲除技术的作用,以及其在国内的发展和以后基因敲出技术的发展前景,和一些在运用基因敲除技术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字:基因敲除原核中断系统真核中断系统丝状真菌基因敲除 1.引言: 1.1概念: 基因敲除是80年代后半期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因敲除的技术基础[1]。1985年,首次证实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源重组的存在奠定了基因敲除的理论基础。到1987年,Thompsson首次建立了完整的ES细胞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2]。直到现在,运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依然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 2012年初的敲除决定表面抗原的猪的模型的成功建立更是为异种器官移植排除了一道重要的障碍,展示了基因敲除技术的美好前景。总之, 基因敲除已成为当前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最热点与最前沿,并已对生物学和医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革命性的研究工具, 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3]。 基因敲除是借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胚胎学的方法, 通过胚胎干细胞[2]这一特殊的中间环节将小鼠的正常功能基因的编码区破坏, 藉以揭示基因功能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因此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内容。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3],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1.2基本步骤: a.基因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 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TK基因等)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 b.ES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采用是胚胎干细胞,最常用的是鼠,而兔,猪,鸡等的胚胎干细胞也有使用。而最常用的鼠的种系是129[4]及其杂合体,因为这类小鼠具有自发突变形成畸胎瘤和畸胎肉瘤的倾向,是基因敲除的理想实验动物。 c.同源重组: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 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基因,TK基因等)的载体上,使外源DNA与胚胎干细胞基因组中相应部分发生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中的DNA序列整合到内源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 d.选择筛选已击中的细胞:一般地,筛选使用正、负选择法,比如用G418筛选所有能表达neo 基因的细胞,然后淘汰所有HSV -TK 正常表达的细胞,剩下的细胞为命中的细胞。将筛选出来的靶细胞导入鼠的囊胚中,再将此囊胚植人母鼠体内,使其发育成嵌合体小鼠[2,6]。

基因功能研究的方法_李新枝

·综述· 基因功能研究的方法 李新枝,蔡佩玲,牟林春 (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四川成都 610083) 【中图分类号】 Q78 【文献标识码】 A 1985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Santa Cruz分校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有人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努力测出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可能性,虽然这个主意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但几乎没有强的支持者[1]。198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于《Science》上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 me project,H GP),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的3×109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人类所有基因并阐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认识自我[2]。自1990年正式启动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其它模式生物基因组研究的顺利进行,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的研究也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完成仅仅是基因组计划的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确定基因的功能和弄清全部的遗传信息。因而基因功能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它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经典的扣除杂交(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差示筛选(diferential screening)、cDNA替代差异分析(repre-sentative dife rential analy sis,RDA)以及m RNA差异显示(diferential display)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克隆,但这些技术和策略对于从基因组测序所获得的大量未知基因的功能研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3]。于是,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一些能够对大量基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新技术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的较新方法。 1 微阵列分析[1] 微阵列(micro arra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可用于大规模快速检测基因差异表达、基因组表达谱、DNA序列多态性、致病基因或疾病相关基因的一项研究基因功能的新技术。它包括cDNA微阵列(cD-NA microarray)和DNA芯片。 其基本原理是:将成千上万条DNA片段(cD-NA、表达序列标签(ex pressed sequence tag,EST)或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按横行纵列方式有序点样在固相支持物上。固相支持物为硝基纤维膜或尼龙膜时称为微阵列。固相支持物改为指甲盖大小的玻片或硅片时所形成的微阵列就称为DNA芯片。检测时,首先用来自不同生理状态和发育阶段的m RN A作为模板,以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dN TP为底物反转录合成cDNA,再用所得cDNA与微阵列或DNA芯片进行杂交,然后通过计算机对结果进行判读和处理,这样就可以知道芯片中哪些基因在细胞里表达,哪些基因不表达;同样也可以测知哪些基因的表达水平高,哪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低[3]。 2基因转导技术 基因转导是将目的基因转入某一细胞中,然后观察该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从而了解该基因的功能。这是目前应用最多、技术最成熟的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之一。但因基因的表达受转导效率和是否持续稳定表达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要慎重选择转导系统[4]。常用的基因转导系统有非病毒性和病毒性两种。 (1)非病毒性表达载体:通过DNA直接注射或与多聚赖氨酸、阳离子脂类混合,使目的基因穿过细胞膜。由于转录效率、m RN A的加工、m RNA的稳定性及翻译效率、目的基因的拷贝数以及目的蛋白翻译后加工等因素影响目的基因的表达,因此在选择表达载体时应注意:内含子序列、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 some entry site,IRES)、选择强启动子和增强子及选择高效的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Poly A)。 (2)病毒表达载体:以病毒为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因其转染效率高、目的基因可稳定表达等优势被广泛应用。目前已构建的多种病毒载体各有特点:逆转录病毒载体可携带外源基因并整合到靶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实现目的基因的稳定持久表达,某些亚型几乎能稳定转导100%靶细胞,但缺点是只能感染正在分裂的细胞,且有插入突变和激活癌基因的危险;人腺病毒载体具宿主范围广、装载量大(重组腺病毒最大包装容量为野生型的105%)等优点,是对分 · 57 · 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年 第15卷 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