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0.1《石头城》《西塞山怀古》教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0.1《石头城》《西塞山怀古》教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0.1《石头城》《西塞山怀古》教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石头城》《西塞山怀古》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怀古诗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构建,预习指导

【知识构建】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 (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 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解题

《石头城》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借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3. 关于怀古诗: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等

?(4)语言:含蓄蕴藉、深沉感慨、豪放浑厚、沉郁顿挫

?(5)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运用典故、对比、反

衬、抑扬、讽刺……

?(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概念:凡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怀古诗。

(2)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等。

(3)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4)常见地名:金陵、姑苏(吴宫)、汴京、马嵬、赤壁、乌衣巷、华清宫、幽州台等。

(5)常见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情感类型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乌江》(李清照)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贾生》

(7)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诗歌举例: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用典等。

a、借古讽(伤)今(李商隐《贾生》、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b、今昔对比(刘禹锡《乌衣巷》、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c、以景衬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d、用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e、议论(李商隐的《贾生》)

f、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

【预习指导】

1、《石头城》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意象?给人什么感觉?“还”字好在哪里?

明确:四个意象:山——寂寞;旧都——没落;潮水——寒冷;月——凄清。

“还”字的妙处:“还”字,说明月还再来,可是过去的繁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处作者赋予明月人的感情,饶有兴趣。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2、《石头城》中,诗人选择题一这几个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主旨)?

明确:

背景: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主旨:所以,他写这首诗,勾画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萧条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故都萧条没落的伤感之情,并以此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简而言之,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3、“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明确:“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是指自益州而下,符合历史事实。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4、“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明确: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精研诗词,探究提升

探究一:分析《石头城》的写作手法。

明确:

(1)句句写景,景中寓情,言外见意。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2)借月抒怀,哲理与事情融为一体。寄寓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3)借古讽今,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4)拟人,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

探究二:诗人在颈联中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其中包含对国家兴亡怎样的观点(兴亡的关键因素)?明确:“人世几回伤往事"是说人事的变动,"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说自然景物的亘古不变,两相对照,以终古常在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的无情见证。

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不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蕴含着对于前朝失败教训的总结。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

探究三:《西塞山怀古》诗,“借古”最终是为“喻今”,“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本诗

的主旨句,请结合背景加以详细的分析其中蕴含作者“丰富”的“现实”的情感

明确: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拓展延伸:

【高考真题】

1、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明确:(1)燕子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用典,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拟人)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赏析】刘禹锡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诗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①,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②,陇上羊归塞草烟③。

回日楼台非甲帐④,去时冠剑是丁年⑤。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⑥。

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1. 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明确: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2. 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