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小贴士】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是处于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知识拓展】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海尔集团是国有控股企业,实行高效的薪酬制度,将工资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结合,工资分配只看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观念转变为同效同酬观念。在海尔,高素质、高技能获得高报酬,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探究一】海尔集团是什么所有制的经济?海尔员工的收入分配以什么尺度来分配?海尔员工的收入是一样的吗?

.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小贴士】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可分解为:按劳分配的存在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劳动)、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不包括生产资料)以及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现实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必要性: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原青岛电冰箱厂是今天海尔的前身,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成绩、贡献大小,实行大平均,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士气低落,工作消极,出工不出力,企业效益连年下滑,最后亏损达万元,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小贴士】搞平均主义,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普遍贫穷。所以平均主义要不得。★分配制度改革后的海尔的薪酬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挖掘员工潜能,确保企业高速、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深入海尔员工的心中。“学习技术,提高素质,争当先进”在海尔蔚然成风。如今海尔成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

【探究二】透过海尔分配制度看按劳分配的作用、地位及实现形式。

. 按劳分配的作用

()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体现公平: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 按劳分配的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小贴士】生产决定分配,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公务员、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小贴士】按劳分配不等于每个劳动者都能以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劳动收入不等于按劳分配收入。

【知识拓展】

()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在现在社会,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例如工资、奖金、补贴、职务津贴,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以及知识分子获得的稿酬、版税等等,都是劳动收入;

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出租房屋获得的房租(扣除折旧),买股票、入股获得的利润、分红,银行存款获得的利息,以及馈赠、遗产、救济等等,则是凭借资产、凭借身份等,而非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收入,成为非劳动收入。

()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要素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三、我国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方式

.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含义: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小贴士】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可以分解为:分配范围(个体经济)、分配对象(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劳动者特点(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国家态度(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从而方便记忆。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主人公之一王小蒙为人正直、事业有成,从一开始与父母经营豆腐坊,

到后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探究三】王小蒙前后的收入包括()

①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③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④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 ①③ . ①④ . ②③ . ②④

【参考答案】(王小蒙与父母经营豆腐坊属于个体经济,获得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是合法的劳动收入;王小蒙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属于私营经济,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因此①③不符合题意。)

. 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土地、管理、劳动、信息、技术等要素。

★中国民营企业强联想采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模式,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员工的积极性,薪酬从几千元到几百万。基层营销人员基本工资元。软件工程师基本月薪元。高层管理人员,如全面负责本集团业务规划及运作的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年年薪为万元。年,联想开始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其中名创业初期的骨干员工获得的股份年市值相当于亿,前联想总裁(柳传志)现虽已退居二线,但其所持有的联想股份如果以每年的收益计算,年收入为万元。

【探究四】联想不同层次员工的收入分别属于哪一种分配收入?

【小贴士】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形式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得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科技人员自办实体,自办公司,其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归自己所有。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联想采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模式,充满活力的分配体制促进了联想的飞速发展。大量人才加盟联想,大量资本购买联想股票,投资联想,联想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联想股票不断升值,联想投资人也因而获益。联想的发展造就了无数个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

【探究五】透过联想分配制度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的意义。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小贴士】工资收入不都属于按劳分配。如下图所示:

相约高考

. (·安徽文综)为了“扩大内需,保增长”,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亿元债券,有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

. 债务收入 . 红利收入 . 劳动收入 . 资本收入

. (·上海文综)十余年来,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规定,在最低工资标准调控问题上,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提高政策。这体现了()

①生产决定分配②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内因与外因辩证统一

. ①④ . ①③ . ②④ . ②③

. (·安徽文综)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元,奖金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元;其妻开

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元元 . 元元

. 元元 . 元元

. (·宁夏文综)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 )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

.②③.①③.①④.③④

【参考答案】. (此题的关键点在于明确居民的收入,实际上就是分配方式,那么我国国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购买债券,属于个人投资,所以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分配,故此题答案为。债务收入是指以政府的名义,通过信用手段获得的收入。通常包括国内债务收入和国外债务收入。国内债务收入是指国家通过在国内借款或发行的各种政府债券所获得的收入,而此题指向居民的个人收入,故排除。红利收入是指购买股票获得的收入,排除。劳动收入是指通过付出劳动而获得的收入,此题是通过资本支出获得收入,故排除。)

.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体现了生产决定分配,①正确;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③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

. (在去年李某的家庭收入构成中,李某作为国企员工,其工资和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其专利转让收入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妻开的杂货店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其房屋出租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故正确选项为,即,。)

. (此题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故排除①。④错,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某方面需求的属性,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可分配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通过科技入股,推动企业效益增加,可见②正确。通过科技入股,可见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故③正确。)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授课教师:福州三中陈晓庆 一、独立完成“具体经济方式(做什么)”一栏,时间1分钟 二、学习小组(在相关情境下)讨论完成,时间3分钟,组长汇报,汇报内容:具体经营项目、预期年收入、收入分配方式。 1、一幢3层楼空置自建房 参考:整体出租:大约5000/月,投入成本大约6万简单装修。 自家办农家乐餐馆约1.5-3万/月,投入成本大约12万。 2、承包可耕地20亩 参考:1.《闽侯县2018年耕地保护补贴实施方案通知》全县统一补贴为每亩127.876元, 对种粮大户再奖励每亩50元,土地流转每亩每年租金约550元 2.有机大米种植纯收益为普通粮食收益的十倍,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采用稻鸭鱼共养方 式亩产价值大约在1万元左右。有机水稻是不使用化肥、生长剂,通过鸭、鹅、鱼等多种共生共养形式实现土壤培肥,达到无公害、无污染的标准。 3.茉莉花茶,每亩收入3000以上。

3.创办企业资金200万元(投资企业创业利润率在5%-20%之间) 近几年来,企业利润年均增长率为15%,企业自留资金年增长率为10%,企业职工的工资人均增长率为5%。你支持以下哪种意见 A 保持:继续增加企业自留资金VS B 改革:提高职工工资增长速度 4、无房、无资本、无强劳动力、一亩地 土地流转每亩每年租金约550元,村股份分红1500元/人,农村低保每人每月700元 如何能让困难的家庭获得更多的收入? (请从农民自身、先富起来的村民、村集体、国家角度思考) 三、相关知识 1.初次分配: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主要是市场调节(企业调节)。如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标准等就属于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为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2.再分配: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由政府对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大体上,通过税收(个税)及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形式来实现,以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四、请整理本课思维导图

高中思想政治沪教版(新)高一下册第六课《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沪教版(新)高一下册第六课《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懂得现阶段在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使学生理解在现阶段既不能实行按需分配,更不可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因。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全面理解按劳分配中“劳”的内含。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认同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信念。 2学情分析 从班级家长所在单位所有制形式和家庭收入来源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家长有在公 有经济组织工作的,也有在非公经济组织工作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也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 性其实也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很多同学对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不甚了解:股票收入、储蓄收入、房租收入等等。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其中,分配是经济循环的中间环节,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也会对消费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3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2、按劳分配的地位 4教学过程 4.1【课题】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板书) 说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关系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4345550.html, 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 作者:许昌青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1年第01期 摘要:文章提出应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准确理解分配内涵、贫富的两极分化等问题。 关键词:按劳分配;公平;两极分化 中国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58-01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既是教材上的原话中一个教学难点,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近几年,因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现加刚刚闭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发生”、“民富”,这一考点再次成为高考热点。要理解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分配制度实行的必然性。首先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又不平衡,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须有多种分配方式一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其次是由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公有制是社会主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与此同时,在公有制之外,还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个人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存在非按劳分配方式。最后,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立按生产要分配,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二)准确理解按劳分配内涵。(1)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各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不适用于按劳分配。(2)分配的内容是个人消费品,是指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扣除(如国家税收、企业成本与利润)之后的个人消费品部分,不是分配全部社会财富。(3)分配尺度是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不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4)分配标准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三)不能把一切劳动收入都叫按劳分配。劳动收入,包括个体劳动所得,国有企业工人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三资企业中工人工资。只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取得的收入才叫按劳分配,如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但又不能把公有制范围内职工取得的一切收入都叫按劳分配。例如,职工租房取得的房租、炒股取得的股息收入、工作之余从事第二职业取得的收入、还有单位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都不属于按劳分配。典例:下列属于我国现阶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形式的有①张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摘要】从20 世纪50 年代起,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 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可谓至关重要。建立普惠型基本福利,注重社会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需要着眼改变的几个方面。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转型任务尚未完成,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福利制度以人为本普惠型福利合理分配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为了消除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反思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确定未来福利制度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是一个与福利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学名词,可以将它看成是“社会”与“福利”的合成词。至于什么是社会福利?对此有多种回答,可以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答案。从现有的资料看,各方面对“社会福利”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五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社会政策”研究中的社会福利概念,大致与社会资源同义,它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收入、财产、安全、地位、权利等等。而所谓社会政策是“将我们在社会福利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中的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和制度的内容,放入到一个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政治结合的标准框架中进行的探索。”这种对社会福利的界定是各种看法中意义最为宽泛的一种。 二是针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公正采取的一切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和措施,大致与我们目前使用的“社会保障”一词同义。按照这种理解“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福利”的一种手段,它的资金来源于专门的社会保障税的收入,而社会福利的资金则来自一般的国家的财政。 三是一切形式的由政府、社会、单位和他人提供的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政策和服务保障,在词义上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相对应,指享受型而非生存型的社会利益。我国理论界所谓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含义上正是指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三大部分或三大支柱。 四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切低于或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收入、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等。以我国目前的政策为例,除了指通过民政部门提供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优抚对象的收入保障、政策优惠、福利服务以外,也包括建设、教育、卫生、司法部门提供的住房、教育、医疗、司法方面的救助,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采取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各种措施和服务等。 五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提供的收入和服务保障,保障标准主要是基本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

2019届高考政治专项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1

生产决定分配(1)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市场为基础,加强宏观调控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主要是由社会主义( )决定的。A.产品结构 B.产业结构 C.所有制结构 D.消费结构 3.为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公平提供重要制度保证的是() A.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B.正确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效率与公平关系 C.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在个人收入分配过程的基础性作用 D.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上述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 D.这一制度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5.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 A.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6.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 ) 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②同步富裕的共同目标

中国的老年人福利制度

中国的老年人福利制度 正如我们所知晓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着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无可厚非我国老龄化问题不容乐观,目前,我国老龄化的基本特点是老龄人口多,发展数度快,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和比重不一,疾病谱发生改变,患病人数增多。老龄化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提高,也意味着一系列的老年人问题的出现,更关乎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解决老年人问题,缓和老龄化带来的矛盾,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出台是极为必要的。 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以及各级民政部门的努力探索下,我国形成了以政府、集体兴办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以社会组织与团体兴办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集资兴办的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对缓和和解决老年人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物质保障大幅提高,老年福利水平获得根本改善。一系列关于老年人问题的惠民制度与工程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状况,总体上实现了“老有所住、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对于政府所给予的优惠、补贴政策,大多数老年人基本满意,体现了惠民政策,深得民心。2、精神保障始受重视,老年福利制度建设内容趋向全面化。2011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第十八条新增内容“赡养人与老人分居的,应该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将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提升到法律层面上,这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3、服务保障的社会化进程加快,老年福利制度可持续性增强。各地针对老年人口日益突出的问题,除了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外,还纷纷为老年人开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是社会福利从单纯的院内走向社会大众,拓宽了社会化的路子,也保证了老年福利制度的可持续性。总体来说,国家的老年福利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我国的老年福利制度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1、老年福利社会化程度有待提升,一方面投资主体上,政府仍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过度依赖政府的资助,既有可能导致有限的福利公共支出与日益增长的老年福利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制约老年福

我国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小贴士】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是处于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知识拓展】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海尔集团是国有控股企业,实行高效的薪酬制度,将工资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结合,工资分配只看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观念转变为同效同酬观念。在海尔,高素质、高技能获得高报酬,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探究一】海尔集团是什么所有制的经济?海尔员工的收入分配以什么尺度来分配?海尔员工的收入是一样的吗? 1.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小贴士】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可分解为:按劳分配的存在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劳动)、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不包括生产资料)以及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1)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现实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3)必要性: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原青岛电冰箱厂是今天海尔的前身,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成绩、贡献大小,实行大平均,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士气低落,工作消极,出工不出力,企业效益连年下滑,最后亏损达147万元,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小贴士】搞平均主义,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普遍贫穷。所以平均主义要不得。 ★分配制度改革后的海尔的薪酬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挖掘员工潜能,确保企业高速、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深入海尔员工的心中。“学习技术,提高素质,争当先进”在海尔蔚然成风。如今海尔成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 【探究二】透过海尔分配制度看按劳分配的作用、地位及实现形式。 1. 按劳分配的作用 (1)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沪教版高一下第二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word教案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一框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识记并理解与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掌握现阶段我国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家庭收入和分配问题的调查以及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认同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自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教材,理解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作好课前的研究性学习,做好班级家庭收入调查和分类; 3、教师查找、筛选相关分析资料; 4、师生合作,制作各自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关注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学生多媒体展示】 班级家长所在单位所有制形式和家庭收入来源的调查 师:可以看到我们的家长有在公有经济组织工作的,也有在非公经济组织工作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也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其实也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的多样性。那么,从整个国家看,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教师:从我们班级家长所在单位所有制形式和家庭收入来源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大部分的家长,他们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各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那么,什么按劳分配? 【学生自学回答】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的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按劳分配在我国的分配方式中的地位是什么? 3、按劳分配在哪个领域适用? 4、按劳分配的分配尺度、分配内容、分配结果分别是什么? 【回答要点】 1、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 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2、地位:按劳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占主体地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

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精)

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09经济班黄鹤萍 0903005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早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的各主要发达国家就意识到了。在欧洲,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思想与实践有着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战后,为了实现稳定国内人心和同社会主义国家争夺世界民心的目的,西欧国家比较广泛地实行了“福利国家”政策,它不仅涉及到“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社会保障,几条街夫人与穷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还涉及到调节雇主与雇员之间关系的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通过保障和改善民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政策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同时,要加快保护劳动者的各种立法,包括最低工资发、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法、食品和医疗卫生法等。除此之外,要加快各种福利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包括住房建设、教育与文化等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达7284.63亿元,增长29.4%。在已经下达的4批中央投资中,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资占比超过50%。 社会福利政策的建立健全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扩大消费品的需求,转变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单一经济增长模式;而且可以改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尤其是为中下层人民提供了基本生活的保障;最根本的是可以减轻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之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和确保稳定的社会条件。 扩大消费需求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在社会保障学界,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在这里,我们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之下五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来使用。 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旨在为人们的例如生老病死这些一般生活风险提供保护;社会补偿旨在为人们在遭遇例如战争、暴力行为这些特殊的生活风险而受到损害时提供保护;社会救济旨为那些不能从社会保险或者社会补偿中获得待遇或者从社会保险或社会补偿中获得的待遇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保护。而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教育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 (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此外,教育和住房分配也是福利待遇。在教育方面,从小学到高中教育是免费的,高等教育不仅免交学费、住宿费等费用,而且学生还可以享受到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助学金;在福利分房方面,企业或者单位按照职工的工龄和年龄等条件以及家庭人口数目,为职工分配住房。总之,计划经济时代的50年,我国的社会福利是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关怀职工生活方方面面、所需经费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的福利制度。我国的福利制度自建立以来,尤其是在建国后的十来年,在解决城乡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据民政部门的统计,1959年民政部门管理的福利院收养了64454位孤老、27964位孤儿和14627位“三无”精神病患者。[1]在农村,按照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1956-197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30条确立的对农村中的孤老残幼实行“五保”的制度,许多地区建立了养老院,收养农村中的孤寡老人。到1994年,全国已有33584个乡镇统筹供养了273万“五保”人口,农村敬老院约4万所,收养56万老人。[2]民政福利制度的实施就使得那些社会上最脆弱群体的生存有了保障,由此极大地显示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社会稳定。

社会福利制度

构建面向21世纪的社会福利制度 1.概念定位不准确,制度体系不规范 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在国际社会的政策研究中有相对固定的通行含义,原意为"社会安全"(social security),通常指由国家或立法保证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经常与社会保险通用。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社会保障定义为:是以立法形式出现的、以现金支付方式应付个人生活不测的社会保护措施。(参见:陆学艺主编《社会学》)而社会福利则不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因而社会福利的含义比社会保障的含义要宽泛得多,可以说社会保障包容不了社会福利;而社会福利则包含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这在国外通行做法和《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以及我国一些词典、专家论证中,都可以得到证实。如:1990年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条目,社会福利的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美国1990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对社会福利的定义为:(1)一种国家的项目、待遇和服务制度,它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医疗的需要,这些需要对维持一个社会来说是最基本的;(2)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该词典把社会保障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定义的困难,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公民提供的收入补助。

然而我国却与国外通行的做法不同,我们把社会保障作为大概念,把社会福利作为小概念,用小概念涵盖大概念,把社会福利当成了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这样做的结果从理论上看是使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包括一些政府文件,经常不得不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几个概念混用或交替使用,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而且也使制度体系不够规范,出现了"权利错位、管理真空、转换空挡、结构脱节"等现象。北京大学田凯博士认为:这样一个逻辑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都是相当明显的。从学术研究来说,它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研究的进程,阻碍了学科规范化的实现。因为他们很难想象,一个连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都存在逻辑问题的学科是规范的。从实践上看,由于社会保障包容不了社会福利等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社会保障基本上等同于社会保险。比如,我国当前提出的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是社会保险。这当前的形势下,突出重点确有其必要。问题是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它既不覆盖广大的农村,也没有突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因此很难称得上"统一、规范、完善"。这进一步证明了用"社会保障"涵盖"社会福利"的局限性。而社会保障的框架体系设计是与我国政府各大部门的职责分工紧密联系的,如果对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关系没有一个明确理解,势必会影响各部门之间职权的划分,以及各部门的目标选择和政策制定,从而最终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改善。 2.覆盖范围不全面,社会政策不平衡

浅谈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作者:刘翠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其他项目(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逐步进行改革,到目前社会福利在保障范围、享受待遇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福利资金的筹措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它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福利制度中不适应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改革要求,逐步完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福利制度,是摆在立法者面前的一项严峻而艰巨的任务。 1.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完善 (1)社会福利企业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福利生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依靠社会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它在解决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福利生产发展的某些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福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处于劣势;“八五”期间,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使一些福利企业举步维艰;价格、医疗、住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都超出福利企业内部的消化能力;“三角债”的困扰、国家信贷规模的控制也使福利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所有这些都使社会福利企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考验。 就社会福利企业自身来说,企业职工素质普遍偏低。有的福利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意识落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我国社会现行的分配制度是

我国社会现行的分配制度是 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别因为以前的证券考试简单就天真地以为永远都会这么简单。分析里边讲过,以过去 推断未来,本身就蕴含着风险(这次考试就给出了一个信号:考试并不那么简单了!)。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 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如下特点: 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还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同,按劳分配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质上反映出劳动、管理、资本、 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都按贡献参与了收益分配。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劳动 要素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受重视的部分。 分配原则 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时,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 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体现公平正义。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 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 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 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 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使消费品能够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 (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此外,教育和住房分配也是福利待遇。在教育方面,从小学到高中教育是免费的,高等教育不仅免交学费、住宿费等费用,而且学生还可以享受到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助学金;在福利分房方面,企业或者单位按照职工的工龄和年龄等条件以及家庭人口数目,为职工分配住房。总之,计划经济时代的50年,我国的社会福利是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关怀职工生活方方面面、所需经费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的福利制度。 我国的福利制度自建立以来,尤其是在建国后的十来年,在解决城乡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据民政部门的统计,1959年民政部门管理的福利院收养了64454位孤老、27964位孤儿和14627位“三无”精神病患者。[1]在农村,按照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1956-197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30条确立的对农村中的孤老残幼实行“五保”的制度,许多地区建立了养老院,收养农村中的孤寡老人。到1994年,全国已有33584个乡镇统筹供养了273万“五保”人口,农村敬老院约4万所,收养56万老人。[2]民政福利制度的实施就使得

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

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 (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此外,教育和住房分配也是福利待遇。在教育方面,从小学到高中教育是免费的,高等教育不仅免交学费、住宿费等费用,而且学生还可以享受到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助学金;在福利分房方面,企业或者单位按照职工的工龄和年龄等条件以及家庭人口数目,为职工分配住房。总之,计划经济时代的50年,我国的社会福利是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关怀职工生活方方面面、所需经费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的福利制度。 我国的福利制度自建立以来,尤其是在建国后的十来年,在解决城乡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据民政部门的统计,1959年民政部门管理的福利院收养了64454位孤老、27964位孤儿和14627位“三无”精神病患者。[1]在农村,按照1960年4月二届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