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地层简表

东营地层简表
东营地层简表

地层划分厚度

(米)岩性特征沉积相主要生油储油层主要矿产

界系统组段

新生界第四系

全新统

黑土湖组、临沂

组、黄河组等

冲积、湖积淡水更新统

羊栏河组、平原

组等

200-400 土黄、棕黄粘土、粘砂及砂层

洪坡积、冲洪积、河湖

相及海相

淡水

新近系上~中新统

明化镇组700-800 棕黄、棕红色泥岩夹砂岩,下部见石膏薄层河流相见海相夹层储层淡水、天然气

馆陶组300-800 中、下部厚层砂砾岩夹砂岩,上部泥岩夹砂岩河流相储层石油、天然气古近系

|

东营组600-800 砂、泥岩互层,南粗北细,以暗色泥岩为主湖相生、储层石油

沙一段200-500 灰色、灰绿色泥岩与碳酸盐岩、油页岩互层湖相生、储层石油

沙二段0-300 灰绿、紫红泥岩与砂砾岩互层,下部炭质页岩互层河流—湖相储层石油

900

|

1200

上部灰色块状砂岩夹灰、灰绿色泥岩及炭质页岩湖相—三角洲相储层石油

中部灰色、深灰色泥岩,见浊积砂岩较深—深湖相生、储层石油

下部泥岩、油泥岩、油页岩互层生油层石油

200

|

1300

多种类型碳酸盐岩

滨海—深湖相生、储层

石油、岩盐、

石膏

灰色、紫红色泥岩及盐岩、石膏、边缘见砂岩夹层

孔店组>1500

红色泥岩夹石膏薄层及砂岩,灰色、灰绿色泥岩夹炭质页岩、

煤层及砂岩,红色泥岩与砂砾岩互层

滨海、浅湖相

储层石油

生、储层石油、煤

中生界白垩系

|

侏罗系

白垩-上侏罗统500 红色砂泥岩和碎屑岩陆相

储层中、下侏罗统400 灰色、灰绿色泥岩、砂砾岩夹煤层陆相石油、煤

古生界二迭系500 上部石英砂砾岩,下部泥岩、砂岩、炭质页岩夹煤陆相储层石油、煤石炭系200 泥岩、砂岩、炭质页岩夹煤层、灰岩、铝土层海陆交互相储层石油、煤奥陶系800 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滨浅海相储层石油寒武系700

上部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灰岩、中部鲕状灰岩、下部紫红色页

岩、绿色砂岩与灰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互层

滨浅海相储层石油

太古界深变质岩系石油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及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学科。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如何?本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 1山东处在欧亚板块的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扩张及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移的影响,山东目前(以来)地应力:最大主应力σ1的轴向方位为70~80о、大小是; 最小主应力σ3的轴向方位为340~350o、大小是33..9 Mpa;σ1与σ3差应力值为 Mpa。 2.基岩区的地层褶皱不发育,地层多呈单斜构造;发育NNE、 NW、EW走向的主要断裂构造,其中的NNE向和NW断裂为活动断裂主要NNE向活动断裂:(1)沂沭断裂带,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的构造格局;(2)聊考断裂带。 主要NW向活动断裂:(1)威海~烟台~渤海~天津断裂带;(2)诸城~益都(青州)~惠民断裂带;(3)骆马湖~微山湖断裂带。 证据:近代地震活动记录;第四纪岩土层被断裂错开、逆掩。

(二) 山东的工程地质分区 据基岩地层的出露情况、地貌特征和地壳稳定性分3个分区: 1.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其范围是:济南~淄博~潍坊以南、东平湖~南四湖一线东北、昌邑-大店大断层(沂沭断裂带最东侧的大断层)以西及济南~东阿~东平一线以东地区。是其北、南和西由平原环绕的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区。 岩等变质岩;地壳上升,剥蚀、切割作用强烈,泰山、沂山、蒙山、俎徕山、鲁山、俎莱山等千米高程以上的中山主要分布在本区。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常发育“崩滑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简称)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东部~东南部是抗震、防震重点地区,该区周边发育厚度不等的黄土状地基土(湿陷等级为I 级(轻微)),临沂地区沂沭河两岸附近发育膨胀土。 σ1 σ1 σ1 σ 1 目前中国地应力方向 以东经100~105o 为界分东西两区。 强度上:西强东弱(西高东低) 方向上:西: NNE-SSW 为主,东:近E-W 。 鲁东低山丘陵工程 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鲁中南中 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最新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汇总

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 细对比

2 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2.1 地层划分及对比 2.1.1 地层划分依据 根据收集到研究区及其邻区100口井地质录井、测井、井位和海拔资料,在对前人的岩芯观察、描述成果进行分析后,参考前人的地层对比成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旋回及测井岩电关系为指导,确立以区域性标志层控制为主,利用沉积旋回,适当地考虑厚度及水下河道砂体的空间切割叠置关系的对比原则,对研究区内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在地层、油层组的划分对比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原地矿系统及长庆油田对陕北地区三叠系地层及油层组的划分标准,并力求与延长油矿管理局其它勘探开发单位的划分标准统一。 甘谷驿油田延长组油层的划分与对比经过多次修改,现已建立了特征明显,区域上易识别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在本次工作中,重点沿用前人建立的标志层,同时建立部分辅助标志层,对唐157井区长4+5、长6油层进行了标志层厘定及油层划分对比(图2-1、表2-1、附图2-1~2-11)。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和三叠系延长组,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其中第四系主要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及黄土状亚砂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0~200m。长1油层组及部分长2油层组剥蚀,绝大部分井完钻于长64砂岩组,唐86井井钻至长7油层组。本次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以长4+5、6油层组为重点。 2.1.1.1标志层及其特征 1)张家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地层对比的传统标志层为延长组第二段(T3y2)上部(长72)的黑色油页岩,即张家滩页岩。地表剖面将其定为KT标志层,该层段在盆地南部分布稳定,厚度10~30m,电性特征具有高伽玛、高时差、自然电位平直的特点(图2-2)。本区仅少数油井钻穿该层,厚10-15m。

山东地质情况1

山东省区域地层表 山东省地层,缺失上奥陶系、下石炭系及三迭系外,其他均有出露。基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三。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太古界胶东群、胶南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济宁群及土门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三迭系等地层。 地层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三区。以沂沐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深大断裂为界,全省地层分成东西两部分,地层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别。东部(鲁东地区)发育元古~太古界胶东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及中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不甚发育;西部鲁中南地区除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外,其余地层发育较全;鲁西、北地区则发育很厚的新生界地层。 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主要岩性概述如下: 第一节太古界 泰山群(前称泰山杂岩)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是鲁西地区的结晶基底。著名的泰山、鲁山、徂徕山、蒙山和四海山均由此构成。 泰山群主要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变粒岩组成,普遍遭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大部分地区遭受强烈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形成各种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出露厚度大于12000米。 泰山群地层区域变质时代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一般认为在25亿年左右,大致与太行山区的阜平群及辽东半岛的鞍山群相当。 泰山群岩性组合分为四个组。自下而上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四个组为连续沉积。从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万山庄组(Artw):厚度1300-4631m 本组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于蒙山一带,构成蒙山倒转背斜的核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徂莱山地区有零星分布。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为主,次为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绿泥片岩等。岩石普遍遭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变质岩的地质年代根据万山庄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4.45亿年。 二、太平顶组(Artt):厚度531-6385m 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蒙山、金斗山、泰山、新莆山及济宁之告山、肥城一带。区内多数背斜的核部均由此组地层构成。岩层多作北西向延伸。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岩层经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太平顶附近斜长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3.24亿年。 三、雁翎关组(Arty)厚度425-2246m 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内及孟良崮、雁翎关一带;沂山两侧,沂源韩旺、新泰盘车沟一带也有分布。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并含有少量的千枚岩。雁翎关地区侵入角闪岩中的伟晶岩脉同位素年龄为22.78亿年。 四、山草峪组(Arts)厚度1000-4060m 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白彦、四海山地区,枣庄以北桌山和新泰山草峪一带。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个别

山东概况

山东概况 ●面积、人口与民族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由半岛和内陆两部分组成。全省土地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在全国居第十九位。面积虽不大,人口却非常多。我在前面提到过山东的人口,哪位朋友能再复述一下吗?对,是9309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4%。但我们不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对,是河南省。四川省在重庆没有划为直辖市之前,曾经是人口最多的省份,但自从重庆划为直辖市之后,四川的人口总数降为第三位(8750万人),排在河南(9600多万)和山东之后。山东的人口密度也非常大,每平方公里594人,居全国第二位。那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是哪个省呢?对,是江苏省,每平方公里达到725人。山东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在山东居住的就有53个,汉族人口最多,占全省总人口的99.3%;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是满族。 ●山东地名的由来 大家每到一个地方总是首先对地名感兴趣,到了山东后是否也想知 道“山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也有人说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因为当时“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雄踞关中,称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元朝置山东道,明朝设山东布政使司,形成与今天山东省大体相同的版图。清代正式设山东省,治所在济南府,也就是今天的省会济南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区划。 山东简称鲁或齐鲁,说到山东的简称,可以追溯到周朝。周朝时,山东境内有两个主要的诸侯国,一个是齐国,国都位于今天淄博市的临淄区;一个是鲁国,国都位于今天的曲阜市。齐国的开国始祖是在《封神演义》中被神化的姜子牙,而鲁国的开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由于他们及其后世治国有方,两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比较有影响的诸侯国。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至今山东还被称为“齐鲁之邦”。 ●地理 山东地势中部山地突起,东部丘陵起伏和缓,西南、西北低洼平坦。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一)地层的划分依据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一定都是很清楚的。这时,就可以根据岩性来划分地层。岩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许多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发展阶段。例如,在一个剖面中,下部是砂页岩含煤层,上部是火山碎屑岩,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一个是还原环境和成煤时代,一个是地壳运动强烈和火山活动时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两个单位,代表两个发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其实,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往往存在一个不整合面,所以,根据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所划分出来的地层界限在一定范围内常是一致的。

济南地质描述

济南市处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境以南的玉皇顶(1532米),是鲁中山地、也是山东的最高峰。境内山地呈扇形环绕在泰岱的西北部,南高北低。最南部的长城岭,构成了本市与泰安市、莱芜市的分界线,同时也构成了汶河水系与小清河、玉符河的分水岭,最高点(摩天岭)为988.8米。市区西北部为黄河,黄河与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有小清河,两河均为不对称水系,右岸多支流,左岸无支流或支流少而短。山前洪积、冲积地貌比较发育。济南现在的地貌形态,是长期经受内外营力作用演变的结果,特别是在白垩纪燕山运动,基性至中性岩浆岩大量侵入,在市区、历城、章丘最为活跃,形成了济南岩体、沙沟岩体、唐冶岩体、西杜庄岩体、鱼山岩体、张家庄岩体、流海岩体、荆山庄岩体、茶叶山岩体、大有岩体、驼沟岩体等;同时火山强烈喷发,在历城十里铺到章丘的魏化林、章丘东北部到邹平,火山岩覆盖于二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之上。伴随着岩浆岩的侵入与火山岩的喷发,产生了大面积的升降、较大的断裂与局部的穹状隆起,南部以大幅度的上升为主。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对燕山运动有继承性,进一步破坏并改造了原有形态,基本形成今日之地貌。在喜山期,约在上新世或更早,有一个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高处经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形成了一个夷平面,即鲁中期地面。后来地壳活动加强,继续产生断裂与大面积的上升运动,断裂使鲁中期地面进一步变形,而上升幅度不均匀,上升量约500~1000米。泰山上升幅度最大,北部、西北部小,使地面向北、北西倾斜,形成泰山穹隆。该地面在市内应以长城岭为代表。在齐河—广饶深大断裂以北继续下降,本市北部接受了第三系沉积。到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初期,升降渐缓,直至最后稳定,使地面强烈剥蚀堆积,又形成一个夷平面,即临城期地面。此地面与后来的两级阶地两者很难区分,多数留有残丘。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外力作用,不仅使其表面广泛发育残积层,冲洪积物很发育,厚度可达近百米。到全新世地壳又有过小幅度的动荡,在巴漏河、玉符河、东沙河等地,形成了两级阶地。辖内地貌可分为侵蚀低山、剥蚀丘陵、堆积平原三个区。 济南市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济南市南北跨鲁西断隆和华北断陷两个构造单元。两个构造单元之间,为齐河—广饶断裂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其中古老基底以褶皱为主,构造复杂,而盖层构造较为简单,以单斜为主。此外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并且控制了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一、褶皱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 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 (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

翟爱军,1999 郑荣才 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 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 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它通常代表着盆地的基准面,

001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它主要含页岩和薄层石灰岩。在下部主要为页岩,……含有盘状黑色燧石的硬质页岩是这个地层下部的突出特征。……顺次地向上追索,页岩渐渐变得富于钙质。它们先后顺序是:最初为泥质的层纹状蓝色硬石灰岩,其次局部呈鲕状的纯石灰岩层,最后是薄层状白云岩局部被砂质页岩盖覆。” 现在指整合在灯影组之下,平行不整合于南沱组之上,以灰、褐灰、灰白色白云岩为主,下部为灰-褐灰色白云岩,含泥质和硅质磷质结核;中部为灰黑色页片状含粉砂质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硅质层或燧石团块组成。顶部以黑色碳质页,岩与上覆灯影组分界;底以一层含砾白云岩的底面与下伏南沱组分界。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内,本组由板岩、千枚岩、片岩、变质砂岩与粉砂岩组成,夹大理岩、白云岩与砂质灰岩。上与灯影组白云岩呈整合接触;下与耀岭河组变基性火山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正层型为宜昌田家园子陡山沱组剖面(111°05′28″,30°50′01″)。 上覆地层:灯影组 15.厚层状凝块石微晶一细晶白云岩 ―――――――整合―――――― 陡山沱组总厚度231.50 m 14.黑色碳质粉砂质页岩夹透镜状白云岩和燧石结核,下部以碳质页岩为主。 向上燧石层逐渐增加,顶部碳质页岩风化后呈粉红色叶片状,含银特高26.05 m 13-11.灰黑、灰白色中厚层状凝块石白云岩,微晶白云岩夹球粒状白云岩, 局部夹燧石层,下部含磷及粉砂质62.46 m 10-6.灰黑色薄层状微晶白云岩,粉砂质微晶白云岩夹含磷微晶白云岩, 中部有含磷结核,水平纹层发育,风化后呈叶片状,含微古植物:Aspe- ratopsophosphaera aff. umishanensis,Monotrematosphaeridium asperum, Trachysphaeridium sp. ,T. planum,Zonosphaeridium sp. ,Leiominuscula sp., Laiophosphosphaer a cf.densa等17 m 5-2.深灰色薄一中厚层状含燧结核微晶白云岩,含硅质结核微晶白云岩, 水平层理发育,含粉砂质21.5 m 1.灰色厚层状含砾微晶白云岩,岩石中石英细脉及簇状石英晶体发育,并 偶见有板状石膏。角砾大小不一;大者大于4 cm,小者2.5 cm以下,其成 分有砂岩、绿泥片岩、燧石结核及白云岩等。本层底部有很大而不规则的硅 质及壳,顶部有一层厚约30 cm的细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透镜体 4.32 m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南沱组 0.灰绿色冰碛砾岩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本组在省境出露广泛。在南部扬子区内,其除随南沱组分布外,还广布于南沱组未及的房县东-西蒿坪以南、黄陵穹隆北部、神农架-梨花坪背斜东翼、耿集以南、谷城南部、钟祥冷水铺-襄阳观音阁及宜城板桥等地。在北部南秦岭-大别山区内,本组分布于郧西、郧县、丹江、应山北部、随州南部、枣阳南部、京山岔河、安陆白兆山等地,广济、蕲春也有零星分布。 灰绿色、紫红色冰碛泥砾岩(杂砾岩),上部夹薄层状砂岩透镜体,冰碛砾岩(杂砾岩)中的砾石分选性差,表面具擦痕。与上覆陡山沱组白云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莲沱组凝灰质细砂岩或大塘坡组碳质粉砂质页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山东地层

第五节新生界 新生界除缺失古新统地层外发育均比较齐全,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鲁西北平原区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内。地层的分布和岩相受构造及古地理控制较为明显,以陆相沉积为主,夹基性火山岩。近年来在济阳坳陷中发现海相沉积夹层。 一、第三系 山东省第三系地层十分发育,全省三个地层区均有出露。 (一)、下第三系 1.鲁西地层分区 本区下第三系十分发育,分布在蒙阴、平邑、泰莱、汶口、肥城等盆地中。 1923年将新泰官庄附近的一套红色砂岩命名为官庄组(E2-3g)。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砂岩、粘土岩,中段夹泥灰岩,厚度1545~2386米。 2.鲁东地层分区 下第三系仅发育黄县组,分布于胶东半岛的黄县(今为龙口)一带。 黄县组是一套含煤岩系,主要由碎屑岩、泥岩、煤、油页岩、泥质灰岩组成,最厚可达1600m。 3.华北平原地层分区 本区自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频繁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坳陷,沉积了巨厚的下第三系,主要为灰色、杂色泥岩和砂岩互层,夹少量碳酸盐岩、油页岩和石膏,厚约4000—5000m,是良好的储油岩系。共分为孔店组(E2k)、沙河街组(E2-3s)、东营组(E3d)。 (二)上第三系 1.鲁西地层分区 上第三系主要分布于临朐、昌乐、安丘、沂水及济宁、德州等地的中生代盆地内,由泥岩、粘土岩、砂岩、炭质页岩、硅藻土页岩、淡水灰岩及玄武岩组成,地层有牛山组(N1n)、山旺组(N1s)、尧山组(N1y)、巴漏河组(N1b)。 其中山旺组是著名的中新世地层,产有丰富的化石,化石种类繁多,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等。 山旺组产有丰富的硅藻土矿,呈灰白、灰绿色、白色,质轻,疏松多孔,质量好,除硅藻土外,还有厚度小、品位低的磷矿。 2.鲁东地层分区

塔河油田地层简表

塔河油田地层简表
地 界 系 第四 系 新 上新统 库车组 康村组 吉迪克组 统 层 群 系 组 统 代号 Q N2k N1k N1j E3s E1-2km 岩 性 描 述
灰白色粉砂层、细砂层夹黄灰色粘土层。 黄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粉砂岩略等厚互层。 浅灰、白色细粒砂、粉砂岩岩与黄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互层。 上部棕、蓝灰色泥岩夹棕色粉砂岩、细粒砂岩,下部褐棕色泥岩、膏质泥岩夹 浅棕色粉砂岩、细粒砂岩。 棕褐色泥岩与浅棕色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 棕红色中粒砂岩、含砾粗-中粒砂岩。 上部为红棕色粗-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与棕褐色泥岩略等厚互层;中部 棕色粉砂岩、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下部 棕色粉砂岩、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夹棕褐色泥岩。 棕褐色泥岩与浅棕、灰白色细粒砂岩略等厚互层。 棕、棕褐、灰绿色泥岩与浅棕、灰白色细粒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 浅灰色细粒砂岩、砾质中粒砂岩夹棕褐色泥岩。 灰白色粉砂岩、细粒砂岩、砾质细粒、中粒砂岩夹棕褐色泥岩及煤线。 (1) T3h :深灰、棕灰、灰黑色泥岩夹少量灰、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底部灰黑色炭质泥岩为三叠系标志层。 1 (2)T3h :浅灰色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夹深灰色泥岩,为三叠系 T-Ⅰ砂组。 (1)T2a :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 3 (2)T2a :浅灰、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三叠系 T-Ⅱ砂组。 2 (3)T2a :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粒砂岩; 1 (4)T2a :浅灰色细砾岩、含砾中粒砂岩夹深灰色泥岩,为三叠系 T-Ⅲ砂组。 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粉砂岩。 深灰色、灰绿色英安岩。底部为灰黑色玄武岩。 (1) C1kl :棕灰色、灰色、浅灰色、灰白色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与 棕褐、棕红色、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不等厚互层。为卡拉沙依组砂 泥岩互层段。 1 (2)C1kl :棕褐、深灰色泥岩。为上泥岩段。 (1)C1b :黄灰色泥晶灰岩夹深色泥岩,即“双峰灰岩”段; 2 (2) C 1b : 棕褐色、 灰色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 即“下泥岩段”; 1 (3)C1b :灰色灰质粉砂岩、灰色细粒砂岩与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略等厚互 层,即“砂泥岩互层段”。 上部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下部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与深灰色、绿灰色泥岩 呈不等厚互层。 深灰、灰绿、灰色泥岩与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略等厚-不等厚互层。 上部灰色细粒砂岩与绿灰、 深灰色泥岩; 中部为绿灰、 深灰色泥岩, 下部绿灰、 深灰色泥岩夹灰色细粒砂岩。 灰色泥岩、灰质泥岩与灰色泥晶灰岩、灰岩略等厚-不等厚互层。 灰、褐灰色泥微晶灰岩、泥灰岩。 上部为棕褐色灰质泥岩、下部为浅灰色泥晶灰岩。 浅灰色砂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 灰白、灰色泥晶灰岩、含砂屑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
3 2 4 2
上第 生 三系 中新统 界
渐新统 苏维依组 下第 三系 古-始新 库姆格列 统 木群 巴什基奇克 组
K1bs K1b K1s K1y J1
白 垩 系
下统
巴西盖组 卡普沙良 群 舒善河组 (K1kp) 亚格列木组
中 生 界
侏 罗 系
下统
上统
哈拉哈塘组
T3h
三 叠 系
中统
阿克库勒组
T2a
下统 二 叠 系 中统
柯吐尔组
T1k P2
晚 古 生 界
卡拉沙依组 石 炭 系 下统 巴楚组
C1kl
C1b
泥 盆 系 志 留 系 早 古 生 界
上统
东河塘组 塔塔埃尔塔 格组
D3d
S1t S1k O3s O3l O3q O2yj O1-2y
下统 柯坪塔格组 桑塔木组 上统 良里塔格组 恰尔巴克组 中统 中下统 一间房组 鹰山组
奥 陶 系

山东区域地质概况

2.山东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山东省地层在全国地层区划中,属华北地层大区之晋冀鲁豫地层区的东南隅。根据全国三级地层区划原则,可将山东地层区分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鲁西地层分区和鲁东地层分区3个地层分区,华北地层分区与鲁西地层分区内的地层发育特征相近,但前者以新生代地层非常发育且厚度巨大而有别于后者,他们的分界线为聊城—兰考断裂和齐河—广饶断裂。华北平原地层分区和鲁西地层分区与鲁东地层分区界线为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 山东省域内自太古宙至新生代的地层都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地表出露以中、新生代地层为主,其次为古生代地层;元古宙地层分布局限,太古宙地层零星出露。由老至新,地层出露面积逐次增大。 2.1.1 前寒武纪地层 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包括太古宙地层、元古宙地层。 2.1.1.1太古宙地层 山东省的太古宙地层包括分布于鲁西地区的中太古代沂水岩群和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及分布于鲁东地区的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和新太古代胶东岩群。它们均呈包体状残存于太古宙—元古宙变质侵入岩体中,分布零星,其中以泰山岩群分布范围最大。 1.中太古代地层 (1)中太古代沂水岩群 沂水岩群发育于沂沭断裂带内汞丹山凸起的中部,呈岛状、透镜状、条带状等各种包体形式残存于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及古元古代变质花岗质侵入岩体中。是一套麻粒岩、含紫苏辉石斜长角闪岩、紫苏变粒岩和紫苏磁铁石英岩等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石山官庄岩组和林家官庄岩组。岩群总厚1729m。 (2)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

唐家庄岩群主要出露在莱西唐家庄和马连庄、莱阳谭格庄及栖霞鸡冠山等地,呈包体状残存于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体中。主要岩性为磁铁石英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紫苏斜长麻粒岩、石榴二辉麻粒岩、斜长角闪石、磁铁二辉麻粒岩等。地层可控制厚度为24m。 2.新太古代地层 (1)新太古代泰山岩群 泰山岩群是分布于鲁西地块上的新太古代变质地层单位,沂源韩旺、苍峄、东平等变质沉积型铁矿床发育在这套变质岩系中。其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透闪阳起片岩、变质砾岩、石榴石英岩等。这套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孟家屯岩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柳杭组。泰山岩群总厚2886~4886m。 (2)新太古代胶东岩群 胶东岩群仅出露于胶北隆起范围内的栖霞观里、苏家店及招远齐山、蓬莱虎路线等地,呈大小不等的包体状“漂浮”于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体(栖霞超单元)内。其岩石组合为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夹磁铁石英岩。其自下而上划分为苗家岩组、郭家庄岩组。岩群总厚度为212~274m。 2.1.1.2元古宙地层 山东省的元古宙地层包括分布于鲁东地区的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芝罘群和新元古代震旦纪蓬莱群、朋河石岩组及分布于鲁西地区的济宁岩群和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震旦纪土门群。缺失中元古代地层。 1.古元古代地层 (1)古元古代荆山群 荆山群主要分布于胶北地区的莱阳荆山、旌旗山、莱西南墅、平度祝沟、明村、海阳晶山、牟平祥山及昌邑岞山和安丘赵戈庄等地。主要岩性为石榴夕线黑云片岩、大理岩、透辉岩、石墨片麻岩、长石石英岩、黑云变粒岩、麻粒岩等。自下而上划分为禄格庄组、野头组、陡崖组,每个组又可二分。其总厚 1977~2856m。 (2)古元古代粉子山群 粉子山群主要分布在莱州粉子山、平度灰埠、蓬莱金果山、福山张格庄及五莲坤山等地。主要岩性为大理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岩、石墨透闪岩、浅粒岩、

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划分对比方案

附件1 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 划分对比方案 一、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 (一)地层划分依据 地层学始终是地质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的支柱,在地质科学中是一门奠基性的基础学科,是基础地质的基础。山东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完成地层清理,建立多重地层划分方案之后,随着1﹕5万、1﹕20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山东省古近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山东省济南张夏地区寒武系标准剖面地层研究、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地质测年及地质矿产综合调查研究等地质科研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新资料、新认识和新进展。2013年11月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全国地层委员会重新修订了《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中国地层表》,对部分地质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命名。参照《中国地质志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12)、《中国地层典·总论》(程裕淇、王泽九,2009)、《中国主要地层建阶研究报告》(王泽九、黄枝高,2001-2005,2006-2009),提出了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方案(附件2)。 (二)地层分区原则和分区 1.地层分区原则 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中,决定地层分区的因素较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进行地层区划时着重考虑古构造、生物面貌、气候带的分布、古地磁等综合因素。根据地质演化历史的阶段性,全国从太古宙至第四纪划分出6个基本地层区划阶段: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我省地处华北板块(陆块),地层断代划分与全

国基本相同,地层区划共分为地层大区(Ⅰ级)、地层区(Ⅱ级)、地层分区(Ⅲ级)、地层小区(Ⅳ级)等四级。 2.地层分区 山东省地层以近海岸断裂[连云港(海州)-泗阳-嘉山断裂]为界,其北为柴达木-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其南划为扬子-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连云港地层分区(日照市东南海域的平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 华北地层区以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区域再以聊城-兰考断裂及齐河-广饶断裂为界,进一步分为鲁西地层分区和华北平原地层分区;东部区域再以五莲断裂-牟平-即墨断裂带(朱吴断裂)为界,分为鲁东地层分区和胶南-威海地层分区。 山东省地层发育,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外,自中太古界至第四系皆有分布。其岩石地层分为28个群(岩群)、124个组(岩组)、14个正式段。 (三)地层划分说明 1.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及界线调整 据2013年中国地层表,我国已对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及界线进行了调整,如中元古界长城系上限、蓟县系年限下延,增加了待建系;寒武系四分,采用南方阶名;石炭系、二叠系采用南方海相阶名;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年龄由137Ma调整为145Ma,与国际地层表接轨,阶的归属相应调整;对于阶名与组名重复时,新调整了阶名等。为此,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表中,年代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按照全国地层委员会新的意见进行调整,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关系进行了新的划分对比。 2.济宁群时代划为新太古代晚期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F(1)

精心整理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 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学科。山东的地质构造 170~80о2NW 、EW 主要N W 向活动断裂:(1)威海~烟台~渤海~天津断裂带;(2)诸城~益都(青州)~惠民断裂带;(3)骆马湖~微山湖断裂带。 证据:近代地震活动记录;第四纪岩土层被断裂错开、逆掩。 σ1

(二)山东的工程地质分区 据基岩地层的出露情况、地貌特征和地壳稳定性分3个分区: 1-大区。是其北、南和西由平原环绕的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区。 该区的地质作用、工程地质与地貌特征:基岩地层出露广,主要出露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的石灰岩、白云岩;前寒武纪的花岗质变质侵入岩和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地壳上升,剥蚀、切割作用强烈,泰山、沂山、蒙山、俎徕山、鲁山、俎莱山等千米高程以上的中山主要分布在本区。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常发育“崩滑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简称)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东部~东南部是抗震、σ1 σ1 σ1 鲁东低山 丘陵工程 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鲁中南中 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昌邑~大店断层

防震重点地区,该区周边发育厚度不等的黄土状地基土(湿陷等级为I级(轻微)),临沂地区沂沭河两岸附近发育膨胀土。 (第三纪65Ma以来处于构造上升状态中山体构成骨架,四周为低山丘陵组成。切割深度300~ 400以上,谷坡陡峻。由石灰岩地层层组成的500m左右的低山:黑山、九顶山、万灵山、冶山、嵩山、大寨山等,水系稀、缺水,发育岩溶。剥蚀堆积山间平原有新泰、蒙阴、淄川、大汶口、临朐盆地。堆积山间平原有莱芜、肥城、平邑、费县、沂水、沂南、莒县、临沂等,海拔小于200米)。 (1)西~西北部地壳稳定,地震烈度6度(指基本烈度,下同),包括济南、泰安、 (2 2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界系统组(群)代号 厚度 (m) 分布区域及范围 新生界第四系 全新统Q4 4~30 上更新统Q3 3~30 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40~95 下更新统午城组Q1w 10~30 上第三系上新统N2 10~84 中生界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 183~477 中统 铜川组T1t 444~634 二马营组T1er 305~669 下统 和尚沟组T1h 201 刘家沟组T1l 338 上古生界二叠系 上统 石千峰组P2sh 175 上石盒子组P2s 460 下统 下石盒子组P1x 54 山西组P1s 26~63 石炭系 上统太原组C3t 71~105 中统本溪组C2b 9~27 下古生界奥陶系 中统 上马家沟组O2s 229~365 下马家沟组O2x 61~90 下统-- O1 65~132 寒武系 上统 凤山组?3f50~95 下庄水库一带 长山组?3c5~15 下庄水库一带 崮山组?3g46~62 下庄水库一带中统 张夏组?3z68~148 下庄水库一带 徐庄组?3x73~120 下庄水库一带 上元古界长城系下统霍山组Zch 47~64 下庄水库一带上太古界太岳山群未分>1710 中太古界界河口群未分>7000下庄水库一带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地层简表

表2-2 邻井LX-101井地层简表界

注:上表地层分层及岩性简要概述来源于LX-101井录井数据,钻台面(高7.5m)为零点深度。 1)临兴先导试验区沉积环境及主要地层岩性如下: 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平均厚度64m,为开阔台地亚相。马家沟组沉积期水体浅,盐度基本属正常盐度到略为偏高,循环作用中等,岩性以灰色白云岩为主。 上石炭统本溪组:平均厚度52m,为潮坪、沼泽等沉积体系。底部发育潮坪沉积,岩性为一套灰色灰岩,泥晶结构,致密,之后局部沼泽化,顶部为一套煤层,其下为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灰白色中砂岩,灰白色中砂岩主要含石英,以粗粒为主,次棱角-次圆,分选中等。煤层显示低伽马、高电阻,碳质泥岩含大量科达木植物碎屑。 下二叠统太原组:平均厚度约93m,为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底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沉积微相,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细砂岩、中砂岩。砂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颗粒呈次圆状,分选中等。随着海平面的下降,上部发育沼泽沉积,岩性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夹煤层。 下二叠统山西组:平均厚度155m,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前缘和前三角洲不发育。上段由灰色或浅灰色岩屑砂岩和灰黑色泥岩组成;下段砂岩夹煤线和暗色泥岩。砂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颗粒呈次圆状,分选中等,富含高岭石、白云母及岩屑。自然伽马下段为箱型,上段为漏斗形,电阻率明显增高,煤层对应峰值。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平均厚度120m,为半氧化环境下的陆相辫状河沉积。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浅灰色含砾砂岩和砂岩,砂岩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夹有灰色、深灰色、杂色泥岩,砂岩厚度19.2m~77.4m,平均55m。砂岩厚度明显比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要厚。南北向地层对比剖面该段地层整体上分布稳定差别不大。 中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平均厚度192m,为陆相辫状河沉积体系。岩性为灰色、褐红色泥岩和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砂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含少量暗色矿物,颗粒呈次棱角状,分选好,泥质胶结。自然伽马幅度差异明显,电阻率值偏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