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

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
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

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

在艺术分类学中,音乐隶属表演艺术。在表演艺术中,音乐又是以流动的音乐音响为载体进行艺术表现的。因此,音乐表演无疑要依靠于音乐而存在,如果离开了音乐进行表演,那就不是音乐艺术了,这是极其朴素而简单的哲理。但是在纷繁的大千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人们的音乐活动并不是遵循理论的框架来构建,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语)。在长期的音乐表演实践中,不仅存在着表演者本体的某些非音乐的因素,而且许多音乐之外的手段、工具、形态也从许多方面涌入音乐表演领域,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参与效应。客观地说,这既是审美表现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具有不可抗拒性,但却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

在传统的音乐美学中,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基本论点已取得广泛的共识。无论从音乐的存在方式还是从音乐的价值观来看,都离不开听觉作为“终端”的接收和检验。但是,当我们由表及里进行认真地思考后,就会感到约定俗成的“音

乐是听觉艺术”的理念是特定语境的习惯性沿用,虽无错误可言,但从其内涵与外延的对应关系来看,总有些简单、片面之嫌,因为,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

首先,从远古的音乐产生源头上来看,它是来自语言、舞蹈、歌唱三位一体的混生物,而不是单纯从声音到听觉感知的缘起和演变。古籍《毛诗序》就从人的情感心理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三者的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这些,充分说明了音乐并不是单纯地产生于声音――听觉,而是在它萌生阶段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就和语言、形体动作联系在一起参与表达,并通过视听觉全方位地进行感受。即使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后,“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他种类的艺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情况在其他艺术中没有达到像在音乐艺术中所达到那样高的程度。”②在长期对于音乐美学本质的探讨和争论中,人们对音乐的形态和传播过程中对外界因素的依存性,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实践证明,音乐不仅与戏剧、舞蹈、文学等姊妹艺术密切交融,甚至还形成了歌曲、歌剧等具有综合性质的艺术,而且进入现代社会又被影视和更多的文化载体所吸收。这些文化发展的交叉态势和氛围,对非音乐因素向音乐表演领域渗透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应。

从音乐表演的本质上来看,“情动于中”可谓其原动力。

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必须要注入真情实感,才能使表演获得审美魅力和艺术生命。诚然,通过歌声、乐声本身是完全可以产生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效果的;单纯聆听的音乐也是具有价值的审美对象。但是,音乐表演是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人作为一个完整的鲜活生命体,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高等动物,其情感表现(特别是审美情感)无疑是全方位的――既有音乐本体的歌声、乐声,也有表演主体自然外露的面部表情,甚至还辅以手势和动作等形体情感,即使是器乐表演其演奏姿态、神情也都流露出一定的感情色彩。所有这些参与到音乐表演中的表现形态,极其自然地通过听觉和视觉两大渠道将观众带进音乐艺术殿堂的。

从生理―心理的规律来看,在人的感知系统,“视觉是

‘最卓越’的知觉,因为,只有通过视觉器官和依照于视觉,我们才最容易明白事物。”③所以,视觉的认识功能比听觉

更具体、更形象。当视觉感受进入音乐表演领域之后,人们就不断地追求那些可以强化表演效果的“视觉形象”,这种

追求既有借助于其他姊妹艺术的成分,也有一些来自生活原材料的美学加工,当这些非音乐的因素在内容与形式上与音乐表演有机融为一体后,其艺术表现力将有可能得到一定的强化。音乐的存在和价值体现在于传播,现代音乐表演的传播方式除了传统的直接欣赏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间接欣赏。

④其中,直接欣赏是亲临现场观看音乐表演,这种共时性的

音乐鉴赏其审美效应大大优于听唱片、CD,甚至是观看VCD 的间接欣赏。究其原因,无疑是因为对音乐表演的直接欣赏不仅有现场真实的演唱和演奏,而且还有许多融视觉享受为一体的审美内容,是一种“原汤原汁”的音乐表演鉴赏。这或许是为什么观赏音乐会等直接欣赏比聆听唱片、CD等间接欣赏更受到爱乐者青睐、经济价值要更高许多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也从价值观的角度验证了音乐表演还有许多听觉

以外的非音乐表现成分。

我们还应该看到:音乐表演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作曲、作词等一度创作只是对音乐作品的音响部分进行了设计,都是诉之于听觉感受方面的符号。而演出过程中的许多非音乐因素在一度原创的音乐作品中是没有的,因此,表演者对非音乐因素的运用和处理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许多非听觉因素经过精心设计、安排并纳入到音乐美的表现中,无疑会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非音乐因素的种种表现

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是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经过表演者的艺术实践,经过鉴赏者的审美检验而积淀下来的表现形态。一方面,这些非音乐的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增强了音乐表演的审美效果,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采纳,

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另一方面,这些非音乐因素又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它又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特征。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其相关成果不断被引进到音乐表演中来。

迄今,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数量增多,形态各异。其中,既有自然的、传统的;也有人工的、现代的。主要表现在:

一、音乐表演主体方面的非音乐因素:是在声乐、器乐等表演艺术中,演员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主要包括五官相貌、面部表情、形体动作、举止气质等。构成演员这些外部形象特征虽然都具有审美对象的属性,并为观赏者所感受,但从主观方面来看,不仅包容了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因素,而且还取决于个人的审美修养和表演技巧。其中,有一些先天性的因素会自然地参与到音乐表演中来,如面部的外貌、个子的高低、身材的胖瘦等都是属于生理决定的,虽然可以通过化装、美容,甚至矫形等手段给以美化,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先天性的个体生理特征是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另外一些则是可以调控的主体非音乐因素,如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舞台调度、甚至举止气质等,则是属于审美心理活动的外化,是艺术修养和表演技巧的体现,这些是能够通过表演技能的学习、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等途径,逐步走向完美的。

二、音乐表演客体方面的非音乐因素:主要指参与音乐表演者演出的“身外之物”。如演员的服装、道具,舞台的

设计、灯光、布景等。应该说这些物态本身与音乐没有任何本质的必然联系,但是,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有创意、有选择地综合运用于音乐表演,将可以增强音乐表演的艺术效果,产生“绿叶衬红花”的审美效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现代文艺思潮的衍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非音乐的形式和手段纷至沓来,如麦克风、伴舞、T型舞台,升

降舞台,甚至视频背景等陆续出现在音乐演出中,使得现代音乐表演的非音乐因素呈现出“滚雪球”递增的态势。

尽管现代音乐表演中的非音乐因素数量增多、形态各异,但除了增强和美化音效的技术之外,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视觉感官进入观赏者审美视野的。其中既有本体先天的优势,也有后天人为的加工;既有本体的自我美化,也有外在环境的润色和装饰。特别是某些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的加盟,更给人以多元的审美感受。这些感知通道的拓展,不仅在理论上否定了音乐仅仅是听觉艺术的褊狭概念,而且也增加了音乐表演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魅力,为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和繁荣音乐文化市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非音乐因素的审美效应

音乐表演中存在着诸多非音乐因素是艺术衍变进程中一种开放性的自我完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无须指责其本身的非主体性,而应该从整个音乐表演艺术的审美效应上来审视其作用和价值,从而在非音乐因素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扬弃以更好地优化音乐演出的整体效果。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音乐表演过程中的非音乐因素是多元的。诸如个人先天性的主观条件(如容貌、体态)、表演之前的人为加工(如着装、化装)、表演时的配合手段(如音响、灯光、布景和伴舞)等。它们不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且也都可以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歌唱者的美貌容颜,再加上得体的化装,其形象本身就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舞台背景设计得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再以适度的灯光配合,也使人心旷神怡……,但是这些审美优势却替代不了歌唱、演奏技巧本身对音乐美的表现。如果是平庸的歌唱、呆板的奏乐,即使长得俊俏、化装得很美,也是无法从内心感染观众的。所以,不论是表演者本身“固有的”还是外界“引进的”非音乐因素,其本体的审美价值并不能决定音乐表演的审美效应,个别的非音乐因素可以为音乐表演“锦上添花”,但也可以产生“画蛇添足”的负面效应。因此,从非音乐因素的存在价值方面来看,必须强调它们在参与音乐表演过程中的整体协同效应,而要避免由于追求个别

突出效应所产生的喧宾夺主弊端。

优化非音乐因素的整体审美效应不是单纯形式上的全

面调整和加工,而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追求,但更有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尽善尽美”;既蕴涵着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开拓与创造,但也包容着深邃的艺术辩证法。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音乐为主体的艺术法则。音乐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艺术,离开了人的演唱演奏,离开了人的聆听欣赏,音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切非音乐因素必须为作品的主题服务,为广大观众服务,而这种服务又必须通过以音乐为主体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一切非音乐因素的表现形式,必须服从并服务于音乐的表现内容,并应该尽可能地使之水乳交融。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视觉效果首先应该服从听觉效果。现代音乐表演实践表明,绝大多数非音乐因素都是来自物质性的实体,不管是表演者本体的形象因素,还是外部参与介入的物与人,都是通过视觉通道激活观众审美心理活动的。鉴于视觉具有优于听觉的本能特征,鉴于音乐具有以听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美学特征,因此,举凡参与音乐表演的非音乐因素,都应该服从音乐音响的听觉效果,要靠声音去征服观众,而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以自身的某些优势喧宾夺主和哗众取宠。例如伴舞这种演出形式,既来自生活,也源于

历史,有选择、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表演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在不仅用得过滥,而且有一些伴舞与音乐内容脱节,以视觉美感掩盖了演员的歌唱;以华丽的服饰、优美的舞姿抢夺了观众的眼球,使“舞伴歌”变成了“歌伴舞”,将音乐

表演沉降到附庸地位。客观上形成了“乐不够,舞来凑”的局面,应该说这是音乐人的悲哀。

总之,音乐表演中非音乐因素的审美效应不是恒定不变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有潜在的可能性,而其决定性因素则取决于能否将其纳入到增强音乐表演的轨道上来,使之成为音乐表演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审美理想的实现不是靠美好的主观愿望,也不是单纯提高技术性的操作,而是一定美学观和审美修养在具体艺术实践中的潜能转化。因此,我们不能排斥非音乐因素,也不应片面地强化某些非音乐因素的效果,而是要调动一切音乐的、非音乐的因素和手段为音乐表演服务,从而整合并优化以听觉审美为主体的艺术表现。

①《艺术特征论》汪流等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页。②《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于润

洋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③《美感》乔治?桑塔耶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④参见拙文《音乐的直接欣赏和间接

欣赏》,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廖家骅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金兆钧)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摘要:音乐与舞蹈,从古至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究竟密在何处?本文将从各 个方面对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舞蹈互相依存差异 一、舞蹈与音乐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无声的表达即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 现的艺术形式,它是律动变化多端的活动的塑像艺术。 影响舞蹈表演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舞蹈本体的范畴,包括舞蹈 演员的肢体、必要的舞蹈技术和艺术表现力。演员的肢体指舞蹈演员的自然条件,诸如形象、身材、比例、气质等;舞蹈技术是指扎实的基本功、单人、双人的技术技巧等;而艺术 表现力是指对角色的理解、情感的展现等等,这些都涉及到舞蹈演员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 素两个方面。 影响舞蹈表演的另一类因素是非舞蹈本体的范畴,作为外界的刺激同样会影响到舞蹈 本体。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包含了音乐、文学背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剧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这其中,对舞蹈演员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音乐因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人类还没 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 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 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的最基 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 为音乐的骨架。旋律也称为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 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二、音乐与舞蹈的相同点 一节奏性 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 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并积极影响人们心理的一种艺术。音乐即能够具体的表达人们的情感状态,也能够表现与感情有关的概括性思想。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意识现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人际间精神交流的手段。每件音乐作品都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与诉求,但是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独特方面,如它以单纯的乐音作为物质手段惟以直接体现概念、判断、推论等抽象的概念性内容来直接诉说人类的理性世界,但是它却可以体现感性的、具体的感情内容来诉诸人的感情世界。 所以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但在中外音乐美学史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则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十九世纪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音乐运动的形式。”俄罗斯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认为:“音乐无力表达任何东西,我的音乐不表现任何现实。”我国古代音乐家稽康则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等。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它不像绘画、雕塑、小说、戏剧等那样直接、具体的描绘生活。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

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有些描写生活本身的音乐,其目的还是为了通过生活本身去表现由此引起的情感,因此以情动人是音乐的特征之一。因为它通过音响传达了音乐创造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同样通过音乐感染听众,在听众的头脑中发生了共鸣,产生了和音乐家体验过而且予以表现的情感。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的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持续八分钟;他的《第九交响曲》持续一个小时,就是音乐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的有力确证。正像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音乐课程体系解读

音乐课程体系解读

音乐课程体系解读 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迎来了一场新的改革浪潮。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高中音乐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不同层次之间是统合与隶属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文关怀是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次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它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正经历着这场改革。 一、课程体系的含义 (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 体系:从词义上讲,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体系的分类: 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转换,又有物质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有能量转换,没有物质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能量转换,又无物质交换。 那么,课程体系的定义则为学科之间或学科内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组合的整体。而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学科既可以是一种敞开的体系——综合性,又可以是一种封闭的体系——整体性。它不是孤立的音乐,它可以与语言、舞蹈、演奏、歌唱同时存在,也可以是音乐自身的“综合”,它以以音乐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因此,音乐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 二、音乐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特点及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一、音乐艺术特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培养音乐艺术人才,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也为学生拓宽考试渠道,开辟升学路子的需要。高等院校招收音乐艺术专业的特长学生,必须加试考查音乐艺术特长。音乐特色课程的设置,保证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实施,使之严格按照要求科学地进行训练,提高音乐素质,提高专业水平。 2、建设音乐艺术特色学校的需要。建设音乐特色学校,培养特长生,实现特色教育,就必须落实到课程上。有了设置科学的课程,才能保证特色学校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3、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歌艺术的需要。 音乐艺术特色课程的设置,确保民歌艺术特色教育的实施,为培养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弘扬民族文化做贡献。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指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由此看出,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创建音乐艺术特色学校,设置音乐艺术特色课程,将音乐特色课程设置纳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就能在教学和科研体系中建立音乐学习、传播、研究和创新的架构与平台,发挥学校教学、科研的职能和优势就能积极实施民族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承、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 二、音乐特色课程的资源开发利用。 (一)、结合学校特色,大力开发校园音乐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与创建特色学校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要有体现音乐特色的课程设置。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而课程的编制反过来也应根据学校自己的性质、需要、特点和条件进行。开展特色教育,要遵循“合格+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合格就是按照高考要求,培养高等院校音乐艺术类招生合格的人才。特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音乐专业中有特长,有一门强项。根据音乐高考纲要,开设相应的试唱课、器乐课、乐理课,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展示音乐专业班学生的演出,举行音乐会,开展各种音乐比赛,如校园歌手大奖赛、革命歌曲大奖赛。促进校园音乐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特长。 (二)、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自身资源 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他们的家庭生活,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来自他们与社区环境、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他们往往会把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带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把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丰富教学容。这些经验与经历,都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学习性,为教学所用,使教学更生动更有效的开展。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另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心灵深处。音乐特色课程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三)、结合地方特色,收集当地民间娱乐活动民歌民谣等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的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1.民歌民谣 《十送红军》《采红菱》《回娘家》等这些民歌歌谣都是非常喜爱的歌曲,当地也有许多群众喜爱的,广泛流传的民歌民谣,教师可选取比较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积极向上的民歌编辑进教材,学生学起来一定非常有兴趣。 2.民间娱乐活动

歌舞电影音乐特质分析论文.

歌舞电影音乐特质分析论文 2018-11-02 1.歌舞电影中的音乐 歌舞音乐在歌舞电影音乐中处于主体地位。首先,在歌舞电影中,歌舞音乐的时间比例占用最大,歌舞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配乐,对电影气氛起到渲染作用。例如,在电影《芝加哥》中,蕾妮齐薇格饰演的洛克希坐在位于舞台中央的钢琴上不无深情地唱着歌曲《FunnyHoney》,在演唱这首歌的表演过程中,电影画面在洛克希的舞台表演场景和洛克希丈夫在警察面前为其杀人罪行掩护的现实生活场景之间来回切换,舞台上的表演音乐一方面是表演画面的同步,另一方面也为其表演画面交叉的生活画面进行了渲染。该电影几乎没有任何配乐成分,无论是现实生活与舞台表演的转场实现,还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气氛渲染,都是歌舞音乐在起作用。其次,歌舞音乐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其高度的艺术价值上。 2.“搬演”的通俗性与“间离”的叙事性――歌舞电影中歌舞音乐的特征 歌舞电影中的歌舞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纯舞台艺术(如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在电影荧幕上的“搬演”。从演员的二度创作方面讲,与剧场艺术相比,电影中的歌舞表演由于借助了蒙太奇等手法而不具备临场性和连续性,演员可以在录音师提前录制好的音乐背景下通过“对口型”进行反复表演,直到达到最佳效果。这就意味着歌舞片中歌舞音乐的实现不要求极高的专业性。从剧作方面讲,歌舞音乐需要借助浅显易懂的歌词增强其可读性,从而协助电影叙事。在电影《雨中曲》中,吉恩凯利的新片试映惨遭失败后,三个伙伴在他家里商量对策直到凌晨,新点子的诞生让他们无比喜悦,伴着音乐三人翩翩起舞,欢快地唱道 “goodmorning/goodmorning/we’vetalkedthewholenightthrough/goodmornin g/goodmorningtoyou……(早安/早安/我们彻夜长谈/让我对你们说声早安……)”。简单的歌词使观众对主人公的意图“一听了然”,既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叙事,又让观众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欣赏到了曼妙的舞蹈和悦耳的`歌声。歌舞片中的歌舞音乐在承担叙事功能时则具有很强的间离感。观看歌舞电影时,观众总是会在演员正常对话和载歌载舞的来回切换中从电影叙事里跳脱出来,从而意识到自己的客观观看行为。间离效果最强烈的一种歌舞音乐表现形式是演员直接对着镜头表演。在电影《如果爱》开场的《小伞舞》表演中,池珍熙扮演一个如同电影“全知”的角色Monty,他翩翩起舞于雪花漫天的上海街道,通过电影镜头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在现代化上海的一个小马戏班所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彻底对电影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大要素进行了交代,这无疑会使观众从电影中跳脱出来,意识到自己正在观看一出戏。而歌舞音乐在一般电影中充当叙事要素时就不具备间离感,比如在国产电影《触不可及》中,男女主人公的探戈舞展现仅为影片中的单纯事件,伴随着经典探戈舞曲《porunacabeza》,观众的目光只会追随两人下一步的动作而不会从故事中跳脱出来。

表演课课程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表演专业的主干课,学时多、学分高,既要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掌握表演技能和技巧。 上:让学生逐步了解和初步掌握诸元素及元素间的有机联系,达到消除紧张,放松自己,解放天性,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假设的规定情境中还原生活,真实地积极地有机行动,能独立完成单人行动小品的构思和表演。 下:仍是表演基础教学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解放天性,通过交流元素的学习,能掌握与对手进行真实有机的交流。通过动模,人模的训练初步了解人物创作的基本方法,建立正确的创作方法和观察生活能力——源于生活、还原生活到高于生活。创作并表演观察生活小品。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理论阐述: a、什么是表演,影视表演与其他表演的根本区别,在假设的情况下以假当真、假戏真做、掩盖自己、冒充别人;

b、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①虚构及假定性;②当众;③是一门行动学;④再创造(二度创作);⑤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 ⑥是一门综合艺术。 基本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了解什么是表演及基本特征 2、游戏与练习。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游戏能初步解放天性,自如地进入表演练习:a、“发疯练习”;b、当众思维练习;c、肌肉松弛练习;d、艺术操;e、苦笑练习;f、编故事等。 3、各种表演证实练习。 内容上可做四种证实即:a、物体证实;b、环境证实;c、动作证实;d、情绪证实等。 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与初步掌握表演诸元素及元素间的有机联系,通过练习,学生能开展想象力,增强假设能力及信念感、感应力,注意力集中等。学会对生活有逻辑有顺序的组织能力,真实的还原生活。 4、感觉练习:阐述什么是感觉,演员的三种感觉。 a、生理性感觉; b、心理性感觉; c、人物的自我感觉。 ①做各种感觉练习:包括静态种的生理感觉、动态中的各种生理感觉、情绪感觉、心理性感觉(人物自我感觉到二年级再进入)。 ②示范感觉练习:包括闻花——发现花、观花、赏花、闻花、摘

学前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

学前音乐课程标准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系》课程标准编者:学前音乐教研室 审核人: 课程负责人:盛丽 编制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系 编制日期: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0日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 课程的简介性质:《音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它通过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儿歌编配与弹唱、以及学前音乐教育四个部分组合在一起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四个学期的音乐部分基础教材; 课程的作用:四个学前由基础乐理知识到音乐教学的运用的学习,通过比较系统的、规范的、精炼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课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学技能、心智技能)两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能够上好每一节幼儿音乐课。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导的各项活动,讲授《乐理与视唱练耳》、《儿歌弹唱》、《学前音乐教育》等教材,使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理论、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及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专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能力目标 (1)熟练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实践于自身风格特点的纠正。 (2)会合理掌握组合音乐、节奏。 (3)会运用各民族特色技术技巧。 (4)能上好学前音乐课。 2、知识目标 (1)掌握《音乐》课程标准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2)掌握儿歌伴奏技能。 (3)掌握地域、民俗的基本知识。 (4)掌握相关幼儿音乐的教学方法。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 (2)树立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

音乐欣赏的过程与特点分析

音乐欣赏的过程与特点分析 音乐欣赏的过程与特点分析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动情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色彩。原因有二: 其一是由于不同的欣赏者艺术修养水平的差异以及联想、想象能力的高低而造成的。每个人的艺术修养都源于其对各种艺术的广泛涉猎,并具有浓厚的兴趣,不但能把握各种艺术的个性特征,而且深谙各种艺术之间密切联系的规律,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程度。这样,艺术修养水平较高的欣赏者就能以更为宽泛的审美体验去接受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平素欣赏诸类艺术所积累的心得体会,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如喜爱古诗和民族舞蹈的人在聆听《春江花月夜》古曲时,就能从悠扬缠绵的旋律体会到轻歌漫舞的律动与诗一般的仙境。 一个想象能力很强的人在欣赏音乐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捕捉音乐中每个音符所描绘的对象,将抽象的乐音嬗变成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音画形象。当然,这样的联想和想象要以一定的艺术修养为基础,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和庸俗的牵强附会。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文化积累和思维能力的不同,必然会造成艺术修养与想象能力的差异。因此,在欣赏音乐时所获得的审美享受,必然要有不同欣赏层次的差异。 其二是不同欣赏者对于某个音乐作品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 情感,简言之就是人们对与其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体验。《礼记礼运》说: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但弗学而能不甘于无故而生,情感虽然与有机体的生理唤醒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但产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人们对作用于他们的事物的判断和评估,才是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体验是这种判断和评估的过程,情感是体验的结果。由于每个欣赏者的生活经历、生理条件、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差异的实质,它反映了人们在整个精神面貌上的不同,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力量,它制约和调节人的所有心理活动,使人对于外来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音乐欣赏也是如此,即是某种乐器的音色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长号的声音会让欧洲听众联想起虔诚、严肃的感情,这是由于在他们的经验中知道这种乐器曾为基督教圣咏合唱伴奏,因而产生崇高的意境。经历过浩劫的人,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马上会被带回到动乱而痛苦的时代。由此可见,欣赏者的人生经历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体验的媒介与前提。 四、音乐欣赏的形象化思维 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最根本的性质,是规定该事物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关键特征。形象是艺术的本质属性,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也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音乐是一种例外,神秘而抽象的声音只表现某种情感倾向,并未刻画某种形象。这就涉及音乐的主观化与客观化两种表现手法的问题。 音乐的本质是由主观流露出来的,就是客观的主观化,将客观外界的事物化为已有,成为作曲家想象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我们所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作曲家观赏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论文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摘要】:舞蹈的美离不开音乐的点缀。我们不能忽视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作用,但也不能过多的注重音乐而偏失了舞蹈本身的意义所在。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除舞蹈本身外,还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但在其中当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伙伴。 【关键词】:音乐舞蹈辅助相依形式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以优美的声音来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是以优美的动作来创造视觉的形象,两者的结合构成时空中流动的舞蹈艺术。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舞蹈都是以音乐伴奏的。两者相辅相依共同编织着美妙的艺术之花。 一、从科学角度分析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 在舞蹈艺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是有着它们共同的科学依据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的艺术。因为音乐和舞蹈都要表达一个过程,即进行着的过程。音乐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靠乐音的连续,舞蹈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依靠动作的连接,就作为时空艺术的舞蹈整体概念而言,一个孤立的动作只构成画面,是静止的,不是舞蹈的典型现象。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舞蹈则是姿势动作,舞蹈整体要用节奏、节拍来组织,音乐也是如此,节奏和节拍是音乐整体的骨架音乐和舞蹈都是“动”的艺术,它们都受不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就是说,在整体或完整的部分进程中,一般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意味着终止或结束。在这一点上,它们与文学和美术有很大不同,文学中的小说,虽然有“动”着的

情节和进行着的事件,常可中止进行插入背景和人物说明以及作某种观点或理论阐述。又如美术中的图画、雕塑等则是完全不动的。所以从时间概念上说,文学和美术,它们有时是静止的,或是根本静止不动的,而音乐和舞蹈则不是这样,从这方面来讲,就构成了音乐和舞蹈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基础。音乐与舞蹈就本身而言,二者之间也存在有不同之处。如舞蹈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是属于听觉艺术范畴,有声而无形。因此有人说没有声音是舞蹈的局限,也有人叹息音乐太抽象,摸不着也看不见,不易理解。我想,从今天完整的舞蹈艺术概念来思考,也许恰恰可以认为,正是音乐能够弥补舞蹈的“局限”,而舞蹈能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作出可见的解释。并不是一切不同特点的东西都可以相互弥补。比如一些无声的物体,像桌子、椅子等等,音乐不能够和它们发生什么有机联系。音乐和舞蹈之所以可能结合,主要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共同的依据”,存在着共同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行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之间的结合是合理的,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反映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一种至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二、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同时,还有助于舞蹈元素、舞蹈短句、舞蹈组合以及各种舞蹈语汇之间的连贯和流畅,音乐可以大大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这就是音乐在舞蹈中所起到的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舞蹈离不开音乐,还基于舞蹈艺术中对声音本能的需要。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在舞蹈表演艺术中,舞蹈动作是最主要的,是“主”,舞蹈音乐是次要的,是“宾”。对于此种观点我认为是非常幼稚和无知的。我们说,加强舞蹈音乐的作用只可能对舞蹈艺术产生积极后果。因为这是“舞蹈艺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当做视觉艺术去欣赏舞蹈时,音乐始终是无形的伙伴,例如舞蹈最后结束时,灯光打开,请指挥向观众鞠躬致谢,这时才提醒人们音乐的存在。一部优秀的舞蹈或舞剧作品,必须要有好的音乐来配合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才能被观众所认可。然而,对于什么是好的舞蹈音乐,有时人们还不能很

舞蹈表演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舞蹈表演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 么 舞蹈表演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舞蹈表演的精髓在于手部的姿势,而不是腿部。这一点在芭蕾上尤为突出。只有通过手来表现舞蹈之美,才是最为经典和优美的。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舞蹈表演方面的训练,具有有从事舞蹈表演能力。 知识技能,1.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有对不同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3.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技术;4.具有舞蹈写作、评论以及表演的基本能力;5.了解舞蹈艺术前沿动态、应用情景和发展动态;6.掌握舞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舞蹈表演专业主干课程,《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名作赏析》、《舞蹈美学》等。舞蹈人体科学领域基础知识有:《舞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舞蹈专业技术课程有:《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含福建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中国古典舞技巧》等 舞蹈表演专业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舞蹈表演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毕业生可在文艺团体、专业及普通学校、艺术馆(站)、青少年宫、企事业单位等工作。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舞蹈演员、舞蹈教学、辅导组织工作;青少年业余舞蹈教学排练;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导、排练等工作。[2] 近年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择业更趋于理性化。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期望值,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实现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双赢。对于舞蹈专业同样如此。据文化部教科司的统计,当前包含舞蹈专业的高校共有五类,即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以及某些理工科或的院校。这些院校不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主要招生来源,同时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而近五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毕业生的就业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人才滞留方面。从整个舞蹈学科对于理论或史论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中国舞蹈理论的本体建设来看,舞蹈的理论建设与其它学科相比尚有待提高和完善,但在普通高校中却十分缺少专业舞蹈理论人才和推广型人才的,因此,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理当不困难。如果按目前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预计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人才流动量可能日益增加。原因在于舞蹈理论专业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与表演、编导等术科学生有所不同,从事舞蹈理论要依附于某一单位,而不像编导或演员那样可以选择自由职业甚至无职业等较为自由的发展空间与走向。再者,舞蹈理论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以及本身的不够成熟也显示出舞蹈理论人才的空缺与需求。舞蹈表演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能在社会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等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 吴斌 一、为什么要进行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诸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甄别、选拔和淘汰,等等。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指引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音乐课程做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以及音乐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可以说,目前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 学什么 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较高学术研究能力和具有创新性、开拓性、时代性创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学科在强调对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理念,并能够从哲学层面掌握音乐、舞蹈艺术的文化学理念和创作性思维方式。 “现代传媒音乐设计与创作”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能够深入研究当今传媒音乐的发展动态和掌握其相关的创编技法的能力,并着重培养既有较高学术水准又具有设计创编不同类别媒体音乐能力的高等院校、影视广播行业以及社会各类传媒机构所需的音乐设计、创作的高端人才。 “钢琴表演艺术与理论研究”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为钢琴表演艺术与教学研究、钢琴艺术理论研究。培养较深的钢琴艺术理论和技能、较宽泛的知识结构、能胜任学校及其他机构的钢琴表演与教学、理论研究以及管理的高级人才。“声乐教学研究”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有相当程度的歌唱示范能力,对中外声乐艺术发

展史、声乐名作、歌唱教学理论、教材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高等院校、高级中学音乐教育师资。“舞蹈教育”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有相当舞蹈表演基础,对舞蹈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作用、舞谱、东西方舞蹈风格、人体与舞蹈、音乐与舞蹈及舞蹈教学的理论、教材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高等院校、舞蹈学校、高级中学舞蹈教育师资 主干课程 舞蹈写作教程、舞蹈形态学、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欧美现代舞史、舞蹈专业英语、舞蹈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舞蹈意象论、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解剖学等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计划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代码:(2006)670202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各类文艺团体、相关社会文化部门、音乐教育战线胜任音乐表演、文艺活动组织与策划、音乐教学、艺术实践创新及文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社会较高层次的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 (二)适应岗位 毕业生可在各县市文工团、歌舞团、电视台、群艺馆、文化馆,企事业单位、学校、音乐培训单位就业 (三)智能结构 1.素质要求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创新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知识要求 (1)系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音乐表现和音乐鉴赏的能力; (2)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科研和艺术创作的能力; (3)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初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宽阔的文化、艺术视野。 3.核心能力 具备良好的演奏、演唱、舞蹈基本功,具有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4.能力结构 (1)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在演唱、演奏、舞蹈等方面的单项表演能力; (2)具有一定的艺术活动的组织和编导能力;胜任社会文化团体、音乐活动等的艺术指导和排练工作; (3)具有从事现代音乐教育工作应具备的教学能力;胜任社会、学校音乐教学工作。 (四)资格证书

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表演特征之异同

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表演特征之异同 宗吴萍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样式。它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被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他综合了各种舞台艺术形式,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于一身。王国维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同样是综合各种表现手段,以歌舞的形式演故事的西方音乐剧,虽产生一百多年,却是后来者居上,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尤其近些年来越多的音乐剧在中国上演,从《猫》到《歌剧院的幽灵》,他们各有所长,让中国的观众意识到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但是关于音乐剧的一些问题却知之甚少,因此下面将中国戏曲和音乐剧做一简单的特征上的对比。 一、戏曲与音乐剧的相似之处 (一)综合性。 中国的戏曲始于原始歌舞,自优孟经汉魏与百戏合,经隋、唐的歌舞大曲、说唱、参军戏,到北宋形成宋杂剧,才确立了“戏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再经元、明,进入了成熟时期。在它的萌芽、发展、确立、成熟和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不排持任何一种传统艺术因素的综合和借鉴,采取开放性的传统,具有极强的同化力,融化了别人,壮大了自己。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如武术本来是传统的防身手段,与戏剧并不相干,但被吸收融化到戏曲中,就成了塑造英雄豪杰武生、武旦行当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还有柔术、杂技虽有表演性质,虽主要属于一般的娱乐性的技巧炫耀,但一旦和剧中人物和舞台气氛结合,就形成了戏剧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贵妃醉酒》中的“卧鱼”。戏曲涉及的艺术门类之多,在古今中外的综合表演艺术类别中可以说是罕见的。 音乐剧也是以歌、舞、剧的合一为基本形态的,音乐剧的实质就是一种歌舞剧,但不是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只用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去唱,所以一部音乐剧中有爵士乐风格的,也有摇滚和乡村音乐风格的。舞蹈方面,不仅有芭蕾舞还有踢踏舞,也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的舞蹈词汇。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篇一:浅析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浅析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2013—2014第二学期学院:艺术学院班级:舞蹈121 姓名:崔凌盛学号:1217310102 2014年6月23日浅析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眼舞蹈是音乐的心!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以优美的声音来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是以优美的动作来创造视觉的形象,两者的结合构成时空中流动的舞蹈艺术。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舞蹈都是以音乐伴奏的。两者相辅相依共同编织着美妙的艺术之花。一、从科学角度分析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在舞蹈艺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是有着它们共同的科学依据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的艺术。因为音乐和舞蹈都要表达一个过程,即进行着的过程。音乐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靠乐音的连续,舞蹈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依靠动作的连接,就作为时空艺术的舞蹈整体概念而言,一个孤立的动作只构成画面,是静止的,不是舞蹈的典型现象。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舞蹈则是姿势动作,舞蹈整体要用节奏、节拍来组织,音乐也是如此,节奏和节拍是音乐整体的骨架音乐和舞蹈都是“动”的艺术,它们都受不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就是说,在整体或完整的部分进程中,一般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意味着终止或结束。在这一点上,它们与文学和美术有很大不同,文学中的小说,虽然有“动”着的情节和进行着的事件,常可中止进行插入背景和人物说明以及作某种观点或理论阐述。又如美术中的图画、雕塑等则是完全不动的。所以从时间概念上说,文学和美术,它们有时是静止的,或是根本静止不动的,而音乐和舞蹈则不是这样,从这方面来讲,就构成了音乐和舞蹈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基础。音乐与舞蹈就本身而言,二者之间也存在有不同之处。如舞蹈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是属于听觉艺术范畴,有声而无形。因此有人说没有声音是舞蹈的局限,也有人叹息音乐太抽象,摸不着也看不见,不易理解。我想,从今天完整的舞蹈艺术概念来思考,也许恰恰可以认为,正是音乐能够弥补舞蹈的“局限”,而舞蹈能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作出可见的解释。并不是一切不同特点的东西都可以相互弥补。比如一些无声的物体,像桌子、椅子等等,音乐不能够和它们发生什么有机联系。音乐和舞蹈之所以可能结合,主要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共同的依

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进度表

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进度表 (一)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指定选修课课课成学时分配开课 学期与周学时学程程绩课程名称类编方分理论实践上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别号式 思想道德修养 2 32 2 1 ?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32 2 2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48 3 3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48 3 4 ? 公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 5 3 48 3 要思想 法律基础 2 32 2 6 共 ? 大学英语 16 256 4 4 4 4 7 ? 课计算机应用基础 6 48 48 3 3 8 ? 体育2 64 2 2 9 Ο 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2 30 30 10 Ο ? 小计 41 474 94 48 艺术概论 2 32 3 11 ? 学术论文写作 2 32 2 12 ? 专 剧作概论 2 32 2 13 ? 业 视听语言 3 32 16 3 14 ? 基 中国电影史 3 32 16 3 15 础 ? 影片欣赏 3 24 24 3 与 16 ? 专名著导读 2 32 2 17 ? 业声乐 12 96 96 3 3 3 3 18 ?

课形体 12 3 3 3 3 19 ? 台词 15 3 3 3 3 3 20 ? 表演 60 480 480 4 4 4 4 12 12 20 21 ? 总计 157 (二)选修课 1 剧作基础Ο 2 2 2 电影导演基础 2 2 Ο 3 中国传统文化 2 2 Ο 选 4 古典诗词鉴赏 2 2 Ο 5 应用美术 2 2 修Ο 装饰绘画6 2 2 Ο 课 2 7 篆刻2 Ο 8 摄影 2 2 Ο 9 广告设计2 2 Ο 10 中外名曲鉴赏 2 2 Ο 注:选修课必须选购16学分。 (三)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周数) 序学 实践教学 号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公益劳动 1 1 1 社会实践 2 2 2 艺术实践 2 2 3 毕业创作 7 7 4 毕业论文 4 4 5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幼儿时期是开发儿童智力的最佳时期,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儿童的思维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尤其是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有着特别的情感,因此,应重视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为日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构建一种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具有实践价值,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构建 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曲调和节奏的变化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欢快的节奏和曲调会让人心情愉悦,舒缓低沉的音乐会让人感到悲伤,基于音乐的特殊魅力,很多学前教育都增设了音乐课程,用以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和鉴赏能力,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成长。由于以往的学前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科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十分低下,孩子不能理解音乐的内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促使学前音乐教育能够真正的发挥实效。 一、确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想让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妄自菲薄,订立过低的的目标,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儿童对音乐的掌握情况确立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预见性和先进性。教师可以设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先制定某一阶段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当目标达成后自动实施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如果在该时间段内目标没有达成,则要分析具体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循序渐进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认知、能力、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第一,认知目标。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使儿童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形成较强的节奏感;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训练开发儿童的音乐天赋,用音乐激发儿童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第三,情感目标。使儿童学会欣赏音乐,并能正确叙述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儿童对高雅音乐乃至高雅事物的喜爱。如果儿童能够正确鉴赏音乐,并随着音乐的曲调变化而产生想象和联想,那么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得到全面的提升,学前音乐课程的教学也会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模块 (一)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化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托,充分考虑儿童的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最根本的特征是,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声音的艺术。它不像文学、美术、雕塑一样欣赏者可以直接欣赏到创作者的作品,而音乐艺术需要音乐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来作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纽带。所以说,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何种音乐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因此,音乐的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就是再次赋予音响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表演具有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化机制。正如小提琴家梅纽因所指出的:“演奏家的任务是什么?他处在作曲 家和听众之间,把活的因素传给写在谱表上干巴巴的音符,把它们的生活脉动恢复起来。”表演的活化机 制一方面体现在使符号形式转化为活生生的声音动态,使欣赏者感受到具体可感的听觉意象;另一方面表现在优秀的作品都是经过一代代的演奏家们不断地传播(也依靠录音手段),才使之得到保存、并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就是作品的演奏史,每一次演奏的再创造都是音乐作品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一部分。反之,有些杰作被演奏家忽略而渐渐失去影响成了保存于博物馆的档案,在演奏家的挖掘整理后,才得以复活。美国

小提琴家考夫曼使维瓦尔第的8首遗失的协奏曲在 音乐会上重放光芒,李赫特救活了舒伯特的一些被遗忘的优美的奏鸣曲就是证明。 诚然,音乐表演是一门对技巧性要求很高的艺术,表演者需经过多年的演奏或演唱训练才有可能表现好音乐,就音乐的演奏讲,能否对乐曲注以生命,往往是演奏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钢琴艺术中慢乐章的演奏是很见功力的,它既需要理智又需要诗人善感的气质,才能将每个乐句的表现与和声的色彩恰如其分表现出来。钢琴家鲁道夫·费尔古斯尼曾在一次访谈中 说过:“我尽量避免使用技巧(technique)这个次,因为我给这个词的定义不同于大多数音乐家对它的理解。技巧通常被视为弹奏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样,人们也常常认为它与乐曲如李斯特的练习曲、肖邦的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有关联。但我认为:在弹奏莫扎特某乐段节奏缓慢的乐曲中某个柔和的音符时,你所需要的技巧并不少于弹奏李斯特狂想曲中某个急风骤雨般的段落。技巧是许多因素结合而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对速度和节奏的掌握、踏板的使用、触键的轻重、段落的处理。显然,如果你要弹奏的是一些很难的乐曲,你就必须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起来共同为演奏作好一切准备,此外,你还得有某些被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