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三章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第一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从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再认识作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一、对社会发展“急于求成”的历史反思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还没有产生在社会主义内部划分阶段的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虽然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可能直接过渡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间还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开始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段的思想。但是,当时的俄国还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还不可能具体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问题,更不可能明确地加以表述并从理论上进行充分的论证。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始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由于当时历史经验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没有深入分析苏联的国情,简单地搬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两阶段”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基于这一认识,1938年,斯大林提出苏联已经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社

会过渡的时期;1939年,斯大林再次提出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第二阶段的任务,并预言经过15年时间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1952年,这种急于求成的超阶段理论写入苏共19大党章,规定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就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样,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向人们尖锐地提出了如下问题:(1)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建成是不是同一概念,社会主义建成之日,是不是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开始之时;(3)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一个多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从此,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理论就在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曲折地发展着。

2、我国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1[1][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和我们党就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曾作过有益的探索,当时的中心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和“建成”的关系问题。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2[2][2]同年夏天,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又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只有经过10—15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在这里,他提出不同于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开始之时的观点,明确区分了“建立”和“建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把社会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指出从“建立”阶段到“建成”阶段,必须有一个“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时期。历史证明,毛泽东和我们党在这个时期的探索基本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的。

但是,这个时期我们党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偏差。在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中,开始出现急于过渡的倾向;对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殊性,缺乏深刻的分析;对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仍然需要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此,在这一时期所探索的正确理论,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从1957年起,随着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我们党急于求成和“左”的超阶段思想迅速膨胀起来,1957年反右斗争扩

大化,1958年错误地发动了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在所有制问题上,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制,并不断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甚至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政治上,毛泽东在理论上提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并逐渐形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实践上最终引发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总之,从1957年到1978年这20年间,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一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多级发展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本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国国情,就会犯“超越阶段”的错误。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得失与成败的大问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以后,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总结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经验与教训,对社会主义发展中急于求成的历史反思的重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再认识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这些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已经开始由盲目转入自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再次出现急于求成的倾向。对此,邓小平在总结建国30周年的经验时强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80%是农民,中国现代化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界定。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些主要经济特征。这

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特征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开始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去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

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全篇立论的基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和历史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因此,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大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指出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表明我们党对这一理论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经成熟。

十五大报告重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强调“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纲领的基本纲领。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3[3][3]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它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明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发达阶段,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也纠正了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超越阶段急躁冒进的错误。它是我们党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我们党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有较长时间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

又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特征。只有全面地、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才能避免片面性。

在两层含义中,第一层含义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就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对我国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的基本界定。其一,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须的。其二,我国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其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一切行动的准则载入我国的宪法,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在两层含义中,第二层含义指明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从社会发展程度来说,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现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总之,不管从生产力的不发达还是从基本制度的不完善看,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还只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

以上两层含义是从内涵上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从外延上去理解,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两点界定:一是从空间上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二是从空间上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需要至少100年的时间。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自己的国情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特色。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社会制

度是可以超越的,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是不可逾越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从一般社会发展的共同过程来概括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以后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只是从特殊意义上,即从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际出发而提出和使用这一概念的。如果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长时期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就是革命发展上的空想论,是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这段话精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同时也揭示了人们认识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补充、不断丰富的。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十三大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概括为九个方面: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和发展进程的总概括,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二条至第八条则分别从经济现代化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地区经济发展、体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及其发展过程。这九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总之,江泽民的以上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任务和历史进程,以及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实现这一历史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宝库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而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必然性。

第一,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决定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直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进入社会主义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比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起点要低的多。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因而,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的起点是发达资本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堵塞了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唯一的出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只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经济上以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主,没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这一低起点就决定了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资本主义国家早以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自建国5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愈益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不雄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国民经济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够健全,民主的法律化建设尚存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现象大量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相当影响,“左”的思想流毒仍然存在,僵化思想依然严重,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等等。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三,是由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高度概括为九条,这九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世界性概念,现代化的标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因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的内容是不相同的。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的现代化,不是英国产业革命的现代化和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化,也不是20世纪初列宁提出的现代化,而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变,它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及其相互间的互动过程,其实质是在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由工业化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因此,江泽民运用邓小平的语言,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其实质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每深化一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每一步发展,每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都是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认识的深化分不开的。”因此,正确认

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克服急躁冒进、超越阶段的错误倾向,实事求是地去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其次,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正确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再次,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最后,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在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既不好高骛远,也不灰心丧气;既有雄心壮志,又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主要从中国文化角度)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 摘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审视国家、看待社会、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文旨在以个人的把个人阅历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以文化角度,指出中国所蕴藏的能量。 关键词:基本国情、人文文化 首先,这是一个很值得一名中国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怎样一个国度,有着怎样的“根”,发展出了怎样的叶,我们来自那里将去向何方。 本文中的国情主要指政治和文化。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里面。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素质是最人性,最能代表集体性格,反应民族特质的因素。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说明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能够用其预测将来的前景。同时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地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中国人民的心里素质决定中国将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文化在变化,政治在改革,科技在发展。可是总有些贯穿始终的“中国人的性格”。我们在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到了汉朝以后是“孔孟之乡”,到了现代我们是“社会主义”。贯穿始终的是我们基本上是无神论,如果信仰神是“出世”的,我们就是“入世”的民族,出世把“神”放到了最高位置,把“进天堂”等当做了人生最高目的,而我们的道德观念里面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入世目标作为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在人类摆脱“生存”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休闲时光以后,开始形成道德,信仰,和哲学。西方无疑是让出世信仰左右了道德,我们则是以入世的礼仪和哲学左右了道德和行为准则。所以我们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集体心理素质。以这种心理素质角度来看,分析中国的前景,比起借鉴英美等欧洲国家,更应该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情况。这三国都是在二战后急速发展,并迅速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所以,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及其乐观的。 下面对中国人的两条文化特点进行列举,辅助说明上述观点。 1.中国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中国的哲学的出发点都是怎样取得更大的“入世”成就。中国人民是极度向往成功、望子成龙的民族,所以一代代的家庭传承下来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怎样达到功成名就。每一个人的向往汇聚成集体意愿的时候力量是很强大的。在非洲,中国工程对的速度极快,甚至有些非洲人认为中国人是不休息的。在世界很多国家,国民都是以享受快乐为中心,这个也是中国能在发展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WORD版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是初级阶段? 答: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 答: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发展程度而言)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1956—21世纪中叶) 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12、什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3、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 答:四项基本原则。 14、什么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答:改革开放。 15、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7、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8、在我国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扮演主角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9.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可分为哪两大类? 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2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答:公有制。 21.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 / 6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摘要: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正如 邓小平所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由于国情所涉及的内容相 当广泛,要准确把握所有的国情因素,几乎是不可能。但没有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就不会有符 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理论指导和成功的建设实践。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在“变”中把 握“没有变”,并从三位一体的角度来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当代中国,国情,三个没有变 认清基本国情,需要有多维视角。所谓多维视角,指不仅要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审视,而且应在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状态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来考察。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作为中共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三个没有变”是基本国情论在发 展阶段、主要矛盾、国际地位这三方面的展开,为认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提供了多维视角。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在“变”中把握“没有变” 马克思认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正是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 恩格斯后来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 展过程的阐明。”恩格斯还直接谈及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 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发展是过程性与阶段性 的统一,“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不变寓于变中,但只有肯定相对的“没有变”,社会过程才可认知。认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必须深入研究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丰富的量变内容中把握当今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三个没有变”的三个方面都体现了这种辩证发展的逻辑。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本质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实质,抓住了基本国情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起始阶段,是结合中国具体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 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 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 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 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 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自 己的国情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特色。 2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自己的国情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特色。 2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 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当看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的回旋余地广阔,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综合优势,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过近些年的磨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许多方面又积累了新的经验、铸造了新的优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长期保持下去。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人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忧患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

浅谈我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 韩雨杉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作为当代一名青年,我们再也不能效仿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飘逸心境了。当代社会已经慢慢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在学校汲取知识的时候,通过各种媒介也能时刻了解到身边事、国事、天下事。在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个人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 一、社会人口结构 提到社会人口结构,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免被提及:社会老龄化。我最近在各大门户网站看到相关机构发布的一些权威数据,据统计,到2013年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达到2.02亿。又一批为祖国大发展付出心血的人们,在经受时间的冲洗后步入了夕阳红。因此,养老机制改革也迫在眉睫。 关于社会人口结构,有这样一个值得所有在校生关注的群体:高学历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中清晰的了解到: 2013年就计划统招博士研究生69000,硕士研究生539000。中国慢慢的不再单纯的是一个人口大国,而逐渐变为了一个人才大国,进而成为一个人才强国!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环境中,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其他类型的群体还有很多,在此

就不一一赘述。 二、改革与机遇 在中国依旧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提到改革,让人不禁想到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展的齿轮快速旋转。前些日子我关注到这样一条新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运行。它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商业嗅觉灵敏的人们争相前往购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建设,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的绝佳契机。而且,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会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如果能够顺利推进,定然能够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改革刻不容缓,例如:医疗改革。当然,改革与机遇并存,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更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脚步为社会作贡献,在社会各方面改革产生的机遇中实现自己的发展。 三、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不管从经济方面,还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都能够很清楚地发现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积极性。打开中国地图,就能很清晰地发现,东部沿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随着与国际接轨,像广州、深圳这样的沿海城市能够率先接触到国外市场,有

新时期中国基本国情

新时期中国基本国情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共十五大揭示了中国当前的过程性特征(九大特征): 第一,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阶段; 第二,逐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阶段; 第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第四,加快发展科学教育文化的阶段; 第五,逐步由贫困人口占主体转变为全民较富裕的阶段; 第六,逐步改变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阶段; 第七,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及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阶段; 第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的阶段; 第九,逐步缩小同先进国家差距的阶段。 为了能在新时期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立足国情,为中国人民揭示了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些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尚未根本扭转;第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深层次矛盾问题尚未解决,体制机制障

碍依旧存在;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差距与矛盾突出; 第五,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同时,民主法制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同时,人们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对文化发展有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 第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周、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对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飞跃。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在经济的各个领域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现在我国的经济与几十年前比已大有改善,但因人口众多、东西部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平均的生活水平确实不高。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等到生产力大力解放、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才有望实现。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空间的开阔型 ?影响的全局性 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二十年 ?(1)前十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有利的外部环境: ?有利的国内形势: 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三章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第一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从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再认识作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一、对社会发展“急于求成”的历史反思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还没有产生在社会主义内部划分阶段的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虽然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可能直接过渡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间还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开始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段的思想。但是,当时的俄国还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还不可能具体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问题,更不可能明确地加以表述并从理论上进行充分的论证。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始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由于当时历史经验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没有深入分析苏联的国情,简单地搬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两阶段”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基于这一认识,1938年,斯大林提出苏联已经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社

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4W法浅析中国的基本国情控制科学与工程高岩6151905005

目录 WHAT——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有何特点?1 WHY——为什么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2 HOW——如何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3 WE——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我们”的关系?4

国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包括国家内部的自然环境资源、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和结构关系,以及国家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基本联系,反映了这个国家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的“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的重要判析即为现如今我国的 基本国情。 三个没有变 1.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 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3.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的“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的重要判析即为现如今我国的 基本国情。 三个世所罕见 1.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2.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3.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

1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这里并不是指“一国两制”,而是指过去50年中国大陆形成的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转移制度。 正是这“两种制度”的设计安排和延续,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本讲最初设计思路: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标题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强调“科学发展是主题、以人为本是核心、改革开放是动力”。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讲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学生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 将达到4000美元。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 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达到1.8亿人。 ?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1978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9.85%,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0.71%,排名第97。到2009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9.27%,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基本赶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悬殊。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远快于世界平均增长。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155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的4.44%,发展中国家人均GDP 的9.61%,发达国家人均GDP的1.68%。2010年为4392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美元,发达地区达到38417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810.56美元; ?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175位,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121位。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二位,但人均国内

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理论 三、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四、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全会主题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通常每一届中央委员会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从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十三大后,这项制度被写入党章: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一次。按惯例: 一中全会:讨论党的认识问题 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 三中全会:经济建设一年后的正式演习;“大题目”,决定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规划 四中全会:加强党的建设(中央军委人事调整) 五中全会: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 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 七中全会:确定下次党代会的时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国情的构成要素: 文化教育、阶级状况、国际环境、历史特点、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地理状况、民族构成及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一、为何要研究中国国情?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顺利发展,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历史阶段的分期应该弄清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1、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中国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3、实践证明,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当时的中国国情,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失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随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

对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

对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 ——从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出发 摘要:在认识论上,社会主义不是一个一层不变的固定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以及围绕它展开的实践活动都在改变。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划分标准,从我国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其之间的互补关系来看,我们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必须从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分析,必须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来剖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情 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但是对现在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大多数人存在疑惑。在这些人的意识当中,理所当然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就显示出中国实际已跨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阶段。然而我们在为祖国取得的光辉成就喝彩的同时,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下面就是笔者从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两方面来分析解剖我国的基本国情状况,如有不足,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从社会主义的标准看国情 在传统上,我们总是从抽象的理论原则上来理解社会主义,把它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从马克斯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述的抽象原则理论里寻找它的定义,从前苏联的发展轨迹中寻找它的发展模式;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在理解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的实际状况,全面客观地理解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定位、本质规定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做分析,可将其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总结为三条:第一,就是达到新的高度——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精华,除去其中的弊端,使社会制度达到一种新的高度。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提出

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主要表现 第一,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中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面对这种国情,我们的路怎么走? 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涵明确了: 1.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5.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实现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7.制定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 1.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2.重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1.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制度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导核心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 2.重要性: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39) 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P40) ●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间的关系。> ● 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间的关系。 ③党的基本路线要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 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前提、保证 前提、保证 发展 改革 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