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域形成的集聚机制

城区域形成的集聚机制
城区域形成的集聚机制

域现象被再度提出(Scott;Soja;Storper)后,

国内外学者针对“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形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1-5]

。综合后可初步得出,“城市区域”是地理相互邻近地区的空间集聚现象。

集聚是一种空间现象,存在一定规模和尺度[6]

。若以中心城市空间范围为边界,诸如金融行业机构则倾向在CBD处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10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11JJDZH004) 。

城市区域形成的集聚机制

——基于集聚尺度的理论诠释

◎ 魏旭红 孙斌栋

一、研究背景

在“新区域主义”思潮引发热议后,“城市区域”的概念再度被人们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各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区域的迅速发展下,“地理已死”的观点已经不再那么绝对。自“城市区域”的概念作为一种区

摘 要:空间集聚存在不同的尺度,城市区域作为当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空间组织是一种大尺度的集聚。经典集聚理论、模型以及相关扩展性实证研究为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形成提供了方向性的暗示。这种集聚在本质上是聚集力和分散力动态组合的一种空间结果,其中,分散力的增强对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核心区域-外围区域间共享的区际外部性逐渐增强;核心区域的拥挤效应进一步加强了经济活动向外围转移的倾向,最终促使部分经济活动突破地区边界,在地理邻近的地域之间形成更强的空间依赖,呈现出大尺度的经济集聚。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经济性为发展城市群、促进区域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障碍,这对政府在打破行政割据、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加强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方面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集聚 城市区域 尺度 新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TU984 doi: 0.3969/j.issn. 674-7 78.20 3.04.009

聚分布,这样的集聚是微观尺度的。若以城市市域空间范围为边界,中心城市本身则是一种集聚现象,因其与郊区、乡村相比,仍具有更显著的要素聚集能力。若以城市群、大都市区空间范围为边界,空间邻近的地区又可以构成空间尺度更大的集聚。在这种区域化的城市实体中,集聚经济不再局限于某个中心城市内部,而是在这组功能相互联系的城市间共享,即邻近城市间的互动和城市内主次中心的互动一样能获得良好的集聚效益(Phelps and Ozawa;Sassen)[7-8]。我们认为“城市区域”是上述第三类较大尺度的集聚,这种“大尺度”指集聚突破地区边界,发生在空间邻近地区。

目前针对大尺度集聚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仍然不够系统,这并不利于现实中日益显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引导与发展。深入地认识较大尺度集聚的作用机制,对于区域政策制度安排如何顺应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行为、有效配置资源,并将集聚经济的有效性发挥到更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从集聚经济机制的经典理论与相关实证研究入手,探讨大尺度空间集聚的机制,为城市区域的形成提供一种解释思路。

二、相关集聚理论的述评

(一)马歇尔的集聚经济理论

马歇尔认为集聚形成的根本机制在于集聚区域内经济活动个体可以享受到由于聚集分布而带来的正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与单个的企业无关,而是与区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个体共同引起的,因此企业倾向于进一步向此集聚[9]。马歇尔认为,知识溢出、中间商品投入和专业劳动力市场共享是造成集聚的最主要原因。理论上,马歇尔定性地阐释了集聚经济的三方面成因,但对这些成因如何影响集聚现象空间演变并无过多讨论。事实上,在区域综合发展条件影响下,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在多大的空间尺度上发挥作用,中间商品投入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可以实现共享的空间范围大小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当交通与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后,要素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流动,这可能使知识溢出效应扩大到更大范围、劳动力市场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共享等等,这样的话,经济活动集聚的空间边界也将有一定的扩张和变动,比如突破单一城市边界,从而形成城市区域空间尺度的集聚。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古典模型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古典模型将城市经济增长放到其所处的区域背景中,探讨了区域经济活动集聚与分散的影响因素[10]。模型认为,地区比较优势是促使集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若某一地区资源要素禀赋优于另一地区,例如接近原料产地,可以减免运输原料的成本,这将直接提升该地区的边际产品收入①,工资水平提升自然会吸引更多工人聚集至此。后期随着该地工人数量的扩张,边际产品收入逐渐降低,两地区边际产品收入差异不断减小,直至完全相等,此时工人的区际移动停止,区域发展达到均衡。此时的均衡水平下,经济活动更倾向于在比较优势显著的地区集中,两地区经济差距相对明显。

若将区际运输成本的动态变化一并考

虑进来,如技术水平提升等等将带来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区自有的比较优势。当两地区再次达到相同的工资水平时,自然优势显著地区的就业规模虽然还是会高于另一个地区,但是从区域整体角度来看,两地区经济差距明显减小,经济活动逐渐分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

新古典模型更侧重于从地区聚集力变化的角度分析集聚的产生与演化。当地区比较优势明显时,则聚集力强,从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来看,经济活动更倾向于集中在一个地区内。区际运输成本降低将削弱地区比较优势,此时聚集力逐渐变弱,经济活动不再十分集中于一个地区,而是呈现扩散。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新古典理论并未加入空间的概念,因此也没有讨论经济活动扩散的具体空间指向。

(三)新经济地理学派相关理论模型

.核心-边缘模型(以下简称CP模型)CP模型由克鲁格曼于1991年建立。克氏认为,企业区位选择会受到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影响,本质上都是由于企业追求

利润最大化的结果。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合力效果从根本上决定了各类要素的流动方向,当聚集力大于分散力时,企业将倾向于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分布。因此,集聚是聚集力和分散力作用的综合结果。

模型提出,区际运输成本②是影响聚集力、分散力变动的重要因素。当区际运输成本无限高时,分散力大于聚集力,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聚集力、分散力均会减弱,尤为重要的是分散力减弱的速度将快于聚集力减弱的速度。当达到某个临界值后,聚集力将超过分散力,集聚形成。CP模型建立了“聚集租金”③概念,用以分析集聚形成后的发展演变过程。当区域内形成集聚后(即运输成本达到临界点),区域内部结构将分化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两个部分,核心区域内经济活动集聚程度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成本较低,边缘区域反之。因此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存在明显的“聚集租金”差异[11]。随着区际运输成本的不断降低(贸易自由度逐渐提升),聚集租金先上升后降低,呈“驼峰状”变化。经济活动主体对聚集租金做出权衡,进行区位决策,各个经济主体决策的综合结果则构成了区域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

然而,CP模型只提出了“聚集租金”的变化规律,而并未具体论证每个不同“聚集租金”水平下所对应的经济活动集聚的空间形式,通过对“聚集租金”演化特征的合理演绎,我们认为大尺度集聚现象的形成是暗含在CP模型的结论中的。演绎过程如下:随着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从“临界点”(贸易自由度为 )到“聚集租金”峰值(贸易自由度为 )的过程中,

核心区域的集聚强度和规模将不断增强;

图 区域发展的新古典模型(两地区不

完全同质,且运输成本可变)

资料来源: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3.

响,而对区外的溢出作用则随着区际运输成本降低而不断增强,并且这种溢出作用是存在一定空间范围的,随着与核心区域空间距离的拉近,溢出作用更加明显。

局部溢出模型提出的区际溢出效应及其变化规律,对集聚空间形式演变提供了

重要的启示。模型强调区际溢出效应使得

核心区域周边的区域获得了正外部性,并且这种正外部性随着区际运输成本不断降低而不断增强,同时,区际溢出效应也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这让我们更倾向于认

为,核心区域周边地区可能是核心集聚区域扩张的首选地域,而这仿佛对集聚区域的空间边界变动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即集聚可以突破地区边界,在空间邻近的地区范围内呈现更大尺度的聚集现象。

三、关于集聚空间尺度的扩展性实证研究

现有理论与模型对于大尺度集聚现象形成机制的结论多为暗含,尤其是对于核心集聚区域空间边界的发展演变并没有完善的论证。后期部分学者进行了扩展性实证研究,为较大尺度的空间集聚形成机制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启示。

一部分实证研究,从马歇尔关于集聚的三个机制出发,探讨机制作用的空间尺度和范围。Ellison G.等(1994)在控制区际运输成本和地区不可移动要素的前提下,以美国为例,基于邮区尺度(zip-code)、县域尺度(county)、州域尺度(state),对知识溢出、中间商品投入和劳动力市场对集聚经济的影响强度进行了分析,结论得出,知识溢出发挥有效作用的空间范围最小,中间商品投入对于州过了这一峰值后,核心区域的集聚强度和规模的变动,则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随着聚集租金的不断降低,当要素损失的福利效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外围区域可提供的福利效用抵消时,核心区域的集聚形式可能呈现新的特征,经济活动可能会向外围区域扩张,使得核心区域的空间边界向外围扩大,此时,突破地域边界的大尺度集聚可能形成。

2.鲍德温等的局部溢出模型

21世纪初,鲍德温、马丁和奥塔维塔共同提出了局部溢出模型,该模型延续了CP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即认为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合力作用及动态变化是导致集聚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原因。当初始的区域集聚形成之后,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分界明显,核心区域内存在更大量的资本积累,因此将对于要素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任何创新都可以从前期的创新中受益,这是一种促进经济活动进一步集聚的内生的聚集力。同时,核心区域较大的资本份额除了对要素向本区集聚产生相当程度的聚集力外,也会对区外部分有所溢出,这对于核心区域来讲是一种分散力[11]。核心区域内生的聚集力不受区际运输成本的影

图2 驼峰状聚集租金

资料来源:安虎森主编.空间经济学教程.经济

科学出版社.

域尺度的集聚作用最为明显,而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匹配程度对于所有空间尺度的集聚都有显著影响[12-13]。加拿大学者Stuart (2003)强调了从空间尺度衡量和审视集聚现象的必要性,即应该关注空间邻近地区外部性的共享现象,而这可能直接导致经济集聚突破现实中不同等级行政区划的边界[14]。Morenoetal(2005)利用不同距离阈值的空间权重矩阵分析技术外溢的衰减距离,发现当距离超出250公里时,欧洲17个国家175个地区之间的技术联系不再显著[15]。张浩然(2011)考察了地理距离对城市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得出城市间溢出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呈现“倒U 形”变化规律,最优溢出距离体现在50公里左右,这种溢出效应在200公里以外基本不再显著[16]。这样的结论提示我们,导致集聚形成的三方面机制发挥效用的有效空间范围并不一致,而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往往会使得集聚现象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以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扩展性实证研究,更多是以区际外部性与核心集聚区域内部空间结构可能产生的分散力为切入点,结合区际运输成本条件的变化,进一步观察经济活动是否会出现明显的邻近扩散,从而产生空间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现象。Alonso-Villar(2001)证明了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与城市内部通勤成本的共同作用会促使经济活动跨越行政界限,逐渐分布于两个空间上邻近的城市之内[17]。Murata and Thisse (2005)证明了运输成本与城市内部拥挤成本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与个人做出区位决策,当区际运输成本降低时,部分经济活动将会选址于邻近的小城市以节约城市内部成本,同时也充分享受到大城市各类商品服务的便利,但是由于后者商品服务的正外部性得以发挥也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因此,经济活动集聚的扩张变动往往首先趋向原核心区域的邻近地带,不会呈现空间距离较远的跨越[18]。Dean M. Hanink(2006)得出区际外部性效应存在一定空间界限的,同时,不同行业部门受到外部效应影响的空间范围也有明显差异。例如,零售业和服务性行业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更加明显[19]。吴颖等(2008)论证了给定区际运输成本下,核心区域内部集聚负成本将影响最终集聚的空间形式[20]。千慧雄(2010)探讨了城市市域边界内部集聚规模的影响因素,结论得出区际运输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城市集聚规模与居民支出结构、住房边际成本等将共同影响集聚空间形式[21]。In Kwon Park等(2011)以美国俄亥俄州县域经济单元为例,得出周边地区的空间近邻效应对于集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2]。

四、城市区域形成的集聚机制:理论诠释

(一)城市区域是经济活动在大尺度空间上的集聚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归根结底是经济活动主体进行区位选择的综合结果。经济活动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将选择成本最小、正外部性尽可能大、负外部性尽可能小的区位。集聚现象,是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中,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集中在一定范围内更易享受到所谓“最佳区位”的正面效应。经典理论提出,经济活动主体

追求更大效益的理性目标是产生集聚现象的最本质动力,因此,可以为经济活动主体带来规模经济、递增收益的区域,将是经济活动倾向于集中的区域。马歇尔所提出的集聚经济三方面成因旨在让处于集聚范围内的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从地区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种规模经济具有不断增强的特征。新古典模型认为,地区比较优势将为经济活动主体带来明显的规模经济。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空间经济学则认为,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是递增收益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理论对于“集聚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提供了坚实的阐释和论证,说明了集聚现象的产生、演变是众多经济主体理性决策的综合结果,揭示了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是经济活动向一定空间范围内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经典理论对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现象的“尺度特征”关注不足。事实上,不同的空间尺度在现实中的体现十分明显。与企业在城市内部特定区位集中或经济活动向中心城区集拢不同,我们着重关注的城市区域实质是较大尺度的空间集聚,此时经济活动的集中通常是突破城市、地区边界的。在我国,若以地级市域为空间范围,此时经济活动突破地级市所辖县、县级市的边界而形成的空间集中,则可被看作较大尺度的城市区域集聚现象;若以都市圈、城市群为空间范围,此时经济活动突破地级市界而形成的空间集中,则是更大尺度的连绵城市区域的空间集聚现象。

(二)城市区域是聚集力与分散力动态组合的一种空间结果

非均衡力对经济活动集聚与否起着本质的作用,这取决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合力效果,分散力增强会使得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在更大的空间内综合权衡。一般来说,聚集力通常源于地区内部的综合发展条件和优势特征,人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较大、经济活动支撑性基础设施、共享的信息平台等等由于可以为经济活动带来规模经济和递增收益,通常都会产生较大的聚集力效应。分散力的存在,一方面源于地区内可能对经济活动产生的负外部性,例如经济活动过于集中而带来的恶性竞争效应、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应短缺、要素成本迅速提升等,另一方面源于区际溢出而对地区核心优势的削弱,当区际运输成本降低时,核心区域对其周边邻近地区也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即区际溢出,这种区际溢出从本质上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区的核心优势,对部分经济活动产生向外扩散的效应。这种区际溢出,与Alonso(1973)提出的“borrowed size”十分相似,这一概念描述的是,大都市区的外部邻近空间往往也会表现出与大都市区相似的发展特征。在以往的理论中,马歇尔的集聚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区域模型关注聚集力的作用,对于分散力的讨论基本上没有涉及。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相关模型逐渐开始考虑分散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但在分散力对区际空间影响方面没有做深入探讨。

随着区际条件与地区自身发展特征的动态变化,聚集力和分散力将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当分散力相对于聚集力增大幅度更加明显时,会加强经济活动向外扩散的可能,使得部分经济活动有条件在更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形成不同尺度的空间集聚,而城市区域就是其中一种尺度的集聚现象。

(三)经济活动向核心区域邻近地区的扩散是城市区域尺度集聚形成的重要环节

分散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范围内的空间集聚形态,因此分散力的影响因素与相应的变化规律是城市区域尺度集聚形成机制的重要突破口。从拥挤效应的方面讲,核心区域内部的各项拥挤成本是主要内容,地区内部空间结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拥挤效应多出现在具有较大经济活动规模或较高经济活动密度的地区,过度集聚使得经济活动享受到的负外部性开始大于正外部性,因此经济活动倾向于向核心集聚区域外围转移,同时处于外围区域的经济活动也不倾向于向核心集聚区域进一步进驻。从区际溢出的方面讲,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区带来的正外部性是这部分分散力的主要内容,并且区际运输成本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区际运输成本决定了城市、地区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难易程度,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以削弱核心集聚区域的地区优势,并将大大加强核心区域对邻近地区的区际溢出效应。在以往的经典理论中,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模型开始强调分散力对空间集聚的影响,但是这里的分散力更侧重指的是核心区域拥挤效应所带来的负外部性。直到局部溢出模型提出核心区域对区外的溢出也是一种分散力,这才开始将核心区域与其周边邻近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核心集聚区域两方面分散力的综合作用是导致经济活动扩散的重要机制,而城市区域尺度经济集聚的形成,则主要由于核心集聚区域周边邻近地区对经济活动的吸引力开始逐渐增强。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核心集聚区域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这直接决定了部分经济活动转移的空间指向。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会增强区际溢出效应,同时溢出效应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减弱,因此核心集聚区域周边一定空间范围是最可能的受益者,当其具有匹配的要素市场时,将成为经济活动最倾向于转移的区域,此时经济活动将突破地区边界,形成区域的空间集聚。Alonso-Villar (2001)、Murata and Thisse (2005)、In Kwon Park等(2011)的研究业已初步证明了空间近邻的重要性,即部分向外转移的经济活动倾向于分布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一方面可以享受大城市的服务正外部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城市高额的拥挤成本[17,18,22]。

(四)不同来源非均衡力发挥作用的有效空间范围存在差异,城市区域尺度的集聚是给定空间范围内有效非均衡力的作用结果

现实中,聚集力和分散力的来源是复杂多样的,在给定的区际运输成本水平下,不同来源的非均衡力发挥作用的有效空间范围存在差异,这对于深入理解城市区域尺度集聚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典理论对于不同来源的非均衡力的有效作用范围并没有太多阐释,后期实证研究则提供了初步证据。例如,在给定的区际运输成本水平下,溢出效应随着距离核心区域的空间距离增大而明显减弱,且仅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发挥作用,地区之间的技术联系仅在一定空间阈值范围内显著,相比之下,中间产品投入与可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可发挥作用的空间范围则更大一些(El-

lison G.等,1994;Stuart,2003;Morenoetal,2005;张浩然,2011)[12-16]。此外,同样在给定区际运输成本水平下,地区综合发展条件,如城市规模、住房成本等也对集聚空间形式存在一定影响(千慧雄,2010)[21]。

由于不同来源非均衡力发挥作用的有效空间范围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不同类型产业扩散也存在明显的尺度差异。相对于生产、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或生产环节,知识密集、技术创新型的产业或环节的扩散范围更小一些,而前者可以向更大的空间尺度扩散。例如,硅谷的IT研发产业,对知识、技术要求较高,因而长期稳定地分布在彼此交通可达性高且地域空间邻近的城市区域内。而IT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却分布在全球各地。事实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创新设计与品牌营销的核心部分主要还留在发达国家。又如底特律的汽车产业多个环节已经转移到美国南部各州,产业活动在国家范围内重新进行了区位选择。

地区综合条件差异、制度条件差异、行业差异等将直接影响不同来源的非均衡力发挥作用的有效空间范围。可以说,在每个城市区域各项复杂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给定城市区域空间范围内可以发挥作用的各种非均衡力,是城市区域内部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最根本机制,同时,这也将直接导致不同城市区域间经济空间集聚的程度存在差异。

五、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政策含义

(一)政策意义

城市区域尺度集聚存在的合理性,为加强邻近地区间发展互动的区域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群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往,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常被当作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参考理论,这类理论擅长研究三大问题,即生产什么,为谁生产,以及怎样生产,同时更专注于研究生产效率如何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力量可以指导资源要素配置并得出最优解,这些讨论更多地是在一个相对同质化区域下进行。主流经济学忽略了每个区域自有的特征,也忽略了生产活动的空间定位问题。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相关理论与模型突破性地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对经济活动区域集聚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相对严密的定量论证。当生产活动的空间定位被加入到研究行列后,就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得更加紧密,我们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地区生产效率,还包括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制约关系、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等等。城市区域发展的问题,往往更关注城市单元间的互动关系与相互制约。新经济地理学派恰恰认为,任何地区的发展与变化都取决于其在更大空间范围地区(即连续空间)的分布,某一地区的发展变化不单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各方面条件,同时也取决于其他所有地区的发展特征[22]。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相关理论模型,以及目前以此学派为基础展开的空间经济研究,均可作为城市区域研究的重要指导,尤其是对探索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以及城市间有机经济联系的如何加强的问题,都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我们所重点探讨和关注的大尺度空间集聚现象,对于“地理已死”的观点是一个有力的回击,也就是

说,尽管随着各类要素、商品和信息流动成本的降低,经济活动并不会实现完全的分散布局,邻近的地区之间相互作用、关联和制约依然值得重视。

(二)现实障碍

尽管城市区域尺度的经济集聚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同时,现实中各种降低区际运输成本的实际举措也不在少数,例如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基础设施一体化等,然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空间上的经济依赖与经济关联,却在现实中遇到种种障碍。“行政区经济”的竞争就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障碍之一。行政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设计所衍生的负面产物。这种区域发展现象的最明显特征是企业竞争中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生产要素的跨区流动受阻、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高度一致性、行政区边界经济衰减性。由于管理制度上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因此地方政府或会对地区内经济活动与地区外经济活动加以不同待遇与优惠、监管政策。久而久之,地方政府间或存在恶性竞争,即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这显然对于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会起到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不利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在这方面,陆铭、陈钊等曾经证明,中国的省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这种市场分割将加大不同省的城市间的实际距离,从而限制了城市间经济的空间依赖[23]。此外,城市行政等级差异也将导致城市所享受国家政策、优惠待遇的差异,无形中又使得经济活动在不同城市地区中所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存在差异。区域制度安排始终是空间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城市行政级别、园区政策、企业进驻优惠政策、公共服务基础水平等等,均可能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影响。这种制度化的安排,是具有地域限定的,即优惠的政策仅能在具有特殊行政等级的城市内部享用,无论区际运输成本达到多低,区际外部性都无法形成。诸如“行政区经济”一类的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行为,则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善,使得中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正外部性得以加强。

在现实发展过程中,除了上述所谈的地区间经济交流障碍以外,周边地区要素市场的匹配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按照理论与实证经验来说,当城市内部的通勤成本、高密度经济集聚所造成的拥挤效应对于其内的经济活动产生较强的分散力时,区际运输成本又处于较低水平,那么这些经济活动则可以在更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综合权衡成本,一方面享受周边大城市的正外部性,一方面享受较低的城市内部成本。然而现实中,经济活动在调整区位之前,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例如是否具有匹配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等等。以上海为例,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及远郊始终被作为中心城区过度人口密集的疏解区域,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到位,劳动力要素市场也并不完善,经济产业发展能力较差,对于产业经济活动的吸引力始终不强。这样一来,即使有大量企业在中心城区忍受着高额的成本,但是由于周边地区无法提供匹配的要素市场,这些企业依然不会改变区位。也就是说,周边地区不应完全依附于核心城市发展,单单依靠运输成本降低以期实现经济活动的互动联系是完全不够的,如若不具备相对匹配的要素市场以及一定水平的经

济规模,对于经济活动依然不能形成吸引力。而对于初始的经济产业支撑力量的形成以及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需要政府侧重于加强引导,加大力度挖掘地区内生资源与要素。

六、结语

城市区域实质上是一种大尺度的经济集聚,其形成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区际运输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中,由于区际外部性共享以及原有核心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拥挤效应,会使得部分经济活动突破地区边界,向核心区域周边邻近地区扩散,空间邻近的城市地区之间将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与空间依赖,呈现出一种较大尺度的经济集聚现象,形成城市区域。这是企业既追求规模集聚经济又避免拥挤效应的理性选择。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合理性,为加强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群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但在现实中,“行政区经济”、“城市行政等级”等成为城市区域集聚的阻碍因素,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要素市场不匹配也使得区际外部性难以较好形成。政府一方面需要在制度建设上,打破行政割据,促进要素的一体化流动;同时,又要加强对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市场培育,为在城市区域尺度实现最大的外部性创造条件。

注释:

①即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能带来的边际收益,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这一值与工人工资相等。

②“区际运输成本”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交通运输成本和达成交易所必需的信息交流成本在内的制度成本。

③“聚集租金”,可以直接理解为要素从核心区域迁出至边缘区域所需要损失的福利效用之和,而这一福利效用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将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参考文献:

[1]Scott A J, Agnew J, Soja E W, et al. Global city-regions: An overview[J]. Global City Reg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1.

[2]Scott A J, ed.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and Polic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11-30.

[3]Hall P G, Pain K.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 learning from mega-city regions in Europe[M]. Earthscan/ James & James, 2006.

[4]Pain K. Examining ‘core-periphery’ relationships in a global city-region: the case of London and South East England[J]. Regional Studies, 2008, 42(8): 1161-1172.

[5]周振华.全球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 2007, 1: 69-81.

[6]王铮.区域溢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3-104.

[7]Phelps N.A., Ozawa T. Contrasts in agglomeration: proto-industrial, industrial and post-industrial forms compared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3, 27(5): 583-604.

[8]Sassen S. Mega-regions: benefits beyond sharing trains and parking lots[J].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mega-regions, 2007: 59-83.

[9]菲利普·麦卡恩.城市与区域经济学[M].格致出版社,2010:45-47.

[10]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1-95.

[11]安虎森 主编.空间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7-59;123-130.

[12]Ellison G, Glaeser E 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4.

[13]Ellison G, Glaeser E L.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2): 311-316.

[14]Rosenthal, Stuart S., and William C. Strange. “Evidence on 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Handbook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 3 (2002).

[15] Moreno R, Paci R, Usai S. Spatial spillovers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in European region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5, 37(10): 1793.

[16]张浩然.地理距离与城市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3);117-123.

[17]钱学锋,梁琦.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发展不平等吗——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进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1);8-16.

[18]Murata Y, Thisse J F. A simple model of economic geography à la Helpman-Tabuchi[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58(1): 137-155.

[19]Hanink D M. A spatial analysis of sectoral variations in returns to external scale[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6, 46(5): 953-968.

[20]吴颖,蒲勇健.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J].财经研究, 2008, 34(1): 106-115.

[21]千慧雄.城市经济集聚的极限——基于住房成本视角的CP模型[J].经济评论, 2010 (5): 16-23.

[22]Park I K, Von Rabenau B. Disentangling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gents, sources and spatial dependence.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11, 51(5): 897-930.

[23]许政, 陈钊,陆铭.中国城市体系的 “中心-外围模式” [J].世界经济,2010.

作者简介:魏旭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孙斌栋,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

(责任编辑:卢小文)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ity-Reg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glomeration Scales

Wei Xuhong, Sun Bind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creasingly believe that city-regions have much stronger competitiveness than other forms of regional organization. Classical theories, models, and related empirical researches have provided directional cues and interpreta-tion on relatively large scale agglomeration, such as city-region scale. Actually, the agglomer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spatial result of both gathering and dispersion forces, where the dispersion force matters more. In this research, we concludes that with the reduction of inter-district trans-portation costs, inter-regional externalities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crowding effects based on the overwhelming agglomeration as well, some economic activities tend to break

through administrative edge, spreading to surrounding neighborhood. Finally, a city-region scale economic concentration tends to present in the areas which are adjacent to each other. However, the city-region scale agglomeration has also met some obstacles in practice, such as “administrative economy” and “unmatche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in the areas nearby”.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flow of elemen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break up the diseconomies of the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At the same tim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arby areas’ infrastructure in order to create better conditions to achieve maximum external scale in urban areas.

Keywords: agglomeration; city-region; scal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上接80页)

An Analysis of ‘Bi-transfer’ and ‘Bi-promotion’ Strategic Mod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u Li, Hu Yao

Abstract: Based on region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location quotient calculation with eco-nomic,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ata,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sparity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s well as nee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transfer’ and ‘double elevation’ strategic models in Guangdong Province. Simultaneous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this strategic model, which include mutual promotion, enhancement of economic statu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urbanization. Finally,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industrial transfer, labor force transfer,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enhancement are proposed.

Keywords: ‘double-transfer’; ‘double-ele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Guangdong Prov-ince

设备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实施方案

中青旅酒店管理公司管理手册明确要求关于酒店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将由酒店工程部负责落实。 广电大厦工程部运营管理方案 第一章部门简介 第一节部门简介 工程部负责为广电大厦运营提供良好的设备设施,以保证大厦能够为客人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具体职责包括: 一、负责大厦内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弱电设备、水暖空调设备的日常维修与保养。 二、负责大厦建筑、装潢、等设施的日常维修与保养。 三、负责水、电、气、燃料等方面的能源消耗,保证大厦最大限度的节能。 四、负责大厦环境保护工作。 五、与各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确保广电大厦工程建筑及设备设施良好运行。 第二节管理范围 1.变配电系统: 电力变压器、高压配电柜、低压配电柜(包括各类低压开关柜、低压电容补偿 柜)、直流屏。 发(备)电设备 楼层的强电竖井及各功能区的分配电箱,各类机房,根据设备需要而设置的配电箱 和控制屏。 动力、照明设备。 2.防雷及接地系统。 3.垂直及特种交通系统: 客用电梯、员工电梯(兼货梯、消防梯)、食梯。 立体停车设备 自动旋转门 4.通讯系统: 互联网接入 程控数字交换机。 手机补盲

无线对讲机装置 无线上网装置 5.音像系统: 公共音响系统 歌舞厅会议厅灯光音响设施。 卫星及有线或开路信号电视广播接收播放系统工程 6.保安监控系统。 7.消防报警监控系统: 紧急广播系统 自动报警系统 自动喷洒系统 消火栓系统 应急照明系统 紧急出口指示灯 卤代烷自动灭火系统 防火卷帘门 消防通道门等。 8.楼宇自动化控制 9.电脑网络管理系统及综合布线 10.暖通空调系统: 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泵、冷却塔、水处理、稳压设备等)。 空调器。 空气处理机组。 各类风机盘管及控制器。 送、排风机。 锅炉装置 供暖设施及管线。 防排烟系统。包括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 11.燃气供给及监控报警系统: 12.给排水系统: 储水池、水箱。 水消毒器。 水泵间 冷水系统

公司运营管理制度汇编

公司制度 公司架构及职能范围 各部门岗位职责 公司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 人员管理和招聘 公司保密条款

第一章公司部门职能范围公司架构 财务部会计出纳 营销部 国内业务 国际业务 行政部 人力资源 采购 总经理 董事会

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物流仓库 市场部行政管理

第二章各部门岗位职责 一、行政部 行政部作为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营销中心办公事务管理;目前兼负责物流,仓储。 行政管理:负责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制度管理、文档管理、考勤纪律、办公支持和公关接待等事宜。 人力资源管理: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绩效考评、薪酬计核、职位管理、人事调整、员工档案管理、员工招聘、培训和员工关怀等事宜。 公司办公事务管理:负责公司的办公事务管理,如办公用品的管理和各种工作会议的组织工作等。具体职责如下: 1、拟定或协助拟定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2、起草或协助起草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需要的各种文件; 3、负责行政公文的签收、登记、流转、归档及业务文件的整理、归档; 4、协调解决各部门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5、组织安排行政及其他会务,协调接待工作;

6、负责公司对外宣传及联系工作,管理公司网站; 7、负责公司文件、信函的发送、接收工作; 8、负责公司行政公章的保管、使用及各类文件的缮印; 10、负责公司日常办公用品、宣传品、名片的定制、保管、发放。 11、拟定公司人事、劳资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12、拟定公司机构设置或调整方案; 13、负责公司员工的定岗定编工作; 14、负责公司员工的招聘工作; 15、拟定员工薪酬、福利等分配激励制度体系,并组织具体实施; 16、负责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17、管理员工休假和考勤。 二、营销部: 1、营销部负责制定并推进实施全面的销售战略、销售方案,公司产品推广,业务渠道拓展,客 户开发,并对相关行业、市场进行前景分析及研究,制定市场营销方案,有效地管理客户。 具体职责如下: 1、协助总经理建立全面的销售战略; 2、制定并组织实施完整的销售方案; 3、与客户、同行业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引导和控制市场销售工作的方向和进度; 5、组织部门开发多种销售手段,完成销售计划及回款任务; 6、管理销售人员,帮助建立、补充、发展、培养销售队伍;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能源运营管理技术及措施

河南**能源运营管理技术及措施 我公司在长期的燃气锅炉运营管理中,注重解决了实际运营中的很多问题,建立健全了很多具有我公司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特色能力: 1、强大运行保障能力和公司实力:我公司强大的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即时在燃气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营。 2、完善的经济运行管理制度,根据入住率的高低,热负荷的大小;依据远端数据传输,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精密操作,精细化管理,保持燃气锅炉低消耗运行。 3、完善的节水节能管理制度,锅炉给水泵采用变速装置。锅炉连续排污水的热量进行合理利用,根据热源站锅炉房连续排污总量设置连续排污膨胀器。锅炉的风机轴承、水泵轴承的冷却水应当尽可能循环使用。燃气锅炉及其系统应当杜绝跑、滴、冒、漏,充分利用冷凝水、二次蒸汽和连续排污水的热量,并且采取措施尽可能提高可回收冷凝水的回收利用率。 4、锅炉房系统设计能力:锅炉房布置应当在保证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充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电、水、自用热以及其他消耗,促进热能回收和梯级利用。锅炉房设备布置时应当尽量减少管道、烟风道的长度及其弯头数量,以减少流动阻力。

**运营管理技术及措施 供热燃气锅炉设备设施操作标准作业规程 目的 规范供暖燃气锅炉设备设施操作程序,确保供暖燃气锅炉设备设施良好运行。适用范围 适用于供热分公司所属各锅炉房及交换站 职责 主管负责对此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司炉人员对此规程进行落实。 相关要求 起炉 检查燃气压力是否正常,有无泄漏现象,打开燃气阀门; 检查循环水泵运转是否正常; 检查压力表是否正常; 烟道上的调节门必须全部开启; 检查控制柜上的各个旋纽,均应处于正常位臵。例如:手动/自动上水旋纽,应放在自动位臵;大火/小火位臵旋纽,放在小火位臵上;燃烧器旋纽放在关的位臵上。 开机:打开总电源开关,再开启燃烧器旋纽,风机应立即启动吹风清扫。烧小火:为什么开炉后必须先烧小火呢?因为炉子冷,炉水温度也低,要使水循环好,使炉体受热均匀。在煤炉上这个问题不突出,因煤加热速度比燃油或燃气慢多了,炉子等于慢慢升温,而燃油燃气锅炉效率高、升温快,所以点火起炉后,绝对禁止马上烧大火。当点火后,首先加热三回程的火管,火管要热胀、伸长,而炉水和钢简温度低,锅壳不跟着伸长,所以锅筒的前后管板受力很大,对角焊缝处等于是弯曲,所以为减少应力,要烧小火,同时排污,使锅炉受热量均匀,否则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

公司运营管理制度

公司制度公司架构及职能范围 各部门岗位职责 公司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 人员管理和招聘 公司保密条款

第一章 公司部门职能范围 公司架构

第二章各部门岗位职责 一、行政部 行政部作为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营销中心办公事务管理;目前兼负责物流,仓储。 行政管理:负责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制度管理、文档管理、考勤纪律、办公支持和公关接待等事宜。 人力资源管理: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绩效考评、薪酬计核、职位管理、人事调整、员工档案管理、员工招聘、培训和员工关怀等事宜。 公司办公事务管理:负责公司的办公事务管理,如办公用品的管理和各种工作会议的组织工作等。 具体职责如下: 1、拟定或协助拟定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2、起草或协助起草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需要的各种文件; 3、负责行政公文的签收、登记、流转、归档及业务文件的整理、归档; 4、协调解决各部门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5、组织安排行政及其他会务,协调接待工作; 6、负责公司对外宣传及联系工作,管理公司网站;

7、负责公司文件、信函的发送、接收工作; 8、负责公司行政公章的保管、使用及各类文件的缮印; 10、负责公司日常办公用品、宣传品、名片的定制、保管、发放。 11、拟定公司人事、劳资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12、拟定公司机构设置或调整方案; 13、负责公司员工的定岗定编工作; 14、负责公司员工的招聘工作; 15、拟定员工薪酬、福利等分配激励制度体系,并组织具体实施; 16、负责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17、管理员工休假和考勤。 二、营销部: 1、营销部负责制定并推进实施全面的销售战略、销售方案,公司产品推广, 业务渠道拓展,客户开发,并对相关行业、市场进行前景分析及研究,制 定市场营销方案,有效地管理客户。具体职责如下: 2、1、协助总经理建立全面的销售战略; 3、2、制定并组织实施完整的销售方案; 4、3、与客户、同行业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5、4、引导和控制市场销售工作的方向和进度; 6、5、组织部门开发多种销售手段,完成销售计划及回款任务; 7、6、管理销售人员,帮助建立、补充、发展、培养销售队伍; 8、9、负责与客户签订销售业务合同,主持公司重大营销合同的谈判与签订工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范恒山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范恒山 ? 2012-06-13 16:37:22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6月3日 人物小传:范恒山,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参与许多重大文件的起草,主持了大量重要发展改革、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方案的制定,以及一些重大理论与政策课题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著、编、译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和差别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阶段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差别化,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地方的发展问题。 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制定区域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大体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国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来推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时期。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基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提出了调整沿海内地工业布局的战略举措,并通过这一布局调整来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代表性的论断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两个必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国家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这个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仍在倚赖这个基础。理论界一般称这一阶段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考虑到当时沿海的综合条件较好,在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举措。在这方面,代表性的论述是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两个大局”观。经过努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理论界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梯度推进或不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为此,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央把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此,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后来我们所概括的“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般称为“四大板块”战略。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理论界把这一阶段叫做促进协调或趋向协调发展阶段。 但是,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我国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理空间尺度来看仍然偏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在全省致力于“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今天,浙江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助推衢州、丽水两市更快发展,实现全省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一、推进衢州、丽水加快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衢州、丽水两市加快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1、发展制约因素明显,聚集高端要素能力不足。 据统计,衢州、丽水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后三位,与沿海地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衢州、丽水两市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力不足。当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凭借区位、城市能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才政策的优势,争夺国内乃至全球的高端人才落户,吸引国内乃至全球一流的高校合作办学,引进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分支机构。与这些城市比较,衢州、丽水两市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显不足。 2、产业创新力不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存在路径依赖。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一场伟大的探索,需要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实现产业创新。从衢州、丽水两市现有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看,产业创新力明显不足,难以在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

上有大突破,难以在对接全省八大万亿产业上有大作为。如,xx 年衢州、丽水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 8、9%和2 9、8%,与浙江省5 4、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供给缺乏特色,难以对接市场对幸福产业的新需求。 消费升级时代,发展幸福产业确实迎来了大机遇,然而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医养产业为例,上海每3个人中就有1个60岁以上的人口,杭州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 1、55%,区域老龄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医养消费需求迎来井喷期。但是,省内外医养小镇林立,仅浙江境内沿沪昆线的健康小镇就有乌镇雅园、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临安颐养小镇、桐庐健康小镇等。衢州、丽水两市虽然有着优良的生态底色,但缺少亮点特色,市场竞争力不足,制约幸福产业的井喷式扩张。 4、先天内生乏力,区域政策扶持力度还需加强。 与沿海地区享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等政策比较,衢州、丽水总体上处于政策边缘地,区域政策力度明显不足。 二、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的建议 1、聚焦创新领域合作,补齐高端要素集聚力不足短板。

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要统筹区域发展,解决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动力中枢,其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影响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兴衰走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心城市如何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特点和功能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镇体系而言的,一般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中心城市起着最主要的龙头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经济管理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其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1.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或称集散地。因此,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可观,整体实力比较雄厚,经济势能高于一般城市,其国内生产总值在所属区域中占有相当比重,人均GDP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中心城市往往集中了大量人口、企业和各类产业。这是中心城市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作用的经济基础。

2.社会分工发达,产业体系完整。中心城市借助区位优势,人文传统或自然资源等某些优势不但形成了相当可观的经济规模和实力,而且形成了分工细致、协作紧密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序高、分工细、协作强是中心城市突出的特点。专业化分工化协作不仅发生在城市内部,而且蔓延到周围地区甚至更远的其经济触角能够延伸到的地方去,包括城市间、地区间、国家间的分工,形成一个集中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地区间的协作和交换关系,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在客观上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3.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以及科研交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创新和吸纳创新能力。中心城市拥有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有相当数量的科学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中心,也是新管理、新工艺、新制度的发源地。 4.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水平高低是城市经济功能强弱的物质衡量标准,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心城市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快速的通讯方式、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这不仅优化了城市经济内部的运行条件,而且提供了与周边联系的高效率的通畅渠道,使中心城市的生产能力、科技进步能力及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在其辐射范围内独领风骚。 5.区域性经济网络的核心。中心城市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是区域经济交流的枢纽,对外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量大,因此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与周边地区构成了开放型的经济循环系

市场运营管理实施方案

运营管理手册

目录 一、市场部工作职责 二、管理目标 三、运营过程具体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道德行为公约 (二)市场经营和公共秩序的管理规定(三)消防管理计划措施 (四)安全用电管理规定 (五)环境卫生管理规定 (六)商铺内部管理规定 四、市场日常营运管理工作 (一)市场环境秩序管理工作内容 (二)商户的日常管理工作内容 (三)功能服务 五、市场管理 六、投诉管理

一、市场部工作职责 1、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市场的管理,达到标准化、统一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 2、负责市场经营商户商品、服务质量的跟踪,切实做好经营户的沟通、管理、服务工作。 3、负责楼层营业员的考核、教育、管理、培训等工作。 4、了解市场商户的动态,创新管理理念,使市场达到更专业化的管理。 5、加打市场巡查力度,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严格规范市场的防火隐患、环境卫生和营业现场的布置,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如市场,作好巡检记录。 6、调查集市场经营、管理以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随时上报新动向,分析市场前景,为公司提供建议。 7、为商户和顾客排除在经营和购物上的困难,处理好相关顾客厂商和售后服务等各种问题。 8、及时处理市场内出现的矛盾纠纷,接待并处理好招商客户和售后服务的客户投诉,做好详细记录。 9、督促商户参与市场的各项促销活动,对各商户的订单检查和销售统计,作好记录并备档。 10、负责市场下班前的清场工作。 11、负责市场各项费用的催缴工作。 12、配合协调其它部门做好工作。

13、完成总经理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管理目标 运营后将力争高标准、高素质地做好中国·平凉金果博览城的各项服务及管理工作;包括商户管理、治安管理、卫生清洁、维修、秩序,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中国·平凉金果博览城建成一个兴旺、安全、文明、整洁、环境优美的专业化市场。 正式开始运营管理后,日常运营管理的目的是为经营户、采购者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经商和购物环境和优质的后勤配套服务,有力地配合当地的发展,为静宁县整体风貌、文明建设、整体形象化管理起到有力的保障;我公司将制定一系列市场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切实贯彻实施具体的服务公约条款,让市场的日常经营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增加经营户的信心。 三、运营过程具体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道德行为公约 为把中国·平凉金果博览城建设成为兴旺、安全、文明、高尚、舒适的专业市场,将特制定制道德行为公约 1、自觉遵守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市民行为道德规范》,做守法商人;若有违法违规行为,当事人承担相关的法律及经济责任,管理方不承担连带责任; 2、各商户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尊重,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3、不得在市场内乱接电线,爱护消防、照明及各种公用设施和

公司运营管理机制

公司运营管理机制 事业部制:事业部是在公司总部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受公司控制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因此,公司按照现行或未来发展中形成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等三种业态,分别设立农业、产业和电商三个事业部,其日常运营管理授权这三个事业部组织实施。 各事业部在全面履行其工作职责的同时,须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下述运营管理工作:(1)依据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本事业部业务特点,全面完善并细化日常运营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2)收集、汇总并编制本事业部生产经营计划和统计报表,实施生产调度、运行质量、作业项目、劳动定额、设备运行、物料调配等相关业务的日常管理;(3)审核所属各项目公司作业计划书及工艺设计并监督、指导其实施;(4)协调、控制所属各项目公司的运营业务关系及其生产经营运行中的工、料、费;(5)实施安全生产监督及管理。 计划管理:计划是战略落实的具体方案,也是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纲领。计划管理包括编制、审批、执行、监控等四个环节:(一)计划体系。计划管理是公司运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实行总部、事业部和项目公司三级计划管理体制。公司总裁是公司层面计划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事业部总经理是本产业计划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事业部所属各项目公司经理是本级计划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1、公司总部:以资产增值、资本运作、项目投(融)资、资金运营和经营利润为主要计划对象,由总部财务运营中心作为总部计划管理业务的主持部门,并对总部职能部门实施预算业务管理。 2、事业部:以所属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备的各项核心要素(包括但不限于:产出量、销售量、业务收入、生产成本、经营费用、经营利润等)为主要计划对象,由事业部计划管理主管部门主持计划管理业务工作,并负责及总部财务运营中心实施业务对接。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 测试答案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 68分 一、单选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以下不属于长江经济带范围九省二市的是()。 C A.云南 B.四川 C.河南 D.湖南 2. 根据本讲,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A.基础设施相联相通 B.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C.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D.资源要素互补互促 3. 以下不属于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包括的都市圈的是()。 C A.京滨都市圈 B.名古屋都市圈 C.琉球都市圈 D.阪神都市圈 4. 以下不属于泛珠三角城市群的是()。 A A.安徽皖江城市带 B.珠三角 C.海峡西岸 D.珠三角西部城市 5.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不包括的城市是()。 B A.费城 B.芝加哥 C.波士顿 D.华盛顿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本讲提到,京津冀的总体定位是()。 BCD A.经济优先发展示范区 B.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C.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D.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2. 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治理“大城市病”中功能疏解时的原则的有()。 ACD A.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B.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C.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 D.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 3. 根据本讲,我国城市群中未来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有()。 AC A.京津冀鲁城市群 B.海峡西岸城市群 C.泛珠三角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三、判断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形成城市群的条件包括城市之间要有联系。正确 正确 错误 2. “大城市病”的治理,重点是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正确 正确 错误 3. 天津市的定位是科技创新中心。错误 正确 错误 4.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正确 正确 错误 5.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正确 正确 错误

商业运营管理方案

“运河贡馆”管理方案 一、管理运营目的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运河贡馆”的具体情况,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和实际有效的管理运作,使入驻业户体验到“运河贡馆”安全、舒适、便捷、精细化的服务,使广大业主真切感受高品位的服务和管理所带来的超值享受,并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推介,提升“运河贡馆”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效应,继续延伸“”这个品牌的含义。在搞好日常管理和常规服务的同时,从实际出发,适当开展一系列服务性的增值经营,既满足广大业主不同需求,又增强公司的造血功能,增加经济积累,以利于更好地为业主服务。 二、人员组织架构:隶属济宁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一个部门,共9人,包括店长1人,客服人员2人,保安2人,保洁员4人,管理人员和生产岗人员单独招聘,孔燕和单桂芝在贡馆招商、启动期间兼职负责合同签订、租控、费用收取等相关工作,维修人员和大市场共同使用。 三、选配人员基本条件:店长、客服人员、保安、保洁员由商务公司选聘。 店长1人;了解公司运作情况,善于沟通、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招商经验,社交面较广,具备基本的物业管理运营知识,年龄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 客服人员2人;善于沟通,细心稳重,年龄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女性优先。 保安:2人;基本要求:身体健康,身高1.72米以上,年龄30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男性,建议使用专业保安公司人员或退伍军人。 保洁人员:4人;基本要求:形象较好,身体健康,语言沟通能力强,善于表达,身高 1.6米以上,年龄40岁以下,中专以上学历的女性。 四、各项管理服务项目 (一)公共免费服务项目: 1、维护公共秩序,实行24小时保安值勤、消防管理;

2、公共场所保洁,办公及生活垃圾收集和清运; 3、共用部位和公共设施设备维护和保养; 4、未出租房屋通风、打扫、安全检查等服务; 5、电话及访客留言转告; 6、雨伞、雨衣临时借用; 7、公共区域的节日环境布置; 8、重要时刻提醒服务; 9、代订报刊、信件收发; 10、代收代缴水、电、宽带网络费、有线电视收视费; 11、代叫出租车; 12、安全用电、消防常识及其他公益宣传; (二)综合管理服务 1、建立物业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物业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2、按规范签订服务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公布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内容及管理服务费标准。 3、服务人员统一着装、佩戴标志、语言规范、文明服务。 4、广泛运用计算机对业主资料、房屋档案、设备档案、收费管理、日常办公等进行管理。 5、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管理档案、业主资料、日常管理档案等),各种基础资料、台账报表、图册健全,保存完好。 6、设置“服务中心”,公示服务联系电话,24小时有人员服务,处理管理服务合同范围内的公共性事务,受理业户的咨询和投诉,有效投诉处理率在95%以上。 7、提供有偿特约服务和代办服务,公示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 8、采取入户走访、业主座谈会、电话沟通、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回访工作,回访率85%以上。每年进行一次满意度抽样测评,满意率达到85%以上,并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五、运河贡馆的各项服务标准及要求 (一)房屋管理标准 1、每三日1次对楼道内防火门、公共区域的窗户进行安全检查,门、窗开关灵活,无异常声响;门窗玻璃无破碎,五金配件完好。 2、公共楼梯间墙面、地面无破损;外墙及公共空间无乱张贴、乱涂、乱画、乱悬挂现象; 3、对进出的装修人员实行出入证管理;对装修现场进行巡视与检查,有日常巡查记录及验收手续; (二)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养护标准 1、维修养护制度健全,工作标准及岗位责任制明确,执行良好。 2、保证电梯24小时运行,电梯轿厢内按钮、灯具等配件保持完好,轿厢整洁。委托专业维修保养单位进行定期保养,每年进行安全检测并持有有效的《安全使用许可证》;有专人对电梯保养进行监督,并对电梯运行进行管理。电梯发生一般故障的,两小时内专业维修

区域协调发展_回顾与展望_陈秀山

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与展望 陈秀山 杨 艳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区域发 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初步形成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赋予 了区域协调发展新的时代要求和新内涵。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区域利益协调为主线,着力构建地 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一体化加强、资源有 效利用且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等五大目标的动态组合。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重点应包括区 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体系、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比较优势;金融危机;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0)01—007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与动态评价研究”(项目编号: 07&Z D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秀山(1954-),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杨艳,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对于充分发挥东中西部自身比较优势,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总结和回顾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和研究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是区域经济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79年到1991年):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 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初,考虑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国家在投资、财税、信贷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优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率先开放、率先改革”,并以此辐射和带动中部和西部,从而最终实现全国整体发展的一盘棋。在此期间,国家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通过这些地区的“率先发展”,进而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 第二个时期(1992年到1998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始初步形成。 1979年到1991年13年左右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东部地区显现出了极大的经济发展活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差距拉大,各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等问题。为此,国家对前期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审视,并从“八五”时期开始着手进行调整。而真正把解决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提出来则始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要求各地都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不应追求自成体系,竭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积极促进合理交换和联合协作,形成地区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循环新格局。十四大之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开始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扩展,随之陆续开放了5个长江沿岸城市、4个

(完整版)体系运行管理办法

山东剑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体系运行管理办法 编号: 编制:年月日审核:年月日批准:年月日 山东剑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体系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公司制订的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作业指导书、相关的外来文件是公司进行体系管理所必须遵守的重要文件,相应的记录是体系运行符合性的重要证据之一。 第二条本办法为公司公司体系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如本公司体系发生重大调整或体系标准发生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手册和考核办法及时进行修订、评审。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公司体系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与考核。 第二章机构设置及职责 第四条公司总经理全面负责体系管理体系运行管理考核领导工作。 第五条管理者代表负责体系管理体系运行管理考核的组织与协调,指定公司内审员监督体系运行,并由公司负责组织培训。 第六条公司管理层其他成员协助管理者代表,并具体负责各专业体系管理体系运行管理和考核工作。 第七条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所辖范围内管理体系的运行工作,并指定审核联络员,负责认证工作的协调和信息沟通,协助体系内部组建、完善和改进。 第八条运营管理部负责归口管理:(一)负责体系管理体系的组织、协调、日常管理与考核;(二)负责公司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体系文件记录管理等过程的管理;(三)负责与认证机构联络和协调,按审核计划进行工作安排;(四)组织开展管理体系标准知识及内部审核员培训工作;(五)对各部门管理体系进行日常的检查、监督与协调,并监督各部门进行风险和机遇应对、纠正和改进。 第九条各部门是公司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

管理体系运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一)认真贯彻落实公司体系管理体系文件,做好管理体系知识宣贯,保证管理体系在本部门有效运行;(二)配合归口管理部门,做好内审、外审及监督检查和管理评审工作;(三)及时向认证机构和归口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有关资料;(四)积极配合外审和监督检查工作,对各种不符合项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并接受主管部门对整改情况的验证。 第十条各单位的管理体系运行工作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具体的管理职责遵循手册内的职责划分。 第三章教育与培训 第十一条公司组织跟踪评价、培训考核,建立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培训评价、建档记录。各部门培训教材要求用PPT格式,简约醒目、美观大方、引人入胜。 第十二条每周进行认证知识的教育培训,审核联络员、部门负责人,必须参加;部门负责人不参加时,需报请公司管理者代表批准,并指定1人参加,做好记录。 第四章目标、形成文件信息的管理 第十三条公司目标主要以公司下发的年度安全生产计划、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年度产品销售计划和产品质量标准为依据,进行制定,并分解到相关部门车间。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中要明确控制措施、所需资源、负责人、时间要求、结果评价等。 第十四条各部门车间根据公司分解的或新制定的各项目标和有关要求,制定落实管理措施,确保目标实现。根据职责范围和分工,相应部门和单位每月分别考核相应层次的各项目标完成情况。 第十五条每月由运营管理部组织审核员进行一次综合性检查、不定

2020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二单元 2.1 第二课时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课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域发展差距。 (1) 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 造, (3) (4) 1 A.①② C.①④ 【解析】解答表格题要求既从横向上看,又从纵向上看。本题从横向上看,城乡居 【答案】 C 2.珠江三角洲与广东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经济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的“瓶颈”,在省政府扶持和促动下,珠三角企业纷纷到广东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投资,力求最终实现共赢。对此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可以促进各地同时、同步富裕②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④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此题以地方时政热点材料为载体设题,考查学生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认识与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四个选项中,“①可以促进各地同时、同步富裕”的表述是与“共同富裕”的含义不相符的,很明显是错误的;其他三个选项分别点明了实施经济帮扶的意义,是正确的。据此分析符合题意的选项是B。 【答案】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各地区协调互补,各展所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一、单项选择题

能源运营管理技术及措施

能源运营管理技术及措 施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河南**能源运营管理技术及措施 我公司在长期的燃气锅炉运营管理中,注重解决了实际运营中的很多问题,建立健全了很多具有我公司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特色能力: 1、强大运行保障能力和公司实力:我公司强大的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即时在燃气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营。 2、完善的经济运行管理制度,根据入住率的高低,热负荷的大小;依据远端数据传输,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精密操作,精细化管理,保持燃气锅炉低消耗运行。 3、完善的节水节能管理制度,锅炉给水泵采用变速装置。锅炉连续排污水的热量进行合理利用,根据热源站锅炉房连续排污总量设置连续排污膨胀器。锅炉的风机轴承、水泵轴承的冷却水应当尽可能循环使用。燃气锅炉及其系统应当杜绝跑、滴、冒、漏,充分利用冷凝水、二次蒸汽和连续排污水的热量,并且采取措施尽可能提高可回收冷凝水的回收利用率。 4、锅炉房系统设计能力:锅炉房布置应当在保证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充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电、水、自用热以及其他消耗,促进热能回收和梯级利用。锅炉房设备布置时应当尽量减少管道、烟风道的长度及其弯头数量,以减少流动阻力。

**运营管理技术及措施 供热燃气锅炉设备设施操作标准作业规程 目的 规范供暖燃气锅炉设备设施操作程序,确保供暖燃气锅炉设备设施良好运行。适用范围 适用于供热分公司所属各锅炉房及交换站 职责 主管负责对此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司炉人员对此规程进行落实。 相关要求 起炉 检查燃气压力是否正常,有无泄漏现象,打开燃气阀门; 检查循环水泵运转是否正常; 检查压力表是否正常; 烟道上的调节门必须全部开启; 检查控制柜上的各个旋纽,均应处于正常位臵。例如:手动/自动上水旋纽,应放在自动位臵;大火/小火位臵旋纽,放在小火位臵上;燃烧器旋纽放在关的位臵上。 开机:打开总电源开关,再开启燃烧器旋纽,风机应立即启动吹风清扫。烧小火:为什么开炉后必须先烧小火呢因为炉子冷,炉水温度也低,要使水循环好,使炉体受热均匀。在煤炉上这个问题不突出,因煤加热速度比燃油或燃气慢多了,炉子等于慢慢升温,而燃油燃气锅炉效率高、升温快,所以点火起炉后,绝对禁止马上烧大火。当点火后,首先加热三回程的火管,火管要热胀、伸长,而炉水和钢简温度低,锅壳不跟着伸长,所以锅筒的前后管板受力很大,对角焊缝处等于是弯曲,所以为减少应力,要烧小火,同时排污,使锅炉受热量均匀,否则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