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的前前后后

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的前前后后
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的前前后后

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的前前后后

万千人按:

前一段时间网上谈到故宫“大佛堂”的文物被“划拨”到河南洛阳白马寺,刚好手头有个资料,是当事人黄明兰的一篇回忆:《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的前前后后》。

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的前前后后

黄明兰

一、故宫大佛堂佛教文物调拨洛阳的缘起

1973年初,据说是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要来洛阳访问(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来),柬埔寨是个信仰佛教的国家,西哈努克本人也是佛教信徒,来到洛阳自然要去白马寺。因为白马寺是佛教传人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有“释源”、“祖庭”之称。然而此时的白马寺,虽经新中国建国后的数次修缮,外观看虽不宏伟壮丽,但尚可算是古朴幽静。然而各殿堂内的佛像,清凉台的《经卷》,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被烧。尤其是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元代彩色塑像,早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破四旧”中就被砸的“粉身碎骨”了,只剩下一尊断臂的菩萨歪站在原三世佛的西侧,后来文化系统在白马寺办“学习班”,人住在大殿内,也就把“劫后余生”的断臂菩萨扫地出门了。庙内无佛像,就等于金銮殿里无皇帝,信徒们向准磕头礼拜?如果西哈努克去白马寺,看到的只是空旷的殿堂,那还称其为寺院吗?这种情况,上级文物部门领导是知道的,特别像接待西哈努克这样国家元首级的大人物,上级领导是不可能不予考虑,至于这中间如何酝酿,最后如何决定将故宫大佛堂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等调拨给洛阳的过程,这是中央有关领导部门的事。但绝不是《自马寺志》中说的“洛阳市革命委员会报告国务院,请求从故宫博物院调拨佛教文物充实白马寺”。当时作为洛阳市,怎么可能直接报告国务院呢?从文物口这个角度讲,这中间还隔着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两级领导机关。其次,洛阳市怎么知道故宫有佛教文物?为弄清此事,我

曾致信当时主要参加移交工作的故宫博物院保管部付连仲老先生。他回信说:“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向中央请示,调拨大佛堂全部文物运往白马寺。最后李先念批准决定,故宫有档案。”

二、搬迁经过

中央决定之后,国家文物局通知了洛阳市文化局,由蒋若是、温玉成,先行到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取得了联系,与吴仲超院长具体商定了搬迁日期、拆卸办法、运输安全等有关问题。回来后在博物馆召开有关人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李献奇、高祥发、苏健、贺官保、李云峰、司马百灵和我等。后来去北京时,又调来了龙门文物保管所的曹光祥;市曲剧团的木工粱彦景、孟昭学,市木工厂的木工刘永福、魏根发,市文化局文化科的孙德侠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在工作进行中文化局副局长张若虹也曾赴京察看了装运工作,对所有参加此工作的同志们进行慰问和鼓励。所有去的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哪些人登记造册,哪些人拆卸包装,哪些人负责运输。运输车辆是市政府从黄河冶炼厂、矿山机械厂、拖拉机厂借调来的。我的工作是对外联系,用现在的话说即是“公关先生”。因为我在50年代初第一届考古人员训练班结业后即留在了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后来的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工作,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故宫去,人员比较熟。除了与故宫方面打交道之外。还负责采购运输所需的用品,如塑料泡沫等就是我从北京南郊一家海绵厂买回的。这次去的人都住在王府井东边的校尉胡同解放军总参第四招待所,因为这里有一位咱们伊川县的老乡在该所当所长助理,不然我们老百姓不可能住进解放军招待所的。我们每天上下班都是穿过金鱼胡同或煤渣胡同,到东单乘ll路无轨电车到地安门转乘5路汽车到西华门进故宫。

慈宁宫在武英殿的北边,是故宫西路的一座重要殿堂,在慈宁宫的后院即是大佛堂,是历代皇太后吃斋念佛的地方。故宫保管部付连仲和薛惠茵二位同志负责与我们办移交,头一天开门进殿时,百年尘土差不多半尺厚。佛像身上和桌上摆放的“七珍八宝”等供器均被厚厚的尘土所覆盖。大佛堂内主要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三世佛左右两边有两尊伽蓝护法,梁上悬挂有黄缎子帷幔,佛像前均有木质条几和供案,上面摆放着各种供器。墙壁上挂满了壁佛(木板上雕出佛龛,每龛内放一个用香泥作胎、外涂金粉的小坐佛)。特别是十八罗汉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都是金漆夹紵像。衣服的纹饰繁杂而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因为是元代作品,所以也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故宫的不少同志大概也是第一次看到,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他们的重视。从殿内搬出一尊,他们就详细的记录和拍照。大佛堂的所有文物和陈设,种类并不多,数量也不很多,全部拨给我们。

这次搬迁工作从1973年3月开始,到5月结束,历时3个月。其问在京拆卸装箱人员十分辛苦,20多尊佛像,数百斤重的暖阁构件,三立方米的大木箱,硬是肩扛、背驮,翻过数道门槛,越过层层台阶,搬到慈宁宫门外装车,的确做到了“宁伤自己,不伤文物”的诺言!司马百灵同志因多次超负荷搬运,致使脊椎骨受伤,造成终身伤残。还有往返押车的同志,风餐露宿,日夜守护公物,倍受辛苦,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也没有一个人说苦,更没有一个人提出要什么补助。大家心里想的只是如何完成这项政治任务,不要出问题,安全运回洛阳。

大佛堂这批文物5月份全部运回洛阳,数月后即在白马寺大雄宝殿内安装完毕。翌年9月,吴仲超院长来洛阳,当时由蔡运章(文化局主要负责人之一)和蒋若是陪同吴老参观了龙门和白马寺,他对大佛堂的文物搬迁复原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特别是文物在运输过程中,无一受损,更是深表饮佩。吴院长住在友谊宾馆,中午吃饭时,喝的是杜康酒,席问吴老即兴吟颂:“神仙话杜康,造酒有奇方。隔壁三家醉,开樽十里香。”表现了对洛阳同志工作满意心情。

我们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这和故宫有关部门的同志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故宫保管部的付连仲、薛惠茵同志,他们自始至终和我们在一起工作,不怕脏不怕累,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同志和蔼可亲,各方面对我们都很关照。

三、大佛堂以外的家具调拨

在大佛堂文物拆卸装箱过程中,蒋若是对我说:“咱博物馆刚建成,接待室还是空空如也,白马寺接待室设备也没有,你与故宫的人熟,给他们联系一下,能否给咱们装备两个接待室的桌椅板凳?这事只有你去!”我这个人一向吃软不吃硬,三句好话一说,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我先找到吴院长的秘书冯先铭同志(此人后来跟着陈万里学瓷器,成为全国著名瓷器专家,已去世。)向他哭穷了一番,说洛阳如何困难,想要两套接待室的家具。他听后也很同情我们地方上的难处,说:“可能问题不大,等我请示院长后再通知你。”过了一两天,很快就告诉我说:“你提出的要求吴院长同意了,具体如何办你找老付(连忠)就行了。”

这个消息我当即告诉了老蒋,他听后非常高兴地说:“这次叫你来是来对了,像这种事,别人是办不成的!你给咱们洛阳立了一功”。故宫调拨给接待室家具一事,吴院长原则上是批准了,但具体给什么?给好还是给坏?给多少?这就看付连仲老先生了,于是我私下又给付先生诉说洛阳博物馆刚建成如何穷,博物馆和自马寺接待室没有一张桌子和凳子,“买起马配不起鞍”的难处。老付是个聪明人,他打断我的话说:“小黄,你不用多说了,我知道你的意图,你不是想多要点,要好点吗?我打开库房你随便挑!成吗?”那时候的人忠实、厚道,故宫有关部门和人员给我们那么大的支持,我们没有买过一盒烟、一瓶酒,更没有请他们吃过一顿饭!

在故宫东路某配殿,各式家具堆积如山。我们进得殿来,就好似阿里巴巴进了“藏宝洞”一样,贪婪地挑选着紫檀木的桌子、凳子、条几和各种挂屏。仅雕花红木椅子就挑选了20把,最后又要了几幅名人字画和明清瓷瓶等,约计l20多件,这些都不是大佛堂内文物(详见下表)。

四、“完璧”至今未“归赵”

1983年按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白马寺由文物部门管理变为宗教部门管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也从寺里被请出了寺外。l984年8月4日,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给文化部长齐光写了一封信,要求把十八罗汉要回来,同时也可以从信中知道一些当初调拨这些文物的意图和经过。经老谢同意,信的全文记录如下:“齐光同志,你好!有件事,想清您帮忙解决一下,以利文物保护。事情是:一九七二年河南洛阳白马寺为了接待西哈努克,由故宫大佛堂搬去十几尊元代夹紵罗汉,当时是作为一项临时政治任务来办的。这些罗汉系国内仅有的珍贵文物,因白马寺一向归文物部门管理,所以作为陈列展亦无不可。但是一九八三年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国务院六十号文件确定了白马寺列归宗教部门,恢复宗教活动。按文件规定,移交时除原来庙产外,属于原非庙产的珍贵文物应移交文物部门保管。此批罗汉原非庙产,乃故宫旧物,理应移交文物部门。然而宗教部门说此事原系李先念同志所批,如不经先念同志批准,罗汉不能移交。我们考虑此批罗汉乃珍贵文物,如果任人作为焚香礼佛的对象,则极不安全,一旦出事,则成为不可弥补的损失,且将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我们的意见,这批文物仍以移交

文物部门为宜,如愿另塑金身,所需经费如有不足,我们可以考虑予以补助,以上意见如无不妥,盼请转李先念同志批示,此即致敬礼!谢辰生八月四日。”

齐部长在谢辰生顾问信之右上角写道:“已阅。此件请李主席批示,齐光(印)八月十二日”。然后又写信一封:“桂宝同志,转上文物局顾问谢辰生信一件。故宫博物院的一批‘夹紵罗汉’,原陈列于‘大佛堂’,是孤品国宝,不能用于烧香拜佛的佛堂,任其烟熏火燎,照样用泥塑即可以了。宗教部门应该归还故宫博物院作为珍贵文物藏之‘大佛堂’,务请李主席批示有关领导机关限期重塑泥像,完整无损归还故宫,实为重盼!此致敬礼,齐光(印)一九八四年八月十二日:”

李主席批示:“静仁、穆之同志:十几尊元代夹紵罗汉,可否‘完壁归赵’,另塑泥像,由你们俩协商解决。请酌。先念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八日。”

从1984年至今已过去l6年,十八罗汉像,仍在白马寺大雄宝殿,供信徒礼拜,其保存状况如何?因多年没去白马寺,不得而知,致于能否“完璧归赵”,那是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事,本人已退休多年,对此不敢妄言。

附:故宫博物院为洛阳博物馆和自马寺调配接待室设备(非大佛堂内文物)清单(略)

原载于《洛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2002年出版

这篇回忆传递的信息十分丰富,因此试着做一点解析:

解一:

黄明兰回忆中涉及到的几个人:

吴仲超,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吴是故宫历任院长当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从1954年接替马衡,一直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掌故宫三十年,期间还曾兼任文化部部长助理。

冯先铭,1921生,湖北武汉人。其父即著名的中西交通史学家、翻译家冯承钧。冯先铭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即入故宫,后成为故宫的古陶瓷专家,1993年去世。

付连仲,古建筑专家,付也是“老故宫”,1936年即进入故宫工作。

蒋若是,曾任洛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古墓专家。

温玉成,曾任河南省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

孙德侠,后曾任洛阳日报副总编辑。

黄明兰,本文作者,洛阳古墓博物馆研究院古墓专家。

解二:

故宫大佛堂,即慈宁宫后殿。

慈宁宫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的西边,属于不开放区域。

当年,慈宁宫是太后休憩之所,因新皇帝即位以后,不能与前朝皇帝(也就是他爸爸)的妃嫔一起住在东、西六宫,因此,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就将皇太后、太妃安置在内廷以外的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等等。

其中,慈宁宫是专供皇太后住的,因皇太后地位尊崇,因此,慈宁宫就相当于“天子正衙”的乾清宫,清朝的孝庄文皇后就曾住在这里。凡遇到太后万寿等重大节庆,就要在慈宁宫举行庆贺仪式。

到乾隆年间,将慈宁宫后殿向北移,形成了标准的“前朝后寝”的格局。但在实际的使用中,由于皇太后的生活极为单调乏味,漫漫长夜只能寄托于青灯黄卷,时间长了,后殿就成为一个皇太后专用的宗教场所,以至于连名字都直接改称“大佛堂”了。

由于清朝皇帝尊崇黄教,因此在故宫当中,有许多专门用于祭祀的场所,但都各有各的名称如“中正殿”、“咸若馆”等等,所以,只要一提“大佛堂”,必是专指“慈宁宫后殿”。

按:黄在回忆中提到:?头一天开门进殿时,百年尘土差不多半尺厚。佛像身上和桌上摆放的七珍八宝等供器均被厚厚的尘土所覆盖?,证明已经有许多年无人触碰过这些物件。

清朝最后一个住过慈宁宫的,至少要往上追溯到嘉庆的皇后,即道光朝的太后(不过印象中,这位太后似乎选择了寿康宫),因为从此以后的太后均未住慈宁宫:

道光有三位皇后,均死在他前面,因此咸丰朝无太后(康慈皇太后,即静贵妃、咸丰的养母、恭亲王奕訢的生母,是在她死后追晋的,且为此闹得兄弟失和,引发了莫大的误会,咸丰一怒之下将奕訢赶出权力中枢,就此埋下了日后奕訢尽去?顾命?八臣的种子);

咸丰死后,同治朝倒是一下出现了两位太后,而且都很年轻,还不到三十岁,当然我们都知道,她们一个是慈禧、一个是慈安,出于特殊的原因,她俩都没有去慈宁宫,而一直住在养心殿陪伴年仅6岁的小皇帝。此后,慈安移居钟粹宫直至?崩逝?;慈禧则选择了长春宫,后迁她曾?诞育?了同治的储秀宫,最后迁宁寿宫乐寿堂。

若干年之后,新一代?佛爷?隆裕太后登场,但她与自己的姑姑慈禧一样,出于抚养小皇帝溥仪的需要,一直住在内廷。

这样算起来,最后一个用过慈宁宫的,或许就是乾隆朝的孝圣皇太后了,她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若果真如此,到1954年,慈宁宫已经尘封一百七、八十年了,?百年尘土差不多半尺厚?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故宫博物院曾多次点查文物,如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改建故宫博物院的时候,曾进行过一次全面的文物登记;日伪时期,代理?院长?祝书元也曾进行过点查。因此,故宫的每一个殿座都是进过人的,但有可能只是进行登记造册,而没有触碰任何物件,也没有进行过清扫。

故宫的刊物中,曾登载过一些未开放区域的内景照片,其室内确实至今仍被一层厚厚的尘土所掩盖,也不错,正好当做保护层。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日本人对文物,最起码对故宫,还是比较?敬畏?的(据付连仲回忆,当年即便是日本的高层人员要来参观故宫,也是要开具?介绍信?的),并非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否则,日寇占据北平八年,如果他想搬的话,没准连故宫都给拆了,远不止搬走几个铜水缸、铜灯座(日本投降后被追回)那么简单。

解三:

“夹紵”即“夹纻干漆”,实际上就是漆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工艺的佛像,但故宫的这一组“十八罗汉”可是元朝的,也是大陆仅存的组像,给了白马寺,故宫就没有了。

黄明兰在回忆中说:“大佛堂的所有文物和陈设,种类并不多,数量也不很多,全部拨给我们。”

事实上,黄在回忆中提及的,只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此次“划拨”,远不止他提到的这些,其他如“佛像前均有木质条几和供案,上面摆放着各种供器”,

如“墙壁上挂满了壁佛(木板上雕出佛龛,每龛内放一个用香泥作胎、外涂金粉的小坐佛)”,如“数百斤重的暖阁构件”等等,一共2000多件。

因此,这次“调拨”,相当于把“大佛堂”搬空了。如果现在开放,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间空屋子而已。

解四:

仅仅因为一个并不确切的“西哈努克要来洛阳访问”的消息,就要将整套的故宫文物长途跋涉运到河南,这么大的动静,就为了让他看一眼,这样的事情,如果放在今天,不可想象。

不过“文革”当中,什么稀奇事都有,再考虑到“西某人”与我们的特殊关系,也不算太奇怪,毕竟只是给他看看,还没有送给他。

奇怪的是,搬空了“大佛堂”不算,还捎带脚又送了100多件家具和摆件,用于洛阳市博物馆和白马寺接待室的“装修”,连黄明兰自己都说:“这些都不是大佛堂内文物”。

连拿带送,故宫可真是够大方的。当然,像“黑漆描金人物圆桌”、“红木边框穿衣镜”这类东西,在故宫,可能都属于寻常物件,有得是,送也就送了,反正是“公对公”,又没有搬到自己家里去。不过,像“吴昌硕花卉条幅”、“任伯年花卉条幅”,总不至于有许多重复的吧。

另外,只因为黄明兰“在50年代初第一届考古人员训练班结业后即留在了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后来的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工作,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故宫去,人员比较熟”,院长就可以批条子;仅仅因为“洛阳博物馆刚建成如何穷,博物馆和自马寺接待室没有一张桌子和凳子”,保管人员就可以“打开库房你随便挑”,是不是也过于简单了点?

但愿这仅仅是文革当中的“怪现状”。

解五:

至于“大佛堂”文物的归属,看来当年有过明白人,知道白马寺转到宗教部门管理之后,再让这些“元代夹紵罗汉”“任人作为焚香礼佛的对象,则极不安全,一旦出事,则成为不可弥补的损失,且将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曾要求将此批文物运回故宫。

而主管此事的领导也确实做了批示:“静仁、穆之同志:十几尊元代夹紵罗汉,可否‘完壁归赵’,另塑泥像,由你们俩协商解决。请酌。”

“静仁”指杨静仁,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民委主任;“穆之”则是朱穆之,时任文化部部长。

“酌”的结果,是直至今天、快三十年了,“十八罗汉”依然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大佛堂”依旧空空如也。

如果从理论上讲,在妥善保管的前提下,文物存放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反正都是中国,司母戊鼎也没有留在安阳嘛?

然而,司母戊鼎是出土文物,与出土环境的依存度相对较低,存放在国家博物馆(今已改称“后母戊鼎”),让更多的人方便看到,也是好事。

而白马寺的这批文物,原本就是以十分荒唐的理由,从故宫“大佛堂”整个搬走的,是否应该“完璧归赵”,这还用问么?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以故宫而言,他所拥有的文物,也并不都是紫禁城的。

早在清帝退位之后的1913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就曾经利用紫禁城空出来的“外朝”部分,建起了“古物陈列所”,并两次将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的文物运到此处。

因此,当此后的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在紫禁城这样一个大院子里,其实一直是两个“单位”在运作,南边是古物陈列所,北边才是故宫博物院——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看到,“故宫博物院”的大匾,是悬挂在北边的“神武门”上的,这几个字原本是李煜瀛写的,一笔颜字,也非常大气。解放以后,换成了郭沫若写的。

在1933年的文物“南迁”中,除故宫博物院运到南京、上海的文物共13427箱零64包之外,另有包括古物陈列所、太庙、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6066箱,一共是一万九千余箱,故宫博物院特成立了南京分院以管理这批文物。

抗战爆发后,这批文物分三路“西迁”,分别存放于四川巴县、乐山和峨眉。

抗战胜利之后,“西迁”的文物分批送回南京的时候,一共是19557箱,此时,南京政府决定取消古物陈列所、划归故宫博物院。未几,国民党败局已定,从1948年底到1949年初,蒋介石令从南京的一万九千余箱文物中,挑选出2972箱,分三批运到台湾,这批文物,就构成了今天台北故宫的基础。

按:笔者在参观台北故宫的时候,见到了其最富盛名的三件宝物——?一锅肉白菜?。

?锅?是毛公鼎,西周?重器?。说起来,此鼎还是戴笠从民间收回来的,后交南京?中央博物院?并运至台湾。

?肉白菜?不用说了,自然是?肉形石?和?翠玉白菜?。

其实,相比于其他的?重器?,这两件?物事?并不甚珍贵。其中,?肉形石?根本就不是玉器,一块石头而已,不过确实惟妙惟肖,真的与一块大号红烧肉无异。而?翠玉白菜?上头趴着的蟋蟀还断掉了一支触角,属于残品。

曾?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的那志良先生说,在他最初对文物的甄别当中,并不看好?翠玉白菜?,他回忆说:

?著名的翠玉白菜,也是这样情形,提来时是‘种’在珐琅花盆里的,旁边还生着一颗小灵芝,当时提到库房,我们就认为:一、顶好的一件翠玉白菜,配上一个画珐琅的花盆,太不相配了。二、白菜是农作物,都是种在田里,哪里有种在花盆里,供人欣赏的? 三、灵芝都生长在老树根旁,白菜旁边怎会生出灵芝来? 后来,斋宫成立玉器专门陈列室,这件白菜,被选为展品,我们决定把花盆、灵芝都留在库里,单单把白菜展出,不想它竟一鸣惊人,在北平时已是人见人爱,到台湾后,它的名气更大,时常有人在剪票处就问:‘那棵翡翠白菜展览在哪里? ’?

那志良还说:?那块猪肉形石也是如此。我原本没有看重它,玉器专门陈列室成立时,也不想展览它。同仁们却非常爱它。提到库房时,大家曾研究过它,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制造的。我们的结论:是天然的,又加了人工。有这样一块石头,有头像肉,再加上人工修饰,使它更像猪肉。玉器专门陈列室成立时,我因为它不过是一块石头,不想陈列它,同仁们替它说情,说:玉器陈列室有不少是石,为何单独排斥它呢?如果陈列起来准能一炮而红。我把它陈列了,果不出他们所言,是这陈列室中,最受人注意的展品。?

台北故宫中,最为珍贵的,当以瓷器、书画为首,笔者重点看的,也是这两个馆(事实上也没有时间再看别的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有幸看到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和?剩山图?的合璧,可惜在下确实不甚懂,没大看出名堂来。

上面扯远了,接着说未及运走的文物,余下的一万六千余箱,均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在留下的文物中,最著名的,就是司母戊鼎,据说国民党原拟运走的,由于实在太过庞大沉重而放弃。

解放以后,余下的文物开始运回故宫,但不知为何,这项工作进行得极其缓慢,直到文革开始也没有运完。这样,未及运回的“南迁”文物2211箱、约十万件,即“暂存”南京朝天宫库房。

改革开放以后,故宫博物院开始交涉余下的文物,对此,南京方面先是说,这批文物,他们保管了这么多年,感情十分深厚。后又称,当年“西迁”的文物在回到南京的时候,已经改贴了“中央博物院”的封条,而南京博物院就是解放以后在“中央博物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言下之意,这批东西本就是我们的。

至此,余下的“南迁”文物2211箱,全归了南京博物院,惟其中无甚珍品,瓷器占了绝大多数,基本属于宫廷当中的日常器皿。

按:南迁的文物当中,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件件是珍品,这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老故宫?刘北汜说:

?南迁古物,当吋决定尽量挑选精品,事突上未能完全做到。各库藏品数以万计,大量珍品贮藏其间,大部分仍留存未动,有的库甚至整库文物未动。同时,各个陈列室须要维持照常开放参观,就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展品。也有的装箱人员因对文物缺少研究,留下真品,选走伪品。也有的虽系精品而因故未及装箱的。如韩滉《文苑图》、雍正款《绵鸡牡丹碗》等等。也有的当时视为伪作,有意未装箱的,如宋徽宗的《听琴图》、西周铜器追簋,战国铜器蜡金壶等。也有虽系珍贵文物,过去不为人知,或藏置在次要处所,当时未找出装箱运出,如《兰亭八柱帖》、五代杨凝式写的《神仙起居法墨迹》,元赵孟頫《绝交书卷》、牙刻《月曼清游册》、唐代卢楞伽的《六尊者像册》、清代王翚《雪江图卷》、《武夷叠峰图卷》等。?

所以,谈到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有人曾说:?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其实是一种误解。

时过境迁,可想而知,南京方面绝不会再将这批文物还给故宫。经百度查询,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一共是42万件,估计多也多不到哪儿去,如果一下少了故宫的10万件,这“博物院”还用开么?

同样,白马寺虽然历史悠久,但其建筑早已毁坏殆尽,本就是解放以后重修的,文革中又被砸毁,一旦“元代夹紵罗汉”还给故宫,白马寺还能剩下什么?还有人肯掏那50块钱的门票么?

再比如,沈阳文朔阁的全套“四库全书”,在文革中因“战备需要”于1966年被调到甘肃,归了甘肃省图书馆,沈阳还有要回去的可能么?

即便是故宫,在早先,景山的寿皇殿、太庙、大高玄殿、堂子,都属于故宫博物院的范围,抗战胜利以后,即被各种各样的单位所占据,从此就与故宫没有关系了。如今,大高玄殿为部队占用;太庙归了总工会系统;景山北边是北京市少年宫,1981年曾着过一把大火;堂子早都给拆了!

所以,老账还是不要翻了,翻也没有意义,还是看好自己的大门,比什么都强!

说到这里,笔者倒觉得,一个篮子里,还是不要放过多的鸡蛋为好,万一着把火呢?

君不见,参加奥运的代表队,只要有条件,都不会乘坐同一架飞机的,宁愿多跑几趟。

我不看小说已经很多年。

《隐蔽者》写的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

军统“洪公祠”特训班、汉中特训班学员高振麟被派入延安卧底,还娶了高干的女儿,就在新婚之夜,因其在汉中特训班的同学、军统埋在延安的另一条线被抓获,导致高暴露。虽然因高应对得当未露出破绽,但已引起深度怀疑。此后不久,高又被延安派回西安,辅佐西安地下党领导“古城”。故事就此展开。

我不知道作者对沈之岳了解多少,但据我推测,沈之岳至少是高振麟的原型之一。

说起沈之岳,个人认为,应该是军统当中,唯一有资格与戴笠相提并论的一位,尽管他与戴也差得很远,但别人差得更远。

与戴笠相比,生于1913年的沈之岳是个小字辈,且在戴笠生前,沈的地位并不高,之所以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其原因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沈之岳曾在延安潜伏。查《王芳回忆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

“然而,在1938年4月,沈之岳居然冒险进入延安!当时他化名沈辉,随着一个教授访问团来到延安。他自称是访问团中萧致平教授的私人助手。沈之岳自学过俄语,精通英语,枪法也很准。为了能够进入延安,他特地研读了几本马列著作,能够讲一通‘革命理论’,装扮成‘进步青年’模样。进入延安之后,沈辉要求留下来‘参加革命’。”

王芳所说的“教授访问团”,其实是国民党为了与中共达成合作而派往延安的一个“考察团”,“团长”是涂思宗。其成员中,确实有一个叫做“萧致平”的人,不过他并不是教授,而是一位军官。因此,王芳关于沈之岳来历的这段记载,要么有误,要么就是用了“曲笔”。

据台湾的记载,沈之岳曾做过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对此,原“调查局”第一处副处长李世杰讥为“马不知脸长”,并讽刺说:“沈之岳替他(指毛泽东)倒字纸篓,都不够格,怎有资格当他的秘书,替他操刀执笔呢?”

不过,沈之岳确在延安的纪要部门任职,王芳说:“沈辉在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甚至一度进入中共中央机要部门担任收发工作。不久引起毛泽东的怀疑,于是把他外调到浙江白区工作,他便借机得以重返戴笠军统系统。”

虽说对方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不过,以边区政府社会面控制之严格,沈不但能潜伏下来,且居然能全身而退,也算奇事一桩!

另据台湾记载,顾祝同在皖南对新四军的伏击中,沈之岳曾发挥过作用,其后即“归队”,这一点与王芳的记载倒是吻合的。

抗战胜利以后,沈之岳与蒋经国靠拢,就此转换门庭,成为“太子系”。1951年,沈任“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1955年,在著名的“大陈岛撤退”中,沈表现突出。

1964年,沈之岳任“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局长”,因该局的前身即“中统”,无怪人们说,戴笠与“中统”斗了一辈子都没有做到的事,沈之岳这位后辈帮他做到了。

沈之岳上任以后,对调查局进行了严厉的“整肃”,其下手之狠,丝毫不亚于毛人凤,后来一些老人回忆当年,提起沈之岳,骂不绝口。如前述之李世杰,是1939年加入“中统”的“老同志”,被沈之岳以“匪嫌”之名投入大牢,一关就是二十年,整得死去活来。在回忆中,李痛斥沈之岳“人面兽心”、“世之大贼”。

还有一桩奇事,晚年的沈之岳,曾于1990年到北京来“治病”,其“双面间谍”的传说,就是这样来的,究竟是不是,谁也不知道。

《隐蔽者》中的高振麟,似乎也是这样一个人物。

《隐蔽者》一书的策划叫欧阳奋强,不知道是不是“贾宝玉”。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导读: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文/林梦 初读《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手里摸着细腻纸张的厚度、眼里呈现着文字的立体质感还有美学的特殊体验:严谨大方的蟠龙墙壁,大红的宫墙扉页,印着复古的祥云纹,细细翻开是故宫博物院的全景图片,承载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水儿的琉璃瓦片与复古青砖。翻书即扣门,仿佛是等待一层层宫门开启,寻宝的体验。书中用了白描般的笔触,文字质朴如白开水般温软而缓缓道来,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等古拙之宝也逐渐印入眼帘。 一、快慢两相宜 在这场漫长的修复之旅中,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们身居西三所的院子里任由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首都的房价直线飙高,路边车辆伴随着夜晚闪烁的霓虹呼啸而去,更有泛滥的物欲与膨胀的自我需求。面对外面如此“快”的生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甚至贯穿一生的时间与摩挲、了解一件不会言语的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在跨过喧嚣如睡眠的涟漪,手艺人们日复一日的认真慢下来,动辄以年论将心血浓缩在文物的方寸之间,在安静的悠然中慢下性子,稳下心神,将所有的经历

融进延续文物的生命轨迹中。 日日研磨挥毫是慢动作的回放,屡屡青灯古佛般的垂灯作画是慢时光的相守,而那些毕业于清华美院的“高等学府学徒们”充满着恒心与耐心的跟着老师傅们用数个小时搓唐卡禙纸,甚至从漆树炼制生漆都亲力亲为,不紧不慢,严谨的在做一件看似简单而又不凡的小事更是精神的传递。书中总是有个瞬间描绘的特别难忘:陶瓷修复专家纪东歌和其他故宫女修复师一样不修粉黛,享受着末代皇帝溥仪一样的待遇在故宫骑着自行车在专属通道中行走,迎着前方浮动的光线还有古木的清香,干净的青春脸庞在树荫下一闪而过,在远方忽近忽快,把握着手里的弧度。 修复师们沉浸于此间,循序渐进,超然物外,每天慢工出细活,时刻都有成长感,没有急功近利,余事都是打扰。 二、张弛亦有道 人这一生能遇见多少人?而一个修复师一生能见过多少奇珍异宝?能修过多少国宝级文物?他们在慢工出细活中,同时也在紧张与松弛的状态中不断切换,然而能被称作精品中的精品的,数量也难免有限。在孜孜不倦、伏于案边之际,“大师们”也严谨遵循着下班即离开的规章制度,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不强行开展修复,因为如若不能全身心投入,这本身是对文物的损伤更是亵渎。一松一紧之间,一张一弛之间,不仅仅是一枚刻刀与印章间的距离,也是书画修复中的马剃刀与作者的磨合,更是在对“度”的把握。“多一分则矫少一分则淡”,犹如女子般多一分则俗艳,少一分则无韵味。修复师们更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工匠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前段日子,《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爆上映。恰好有书,便买一本细读。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灵魂。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工匠精神。做一件事,,、追求更完美。不断完善自己的事情,不断改善自己的方式,体验做一件事的过程,享受做好一件事所带来的感受。 书中以口述的形式重点撰写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漆器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同时也包含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包含了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的在薪火相传。 因为纪录片的播出,钟表匠王津成了男神。可他,没有因为成名而改变,依旧延续旧时故宫钟表修复的传统,恪尽职守。他说,修钟表是与前任工匠的对话。摹画室的巨建伟说,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木器室的屈峰说,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修复,而是传承。他们让自己的手艺在传承中更进一步。 王友亮是故宫铜器组的非遗传承人。他说,修铜器应该修旧如旧。摹画室的郭文林说,摹画要完全按照古画走。正是他们的细心工作,才使文物保持原有的味道。 裱画室的单嘉玖说,磨刀刮纸是磨人性子。摹画室的沈伟说,规矩的第一条就是守住寂寞。古书画的修复,最核心的是洗、揭、补、全。每一步都要十二分精神,否

北京故宫馆藏钟表

北京故宫馆藏钟表 故宫博物院是全世界收藏18至19世纪机械钟表最丰富的博物馆,现存一千余件钟表,以其独有的特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这些钟表包括中国钟表和欧洲钟表。中国钟表有当时清宫做钟处以及广州、苏州制造的;欧洲钟表有英国、法国、瑞士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制造的。其中英国钟表尤以造型美、变化多、数量大为著。 这些钟表不仅报时准确、造型精美、色彩绚丽,而且融绘画、雕塑、工艺、天文、音乐、机械、科技等于一体,从中可以领略百余年前中外钟表制造的精湛技艺。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高51cm,上口径32cm,箭尺长48cm,宽2.3cm 此滴漏形似腰鼓,壶外分别有八卦图、洛书图、海水江崖、篆刻铭文等纹饰。壶肩下方设两兽耳式提柄。壶内主体为播水壶、受水壶、箭尺,此外还有与箭尺相连的浮舟、滴漏管、灵气管、虹吸管、长柄活塞、唧筒、寒暑盒等部件。 滴漏是古代利用滴水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因壶内附有计时刻的箭尺,故又名漏刻、刻漏、漏毫。利用滴漏受水壶内水位变化而影响浮舟的位置高低,并直接带动着箭尺的升降,当箭尺上升时,人们便在时刻线上得到准确的计时。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制作采用了西方传入的有关唧筒原理,利用活塞抽水的功能,将受水壶内的水重新抽到播水壶中,使壶中的水循环往复使用,进而将传统的多级漏壶,改变成只用两只壶并融为一体。同时箭尺上镌刻96时刻法,取代了中国传统的一日百刻,使计时更趋于精确。因此,这件铜壶滴漏具有近代半机械性能,也是清宫制作漏刻的一次革新。

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面宽70cm,高150cm,厚70cm 钟体为紫檀木制,重檐楼阁式样,须弥式台座。楼阁之雀替、栏板、柱头等处镶嵌珐琅和玉石。楼阁下正面为两针钟盘,嵌于雕莲花的铜镀金面板上,面板上有“乾隆年制”款。钟盘中心嵌珐琅,上方有二小盘,左为定更盘,右为节气盘,是专为夜间打更使用的。此钟共有5组动力源发条,分别带动走时、打时、打刻、发更、打更5套齿轮传动联动系统。白日走时、报刻、报时,夜间打更,打更前先调好节气盘与定更盘。由于一年之中不同的节气使起更时间、更间长短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通过定更盘和节气盘起调节作用。每夜起更和亮更都敲108响,亮更结束后,通过人工使打更的滚轮恢复至原处,以便次晚照常打更。更钟通过精确的机械结构将中国传统的夜间计时方法应用在钟表上,这是清宫造钟处的创造。此钟为清宫造钟处的代表作品。

故宫博物院地下文物库

故宫博物院地下文物库( 二期工程)空调及 自控系统设计 北京清华人工环境工程公司李瑛金久 提要北京故宫博物院地下文物库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恒温恒湿收藏库。除介绍了二期工程空调系统的设计外, 着重介绍了该库的环境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采用了国内开发的RH 微机自动控制系统。 关键词空调系统恒温恒湿分布式微机控制系统 1 建筑概况 地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 构造: 浅埋钢筋混凝土结构; 面积: 建筑面积16 000 m2, 其中地下库房空调面积10 663 m2; 层数: 地上出入口一层; 地下库房三层共81 个库房, 单库面积144 m2。 2 空调设计 本工程室外设计参数采用北京地区设计气象参数。根据收藏文物的不同要求, 室内温湿度设计参数见表1。 本工程为故宫地下文物库二期工程, 其所处位置及使用要求均与一期工程大致相同, 采用整体柜式空调机组集中空调方式满足库房的温湿度环境要求。空调机房及库房 全部设在地下, 而控制室则在地面。一期工程( 该项目设计获建设部一等奖) 1990 年竣工以来运行状况良好, 库内温湿度达到设计要求, 特别是湿度控制很好。因此二期工程空调系统设计与一期基本相同。 二期工程面积约为一期的 3 倍, 共分两个库区, 地下三层库房空调系统分设 6 个系统。空调机房设在地下两个库区交接处, 与库房隔离设置, 分为上、下两层, 共3 个机房( 1~ 3# 机房) , 其中1# 机房满足首层库房空调要求, 2# 机房为中层库房服务, 3# 机房供地下三层库房。根据一期工程使用情况, 空气处理设备仍采用日本日立整体柜式水冷机组。每个系统选用3 台设备( 两用一备) 。库房层高2. 8 m, 均不设吊顶, 每个系统的送风量按每个单库换气次数不小于4. 5 h- 1 考虑, 由于库内平时无人停留, 新风量控制在10% 左右。 各单库送风方式采用上送上回, 送风口为铝合金双层百叶风口, 回风口为铝合金单层百叶风口。送风干管敷设在走廊吊顶内,回风干管则利用外墙内侧夹壁上部的建筑风道。送风干管在机房内均设消声弯头, 设备出风口设软接头, 静压箱内衬5 mm 聚氨酯泡沫吸声材料, 机房内不设回风风管, 以满足消声隔振要求。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导演,B站的人,投资方的人,都来了,当然还有众人的故宫男神王津师傅。王师傅还是像片子里一样,温和地笑着。 看着台上的他,我想起纪录片里的他。 一周目时关了弹幕,二周目才打开。所以一周目时我并不知道“前方高能” “男神上线”的提醒。前半段没怎么特别注意王津师傅,他还不如陶瓷组王五胜给我的印象深。 但是看到他和亓昊楠一起去厦门,香港的钟表收藏家拉着他展示自己的收藏。“你们故宫有这样的怀表吗?”,“我这里有几个故宫没有的,我就很开心了。” 王师傅全程一直很宽和温厚地微笑,像对着一个有小脾气的孩子。 “他收藏了一些还也不错,比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宫的比试比试吧……但是故宫钟表,可以说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数,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这段话的语气并非不屑或者骄傲,而是非常平和内敛,不卑不亢,还有点面对镜头的腼腆,但整个人非常地淡然。那语气,仿佛在谈论明天是不是下雨。他还是微笑着的,很淡然的笑容,脸上岁月的痕迹都成了沉淀而不是衰老,像浅淡的水墨画,有林下之风。 传承工匠精神

20XX年1月7日至9日,央视纪录片频道一连三晚播出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 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木雕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复师,他对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物体悟。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还有漆器组的闵峻嵘,纺织组的陈杨,他们都是有深厚的职业责任感的,不断的付出着。无论是哪一个修复组,他们的匠心精神令我们感动。

故宫已提交文物受损事故调查报告

[故宫已提交文物受损事故调查报告]目前故宫博物院已将事故的调查报告提交给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上午追访文化部:故宫昨日已提交报告文化部相关部门今天上午证实,昨日,已收到故宫博物院的事故调查报告,但具体内容暂时不便透露,故宫已提交文物受损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发生在7月初,但工作人员表示,不确定当时是否收到事故通知,以故宫方面的说法为准。此前,记者从故宫博物院获悉,由于处理程序问题,事发后,故宫博物院并没有第一时间向文化部汇报。国家文物局已介入将给官方回应今天上午,国家文物局表示,近期将就故宫文物受损一事给出官方回应。有关人士称,目前国家文物局有关业务部门已经介入故宫哥窑瓷器受损一事,并已经向故宫博物院了解了相关情况。不过,国家文物局是在故宫文物受损后第一时间获悉还是最近两天才知道,国家文物局新闻办的工作人员并未给出明确答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国家文物局将在近期就故宫哥窑瓷器受损一事给出官方回应,调查报告《故宫已提交文物受损事故调查报告》。现在这份回应的内容还不能透露,快的话也要下午才有可能出来,但具体的时间还不确定。该工作人员说。●律师说法未及时上报故宫要承担责任北京天依律师事务所的张生贵律师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应根据文物的级别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故宫这次没能及时上报将要承担至少两方面的责任:即过失致文物损坏的责任和隐瞒不报的责任。具体追究可能会涉及行政责任、民事赔偿责任,如果事情比较严重,可能还要承担相关刑事责任。●法规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如发生一级文物丢失或者损坏等情形,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关于故宫文物根据国家规定,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故宫博物院又把一级文物具体分为一级甲、一级乙。故宫博物院共有63件哥窑文物,其中57件是一级品,包括一级甲和一级乙。受损的宋代哥窑瓷器珍品青釉葵瓣口盘属于一级乙文物。故宫博物院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故宫博物院共藏有国家一级文物1797件,其中包括10件宋代哥窑精品。文/记者袁文李洁王南

《北京故宫文物的保护与作用价值》

《北京故宫文物的保护与作用价值》 xx年,故宫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编制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面世并征询意见。《规划》的保护对象为故宫及其产权归属单位,包括紫禁城、端门、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共5处明清皇家建筑群,总占地面积为106公顷。规划范围与故宫的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即故宫周边区域等同,预计于2025年实现目标。 故宫以1500万人次的年接待观众数量,位居世界所有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之首。自xx年6月13日起,故宫试行每日限流8万人与实名制售票。 xx年8月22日,故宫在京宣布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全面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是中国首个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综合研究性修复项目,故宫博物院将以此项目为契机,通过机制创新,建立文化遗产修复的科学规范,在国内创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典范。 博物作用 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胜利,是对复辟势力的一次致命打击;其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 博物馆是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实物的机构。将作为君主法统象征和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贵文物,变为全民

族的共有财富。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就制定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章程》。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博物馆的法律,后来又颁布了《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这两份文件在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博物院已由草创走向成熟,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轨的开端。 遗产价值 xx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五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五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叶君、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五篇(一) 记得四五年前我独自去北京办签证。等待递材料的日子又长又无聊,我几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后再没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宫。不为什么,只是觉得那是个氛围挺沉重的地方,不适合我当时焦灼的情绪。 春末的北京阳光那么好,因为并不是节假日,故宫里并没有太多的人。我一个一个进去那些光线幽暗的展厅,玻璃展柜上粘满了无数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脸油印子。那些展品发着暗暗的雅雅的光泽,我很缓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着它们被保存下来所经历的那些岁月或是战火,不由得肃然起敬。 后来我不止一次逛过卢浮宫,庞大的馆厅和拥挤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马观花的略一遍那些举世闻名的画作和雕塑,使劲举着手机拍一些满是后脑勺的照片发发朋友圈。巴黎那么热闹的地方,总有更带劲的去处,博物馆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卢浮宫游客之一。 这记录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时光里。我一个人背着小包,里面装着711买的海苔包饭矿泉水跟一点零食,在故宫里晃

悠一直到广播说关门,随时走累了就坐下晒晒太阳,春风和煦的吹拂着我的脸和手臂,心里对未来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现在回想起这一切来,也觉得微微的震荡,曾经向往的远方终于在脚下。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五篇(二)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一种极为亲和的态度,为我们展现了文物修复者的工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激动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温馨的日常。曾经我认为,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态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带着敬畏与小心。但我发现自己错了,那些文物修复人员与文物的相处没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带着一种处惊不变的悠然。 文物修复工作肯定是比较枯燥无味的,纪录片中他们反复强调:做这项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经过岁月洗礼的文物们身上都带着一股安静的味道,在被故宫的红色宫墙隔绝出的另一方世界里,浮躁喧嚣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好这份工作的。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几十年的老师傅,有着现代社会上的人很难见到的坚持。 在故宫这些老师傅中,王津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儒雅的老人看着展窗里那些被修复好的钟表,细细回忆着当年修复它们时的点点滴滴,真是温柔极了。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复过的文物,一定也会记得,有一双温暖的手,带着耐心与细心,一点一点轻柔地抚平他们身上的伤疤。突然觉得,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对文物的一种陪伴、一种长情的告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找一种方法,让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过的痕迹,可是岁月总是会无情地抹去一切。但我想只要文物这种历史的见证者还存在,人们就不会忘记这

故宫博物馆藏玉玺印

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 14×14cm,重1800k。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 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 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 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 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宝盝高七 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 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椟绘凤文。”制作 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 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 写宝文,呈皇帝御览。皇帝钦定后,再 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 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铸造完毕 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镌字时,由 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 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 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 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 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 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 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经 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 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 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

国立故宫博物院古文物及艺术品管理办法

【法规名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古文物及艺术品管理办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2004-05-06 【正文】 国立故宫博物院古文物及艺术品管理办法第1 条 本办法依据国立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本院) 组织条例第二条本院掌理事项之规定订定之。 第2 条 本院古文物及艺术品(以下简称文物) 之登录、保管、维护、展览、摄照、出版、研究及宣扬,悉依照本办法之规定。 第3 条 本院各项文物,均应依左列步骤办理总登记,由登记组设置登录簿,为统制纪录,建立登记卡片,为明细纪录,并纳入资讯管理,俾便查考与研究。 一旧藏文物除由本院器物、书画、图书文献等处(以下简称各处) 分别保管维护外,由登记组根据有关资料,载入登录簿,为使各项文物有效存证,并编制藏品清册,分存各处及登记组,制作品名卡片,卡片附贴文物照片。 二新收文物,由登记组办理登录,摄照制卡建档,移交有关各处典藏保管。 三寄存文物经物主同意,得借出展览;亦得经由本院向外借展,其借出借入,统由登记组会同各处按规定办理,其办法另订之。 第4 条 文物库房之管理,应依照左列规定办理:

一文物库房分别装设电脑控制读卡机及普通锁两种,并以卡片及钥匙开门,其卡片及钥匙由本院主管处长指定适当人员掌管,并签报院长核定后实施。 二库房启闭,由卡片及钥匙掌管人员会同有关职员为之,惟读卡机须配合控制中心,电脑设定开放时间区(上班时间) 及管制时间(非上班时间,及例假日由控制中心管制) 使用,而库房启闭除控制中心应留有记录供查考外,另进出原由由掌管人员逐次作成库房日志,每日送处长核阅存案。 三非办公时间不得开库,如遇特殊事故开库,应由值夜值日或掌管之科长以上人员报请其处长准许后,通知控制中心将管制时区解除,再分别以卡片及钥匙开门,倘遇紧急事故得由控制中心会同掌管人员开启,惟事后皆应专案签报院长核备。 四开启文物箱件时,应有掌管工作人员二人及工友二人以上到场始得办理,并应详细记录工作情形,每日送处长核阅。 五凡因公务需要提取之文物,应当天送回库房,其因修补维护者不在此限。 六库内所存文物,除经常清点、整理、编目、展出及阅览,由主管处长通知掌管人员开箱办理外,如有特殊事故开箱,须签报院长核准。 七重要来宾要求参观库房或库藏文物时,须经院长核准,始得办理。接待特别观赏研究提取库藏文物办法另订之。 八库内所藏文物,应经常会同科技室作安全维护检查。 九院外人士不得进入库房;院内员工非因工作需要,亦不得进入库房。 一○库内严禁烟火,下班后并应关断照明设备之电源。 一一库房内文物箱之存贮、提件、归箱、签封等装箱工作,得在掌管人员严密监督下由熟练技工为之。 一二掌管人员对开箱、提件、归箱等之工作情况应予详确记录;主管处长并应作不定期抽查,以收监督之效。 一三如因掌管人员疏忽失职,致文物破损或遗失,应查明情节,依权责课以应得之处分。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1 从叙事上来说,片子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个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文物修复的复杂、精细和枯燥,表现出文物修复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在镜头里的文物修复师,他们没有被塑造成多么高大伟岸的形象,在镜头里,他们或是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或是学历高但又踏实肯干的年轻一代。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忍受住那份安静和寂寞。能够慢工出细活。片中也提到年轻一代在刚入职对于工作的不适宜,很真实,很现实。所以我们才更庆幸有这样一群人坚守着。 而在一个个修复师的话语中,一方面是对文物本身和修复工作的介绍;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认真对待。很多观众最感动的点,也在于此。 说中国需要匠人,那匠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应该不仅仅是精通某个行当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始终热爱职业,在工作中收获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才能像故宫的文物修复者一样在孤独中找到欢乐,在枯燥中找到欢乐。从而将这份工作转化为一种责任。

片子里说,有的人认为一个文物修复师生命的价值体现在所修复文物本身的价值,但是文物修复师自我价值或许在朝朝暮暮与各式文物对话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他们在每日与文物相处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如何更好修复文物,不断提高技艺,也透过文物了解到厚重的历史和万物的沧桑。生命的意义在一日日里早就有所提升了吧。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2 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特点 这两天看了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片子首次把镜头对准了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由于这个群体平时“深藏不露”,纪录片甫一播出,好评如潮。同名电影和书相继推出,我还没有看,这里不加评论。纪录片的确不错,看了以后,改变了我对文物、对匠人和对职业的认识。 文物 我以前的看法,文物是珍贵的,因而往往藏而不露的,也是“不近人情”的。偶尔的谋面,它们也总是藏于厚重的玻璃罩内,静静的陈列,一幅“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状态。这部纪录片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文物是有生命的,有和人一样的生老病死。它们是可以被触碰、被亲近的。修复师们就可以近距离感受它们的美貌和脾性,也可以亲手为它们体检治病。 文物是人们创造的,也在被亲近、被触摸、被修复、被体悟的过程中塑造着人们自身。它们在与修复师的“互动”时,一方面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修复者的

藏品丰富的文物宝藏(故宫博物馆),严谨富丽的内廷建筑(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养心殿,御花园)

藏品丰富的文物宝藏(故宫博物馆) 故宫的建立: 故宫博物院堪称中华民族文化史的实物宝库,收藏文物100多万件,约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其中许多文物都是历代皇家宫廷收藏的传世珍品。 从历史发展阶段讲,上起原始社会的新、旧石器时代下到清末和近代,每个历史阶段故宫博物院都有代表性的文物收藏; 从文物种类来说,则包括了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碑石、印玺、法书、名画、漆器、珐琅、织绣、金银器、竹木牙骨雕刻、家具等,这些精品文物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辉煌成就。 故宫的价值: 1、文化价值: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近百件的历史及艺术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化艺术成就,是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一个实物宝库。另外,明主要是清宫)遗存下来的大量历史档案及珍贵图书,价值极高,他是今天研究明清史,近代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2、历史价值:北京故宫自明初创建以来,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通过故宫,可以直观的了解中国封建帝王的宫廷生活,了解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特别是封建等级制度及官僚制度的运作方式,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所以,故宫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3、科学价值:故宫无论在建筑、文化、历史方面都蕴涵着许多科学道理,虽然在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比较缺乏,但人们现在已从各个微观层面入手,日益认识到故宫包含的科学价值。 严谨富丽的内廷建筑(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养心殿,御花园) 严谨富丽的内廷建筑: 乾清门广场及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养心殿,御花园,外东路与外西路。 坤宁宫:明朝时皇后的寝宫,清代改成了祭神和皇帝结婚 交秦殿:存放玉玺场所,现在存放大自鸣钟和铜壶滴漏 乾清宫: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后殿是皇帝的寝宫 养心殿:雍正住在养心殿,前殿处理朝政,后殿就寝。以后清朝的皇帝都在养心殿居住和理政。成为清后期 的政治活动中心。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工匠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前段日子,《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爆上映。恰好有书,便买一本细读。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灵魂。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工匠精神。做一件事,,、追求更完美。不断完善自己的事情,不断改善自己的方式,体验做一件事的过程,享受做好一件事所带来的感受。 书中以口述的形式重点撰写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漆器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同时也包含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包含了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的在薪火相传。 因为纪录片的播出,钟表匠王津成了男神。可他,没有因为成名而改变,依旧延续旧时故宫钟表修复的传统,恪尽职守。他说,修钟表是与前任工匠的对话。摹画室的巨建伟说,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木器室的屈峰说,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修复,而是传承。他们让自己的手艺在传承中更进一步。 王友亮是故宫铜器组的非遗传承人。他说,修铜器应该修旧如旧。摹画室的郭文林说,摹画要完全按照古画走。正是他们的细心工作,才使文物保持原有的味道。

裱画室的单嘉玖说,磨刀刮纸是磨人性子。摹画室的沈伟说,规矩的第一条就是守住寂寞。古书画的修复,最核心的是洗、揭、补、全。每一步都要十二分精神,否则,画就完了。摹一张《清明上河图》,花了18年。在时间的冲洗下,他们不仅练就一身手艺,还懂得了静心。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恽小刚说,“闻着这青铜器有香味。”因为喜爱,所以付出,所以坚持,所以有回报,所以有香味。 的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他们默默无闻,从未想过有钱有名,却始终坚守岗位,耐住寂寞,一年如一日,尽其所能修复着文物,那些故宫艺术品,几乎每件都经过了他们的双手。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他们也许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的品质精神、的服务精神。 在追求房子和车子、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故宫这么一批人,他们用3年的时间磨一把刀,用18年的时间修复一幅画。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喜爱。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他们自己。“一事一生”,令我深受触动。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1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三十四万余件。 宫廷使用和收藏陶瓷器至迟可上溯至唐朝。唐、五代时,朝廷曾旨令一些制瓷质地优良的窑场烧造贡瓷,《国史补》、《元和郡县图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有河南白瓷和浙江越窑青瓷向长安进贡的记载。宋代,朝廷先是令一些制瓷质量较好的窑场如定窑、耀州窑等烧造贡瓷,而后设立汝窑、钧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等官办瓷窑,专烧宫廷用瓷,至明代初期,皇室已收藏了数量可观的宋代名窑瓷器。明、清两代朝廷均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并选派督陶官驻厂监造,不惜工本,大量烧造宫廷用瓷。从《明史》、《明实录》、《大明会典》、《江西大志·陶书》、《瓷务事宜示谕稿·序》、《陶成记事》等有关记载看,其烧造数量十分惊人。如明宣德八年,应专掌御膳的机构尚膳监之需求,一次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清雍正六年至十三年“计费帑金数万,而制进圆琢等器不下三四十万件”。至清末皇宫内保存的陶瓷器达数十万件之巨。 目前这些瓷器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国内外其他一些博物馆及私人也有零星收藏,其中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收藏约三十二万件。许多闻名于世的精品,如唐代邢窑白釉葵口碗,宋代汝窑三足樽、哥窑鱼耳炉、官窑弦纹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龙泉窑青釉凤耳瓶、定窑孩儿枕,元代蓝釉白龙纹盘,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成化斗彩鸡缸杯、弘治黄釉描金双兽耳罐、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清代康熙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乾隆各色釉彩大瓶等,均属于原清宫旧藏品。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拨交、个人捐献、出土流散文物征集等方式,使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日益丰厚,并弥补了原清宫收藏品在某些年代方面的欠缺。 如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古代陶瓷可谓自成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陶瓷生产八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特别是所藏宋代五大名窑及明、清官窑瓷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世界上均堪称首屈一指。 新石器时代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高37cm,口径10cm

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

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 故宫博物院前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四百九十一年内,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行使最高权力。中华民国建立后,被赶下台的末代皇帝溥仪,继续在故宫后半部居住了十三年之久,前半部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率国民军倒戈回师北京,于11月5日限令溥仪出宫,并立即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着手清理清宫财物,并筹建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故宫博物院在初创时期,由于北洋军阀和清室遗老的干扰、破坏,局面一直动荡不安。1926年,第一任负责人李煜瀛和易培基,遭到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通缉,继而陈垣和庄蕴宽又遭非法逮捕。段祺瑞政府还勾结清室遗老,几次企图接收、改组故宫博物院,至1927年,张作霖执政府终于强行攫取了故宫博物院。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统辖北平后,故宫博物院局面才有所改观,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规。 1933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吞东三省后,战火蔓延到华北,北平告急,为维护院藏大批珍贵文物的安全,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文物南迁,其它工作基本陷于停顿状态,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院藏珍贵文物和图书、档案一万三千四百二十

七箱又六十四包,先从北京南迁上海、南京,后又西迁四川、贵州。抗战胜利后,一部分文物运返北京本院,大部分运至南京暂存。1948年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从其中挑选精品二千九百七十二箱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于1948年并入故宫博物院,从而结束了故宫之内两馆并立的局面。 1966年前,在马衡、吴仲超院长领导下,故宫博物院在整顿院容、维修古建筑、征集整理文物、举办陈列、导引观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故宫博物院奉中央指示关门并实行军事保护,大批珍贵文物和古代建筑得以保存。1971年,在周总理亲自关怀和支持下,重新开放。 1961年,故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保护古建筑成为院内首要任务。解放后共进行了四百三十多项较大的修缮保养工程,主要宫殿如前三殿、后三宫、养心殿、皇极殿以及午门、神武门、东华门、畅音阁、漱芳斋等都修建一新,恢复了当年辉煌的面貌,其他建筑也妥善进行了有计划的修缮、保养和管理。 在文物保护、保管方面,……三十多年来,共接收捐献文物二万余件,接收拨交文物约十五万余件,收购文物四万七千余件,其中属于精品的一级文物达一千八百多件。许多故宫旧藏而流散在外的珍品,都重新被收集回来。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字幕整理

第一集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 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他们的着装言谈与我们无异,同时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但他们的手艺,却有几千年的生命了。他们师父的师父,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中的工。 故宫仍然有传统的师徒制,现代社会如何处理这种新型的师徒关系,王有亮高飞给出了很好的示范。 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生命体验……这也是跟自己的人生对话的过程,更何况,修复的是提醒时间的钟表。我们的职业生涯,能留下点什么给后来人? 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来临,当我们与各个展台里这些保有完整品相的文物擦肩而过时,是否知道它们曾历遍断裂残损和惊心动魄的修复。文物是过去式,但修复文物是现在进行时。 第二集木器、漆器、百花镶嵌、织绣的修复 总结 现代人如何修复它残损的身体,同时还保持它千年之前的风貌,这是非常考验审美的,能在千年后遇到合适的修复师,也是极为难得的。 在高楼越来越多的北京,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在办公桌旁放上盆栽和小型绿色植物时,他们还可以在瓜果飘香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修复原则:修旧如旧+最小的干预,最好的保护 这些长度超过三米的屏风,写着不同形式的寿字,总共两万有余,是康熙皇帝六十岁时的生日礼物,是儿孙们隆重献上的厚礼。在此之前,它们封存了已近三百年,多数已经残破不堪。屏风的修复,集合了多种工艺,除了织绣,镶嵌、漆器、木器组的年轻人也在忙碌着。 最近几年,故宫每年大约吸收四五十名应届毕业生,未来几年,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增加。五年后,随着老员工慢慢退休,故宫将会有三分之一的员工被替换为新鲜血液,包括屈峰,闵俊嵘,孔艳菊,陈杨在内,这个日益壮大的年轻人队伍,将真正决定着故宫的未来。 木器组 中国人对木头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几千年下来,中国人一直在用远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材建造家园,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房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栖身从木开始,用木头造纸,用木头刻版印刷,栽种,培养,雕琢一个个可造之材。 屈峰: 每个人对佛的理解还都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

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赏析

“计官之鉩”玉印,战国,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苏意”玉印,汉,印面2.4×2.4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3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3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该片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一)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 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

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木雕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复师,他对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物体悟。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还有漆器组的闵峻嵘,纺织组的陈杨,他们都是有深厚的职业责任感的,不断的付出着。无论是哪一个修复组,他们的匠心精神令我们感动。 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十分的可贵,更十分需要。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们苦心技艺、甘于寂寞、坚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让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赏,让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 说到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说:“一个人的天分与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联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传承工匠精神。文物修复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们需要有工匠精神,对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传承文化。我们痴迷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是否渐渐淡去了对“过去”的怀念呢? 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传统!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鲜活

故宫博物院库房馆藏情况分析

故宫博物院库房馆藏情况分析根据《“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平安故宫”工程的保护对象为:一是占地112公顷、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木结构宫殿古建筑群的安全;二是180万余件故宫藏品的安全;三是每年约1500万中外观众的安全。单霁翔表示,希望通过“平安故宫”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故宫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火灾、盗窃、震灾、藏品自然损坏、文物库房、基础设施、观众安全等安全隐患。现在就馆藏文物状况进行分析。 (一)文物总类多,文物分类存储类型多,工作复杂、保存种类多 截至2010年12月底,有文物藏品总计1807558件,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织绣、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献、古建藏品共25类。 (二)馆藏文物乱、杂,存放没有数字化管理 在今年6月30日“平安故宫”月度媒体新闻发布会上,故宫博物院再次宣布: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部分之前未彻底整理的文物藏品进行系统清理,并开展登记著录、影像采集等工作。还有很多文物没有分类出来,对文物存储方面还是之前旧的裸露在架子上方式。 (三)储存密度大 宝蕴楼为例,面积19675平方米,存放3150箱文物,23万余件,每箱大概73件。很多文物集中放在箱子里面,没有分门别类。 (四)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比较薄弱,文物库房藏品保存环境不合要求。 故宫博物院180余万件(套)文物藏品中,有上百万件需要进行修复和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此前,通过调查文物建筑保护状况,文物库房藏品保存环境,文物安防技防设备,文物保护科技设施,开放路线观众接待条件,以及端门广场、大高玄殿等周边环境,发现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接待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的方面相当严重,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