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化工艺层析柱(XK)装填标准操作规程

纯化工艺层析柱(XK)装填标准操作规程
纯化工艺层析柱(XK)装填标准操作规程

II编制I 批准

1.目的

1.1.规范层析柱装填的标准操作流程。

2.范围

2. 1. 适用于XXXXXXXX有限公司的XK16、XK26、XK50层析柱。

3.职责

3.1.分管主任、操作人员对本规程实施负责,QA质控员负责监督检查。

4.设备与耗材

5.

5. 1. 实验准备:

5. 1. 1.估算装柱的柱体积,然后乘以压缩因子1. 1计算需要取的沉降后

的填料体积,取出填料装入烧杯中,将填料中的乙醇溶液用纯化水||编制I 批准

/注射用水等体积置换三次。

5.1.2.将XK16/XK26/XK50层析柱的各部件淸洗干净,组装好后连接到层析系统,将柱

前报警压力设置为0.45MPa,使用0. 4MPa的恒压模式进行保压测试,30min内

压降小于0.05MPa、未出现明显漏液方可投入使用。

5.1.3.配制好对应体积的氯化钠、乙醇溶液。

5. 2. 实验步骤:

5. 2. 1.保压测试结束后,确认层析柱下柱头膜内无气泡,若有气泡则取岀柱头,取

下柱头膜,使用upFlou-lml/min的方式慢慢将液体填满柱头,然后将柱头膜

安上,并再次确认该柱头有无气泡。

5. 2. 2.将装柱器安装到层析柱上,调好层析柱水平,确保层析柱竖直。

5. 2. 3.计算层析柱和装柱器的总体积,按该体积向填料中加入纯化水/ 注射用水

(可以稍少一点,用润洗装填料烧杯的纯化水/注射用水补上),使填料混旋

液的体积等于层析柱和装柱器的总体积。

5. 2. 4.将填料混旋液充分混合均匀,并小心倒入到层析柱中,润洗烧杯一并倒入层

析柱中(注意液体不能溢出)。

5. 2. 5.轻轻将装柱器的盖子旋上,为保证装柱器内的气泡残留尽可能少, 在旋紧盖

子前可以DownFlou-lml/min的方式,使液体充分填满装柱器,然后暂停系统,

旋紧盖子。

5. 2.

6.以DownFlow的方式进行恒流操作,各填料恒流的线性速度见下表。当填料

高度在lOniin内不发生变化时,说明恒流结束,准备恒压操作。若恒流结束

后填料高度停留在装柱器而未降至层析柱时,可以先使用0. 2VPa的恒压模式

将填料压至距离层析柱玻璃顶端2cm左右。

||编制| 批准

5. 2. 7,使用软管将装柱器内的液体吸出,填料上端保留约2cm高的液体,取

下装柱器,连接好上柱头,若柱头有气泡按5. 2.1 (此时方向为

DownFlow)的方式进行排气泡操作。

5. 2. 8.连接好柱头后,缓慢将柱头旋至液面以下,注意将柱头下的气泡排

除,旋紧0型圈,使用0. 4MPa的压力进行恒压操作,当填料高度在

lOmin内不发生变化时,稍微旋松0型圈,将上柱头下移到胶而下

0.5cm,并慢慢向下旋至不动时,旋紧0型圈。

5. 2. 9,使用DownFlow—Iml/min向下正冲两个柱体积,然后upFlow—iml/min

向上反冲两个柱体积。

5. 3. 柱效测试

5. 3. 1,设置流速Iml/min,使用0. 4mol/L氯化钠溶液平衡系统及层析柱, 当电

导率稳定后(电导曲线走平至少lOmin),使用0.8mol/L氯化钠润洗系

统(柱位Bypass,流速30ml/min),电导曲线走平后进行上样,上样体积

<1%柱体积,流速为Iml/min,上样结束后,使用0.4mol/L氯化钠溶液润

洗系统(柱位Bypass,流速30ml/min), 电导曲线走平后设置流速

Iml/min,同时执行“Injectionmark” 和“DownFlow” ,当电导峰完全洗

脱出来后(电导基线走平),结束程序。

5.3.2.积分:在Evalution里打开柱效测试结果文件,点开“Peak Table” 勾选

“HETP”、“Asymmetry” 后,点击积分“Integral”,输入层析柱高

度,选中“Cond”,进行积分。对应填料的柱效合格标准见下表:填

料名称| 理论塔板数 | 对称性

编制| xx I审核I xx I批准I XX

工艺用水取样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工艺用水取样标准操作规程,以规范相应的操作。 2.范围: 适用于本厂工艺用水的取样工作。 3.责任: 质量管理科科长、中心化验室主任、合成车间主任、检验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 取样点 原水取样点:原水储罐或者水井口。 ◆纯化水取样点:供水站纯化水储罐总送回水管、生产车间纯化水使用点。 4.2 取样频率 ◆原水至少每半年要求防疫站检验一次,并出具检验报告单。 ◆纯化水生产过程中,供水站每2小时检查一次。 ◆ QC检验室每周对总进水口、纯化水储罐和总回水口全检一次,其余各用水点每周至少全检两个,一个月内各使用点全部全检完。

4.3 取样方法 ◆取样前准备工作 ●QC取样员收到纯化水取样通知单后,做好准备工作。 ●每次取样,取样量为检验量的3倍。 ●准备取样工具,到纯化水使用点进行取样。 ●纯化水取样容器:500ml具塞磨口三角瓶(无菌)。 4.4 取样程序 ◆将水阀门完全打开,放水2~3分钟,以排除管道内积存的死水。 ◆打开三角瓶塞(注意瓶塞不要碰任何物品和手掌),将瓶口对准管口水流,使水直接落入瓶内(注意瓶内水面与塞底部应留有一段空隙,以便在检验时可充分振摇混合水样),接水量大约为检验量的3倍后,移开瓶口,立即盖紧瓶塞,关闭阀门。 ◆填写标签:内容包括取样地点、编号、时间、检验项目、取样人,贴在瓶外,将瓶放在具盖的样品箱内。 4.5 取样原则 在同一水源,同一时间采取几个水样时,用作微生物学检验的水样应先采取。以免取样点被污染。 4.6 储存 ◆一般从取样到检验必须在2小时内进行,条件不允许立即检验时,应冷藏保存,但不能超过6小时。 ◆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样品应在取样后立即进行微生物检验或者采用冷藏的方法保存检测时为止。 4.7 取样器具的清洁、干燥、贮存 取样器具的清洁、干燥、贮存按《取样容器具管理规程》执行。

层析柱使用说明书

目录 一产品介绍 (2) 二产品特点 (2) 三技术参数 (2) 四操作说明 (2) 五操作注意事项 (4) 六售后服务承诺 (5) 七合格证 (5) 八随机附件 (6)

一产品介绍: 层析过程是采用特殊的吸附剂,从植物提取液中选择性地吸附其中的有效部分,去除无效成分的一种分离纯化新工艺。可以解决植提生产中所面临的剂量大、产品吸潮和重金属残留等实际问题。经层析技术处理后所得到的精制物,可使有效成分高度富集,杂质少,提取得率仅为原生物的2~5%,而一般水煮法为30%左右,醇沉法为15%左右;可有效地去除吸潮成分,并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可有效地去除重金属。层析分离工艺所得提取物体积小,不吸潮,容易制成外型美观的各种剂型,尤其适用于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的生产。该技术将是对中药提取工艺影响最大、带动面最广的技术进步之一。用于生物工程、制药工业、精细化工领域的分离纯化设计制造的工业制备,具有分辨高、选择性好、流动连续、效率高、处理稳定、样品可多可少、易于操作的特点,适用于含量少的复杂高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是中草药、化学合成药及生物活性物质有效成分分离提纯的核心设备。 二产品特点: ①合理的高径比,精密的进出口流体分布装置,保证层析柱装填效果和填 料再生效果,为高效分离提供了保障。 ②产品采用不锈钢材料,并进行内外抛光,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硬度高、 运输安全,质量有保障。 ③本设备确保无污染、效率高、操作方便等。 三技术参数

四操作说明 层析操作流程一般为:预处理,逆流洗柱,水洗,吸附,解吸、再生等工艺。 1、预处理:在吸附树脂的生产过程中,一般均采用工业级原料,产品没有经过进一步纯化处理,因此树脂内部往往残留少量单体,致孔剂和其他有机杂质,所以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预处理。 吸附树脂预处理方法如下: (1)将准备装柱使用的新树脂,用2倍左右体积的甲醇或其他水溶性溶剂(如乙醇、丙酮)浸泡2小时,并不时搅动,使树脂充分溶胀。 (2)、将已充分溶胀的吸附树脂装柱,以每小时3至4倍床体积的流速,将5至8倍的甲醇或其他水溶性的溶剂(如乙醇、丙酮)通过树脂层,至流出液加水稀释不变混。 (3)、甲醇处理后,以每小时6至8倍床体积的流速将去离子水通过树脂层,置换出甲醇即可投入使用。 2、逆流洗柱:逆流洗柱是用水洗除去水离子及破碎填料,树脂装入交换柱后,用蒸留水反洗树脂层,展开率为50-70%,直至出水清晰、无气味、无细碎树脂为止,再用50%-100%乙醇10-15倍体积慢速淋洗。2、用约2倍体积的4-5%HCl溶液,以2m/h流速通过树脂层。全部通入后,浸泡4-8小时,排去酸液,用洁净水冲洗至出水呈中性。冲洗流速为10-20m/h。 3、用约2倍树脂体积的2-5%NaOH溶液,按上面进HCl的方法通入和浸泡。排去碱液,用洁净水冲洗至出水呈中性。流速同上。酸碱溶液若能重复进行2-3次,则效果更佳。经预处理后的树脂,在第一次投入运行时应适当增加再生剂用量,以保证树脂获得充分的再生。 3、水洗:水洗目的主要是除去层析柱上所附着的渣滓。 4、吸附:吸附操作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通液,可采用不同流速,以选取最佳条件,一般流速sV 2—8。流出液每间隔一段时间取样检测,达泄漏点

层析柱使用方法

层析柱使用方法 层析柱使用方法柱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实验的效率至关重要。常见的例子是:在柱层析时,由于层析柱中的硅胶填料装得不均匀(没有填严实),使得柱子在淋洗过程中就因为出现太多气泡变花,导致分离效果不好。更常见的例子是:层析柱虽然装得不错,但是由于淋洗剂选择不恰当,结果导致几十毫克产品,用了几百毫升淋洗剂都还没有完全分离。分离同样的东西,熟手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一个层析技术不过关的人可能半天都不能得到纯品。由此可见,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从而对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明显的作用。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确定。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 首先谈柱层析: 1:装柱子(添硅胶)时,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固定相)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如乙醚,二氯甲烷更为明显。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解决的办法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天结实;第二、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但我的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要。 2: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干法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后再旋去溶剂。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平整。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好就是展开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较大的溶剂,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加入。然后用少量溶剂洗涤后,再加入。湿法较方便,熟手一般采用此法。上样完毕后,接着即用淋洗剂淋洗。淋洗剂一般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由于层析柱和薄板的不同,即使两者使用的硅胶都相同,但是在把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用在柱层析时,也显得极性偏大,所以要稀释一倍,但又不能稀释太多,否则成了靠扩散作用来分离,效果也不会好。 谈TLC,需要切记的是: 第一、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因此在寻找展开剂时,多尝试几种比例不同,成分不同的展开剂。展开剂的极性太小,点分不开,极性太大,也分不开.一般以目标产物的Rf值在0.3左右为最佳。 第二、点不能点得太浓,否则容易重叠,不易判断,因为如果两个点相近的话,一浓就变成一个点第三、板上点的展开的清晰程度和溶剂的极性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关,只有两者比较合适了,才能有一个交好的分离效果。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

纯化水检测操作规程

部门签字/日期: Department Signature/Date 起草人:QC Prepared by 审核人:QC负责人 Reviewed by Head of QC 审核人:QA Reviewed by 批准人:质量负责人 Approved by Head of Quality

1 目的 规定了纯化水检验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确保纯化水的检验的规范性、标准性,特制定本规程。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纯化水的检验。 3 职责 QC检验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QC负责人监督该文件执行。 4 内容 4.1 性状 4.1.1 取本品适量观察,闻,尝,本品应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无臭。 4.2 检查 4.2.1 酸碱度 ①试剂 —甲基红指示液:取甲基红0.1 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7.4 ml使溶解,再加纯化水稀释至200 ml。(变色范围pH4.2-6.3 红→黄) —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取溴麝香草酚蓝0.1g,加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3.2ml 使溶解,再加纯化水稀释至200ml,即得。(变色范围pH6.0-7.6黄→蓝) ②操作:取本品10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不得显红色;另取10ml,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5滴,不得显蓝色。 4.2.2 硝酸盐 ①原理:利用二苯胺硫酸溶液与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的硝基化显色反应,与标准硝酸盐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的显色反应比较,以检查本品中硝酸盐的限量。 ②试剂 —10%氯化钾溶液:取氯化钾10 g,加纯化水使溶解成100 ml,即得。

—0.1%二苯胺硫酸溶液:取0.05g二苯胺,加硫酸50ml,使溶解,即得。 —标准硝酸盐溶液:取硝酸钾0.163g,加纯化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摇匀,精密量取1 ml,加纯化水稀释至100ml,再精密量取10ml,加纯化水稀释至100ml,摇匀,即得(每1 ml相当于1μg NO3)。 ③操作:取本品5ml置试管中,于冰浴中冷却,加10%氯化钾溶液0.4ml与0.1%二苯胺硫酸溶液0.1ml,摇匀,缓缓滴加硫酸5ml,摇匀,将试管于50℃水浴中放置15分钟,溶液产生的蓝色与标准硝酸盐溶液0.3ml,加无硝酸盐水4.7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0.000006%)。 4.2.3 亚硝酸盐 ①原理: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稀盐酸溶液及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反应产生的粉红色,与一定量标准亚硝酸盐溶液在同样操作条件下生成的颜色比较,检查供试品中亚硝酸盐的限度。 ②试剂 —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稀盐酸:取对氨基苯磺酰胺1g,加100ml稀盐酸溶液,摇匀,即得。 —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取0.1g盐酸萘乙二胺,加纯化水稀释至100ml,即得。 —标准亚硝酸盐溶液:取亚硝酸钠0.750g(按干燥品计算),加纯化水溶解,稀释至100ml,摇匀,再精密量取1ml,加纯化水稀释成50ml,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μgNO2)。 ③操作:取本品10ml,置纳氏管中,加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稀盐酸溶液(1→100)1ml 及盐酸萘乙二胺溶液(0.1→100)1ml产生的粉红色,与标准亚硝酸盐溶液0.2ml,加无亚硝酸盐水9.8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0.000002%)。 4.2.4 氨 ①原理:利用碱性碘化汞钾试液与氨的显色反应,与氯化铵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制成的对照液比以检查本品中氨的限度。 ②试剂

柱层析分离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柱层析分离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 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 ×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硅胶柱层析的操作方法

硅胶柱层析 一、硅胶柱层析的原理 利用吸附原理,即利用硅胶对中药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而使混合物中各成分得以分离的色谱方法。 二、硅胶柱层析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装柱 操作要点:装柱前柱底要垫一层脱脂棉以防吸附剂外漏。有干法装柱和湿法装柱两种方法 (1)干法装柱:将硅胶通过漏斗装入柱内,中间不应间断,形成一细流慢慢加入管内。也可用橡皮槌轻轻敲打柱硅胶柱使硅胶装填连续均匀、紧密。柱装好后,打开下端活塞,然后倒入洗脱剂洗脱以排尽柱内空气,并保持一定液面。(2)湿法装柱:将最初准备使用的洗脱剂装入柱内,打开下端活塞,使洗脱剂缓慢流出。然后把硅胶慢慢连续不断地倒入柱内(或将硅胶与适量洗脱剂调成混悬液慢慢加入柱内,),硅胶依靠重力和洗脱剂的带动,在柱内自由沉降,此间要不断把流出的洗脱剂加回柱内保持一定的液面,直至把硅胶加完并在柱内沉降不再变动为止。然后在硅胶上面加一小片滤纸或少许脱脂棉。根据加样量控制洗脱剂液面至一定高度。 匀浆法:搅成匀浆。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

柱。 2、上样 将欲分离的样品溶于少量装柱时用的洗脱剂中,制成体积小、浓度高的样品溶液,加入层析柱中硅胶面上。如样品不溶于装柱时用的洗脱剂,则将样品溶于易挥发的溶剂中,并加入适量硅胶(不超过柱中硅胶全量的1/10)与其拌匀,除尽溶剂,将拌有样品的硅胶均匀加到柱顶(始终保持洗脱剂有一定的液面),再覆盖一层硅胶即可。上样时注意沿着柱内壁慢慢加入,始终保持硅胶上端表面平整;上样量为硅胶的1/60~1/30。 3、洗脱 洗脱剂的选用可通过薄层色谱筛选,一般TLC展开时Rf 值为0.2~0.3的溶剂系统是最佳的洗脱系统,采用梯度洗脱法洗脱。先打开柱下端活塞,保持洗脱剂流速1~2滴/秒。上端不断添加洗脱剂(可用分液漏斗控制添加速度与下端流出速度相近)。如单一溶剂洗脱效果不好,可用混合溶剂洗(一般不超过三种溶剂),通常采用梯度洗脱。洗脱剂的洗脱能力由弱到强逐步递增。 4、收集处理 等份收集洗脱液,每份收集量大概与所用硅胶的量相当。每份洗脱液采用薄层定性检查,合并含相同成分的洗脱液。经浓缩、重结晶处理往往可得到某一单体成分。如仍为几个单体成分的混合物,不易析出单体成分的结晶。则需要进一步层析或用其他方法分离。 注:(1)柱色谱分离能力比薄层分离能力强,效果更好,尤其对结构相似、性质接近、采用薄层难以分离的成分分离效果好。 (2) 洗柱子能不用含水的混合溶剂,就尽量不要用。

柱层析方法经验归纳汇总

1、选柱子:有玻璃柱和不锈钢柱两种,实验室常用玻璃柱。径高比一般在1:5-10。 根据吸附剂用量(体积)确定柱子大小,一般吸附剂应填充到柱子体积的1/4~1/5。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加压柱是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是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小气泵。特别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柱子的尺寸为粗长的最好。柱子越长,相应的塔板数就越高。柱子越,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越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

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物质,小心不为过。因为分离的物质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 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有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 2、选择吸附剂: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干硅胶的视密度在左右,所以要称40 g硅胶,用烧杯量100 ml也可以。 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杂质相差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常用吸附剂的种类: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硅酸镁、滑石粉、氧化钙(镁)、淀粉、纤维素、蔗糖和活性炭等。

柱层析知识总结

柱层析知识总结 柱层析 利用层析柱将混合物各组分分离开来的操作过程称为柱层析。柱层析是层析技术中的一类,依据其作用原理又可分为吸附柱层析、分配柱层和离子交换柱层析等。其中以吸附柱层析应用最广。以下只介绍吸附柱层析的相关问题,其操作方法也可作为其他类型柱层析的参考。 1.吸附柱层析的器材 (1)层析柱 实验室中所用的玻璃层析柱有两种形式:一是下部带有活塞的玻璃管,活塞的芯最好是聚四氟乙烯制作的,这样可以不涂真空油脂,以免污染产品。如果使用普通的玻璃活塞,则真空油脂要小心地涂薄涂匀。另一种是将玻璃管下端拉细,套上一段弹性良好的管子。这段管子必须是不能被淋洗剂溶解的,普通橡皮管一般不可充作此用,因为橡皮易被氯仿、苯、THF等溶剂溶胀,而聚乙烯管子对大多数溶剂是惰性的,所以常常使用。用一只螺旋夹控制流速,此外,薄膜塑料柱因使用方便、节省淋洗剂、减少蒸发量等优点,应用日趋广泛。薄膜塑料柱总是以扁平成卷保存的,两侧常有很深的折痕。使用前需将裁取的一段薄膜管一端扎紧,另一端套在一段玻璃管上并用棉线扎紧。将这段玻璃管穿过一个单孔塞。然后将薄膜管放进一根又粗又长,下端拉细了的玻璃管内,使塞子塞紧大玻璃管的口。用水泵自大玻璃管下端抽气,薄膜柱即因内部压强大于外部而自行展圆。待装入吸附剂后在其下部扎几个小孔即可使用。 层析柱的尺寸根据被分离物的量来确定,其直径与高度之比则根据被分离混合物的分离难易而定,一般在1∶8到1∶50之间。柱身细长,分离效果好,但可分离的量小,且分离所需时间长;柱身短粗,分离效果较差,但一次可以分离较多的样品,且所需时间短。如果待分离物各组分较难分离,宜选用细长的柱子,如果要处理大量的较易分离的或对分离纯度要求较低的混合物,则可选用粗而短的柱子。最常使用的层析柱,直径与长度之比在1∶8 到1∶15 之间。 (2)吸附剂 柱层析中最常使用的吸附剂是氧化铝或硅胶。其用量为被分离样品的30~50倍,对于难以分离的混合物,吸附剂的用量可达100倍或更高。对于吸附剂应综合考虑其种类、酸碱性、粒度及活性等因素,最后用实验方法选择和确定。 市售氧化铝有酸性、碱性和中性之分。酸性氧化铝是用1%盐酸浸泡后,用蒸馏水洗到其浸出液的pH值为4,适用于分离酸性物质;碱性氧化铝浸出液的pH值为9~10,用以分离胺类、生物碱及其他有机碱性化合物。中性氧化铝的相应pH值为7.5,适合于醛、酮、醌、酯等类化合物的分离以及对酸、碱敏感的其他类型化合物的分离。硅胶没有酸碱性之分,可适用于各类有机物的分离。 柱层析所用氧化铝的粒度一般为100~150目,硅胶为60~100目,如果颗粒太小,淋洗剂在其中流动太慢,甚至流不出来。 氧化铝和硅胶的活性各分五个等级。哪个活性级别分离效果最好,要用实验方法确定,而不是盲目选择高的活性级别,最常使用的是Ⅱ~Ⅲ级。如果吸附剂活性太低,分离效果不好,可通过“活化”来提高其活性。所谓“活化”就是指用加热的方法除去吸附剂所含的水分,提高其吸附活性的过程。通常是将吸附剂装在瓷盘里放进烘箱中恒温加热。“活化”的温度和时间应根据分离需要而定。氧化铝一般在200℃恒温4h,硅胶在105~110℃恒温0.5~1h。“活化”完毕,切断电源,待温度降至接近室温时,从烘箱中取出放进干燥器中备用。有的样品在活性高的吸附剂中分离效果不好,可将吸附剂放在空气中让其吸收一些水分,分离效果反而好一些。 此外,一些天然产物带有多种官能团,对微弱的酸碱性都很敏感,则可用纤维素、淀粉或糖类作吸附剂。活性碳是

纯化水系统再验证的解决方案.doc

纯化水系统再验证方案 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 分发部门与数量:设备工程部.1,质量管理部.1,生产技术部.1,

再验证立项申请表 再验证方案审批表

目录1.验证组织系统

2.概述 3.验证目的 4.相关文件 5.验证范围 6.人员培训 7.验证内容 8.纯化水日常监测 9.再验证规定 10.验证结果评定及结论 11.文件执行 12.文件归档 13 附表 附表1:再验证方案变更申请表 附表2:纯化水系统管道、阀门运行确认记录 附表3:纯化水系统输送泵运行确认记录 附件4:机械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精密过滤器、二级反渗透装置监测记录 附表5:紫外灭菌器参数监测记录 附表6:纯化水系统性能确认数据 附表7:纯化水检测报告统计表(性能确认数据) 附表8:纯化水在线监测数据 附表9:纯化水系统日常监测与验证周期 附表10:漏项、偏差处理表 1验证组织系统 1.1验证委员会机构

1.1.1验证委员会成员及其职责 1.1.2验证委员会职责 主任: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批准;负责签发验证证书。 委员:审核验证方案、验证报告,制定验证计划。 1.2验证小组成员及其职责 1.2.1系统验证小组成员 1.2.2各成员职责 组长——负责验证实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工作; 组员——负责验证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并做好记录工作。 1.2.3验证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职责 1.2.3.1质量管理部: 负责组织验证方案、报告与结果的会审会签;负责对验证全过程实施

监控;负责核查、汇总验证数据;负责建立验证档案,及时将批准实施的验证资料收存归档。 1.2.3.2生产技术部 负责指导车间相关人员做好验证记录。 1.2.3.3设备工程部 负责提供设备相关文件;负责编制设备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维护标准操作规程及清洁规程。 1.2.3.4化验室 负责验证过程的取样、检验及结果报告。 1.2.3.5综合制剂车间 负责设备所在操作间的清洁处理,保证运行环境符合设计要求; 负责协助验证小组保证验证工作顺利进行。 2.概述: 纯化水为经过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制备的制药用水。其质量应符合2005年版药典规定,纯化水不应含有任何附加剂。 本公司纯化水处理系统由原水储罐、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吸附器、精密过滤器、二级反渗透纯水机、清洗液储罐、一级纯水储罐、纯化水储罐、紫外线灭菌器等部分组成,针对公司原水水质及产品工艺的要求,制备用于车间洁净区。 纯化水系指水中的绝大多数强电解质及难以去除的硅酸及二氧化碳等弱电解质去除到很低的程度,水中不溶解的胶体物质与微生物、微粒、溶解气体、有机物等也已去除到很低程度。含盐量控制在1mg/L以下,温度在25℃时水的电阻率>0.5MΩ?cm或电导率<2μs/cm。 2.1 反渗透法制备纯化水系统工艺流程图

(完整版)003纯化水取样操作规程

纯化水取样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编号SOP-JY-7-003-02 文件类型质量标准页数1/2页 编制人编制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 颁发部门品质保证部生效日期年月日 分发部门:□生产设备部□技术开发部■品质保证部■GMP办公室□物料部□财务部□办公室□药品销售部□提取物销售部 变更记载: 变更原因: 1目的: 建立一个纯化水取样工作程序,预防由于取样操作差错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 范围: 纯化水。 3职责: QA对本SOP的实施负责。 4程序: 4.1按纯化水监控规程规定的频次进行取样。 4.2微生物限度检查样品的取样: 4.2.1带上取样工具(消毒酒精棉球)和盛装样品的无菌三角瓶到指定地点取样。 4.2.2按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进行取样,并保证在运送过程中不受污染。 4.2.3采纯化水样时,先用消毒酒精棉球擦拭3遍。 4.2.4将水龙头完全打开,放水5分钟,以排除管道内积存的死水。 4.2.5用酒精消毒棉球擦拭手和手指甲缝,擦拭洁净无菌瓶外壁。 4.2.6打开盖(注意瓶塞不要碰任何物品和手掌),将瓶口对准管口,使水直接落入瓶内(注意瓶内水面与塞底部应留有一段空隙,以便在检验时可充分振摇混匀水样),接够检验3倍量后,移开瓶口,立即盖紧瓶塞,关上水龙头。 4.2.7填写标签,内容包括名称,取样地点,编号,时间,检验项目,取样人并注明微生物限度检查。将标签贴在瓶外,将瓶放在具盖的样品箱内。填写取样记录和取样台帐。 4.2.8在同一个水源,同一个时间采取几个水样时,作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的水样应先采取,以免采样点被污染。 4.3理化检测样品的取样

编号: SOP-JY-7-003-02 页码:第2页共2页 4.3.1使用清洁的三角瓶取样。 4.3.2取样前打开水龙头放水5分钟。 4.3.3将三角瓶对在出水点用纯化水冲洗三角瓶三次,然后接取纯化水作为样品。 4.3.4在取样瓶处,贴上样品标签,并注明理化样品。 4.4一般从取样到检验不应超过2小时。条件不允许立即检验时,应冷藏保存,但不能超过6小时。 4.5取样容器的洗涤 4.5.1用饮用水冲洗。 4.5.2用毛刷子刷洗数次,用饮用水冲洗。 4.5.3以蒸馏水荡洗三遍,晾干。 4.5.4干燥后,烘干备用。(用于无菌取样的器皿,取样前应灭菌)

纯化水设备的操作规程

一.工艺简介 清洗装置 原水→原水箱→原水泵→机械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软化器→精密过滤器→一级 加药装置(NaOH) 高压泵→一级反渗透装置→淡水箱→淡水泵→二级高压泵→二级反透渗装置→纯水箱→纯水泵→紫外线杀菌器→用水点 清洗装置 预处理:原水→原水箱→原水泵→机械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软化器→精密过滤器 二.操作 (一)预处理+一级反渗透 A.开机 1.检查原水箱是否有充足的水; 2.打开原水泵前控制阀; 3.打开机械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软化器、精密过滤器的进水阀以及软化器出水阀; 4.完全打开浓水调节阀; 5.打开膜前进水调节阀(正常情况下不要调节); 6.启动原水泵,打开精密过滤器的排气阀排完气后,启动一级高压泵; 7. 2分钟后调节浓、淡水流量至适当位置; 8.调节原水泵前控制阀使压力≤。 B.停机 1.完全打开浓水调节阀,低压冲洗膜2分钟左右; 2.关闭一级高压泵、原水泵; 3.关闭原水泵前控制阀、精滤进水阀; 4.关闭自来水阀。 C.清洗再生 a.石英砂的清洗 1.打开机械过滤器的反冲阀、排空阀; 2.关闭机械过滤器的进水阀、排污阀、活性碳过滤器的进水阀、反冲阀; 3.打开原水泵前控制阀,启动原水泵,反冲石英砂15分钟左右; 4.打开机械过滤器的进水阀、排污阀,.关闭机械过滤器的反冲阀、排空

阀正洗至出水澄清。 b.活性碳的清洗(用机械过滤器的出水清洗) 1.打开活性碳过滤器的反冲阀、排空阀; 2.关闭活性碳过滤器的进水阀、排污阀、软化器的进水阀、反冲阀; 3.关闭机械过滤器的排污阀,反冲活性碳15分钟左右; 4.打开活性碳过滤器的进水阀、排污阀,关闭其反冲阀、排空阀,正洗至出水澄清; 5.关闭原水泵,活性碳过滤器的排污阀。 c.软化器的再生 1.配制10%的食盐溶液待用; 2.打开软化器的排空阀、排污阀,排完柱体中的水; 3.关闭软化器的进水阀、反冲阀、排污阀、精滤进水阀,打开软化器出水阀、清洗阀,启动清洗泵,进盐后关闭清洗泵,清洗阀、软化器出水阀,浸泡树脂2~4小时; 4.打开软化器的反冲阀、排空阀,打开机械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进水阀、原水泵前控制阀启动原水泵,反洗树脂15分钟左右。再打开软化器的进水阀、排污阀,关闭其反冲阀、排空阀,正洗至出水无咸度。 d.一级反渗透膜清洗 1.关闭软化器出水阀,打开精密过滤器进水阀; 2.完全打开一级浓水调节阀、淡水取样阀; 3.打开清洗阀,启动清洗泵,将从浓水口排出的清洗液回收至清洗箱,循环冲洗膜30分钟左右,再关闭清洗泵、清洗阀,浸泡膜2~4小时; 4.打开预处理系统,启动一级高压泵,清洗膜至出水呈中性; e.精密过滤器的清洗 定期(10天左右)拆开精密过滤器,取出滤芯,清洗滤芯外部。也可用5%盐酸先浸泡几个小时,再用水冲洗。 D.注意事项 1.一级反渗透膜后压力〈,机械过滤器压力≤; 2.每操作一步必须先理顺水的流向,若有进无出会使柱体内部承受过大压力; 3.石英砂、活性碳的清洗周期,根据用水量而定。正常情况下,一个星期左右清洗一次; 4.软化器的再生周期,需检查Ca2+、Mg2+是否符合要求,正常情况下,1个月左右清洗一次;

层析柱知识

柱层析 利用层析柱将混合物各组分分离开来的操作过程称为柱层析。柱层析是层析技术中的一类,依据其作用原理又可分为吸附柱层析、分配柱层和离子交换柱层析等。其中以吸附柱层析应用最广。以下只介绍吸附柱层析的相关问题,其操作方法也可作为其他类型柱层析的参考。 1.吸附柱层析的器材 (1)层析柱 实验室中所用的玻璃层析柱有两种形式:一是下部带有活塞的玻璃管,活塞的芯最好是聚四氟乙烯制作的,这样可以不涂真空油脂,以免污染产品。如果使用普通的玻璃活塞,则真空油脂要小心地涂薄涂匀。另一种是将玻璃管下端拉细,套上一段弹性良好的管子。这段管子必须是不能被淋洗剂溶解的,普通橡皮管一般不可充作此用,因为橡皮易被氯仿、苯、THF 等溶剂溶胀,而聚乙烯管子对大多数溶剂是惰性的,所以常常使用。用一只螺旋夹控制流速,此外,薄膜塑料柱因使用方便、节省淋洗剂、减少蒸发量等优点,应用日趋广泛。薄膜塑料柱总是以扁平成卷保存的,两侧常有很深的折痕。使用前需将裁取的一段薄膜管一端扎紧,另一端套在一段玻璃管上并用棉线扎紧。将这段玻璃管穿过一个单孔塞。然后将薄膜管放进一根又粗又长,下端拉细了的玻璃管内,使塞子塞紧大玻璃管的口。用水泵自大玻璃管下端抽气,薄膜柱即因内部压强大于外部而自行展圆。待装入吸附剂后在其下部扎几个小孔即可使用。 层析柱的尺寸根据被分离物的量来确定,其直径与高度之比则根据被分离混合物的分离难易而定,一般在1∶8到1∶50之间。柱身细长,分离效果好,但可分离的量小,且分离所需时间长;柱身短粗,分离效果较差,但一次可以分离较多的样品,且所需时间短。如果待分离物各组分较难分离,宜选用细长的柱子,如果要处理大量的较易分离的或对分离纯度要求较低的混合物,则可选用粗而短的柱子。最常使用的层析柱,直径与长度之比在1∶8 到1∶15 之间。 (2)吸附剂 柱层析中最常使用的吸附剂是氧化铝或硅胶。其用量为被分离样品的30~50倍,对于难以分离的混合物,吸附剂的用量可达100倍或更高。对于吸附剂应综合考虑其种类、酸碱性、粒度及活性等因素,最后用实验方法选择和确定。 市售氧化铝有酸性、碱性和中性之分。酸性氧化铝是用1%盐酸浸泡后,用蒸馏水洗到其浸出液的pH值为4,适用于分离酸性物质;碱性氧化铝浸出液的pH值为9~10,用以分离胺类、生物碱及其他有机碱性化合物。中性氧化铝的相应pH值为7.5,适合于醛、酮、醌、酯等类化合物的分离以及对酸、碱敏感的其他类型化合物的分离。硅胶没有酸碱性之分,可适用于各类有机物的分离。 柱层析所用氧化铝的粒度一般为100~150目,硅胶为60~100目,如果颗粒太小,淋洗剂在其中流动太慢,甚至流不出来。 氧化铝和硅胶的活性各分五个等级。哪个活性级别分离效果最好,要用实验方法确定,而不是盲目选择高的活性级别,最常使用的是Ⅱ~Ⅲ级。如果吸附剂活性太低,分离效果不好,

详细柱层析技巧

详细柱层析技巧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

纯化水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纯化水的质量标准,规范纯化水的检测方法,确保企业使用的纯化水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保证公司产品的质量。 2.范围 本规程适合纯化水检验的全过程。 3.责任 3.1.质保部QC检验员负责本规程的执行。 3.2.质保部QA负责本规程的监督实施。 4.内容 4.1.《中国药典》(2020年版)附录规定:“纯化水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它适宜的方法制备的制药用水。其质量应符合《中国药典》二部纯化水项下的规定。纯化水不含任何附加剂。”并规定:“应严格监测各生产环节,防止微生物污染。” 4.2.纯化水检测项目及质量标准:

氯化铵31.5mg,加无氨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成1000ml)1.5ml,加无氨水48ml与 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0003%)。 电导率 应符合要求(通则0681)。 易氧化物取本品100ml,加稀硫酸10ml,煮沸后,加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0.10ml,再煮沸10分钟,粉红色不得完全消失。 不挥发物取本品100ml,置105℃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并在105℃干燥至恒重,遗留残渣不得过1mg。 重金属取本品100ml,加水19ml,蒸发至20ml,放冷,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适量使成25ml,加硫代乙酰胺试液2ml,摇匀,放置2分钟,与标准铅溶液1.0ml 加水19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0.000 01%)。 微生物限度取本品不少于1ml,经薄膜过滤法处理,采用R2A琼脂培养基,30~35℃培养不少于5天,依法检査(通则1105),1ml供试品中需氧菌总数不得过100cfu。 4.3.取样 4.3.1.取样器具准备:500ml蓝盖瓶2个,250ml黄盖瓶1个(此为一个取水点的器具,同时取两个以上取水点,需准备2份以上的器具),消毒用酒精棉。其中两个蓝盖瓶需要清洁干燥,用于理化试验的取样;黄盖瓶要清洁后,用121℃湿热灭菌20min后冷却备用,用于微生物试验的取样。 4.3.2.取样操作 A.带上述适宜器具到取样地点。打开阀门,排水约1分钟后取样,取样时应避免瓶口接触关闭。 B.理化试验用的取样:先用取水样荡洗蓝盖瓶3次后再取样,两个蓝盖瓶都需要取满水样再盖盖拧紧。 C.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的取样:取样人先用酒精棉进行手消毒后,取黄盖瓶开盖迅速取样后盖盖,注意不能满瓶取样。 D.每次取样后,在取样瓶外应贴上标签,内容包括品名、取样地点、时间、取样人。

柱层析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柱层析技术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 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 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 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 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 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聚),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 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 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 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 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非凡是在轻易分解 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 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 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假如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 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假如样品层只 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轻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 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 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

快速柱层析技巧

[W W W .R H O D I U M .W S ] [] [C H E M I S T R Y A R C H I V E ] Search 'D R Y F L A S H ' C O L U M N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Harwood, L. M.; Moody, C. J.; Percy, J. M. Experimental Organic Chemistry, 2nd ed.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1999. HTML by Rhodium This technique combines the speed and separation of 'flash' chromatography with use of the cheaper TLC grade silica, simple operation and absence of special apparatus requirements. In 'dry flash'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 silica column is eluted by suction instead of using top pressure, removing the risk of bursting glassware. Additionally the column is eluted by adding predetermined volumes of solvent and is run dry before addition of the next fraction. These features make the procedure readily adaptable to gradient elution and this is in fact the preferred way of developing such columns. As its name suggests, gradient elution involves developing a column with progressively more polar combinations of eluting solvent. This can confer very real time advantages for the removal of polar compounds from a column in the latter stages of a separation, without losing the separation qualities of a relatively non-polar eluting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for the less polar components. Do not forget that this is the only instance when you should allow air to get into a chromatography column during development. In fact the whole procedure appears to fly in the face of all of the principles of classic chromatography. but it can give results at least as good as the standard flash technique at much reduced cost. It is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the separation of enormous (in chromatographic terms at least!) quantities of material up to 50g ?although such columns should not be attempted by the inexperienced. This techniqu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 certain degree of quantification by one of the authors (LMH) but has been in fairly general use in various laboratories for a long time. The equipment The apparatus needed is simply that for filtration under reduced pressure using a cylindrical porosity 3 sinter funnel attached to a round-bottomed flask by means of a cone and socket adapter with a side arm for attachment to a water aspirator (Fig. 3.74). The amount of sample to be purified determines the size of sinter funnel to use and the volume of fractions to collect. Suggested guidelines are shown in Table 3.14. Choosing the solvent system The eluting solvent system used should be that in which the desired component has an R f value of 0.5 by TLC analysis. Although no solvent is particularly disfavoured for this techniqu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hexane, diethyl ether, ethyl acetate and methanol are adequate for the majority of separations. As the system is under reduced pressure, some of the solvent collected will evaporate and may cool the receiving vessel to such an extent that atmospheric moisture condenses on the apparatus. This does not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paration but, if the chromatography is prolonged, some water may find its way into the collected fractions. Use of the less volatile heptane instead of light petroleum helps somewhat in this respect. Packing the column The silica used for this type of chromatography is TLC grade silica without the gypsum binder. This is cheaper than the silica sold for use in flash chromatography which, in any case, is too free flowing for use in these dry columns. The weight of silica recommended for each size of funnel is sufficient to leaven head space at the top of the funnel for loading solvent when the column has been packed and compacted under suction. The silica may be weighed out as indicated in the table, but it is easier just to fill the funnel to the brim with lightly packed silica. Application of suction causes the silica to compact, leaving the head space for solvent addition. During this initial compaction there is a tendency, particularly with the larger sized columns, for the silicate shrink away from the sides of the funnel or to form cracks which may remain unseen in the body of the adsorbant. To ensure good packing, press down firmly on the surface with a glass Table 3.14 Guideline size and volume parameters for 'dry flash' chromatography. Sinter Diameter Weight of Silica Sample Weight Fraction Volume 30 mm 15 g 15-500 mg 10-15 mL 40 mm 30 g 0.5-3 g 15-30 mL 70 mm 100 g 2-15 g 20-50 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