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CT复习题

医学影像学CT复习题
医学影像学CT复习题

一问答:

1 试述CT增强扫描的方法和价值

答:方法:常规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等。价值:1、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2、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3、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明确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4、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增强扫描,浓度高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密度差异增大,很容易区别。

2 试述CT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特点和机理

答:特点:1、均一强化病变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边界更加清晰。多见于良性肿瘤,如脑膜瘤、垂体瘤。恶性肿瘤中如胶质瘤、转移瘤以及动脉瘤也可显示。2、不均匀强化病变各部位强化程度不一,其囊变部分不强化。如恶性胶质瘤、转移瘤、部分颅咽管瘤和脑膜瘤。3、壁结节强化如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4、环状强化一般为囊性病变强化后周边出现带状高密度影,如颅咽管瘤、垂体瘤、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及脑血肿。5、脑回状强化脑梗塞时,当闭塞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时,对比剂可通过血脑屏障受损处溢出血管外而出现强化,由于侧支循环多出现在脑皮质,所以呈现脑回状强化。6、团块强化如小脑梗塞。7、斑状强化如恶性胶质瘤、部分转移瘤、血管畸形和部分脑梗塞。机理:病变组织的强化是由于其含碘量增加而使局部密度增高,其机理主要与局部血流量增加(异常血管增生)或血液内碘含量增高;血脑屏障遭到破坏,造影剂漏出血管外等因素有关。

3 试述CT图象特点

答: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图像变白;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境多,组织对比减少,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少,对比增加。CT图像是层面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通过CT设备上图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还可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

4 CT图象分析诊断方法

答:一:首先要了解CT图象扫描方法。二:熟悉正常CT断面解剖基础知识:三:发现病灶:发现异常密度的病灶—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等密度。四:增强扫描病灶密度变化特点:有无强化,强化程度,强化形态,强化时间等。五:描述病灶的一般性状:定位,大小形态,数目,边缘,周邻结构变化。还可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六:初步印象+结合临床病史+疾病病理发展过程—综合结论。七:不过CT也存在着发现病变容易,定性诊断相对困难的问题—可作描述性结论,进一步CT定位活检

二名解:

1 CT值:CT图象密度高低的量化。体素的相对X线衰减度(即该体素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表现为相应像素的CT值,单位为HU。

2 窗宽: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表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白色,低于次范围的组织均现实黑色。窗宽的大小直接影像图像的对比度,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减少,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少,对比增加。

3 窗位:又称窗中心,为窗的中心位置,一般应选择欲观察组织的CT值为中心。窗位的高

低影响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

4薄层扫描:是指扫描层厚<=5mm的扫描。其优点是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的细节,一般用于检查较小的病灶或组织器官。

5靶扫描:是指对感兴趣区进行局部放大扫描的方法,可明显提高空间分辨率。

6 CT增强扫描:指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类型,有助于病变的定性。

7 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质时,所测CT值是它们的平均值,不能如实反应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一问答:

1试述肝癌和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

答:肝癌:一平扫:1大多呈不均匀密度影,.灶内合并坏死..囊变.陈旧出血则密度更低,新鲜出血密度增高,多数肿瘤边界不清。少数有边缘清楚的包膜。2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肝门推移。3侵犯压迫胆管系统造成阻塞性黄疸,CT示为肝内条索状和小圆形低密度影。4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成团。5多数可见肝硬化,脾大和腹水,少数有门静脉高压和侧枝循环形成。二增强扫描:1肿瘤强化呈“快进快出”,坏死和囊变区始终为低密度。2肝癌常侵犯门脉时,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出现动静脉瘘时动脉期静脉早显。肝血管瘤:一平扫: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可见小钙化密度影,瘤内也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二增强扫描:多数病灶呈“快进慢出”强化,瘤内血栓或纤维化部分始终呈低密度。

2试述肾癌和肾错构瘤的CT的表现特点

答:肾癌:1肾实质内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肿瘤较小时,肾轮廓正常,较大时,肾轮廓局限增大,表面凹凸不平。肿块呈不均匀的略低等或略高密度。肿瘤内出现坏死,液化,则肿块密度不均,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肿瘤有较新的出血时,则肿块内可见斑块状高密度2增强扫描:动脉期,富血管的肿块多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相邻肾皮质相近。在延时期,肿块密度比正常肾实质略低。肿瘤内低密度的坏死,液化区无增强。3肾静脉,下腔静脉受累:瘤栓表现为静脉增宽,增强后血管腔内可见不增强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下腔静脉内瘤栓可向上延伸到由心房,下腔静脉完全梗阻,可见肝脏增大,腹腔积液和腰静脉曲张等侧支循环。4肾窦受压变形,中断,移位。5周围侵犯:肾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肾筋膜增厚。6淋巴结转移肿大与远处转移。肾错构瘤:1混杂低密度肿块,内可见脂肪成分,CT 值-20HU~-80HU,具有一定特异性,但肿瘤内脂肪成分少于20%时,定性诊断困难。增强扫描,非脂肪部分可见中度增强。2肿瘤内出血时,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区,有时可见明显强化,提示肿瘤内形成假性动脉瘤。3肿瘤大时,增强分泌期扫描可见肾盂肾盏受压变形。3试述肠癌的CT的表现特点

答:肠腔内球型或环型软组织肿块,密度尚均匀,当肿块较大时可以有低密度的缺血坏死区,肠壁可以表现为管状不规则增厚,僵硬,肠腔变形或狭窄,肿瘤穿过肠壁到达浆膜层并向外蔓延时表现为肠壁模糊,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直肠乙状结肠癌容易侵犯盆腔内肌肉,受侵肌群肿大,密度不均匀,肿块与肌肉间脂肪层消失,膀胱和输尿管受侵时出现肾盂输尿管积水。直肠癌侵犯骶骨前间隙可出现软组织肿块影。结肠和直肠癌可以转移到肝,肾上腺,经淋巴径路可以转移到髂外动脉周围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4试述胃肠间瘤的CT的表现特点

答:CT检查无论良恶性均表现为黏膜下,浆膜下或腔内的境界清楚的团块,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较小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出现钙化,较大病灶境界常欠清晰,边界不清,可呈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可与邻近结构粘连,多发

生坏死、囊变及出血。当肿瘤坏死与胃肠道相通时,可显示液气平面。CT平扫肿块多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发生粘液变或出血、坏死和囊性变而使密度不均。肿块坏死多为小片状;钙化可为单个或多个细点状,散在分布。肿块出现溃疡时其腔面侧凹凸不平。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多不均匀,且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恶性程度低的病灶较小,密度均匀,增强时为轻度强化;高度恶性GIST病灶较大,瘤体内密度不均,增强时瘤体周围可见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细小血管影,以动脉期明显。

5试述胰腺癌的CT的表现特点

答:一:平扫:1肿瘤较小时胰腺轮廓可正常,肿瘤较大时胰腺呈局限性隆起或不规则肿大。2胰腺局部出现低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灶,少数肿瘤内有坏死液化囊变表现。3“双管征”: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扩大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骤然截断,这是胰头癌的主要间接征象。4胰周脂肪层消失:说明肿瘤已经侵犯胰腺周围的脂肪组织。二:增强扫描:1动脉期肿瘤强化不及正常胰腺组织,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影;门静脉期肿瘤仍为低密度灶,但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较动脉期缩小。2肿瘤直接侵犯或包埋邻近血管:如门静脉,腔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脾动脉等增粗,边界模糊,甚至被肿块包埋,门静脉或腔静脉系统内癌栓成低密度。

二名解:

1蜂窝征与晕征(肝脏):肝脓肿时,增强CT动静脉期病灶内呈斑片状强化及间隔强化影,称为“蜂窝征”,病灶边缘可出现模糊带状低密度,称为“晕征”——当病变内出现不完全性液化坏死时,这些细小的脓肿无强化,其间残存肝组织及纤维组织强化,形成花簇样改变,即“簇形征”。病变继续发展,小脓肿互相融合,坏死灶大小不等,间隔厚薄不均,即表现为“蜂窝征”,晕征”是由灶周水肿形成的。

2双管征及其意义: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扩大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骤然截断,这是胰头癌的主要间接征象。

3夹心面包征:动脉瘤样肠腔扩张现象,指肠道,肠系膜淋巴瘤造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互相融合,并包埋淋巴结系膜血管。

4靶征(肠道):肠套叠CT表现为具有三层同心圆环的软组织密度影,最内层代表套入部的内层,外层为陷入的肠系膜,因其含有脂肪而呈低密度,最外层是套入部的外层和鞘部。一、名词解释:

1缺血半影区:指位于不可逆梗死灶周围,经过血流再灌注后可以恢复功能的缺血脑组织区。此时电生理、功能消失,但结构完整,在一定时间内,在有利条件下可恢复,否则死亡。

2磨玻璃样影:肺实质、间质可发生。表现为肺实质内密度增高,但肺纹理不被掩盖。反映微小间质增厚或气腔病变,病理改变为肺泡腔内渗液,肺泡壁肿胀或肺泡间隔的炎症

3胸膜下弧线影:近胸膜面1cm内,2~5cm长的细线影,与胸壁平行;病理基础:小叶间隔增厚+肺泡萎陷

4蜂窝样影:多个聚集6~10mm囊腔,壁厚约1mm,多分布于胸膜下,为肺纤维化的后期表现;病理基础:肺间质纤维化+细支气管扩张

5胸膜下线影:与胸膜垂直的1~2cm长的线状影;病理基础:小叶间隔增厚

二、问答题:

1、观察异常X线表现应注意分析哪些要点,并举例说明。

答:观察异常x线表现,应注意观察它的部位和分布、数目、形状、大小、边缘、密度及其均匀性与器官本身的功能变化和病变的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一)位置与分布:不少疾病有好发部位,如肺结核多见于肺上部,肠结核多见回盲部,骨结核多见骨骺和干骺端并常侵犯关节。(二)形状与边缘:肺内致密影如为斑片状,则可能为炎症、结核或其它非肿瘤性病变。如致密影外形为圆或慢性愈合期中的表现;反之,如病变边缘模糊,一般反映炎症病

变正的侵润,且有活动性。恶性肿瘤在进展阶段,有时边缘也稍模糊。(三)数目与大小:病灶的大小,是单发抑或多发,有一定的鉴别意义。例如骨结核的死骨多而小,为多个米粒样;化脓性骨髓炎的的死骨则少而大,为单个或几个长条状。(四)密度与结构:病变密度的大小及其均匀性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例如肺内块状影密度高且不均匀,内有钙化,多诊断为结核球;密度不太高且均匀一致,多诊断为肿瘤,少数良性肿瘤也有钙化。骨密度增高反映骨质增生及硬化,骨密度减低表示骨质疏松或骨结构破坏。(五)周围情况: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对诊断有一定意义。如肺内大片状致密影伴有胸腔体积缩小的邻近组织改变:如病侧肋间隙变窄、横膈上升及气管向病侧移位,多见于肺不张;反之,如胸腔体积增大,则诊断为胸积液。(六)功能改变:器官的功能变化表现为心脏博动、横膈运动、及胃肠蠕动等改变。如心包积液或心肌疾病可见心搏动减弱;胸膜增厚粘连常见病侧横膈运动受限;胃癌则见病区及邻近胃壁蠕动消失。(七)发展情况:某些X线征象只表明病程中现阶段状况,缺乏特征性,若以检查前后照片相比较,可了解病变发展动态,易得出诊断意见。如肺内块状致密影,究竞是结核瘤抑或恶性肿瘤?如该影已存在数年之久,且大小又无明显变化,则可诊断为良性病变,常见为结核瘤,反之,短期内块影长大,则应考虑为恶性肿瘤,而急性炎症的进展比恶性肿瘤更快,病变消散也快。

2、试述脑梗塞的分期、病理及CT表现特点:

答:分期:超急性期(6 h以内)、急性期(6-24h)、亚急性期(1-7d)、模糊效应期(2-3w)、恢复期、软化灶(1m以上);

时间病理CT表现

<6h 细胞内水肿灰白质界线模糊

8-24h 脑水肿、脑细胞坏死低密度、边不清、脑沟消失、轻占位

1-7d 吞噬细胞↑、脱髓鞘更低密度、轻占位、边较清

2-3w 中心坏死、血管增生、低、等密度,模糊效应、脑回增强、占位不明显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大等

1-2m 水肿消失、囊性软化csf样囊性低密度、边清、负占位

3、试述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特点:

答:早期周围型肺癌:小片状→结节状→肿块影(分叶、细短毛刺、胸膜凹陷、含气支气管征、偏心空洞等)→转移、胸水、淋巴结肿大等。CT表现:边缘分叶,棘状突起,边缘毛刺,密度:大多均匀,可见小低密度灶;含气支气管征,小结节堆聚,胸膜凹陷征。

进展期周围型肺癌:> 4cm时,诊断不难。边缘分叶;毛刺;棘状突起等征象更明显

4、试述肺结核的病理演变过程,转归及Ⅲ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答:TB菌入肺→肺泡炎↙→完全吸收→TB性肉芽肿(增殖病变)→纤维化、钙化→干酪样坏死→空洞→播散等→空洞瘢痕性愈合、空洞净化。

X线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渗出、增殖、干酪、纤维化、钙化、空洞等都可以见到。1.渗出浸润为主型:大多呈斑片状或云絮状,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尤其是上叶尖后段多见。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同时见于两肺锁骨上、下区的病灶是继发性肺结核较为典型的表现。边缘模糊,空洞可为薄壁、张力、干酪厚壁和纤维空洞等。空洞播散所致的较广泛和散在的B播散灶,呈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斑片状影。

2.干酪为主型:

①结核球:干酪型病变被纤维组织所包围而成的球形病灶。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大小多为2~3cm;可达4cm以上。轮廊多较光滑整齐,其内的干酪物质可液化并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也可钙化。邻近肺野可见散在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称“卫星病灶”。

②干酪型肺炎:大量结核杆菌经支气管侵入肺组织而迅速引起的干酪样坏死性肺炎。常见机体抵抗力极差、结核菌高度过敏者。表现为肺段或肺叶实变,轮廊较模糊,其内可见大小不

等的不规则透明区,为急性无壁空洞形成表现。经支气管播散的斑片状边缘模糊阴影,以下肺多见。

3.空洞为主型:以纤维厚壁空洞、广泛的纤维性变及B播散病灶组成病变的主体,是主要传染源。①锁骨上、下区形状不规则慢性纤维空洞。②周围伴有较广泛的条索状纤维性改变和散在新老不一的病灶。③B播散病灶伴支扩及代偿性肺气肿表现。胸膜增厚,同侧胸廓塌陷,邻近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肋膈角变钝。

Ⅲ型肺结核的影像学CT表现:

①浸润为主型:a. 结节状或不规则斑片状影,密度不均。b.病灶内可见小空洞。c.常为多发,散在分布,边缘模糊。d.部位: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

②干酪为主型:

结核球:类圆形影,周边密度稍高,病灶中心可见小空洞影。钙化,边清,可见分叶状及毛刺、胸膜凹陷、卫星病灶等,不或轻强化。

干酪性肺炎:大叶型实变,可见多个小空洞,下肺常可见沿支气管的播散病灶。

③空洞为主型:肺段或肺叶内可见一个或多个空洞,新旧不一的结节状B播散灶,可见钙化。较多的条索状致密影,肺纹粗乱扭曲及支扩。肺门上提,纵隔移位,胸膜增厚胸廓塌陷等。

5*肿块的定性*

答:1部位:结核瘤??上叶尖后段等;2形态:分叶征??肺癌,无特异性;3内部结构:瘤内见1~3mm的低密度影,称为空泡征,多见于肺癌;4边缘:良性生长慢,边缘光整;恶性瘤多呈浸润生长,棘状突起、毛刺征;5邻近结构的改变:结核性??小结节、片状卫星病灶及厚壁的引流支气管;6强化:结核瘤的周边环形强化。

三选择:

1叶间裂:CT上肺叶划分标志,即无肺纹理的“透亮带”或高密度的“线状影”。斜裂从后上向前下走行,左肺斜裂先出现,多见于主A弓或稍上方层面。水平裂如与X线束平行,仅表现为三角形无肺纹理或少肺纹理区域,在薄层检查时,水平裂也可常表现为高密度的线状影,奇V裂(P 118)为先天发育变异,在椎体外侧与右无名V间可见前后走行的弧线,凸面向外奇V弓。

2、淋巴结(相对) 正常:直径多小于10mm;临界:11~14mm;病理性:等于或大于15mm 恶性或转移性:直径等于或大于20mm 。

3肺癌分期a、0期:即原位癌;b、Ⅰ期:最大径< 3cm,无肺门等转移c、Ⅱa期:最大径3~5cm,无肺门等转移Ⅱb期:最大径3~5cm,有肺门转移。d、Ⅲ期:最大径>5cm; 或有胸膜、纵隔转移;或伴有肺不张等。e、Ⅳ期:对侧肺、心包、或远处转移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