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认知的发展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教案

学科心理学任课教师龚晓慧上课班级 14级3班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法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学法指导】讲授、讨论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三、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种类:

(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

2、感受性变化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弱刺激能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2)适应: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

(3)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的现象。

(4)感受性与训练(敏感化):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

(2)辨色能力: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二)、听觉

(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间,纯音听觉的感受性不断发展,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促进其发展。

(2)言语听觉:通过言语交际和语言教育,到了幼儿晚期基本能辨明本族言语的各种语音。“重听”现象是言语听觉的缺陷。

(三)触觉

二、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能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七、八岁能辨别相对左右。距离:对熟悉的物体可以分出远近,幼儿的透视原理掌握不好。形状:小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半圆形、梯形;大班: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

(二)时间知觉:幼儿初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但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还不了解。幼儿晚期,可以辨别“大前天”、“大后天”,但还不能准确运用一些时间词语。

三、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持续性

3、观察的细致性

4、观察的概括性

(二)、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附:板书设计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的种类:

(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三、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5、观察的目的性

6、观察的持续性

7、观察的细致性

8、观察的概括性

(二)、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5、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6、激发观察的兴趣

7、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8、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教学反思】

第二节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记忆概念、种类、表象,掌握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掌握记忆过程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记忆方法,实际运用到现实学习中来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转化;记忆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

【学法指导】讲授、讨论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导入:复习上第一章的内容、心理实质

新授: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在举例的基础上讲解记忆的概念、总结出定义、用课件展示概念: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作用:

在学生列举实例的基础上总结,记忆的作用出示课件记忆在人的知识掌握、经验

的积累、智慧的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记”和“忆”的关系:

“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不会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记”得不好。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画家、建筑师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表演艺术家

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数学家、思想家

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动作为内容运动员

种类概念适用人群

(课件展示特点:先出示种类,然后是讲到那种记忆时出示那种记忆的概念,这样避免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三种: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即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识记后立即再现、再现后就不再加以保持。贮存信息的数量是7±2个组块。(3)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模式图

复习

输入的信息注意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

课堂练习:

呈现词单:

狗——桌子——狼——楼房——椅子——茅舍——房子——猫

被试如何回忆?

狗——狼——猫

桌子——椅子

房子——楼房——茅舍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这类记忆是最大量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仍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

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又往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

(二)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1、遗忘及其规律

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2、遗忘的种类

(1)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

(2)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

(三)回记——回记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1、再认

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人们往往以为不能重现识记过的事物就是遗忘,其实,能识别再度出现的事物,也是回忆。

2、再现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附:板书设计

一记忆是以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对经验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

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逻辑记忆

运动记忆种类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三种: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三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一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正确性

(一)记忆的准备性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表象

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略)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3、以形象记忆为主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5、记忆不精确

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的效果

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

3、偶发记忆

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

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

附:板书设计

一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3、以形象记忆为主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二幼儿记忆的培养

1 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

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

【教学反思】

第三节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想象概念、种类

2、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领会想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幼儿期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学法指导】讲授、讨论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1、黏合:

2、夸张与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

(三)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想象的内容与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3、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

分析教材上马克思的话,分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四)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略)

(五)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

2、想象是儿童理解的基础

3、想象在游戏中作用:游戏离不开想象

4、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5、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附:板书设计

一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二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题易变。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4~5岁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

3、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长一些。”

幼儿的想象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对感兴趣的主题常百听不厌,百玩不厌;对不感兴趣的主题,即使成人提出要求,幼儿也常予以拒绝。

(二)再造想象占主是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知识经验不断增加,兴趣范围逐渐扩大。

2、幼儿中晚期,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已在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能根据一些有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

3、幼儿晚期,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验来体会和想象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故意说谎。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游戏。

二、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附:板书设计

一、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二)再造想象占主是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

(四)想象有时与现实混淆。

二、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教学反思】

第四节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思维的概念及作用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幼儿思维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幼儿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培养

【学法指导】讲授、讨论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复习导入:

新授: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

2、概括性

3、社会性

(三)思维的种类

从个体发展来看从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直觉行动思维聚合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过程

1、比较

2、抽象概括

3、具体化

三、思维形式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附:板书设计

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性

间接性

概括性

三思维的种类

从个体发展来看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思维过程

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

2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一、创造性思维

1、概念: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2、基本过程: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二、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三、幼儿思维的特点

1、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2、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4、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5、幼儿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6、幼儿已能进行一些推理,但其水平比较低

7、幼儿理解力逐渐增强

四、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2、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

3、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

5、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附:板书设计

一、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幼儿思维的特点

1、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2、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4、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5、幼儿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6、幼儿已能进行一些推理,但其水平比较低

7、幼儿理解力逐渐增强

四、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2、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

3、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

5、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

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二)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1.目的性增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现象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3-6岁幼儿认知规律

3-6岁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即认知过程。 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知觉是人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记忆是指人对过去经历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 想象是指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是指人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认知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 3-4岁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感知范围扩展 随着中枢神经的发展和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展,3-4岁幼儿已经发展了各种基本的感知觉。他们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常见颜色;能辨认上下前后方位,掌握圆形、方形、三角形;能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能分辨物体的大小和远近;能区分白天和黑夜。 但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碰到什么就观察什么,顺序紊乱,前后重复,也多遗漏。他们通常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观察的随意性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的目标。观察受情绪影响较大。 (二)记忆具有无意性、暂时性、情绪性 3-4岁幼儿还未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因此有意识记较弱,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的记忆还很难服从于某一有目的的活动,而更多地服从于对象的外部特征。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容易被幼儿自然而然地记住。 3-4岁幼儿的再认和再现能力弱,记忆内容在其头脑中保留时间较短 3-4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记忆活动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差异。幼儿心情愉快则记忆效果良好,心情沮丧则有可能什么都记不住。

第三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教案 学科心理学任课教师龚晓慧上课班级14级3班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法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学法指导】讲授、讨论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三、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种类: (1)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 2、感受性变化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弱刺激能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2)适应: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3)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的现象。 (4)感受性与训练(敏感化):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 (2)辨色能力: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1)研究幼儿认知发展的目标:就是探查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具体说来,主要有两个——1、要了解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认知机能的普遍性变化,即发生在所有儿童身上的变化,而不管他们生长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2、了解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 2)认知发展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 3)认知结构,要认识这一概念,涉及到对“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指个体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之中,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是指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就会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促使主体调整原有的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叫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成就——1、发展了物体存继性的观念。2、出现了因果性的最初观念。特点——不能在头脑表征外界环境,而只是凭感觉和运动动作适应外界环境,并在适应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感知、运动技能。第二阶段叫前运思阶段。(约2岁—6、7岁,相当于前幼儿期和幼儿期)成就——儿童学会了说话(掌握了口头语言),能形成人和事物的心理表象,也就是说儿童获得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特点——1、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表现为儿童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世界,并相信别人的想法和看法跟他完全一样。2、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缺乏可逆性。分为逆向和互反两大类。 第三阶段叫具体运思阶段。(6、7岁—11、12岁)成就——儿童发展了概念的稳定性,达到了守恒。特点——1、儿童能理解事物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即出现了可逆思维。2、儿童的思维开始能从单一中心摆脱出来,即脱中心化。 第四阶段叫形式运思阶段。(11、12岁—14、15岁)特点——儿童可以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推理。 5)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成熟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新的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 2、经验。皮亚杰指出:物理的经验。数理逻辑经验。通过这两类经验,儿童分别构建两种知识:一是物理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儿童作用于物体,从而认识物体的种种特性。二是数理逻辑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3、社会传递。 4、平衡过程。皮亚杰认为,通过同化、顺应达到适应的平衡过程。 6)从皮亚杰关于影响认知发展的有关因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1、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当我们教育儿童时,我 们不能超越儿童本身成熟的条件,对儿童提供出过 高的不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成熟只是为我们提 供了教育的时机,我们要适时的提供训练和练习, 促使儿童能力的成长。 2、只是来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婴幼儿时期 一定要尽量让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儿童以身体 和五官接触外界事物,丰富了经验也就发展了他的 认识能力。 3、儿童诗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或人的本性总是要不 断的认识环境,才能适应环境,取得发展。 7)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和日常生活活动。除了 游戏以外,幼儿还进行一些学习,参加一些劳动。 幼儿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求知 欲,通过学习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受到认知能力的 一定训练,为入学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为了达到这 一目的,幼儿的学习必须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 园的各种课程设计也是设计各种教学游戏活动,激 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从中 受到教育。 幼儿的劳动主要是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如整理 自己的衣物、洗洗自己的小手帕等。这些活动有助 于发展幼儿的独立性,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培养 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总之,幼儿没有成人或学龄儿童意义的学习和劳动, 而幼儿的学习和劳动要取得成效,也必须通过游戏 进行。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它能提供儿童成长 的经验,幼儿离不开游戏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对幼儿游戏的剥夺,也就剥夺了他身心正常发展的 机会和可能性。 8)如何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 1、找“共同”,发现“共同”。通过游戏、教 学活动,引导幼儿分析比较,发现事物的共同之处, 从发现事物外部的知觉上的共同点过渡到发现事物 内部的本质上的共同点,发展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 能力。 2、丰富幼儿的知识。儿童的分类能力也同其 他认知能力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儿童本人所具有 的知识经验的影响。丰富幼儿的知识,能发展幼儿 的分类能力。 3、通过各种分类游戏活动,让幼儿动手操 作。对幼儿分类作业的评价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 求孩子;要考虑刺激物的数量和性质;分类的 方式要多样化。a、自由分类;b、示例分类;c、类 包含任务;d、类相乘任务。 9)掌握属概念的指标有:认识数的实际意义; 认识数字;认识数的组成。 10)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 丰富儿童知识经验,鼓励儿童多活动多操作; 成人和幼儿多交往,多指路。 帮助幼儿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空间关系的词语。 11)幼儿测量概念发展的内容: 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测量工具的用 途,如知道尺子是量长度的; 发展对测量单位的认识,并发展对物体的长度、 重量等最简单的测量机能。 学习将测量的结果用简单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包括发展识图和制图两方面的技能,即能看懂图 表形象表达的各种数量关系以及能根据测量得出的 数量关系绘制相关的图标形象。 ④发展守恒概念。 12)在教学条件下,幼儿测量概念的发展,大致可以 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阶段1——对测量的动作感知阶段; 阶段2——测量单位与被测量的客体建立联系的阶 段; 阶段3——测量概念形成和初步掌握测量技能的阶 段。 阶段3的特点:已能认识到测量单位虽然可以任 意设定的(如用一个小铁钉等),但必须前后一致, 即发展了单位必须是等量的观念;掌握了测量的 技能,如作线性测量时,每一测量单位必须首尾衔 接等;认识尺子、磅秤等常见的测量工具,并初 步学会用它们来量物体的长度,比较物体的重量。 (约6岁) 13)幼儿识图和制图能力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 阶段: 阶段1——对直方图所表达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动作 阶段(约3-4岁); 阶段2——数词同直方图表达实物数量建立联系的 阶段(约4-5岁); 阶段3——项目类捏代码与直方图表达的实物数量 建立联系的阶段(约5-6岁)。 14)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应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对时间顺序性(时序)的认知;对时距的认知; 对年龄时间的认知;④对时间媒介——钟表的认 知;⑤对习俗时间的表征。 15)幼儿时间认知能力,怎样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 水平进行教育呢 引导幼儿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认识时间; 引导幼儿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的认识时间; 引导幼儿摆脱知觉因素的干扰,深入认识时间的 本质。 16)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认知特点: 幼儿跟入学后的儿童相比,认知水平低,具体形 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还刚刚发展, 知识也十分有限,所以他难以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

第四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心得3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心得 关注高质量的语言输入与多样性的语言运用机会 1. 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不管哪种语言,不管哪个民族的儿童,语言学习(包括第二语言的学习)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幼儿的语言习得是几个范畴经验的整合,通常是以整体的方式习得的。幼儿首先要对物体“形象”在脑海中有认知,然后获得“概念”,再有“符号”的参与。从口头语言的角度来说,符号可能是一种语音,从书面语言的角度来说,符号可能是写下来的文字。当几个方面的经验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幼儿就完全获得了“语言”——包括语义、表达句式、语用等方面——的经验。 2. 什么是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早期阅读被认为是高质量语言输入的机会。从图画书阅读的角度来说,不同类型的图画书(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图画书),其语言运用都不尽相同。在给儿童阅读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本身语言成分比较好的、可以直接读给幼儿听的图画书。此类图画书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具有丰富多样的词汇,具有书面特征的句式,具有不同特征的语用。考虑高质量的语言输入,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给幼儿完整聆听书面语言的机会。 3. 什么是多样性的语言运用从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的经验也是语言运用的经验。多样性的语言运用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学语言三方面共十个块面的内容,即谈话、辩论、说明讲述、叙事讲述、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文学语汇、文学形式、文学想象。通过阅读图画书,幼儿可以找到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谈话、辩论、讲述等,借此把 图画书阅读中输入的词汇、句式、语言表达的方式通过交流转化成幼儿自己可以运用的经验。早期阅读过程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学习是紧密整合在一起的,而且多样性的语言运用不仅是在集体活动中实现的,日常活动、区域活动、不同领域的活动中也都可以实现。高质量的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31-36个月教程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 31-36个月儿童认知发展特征 进入31-36个月后,儿童对认知各方面能力支配性有所提高,持久性和复杂性有所増加。 1.注意发展特征 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该时期的儿童会有目的地、自主地保持注意力一段时间。比如,成人要求儿童看电视里的少儿节目,他们能集中注意看一小会儿,但如果不感兴趣,很快就把注意转移了。 注意时间可以延长至20-30分钟。 注意的事物增多,范围也开始变广。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注意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周围人们的活动。 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提高。在这一月龄段,因为有意注意能力的发展,涉及儿童自主意识的相关能力也同时提升。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每一次注意转移的时候,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注意一经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移到注意中心以外,而另外的新对象进人注意中心。注意的转移与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 2.记忆发展特征 3岁时,儿童就已经能再认几十天或几个月前注意过的事物了。 3岁时,记忆不仅仅可以保持到几周以后,还能重现。正是由于从3岁开始,重现的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3岁以后的事情才开始以深浅程度不同的印象被保存下来。 记忆仍然表现出易忘的特征,需要后期的强化。 3岁儿童开始尝试使用各种记忆策略,比如,当别人要求他们记住藏有小狗玩具的杯子时,他们会高兴地注视着藏小狗的地方,一边看着那个盖着小狗的杯子,一边对着它点头,或者说一些能表明藏在这里的话语,甚至把它移到突出的位置。 3.思维发展特征 由于生活范国扩大、行动能力增加,该月龄段的儿童对周围活动的兴趣不断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断朝着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容易按部就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启示。 皮亚杰是享誉盛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1921年,博士毕业的皮亚杰到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影响世界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用如下图表示:

从上表很容易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不一样的。0~2岁的孩子需要通过直觉和运动来获得经验。2~7岁的儿童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也是不可逆的。7~11岁的儿童最重要的是获得了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但是运算还是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从11、12岁开始,他们的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思维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对我国小学生教育的启示 1、小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固定顺序进行,一个阶段后再经历下一个阶段,没有什么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跳跃和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这对所有的儿童都一样。即感知运动阶段是前运算阶段的基础,前运算阶段又是具体运算的基础,最后才是形式运算,不能从感知运动阶段直接跳到具体运算,也不能先形式运算,再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 小学生年龄段一般是7~12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他们很多还带有在幼儿园生活时的习惯,好动,不能稳稳当当的坐着上完一节课。尤其是还可能带有前运算阶段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还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物。因而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作为教师,在了解到这一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后,就不必给他们带上“自我”、“自私”的帽子,而是表示理解,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慢慢的不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支持,逻辑推理思维开始发展,抽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二编、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模块一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认知的概念、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及其思维的发展。【讲授内容】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 第三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 教学难点:早期认知基础学前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 【教学时数】4学时 【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学前儿童。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儿童”,是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儿童,反映着人生的美丽,激励着生活的信念;复制着人类的希望,传承者人类的文明……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认知即是头脑中产生认识的内部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我的认知) ?认知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等,而且包括意识、智力、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当前最富包容性和启发性的认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包括对外界的认识,也包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的认识。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传统的评估常常导致我们低估儿童的能力,尤其是婴儿期和学前期的能力

第二节早期认知的基础 一般认为,新生儿和婴儿是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个体,他们的感觉器官极不完善,然而后来的研究推翻了这一说法,发现新生儿和婴儿具有非凡的能力。 一、视觉 视觉是婴儿所以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对新生儿来说,除了睡眠时间,他们都在积极的运用研究查看环境,收集信息。婴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视觉发展非常之快,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成人。 (一)视觉集中 从婴儿双眼结构来看,婴儿的视网膜、杆体细胞和椎体细胞在出生时已经发展的很好,不存在明显盲区。 新生儿最初2~3周内眼肌协调能力差,双眼协调比较困难,难以形成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时间集中在物体上 在婴儿2岁时,视觉集中表现的比较明显,可以追随缓慢物体的水平运动 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逐渐延长,3~5周的婴儿能对1~1.5米处的物体注视5秒钟,3个月的婴儿能对4~7米处的物体注视7~10分钟。5~6个月的婴儿能注视较远处的运动物体,如天上的飞机。 新生儿视野比成人狭窄。0~5岁的婴儿,其视野在中心线左右250~300内,视线上下为10度。焦距为17厘米 (二)视敏度 新生儿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觉对象进行有效聚焦,其视敏度比成人差,一般只有成人的1/10,2岁儿童的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三)颜色视觉 婴儿自四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波长较长的暖色比波长较短的冷色更容易引起婴儿的喜爱。 四岁起能将基本颜色与其名称相联系 五岁是儿童颜色视觉和再认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二、听觉 在妊娠20周的胎儿以及具备听觉能力,25周的胎儿可对声音刺激作出身体运动的反应,

幼儿认知能力

书名《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作者(美)里德利等(美)沃尔瑟 书籍 摘要1、我猜想,当每个人都沉浸在学习之中而忘却了自己曾是被迫而来的时候,学习环境就是积极的。要达到这种状态,课程的主题必须足够清晰、有趣和重要,这样才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紧抓目标 2、在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时,我们必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 3、学生要在学校和社会中成功的话,他们必须学会把握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课堂同时又必须是有意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生学习偏好。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借助一些被学生认可的能改善其生活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偏好。 4、作为专业教师,其整个职业生涯正是为把他们所有的理想(认识到的)和他们的实践(所作所为)相融合而不断地努力奋斗。 5、创建积极课堂环境的关键在于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 6、我们认为,如果教师想要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就必须认同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或动机需求,而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7、一项让学生描述积极课堂环境因素的测试提醒我们: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情感和学习经验因人而异。然而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忘记了讲台下学生的愿望。设想自己就是某个学生,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想到下列需求: ●情绪安全感 ●趣味性(生动而贴近自己的课程内容)

●自信(感到有竞争力) ●归属感(相互联系的感觉) ●权利(自我调控、自我接纳)和自由(抉择权、自制权) 8、创建具有情绪安全感、支持性学习环境的策略:教师示范勇于冒险的做法;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 9、课程内容到底怎样才称得上是生动有趣呢?虽然其程序取决于学生,但下面的一些综合观点、策略是要做的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言编排学习内容;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和提问;采用有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教学方法灵活可变,以适应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设法把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 10、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更加自信:乐于给予学生他们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认真检查、监督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的另一项基本职责就是时刻监督学生的学习;不要让学生感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翔实的反馈;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个体的努力和理解),而不是放在学习结果上(成绩,尤其是用来比较的成绩);教导学生如何设定学习目标和如何努力实现已定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一步一步走向你最终预想的发展方向;通过掌握程度的等级评定给学生一次以上的学习机会。 心得 体会《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读后感

《幼儿学习与发展》B卷及参考答案 -

《幼儿学习与发展》试卷(B卷) 用于学前教育专业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托尔曼 D、斯金纳 ()2.发现式教学方法的最大缺点是 A、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B、导致学生机械学习 C、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D、太耗费时间 ()3.下列说法中不能反映学习迁移现象的是 A、举一反三 B、由表及里 C、触类旁通 D、由此及彼 ()4.在奥苏伯尔学习分类中,将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联系,这种学习为 A、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 C、发现学习 D、机械学习 ()5.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当狗学会了对铃声作出反应,此时铃声已成为了 A、无条件刺激 B、无关刺激 C、条件刺激 D、泛化刺激 ()6.关于创造性与智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创造性越高,智商也越高 B、创造性高,智商就越低 C、创造性高,智商可能很高 D、两者毫无关系 ()7.最近发展区是由哪个心理学家提出 A、维果茨基 B、皮亚杰 C、布鲁纳 D、马斯洛 ()8.当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下列哪项不属于右半球的功能 A、具体思维 B、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 D、创造性思维 ()9.提出“学习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观点的是 A、行为主义学习观 B、人本主义学习观 C、认知主义学习观 D、建构主义学习观 ()10.我们通常将激发、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称之为 A、动机 B、需要 C、理想 D、信念 11.关于观察学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B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与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感觉运动阶段 0~ 2 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 2~7 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

(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 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 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 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心得 8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心得 如何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一、在生活中渗透教育。 幼儿日常生活教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各种日常生活的技能技巧对成年人来说,早已形成熟练技巧、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然而,幼儿还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独立生活能力还很低,生活习惯还在形成中,因此,在幼儿园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教育。 1、建立科学的一日活动常规,细化每一环节的管理,从入园、晨间活动、集体教学、游戏活动、餐点、午睡、起床、离园,每一环节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活泼的发展。 2、保教结合,把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强化幼儿常规习惯的训练,重视养成教育。在悉心照料幼儿生活的同时,积极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如饭前洗手是关系幼儿健康的问题,也是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过程,即使对小班幼儿,教师也要在耐心讲解示范甚至手把手教的基础上对其提出要求,想方设法让幼儿学会,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3、注重随机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常生活是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一个途径。在组织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敏锐地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把品德习惯教育、安全卫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 4、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组织幼儿日常活动中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件,使好奇心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与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感觉运动阶段 0~ 2 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 2~7 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 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 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 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