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第22课)

执教:淮安市复兴镇中心小学周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蓬蓬勃勃的含义,感受樟树旺盛的生命力。会用“无论……总是”造句。

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4.感受对比写法的好处,体会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并学习运用。

字词学习重点:

能结合汉字的特点和上下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蓬蓬勃勃”、“永久保持”、“瞻仰”的含意和表达的情感。(难点)

句段学习重点:

1、体会“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句子中饱含的赞美之情。(难点)

2、重点学习第四、第五段,通过品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旺盛的内在精神;感受樟树永远保持香气,永远拒虫的可贵品质。

3、学习第五段中的对比描写,懂得这样的用意和好处。

篇章学习重点:

1、通过朗读、揣摩,体会本文对比和“借物喻人”写法的奥妙,练习仿写。(难点)

2、结合课文和相关资料理解“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又为什么要在樟树下拍照留念”。(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班学生有良好的朗读习惯,善良、感性,但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欠缺。

对于本篇课文中樟树的特点理解并不难,其难就难在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走进文本,并将其与宋庆龄的伟大品质联系起来,从而激起学生对宋庆龄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师:课文朗诵;制作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板书课题,带着不同的理解课题。(假如要读出这是两棵巨大壮观的樟树怎么读?假如要读出这是名人故居前的樟树怎么读?假如要读出这是宋庆龄生前非常喜欢的樟树怎么读?)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说

引导关注文章首尾两部分:有什么发现或者说疑问吗?(如: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两棵樟树?人们瞻仰宋庆龄,为什么却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针对这些疑问,你还有什么大胆的推想?(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宋庆龄与樟树之间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关系?)

二、讲授精读,披文入情。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读。

一读: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圈出最能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再想想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一特点,用横线画出。二读:品读划出的词句,结合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练习读好这段话。【学生活动】

2、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交流圈出的词语

(1)师:这段文字中,那个词最能表现樟树外形特点?【板书:外形特点】(如学生说四季常青,告诉学生很多植物都是四季常青,这是他的生长特点,不是独特之处)都找到了吗,圈出来。板书:蓬蓬勃勃。

指名再来读读这个词,一起读。这是一个叠词。我们来比较一下蓬勃和蓬蓬勃勃,读读两个词,感觉有什么不同?(多指名几个学生读,让学生谈读后感受)咱们先来看看蓬勃这个词的意思。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这样预设一下:蓬,形容草木长得旺盛,勃,生命力旺盛。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形容植物长得茂盛,有旺盛的生命力。那蓬蓬勃勃呢?】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指导读好这个词)

这就是叠词的功效:生动形象,含义深刻。

引导学生用上一两个叠词说一句或一段话。

(2)哪些词句写出了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呢?交流

枝干粗壮师:联系生活:见过粗大的树吗?粗壮的枝干让你感受到……生:生命力很强。

伸向西面八方伸得远远地师:一起做做这个动作远了吗?远远的呢!来,你来读读这句话

稠密的树叶师:从这个词,你知道了——(非常茂密,密密麻麻)

绿得发亮绿色本是生命的颜色,绿的发亮,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

(3)出示图:看。这样粗壮的枝干加上如此稠密的,绿的发亮的树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蓬蓬勃勃。

师:看到这样的樟树,你还想到哪些词语?

(密密麻麻,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4)出示句子:现在,你能读好这两句,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5)这段还有一句话,写出了樟树的生长特点。出示,关注:无论……总是……

樟树四季常青,冬天的时候,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

夏天的时候,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

这里的无论……总是……是一组关联词,表示在不同的条件下,总会出现相同的结果。我们来想象一下:

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让学生往下接。】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樟树总是--- 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樟树总是——

无论在烈日下,还是在暴雨中,樟树总是——

此时,我们再来看这两棵樟树,你看到了什么?(坚强无畏)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段,你一定能读的更好。

指名读齐读

(6)读了这么多遍,会背了吗?屏显:先记住顺序,再记关键词最后熟读成诵。(出示图,背诵)

小结:樟树就是这样以他的蓬蓬勃勃感染着宋庆龄,陪伴着宋庆龄,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学习第5自然段:樟树还有什么特别可贵之处?

讨论交流:

(1)“永久保持”,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师:当它枝枯叶落时,香气还在。

当它被制作成家具时,香气仍然不变。你们想想看,还有什么时候,香气也不变?

(答案预设:被制作成药物时,香气不变;被大风连根拔起时,香气不变;被雷电拦腰劈断时,香气不变。)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他一天;也就是说要是这木质存在一年呢?

师:要是木质存在十年呢?一百年呢?永远存在呢?

师:多么可贵的木质啊。一起读读。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2)第五自然段还写了别的树木,具体写了石榴树。屏显: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寄生在树上。指名读。

师:为什么要写其他树木呢?有什么作用呢?(对比手法:石榴树虫子越多,越能反衬出樟树拒虫的本领强)这几句话该怎么读?

总结,齐读

总结,导读:樟树就是这样以他的蓬蓬勃勃和可贵香气启迪着宋庆龄,鼓舞着宋庆龄,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学习第六自然段,明确写法。

过渡,引疑:樟树蓬蓬勃勃,香气能永久保持,它有这么多的特别之处,难怪不仅宋庆龄喜欢它,人们也喜欢它。每次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游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下留影。可是,人们喜欢这樟树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特别吗?【引说:宋庆龄与樟树之间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让我们再次走近宋庆龄,感受她的品质。

(1)出示宋庆龄生平资料

A、读读这些资料,引导比较宋庆龄与樟树之间许多的相似之处。

答案提示:1、宋庆龄一生追求革命真理,贡献巨大,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2、樟树生命力顽强,宋庆龄在长期的革命岁月中历经苦难,从不退缩、动摇。

3、宋庆龄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不畏强暴,勇于同各种反动派作坚决地斗争……

B、想象训练:是呀,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宋庆龄看到樟树四季常青,生命力如此顽强,她会想----- 【樟树这么顽强,我怎么能输给它。】

当她看到樟树身上的香气不会因为自身的改变而消失,保持永恒,她又在想----- 【我要向樟树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革命。】

(2)点明写法

学到这里,发现没有这樟树已经成为了宋庆龄的亲密伙伴与战友。人们看到这两棵樟树就不由得想起宋庆龄,人们瞻仰宋庆龄又情不自禁地在在樟树下合影,来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这正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板:借物喻人】

四、学生活动,模仿写作。

1、引导回忆《马诗》《梅》等诗,体会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与作用。让学生模仿写作:写一种动物或植物,先描述它的特别之处,然后写写它很像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的什么品质。

2、出示学生习作片断,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阅读有关宋庆龄或其它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

2.阅读许地山的《落花生》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背诵课文。

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品格高尚蓬蓬勃勃粗壮稠密常青

贡献巨大可贵香气永久拒虫

借物喻人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WTT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能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内心斗争。领悟体验部分词句。 3、感受博莱克坚强神气,儿童团员的宽容友爱、真诚善良,以及观众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观看或向大人了解国庆阅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入题。 1、出示课题,学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2、观看建国五十周年国庆阅兵仪式,学生说感受,评评参加检阅的人。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1、过渡:同学们用最美好的词语评价了参加检阅的人,今天我们将来到波兰首都华沙,参加那儿的国庆检阅活动。看看波兰观众是怎样评价这次检阅的。 请大家打开书本,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找到后,多读几遍。 2、学生读课文,观众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交流。板书出示最后的两句话。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反复读,读后质疑。(随即解决知道的问题,如,这个小伙子是谁?......) 归纳板书:是啊,为什么说小伙子真棒? 三研读一(“这个小伙子真棒”) 1、我们先来认真读课文,找一找小伙子博莱克棒在哪里?用横线划下来,体会体会。 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等......老师也读出了博莱克很棒。) 来,大家读读,你们是从哪里看到博莱里克很棒?(注意从词语中体会)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谭万新高龙中学 教学目标页 1 第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搭石》教学设计(完)

5.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主备人:唐国斌10月14日科组长评级:科组长签名:

《春》教学反思 唐国斌 通过“鑫光大道”之“精教多学”赛课,收获颇多。经过评委老师寥寥数语的点拨,迅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学设计上犯了点知识性错误 1、在指导学生辨别比喻句和拟人句的时候,处理简单,粗糙,没有详细阅读相关知识材料,有点断章取义。如“比喻重点在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是仿照人,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构成,重点在“拟”,而拟体(人)则在句中不出现。”图方便在网查找,不加仔细辨析就采用“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作为拟人句评判的三个必要条件,本可点一下两种修辞方法的概念,却奢望给学生一把判断的尺子,太绝对化了。导致有文中有几句只判断为比喻或者拟人,如“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只判断为了比喻,错误的忽略了后半句“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中拟体没有出现而没有分析拟人的修辞。

2、粗心,贪图简洁,“喻人句”,本来上午还是打成“比喻人的句子”这样不经大脑的说法,导致学生练习时候找不到北,害得自己还得费口舌去解释。 二、个人能力有待提高。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几个问题: 1、教学评价语欠缺丰富多样性; 2、教学情境创设欠缺; 3、教师语言平缓,课堂一马平川 三、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到位。 1、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积极性,参与面小。 2、笔记习惯,练习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是比较的被动,需要 提醒再提醒才很不乐意的行动,今后的课堂上必须要多训练,养成习惯才好,同时,检查落实情况的手段,方式必须要落实。 3、书写习惯。学生书写普遍较差,强化练字时候,没有很好的措施针对不认真的学生进 行跟踪,以后得在这方面跟踪落实到位。 今后应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查阅资料,真正多方面培养学生素养。 四、课堂效率不够高 形式比较单一。应多提供言语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 扬长避短,希望能将这一课所得,运用于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表现美的。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 一、复习,了解“搭石”是普通的石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齐读课题。打开书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知道什么是搭石? 生回答,课件出示: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请同学们齐读句子,读的时候表示搭石特点的词适当读重音,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搭石是什么样子的。(生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什么是“搭石”,回顾上一节的内容,也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搭石是一些天然的石头,在农村实在是太普通了。然而,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生接)一道风景。”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 “一道风景”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 出示2幅图(一幅景物风景、一幅人物风景),这就是一道道风景,美吗?(美丽的画面就是一道风景,这风景可以是山水虫鱼、风花雪月,也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让你读这句话,你会强调哪个词?(一道风景) 请学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本课的中心句,统领全文。在学生一向理解中,“风景”指风光景物,忽略了人物的风景,而这恰恰是本文的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要先打开学生的思维,为理解全文铺垫。】 读完了这句,你有疑问吗? 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学生的质疑能力很重要,有疑才有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阅读,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感悟:“搭石”是一道风景。 (一)自由朗读。 师:是呀,这么普通的石头到底美在哪里呢?有疑则有进,请同学自由读课文2、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画出体现美的句子。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舍得给时间学生进行个性阅读,从中获得感受。】 (二)分享交流。 师:搭石的美在哪?请你把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件做好超级链接,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相关段落)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_教案教学设计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乡情。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同学,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是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轻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轻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 2、通过学习你对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二、依标导学,深入探究课文 大家通过上节课的朗读对课文有了这么深的了解,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分析,大家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你能用简单的话语描述清楚什么是搭石么? 人们是怎么挑选,摆放搭石的? (理解“平整方正”“两尺左右”,体会人们的细心和爱心。) 三、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一起来发现,感受这之外更感人的美吧! 1、请同学来朗读二、三、四自然段。 (朗读是安排三位学困生,这样便于掌握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请大家自己再来朗读一遍,边读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生在谈自己发现的美时,会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师提示: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告诉大家?锻炼孩子们概括能力。)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检阅》教学设计.doc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河南省新密市实验小学 高晓娜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丿2,学科:小学语文 2,课时:第二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检阅的资料。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波兰这个国家。 二、教学课题 1、联系上下文知道“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明片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三、教材分析 《检阅》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围绕木组专题“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而选编的。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Z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知道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明白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叩勺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感悟法:创设情境,引导转换角色,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博莱克训练的艰辛,儿童队员的思想挣扎,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人物的形象。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复习词语。(出示本课的生词,指名认读。) 2、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导入: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继续学习 《检阅》。板书出示课题。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和同学交流,队员在检阅前怎样解决一件棘手的事,知道儿童队员 的心理变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杯为什么这些小伙子真棒!”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的词语。 二、走近检阅,情境感受 1、(播放我国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的场面)我们国家 在60大庆时也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检阅,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景。 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 2、让我们再来到波兰首都华沙,参加那儿的国庆检阅,看看当时的情 景怎样?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10、11自然段,感受当时的情景 画出能表现当时场面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读岀当时场面的隆重及盛大。 4、在场的观众是怎样评价这次检阅的? (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印度》教学设计

【课题】七下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3 节印度(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目标】 旅游攻略: 1、根据地图,确定印度的位置,了解印度自然环境,准备好随身衣物。 2、了解印度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做好景点的推荐。 3、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做好美食的推荐。 4、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做好印度社会现状的分析。 【教学模式】以游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思考与交流 观察与思考设计旅游攻略: 根据提示,分小组完成任务 (一)自然环境: 学习要求: 1、据图描述印度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及河 流。 利用气候图,分析印度旱涝灾害的形成 〖课堂活动一〗 发挥团队力量: 小组合作,制定一份旅游攻略 教师指导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在 哪? 出示地图: 1、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 (1)据图归纳印度位置: 〖知识点归纳〗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教师归纳:描述位置角度应多样化。 (设疑)确定了目的地,我们准备背包,你的背 包里会准备什么呢? 展示老师背包物品: 学生阅读课本P69—2页思考回答: 1.位置及相邻国家 2.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 是德干高原。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示,制定旅 游攻略 学生据图分析归纳: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北部,大部分 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 湾,西邻阿拉伯海,南邻印 度洋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发言补充 结合地图, 学习印度 的地形和 气候,培养 学生分析 问题,归纳 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 据图归纳 的能力 根据自学 内容,分析 应带物品, 从而培养 学生地理 素养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_教案教学设计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本文是关于《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分析】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情分析】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城市的孩子几乎无人知晓什么是搭石,读悟、探究的兴趣应该更浓厚。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应注意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动。同时,四年级学生已会运用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搭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2张图片,猜在哪里?外滩。这就是我们咸宁市的照片,有着高楼大厦,有着繁华的夜市,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超市,还有着便捷的交通。 生活在城市里方便吗?方便。 2.但有一个人,就是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他去了大城市之后,反而更喜欢他落后、不方便的农村了,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 二、精读课文: 1.搭石只是普通的、毫不起眼的石头,可在作者的眼里,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这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体会这风景中所蕴含着的美吧! 2.请大家自由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你认为美的“风景”,圈出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动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美。 (生默读时,师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就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在阅读中要多运用。】3.生默读第2自然段后反馈: 先读一读你划的内容,再说说你圈出的动词,说说为什么圈这个动词,最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1)预设第2句: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①生反馈。说出“谴责”。 “谴责”是什么意思?严正申斥、严厉斥责。 ②乡亲们为什么会去严厉地斥责那些没摆搭石的人?【贴纸条:为什么】 因为他们怕别人踩凉水。 ③他们这样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贴纸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们有爱心、关心别人、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贴纸条:爱心、关心、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 ④这里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的?我们来归纳一下方法。 【贴纸条:划“风景”、圈动词、体会美】 理解动词或其它字词哪些方法?(释义、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还有哪些方法?【贴纸条:表演、想象、联系实际】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检阅、盛大、隆重等词语。 2、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中国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队伍的场面。(课件1) 2.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活动仪式的场面?(检阅)这也正式我们第14课的课题,齐读课题两遍。通过看视频和初读课文,你能选出检阅一词在文中的解释吗?(课件2) 3.文中的词语你会读吗?还能用这些词说说视频中的画面吗?(课件3) 4.你想参加这样的检阅活动吗?为什么? 二、学习课文1—9段,体会儿童队员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关爱 导入:(略) 1、听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队员们在准备检阅游行时,在商量什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课件4 )(课件5停止朗读,展示问题及答案) 表演这一场景,引出及理解文中成语“鸦雀无声” 2、品读第6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富有爱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导入:虽然俱乐部里鸦雀无声,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可是队员们的心中却想到了许多,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 (2)找出5个问句,引导理解(课件6) (3)抓住5个问句,引导理解队员们的三种想法(课件6) (4)引导理解队员们有想法却左右为难的心理活动(课件6) (5)体会这些犹豫中所展示的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之心。(课件6) (6)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第7至9自然段,感受队员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和信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看,在同学们左右为难时谁来了?(课件7)说说感叹号会带来什么? (2)理解第7——9段中的4句感叹句,知道队员们做出的决定。 (3)说说为什么这是个好主意?感受队员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和信任。(课件7)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所用教材为北斗地图新课标区域地理,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必修课本里已经学过基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地理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区域地理部分学生经过东南亚,东亚这些区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技巧,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让他们把握区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三条主要河流,三种气候类型等,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具体特征。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五、学法、教法分析 学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要具备从地图里提取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也很重要) 教法:自学指导法(学生是学习主体,要学会自己探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创设情境法(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指“亚洲地形图”讲述: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带回佛经600多部。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 (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国家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搭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河镇磨盘小学雷亚教学目标: 1、理解“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会动作,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作者的家乡,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尤其让作者难忘的,是小溪里那一排排,一块块的搭石。 3、前面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生词。现在来回顾一下,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是如何出行的? 二、研读课文,品读词句 1、搭石只是普通的、毫不起眼的石头,可在作者的眼里,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这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体会这风景中所蕴含着的美吧! 2、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人们摆搭石、写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交流。先说说第二自然段你划出来的句子。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上了点年岁的人,这么急着赶路,肯定有什么急事,大家想想可能会是什么急事呢? (2)尽管事情紧急,但是,一旦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人们是怎么做的呢? (3)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善良) 4、精读第三自然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想想一下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4)现在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来场接力读,老师读前面的,你们马上接上后面。老师读得快,你们也快;老师读得慢,你们也慢。 朗读指导:体会“协调有序”: 师生配合读:(节奏有快有慢)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5)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是不是有人指挥啊?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这段里,你能找到描写家乡自然风景的词语吗?(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看着这两个词,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7)解释“绰”的意思。 (8)看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板书:画面美)

检阅的教学设计

检阅的教学设计 检阅的教学设计 检阅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说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旅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文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还是队长打破了僵局,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 课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从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人物形象比较丰满。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 个生字,会写14 个生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商定、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方便、羡慕、情不自禁、盛大、隆重、街道、人山人海、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议论”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语。 三、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总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本课语文学习的重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另外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使学生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

7.3印度 教学设计

§7.3. 印度 《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印度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举例说出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课标分析::从整体的课标要求来看,印度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需要学生能够借助地图和资料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人口的特点和优劣。对自然环境方面,要求能够根据资料概括其特点以及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印度在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体现在其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要求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教材分析】 课本第七章第三节共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邻国等。由优越的地理位置引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运用材料来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讲了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均的影响以及其主要粮食作物运用活动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最后讲了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和特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日本东南亚等有相似之处,都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开始,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并与前面的知识产生结构上的联系,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气候并且深受其影响的人文特点,比如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这一小节就有很强的抽象性,比较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地图,能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能够说出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通过课文和其他所给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单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