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特点

中国电影的特点
中国电影的特点

中国电影的特点

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还要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电影就其本身作为一种观念形态,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这就使得中国电影理论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历史。这一传统和历史有以下3个特点:

①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使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总结理论相结合的实用美学。

[b] ②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b]这使中国电影理论相对注重电影功能的研究,并且不是停留于抽象的载道功能,而是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电影本体论。并具体演化为对电影和时代、电影和社会、电影和人民、电影和政治等一系列关系的研究。

③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的研究上侧重于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镜头水平的研究。剧作是中国电影理论本体论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这一水平上,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戏”。这一概念强调电影的戏剧本性,而把“影”看作是完成“戏”的手段。影戏虽是一种独立的兴行物,然而从表现的艺术看来,无论如何总是戏剧.

中国早期的电影通大都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的声明,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戏理论注重对电影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人们在这一前提下,对电影剧作的选材、结构、冲突、高潮、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要求剧情曲折有趣、耐人寻味,要求保证叙事的“调和”、“流畅”。和情节因素相比,造型因素主要被看作一种“扶助”的成分。

到了中国近代,由夏衍等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他们在参加编剧创作的同时,亦着手建立新的电影理论批评工作。他们从革命的功利目的出发,要求电影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舆论工具。他们阐述了电影与时代的关系、电影的阶段性等问题,亦涉及了主题与题材、形式与内容、真实性与倾向性等广泛的文艺理论问题。这些主张超越了抽象的“为人生”和“教化社会”,而把电影放到更广阔、更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

60年代初,袁文殊、罗艺军等人把“向传统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提出。他们阐述了电影艺术“具有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认为这是电影艺术“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关键之一”。他们主张“电影艺术向民族传统学习,主要是向传统的姐妹艺术学习”,认为这种学习包括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艺术技巧等不同的层次。徐昌霖的《向传统艺术探胜求宝──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以及韩尚义的《环境·情景·情境》、姜今的《论形式美》等文章,

分别从叙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影创作中如何对传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传统美术和画论的经验进行借鉴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重新开始了电影理论的建设。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标志这一时期电影理论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是对电影本性的探讨。

不可否认,电影艺术在形成过程中,确实从戏剧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电影依靠戏剧迈出了第一步。然而当电影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之后,难道电影还要永远依靠戏剧这条拐杖走路呢

[b] 不要忽视了电影的文学价值.“文学价值”

首先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其次是“关于典型形像的塑造”

第三是“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段”

第四是“节奏、气氛、风格和样式”[/b]

这些都是应由剧本所“提供”和“决定”、而由导演用电影手段来“体现”和“完成”的“文学价值”。

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研究在6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一方面表现在对这一主张的具体和深入的阐述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这一口号本身的反思上。电影的民族风格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既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民族特色(人物的民族气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民族风貌)把握上,也显现在民族审美经验、审美习惯的追求中。这不是对古典文学、戏曲、国画的某些技法、程式的生吞活剥,而是按照电影艺术的特性吸收传统美学的精神。

新时期电影理论的发展,一个共同的倾向是对传统命题全面反思,开创了中国电影理论史上一个空前活跃的时代。

8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点

8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点 一个看似简单然而意味深长的事实是,只有被放置到社会事件的语境当中,物理时间才有可能获得价值。80年代也因“拨乱反正”的政治议程而被视为一个意义完整的“新时期”的历史段落。“新时期”的到来,通常也意味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一种写实的因而也是更加真实的现实主义开始踏上归途。借用现实主义的术语来说,电影更为“忠实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民众的情感与日常经验。 80年代电影的第一个定焦镜头无疑就是“文革”反思。然而矛盾的是,批判“文革”的电影所袭用的恰是“文革”时期的电影。《泪痕》这部电影就是这样。影片的主人公一位市委书记总是出现在端正的特写与近景镜头里,而那些不法分子则总处在倾斜的角度上。这部粗糙的影片作为一个相当明显的例证,说明了一种矛盾,一面是80年代被看做文艺疏远政治的时期,另一方面所强调的又是文艺参与政治议程的功能,这样的关系也体现在那些更为精致的故事之中。 影片《巴山夜雨》获得了80年代第一个金鸡奖。它的叙事基本上是在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空间里完成的。在一艘客轮上,两位便衣警察秘密押送一位诗人,而住在同一间船舱里的人物,则有青年工人、农村姑娘、女教师和一位要去江上祭奠儿子的母亲。恰如“同船过渡”的寓言所示,不同身份的人在同一个空间里结成了某种共同体。尽管两位警察阴冷的表情给这部“故事片”增添了不少悬疑气氛,但叙述的旨归却是预先规定了的,并不会出现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当诗人在某地被释放后,两位警察也被证明是该共同体中情非得已的成员。尽管《巴山夜雨》已放弃了《泪痕》所钟情的那种简陋夸张的善恶相争模式,但是回应政治诉求仍是同样的要务。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县委书记形象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青天情结,后者则用诗人的角色成就了一次“归来者”的询唤。 80年代第二个金鸡奖的影片《邻居》,则更像是“文革”之后开始职业生涯的第四代导演的自我陈述。片中的人物是一个极具隐喻意味的机构,一所“建工学院”的教职工。影片描述了他们困窘的物质生活和低落的情绪,尤其为人称道的是,电影的镜头并未回避主人公们逼仄的居住空间和拮据的经济收入,似乎不加修饰地呈现了一个拥挤、凌乱甚至有些阴暗的环境。但在同时,这些语言和画面的现实也必将在叙述结构中得到修饰和解决,从而将故事中的现实处理成了现实中的意外。在结尾处,一个伟大吸引人的形象——建工学院的党委书记,重新回到政治生活中来帮助主人公们迁入新居。 80年代电影界的另一个热点,是关于娱乐片的探讨。电影的娱乐功能自“左翼电影”开始受到压抑,“十七年”及文革时代被压至最低点。改革开放初期,娱乐片作为“题材样式多样化”中的一类片种出现,以其数量上的不可觊觎和质量上的差强人意引起电影界的争论。这场争论在80年代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观众对电影娱乐功能的需求却日益增强。 娱乐片对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冲击是以武打形式发起的。1980年张华勋导演的《神秘的大佛》是国产片中较早的一部武打片,它以寻宝为主题,在其中穿插凶杀搏斗情节,情节曲折且富于传奇性,作为开端作品,导演为影片确立了伸张正义、弃恶扬善的文化价值框架。影片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老一代批评家梅朵的意见基本代表了当时对此类影片的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看法 2011年是中国电影辉煌璀璨的年份,刚刚过去的2010年作为中国电影大年,涌现出《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风格鲜明、成绩斐然的电影巨作,中国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首次强势突破百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队伍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挥着各自的传统与优势,为繁荣新中国的电影事业而共同奋斗,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谱写了新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辉煌的篇章。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链的逐渐完善、各种类型电影制作经验的丰富,中国电影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电影虽然经历了几个起落,但仍然有不少的优秀作品出现,《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早春二月》等等。这些影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影片。很少有去关注小人物的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一般赞美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表现出激情昂扬的基调和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影片所张洋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时代风尚都有转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过于重视电影的宣教功能呢过,电影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政治宣传的烙印,简单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削弱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 经过了70年代的浩劫,知道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才慢慢的从政治的阴影里走出来,并且反思自己的不足,有意识的转向传统挑战。首先是电影美学的更新。与此同时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相继崛起,不仅展现了纪实美学的动人魅力,而且也宣告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艺术改造完成。中国电影无论在许是手段、影像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都开始想电影本身回归,在重视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他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其次中国电影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给予和发展道路。随着《红高粱》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将等,中国电影开始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进一步走向深化,电影也在文化转型的总体格局中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1世纪的中国社会,随着外来文化队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及商业消费文化的崛起,文化背景日趋多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中国内地电影,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也开始应对挑战和自觉转型。一方面是商业大片,比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另一方面市《暖春》《云水谣》《可可西里》等文艺片深入人心,硬的观众的青睐。同时迅速成长的中国新生代导演,也开始引起国际电影节的关注。 新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其政治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政治正在一步一步民主,我们的电影才能有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在电影业的高速发展中,确实也凸显了一些问题:我们目前的电影市场更像是用添加剂催胖的肉鸡,而不是一点点养大的柴鸡,看上去很美,但根底还不坚实;我们的国产大片并没有留下和它的轰动效应相匹配的精神遗产;每年有近一半国产影片无法进入院线和观众见面;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促进艺术电影健康发展的机制,而艺术电影的先锋性和独立品格恰恰能够给大众电影提供源源不断

30年代电影特点

论中国“30年代”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的传承关系)(奇爱博士) | [<<][>>] 现实主义(realismo),是文学艺术上最常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创作方法。它一般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把它放在整个艺术电影史的进程中,现实主义这种反映原生态相对简单(就先锋派影片而言)的创作方法却并不想当然的一开始就处于优势地位。究其原因,是由于欧洲——电影的发源地——贵族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贵族们保守的思想传统促使电影无法向大众普及。随着艺术电影道路的分流,代表大众的现实主义逐渐兴起,到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兴盛一时。这种电影美学风格的最终确立对于整个世界电影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电影最终冲破了贵族艺术的桎梏,而为底层大众而接受。 然而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美学特征并非意大利电影大师们的首创,早在十余年前的30年代,在遥远的中国,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已经创作出的一大批具有“新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并取得了很大的反响。从整个世界电影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甚至走在了意大利电影的前面。不仅如此,它与40年代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又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这之间美学风格的传承演变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主义影片的类型——关注对象的选择 笼统的说现实主义,未免范围有些太大,简单的说,凡是世界上发生过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应归入现实题材的范围,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现实是与真实分不开的。现实题材,必须以真实为基础。一件事,

不管它发没发生过,起码要言之成理,使人信服,这才是真实。由此,我们来看看二三十年代电影史上的种种现实题材,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中国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是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 1.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 电影在法国诞生,似乎注定了这个美丽的国度将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至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电影仍然是世界电影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一位位大师们所建立起的电影美学规范是今天习影者不二的样本。20年代的法国,先锋主义电影兴盛一时,饱含着试验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电影艺术家,透过其深邃的思想,留给人无尽的回味。而在30年代的现实主义浪潮中,他们用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像,深刻的哲理性与思辩性勾勒出一幅幅法兰西风景图。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更新了“现实”观念,在影像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哪怕仅从形式的表层来看”,换句话说电影不重外而重事物内在最具有特色的运动。把握真实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有克莱尔、卡尔内、让·维果等等,但其真正的领袖当属让·雷诺阿。巴赞说他的影像“从诸多方面预示着后来电影风格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演进”。特别是让·雷诺阿对景深镜头的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其场面调堵现实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总的来说,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现实主义,但与中国电影相比,似乎又“现实”的不够彻底。 2.美国的好莱坞式现实主义 当今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最强大的一极,代表着电影业最先进的科技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谈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

谈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1976年——1989年) 一、“恢复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伤痕电影现象 1977年生产故事片约18部,1978年就生产故事片40多部,产量很快赶上了文革前60年代初的水平。对“文化大革命”的体验,揭露和反思成为当代电影创作的最初的出发点。 这一个时期的电影创作有几个特点:首先,创作的主题基本都围绕着揭批“四人帮”,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两个中心展开。其次,来自生活的基层的文艺新人开始了控诉着“文革”带来的苦难,形成一股来势不小的“伤痕文艺”的高潮。 四人帮作斗争的影片《十月的风云》;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大河奔流》;惊险式影片《黑三角》等。 总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三中全会之前,全国处在新旧交替、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电影创作也收到政治的制约,处在徘徊状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突破。 二、第一次创新浪潮(1979年—1980年),纪实美学的追求 1979年转折的一年,开始创新的一年。从理论上展开了电影本质的讨论、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的引进和比较,推动了我国当时电影美学的发展。 1979年影片从风格样式上看,有正剧、有悲剧、有轻喜剧、有故事片、有惊险式的影片。在电影的视听语言方面,都利用画面造型、画面构图、光线处理、声画结合来创造气氛。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主题意识得到强化,创作自由得到较大发挥,风格呈现多样化倾向。在叙事美学中融入新的电影观念,运用电影手段创造自然朴素的纪实风格,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尤其重视长镜头的拍摄和实景拍摄,是纪实美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979年以后出现的电影作品,都不再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带有艺术家个人的色彩,体现了创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创作个性。 三、1981——1983,影像美学的崛起 1981年是大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很多著名导演都完成他们电影生涯的得意之作。如成荫导演的《西安事变》、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王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等。成荫的最高美学理想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重现这段历史”。在《西安事变》中,成荫导演把追求“真实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追求人物与环境的真实”的纪实风格与蒙太奇的表现手段完善的结合起来。 1982年凌子风导演的影片《骆驼祥子》在拍摄完成,影片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影片的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语言生动传神,将观众置身于20年代老北京的真实环境中。 四、1983——1986,第五代崛起 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是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的具体表现是西部电影,在艺术上称为寓言电影,即每个镜头都有着深刻的涵义。 第五代电影特点是:现代意识和冷峻眼光;影像意识,发挥造型形象;主体意识,个人风格得到超前发挥,注重个性;注重中国文艺传统,吸取营养又思辨传统。 因此,第五代导演还是以文化载道,用电影表达自己的理念的一代。但是很奇特的一点就是,第五代的商业片往往比艺术片个更加的前卫。 五、1987——1989,多元化探索 1987年,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张艺谋。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讲究“造型美”。他在1988年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他没有继续拍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而是逆向思维,走向另一个方向,意图让电影重新回到电影院。 1988年前后出现娱乐片的生产高潮,娱乐影片成为市场热点。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四位大导演分别将王朔小说改编成电影,这股王朔热称为王朔现象。王朔电影年产生的原因在于,市民文化的出现;人们渴望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商业电影的到来,也促使电影人寻找

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世界电影史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攀升。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每年一度的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金鹿奖等评选出的多部优秀影片,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这不仅仅延续了原来的经验和传统,同时也有当代人的开拓,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3. 对现实题材存在胆怯心理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篇 一、绪论 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 一、早期电影发展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 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 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

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翼电影运动 (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 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 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几个特点: 题材现实 人物鲜明 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 重视电影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 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 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等。 3)重视影像造型。 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香港电影特点

香港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电影中“侠”的英雄好汉形象和英雄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观众,所以武侠电影主要是从心理上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关键词】:香港武侠电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在看武侠”,这一点也不夸张,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1928年推出的《火烧红莲寺》造成轰动效应以后,武侠电影渐臻成为中国电影图式中一个独具文化内涵的传统电影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武侠电影成为香港影坛的中心,至70年代达到鼎盛,8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武侠片又与多种类型片结合,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香港武侠影片的产品至今早已超过千部,作为香港社会精神圈最好的展示,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武侠影片在视听的层面上支撑起了特定时期的香港文化。 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紧张暴力的画面,帅气潇洒的演员,更重要的原因是武侠电影它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一种“侠”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观众。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出了他对“侠”的理解:“侠之小者,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其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即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者素有的风范。 侠的形象在各部武侠电影中都被饱满的塑造了起来,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体现了中国传统精神,形成了一种“侠文化”。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电影海报设计研究

“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电影海报设计研究 ■刘云玲 摘要 海报又称招贴,是以印刷为主张,贴在公共场所传播活动信息或理念的视觉艺术形式。由于海报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工具。海报设计必须有相当的号召力与艺术感染力,要调动形象、色彩、构图、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它的画面应有较强的视觉中心,应力求新颖、单纯,还必须具有独特地艺术风格和设计特点。 极简主义主张把视觉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这种表现手法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感受,而且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度。它的设计原理和表现技法广泛而全面,最能体现海报设计的形式特征,其设计理念,表现手段在电影海报设计中更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 关键词:极简主义;电影海报;艺术感染力 引言 当今社会,海报作为沟通、交流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设计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视觉冲击力强的海报,总能够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设计中极简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应根据表现的主题的内涵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海报设计中极简主义的运用,丰富了画面视觉效果,使画面和谐有跳跃。通常主题深刻,形式贴切,能够抓住人们的视觉,使画面产生视觉张力和冲击力。电影海报是海报设计的一个种类,但是比一般的海报更富有情节性,具有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作用。电影海报设计是一种自我形式的推广,更是电影灵魂的直接表达,这种直观的信息传达有时甚至比电影更有说服力。而根据电影海报简洁概括的特点,极简主义恰好与其贴合,形成完美的搭配。 一、概述 (一)极简主义的概述 1.极简主义的起源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称微模主义,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的极简主义,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而在80年代初,更加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各放异彩的壮观局面,第三代导演作品有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水华的《伤逝》、汤晓丹《南昌起义》、成荫的《西安事变》等,第四代导演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吴永刚的《巴山夜雨》、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第五代导演作品有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 文革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电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十七年电影取得的成就被全盘否定,整个电影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很多电影工作者遭到了迫害,甚至致死。对电影来说,文革意味着只剩下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文革电影最重要的特点是创作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美学方面,采用“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色调对敌用冷,对我用暖,造成了极其虚假、公式化的套路,抹

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现状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电影创作、产业规模、公共文化服务、海外传播等各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到由产业化初级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1、票房 近年票房收入概览 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在2009年电影票房增长42 96%的强势基础上,再次增长63 9%。。全国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 截止3月底,2011年季度全国城市影院电影票房收入为26.75亿元,今年国产影片无论入市数量还是票房收入,均完胜进口影片, 增幅超五成。 影片类型 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生产动画影片16部,纪录影片16部,科教影片54部,特种影片9部,电影频道出品数字电影100部。此外,2010年进入城市主流院线的国产影片260多部。 2、中国电影企业

华谊兄弟2009年上市后,于2010年开始进军电影院线领域。同年12月,博纳影业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电影企业。但从2010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国产影片可以发现,尽管每部影片的制作都有民营电影企业的加入,但真正能推出在市场上具有票房号召力影片的企业仍然很少,民营电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亟须加强。 3、电影产业链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发-放”)的一体化流程。在原有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加入电影投融资,后端加入电影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广告、游戏)和拓展其他放映渠道(如在有线电视、MP4、网络等媒介播放)。中国尚处于由传统电影产业链向大电影产业链的过渡时期。4、政策扶持 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陆续对电影行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从政策环境上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业,形成竞争机制。同时,国有电影制片厂也在进行转企改制。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集中化程度比较高,我国核心电影企业初具规模。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电影业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态势,电影已成为我国传媒产业中最具成长潜力的行业。 5、存在的问题

80年代国产电影

00116号病房(1983) 002405谋杀案(1980)003508疑案(1981) 004R4之谜(1982) 005阿龙浴血记(1986) 006阿潭正传(1988) 007哎哟,哥哥(1987) 008爱情啊,你姓什么?(1980) 009爱情与遗产(1980) 010八百罗汉(1985) 011八卦莲花掌(1987年)012八仙的传说(1985) 013巴河镇(1985) 014巴山夜雨(1980) 015白桦林中的哨所(1982) 016白莲花(1980) 017白蛇传(1981) 018白雾街凶杀案(1985) 019半张订婚照(1980) 020绑票(1987年) 021包氏父子(1983) 022北国红豆(1984) 023北京故事(1987) 024背叛师门(1980) 025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026被跟踪的少女(1986) 027被控告的人(1983) 028笔中情(1982) 029边城(1984) 030镖王(1986) 031波斯猫在行动(1986)032不该凋谢的玫瑰(1981)033不该发生的故事(1983)034不是为了爱情(1980) 035布谷催春(1982) 036彩色的夜(1982) 037残酷的情人(1986) 038残雪(1980) 039茶馆(1982) 040豺狼计划(1989) 041车水马龙(1981) 042陈奂生上城(1982) 043闯江湖(1984) 044城南旧事(1982)

045城市假面舞会(1986) 046迟到的春天(1980) 047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 048仇侣(1982) 049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1987) 050垂帘听政(1983) 051春归红楼(1981) 052春眠不觉晓(1980) 053蹉跎岁月(1982) 054搭错车(1983) 055打工皇帝(1985) 056大刀王五(1985) 057大渡河(1980) 058大海在呼唤(1982年) 059大桥下面(1983) 060大雁北飞(1982) 061大侦探(1988年) 062代号213(1984年) 063戴手铐的旅客(1980) 064丹凤朝阳(1980) 065丹心谱(1980) 066当代人(1981) 067到青山那边去(1987年) 068道是无情胜有情(1983) 069等到满山红叶时(1980)070第二次握手(1980) 071第三女神(1982) 072第十个弹孔(1980年) 073电梯上(1984) 074喋血黑谷(1984) 075东方剑(1982) 076东陵大盗(1987) 077都市里的村庄(1982) 078杜十娘(1981) 079端盘子的姑娘(1981) 080多彩的晨光(1984) 081峨眉飞盗(1985) 082恶梦醒来是早晨(1980) 083二子开店(1987) 084法庭内外(1980) 085烦恼的喜事(1982) 086飞虎(1983) 087飞来的女婿(1982) 088飞来的仙鹤(1982)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的现状与未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每年一度的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百合奖、童牛奖、评选出的多部电影精品和优秀影片足以说明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使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在现实题材领域里的坚持不懈与开拓,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