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砼温度控制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及测温数据分析2007年11月9日、14日、15日,我单位分别完成了站房桥12D1、13D1、13D2三个承台混凝土的浇筑,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周密有效的温控措施,并安排专人对其温度变化进行监测,实际表明,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最大温差,表面与大气最大温差均小于25℃,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现把有关温控措施及测温数据分析情况总结如下。

一、温度控制的主要措施

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过大产生温度裂缝,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承台混凝土施工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采用低水化热水泥

水化热温升主要取决于水泥品种,水泥用量及散热速度等,因此施工中选用了水化热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同时,为减少混凝土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在确保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的条件下,适当掺入了粉煤灰及外加剂,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控制最终水化热。

2、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指混凝土运输至浇筑时的温度,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措施是用冷水对粗骨料进行冲洗,选择在夜间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了24℃以内。

3、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

土凉大桥的桥台(墩)施工采用汽车泵泵送入模,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控制分层厚度为每30cm一层,自一侧向另一侧顺序浇筑,保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分层厚度利用钢筋或其它标尺做参照物,

派专人进行负责,一个下料点到位后,移至下一个下料点,依次进行,混凝土布料完成且平整后开始振捣。

4、加强混凝土的振捣质量

浇筑过程中配备6条插入式振动棒,分区负责保证振捣质量,尤其是在钢筋密集处,必须保证其密实性和均匀性,防止出现过振、漏振现象。对于因分层分段浇注而深浅不一之处,要保证振动棒深入混凝土的深度符合要求,从而保证振捣质量。

混凝土浇筑到设计标高后,要除去表面浮浆,安排专人找平。为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收缩裂缝,用木抹进行二次收浆找平。

5、及时保温养护

保温效果的好坏,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至关重要。保温养护采用在混凝土表面蓄水养护的方法,养护安排专人进行,混凝土养护时间14天,个别蓄水养护不到的部位给予覆盖并经常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不失水。

6、敷设冷却循环水管

水平布置冷却水管,采用Φ100mm的薄壁钢管,因为桥台和桥墩的厚度不同,原则上在每个桥台,或桥墩中充分且均匀地设置薄壁钢管,具体要求是:上下层距表面和底面0.5m,层与层的间距为1.0m,层数=(桥台(墩)厚度-0.5m*2)\1+1,取整数;每层设6道薄壁钢管,同层的间距约为1.0m,距两侧侧面0.5m。当发现进出水口温差过大或过少,或者水温与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差值超过25℃时,及时启用冷却循环水管,并调整水温或流量,防止水管周围产生温度裂缝。

7、加强温度监测

自施工开始就派专人对混凝土测温并做好详细记录,为下一次施工积累数据并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

二、测温实施情况

1、布点:承台测温点应均匀分布,其布置方法是每层沿对角线自中心向外侧均布3个。测温点数目因冷却水管的层数而异。测温点处在钢筋绑扎完成后固定温度传感器。

2、测温次数:混凝土浇筑后,前4d每2h测1次,第5-7d内每4h一次,第8-14d每天测1次,同时测出大气温度,对测出的数据及时整理和分析。

3、注意事项:

(1)因为水泥在水化过程中1-3天放出的热量是总热量的一半,前4d 混凝土按要求2小时测温一次,以观察所达到的效果。

(2)若发现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内外温差超过25度,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启动循环水、混凝土表面加强覆盖以及蓄水降温等,以尽快降低内外温差。

(3)现场必须有专业人员负责对混凝土温度的监测,并认真填写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记录表,内容包括浇筑部位、时间、大气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最大温差等。

三、测温数据技术分析

通过对现场混凝土的测温点的实际测温数据分析,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67.3℃,最大温差23.2℃。经过10天的观察混凝土表面没有出现裂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