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

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考试

高一历史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2016年6月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每题1.5分,共60分)

1. 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

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2.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说明当时

A. 草市不是法定的正式之市B. 市都集中于州县所在地

C. 市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D. 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3.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

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B. 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能够说明唐代手工业发展特点的史实为

A. 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

B. 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著名的有定、汝、哥、官、钧五大名窑

C. 城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D. 有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棉纺织技术

5. 宋朝时期,本来衣食国家、与市场联系有限的士卒、宗教人士、官吏、皇室成员等人也

积极介入商业,使宋代从事市场交换活动的人群变得复杂起来了,真可谓“全民经商”。

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B. 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宽D. 社会上层可倚权获利

6.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

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创设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C. 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D.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文明过渡的机遇

7.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

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 民族工业的产生

8. 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

这说明

A. 商品经济相对发达B. 重农抑商

C. 自然经济解体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9.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1912年1936年

轻工业产

品进口比例54.7% 14.3% 出口比例10.9% 25.2%

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比例13.7% 47% 出口比例 3.6% 6.9%

A.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 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C. 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10.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

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11.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

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最能说明

A. 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B. 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2.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

‘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13. 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

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⑤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A. ①③④⑤B. ①②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⑤

14. 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 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15. 钱颖一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基于这一视角,下图(1992—2012年江苏省GDP增长示意图)中江苏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A. 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

C.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 市场与调控的结合

16. 右图是中共中央的一份文件(节选),

为此我国开展的一项运动及其目的

分别是

A.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政权

B. 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满足国家

工业化的需要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

D. 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17.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

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A. 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B. 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 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8. 下面对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单位:%)

A. 国有经济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B.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变化主因

C. 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更趋完善D. 公有非公有制经济均得到发展

19.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A.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 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20.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

体系的宏大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 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B. 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

C. 工业文明的冲击D. 改革开放的深入

22.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据此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报纸纪事

《申报》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

可印报三万余份

《中央日报》1932年,该报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磺

《新民日报》1938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该报不得不宣布停

《救亡情报》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A.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C.民国时期报纸的报道都客观、公允

D.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23. 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成渝地方历

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C.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D.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25. 清代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说:“我乡农妇向端庄,少女专求纺织良。自设缫丝

轧花厂,……上工一路散工时,环绕浮头状醉痴。脚捏手牵诸丑态,竟容白昼众旁窥。”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此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后②上海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③农妇都在民族企业中工作④作者思想非常保守落后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④

26. 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

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环境相对宽松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婚姻自由蔚然成风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

27.“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

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

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 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

B. 工业革命使人变得更贪婪

C.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D. 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

28.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

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荷兰、意大利B. 葡萄牙、英国

C. 西班牙、意大利D. 意大利、法国

29.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早期殖民者从美洲掠夺来大量黄金白银。这些黄金白银主要流人西

班牙,直接导致该国

A. 国力增强,从而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B. 获得资本原始积累,进而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对华贸易占据出超的有利地位

D. 物价上涨,从而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

30.“科恩在任职期间把葡萄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赶走,并使其后任们能够将葡萄牙人逐出马

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科恩也骚扰英国人,阻止他们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渗透,迫使他们退回到自己在印度的据点。”据此推断科恩是

A. 荷兰的殖民官员

B. 印尼的民族英雄

C. 西班牙的探险家

D. 法国的殖民总督

31.右图是英国部分年代棉纺织品

出口价值变化示意图,导致这

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

B. 棉纺织业部门的系列创新

C. 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D. 棉纺织手工工场不断增多

32. 有学者认为,就像蒸汽火车和轮船使人们更容易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走动一样,互联网也

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容易交流。这一观点意在强调现代信息技术

A. 发挥了蒸汽火车和轮船的作用

B. 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

C. 决定了人类出行及交流的方式

D. 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发展

33. 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A. 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B. 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

C. 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D. 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34. 有学者指出,在500 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扮演了一个开拓者和

革命者的角色。其依据是罗斯福

A. 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B.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C. 放弃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D. 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

35.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说,“1929 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

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 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经济

B. 发展了多种所有制形式,解放了生产力

C. 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D. 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36.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比较中结论正确的有

①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都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中国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共同参与

③中国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相似——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相似——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

37. 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

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 开始了农业集体化D. 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38.“(二战前夕)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

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实施

B. 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D.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巨大成效

39. 北师大黄安年教授认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

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和罗斯福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 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缓解了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C. 保障了原有的社会制度

D. 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0.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上义建设时

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人规模的劳动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

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段话中所说的是我国两个时期农村变革的情况,后者与前者的不同点是

A. 建立了新的土地所有制

B. 违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第II卷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计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规定区域内。)

41.改革、创新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地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雇用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材料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5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4分)

(3)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6分)

42.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3.73%,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1.5~2.5个百分点,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新一轮城镇化开启了中国未来10年的发展引擎,直接影响中国13亿人口的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16世纪至

材料三

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9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出现什么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10分)

01—05:AACAB06—10:DCABA11—15:CCABD16—20:BADAD 21—25:C C A C B 26—30:A C A D A31—35:B B C A C 36—40:D B C D C

41.(1)特点:涉及范围广、领域宽;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3分)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注:促使美国最终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也可)(2分)

(2)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4分)

(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6分)

42.(1)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官府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松弛。经济功能(或手工业和商业功能)显著加强。(3点,9分)

(2)趋势:城市化趋势(城市人口增长,农村人口下降)。

原因:工业革命;圈地运动。(3点,6分)

(3)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服成为时尚。(答出其中2点即可,4分)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民族工业的兴起),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处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答出其中2点即可,6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定稿

高二文科 6月份月考历史2018.6.3 考试内容:必修一1--17课,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清人李富孙指出,封建制使得“诸侯可骄不可叛,故周室得以久安”。秦代废封建改郡县,是“矫一时之弊而适贻后世之害”。对李富孙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封建制优于郡县制 B.封建制能保证清朝长治久安 C.郡县制毫无进步性 D.郡县制是秦朝灭亡主要原因 2.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 A.国家间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B.王权尚未完全确立 C.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D.私有制逐渐建立 3.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4.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 “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A.强化宗族认同 B.继承华夏传统 C.突显族地位 D.维护尊卑关系 5.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比例增加说明 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B.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C.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6.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这表明 A.皇帝权威遭到臣下严重挑战 B.秦朝灭亡在于不遵循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利于统治稳定 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 7.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自今以后,……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此诏书意在 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 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 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 8.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敕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乾元二年(759年)又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这些规定体现了 A.谏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宰相 B.谏官谏议权不断增强 C.谏官隶属尚书、门下两省 D.谏官地位相当于宰相 9. 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官僚集团重视本地域人才 B.南北方士人志向差异 C.科举制改变人才地域分布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10.《汉仪注》记载:大祠日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B.凸显了嫡长子拥有祭祖特权 C.使得诸侯王国封地越分越小 D.打击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高考历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第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第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2008上海历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5.(20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6(2008上海历史)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7、(09年北京卷).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09年天津卷)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2(09年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09年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4(09年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 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5(09年广东卷B)“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 16(09年广东卷B)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7(09年广东文基卷)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 18(09年海南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19(09年海南卷)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 20(2008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1(20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2、(2008江苏历史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与题意相符。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C项。

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利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 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岑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其主旨是() A.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B.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C.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D.雅典公民有护卫城邦的义务 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 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3、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的第一项改革措施是() A.遗嘱令 B.财产等级制度 C.“解负令” D.建立“四百人会议” 4、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中庸和不偏不倚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5、梭伦改革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中的依据是() A.身份高低 B. 财产多寡 C.权利多少 D. 债务多少 6、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7、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 A.奖励耕战 B.移风易俗 C.什伍连坐 D.强制分家 9、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实行军功爵制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 10、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据此判断,商鞅的“商”姓来源应是:() A.以古国名为姓 B.以官职为姓 C.以技艺为姓 D.以封地为姓 11、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1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 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考试题

高一历史第一次周考试题 1.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2.举荐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举荐者与被举荐者通常都是世族大家之人,结果出现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这种现象渊源于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3.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4.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B.封建政府的提倡C.小农经济的稳定D.儒家思想的流传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6.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公天下 D.宗法制 7.《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A.皇帝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9.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10.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央集权制完善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D.议会制初步确立 11.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以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树德怀远中学高一5月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怀远中学高2019级高一下学期五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A.青铜 B.铁 C.黄金 D.钢 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3、“……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 4、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私田制 D.公田制 5、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6、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 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8、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D.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9、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天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10、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11、“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这种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是() A.闭关锁国B.重商主义C.“朝贡”贸易D.海外殖民 1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严刑峻法 D.以弱胜强 2.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少将说:“历经战争苦难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中国军事外交的核心理念——‘非攻兼爱’。”提出“非攻兼爱”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老子 C.孔子 D.荀子 3.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有( )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非子的变法革新主 D.庄子的“齐物”观点 5.《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6.在评论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王朝也从反面 .. 体现 ..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7.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B.黄老之学 C.法家学说 D.大一统思想 8.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在古代,将阴阳五行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9.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 A.否定先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0.“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度下学期泗县二中高一期末检测卷 历史 一、选择题 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2.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下列言论中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A.唐朝B.北宋C.南宋D.清朝 5.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分别出现在什么朝代() A、汉朝和唐朝 B、春秋战国和汉朝 C、三国时期和唐朝 D、都是唐朝6.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③④ 7.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所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2020年最新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

1 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 (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科举制 3、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省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4、有学者在论述 “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 A .黄帝时代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5、在西周的宗法体系中,有资格成为大宗的是( ) ①天子 ②诸侯国君 ③周王的兄弟 ④卿大夫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成语故事“问鼎中原”所反映的实质历史问题是( ) A .了解周朝九鼎的轻重与大小 B.关心周朝镇国之宝的安危 C.有人想知道鼎放在哪里 D.分封制受到挑战 7、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表现(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出现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激烈 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8、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 .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 .秦推行郡县制影响很大 C .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 .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9、“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10、右图反映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A.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1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隋、明 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推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的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的是非, 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3、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汉 D.秦 1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5、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16、中国最古老的飞天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在2007年变为现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为刘恒,为避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8、右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期中)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期中)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24.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有学者认为,“政事堂”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 C.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D.体现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 25.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 26.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 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 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7.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B.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28.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善役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完整版)高一历史下学期试题和答案

高一下学期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2分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D.秦汉时期 3、以下是我国先民在七八千年前使用的最早的松土工 具,该工具的名称是 A.石铲 B.石锄 C.石犁 D.耒耜 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 4、图一中的工具出现的时间及用途是用于 A.西汉;耕地B.东汉;施肥 C.西汉;播种 D.东汉;开沟 5、图二的农具出现的时代是 A.战国B.汉代C.唐朝D.北宋 6、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对此,下列描述不准确的是 A.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B.长辕变曲辕,犁架变小,更加轻便灵活 C.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耕作速度 D.使用比较平稳,利于旱田耕种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7、以上材料中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指是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C.奴隶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D.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8、材料中的出现“遂及我私”的现象,这是指 A.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使土地私有 B.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C.公田里的农产品已经逐渐私有化 D.井田制的确立 9、在当时能够出现以上变化的根本性因素是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青铜器的制造 10、“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所有权B.耕作方式 C.使用权 D.赋税形式 11、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庄园经济 D.封建国有制下的经济 12、“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诗句不能反映出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中国古代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的经营形态。 13、我国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于 A.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西周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 14、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15、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手工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B.代表了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技术先进,生产集中 16、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官府统一管理 B.拥有最高生产技术 C.产品不多不计成本 D.市场竞争力比较强 中国的英文“china”有另外一含义:“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远古的陶器主要有彩陶、黑陶和白陶等。商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东汉晚期,制瓷技艺终于成熟。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也进入了成熟期。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 17、我国古代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古代制瓷技术的成熟分别是在 A.商朝;东汉 B.夏朝;魏晋 C.西周;东汉 D.商朝;隋唐 18、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闻名天下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D.明朝 19、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而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中学2017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2016级第二期5月阶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机器制造业D.家庭手工业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6.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8.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9.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八中学17—18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六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A. 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 B. 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 C.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D. 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 2.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3.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依据材料可推知 A. 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B. 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C. 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 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 4.下表是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官籍贯分布情况。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 A. 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 B. 地方政治派系林立 C. 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 D.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5.下图为晚清在国外设立的驻外使馆分布,此分布反映晚清政府

2018级高一历史周测考试卷带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2018级高一周测试卷 历史试卷(2018年12月15日) 说明:本试卷包括选择题50小题,均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分100分。 1.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的文字 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 2.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3.“四月和议成……朝命景崧率军民内渡……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营官包干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遽报大捷,吏民皆贺。”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鸦片战争的爆发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4.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5.“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 A.旅顺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诸侯争权夺利 C.宗法制形同虚设 D.生产力的发展 7.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抗战的作用是( ) A.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B.赢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C.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D.取得了正面战场胜利 8.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地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