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21051303

学时: 80(理论46、实验30、考试4)学分:2

适用对象:三年制食品类高职

课程属性:必修

先修课程: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

使用教材:

贾英民主编,《食品微生物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4次印刷

主要参考书:

1.翁连海主编,《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高职高专食品类教材系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2.万萍主编,《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高职高专食品类教材系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食品微生物学是当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连接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发酵工艺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安全和检测方面经常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通过理论教学达到如下目标:

1. 应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 要求学生要重点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

3.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

4. 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工业发酵菌株的原理。

5. 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6. 了解食品微生物的卫生指标。

(二)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如下目标:

1. 学会食品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胜任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

2. 学会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

3. 学会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计技术。

4. 掌握灭菌操作、纯种培养和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5. 掌握鉴定细菌的常规生理生化实验方法。

6. 学会食品微生物卫生指标的测定方法。

(三)要求

1.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独立实验,实事求是的完成每一次实验报告,并做好预习。

三、学时分配

理论授课课时计划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基本内容:

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

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学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掌握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3.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4.教学建议:

多讲一些与微生物有关的趣事,使学生建立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基本内容:

第一节:细菌

原核微生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菌落,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放线菌

放线菌与生活和生产的关系;放线菌的形态结构;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第三节:酵母菌

酵母菌的概念,酵母菌的形态结构,酵母菌的菌落特征,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第四节:霉菌

霉菌的概念,霉菌的形态结构,霉菌的菌落特征,霉菌的繁殖方式。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第五节:病毒

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病毒的大小,病毒的基本形态:球状体、杆状体、丝状体、砖状体、弹状体、蝌蚪状体。病毒的基本结构。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繁殖(复制)。病毒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其它主要特征。了解细菌分类的等级和有关概念。掌握菌落的概念和细菌菌落的特征。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

了解放线菌与生活和生产的关系。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结构。掌握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掌握霉菌、酵母菌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理解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掌握病毒的概念、生物学特征、形态结构和功能、化学组成、繁殖过程、溶原性和病毒的种类。

3.教学重点难点:

原核微生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细菌的菌落。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菌落特征和主要繁殖方式。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病毒的繁殖过程(复制)。溶原行病毒和潜伏感染。

4.教学建议:

详细讲解细菌的细胞结构及其各自的功能,详细讲解细菌的菌落,并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比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是学生深入理解单个微生物的特性如何影响菌落的特征。

详细讲解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第三章微生物营养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营养物质与营养的概念,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第二节: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

第三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第四节:微生物的培养基

培养基配置的基本原则,培养基的类型和应用,培养基的配置过程。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理解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掌握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四种方式。

掌握各种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理解培养基配置的基本原则,掌握培养基的配置过程。

3.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的异同。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培养基的配置过程。

4.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以前学习食品微生物的基础讲解,以便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生长所需各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的理解。

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理解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四种方式的异同。

第三节的内容可以略讲。

结合实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的概念,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测量。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细菌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第三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途径,微生物生长的控制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以及为生物细胞数量的测量方法。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控制因素和控制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方法。

4.教学建议:

讲解时结合其他相关专业课中的实际使用,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代谢的基本常识

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第二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概念与内涵,酶的活性调节,酶的合成调节。

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的控制

发酵过程控制,微生物代谢调节与发酵控制实例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了解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概念与内涵。

了解发酵过程控制。

3.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酶的活性调节,酶的合成调节。

4.教学建议:

讲解时结合发酵食品工艺学中的实际使用,加深学生对微生物代谢及其控制的理解。

第六章微生物遗传育种

1.基本内容:

第一节:遗传基础知识和菌种的选育

微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和诱变。菌种的退化,退化的原因、现象和预防,菌种的复壮。

第二节:微生物的保藏和分离纯化

菌种保藏原理,菌种保藏方法,影响菌种存活及长期保藏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和诱变。

掌握菌种的退化和菌种的复壮。

掌握菌种的保藏方法。

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的一般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菌种的退化和菌种的复壮。

菌种的保藏方法。

4.教学建议:

讲解时结合其他相关专业课中的实际使用,加深学生对微生物遗传育种的理解。

第七章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

1.基本内容

第一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原理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与途径,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措施;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分解,有害物质的形成。

第二节食品变质的症状与判断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环境条件;食品基质条件,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罐藏食品的变质,果蔬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肉及肉制品的腐败变质,禽蛋的腐败变质。

第三节食品保藏中的防腐与杀菌措施

食品的低温抑菌保藏,食品加热灭菌保藏,食品的高渗透压保藏,食品的防腐保藏,食品的辐射保藏。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及其控制措施,了解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理及环境条件,熟悉食品保藏与防腐杀菌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理及环境条件。

4.教学建议:

讲解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食品腐败现象及其变质的原理以及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

方法。

第八章食品卫生微生物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类型,细菌性食物中毒,霉菌毒素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

第二节污染食品与常见疫病

炭疽杆菌,布鲁氏菌,结核分枝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

第三节食品卫生的微生物指标

主要检测指标,常见的食品的微生物标准。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概念、类型和机理,了解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熟悉食品卫生标准中微生物学指标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3.学重点难点:

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

4.教学建议:

讲解时让学生了解食品中常见病原菌。

最新食品微生物学试卷及答案(1)

食品微生物学 1、具有菌丝体的原核微生物是(B ) A、细菌 B、放线菌 C、酵母菌 D、霉菌 2、病毒的主要繁殖方式是(B ) A、裂殖 B、复制 C、芽殖 D、接合生殖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 ) A、肽聚糖 B、甘露聚糖 C、几丁质 D、果胶 4、下列结构中,属于细菌运动器官的是(A ) A、鞭毛 B、荚膜 C、芽胞 D、纤毛 5、下列微生物中,能在血平板上产生溶解圈的是(C ) A、肉毒杆菌 B、伤寒沙门氏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粪链球菌 6、霉菌接种时,通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B ) A、倾注法 B、点植法 C、划线法 D、涂布法 7、下列杀菌方法中,不属于冷杀菌的是(C ) A、超声波 B、紫外线 C、R-射线 D、红外线 8、某苹果罐头,因真空度不足出现胖听现象,下列腐败微生物中最有可能的是(B ) A、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B、纯黄丝衣霉 C、嗜热解糖梭状芽孢杆菌 D、致黑梭状芽孢杆菌 9、冰冻过程中,下列不同的温度范围,杀菌效果最好的是(B ) A、0~+3℃ B、-1~-3℃ C、-10~13℃ D、-10~-20℃ 10、食品根据PH值的范围特点,以PH值4。5作为酸生食品与非酸性食品的分界线,其主要决定于(D )的生活习性。 A、伤寒沙门氏菌 B、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C、致黑梭状芽孢杆菌 D、肉毒杆菌 11、不同种类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后呈现不同的颜色,其主要是由于(A )结构不同。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荚膜 36、下列微生物中,不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的是(C ) A、细菌 B、放线菌 C、病毒 D、酵母菌 37、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地方是(C ) A、田野上空的空气 B、河流 C、土壤 D、海洋 38、霉菌接种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B ) A、倾注法 B、点植法 C、划线法 D、涂布法 6 39、下列属于化能异养型的微生物是(C ) A、绿硫细菌 B、氢细菌 C、青霉菌 D、蓝藻 40、在微生物实验操作中,防止微生物进入培养物的方法叫(D )。 A、灭菌 B、无菌 C、消毒 D、无菌技术 41下列哪些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种类最多(B ) A、细菌 B、放线菌 C、霉菌 D、病素 44.细菌细胞的哪一部分结构与其抗原性相关?ab a. 鞭毛 b. 荚膜 c. 芽孢 d. 液泡d. 菌体体积减小 20下列微生物中,_____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a. 沙门氏菌 b. 溶血性链球菌 c. 巨大芽孢杆菌 d. 肺炎双球菌 22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有_____。Acd a. 苏云金芽孢杆菌 b. 啤酒酵母 c. 链霉菌 d. 恶臭醋酸杆菌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6分) 6、要使玻璃器皿达到无菌状态,一般用干热方法灭菌,而培养基则采用湿热方法来灭菌。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基础英语1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英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2020401H10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2.5 课时:42 开课学期:1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联合)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主要是为修完中学英语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所开设的。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学习策略,发展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内容,同时着眼于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后续课程有《基础英语Ⅱ》。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教育国际化、社会经济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词汇: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2400个单词和4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 14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语法:掌握英语语法的基本词法和句法,主要包括动词的时态、语态、动词非谓语形式的基本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的级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结构等;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讲课及简短会话和谈话,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对题材熟悉、句子结构简单、基本上没生词、语速每分钟为120词的听力材料,2 遍可以听懂,理解准确率达 70%为合格; 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基本的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能用英语提问并回答教师就课文提出的问题;能就教材内容及熟悉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作简短的发言; 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能读懂语言难度一般的普通题材的文章,运用学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正确理解与课文难度相仿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一般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基础是介绍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学科,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它们为人类造福。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是种植类、养殖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后续课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应用课程。在教学中,要熟悉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知识,以便广泛地传播微生物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推动微生物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对于教学内容,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微生物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分配

二、教材 1.文字教材 主教材《微生物基础》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配合主教材,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演示、动画等。 三、教学环节 1.电视课 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2.面授、自学和考试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认真领会教学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教学要求] 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大小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完整word版)食品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 期末考试试题 一二三四总分阅卷人复核人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有、和三项。 2、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和等。 3、细菌主要以方式繁殖,酵母菌主要以方式进行繁殖。 4、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其中根据是否含有而分为单 细胞和多细胞。 5、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可分为六大类,分别是、、、、 和。 6、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和。 7、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菌物质主要有和。 8、细菌毒素中的外毒素主要有、和。 9、是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10、食品污染可分为、和三类。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2分,共20分) 1、对于微生物来讲,灭菌和消毒的效果是一样的。() 2、F值是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细菌死亡90%所需的时间。() 3、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37℃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 4、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均适合在碱性培养基中生长繁殖。() 5、芽孢是繁殖体,细菌可以通过产生芽孢进行繁殖。() 6、放线菌的培养基是查氏培养基,霉菌的培养基是牛肉膏蛋白胨。() 7、一种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竞争。() 8、我国规定:细菌总数< 100个/ L。() 9、酶溶液适合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 10、实验室中常用合成培养基进行菌种的培养。()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三、问答题(共34分) 1、培养基的分类方法有哪些?(5分) 2、烈性噬菌体对细菌的侵染过程?(5分) 3、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染色的现象?(6分)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学时数:62 其中:实验学时:10 课外学时: 学分数:3.5分 适用专业:临床护理学 执笔者:郭冬招 编写日期:2006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对认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当今生物化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理解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物质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通过实验课熟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及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等。 为了完成和达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内容宜以物质代谢为主线,加强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牢固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 2.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理解新陈代谢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化与各基础学科的关系,生化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二)蛋白质的化学 1. 掌握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掌握肽键和肽的概念。 2.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及亚基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稳定蛋白质各级结构中的非共价键和共价键。 3. 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与沉淀。 5.了解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和蛋白质的分类。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生物化学实验须知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独立工作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2.学习基础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准备更好的条件。 3.培养学生爱护国家财物、爱护集体、团结互助的优良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实验的总要求 1.按教研室予先公布的实验进度表,了解各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并认真做好预习。弄清各步骤的意义,避免教条或机械式做实验。 2.进行实验不仅要求结果良好,而且要求敏捷高效。为达到此目的,实验者应注意:①一切步骤都按正规操作法进行;②样品与试剂勿过量取用;③宜粗者勿细(例如粗天平称量物品即足够准确时,不用分析天平,用量筒取液足够准确时,不用吸量管);④试剂、仪器防止污染及破损,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⑤注意力集中,避免差错。 3.实验中观察要仔细,记录要详尽、及时与客观,不得于实验后追记,应直接记在实验报告本中,而且无论实验成功与失败,都应记下。对于失败的实验,要分析其原因。 4.实验室是集体学习与工作的场所,实验时应保持肃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工作与思考。对师长尊敬,对同学要团结友爱。实验后应清洗整理用过的仪器及清理自己的实验场所。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者应该重视。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下列各项: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计算(定量测定、解释)、讨论或小结。实验记录除应包括“实验总要求”的第3项要求外,还应包括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随做随记的第一手记录,应由指导教师签字认可。书写实验报告要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书写工整的实验报告,是尊师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组织与分组 1.每一个班学习委员负责①实验报告的收集与分发;②安排清扫值日名单; ③反映同学学习情况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④其它临时性的工作。 2.一般实验都为两个学生单独进行。有的实验要4人一组,由相邻两学生组成固定小组。小组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同意下,可作适当的调整。

云南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Public Affairs of Administration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周学时/学分:3/3 4、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5、使用教材: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课程简介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现代管理学的范畴,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应用性学科。从学科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又是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如同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学一样,中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处于建构发展中。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且是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课程,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从理论上阐述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畴、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方法等,同时,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门类进行概述。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注: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把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过程及发展趋势,能较好地较熟练地认识和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并对公共事业管理各个部门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建立发展中国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同时,促进学生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表 (以章为单位对教学内容做出学时要求安排。)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方法及检测介绍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临床检测中心 生物化学实验——是把化学(分析技术)和生物化学(实验反应原理)的方法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控的实验分支。 一个生化实验的最后测定结果应包括四大部分来完成。 一、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二、实验检测技术(手段)生化仪的分析技术。 三、质量控制程序(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仪器、试剂、人员五要素。 四、临床意义(目的)咨询服务、异常结果的解释。 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反应原理设计,首先要找出所检测的化学特性,如测定体液(首先是血液)中酶的含量血液中除少数酶(如凝血溶血酶、铜氧化酶及假性胆碱脂酶等)含量较多外,血液正常生理状况下含量微乎其微。一般每毫升含微微克(Pg)水平,要直接测定如此微量物质是相当困难的。用免疫化学方法可测定全部酶蛋白分子含量(不论其有无活性)而用化学方法测定只能测定酶的催化活性,间接计算出酶的含量。目前利用酶具有催化活性这一特性,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测定酶蛋白,同时还可以测定三大代谢的产物,如糖、脂类、蛋白质、这样也就建立起利用酶促反应的一级反应测定代谢物的方法。一级反应—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因此只有当酶反应为一级反应时,才能准确测定底物含量,(如测定血糖、总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从此在临床试剂盒的方法中出现了以酶为试剂测定各种代谢产物。 临床化学方法的分类 特别是自动生化仪方法的特点 以往临床化学实验都采用比色法进行各个项目的测定,这是因为比色法具有微量、迅速、准确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微量的生物体体液中各项物质测定。 在一般比色法中,手工使用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各种反应溶液的吸光度,但由于很难控制测定时间和反应温度,很难准确记录反应过程中吸光度变化,因此,毫不奇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所使用的方法,都是在呈色反应达到完全或者反应达到平衡时,吸光度达到稳定时才进行测定。即所谓平衡法或终点法。 但自从自动生化仪出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情况。通过各项先进技术,人们可以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并可以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这样大大开阔了临床化学家对方法选择。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这样不仅缩短了操作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进行一些用常规比色方法不能进行的测定。如测定酶反应的初速 度(V o )等等。测酶初速度(V o )只能用分光光度法。 因此,用好自动生化仪一个重要前提必须对自动生化仪可以提供的测试方法类型有所了解。 生化自动分析仪特点: 1 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 2 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 3 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 分析方法的分类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30110035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 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 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2 四、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产业组织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分析产业经济问题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接受产业组织理论的熏陶,提高产业组织理论基本素质,加强对实际产业运行的了解,提高分析现实产业经济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政府政策在自然垄断产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的正确观点,防止产生市场万能的错误认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管理学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论(2学时)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市场力量的经济学(2学时) 完全竞争与效率 市场力量与公共政策 ●企业理论(5学时) 新古典企业理论 企业为什么存在 企业的界线 企业最大化利润吗 ●市场力量与价格歧视(3学时) 市场力量的源泉

占优企业与竞争性边缘企业 耐用品垄断 市场力量的成本和收益 垄断与价格歧视 ●市场力量与产品质量(3学时) 搜寻型商品 经验型商品 信号显示 ●博弈论(2学时) 基础与原理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博弈的扩展型表达 不可置信威胁与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寡头垄为模型(6学时) 古诺模型 伯川德模型 推测变量模型 寡头垄断的动态博弈模型 ●产品差异(4这学时) 什么是产品差异 垄断竞争 非对称偏好与产品选择偏差 地址模型 战略行为 垂直差异市场中的寡头竞争均衡 ●发现和度量市场力量(2学时) SCP范式 新经验产业组织理论 SCP还是NE10 ●战略行为(2学时)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适用专业:本科临床学专业 课程总学时:实验学时:32 实验指导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开课实验室名称:生化实验室 一、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医学课程.随着医学的发展,该学科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和医学实验的研究工作。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系统。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基本技能的要求,开设了大分子物质的常用定量分析法、酶活性分析、电泳法、层析技术、离心技术及临床生化,使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各种现象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对各类实验的操作和总结,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进行本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各种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操作。 三、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 四、说明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揭克敏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袁道强主编:生物化学实验(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五、实验项目数据表

2)要求:0:必修1选修 3)类型:0:演示1:验证2:综合3:设计 4)每组人数:指教学实验项目中一次实验在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实验项目的人数。 六、各实验项目教学大纲 实验一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预习要求】 预习四个小实验的具体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的认识; 2. 了解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其实用意义。 【实验内容】 (一)蛋白质的盐折 1. 原理 大量中性盐类如硫酸铵((NH4)2SO4)、硫酸钠(Na2SO4)和氯化钠(NaCl)等加入到蛋白质溶液后,可引起蛋白质颗粒因失去水化膜和电荷而沉淀。各种蛋白质分子的颗粒大小和电荷数量不同,用不同浓度中性盐可使各种蛋白质分段沉淀。例如血清中的球蛋白可在半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沉淀。当硫酸铵浓度达到饱和时血清中的白蛋白使沉淀下来。盐析沉淀蛋白质时能保持蛋白质不变性,加水稀释降低盐浓度,能使沉淀的蛋白质重新溶解,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因此,利用盐析法可达到分离提纯蛋白质的目的。 2. 操作步骤 ①取小试管1支、加入5%鸡蛋清溶液20滴,饱和硫酸铵溶液20滴,充分摇匀后静置5min,记录结果。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及进度生技Word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系别●生物技术系 教师●刘玮 课程●生物化学(上) 团结勤奋 求是创新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 (上) 刘玮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系 2013年8月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进度表 (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适用) 任课老师在每学期开课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进度表”,经教研室讨论在开学后一周内发至学生班级,并送学生所在系一份。 学院:生命科学系:生物技术任课教师:刘玮 性别:男年龄: 59 职称:研究员 学历:硕士所学专业:动物生理学任课班级:生物技术122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上)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含英文译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课程编号:J5602Z001 课程类别:(指通识课、学科核心课、选修课)学科核心课 教学时数总计:64学时 授课时数:本学期32学时 实践教学时数:无 实验时数:本学期48学时(见《生物化学实验》J5602Z002)设计:无 实习:无 教学大纲制定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教学大纲制订时间;2012年9月 系主任签字;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 (适用于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编码:J5602Z001 课程英文译名:Biochemistry 课程类别:学科核心课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分:4 总学时:6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教材:《生物化学原理》2e,张楚富主编,高教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5e, David Nelson & Michael Cox, 2009 [2] Color Atlas of Biochemistry, 2e, Jan Koolman, 2005 [3] Biochemistry for Dummies, John T Moore, 2008 [4]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毛慧玲、朱笃主编,200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本课程是生物科学各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学习目的和任务主要是: 1. 掌握基础生物化学内容以及基本的生物化学技术原理; 2. 认识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的相关关系; 3. 为学习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及食品工艺学和生物制药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打 好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分为掌握/记住、理解/熟悉及了解等层次要求 三、课程基本内容(授课顺序有所调整,参见教学进度表) 第一章绪论 1. 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简史、推动生化研究飞跃发展的若干重大突破及相关学者 2. 了解当代生化研究的主要任务 3. 了解主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功能 第二章氨基酸与肽 1. 掌握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 理解氨基酸主要物性与结构的关系 3. 理解氨基酸的两性解离、等电点以及等电点pI与解离基团pK值的关系 4. 了解氨基酸的分类方法,记住氨基酸的三字母符号 5. 了解氨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特征反应 6. 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及重要性,了解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掌握其氮含量特点 7. 掌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概念及其重要性

《职业素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职业素养》理论课程 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职业素养》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卫生信息化方向)人文素养类限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自我,快速进入一个社会人的状态,能迅速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去,行为符合专业工作规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本课程较为全面的阐述商务礼仪行为与形象的要点,课程内容贴近现代商务环境。让大家掌握基础的职业素养注意事项,从让学员快速融入公司环境,职场规则,拜访客户的礼仪,乘坐交通工具礼仪,会议室礼仪等等在各个场合该如何表现。 能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了解公司的习惯,适应中国的礼仪环境,让大家在企业的商务活动,对外交流中游刃有余。 素质教育目标:掌握如何与人沟通,以及相关的企业文化背景。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于考查课,理论考试形式为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为30%。 三、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职业素养基本知识学时数:2 【目的要求】 1.了解:何谓职业素养以及其重要性; 2.理解:公司的目的与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

3.掌握:职场人员应具备的五种意识,熟练掌握进行工作的正确进程。【教学内容】 1. 主要内容 职业素养基本概念以及其重要性; 公司的目的与责任、组织形式、以及规章制度; 工作常识。 2.重点、难点 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 职场人员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进行工作的正确进程。 3. 学科专业新进展 积极了解所从事行业新业务、新流程。 第二章职场规则与职场礼仪学时数:2 【目的要求】 1.了解:职场中个人仪表、日常问候的注意事项; 2.理解:日常问候的重要性; 3.掌握:上班、工作中、下班、休假等各种场合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1. 主要内容 职场规则; 个人仪表; 日常问候。 2.重点、难点 上班、工作中、下班、休假等各种场合的基本原则。 3. 学科专业新进展 跟进所从事行业新业务、新形势。 第三章介绍与拜访客户学时数:2 【目的要求】 1.了解:基本职场规则和礼仪; 2.理解:介绍的基本注意事项; 3.掌握:拜访客户的正确流程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 主要内容 各种情况和场合下的正确介绍方法; 交换名片时的注意事项; 拜访客户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项;

生化实验报告模版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郭玥 学号: 3120100021 专业年级: 2012级护理本科 组别:第8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报告第一部分(预习报告内容):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评分(满分30分):XX】 实验目的:1、掌握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掌握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4、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5、了解柱层析技术 实验原理: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是研究蛋白质化学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手段。 2、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溶解度及等电点等都有所不同。利用这些性质的差别, 可分离纯化各种蛋白质。 3、盐析法:盐析法是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无机盐至一定浓度或达饱和状态,可 使蛋白质在水中溶解度降低,从而分离出来。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后,由 于中性盐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大于蛋白质,致使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减弱乃 至消失。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后由于离子强度发生改变,蛋白质表面的电荷 大量被中和,更加导致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蛋白质分子之间聚集而沉淀。

4、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是指流动相中的离子和固定相上的离子进行可逆 的交换,利用化合物的电荷性质及电荷量不同进行分离。 5、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原理: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一般都低于pH7.4。 它们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解离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血清中 各种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及所带的电荷量不同,因而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电 泳的速度也不同。因此可以将它们分离为清蛋白(Albumin)、α1-球蛋白、α 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条区带。 实验材料:人混合血清葡聚糖凝胶(G-25)层析柱 DEAE纤维离子交换层析柱饱和硫酸铵溶液 醋酸铵缓冲溶液 20%磺基水杨酸 1%BaCl 溶液氨基黑染色液 2 漂洗液 pH8.6巴比妥缓冲溶液 电泳仪、电泳槽 实验流程:盐析(粗分离)→葡聚糖凝胶层析(脱盐)→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纯度鉴定) 实验步骤: (一)盐析+凝胶柱层析除盐:

南医大-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实验技术方向)(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方向)(四年制本科) 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 生物信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执笔人:朱利娜 审定人:方振伟 学院负责人:马文丽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B820006 学分:6分 学时:108学时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细胞生物学 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实验技术方向)(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方向)(四年制本科) 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 生物信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许多疾病的病理或征象都要用生化的理论在分子乃至基因水平上加以解释;生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生物化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由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部分内容组成。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和调控规律,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以及细胞间信息传递,血液、肝脏的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B82006 UNITS OF CREDIT:6 HOURS OF CREDIT:108 REQUIRING COURSE:Bas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Medical Physics,Cell Biology COUNTINUING COURSE:Pathophysiology,Medical Microbiology,Medical Immunology, Medical Genetics,Pharmacology,Laboratory Diagnostics,Medicine, Surgery SUITED PROGRAM:Clinical Medicine(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5 Years) Basic Medicine(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5 Years) Medical Imageology(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5 Years)

《机械工程基础1》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332021 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al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1)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机械工程基础1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的有关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2.了解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基本假设; 3.会应用力学基本知识对机械零部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进行计算; 4.会对构件的受力状态和内力分布进行图形表达。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将简单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初步能力。 1.能从简单的物体系统中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正确地画出受力图; 2.能熟练地运用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求解物体系统的平面平衡问题; 3.能熟练地分析和计算杆件的内力(包括拉、压、弯、扭几种变形的内力),并能正确作出内力图; 4.掌握基本变形杆件的应力和变形的基本分析方法及其计算。 5.能熟练地对杆件进行强度计算,能对基本变形杆件进行刚度计算和压杆稳定性校核。 6.掌握组合变形的强度理论,能熟练地进行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主要先修课程为:工程制图。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章节安排习题讲解,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习题课主旨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力学原理和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选择典型例题或就学生易错易混淆的问题组织探讨和讲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医学生物化学基本实验

医学生物化学基本实验 第一节蛋白定量分析实验 蛋白质是一切活细胞和有机体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它是构成人体及所有动物机体组织的主要部分。蛋白质是由二十种氨基酸以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可通过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折射率﹑比重﹑紫外吸收﹑染色等测定而得知,或用化学方法,如微量凯氏定氮﹑folin-酚试剂、双缩脲反应等方法来测定,表2-1为五种蛋白质的测定方法的比较。 表五种蛋白质测定方法比较 方法灵敏度原理干扰物质 凯氏定氮法(Kjedahl法) 0.2~1.0mg 将蛋白质转化为氮,用 酸吸收后滴定 非蛋白氮(可用三氯乙 酸沉淀蛋白质而分离) 双缩脲法(Biuret法) 1~20mg 多肽键加碱性铜离子 生成紫色络合物 硫酸铵;Tris缓冲液; 某些氨基酸 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 5μg 磷钼酸-磷钨酸试剂被 Tyr和Phe还原 硫酸铵;Tris缓冲液; 甘氨酸;各种硫醇 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 1~5μg 考马斯亮蓝染料与蛋 白质结合时其λmax由 465nm变为595nm 强碱性缓冲液; TritonX-100; SDS 紫外吸收法50~100μg 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 色氨酸残基在280nm 处的光吸收 各种嘌呤和嘧啶;各种 核苷酸 实验一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目的】 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肽键,与双缩脲结构类似,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结合成紫色的化合物(称双缩脲反应)。在一定浓度范围,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故可用比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含有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才有此反应,故氨基酸无此反应。 【实验内容与方法】 1. 标准曲线的制作 (1) 取小试管7支,编号,按表2-2操作 表2-2 双缩脲法操作步骤

食品微生物学经典试题及答案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就是原核微生物的就是(细菌)。 2、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就是(列文虎克) 3、微生物学发展的第二时期,就是(巴斯德、科赫)奠定了基础。 4、荚膜的主要成分就是(糖类)。5、测量细菌的大小用(微米)。6、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 肽聚糖)。 7、培养酵母用(麦芽糖琼脂)。8、一般培养基灭菌的条件就是( 121°C 15分)。 9、放线菌的菌落特征就是(干燥、多皱)。10、酵母的无性繁殖主要就是(芽殖)。 11、霉菌的主要繁殖方式就是( 孢子生殖)。12、曲霉孢子就是(外生孢子)。13、霉菌菌落比酵母的要(大)。 14、哪些对病毒的描述就是错的( 对抗生素敏感)。15、病毒具有(一种核酸)。16、噬菌体可用于(诊断与治疗)。17、能够使细菌与放线菌裂解的就是(裂性噬菌体)。18、可用于细菌鉴定与分型的就是(噬菌体)。 19、细菌总数测定的就是(全部活细菌数)。20、大肠菌群数量测定的( 100 )毫升或克食品检样的大肠菌群最近似的值。21、测定大肠菌群数量的方法,选用的就是( 37 )°C 22、培养酵母菌的温度常选( 28 )°C 23、配制固体培养基加琼脂量就是( 2 )%。24、完整测定大肠菌群时间就是( 72 )小时。25、肉毒杆菌释放的就是(外毒素)。26、对面包黏丝病有抑制作用的就是( 丙酸钙) 27、果汁,果酒一般可用(亚硫酸钠)防腐。28、饮料常用防腐剂就是(苯甲酸钠)。 29、最常用的食品杀菌方法就是(巴氏杀菌)。30、同样百分浓度蔗糖的渗透性比食盐( 差10% )。 31、GMP就是( 良好生产规范)。32、属于厌氧微生物的就是(肉毒杆菌)。 33、酒精消毒的最佳浓度就是(75 )%。34、下列就是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的就是(病毒)。 35、第一个用固体培养基的就是(科赫)。36、芽孢抗热的主要成分就是(DPA)。 37、测量细菌的大小用(微米)。38、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 肽聚糖)。 39、鞭毛的主要成分就是( 蛋白质)。40、酵母菌的菌落特征就是( 粘稠、较大)。 41、病毒的繁殖主要就是( 孢子生殖)。42、霉菌的主要繁殖方式就是(孢子生殖)。 43、青霉孢子就是(外生孢子)。44、哪些对病毒的描述就是错的(个体极小)。45、病毒具有( 二种核酸)。 46、噬菌体可用于( 鉴定细菌)。47、能够使细菌与放线菌裂解的就是( 裂性噬菌体)。 48、可用于细菌鉴定与分型的就是( 假根)。49、细菌总数测定的就是( 醋酸菌)。 50、大肠菌群数量测定的就是每( 1 )毫升或克食品检样的大肠菌群最近似的值。 51、制作半固体培养基时加琼脂量就是( 5 )%。52、完整的大肠菌群测定时间就是( 一天)小时。 53、金黄色葡萄球菌释放的就是(外毒素)。54、对面包黏丝病有抑制作用的就是(苯甲酸钠) 55、果汁,果酒一般可用( 山梨酸钾)防腐。56、微生物在生物世界分类系统中占有( 4 )界。 57、列就是原核微生物的就是(放线菌)。58、第一个使用琼脂的科学家就是(科赫)。 59、鞭毛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60、测量细菌的大小用(微米)。 61、芽孢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主要成分就是( DPA ) 62、荚膜的主要成分就是( 多糖)。63、含乳糖培养基灭菌的条件就是(a 115°C30分)。64、霉菌的菌落特征就是(绒毛状、棉絮状)。 65、卡尔斯伯酵母的无性繁殖主要就是(芽殖)。66、根霉孢子就是(内生孢子)。 67、哪些对病毒的描述就是错的( 对抗生素敏感)。68、病毒具有(一种核酸)。 69、噬菌体可用于(诊断与治疗)。70、能够使细菌与放线菌裂解的就是(裂性噬菌体)。71、可用于病毒鉴定的就是(包含体)。72、细菌总数测定的就是( 全部活细菌数)。 73、平板计数法的方法,选用的就是( 37 )°C 74、固体培养基加琼脂量就是( 2 )%。75、完整的大肠菌群数量测定时间就是( 72 )小时。76、肉毒杆菌释放的就是(外毒素)毒素。77、对面包黏丝病有抑制作用的就是( 丙酸钙) 78、果汁,果酒一般可用( 亚硫酸钠)防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