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公开课教案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公开课教案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公开课教案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案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答题卡出示算式)4+37+2 10-29-64+4

6-4 7+3 6+4 8+2 0+5 2.数的组成。(课件出示)

(1)1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2)12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3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小结: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1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

3.看图,让学生说出四个算式。(课件出示)

4.引入本课学习:这节课

二、新授

(一):教学例5。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摆小棒,先摆1捆,再摆3根。

1、十加几

(1)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10+3=

师问:10+3等于多少?为什么?

说: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2)问:谁能根据算式10+3=13写另一道加法算式?

板书:3+10=13

问:你是怎么想的?

说:因为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得数还是一样的。

(3)做一做:10+1= 10+5= 4+10= 2+10=

(4)小结:10加几得十几。几加10得十几。

2、十几减几

(1)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 13-10=

(2)问:怎样算?

说:1个十和3个一减3是10,1个十和3个一减10是3。(3)做一做:12-2= 15-5= 17-10= 7 19-10=9

(4)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6。

1、十几加几

(1)教师在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添上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2)板书:11+2=

(3)问:你是怎样想的?

说:1个十和1个一加2个一是13。

(4)做一做:11+3 13+2 16+1 16+3

2、十几减几

(1)板书:13-2=

(2)教师在表示13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去2颗珠子,

(3)问:得数是多少?怎样想?说:1个十和3个一减2个一,是11。

(4)在计数器上计算:12-1 14-2

(5)介绍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边介绍边板书:

11 + 2 = 13 13 - 2 = 11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8页中“做一做”中的题目。

四、知识运用(课件展示)

(一)摘苹果,强化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二)计算算式并排序。

(三)拓展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的开心吗?小组内组员互评,老师点评,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提出表扬。

板书设计:

十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0 + 3 = 13 13 - 10 = 3

3 + 10 = 13 13 - 3 = 10

11 + 2 = 13 13 - 2 = 11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张小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和例3,第9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这几天,阳光明媚,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寒气,大家高不高兴?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明天还会是晴天吗? 2.学生猜: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阴天,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

有可能。)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每两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老师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1)教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玩。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我们这儿规定: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这是反面。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要求。请看大屏幕,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活动要求(学生朗读)活动要求: 1. 抛之前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 两人一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人抛五次,注意观察硬币落地后有几种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 3. 活动后想一想怎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硬币落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 (3)学生汇报:你们组抛的硬币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呢?。 同学们,从刚才抛硬币的活动中,你们发现硬币落地后出现了几种结果呀?老师也想来抛一抛,你觉得老师抛这枚硬币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不能确定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可能)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 (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创新教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创新教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课文,扫除语言障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新课。 出示纸船和风筝。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齐读课题(相机指导:“筝”单独出现时读一声,和“风”交朋友时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读生字。 1.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由读文。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11个。) (2)检查识字情况。(多种方式认读,评价正音,适时补充多音字“扎”。)(3)检查生字词。 A.用“加一加”的方法问答“扎、抓”。 B.指名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漂”。 C.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扎”,找出这两个字的共同点:都有提手旁,与手有关,举出几个提手旁的字。 D.老师猜字谜:“才转身就被弓箭射中。”(张)

小结:识字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是最方便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词语“风筝”“松鼠”“抓住”“愿意”等词语。 3.学生再次读文,比比谁先把课文读流利。 三、品读感悟。 1.(1)学习第1自然段: ①文中的主人公是谁?松鼠和小熊的家到底在哪儿?指名回答。 ②松鼠和小熊离得这么远却成了好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同桌合作初读2-6自然段 ①“纸船是谁送给谁的?风筝呢?”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②齐读: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A.比较:“漂”和“飘”。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字的偏旁不同,意思不同;对应练习两个字的句子,补充多音字“漂”并口头组词。 B.去掉句中的“漂哇漂”和“飘哇飘”,与原句进行对比读,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生动形象性。 C.引导加动作读句子。 2.精读第 3.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2)小熊也想送给好朋友礼物!想送什么呢?齐读: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3)松鼠也收到了礼物,它是什么表现? 齐读: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

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教案 兴华小学张双爱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并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评论 学情分析: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有比较高的感悟能力,能体会到字里行间作者表达的感情。但是,对台湾的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 重点难点: 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台湾的课文吗?对台湾你有哪些了解? 在谈话中,让学生谈出有关台湾的美丽风光以及台湾人民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热烈愿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正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曾有一位船员,他在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堂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堂语文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高雄真挚崇高火热闽南语诸葛亮光复 /2、出示主要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以后,()在(),见到()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的民族精神。 三、精读课文,在台湾光复的背景下理解情感 1、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是哪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这三次分别在哪里出现?请拿起笔在书中用线画出来。 3、学生汇报 (1)ppt出示: (2)齐读

(3)这三句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是台湾老师认真、吃力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我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研读第一次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 (1)①台湾教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 “一笔一画”是什么样子呢?找同学来表演一笔一画 同样是一笔一画,有什么区别吗:? ②从一笔一画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为什么写的吃力?请用课文中语言回答。(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理解光复。(出示台湾光复资料)ppt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民族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措施奴役人民群众,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被归还中国。 (3)被日本统治的50年,日本人为什么不准许台湾人讲国语? (4)日本人的阴谋诡计能够得逞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能,因为台湾人民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从“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和真挚的心。”感受到的)(5)50年啦!才重回祖国怀抱的激动!都凝注在笔端(反复朗读) 怎么读好这句话?(不对,他们初学国语,国语不太熟练,怎会读得如此流畅?读得好,就是这样,吃力地,生疏地,但非常认真的!) 师引读:50年没说这样的话了——。 女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 50年了,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说中国话了。 男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台湾的人民过着的是怎样的日子啊,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再读。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5、研读第二次 (1)请同学们说说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课》语文教学实录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 课》语文教学实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本解读】 浓浓的爱国情意在本课多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几个字上表露无遗。文本看似浅显,但其实内蕴的那股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意如果无法得到彰显,那么,整堂课的教学必然走向失败。本课的教学不仅有了优秀的课堂设计,而且教师的激情显然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学生的心,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了一个爱国的殿堂。 【教学实录】 一、课前“知识快餐”,介绍背景 (著名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次,他和一名使馆人员去邮局往国内寄东西。邮局职员看了邮单后故意问:“你是哪国人?”吉鸿昌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是中国人!”那职员冷笑道:“地球上已找不到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同行的使者却低声劝道:“吉先生,你为何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

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大声斥道:“你觉得中国人丢脸吗?我却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回到寓所,吉鸿昌越想越气,当即找到一块半尺来长的硬纸板,亲自用毛笔在上面用英文写了5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外出,还是出席宴会,他都把它佩戴在胸前。)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一定有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自己说道:“一定要做个豪迈的中国人”吧?但大家可曾思索过,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时代啊!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竟到了连自己的国籍都不能堂堂正正说出口的境地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不能忘记“圆明园”那场空难性的烈火与洗劫,更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这种种的种种,让无数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在我们的台湾,那里也正经历着一次空前的大劫难。 (出示关于台湾被日本人侵占后的背景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难忘的一课》便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读题。) 情感的积淀是上好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坚实基础,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doc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河南省陕县的四实验学校傅延玉【教学内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二)能力目标: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教学难点】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教具准备】课件、盒子、棋子、转盘、小黑板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学生状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了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二、例1的教学。1、活动一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师摸)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最新15《永久的生命》公开课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写作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引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是短暂的,匆匆数年如白驹过隙,而作家严文井却告诉我们生命是“永久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生命?他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领略“永久的生命”的魅力。(板书:永久的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把课文美美地读上一遍,注意都准字音。(齐读) 检查预习: 1、解决生字读音(抽读) 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牛犊消逝兴味 2、解释词语(读读记记——齐读一遍) ①臼齿:位于口腔后部两侧的牙齿。 ②茸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③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④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⑤洗涤:冲荡;清洗。又作除去罪过、耻辱等。 ⑥牛犊:指小牛。 ⑦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3、知识链接(教师讲述) 哲理散文又叫议论性散文,以阐述哲理见长,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谈,推心置腹,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写作目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想和联想的空间。 4、作者简介(教师讲述)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等。 过渡:本文写于1942年,让我们一起看看写作背景(课件出示,教师讲述) ①南京大屠杀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②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惨案,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

部编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上,引导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件礼物。(出示纸船)瞧,这是什么?(纸船) 2.师:另一件礼物藏在这里!(课件出示风筝)“风筝”的“筝”读轻 3.师:关于纸船和风筝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2 3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接龙读,齐读。) 5.让学生自由举手分段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把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他们吵架之后,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理解课文 1.师:通过初读课文,你们知道纸船和风筝分别是谁的吗?(纸船是松鼠的,风筝是小熊的。) 2.师: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通过纸船和风筝,他们互相致意,互相祝福,成为了好朋友。) 3.师:他们是怎样互相祝福的?请你读一读课文中的相 4.师:松鼠和小熊拿到对方的礼物,看到上面的字后有什么反应?(乐 坏了)如果你就是小熊或松鼠,第一次拿起纸船或风筝时,你会怎么想? 5.师:你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6.师:可是有一天,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吵了一架,然后纸船和风筝还存在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1)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 (2)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惋惜、难过) 7.师:你们难过,那小熊和松鼠怎样呢?( 你从哪儿看出他们都很难过?和同桌交流交流,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8.师:后来松鼠和小熊怎么样了呢?他们和好了吗?(和好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佩服松鼠,他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主动与朋友和解。) (2)如果你是松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9.师:请你猜猜,小熊放风筝了吗?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 (1)松鼠看到风筝心情怎样?(高兴得哭了) (2)高兴应该笑,怎么会哭呢?(松鼠被小熊的行为感动了,喜极而泣。) (3)于是松鼠做了什么?(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docx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102、103页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初步体验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初步认识,所以总体是要求一些初步的接触 和了解。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 认知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和事实举例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确定、不确定 现象的把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能对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年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人的年龄每过 一年就会增长一岁这一现象是确定的,而明天的天气会是怎样这一现象是不确 定的。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课本例1,初步感知 提问:现在班上决定选一部分同学参加演讲,将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演讲顺序,大家猜一猜谁会抽到第一个呢?会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答:可能是···,也可能是··· 再问:一定会抽到男生或者一定会抽到女生吗?有几种可能? 生答:不一定,有两种可能。

小结:像这样,结果不止一种,并且是不确定的,我们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2、探究课本例2,深入理解 师:大家平时都喜欢玩游戏,今天就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接下来要请6个同学上台,两人为一组,每组连抛硬币3次,一人抛,一 人记录下抛出的结果即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 师:现在请举手的同学上台进行游戏并做好记录。(学生上台操作) 小结:从同学们抛硬币的情况来看,每次落地后要么是正面朝上,要么是反面 朝上,所以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 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 描述。 3.分组讨论例3,自主探究 (1)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有一些彩球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小虎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红球,小猫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白球,现在他俩分别要从面前的盒子里摸出 一个球。他们分别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结果确定吗? (2)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结论。 (3)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当出现的结果只有一种时,表明结果是确定的、一定会发生的,叫做“确定现象“,通常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六、巩固练习 1.完成103页说一说(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2.动手完成103页试一试的连线(请学生回答结果)。 学生答完后,教师进行及时的点评并加以提示和分析。 七、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 回答:1.明白了什么是确定现象,什么是不确定现象。 2.明白了确定现象的结果只有一种,而不确定现象的结果不止一种。 3.学会了判断和推理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结果。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八、教学板书 不确定现象 1.不确定现象: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第章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第 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章 11.1 可能还是确定 第1课时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 知识技能目标 1 ?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2. 认识“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的意义,会结合实例加以区分. 过程性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各种事件的含义,初步获得对概率基础知识的认识,形成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 .经历对基本概念的辨析,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 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重点: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 述。 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先让我们两人一组做一个“掷骰子”的游戏. 游戏用具:每组准备一个普通的正方体骰子,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 这6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质地要均匀,以便使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均等.游戏中要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填入下表.掷完20次后,两人交换角色. 两位同学的试验数据都记录在表1中: 表1:掷骰子40次骰子上每个数出现的频数频率表 二.探究归纳 1. 不可能发生 请同学们观察表1,“点数7”出现的次数为 ____________ ,如果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 这件事会不会发生?

观察所有小组表1 中,“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骰子上没有7,所以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都不会出现的. 师生交流:“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就是指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0. 2. 必然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大于6 或掷得的点数是8 掷得的点数小于7 这件事会不会发生?发生几次?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每次都发生.师生交流:每次都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100%,我们称之为“必然”发生. 3. 可能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什么事是必然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小于7、掷得的点数是整数等等.掷得的点数是2 这件事会不会发生?是必然发生?还是不可能发生?这件事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不是必然发生,也不是不可能发生.师生交流:我们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机会的大小: 可能发生是指有时会发生,有时不会发生,或者发生的机会介于0和100%之间.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可能发生的?能否讲讲它发生的机会在6 万次中约有几万次? 掷得的点数是1 (它发生的机会在6 万次中约有1 万次) 掷得的点数是奇数(它发生的机会在6 万次中约有3 万次)等等.师生交流:“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 都是确定的现象,而“可能发生”是不确定的现象.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中,是确定的现象多呢?还是不确定的现象多?请你各举一例说 明.(让学生自由回答) 问题1:生活中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 在老师的组织下,每组派代表举出实例,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进行判断,由此我们可以把这许多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同学把这些事件分为三类:(一)一定会。(二)

《永久的生命》公开课

精心整理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写作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激趣引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二、 1、 23表达4、过渡:本文写于1942年,让我们一起看看写作背景(课件出示,教师讲述) ①南京大屠杀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②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惨案,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史称花园口决堤。 ③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旱灾。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

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根据现有的材料显示,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据详细的统计,在河南1200万受灾人口中,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饥荒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 过渡:在那样的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卑微的、柔弱的,有如草芥一般!那时的全国上下都被一种情绪笼罩着:(悲观——消沉) 然而,作者却认为: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乐观——积极) 那么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 5、①教师讲解朗读要领。 (1)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注意感情。 (2)朗读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语气语调。 (3 (1 明确: (2 明确: (3 明确: 永 (4 ?这种 明确: (5 明确: 批注: 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评价。(15分钟)(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

难忘的一课

《教材理解》 所谓“难忘”,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本文叙写的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为什么令他终身难忘?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因此,“难忘”是解开本文的关键。 本文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 一是以方位转换来展开故事:先写“我”在高雄郊外见到一所乡村小学,接着写“我”来到教室窗外,随后写“我”走进教室,再就是参观小礼堂看中国历代伟人像。市郊小学→教室外→教室内→小礼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序次井然。 二是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篇,这句话前后三次出现,实际上成为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 上面两条线其实不能视为“并行”,方位转换是便于展开故事,同一句话前后三次出现才是文章主线,也是“难忘”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抗战胜利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垮台了,所以能教学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地选用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师生们诚挚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是“我”走进教室,跟着师生们一起诵读。“我”是一个普通船员,长期漂泊异国他乡,胸中郁结着怀念祖国的情思。现在,在教室外听到师生诵读这句话,走进教室仍在学习这句话,仿佛一股热流涌进心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师生诵读起来,传达了“我”和师生们的共同心声,有着一样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则是“我”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的画像后,紧紧握住那位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因为台湾“光复”了,中国的伟人画像得以张挂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过去是难得一见的,此时此地,此境此情,自然无法抑制,终于迸发出来,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了。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开始是偶然听到,中间是交融一体,后来是喷涌而出,它犹如一根红线贯串全文,织进了“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织进了深厚的爱国情思,这一课所以“难忘”,正是难忘在这里。 因此,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就提纲挈领、百毛皆顺,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重点优化 《难忘的一课》(第十册)是一篇讲读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阅读,并获得了成功。但我想。假如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带着课题走进课文呢如果学生真的有了这种需要,我们不防就此一试,即从课题入手,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先分析课题:中心词“一课”――言事;题眼“难忘”――传情。由课题可知,课文集叙事抒情于一体。再从教与学方面来分析:教者看到课题会推测,文章叙述了什么事抒发什么情学生读了课题,至少会产生如下猜想:这“一课”讲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综上所述,依据文情和学情,可以形成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紧扣课题,构建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点评:阅读教学从何处入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章中去,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上文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其用心也在于此。] 一、感知难忘事 1.检查预习后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什么地方作者经历了什么事 2.让学生速读课文,分别找出“上课”和“下课”的有关段落,并想想这两部分各讲了什么事(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小礼堂) 3.让学生再读这些段落,然后讲讲这两件事。 [点评: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重在让学生“感知”难忘的事情。环节2的教学,渗透

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

不确定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活动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有的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的则不是确定的。 2、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随机事件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难点: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具准备:硬币、编号纸片、盒子、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现在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我们班最近几天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同学们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在发生前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类事件。 二、合作探索: (一)学习例1(教材例2) 例1 抛硬币,猜结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比赛场地是通过猜硬币来决定的吗?我们来玩抛硬币的游戏好吗?教师示范抛硬币,学生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学生验证。

3、汇报、交流: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 4、教师小结:在刚才老师和同学的实验活动中,硬币落地后哪一面向上,结果是事先无法确定的,我们把这种事件叫做不确定现象。常用“可能……,也可能……”这样的方式来描述。 板书:不确定现象结果事先不知“可能……,也可能……” 5、学生说一说。 (二)学习例2(教材例1) 1、同学们,下周将举行主持人演讲比赛,一共有4名同学参加。他们是……。为了公平、公正,我们将通过抽签来决定他们的演讲顺序。猜一猜:这4人谁第1个演讲? 2、学生猜测。 3、验证。说一说。 4、教师小结:例1中“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事先不知道”,例2中“谁抽到第1个演讲事先也不知道”,这些现象都是不确定现象。常用“可能……,也可能……”这样的方式来描述。 5、学生说说。 6、学生互相交流。小结:不确定现象的结果至少有两种情况。 7、课堂活动。 (1)猜硬币(2)游戏:石头、剪刀、布 (3)说说:四年级四班同学星期一第一个到校的是谁? (三)、学习例3 1、例3、摸彩球: 说说小虎和小猫摸彩球的结果。 2、小结:象小虎和小猫摸彩球,我们事先就知道事情的结果,我们把这种事先就知道结果的现象,叫做确定现象。常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板书:确定现象结果事先可知“一定”、“不可能” 3、说一说: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现象,用上“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4、试一试:连线。

难忘的一课

难忘的一课 现在的我,自信好强,能言善辩,是人见人夸的“白天鹅”;原来的我,胆怯害羞,是师生心目中的“丑小鸭”。是那一堂语文公开课,使我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课。 那是我读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个明朗的早晨,教室四周坐满了各校前来听课的老师。胡老师面带笑容,开始讲课。尽管老师讲得非常精彩,可我的思绪还是飞到了很远的地方。我想起了小学二年级时一节语文课。 那也是一堂公开课,执教的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课上,王老师提了许多问题,我慎重地选取了三个最有把握的,满怀希望也是破天荒地举了三次手。可是,王老师的目光却一次又一次地从我身上跳过。唤,她是怕我这个胆怯木油的“丑小鸭”砸了她的锅!我的心往下沉,沉到一片泥淖中。王老师,您知道吗?为了不让同学们再叫我“丑小鸭”,为了让爸爸妈妈不再为女儿的“无能”而叹息,为了打破当众发言零的记录,为了今天的这一课,昨晚我一直预习到凌晨一点钟,连课文的标点都能背出。然而,王老师,您……您大伤我的心啦!您把我心中刚刚点着的希望之火浇灭,永远地浇灭了,从此,它再也没有复燃过。 “请同学们想一想,丑小鸭在遭受了一次挫折后为什么不泄气呢?”老师的提问把我唤回到现实之中。我思考了一会儿,似有所悟,就是没敢举手。郭老师把问题又重复一遍,看到教室里举满的小手,我怦然心动,情不自禁地抬起了头,可那只被灼伤了的手始终举不起来。也许我眼中写满了期待,我多么希望老师能注意到我呀!可是,这可能吗?出乎意料的是,郭老师亲切的目光居然穿过如林的手臂,越过众人的头顶,落到我的身上。 “XX同学,你能回答吗?”亲切的话又一次在我耳边响起。是的,是喊我,我慢慢地站了起来,感到脸火辣辣地发烫,心突突地乱跳,但更多的是兴奋和高兴。我的声音轻极了,轻得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只觉得它在微微颤抖:“因……因为……小……。小鸭心里始终有希望。”真是糟透了!谁知部老师都诚恳地鼓励我说:“回答得很好!可以再讲一遍吗?”我周身感到一阵温暖,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勇气驱使着我,我顿了顿,竭尽全力地大声地重复了一遍。“太好了,请坐下!”郭老师的声音是那样温和,目光是那样的亲切。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当众发言啊!我只觉得一股从未体验过的快感流进我的心里,一种自信于从前的勇气注入我的肌体…… 郭老师,您还记得那个扎着羊角辫,成天沉默不语的女孩吗?五年前,是您的启发和鼓励把我引出了自卑和胆怯的泥淖,重新点燃起我心头已熄灭许久的希望之火,使我变成了一个口齿伶俐的“白天鹅”。邹老师,我衷心地感谢您,我将终生铭记那难忘的一课。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 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地图 祖国的板块上,有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台湾省找到位置了吗? 引入交流:想了解台湾吗??老师介绍台湾的富饶美丽、特殊地理、久远历史、当前局势、 导入课文:日本侵略者曾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不仅在中国大陆横行霸道八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无数大血案,而且侵占并血腥统治了台湾整整50年。我们今天要读的课文就是在台湾刚刚光复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23难忘的一课 2、结合文前提示和相关资料自主研读课文。

(1)齐读课题:从课题你们读出什么?“这一课”到底怎样的“难忘”? (2)读出主见:用自己最想用的方式与策略读书。注意读准3个生字。 (3)互助研读:学生在充分自读基础上同坐研读讨论。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谈谈初读课文体会。 4、质疑交流:主要提出读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如,作为一个教师,为什么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会写?这么简单几个字,作者为什么坐进教室跟着读?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到底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感情? 二、切入关键句子,体验“难忘”之情。 谈话导入:刚才同学们质疑水平非常高。有一个句子贯穿全文,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们会写会读这句话吗? 1、一生演板写句子——体会老师板书的吃力。 要求:请你像台湾教师一样来写这9个字。应该怎样写?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句子体验:“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为什么会这样?(结合第11自然段,由学生借用资料说背景,老师点拨——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实行血腥的统治,不准台湾人民说国语,要台湾人民当忘国奴)面对这个情景,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2、一生尝试读句子——体会师生朗读的认真。

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现象(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例1、例2,第97页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随机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具准备】 分为8个小组(活动时,全组集中到组长那里开展活动)。硬币、登记表(交给组长保管), 装有彩球的盒子。(一个盒子中全放黄球,一个盒子中全放白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例1 (1)同学们,这4个同学要参加演讲比赛。我们将抽签决定他们演讲的顺序。请4个同学上来代表他们抽签,谁能猜一猜这4位同学谁是第1个演讲的?(学生猜测) (2)猜测:一定是XX同学吗(不一定)那一定是XX同学吗? (也不一定)我们能确定第1个演讲的一定是谁吗?(不能)谁来说说为什么?(因为抽签的结果,可能是……也可能是……) (3)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是无法确定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的一种现象——不确定现象。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2 (1)猜测。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玩抛硬币的游戏。老师先来玩 一玩。,把硬币抛起来,请学生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 (2)验证。学生小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一小组抛6次硬币,各小组长记录小 组实验结果。先猜想,再看抛的结果。体会事先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有时是相同的, 有时是不同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3)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4)交流:观察统计情况,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引导学生用“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 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板书:不确定) (5)总结。谁抽到第1个演讲不能事先确定”,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也不能事先确定”,像这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现象。 (6)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不确定现象,请你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例如:明天可能下雨,这次考试我可能得一百分…… 三、摸球比赛,学习例3 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些乒乓球,我想请表现好的两个孩子来进行摸球比赛? 1.规则。两名选手在盒子中摸球5次,谁摸出来的黄球多,哪个选手就获胜。同学 们, 你们认为哪个同学会获得胜利? 2.摸球比赛。请两位参赛选手先猜拳决定选择摸哪个盒子的彩球。摸出1个黄球就在黑板上的统计表中做上记号,最后进行统计。 3.交流讨论。教师宣布获胜选手。你们有什么想法吗?(点名回答:我想他的盒子中全是黄球。) (1)认识“一定”“不可能”。 ①你又没看见,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我猜的。) ②那么你为什么这样猜呢?(学生:因为他连续5次都摸到黄球,有点可疑。) ③我也觉得有点可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想看看吗?(学生:想。) 教师把盒子打开,里面装的全是黄球。

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正 迈克尔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主讲-<<杀人道德的侧面>> 由Graywolf_Robbie整理 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著名大学的公开课程,如哈佛大学的[该如何是好],[幸福课],[心理学],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博弈论],[心理学导论][死亡],普林斯顿大学的[领导能力简介],[人性],还有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商业领袖和企业家].等等,下载了很多视频,上班看,下班也看,感觉著名大学授课方式与理论水平真不是盖的.一听就上瘾了.所以就想把视频里面的资料再取出来再复习一下,温故而知新.以下本文取自[该如何是好]课程的第一课.我觉得非常精彩. 这是一门讨论公正的课程,我们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 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以60km\小时的速度形式在轨道上飞驰,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名工人在施工,你无法令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此时你极度绝望,因为你深知,如果电车撞向那五名工人,他们会全部死亡。假设你对此确信无疑,你极为无助,直到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还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那里施工,而你的方向盘并没有坏,只要你想,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牺牲一个人而挽救五个人. 下面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何为正确的选择?换了你会怎么做?我们来做个调查,有多少人会把电车开到侧轨上去?有多少人会让电车继续往前开?选择往前开的,请不要把手放下. 测试结果表明:只有少数人选择继续开下去,而大部分人都选择转弯。我们先来听听大家的想法,探究一下原因?你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先从大多数选择了转向侧轨的同学开始,为何要这样选择?理由是什么?有没有自告奋勇的. 学生A:我认为当可以只牺牲一个人时,牺牲五个人是不正确的选择。 教授:当可以只牺牲一个人时,牺牲五个人是不正确的选择,这理由不错,还有其他理由吗?人人都赞成这个理由吗? 学生B:我认为这和9.11的时候是一种情况,那些让飞机在宾州坠毁的人,被视为英雄,因为他们选择牺牲了自己,而不是让飞机撞向大楼牺牲更多的人。 教授:这么看来这条原则和9.11是一样的,虽然是悲剧,但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依然是更正确的选择。这就是大多数人选择把电车开到侧轨上去的理由吗?现在我们来听听少数派的意见。那些人选择不转弯的. 学生C:我认为这与种族灭绝和极权主义正名是同一种思维,为了一个种族生存下来,以灭绝另一个种族为代价。 教授:那换了是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为了避免骇人听闻的种族灭绝,你打算直接开上去把这五个人撞死吗? 学生C:大概会吧。 教授:我们来考虑一下另一种情况下的例子,看看你们大多数人会不会坚持刚才的原则(即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是更好的选择),这次你不是电车司机,只是一名旁观者,你站在桥上俯瞰电车轨道,电车沿轨道从远处驶来,轨道尽头有五名工人,电车刹车坏了,这五名工人将被撞死,但你不是电车司机,你真的爱莫能助,但是你真得不是电车司机,直到你发现,在你的旁边靠着桥站着一个超级大胖子,你可以选择推他一把,他就会摔下桥,正好摔在轨道上挡住电车,他必死无疑,但是可以拯救五个人的生命。 现在,有多少人愿意选择把胖子推下去?有多少人不会?通过举手调查结果,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推胖子下去,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出现了我们“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的这条原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第一种情况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赞成的这条原则怎么了,两种情况下你们都属于多数派,你们是怎么想的?应该如何来解释这两种情况的区别? 学生D:我认为第二种情况牵涉到主动选择推人,而被推的这个人本来和这件事情一点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