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端午粽 说课稿

10 端午粽  说课稿
10 端午粽  说课稿

10 端午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

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

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

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

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下留意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在日记里写一写。

3.课下搜集关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五、说板书

教师设计的板书,重点介绍端午节、粽子、屈原的关系。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吃粽子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教师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长句子,这样对于学生的朗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的说课稿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主题是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

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1、整个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辅之以分组指导。主要考虑到集体教学在讲解和示范基本动作要求以及布置活动任务方面的方便、省时。分组指导则因为不同小组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1、为了更有效完成活动的目标,并顾体验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及大班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本活动主要强调幼儿的 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幼儿以小组合作了解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观察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竞赛游戏阶段,幼儿通过参与竞赛,体现《纲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要求。

《端午粽》第一课时说课稿

《端午粽》第一课时说课稿 开江县实验小学何成艳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一篇散文,为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家人”中的第三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文语言形象,适合归类积累短语,在读中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二、说学情 通过半期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和汉字书写的基本笔画,且对端午节并不陌生,易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但学生的识字方法较为单一,词汇量少,朗读长句子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重点)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大意,读好长句子。(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讲授法、展示法、练习法、朗读法等 五、教学过程(课前小游戏“指五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左右) 1.课件出示谜语,引导学生抓组成部分、颜色、描述顺序等猜一猜。 2.巧妙过渡,板书课题,书空齐读。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达成目标一的部分要求。】 (二)多种方法,归类识字(15分钟左右)(过渡:读好课文生字帮) 1.识记字音:出示13个带拼音的生字,通过借助拼音自由读、推荐小老师领读、指名检查读等方式掌握字音。 2.识记字形:生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师介绍学习其他方法,如:看图猜字、小儿摆字、编字谜识字、联系生活识字等。 3.巩固识字:小游戏“把字宝宝送回家”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读课文,多种方法识字,突出重点,达成目标一的识字要求。】 (三)朗读展示,读好长句(8分钟左右)(过渡:展示最好的一句话) 1.指名朗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指导(读好短语、斜线来停顿)。 3.出示文中三个长句子,师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句子,尤其读好长句子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幼儿园端午节说课稿

幼儿园端午节说课稿 幼儿园端午节说课稿 篇一:大班社会活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主题是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 一、说教材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

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二、说教法 1、整个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辅之以分组指导。主要考虑到集体教学在讲解和示范基本动作要求以及布置活动任务方面的方便、省时。分组指导则因为不同小组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三、说学法 1、为了更有效完成活动的目标,并顾及大班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本活动主要强调幼儿的体验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幼儿以小组合作了解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观察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竞赛游戏阶段,幼儿通过参与竞赛,

10 《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五、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六、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

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

《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 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同桌互读,检查。 5.给生字组词。 6.识记生字。 (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 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 1.观察字形。 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豆的第一横要短 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端午粽子节日中间总是 带回去知道据说怀念糯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游戏复习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习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习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样花样多 热爱思念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说课稿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说课稿Lecture notes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说课稿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本教案是根据幼儿园大班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1、整个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辅之以分组指导。主要考虑到集体教学在讲解和示范基本动作要求以及布置活动任务方面的方便、省时。分组指导则因为不同小组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1、为了更有效完成活动的目标,并顾及大班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本活动主要强调幼儿的体验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

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 尊敬的董校长、亲爱的师哥师姐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端午粽》。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吃及端午节的意义。让学生明白 端午节的习俗及来历,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接下来我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首 先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他们更青睐于游戏、活动的方式识字。对于传统节日他们可能略知一二,但 并不系统完整,教师需补充相关材料,让传统节日丰满立体起来。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房。会写午、节、米三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糯米、美滋滋”等词语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会模仿着使用 叠词写短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并仿写。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爸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认识生字新词,读好长句子,会模仿着写短语和句子。 本课教学中那个,教法是把识字和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同时又注重语文方法、语文思维、语文习惯等方面的积累,让学生多人中国字,写好中国字,热爱中国字。 而本课设计的学法则侧重于:玩中学、学中悟、悟中用。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了什么神秘礼物?对了,是粽子。板书粽,粽是平舌音,一看字的左边,你就知道它肚子里面藏着什么了?粽子是糯米做的,粽字左右结构米字旁。 2.我们会在哪个传统节日吃粽子呢?端午节。板书端午,端左右结构立字旁,端的本意指站在圆弧形的山头上站得中正,引申义就直,哪位同学坐得最端正。 3.午是要求会写的字,请举起手来和老师一起写。两横平平,悬针竖。白天12点为正午或者中午,在此之前称为上午,在此之后称为下午,晚上十二点左右称之为午夜。 4.齐读课题。

第10课《端午粽》教案设计

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学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出示中秋节、端午节习俗。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学生认读生字。 (1) 游戏环节:“开花的树”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_端午粽说课稿一等奖

《端午粽》说课稿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尊敬的董校长、亲爱的师哥师姐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端午粽》。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吃及端午节的意义。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及来历,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接下来我将学情分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首先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他们更青睐于游戏、活动的方式识字。对于传统节日他们可能略知一二,但并不系统完整,教师需补充相关材料,让传统节日丰满立体起来。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第一课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房。会写午、节、米三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糯米、美滋滋”等词语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会模仿着使用叠词写短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并仿写。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爸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认识生字新词,读好长句子,会模仿着写短语和句子。 本课教学中那个,教法是把识字和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同时又注重语文方法、语文思维、语文习惯等方面的积累,让学生多人中国字,写好中国字,热爱中国字。 而本课设计的学法则侧重于:玩中学、学中悟、悟中用。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教学过程。

端午粽(最新教案).doc

[ 教学设计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编2016 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 10课端午粽 教学目标: 1、重点认识生字“端、粽、总” ,认识“立字旁、米字旁”。会写“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3、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设计意图】: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而言,朗读和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读好长句子。 【设计意图】:经过一段时间对短文和古诗学习和积累,学生已认识了逗号,并具备一定的语感,可以进行更长的语句的学习和朗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创设氛围。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端午节到了,外婆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粽子,请大家吃,让我们快去品尝一下吧。 【设计意图】:我用“看图猜节日” 的小游戏活跃气氛,并配合诱人的食物图片,引出传统节日,邀请学生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形式顺利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端午节粽子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认真看书,注意读音。) 【设计意图】:顺利导入新课之后,我利用舒缓的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创设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走入文本。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感知文本,同时扫清阅 读障碍。 三、以读悟情,随文识字。 1、学习第一自然段,重点认识“端、粽”二字。 ( 1)指名读。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 (2)重点学习形声字“端、粽” (音、形、义),认识两个偏旁。 【设计意图】:结合有趣的象形字图片认识生字“端”,利用诱人的粽子图片认识生字“粽”,以此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画,将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识字效率。 (3)拓展思维,体味亲情。想一想:“盼着”是什么意思。外婆为什么这么希 望我们回去?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读句子,更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体会课文传递的亲情。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以情促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亲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突破本课难点。 (1)同桌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指名读。强调字音“箬( ru ò)” , 了解“箬竹叶”。 【设计意图】:强调翘舌音的发音“ru ò”,解决课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箬竹叶”,并结合图片认识理解。 ( 3)发现问题,插入微课——《如何读好长句子》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微课突破本课的难点:巧借“桃子老师”的身份,通过 师生互动的形式,从“分解句子、读好短语”到“使用停顿符号”,最后用“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逐步突破,并在其他长句中加以运用。 (4)自由练读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练习巩固微课中所学的方法,练习读好长句子。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 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 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 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 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 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 ān”。 (5)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 5、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根据认读情况再次指正。 (2)独立出示本课中的13个生字,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等。 (3)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在生活中认字等方法加强生字的记忆,

(完整版)部编版教材《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内容研读】 《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篇描写传统节日的课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懂得借助标点符号读好长句子,但单纯借助标点符号并不能达到读好长句子的目的,还需分解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做好长句子的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认识“粽、端、节”生字,学习新偏旁“米字旁”和“立字旁”; 2.通过识字游戏,正确认读“米、豆”等7个生字。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这个中华传统节日,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并会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4.会说“()的()”短语,“又()又()”短语 5.通过字理溯源,正确书写“豆”和“米”,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难点】 1.读好长句子,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2.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看图、聊端午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 认识生字“粽”,看着图片,瞧着生字,发现形声字的特点 认识新偏旁“米字旁” 猜读米字旁形声字:籽、粑、粒、粞、粮 2.什么时候吃粽子,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节”

出示今年5月日历,谁能找到端午节这一天 聊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端”,学习新偏旁“立字旁” 师介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再看日历。五月还有哪些节日? 3.板书课题,《端午粽》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聊一聊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孩子们有话聊,课堂氛围活跃。通过认识日历,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更巩固了对“节”生字的复现认识。 学习活动二:识字活动乐趣多 1.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生字多读几次。 2.同伴合作,把信封里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吃粽子”识字游戏 粽米枣豆肉 第一组

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优秀公开课教案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

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

端午粽 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 一、理论依据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四、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本节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豆、节”等13个生字;立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 (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设计 篇一: 一、理论依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 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四、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本节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豆、节”等13个生字;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学习运用分层朗读和正确停顿的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 3.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端午的鸭蛋》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教学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者汪曾祺。文章通过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信笔写来,从容闲适,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流露出的是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更是对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但对民俗的了解还不够,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本研读能力,但是对民俗当中蕴含的情感意味的体会还不易到位,因此,学生情感的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反复的朗读和细心品味重点语句是关键。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分析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基于教材、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字词,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端午的民俗和高邮鸭蛋的特点,体会文章语言上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和鸭蛋实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品味语言;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蕴含在鸭蛋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蕴含在鸭蛋中的情感,以及鸭蛋带给作者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关注生活,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部分教法与学法 本文语言文笔生动、妙趣横生,适宜采用以感情朗读为核心的教学法,同时以情境创设、设问引导、评价激励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辅助。 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圈点勾画批注做标记,通过合作讨论集思广益,通过归纳总结和迁移练习巩固、检测知识。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忆端午 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片段《端午节大游行》,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主要内容,又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 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形式使他们初步感知课文。 听读课文过程中,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 1、标出文章中易读错和写错的重点字词,教师并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现。 2、作者家乡的习俗有哪些呢这些习俗中,作者最牵挂、最难忘的是哪个 意图:听读既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文本,又能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捕捉文本的有效信息,为之后的赏析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从结构上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 (三)品读语言,悟真情 第一步,归纳鸭蛋特点,品味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