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

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05-09T16:23:39.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作者:孙晓燕 [导读] (洛阳市消防支队卫生所河南洛阳 471000)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退热作用迅速而持久,可提高疗效及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孙晓燕 (洛阳市消防支队卫生所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2月—2013年11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达95.56%;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22%。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5,P<0.05)。研究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1.5±0.82)d]较对照组[(2.28±1.03)d]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退热作用迅速而持久,可提高疗效及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四逆散;治疗;小儿发热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338-02 本研究于2008年2月—2013年2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在我所接受治疗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研究组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8±3.41)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8±1.41)d;发热体温37.6℃~39.7℃。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2±3.43)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2±1.50)d;发热体温37.5℃~39.8℃。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热体温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以中药汤剂四逆散加味口服:柴胡、枳实各5g,白芍10g,炙甘草3g,山栀3g,生石膏15g,薄荷3g,白术、连翘各6g,射干6g,蝉蜕3g等。扁桃体红肿者加银花、牛蒡子各8g;偏腹胀者加陈皮3g;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3g;呕吐者去白芍加竹茹3g[1]。水煎服,每日1剂,取50~100ml,分3次温服,3剂为一个疗程。对比组给予:静点炎虎宁注射液及头孢类抗炎药,每日1次[2]。 1.3疗效体现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临床指导原则,来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 (1)显效:用药24~48h内体温开始下降(腋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2~3 日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证候消失,理化项指标从异常恢复到正常; (2)有效:用药后48~72h内体温下降38℃以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大部分消失了主要证候,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 (3)无效:用药后体温虽然下降,但不稳定或体温不降,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血常规无改变[3]。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应用SPSS17.0版软件包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 2.结果 2.1 治疗两组患儿的效果对比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总的有效率达到了95.56%;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的有效率为82.22%。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不仅远远超过了对照组,而且其差异非常具有统计学意义(x2= 3.95,P<0.05)。从表1中可看出具体结果。 2.2 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比较研究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1.5±0.82)d]较对照组[(2.28±1.03)d]明显缩短,而且其差异非常具有统计学的意义(t= 3.32,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证治准绳·幼科》云:“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发热,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一个症状,也是病邪与机体正气相互对抗的表现[4]。患儿既有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的体质,又有外感暑热之邪的病史,故热邪传里.阳气内郁,湿热蕴滞,肝脾失调,实为导致发热持续不退的病因病机,故予四逆散加味治疗最好台拍,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5];白芍配甘草能缓急舒挛和肝脾止痛,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加蝉蜕,莲翘祛风散热以治标,加蚕砂祛凤除湿和胃化浊,加白术、乳香,消疳积健脾胃,诸药相舍共奏疏汇肝热,理脾滞之功,药中病所,自然效佳矣。

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概况

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概况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在对症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各种方法和成效概况。方法:通过查阅近二十年来关于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相关著作和文献,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方面的概况。从各种中医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中分析作用机制,总结每种方法在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成效。结果: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较多,且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结论:中医药对于单纯性肥胖有独特疗效,应加以重视并大力发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穴位;针灸;单纯性肥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尤其是城市的肥胖人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单纯性肥胖占肥胖者的95%以上。在中医角度上看,单纯性肥胖应视为机体的失衡状态,属形盛气虚,形绝对有余而气相对不足,主要是养生不当所致,也有可能与机体机能障碍有关。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提出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经几十年的临床疗效观察,效果可观,但也存在普及程度不高,技术不成熟等缺点,出现伪中医打着中医减肥的旗号行骗,导致人们对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不信任。笔者通过对二十多年来中医药对于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概况综述,为人们日后选择中医药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把肥胖分为“膏人”、“脂人”和“肉人”【1】,与现代医学将肥胖分为“脂肪型、瘦肉型、水肿型”类似。膏人,可见“纵腹垂腴”、“皮缓”,属于腹部脂肪多的肥胖;脂人,可见“虽脂不能大”、“腘肉坚,皮满”,该型形体肥胖但匀称;肉人,可见“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以肌肉的肥大为主要表现。 1.1 病因 形成肥胖的病因复杂多样,既有先天禀赋因素,又与饮食不节、劳逸不均、情志失调、疾病、药物等后天因素密切相关。《素问?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临证指南医案》说“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望诊遵经》说:“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之间。”对于肥胖的致病因素【2】,中医认为,与肥胖关系密切的病邪,主要是痰、瘀、水、湿等。 1.2 病机 《内经》曰:“肥人血浊”,“血浊”即是痰淤交阻的意思;宋《仁斋直指方》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故肥人多寒湿。”可见肥胖大多由于痰瘀血痹,气虚寒湿引起。而大部分是因为饮食过量,超过脾胃负担, 脾运不健而生痰湿【3】。另外,青中年或更年期女性,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也会引起肥胖。 1.3 治法 根据肥胖的病机,中医辩证诊断可分为五型【4】:胃热湿阻型,脾虚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相应的治法可以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祛湿,疏肝理气清热,温肾健脾化湿,滋养肝肾。另外,赵进军【5】也提出中医治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 主编:杨思进 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 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 辉 汪静张琼廖代祥 钟红卫李志刘鹏 王俊峰晏新张广 文 刘旭程刘海 前言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 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 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 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 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 本小册子。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 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 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本手 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 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 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本书的编辑 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 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 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

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常用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清虚热 药……………………… 第三章泻下 药……………………… 第一节攻下 药……………………… 第二节润下 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 药……………………… 第四章祛风湿 药………………………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 药……………………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 药……………………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 药………………… 第五章化湿 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 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 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 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 药……………………… 第七章温里 药…………………………… 第八章理气 药…………………………… 第九章消食

四逆散医案100则(41-50)

四逆散医案100则(41-50)

四逆散医案100则(41~50) 41:抑郁不乐 这个剃头师父,他有七十岁左右。 那天他儿子过来看病舒服多了,今日他过来,他来复诊,拿到单话,先生,你的药涯吃了觉得好自在,好开心。 涯笑笑话,药可以自在开心一时,你啊记住这八个字,可以自在开心一生人。 他问,拿八个字? 涯话,无求自在,淡然开心。 一个人能够外求少了,能够将世事看淡点,自动开心喜悦。学生一看那方,怎么这么简单,就可以治这种压抑郁闷失眠? 原来是四逆散加丹参、菖蒲、郁金、香附。 丹参2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 涯话,你知郁金、香附这两味药有多厉害吗? 它可以话是专门疏通肝胆的能手,现代医学药物学研究,发觉到这两味药能集中于肝胆,使那肝胆排泄功能变好。 你看那人一生气恼气,是不是胸闷闷,肋胀胀,肚满满。所以我们的郁金、香附一去,就疏通胸肋,消除闷胀。 他觉得好神奇,吃着药后,头脑轻松,胸轻松,胃轻松。那人一旦有压力,觉得四肢百脉啊,都好像逆乱一样,一旦

释放掉压力,全身百节啊都像放松释放那样。 所以四逆散它能将四面八方压到身体上的压力啊疏散出去,你如果你能灵活加些理气的药,它就能治疗压郁,加些活血的药,它就可以治疗忧愁、跌打、胸肋痛闷,这些都是加减一两味药,就可以取得的效果。 所以涯同他话,你要少忧虑,愁肠百结,肝郁气结,愁虑的人啊,今下社会十分多。 所以你能够解决愁虑引起的百病啊,你可以在农村医病医开局面来。 包括你看涯医这些风湿,郁闷,胃痛,肩颈痛,肚子疼,鼻炎,头痛,肩甲劳伤等等啊,但凡见到他愁虑压郁加重,两眉皱紧紧的,四逆散主之,加无事常生闷气的,四逆散主之。所以连药房的人都好吃惊,为什么曾医生开出的汤方,寥寥几味,患者却有这么好的口碑。 涯话,这都是把握到病机,和病因后,总结出来的东西。好,到里趟。 学修心得:开心一辈子:无求自在,淡然开心。 压抑失眠用四逆散加丹参、菖蒲、郁金、香附。 郁金香附集中于肝胆,使肝胆排泄功能变好,是专门疏通肝胆的能手。 人一旦有压力,四肢百脉逆乱,一旦释放压力,就变得轻松。所以四逆散能释放四面八方压到身体的压力。

王琦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

男科证治江中制药厂特约 王琦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 杨 欣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 北京100091) 关键词 男科病 中医药疗法 四逆散 王琦 王琦教授认为治肝之法为男科疾病主要法则之一,常以四逆散取效。四逆散源自《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舒肝伸阳,枳实行气开郁,合则调畅气机;芍药柔肝,甘草和中,酸甘相合,调柴胡之散,枳实之破,升降通达,协调无弊,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和肝脾、通达郁阳之功。男科临床凡见肝郁气滞、阳气郁遏、肝郁血阻、肝脾不和之证,均可用之化裁治疗。 1 论阳痿,治重调肝 历来论阳痿多责之肾虚,治重温肾壮阳,有效有不效者,甚或内火炎上,口干舌燥,鼻衄龈肿,而阳痿依然者,亦非鲜见。王琦教授据临证观察,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明确提出“阳痿从肝治”的论点,常谓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肾虚证已渐减少;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嗜食膏粱厚味、辛辣烟酒,湿热痰瘀为患不少;竞争意识增强,生活节奏加快,时常有所愿不遂,事与愿违者,情志致病增多。阴茎以宗筋为体,以气血为用,阴茎的勃起及勃起状态的维持需完整的神经反射弧、足量的动脉血液供应和有效的静脉回流阻滞3者协调始能完成,而这3个因素正常的生理,依 赖于健全的神经系统(脑、脊髓、植物神经系统),这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阴茎勃起取决于肝之功能状况,肝对性功能的作用,是通过肝血的充盈、濡养和疏泄气机来实现的,尤以疏泄功能更为重要。肝之经脉绕循阴器,既是气血灌注、濡养阴器的通道,亦是病邪(如湿热、痰浊、瘀血等)客犯阴器的径路。凡此种种皆不离于肝,故治阳痿,当重调肝,主以四逆散疏利、宣通。肝气郁结甚者,加香附、川芎、九香虫,气血同求;肝郁化火者,加栀子、丹皮以清火兴阳;肝气横逆者,加石决明、牡蛎、羚羊角粉平肝镇逆;阳气郁遏者,加蜈蚣、王不留行、路路通以行气宣痹,伸阳通络;湿热下注者,加龙胆草、泽泻、萆、鱼腥草解毒利湿;瘀血阻络者,加水蛭、牛膝、地龙、赤芍、蜈蚣化瘀通络;痰浊郁阻者,加僵蚕、大贝母、蜈蚣软坚消痰;寒滞肝脉者,加吴茱萸、丁香、肉桂疏利温通;肝血不足者,加熟地、紫河车、枸杞补血养肝;肝郁肾虚者,加淫羊藿、菟丝子、白蒺藜、蜈蚣疏郁益肾;肝郁脾虚者,加白术、茯苓、当归、蜈蚣肝脾同调。临床总据病情,权在变通之 中。 张某,男,43岁,干部,1994年9月12日初诊。阳痿伴失眠半年。平素体健,工作繁忙。缘于1994年春节过后出现失眠多梦,难以入睡,夜寐3~4h ,自服安定 维持睡眠。伴头昏,神疲乏力,记忆力下降,继而性欲淡漠,发病前性生活每周2~3次,近半年来性生活减至每周0~1次,且阴茎勃起迟缓,硬度差,勃起角度< 90°,难以插入阴道,勉力行房,亦只1~2m in 即泄精, 无快感,神情焦虑,夫妻感情尚可,吸烟每日20支约10 a ,少量嗜酒。专科检查无异常。辨证属肝气郁结,阳事 不用。治宜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理气兴阳。予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香附、川芎、远志各10g , 蜈蚣1条,琥珀粉3g (冲服)。嘱停服安定,戒烟。药进 7剂,失眠明显好转,精神舒畅,性欲增加,阳事已兴,守 方继进7剂后诸症若失,性生活如常,改逍遥散善后。 2 不射精,疏利启窍 不射精症,临床以阴茎勃起正常,能同房,无性欲高潮,亦无精液射出,但屡有遗精为特点。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责之肾气不足,无力鼓动,精液无力射出;实者,多由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或湿热、败精瘀阻精道,精液难以射出。肾为作强之官,主藏精,兼施泄精,精关之通降功能,有赖于肾气的气化作用;肝主疏泄,既能疏泄气血,也能疏泄精液,精关虽为肾所主,实受肝主疏泄功能的调控。现代医学认为,功能性不射精通常由 3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是大脑皮层对脊髓射精中枢抑 制太强,使射精中枢兴奋阈值提高;二是传入射精中枢的性刺激量不足,难以达到引起射精所需阈值;三是由于房事过频,或手淫等因素致使射精中枢病理性兴奋而疲劳衰竭。此类患者,往往精神紧张,性操作焦虑,而精神因素又加重大脑皮层对射精中枢的抑制,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这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本症病本肝肾,以肝为主,治疗当重疏肝启窍,方用四逆散。若肝郁肾虚者,加黄精、菟丝子、枸杞子、仙灵脾、牛膝等补肾益精,或合知柏地黄汤疏利清降;湿热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等清利湿热;兼生殖、泌尿系炎症者,加夏枯草、蒲公英、败酱草等解毒消炎。在上述辨证施治基础上,还当重视通利精窍、水窍,故山甲、红花、急性子、留行子、车前子、菖蒲等又为必用

脾胃病100个方剂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瞿麦木通扁蓄车前子滑石山栀大黄炙甘草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5.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7.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骞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消食理气。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四逆散临床应用进展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四逆散临床应用进展 王向阳 [摘要] 四逆散,原出枟伤寒论枠,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方中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胃液分泌、抗炎、保肝利胆等作用;枳实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和位相性收缩功能,还有抗炎、镇静等作用;芍药有抗炎、抗菌、镇痛、解痉等作用;甘草有解痉、抗溃疡等作用。诸药合用,能疏肝理脾。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其应用范围仍在逐渐扩大。 [关键词] 四逆散;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89畅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81-2476(2008)03-0220-03 四逆散,原出枟伤寒论枠,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原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所组成。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枳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解郁开结,疏达阳气;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郁;枳实配芍药,一气一血,调其血气;芍药与甘草相伍,和血利阴,缓急舒挛,调和肝脾。四药辛、苦、酸、甘、寒,共呈疏肝理脾,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效。四逆散选药精当,配伍独特,疗效突出,是古今常用之效方。后世疏肝诸方,如枟景岳全书枠之柴胡疏肝散、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系列亦均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笔者现将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之为“乳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或乳房肿痛,月经期加重。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因,与肝、胃、冲、任四经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病及脾,脾运失健,聚湿成痰,痰阻气机,停于胸胁;肝郁、气滞、痰凝,结于乳络而成“癖”。巫嘉琴[1]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方治疗乳腺增生症88例,取得满意效果。肿块稍硬加丹参、牡丹皮;肿块有热感者加金银花、连翘;兼气血虚加党参、黄芪等;经前痛加益母草;胀痛明显加青皮、香附等。15天为1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7畅72%。其中肿块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 作者单位:246300安徽安庆,安庆市潜山县水吼中心卫生院横中分院53例;肿块最大直径缩小50%以上,乳痛消失24例;肿块缩小不足50%,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50%以上,乳痛不减轻9例;肿块不缩小或肿大变硬者或单纯乳痛缓解2例。张彩蓬[2]报道用四逆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35例,取得满意疗效。林振文[3]用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实各9g,甘草3g。痰湿阻滞加法半夏、浙贝母、夏枯草;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黄芪;疼痛加秦艽;气滞加青皮、陈皮;纳差加谷芽、麦芽;热郁肝经加牡丹皮、栀子;血瘀加赤芍、皂角刺;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乳癌术后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每日1剂水煎服,6天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显效(症状及肿块消失)268例,有效49例,无效33例。2 小儿腹痛 詹雪梅等[4]治小儿腹痛58例,男25例,女33例,年龄3~12岁,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5~10岁多见。腹部B超检查无阳性发现,血常规和肝功能正常。大便常规及集卵未检到虫卵。31例曾给予驱蛔,亦无蛔虫排出。临床表现不规则腹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经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予以四逆散加味:柴胡5~10g,白芍10~20g,川朴6~10g,炒枳壳5~10g,制香附6~10g,炒延胡索6~10g,党参10~15g,甘草5g,蒲公英20~30g。如口苦呕恶酌加川连、吴茱萸、佛手片、郁金;便秘腹胀大便干结者,酌加莱菔子、制大黄;伤食生冷,胃寒作病可加高良姜、桂枝;胃肠积热加黄芩、姜半夏。7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冷饮,避免劳累、情志刺激。3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可见胸闷、胸痛、心悸、善太息、失眠、体倦乏力等症状,且诸症随情志变化而波动,多属于中医“郁证”、“胸痹”等范畴。五志过激伤及肝木,肝气郁滞,可致心气匮乏,帅血无力而发为本病。可见,肝气郁滞为其基本病机。杨洪军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经方中医刘卫红08.01 06:50阅读481原创2016-07-30 黄煌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四逆散作者:黄煌 编排:胡廷峰********************************************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炒枳实6~10g、甘草(炙)6~10g。水煎,分三次温服。【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现代应用】1以痉挛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顽固性腹痛、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痛经等伴有手足冷、脉弦者。2以胃—肠动力低下、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3以精神紧张或遇紧张则加重的疾病。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心因性阳痿、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梅核气,情绪性腹泻、女性急迫性尿失禁、遗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4以分泌物、代谢物排出不畅为特点的疾病。如鼻窦炎、急性乳腺炎、

输卵管不通、阑尾周围脓肿、肝郁气滞的便秘或下利不爽等。5其他方面,如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腰腿痛(注意!)、神经性头痛(注意!)、三叉神经痛(注意!)、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肝炎、过敏性鼻炎(注意!)、皮炎、小儿高热肢厥、流行性出血热的低血压休克期等均有用四逆散的报道。【经验参考】本方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难以尽述,几乎各系统的疾病,均有使用的可能。据载,日本汉医和田家治杂病100人,有50~60人用此方加减,足见应用之广。在此,编者介绍几则个人的临床治验以供读者参考。1曾治一周姓患者,新婚数日来诊,诉阳痿不举。观其面色无华,形体羸瘦,若按一般辨证,当属虚证,可能会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当时为观察四逆散之功效,投原方而未作加减,不料却有非常之效。2治张某,八旬高龄,突发小便失禁半月,多方诊治不效,欲行手术探查,患者及家属不从,转我院,邀余诊治,观其虽年事颇高,但无虚羸之象,非肺肾气虚之证,乃膀胱尿道功能失调所致,用四逆散加乌药,数剂而愈。3治潘某,胃胀多年,餐后脘胀,每于下雨前数日尤胀甚,戏称自己可以作天气预报,中西药调治不效。询其脘胀连及两胁,拟四逆散合平胃散,数剂而安。4田某,胃脘隐痛嘈杂多年,胃镜示重度糜烂性胃炎,吾曾屡以半夏泻心汤加减,疗效不甚理想,后思其人平素多愁善感,思绪不定,有柴胡证的表达,于是投四逆散合平胃散,

方剂歌诀完整版

方剂歌诀完整版解表剂 辛温解表 :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 小小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麻黄芍药同。 辛凉解表 :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扶正解表 :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泻下剂 寒下 :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 大陷胸汤治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温下 ;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 温脾附子及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攻下冷积振脾阳。 :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润下剂 :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体虚难下夺,寓通于补法堪宗。逐水剂 : 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 舟车丸: 舟车黑丑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表皮陈皮轻粉入,逐水消肿力量强。 :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攻补兼施 新加汤; 新加黄龙用海参,玄麦生地硝黄呈,参归姜草扶正气,攻补兼施法可尊。 :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热结阴亏肠燥结,滋阴泻下法可宗。和解剂 和解少阳 ;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蒿苓清胆汤: 蒿苓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须,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柴胡达原饮: 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苓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豁痰胸宽截疟疴。调和肝脾 :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调经再把丹栀入。 :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又实脾。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清热剂 清气分热 :

执业中药师考试方剂歌诀-大全

方剂歌诀-大全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辛凉解表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麻杏甘石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扶正解表 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加减葳蕤汤: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大陷胸汤:大陷胸汤治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温下

四逆散

四逆散 四逆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 枳实12g 柴胡12g 芍药9g 此为汤剂之量,水煎服。如作散服,则各等份,研细末,日 服3次,每次2g,白开水送服。原方后之制法合算现代分量:上四味各3g,捣筛,白开水送服,日3次,每次2g。咳者,加 五味子、干姜各l.5g,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1.5g;小便不利 者,加茯苓1。5g,腹中痛者加附子9g;泄利下重者,先以水 1000mI,煮薤白600m|,煮取600ml,去滓,以散18g加入汤 中,煮取300ral,分温再服。 (功效}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主治] 主证: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舌红苔黄,脉 弦或沉滑而数。

副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四逆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生白芍、炒 枳实各10g,炙甘草5g,胃热炽盛加川连、蒲公英、连翘,炙甘 草改碧玉散(包煎);积滞内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麦 芽、炒莱菔子;脾胃虚寒加黄芪、桂枝、红枣、生姜;夹有络瘀 者加丹参、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胃阴不足加石斛、麦冬、 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乌贝散(吞服),大便溏薄加黄芩、炒白术。每日工剂,分2次服。[黑龙江中医药。1991,c5,,113 ,.2.四逆散加左金丸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取柴胡、 枳壳、赤白芍、生甘草、川栋子、佛手、谷芽、麦芽、吴茱萸、 瓦楞子。肝胃不和与嗳气频作加旋覆花、代赭石;胀痛明显加川 楝子、延胡;脾虚加四君子汤;肝胃郁热加丹皮、栀子;胃

阴不 足加太子参、川石斛。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c11,,,] 3.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药用柴胡、法半夏各 12g,白芍、枳实各10--12g。肝郁加郁金、佛手;郁热选加蒲 公英、黄芩、栀子、夏枯草;腹胀加砂仁或改枳实为枳壳;呕吐 苦水加竹茹、代赭石、柿蒂、丁香、苏梗;大便秘结或不畅加火 麻仁、郁李仁、肉苁蓉、大腹皮、大黄;脾胃虚弱加四君子汤。 治疗6-8周。[新中医,1993,c6,,19] 4.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总管结石:药用柴胡、元胡、王不留 行、枳实各12g,白芍、金钱草各30g,郁金、茵陈、川楝子各 15g,大黄、甘草各lOg。胆绞痛甚加白芍至60g,甘草至15g。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21] 5.四逆散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方取柴胡、白芍、枳实、 茵陈、乌梅、川楝子、郁金、广木香、银花、连翘。便秘加

四逆散运用解析

四逆散运用解析 四逆散组方选药寓意深奥,广泛运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临床辨证化裁疗效颇彰。此文通过分析四逆散的药物组成,以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与运用本方。 四个方根 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柴胡甘草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 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 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 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此三味配伍功用全在肝脾气血阴阳上求之,合以“国老”甘草,功宏力强。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芍药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芍药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芍药

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1) 发表者:赵东奇65723人已访问 第一节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辛温辛凉并用) 香薷饮用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4气虚感冒证——参苏饮 方歌一 益气解表参苏饮,枳桔葛前香二陈。 方歌二 参苏饮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方歌一 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 (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甘草、豆豉、葱白) 方歌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 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第二节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方歌一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方歌二 止嗽散用荆桔前,紫菀百部陈草研, 每服三钱姜汤调,止咳化痰解表兼。 方歌三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 白前甘芷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温燥) 方歌一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方歌二桑杏杀身,智斗贝利 (桑杏沙参,栀子、豆豉、浙贝母、梨皮) 杏苏散(凉燥) 方歌一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方歌二杏苏二陈三,更值钱(二陈:二陈汤;三:姜、草、枣;桔梗、枳实、前胡) (二)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甘草、厚朴) 三子养亲(来借书)莱芥苏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肺热吃,芩草蒌仁与山栀; 桔梗云苓广橘红,桑皮二母麦冬施。 (二母:知母+贝母)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黛蛤散:青黛+蛤蚧 泻白散(清泻肺中伏火,清郁热,小儿稚阴)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芍草姜枣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内分泌专科 调经祛痰汤 白术15g 苍术15g 当归12g 法半夏12g 茯苓10g 香附10g 川芎10g 海藻8g 陈皮8g 炮姜8g 附片6g 肉桂6g 丹参25g 莪术10g 闭经方Ⅰ号: (补气血) 熟地30g 白术30g 当归15g 白芍9g 生枣仁9g 沙参9g 丹皮6g 山药15g 人参6g 杜仲3g 柴胡3g 菟丝子12g 龙眼肉9g 紫河车粉12g 鹿角粉6g 闭经Ⅱ号 党参15g 黄芪15g 金银花12g 黄柏15g 黄岑15g 玄参15g 天花粉15g 益母草15g 红花12g 桃仁15g 香附12g 陈皮12g 旱莲草15g 柏子仁12g 甘草6g 杜仲12g 子宫内膜炎致月经过多症 消炎止血1方 白术15g 仙鹤草12g 阿胶10g 血余炭10g 白芨12g 党参15g 三七粉5g 炒蒲黄10g 茜草12g 甘草9g 消炎止血2方 党参20g 白术15g 阿胶18g 荆芥花10g 益母草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15g 三七粉30g 血余炭15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生地榆30g 芡实12g 调经1方: (主治月经不调)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6g 丹参10g 泽兰叶10g 益母草30g 香附10g 小荷香10g 茯苓10g 调经2方: ( 主治痛经) 当归10g 赤芍10g 香附10g 广木香10g 乌药10g 元胡10g 刘寄奴10g 王不留行10g 怀牛夕10g 功血方1号 熟地20g 山萸肉15g 桑寄生12g 杜仲12g 海螵蛸25g 白芍25g 生牡蛎25g (另) 怀牛膝12g 地榆炭30g 侧柏叶30g 地骨皮15g 仙鹤草15g 旱莲草15g 甘草10g 功血方Ⅱ号

(2)四逆散方证研究

(2)四逆散方证研究 谷松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 1.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 《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 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 1.2.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 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 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

阴”。《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2.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 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与厥阴厥宜下之之热厥颇同”。吴坤安云“此阳经热邪扰于阴分而厥也。盖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阴分为热厥。寒则下利清谷,热则泄利下重”。持“热厥”观点的还有柯琴、徐大椿、程知、吴谦、许宏、王晋三等医家。但尤在泾大胆地对热厥之说提出了质疑,指出:“此非热厥。……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