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本文介绍有关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历史上的大诗人,他们的很多诗词都是名篇,或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或如实记载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深刻反映了民间疾苦;诗篇或气势宏伟,或情深意切,在符合格律诗词的规则方面也是样板,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高峰。但细究有时也能发现,大诗人在平仄、押韵、对仗偶有违例之举。

遵循格律,灵活调整。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闭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颈、尾联的平仄格律,都符合首句押韵的格式,但颔联却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唐著名诗人钱起七律《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也用的是上述平仄格律,但首联不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正好相反。有趣的是,首联的出句和对句调换一下位置,平仄完全符合,而意思没有变化。是否唐代传抄时颠倒了,亦未可知。

实在难改,便不拗救。杜甫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第三、第七句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第三句第一字仄声拗,第三字

平声救。第七句第一字拗,第三字还是仄声,没有补救。杜甫在更有名的一首七律《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第五句的第一第二、两字应是仄声,但三顾茅庐是历史改不得,而“三”字又是平声,只好这样。如果把句内第三字“频”换仄声字,那么颈联就是自救和互救完美的结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估计是不好换,也就算了。

押韵通韵敢押仄韵。有的格律诗押韵体现了一点自由度。刘长卿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怀古诗七律《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中末尾“涯”字属“九佳”部,如何能与支部通韵呢?

格律诗押仄韵,能吟唱出一种刚烈悲壮或幽凉凄绝的气氛,往往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古诗和绝句都有押仄韵的,但律诗一般不押仄韵。为何有此规则,尚未查到原因。有人说律诗不可押仄韵,未免失之武断。唐著名诗人刘长卿五律《湘中纪行》:“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五律《蒙池》:“潆渟幽壁下,深净如无力。风起不成文,月来同一色。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巖侧。”这两首五律押的都是仄韵。清乾隆进士法式善,官至待讲学士,工五言。虽是蒙古族,正黄旗,但

从他的官位可以看出是个有学问的,因为乾隆的文学功底很深,待讲学士无法滥竽充数。法式善有天到八大处的七处游玩,写了一首五律《宝珠洞》:“行到翠微顶,翠微全在下。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山声石上来,暮色天地写。土灶燃松柴,放出烟一把。”押的也是仄韵。

律诗偶用古诗格调。三平调为各诗书所不容,但大诗人的笔下偶尔也会出现。就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李白的五律《听蜀僧濬弹琴》首联对句“西下峨嵋峰”,王维的五律《终南别业》尾联对句“谈笑无还期”,刘春虚五律《阙题》首联对句“春与清溪长”,常建的五律《破山寺后禅院》颈联对句“潭影空人心”,岑参的七律《和贾至舍入早朝大明宫之作》颔联对句“玉阶仙仗拥千官”,崔曙的七律《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尾联对句“陶然共醉菊花杯”,末尾三字都是平声。说这些诗写得不好,或说作者不懂格律诗,都是说不通的,有的诗集注解上就说此句“三平调古诗格”,真是用心良苦。

对仗整齐,也有特例。大诗人作律诗,颔联和颈联都对仗,诗中的对联,绝大多数极为工整,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杜甫的五律《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颈联对仗,颔联未对。无独有偶,孟浩然的五律《早寒有怀》也是只对了颈联:“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唐代诗人常建的五律《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日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声。” 和上述两特例不同,这首诗颔联没有对仗,首联和颈联对仗,属于五律的变体,有的诗书称之为“偷春格”(意为颔联的对仗提到首联首联去了,好比春天提前到了)。杜甫的七律《诸葛武侯庙》:“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肖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中颔联对句“万古云霄一羽毛”联想奇特,赞誉巧妙,经常被引用,但颔联没有对仗。因为首联和颈联对仗了,故也属“偷春格”。

唐代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七律颔联,无论是句子结构还是用词,都没有对上。但不少诗家仍然把它推为唐代七言律诗第一,李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了解诗词发展历史,尊重诗词变革成果。如何理解大诗人在平仄、押韵、对仗偶有违例之举的现象?

或说:唐代对格律诗的评价,符合规则不是绝对的,好的诗在遵守写作规则方面也可能有小的不足,但瑕不掩瑜。

或说:大诗人在遣词造句和格律诗词规则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们不为规则束缚,首先是把事情写清,把理讲明,在创作上是敢于标新立异的。

以上两条都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必须从唐诗的发展历程来理解。唐诗的发展,发源于六朝,逐步成熟于唐朝。初唐是格律诗酝酿形成时期,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是沿袭六朝华艳风尚。唐初三四十年间,文人固守六朝华艳风尚,讲求辞藻,排比格律,绮丽媚婉,风格卑弱,一度诗风不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努力摆脱齐梁诗风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题材的领域,探索诗的格律形式,给诗坛带来生气,掀起了诗歌的变革之风。随后,沈佺期和宋之问继承了“初唐四杰”变革探索的成果,完善了五、七言律诗的形式。

唐代诗人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宋之问(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宋之问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后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皇帝的文学顾问)。天授元年(690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于洛阳西入阁。宋之问谄附武后及其媚臣张易之。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

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后又因倾附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7O9年)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沈佺期、宋之问政治上无所建树,品行也多有可讥(特别是宋之问卖友求荣,杀侄夺诗),但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唐书》记载,沈宋二人的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沈宋使律诗的格律、押韵、对仗等各方面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使后来诗人得有辙可循,佳作泉涌。沈宋堪称承先启后、继往迎来的两位诗人。

在沈宋之前,格律诗有不够规范的现象,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我以为不能把这种现象作为规律,更不宜把违律出格错韵的诗作为样板简单地模仿,哪怕是著名诗人的诗句。否则,便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现代人学习写作格律诗词,还是应以诗坛公认的要求为标准。我曾见有的网友追求“一平救四孤”,把诗句写得很拗口,这是走了歪路了。李白的五律《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首五律(平仄格律完全符合律诗,已收入《新编唐诗三百首》)全诗没有对仗,这也就是李白的诗。您是李白吗?您现在这样写,就要受到评论家的批评了。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 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等文学素质课一样,应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唐宋诗词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较清晰——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也应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这对学生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本事]、[附录资料]、[真伪考]、[作品综述]等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诗词格律知识

目录 (一)概述 ………………………………… (二)平仄 …………………………………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词格律与欣赏 课程 答案

1.1唐诗与科举(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知人论世”的观点是(C )所提出的。 A 、孔子B 、庄子C 、孟子D 、墨子 2【单选题】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不包括以下哪点?(B ) A 、用韵B 、意境C 、平仄D 、对仗 3【判断题】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一首闺情诗。(×) 1.2唐诗与科举(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陈子昂在他(D )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 A 、21B 、22C 、23D 、24 2【单选题】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C )。 A 、杜甫B 、孟浩然C 、陈子昂D 、白居易 3【判断题】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是糊名制。(×) 4【判断题】考明经的难度比考进士的难度高。(×) 1.3唐诗与科举(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C )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 、白居易B 、李白C 、苏东坡D 、陆游 2【单选题】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A )。 A 、孟浩然B 、白居易C 、杜甫D 、汪伦 3【判断题】王维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开山鼻祖。(×) 1.4唐诗与科举(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中的“谢”指的是(D )。 A 、谢道韫B 、谢枋得C 、谢朓D 、谢灵运 2【单选题】孟浩然与其他文人一起联句作诗,他的(A )诗句一出,则无人敢接下句。 A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B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D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3【判断题】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是写于自己求仕失败以后。(×) 1.5唐诗与科举(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柳永因为他的哪首诗而被皇帝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A ) A 、《鹤冲天·黄金榜上》B 、《双声子·晚天萧索》 C 、《征部乐·雅欢幽会》D 、《如鱼水·帝里疏散》 2以下最能表达李白获得官位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C )。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D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3“终南捷径”是指文人借隐居得到名声,从而达到做官的目的。(√) 1.6诗词格律之押韵(上)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格律诗产生于(B )。 A 、秦朝B 、南北朝C 、唐朝D 、宋朝 2【单选题】在现代音里面,(A )不同的字是不同韵的。 A 、韵头B 、韵腹C 、韵尾D 、声调 3【判断题】古代的诗并不一定需要押韵。(×) 1.7诗词格律之押韵(下)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唐诗宋词的语音属于我国语音发展的哪个阶段?(B ) A 、上古音B 、中古音C 、近代音D 、汉语音 2【单选题】诗词格律的重点和难点是(d )。 A 、认识生僻词 B 、记住用韵规律 C 、分辨近音词 D 、区别平仄音 3古今的音是不同的,但古今的韵是相同的。(×) 1.8诗词格律之四声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阴平大致上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哪个声调?(A ) A 、一声B 、二声C 、三声D 、四声 2【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仄声的是(A )。 A 、平声B 、上声C 、去声D 、入声 3【判断题】浊音就是发音时声带不产生震动的音。(×) 1.9入声的发音特点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在诗句中安排平仄的规则正式定型于(C )。 A 、隋朝B 、初唐C 、盛唐D 、晚唐 2【单选题】区分平仄的难点在于区分出第一声和第二声中的(D )。 A 、平声字B 、上声字C 、去声字D 、入声字 3中国文人是在什么时候发现中国字可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的?(C ) A 、秦朝B 、汉朝C 、南北朝D 、隋朝 1.10格律诗的三大要素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不包括(C )。 A 、用韵B 、平仄C 、节奏D 、对仗 2【单选】在格律诗的每一种诗体里,只有(D )种平仄格式是固定的。 A 、1.0B 、2.0C 、3.0D 、4.0 3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中,没有入声字。(×) 1.11格律诗之对仗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笠翁对韵》的作者是(D )。 A 、朱熹B 、沈复C 、王力D 、李渔 2【单选题】在对仗中,通常把前面的一句叫做出句,后面的叫做(B )。 A 、回句B 、对句C 、应句D 、仿句 3【单选题】“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C )之口。 A 、沈括B 、韩愈C 、苏轼D 、陆游 2.1格律诗的用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主持科举考试的古代官署是(D )。 A 、工部B 、吏部C 、户部D 、礼部 2【单选题】以下韵书中,出现时间最早的是(C )。 A 、陈彭年《广韵》B 、孙愐《唐韵》 C 、陆法言《切韵》D 、丁度《集韵》 3【判断题】诗韵的106个韵中,平声有30个韵。(√) 4【判断题】唐人作诗的用韵,主要依据平水韵。(√) 2.2一东韵已完成成绩:100分 1【单选题】“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指的是(D )。 A 、作者自指B 、山琮C 、山简D 、襄阳太守 2【单选题】开元28年,王维在(C )主持科举考试。 A 、四川成都B 、湖南长沙C 、湖北襄阳D 、云南昆明 3【判断题】王维在开元年间所担任的“知南选”,其职责是主持朝廷在南方开展的科举考试。(√) 2.3二冬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二冬韵的是(C )。 A 、重B 、钟C 、翁D 、容 2【单选题】“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中的“十年离乱”指的是(B )。 A 、泾原兵变B 、安史之乱C 、三镇复叛D 、黄巢起义 3【判断题】一首诗可以押两个韵。(×)

律诗写作九忌、绝句写作布局

律诗写作九忌 李晋灵 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 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约占总数1/5。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诗薮》)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徐增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而庵说唐诗》)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古人云:“意多乱文”。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

基础诗词格律介绍

基础诗词格律介绍 一、概述 现在有很多朋友出于个人爱好喜欢进行一些传统诗词的创作,这诚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写诗或因不懂,或因不愿,并不注重格律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网上有很多所谓古风诗词,这些诗词稂莠不齐,不少连基本格律也不遵守。诗词格律是传统诗词的基础,我们要写好诗,就要大量阅读古人诗作,而欣赏古人的诗作,首先得熟悉古人是如何按照格律作诗的,这样才能完全理解诗意。再有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韵律美是很重要的,因此它才要讲究韵律,讲究平仄,以达到特定的声情效果,这对于诗歌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诗词格律的基础概念 1、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诗经以来,即使是民歌也鲜有不押韵的。我们现在有了拼音,学起韵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诗词中的韵,大抵等同于拼音中的韵母。而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大多是句末,所以也叫韵脚。我们押韵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有些古诗的韵并不谐和,这是因为时代不同,同一个字的语音起了变化,我们看它可能不和韵,但是按照古音来读则它们一般是谐和的。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有些地区的方言还保留着古音。古人押韵是按照韵书的,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是宋人编辑的平水韵,从宋开始,虽然韵书已经开始与实际读音不同,但是历代诗人们一直遵从平水韵这个诗韵体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中华新韵,但是精于诗词写作的人仍多使用平水韵,这大抵是因为要深入学习古人诗词,首先要对韵熟悉。久而久之,即使它与现在读音不尽相同,大家也都习惯于使用平水韵了。(可以想象平水韵体系作为诗词用韵的一个兼容、通用版,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人都能够在此体系规范下发挥创作。) 2、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平身演化为今天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到今天有一部分演化为去声,去声现在仍为去声。比较特殊的是入声,入声是一个比较短促的声调,现在的普通话以及北方、西南的大部分方言里已经没有入声了,江浙、福建、广东、江西、广西等地方言还保留着入声。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冉茂勋 前言 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 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半小时学会诗词格律

半小时学会诗词格律 李钟琴 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只要用心,半小时即可掌握。兹简要说明之。 先说平仄 众所周知,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按现代汉语音韵的划分来看,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古代又有入声字,入声也为仄。如“衣”、“移”为平声,“倚”、“意”为仄声,“一”为入声字,属仄韵。 入声字都是一些发音较急促的字,如“急”、“竹”、“族”、“逐”、“读”、“俗”、“出”、“觉”、“局”、“节”、“舌”、“石”、“敌”、“乏”、“得”、“识”、“国”等。 入声字有许多衍化成现代汉语的平声,但在格律诗中应用作仄声。这是最令当代写格律诗的人头疼的事。不过,这样的入声字数量有限,常用的也就三百多个,掌握并不难。 格律诗多见七言与五言,分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长诗通篇用律诗句式者称为排律,六言诗较少见。 学格律诗,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余可依次类推。 七言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一句共七个字,第七个字或押韵或不押韵,押韵为平,不押韵为仄。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要求较严,平仄分明。其中有规律可供掌握。

兹以鲁迅一首七律为例看其规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敢翻身已碰头。仄仄平平仄仄平 破帽遮颜过闹市,仄仄平平平仄仄 漏船载酒泛中流。仄平仄仄仄平平 横眉冷对千夫指,平平仄仄平平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仄仄平平仄仄平 躲进小楼成一统,仄仄仄平平仄仄 管他冬夏与春秋。仄平平仄仄平平 (其中“过”可平可仄,“一”为入声,属仄) 两句为一联,首联中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如果第一句押韵,则为平;第二句必须押韵,平;之后是隔句押韵。押韵字为平,不押韵为仄。 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三、五字,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剩下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如下(诗中的红蓝字):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目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格律诗词写作章法(上)

格律诗写作章法(上) 一、起笔突兀法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 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 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 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 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 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以下五律*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上诗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 二、承笔衔接法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军中闻笛张巡】 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上诗第三、四句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三、转笔呼应法 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上诗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而与首句写乱后景象,末句自伤衰老,通体均相应也。 四、合笔结束法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上诗结句言蜀妓凄凉,不言蜀灭,而蜀灭之意自在其中,以此结束全题,真觉余韵悠然,有缥缈欲仙之致。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诗词格律与欣赏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诗词格律与欣赏 复习题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1 “知人论世”的观点是()所提出的。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我的答案:C 2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不包括以下哪点?()?A、用韵 ?B、意境 ?C、平仄 ?D、对仗 我的答案:B 3 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一首闺情诗。() 我的答案:× 1 陈子昂在他()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 ?A、21 ?B、22 ?C、23 ?D、24 我的答案:D 2 顾况读了白居易的哪首诗之后,便认为其完全能够在长安立足?() ?A、《赋得古原草送别》 ?B、《井底引银瓶》 ?C、《钱塘湖春行》 ?D、《长恨歌》 我的答案:A 3 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 ?A、杜甫 ?B、孟浩然 ?C、陈子昂 ?D、白居易 我的答案:C 4 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是糊名制。() 我的答案:× 5 考明经的难度比考进士的难度高。() 我的答案:× 1 ()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白居易 ?B、李白 ?C、苏东坡 ?D、陆游 我的答案:C 2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 ?A、孟浩然 ?B、白居易 ?C、杜甫 ?D、汪伦 我的答案:A 3 王维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开山鼻祖。() 我的答案:× 1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中的“谢”指的是()。 ?A、谢道韫 ?B、谢枋得 ?C、谢朓 ?D、谢灵运 我的答案:D 2 孟浩然与其他文人一起联句作诗,他的()诗句一出,则无人敢接下句。 ?A、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D、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我的答案:A 3 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是写于自己求仕失败以后。() 我的答案:×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上面讲了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韵乱用,就指诗韵。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