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焰色反应

实验一 焰色反应
实验一 焰色反应

实验一焰色反应

【实验目的】

1、了解焰色反应的原理,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钾及其化合物;

2、通过焰色反应实验,进一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构造原理;

3、了解基态、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并了解其简单应用。

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物质结构的兴趣,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认识。

【方法指导】

1、焰色反应的实验用的火焰和蘸取用的金属丝没有固定的限制,火焰颜色越浅越好,常用酒精灯或煤气灯,蘸取溶液最好用铂丝,也可用铁丝等灼烧无明显颜色的其它金属丝。

2、蓝色钴玻璃的作用:钾元素的颜色反应很容易受到钠离子的干扰,蓝色钴玻璃可以滤去钠元素的黄光,防止钠元素的干扰。

【知识准备】

1、霓虹灯的五颜六色、焰火的五彩斑斓、激光灯的强烈光线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

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由哪些因素决定?同一原子中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吗?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哪些原理或原则?用典型的原子举例说明。

4、什么是基态?什么是激发态?两者能量关系如何?相互转化时能量如何转化?

【实验用品】

酒精灯(或煤气灯)、火柴、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蓝色钴玻璃片

Na2CO3溶液、NaCl溶液、Na2CO3粉末、KC1溶液、KC1粉末、CaCl2溶液、CuSO4溶液、FeCl3溶液、稀盐酸。

【实验过程】

1.操作

【实验1】把铂丝用盐酸洗涤后灼烧,反复多次,直至火焰变为无色。然后用铂丝蘸取Na2CO3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再将铂丝用盐酸洗涤后灼烧至火焰无色,蘸取NaCl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再将铂丝用盐酸洗涤后灼烧至火焰无色,蘸取Na2CO3粉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实验2】用干净的铂丝分别蘸取KC1溶液和KC1粉末以及Na2CO3和KC1的混合物粉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在观察时,先直接观察,再隔着蓝色钴玻璃观察。

【实验3】用干净的铂丝分别蘸取CaCl2溶液、CuSO4溶液、Fe Cl3溶液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

2.探究活动过程记录:

3.结论

(1)Na、K元素的焰色反应颜色分别是、色,、Ca、Cu焰色反应的颜色与Na、K元素的焰色反应(相同或不同)

(2)在观察K元素的焰色反应时,应透过观察,目的是。

(3)不同金属元素的颜色反应颜色,有些元素颜色反应为无色。

【思考总结】

1.为什么说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

2.一次完整的焰色反应实验的步骤有哪些?

3.做焰色反应实验时,所用溶液的浓度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用铂丝蘸一些蒸馏水后再蘸一些盐的粉末,这是为什么?

【联想质疑】

1.下列电子排布式中,原子处于激发态的是()。

A.1s22s22P6

B.1s22s22P33s1

C.1s22s22P63s2

D.1s22s22P63s23P6

2.当镁原子由ls22s22p63s2 → ls22s22p63p2时,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吸收能量

B.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释放能量

C.转化后位于3p能级上的两个电子处于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D.转化后镁原子与硅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3.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4.所有的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都能发生焰色反应吗?

5.结合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电子的排布规律揭示焰色反应的原理。

6.请设计四种实验方案鉴别K2CO3和NaHCO3两种固体粉末。

【自我评价】

请从以下各方面分别对自己在本实验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

思考总结:合作交流:

参考答案:

思考总结

(1)焰色反应的实质是(多为金属元素)电子的跃迁,即由基态转变到激发态时吸收能量,而后电子又回归到原轨道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的过程,同种元素焰色反应现象相同。(2)灼烧——蘸取——灼烧——洗(用盐酸)——灼烧

(3)浓度大一些为好,浓度太小呈现的焰色很快消去,不易观察。做实验时,可以用铂丝蘸一些蒸馏水后再蘸一些盐的粉末,然后进行灼烧,这样效果更明显。

联想质疑

1.B

2.A

3. 物理变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但处于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很快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这时就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但是物质本身不发生变化。

4.多数金属元素灼烧有颜色,但有些金属如:铂、铁等灼烧无颜色。

5.金属元素在火焰上灼烧时,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但处于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很快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这时就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而放出的光的波长在可见光范围内,因而能使火焰呈现颜色。

6. 方案一:取两种少许待检粉末于试管中,分别加热,有CO2气体产生的是NaHCO3或取两种粉末进行焰色反应实验,透过钴玻璃能够观察到紫色火焰的是K2CO3。

方案二:取两种少许待检粉末于试管中,同时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1mL稀盐酸,放出气体速度快的是NaHCO3。

改进硼化合物焰色反应的实验研究

改进硼化合物焰色反应的实验研究 摘要研究了分别利用蒸发皿和粉笔进行硼化合物焰色反应的实验效果,重点研究了以粉笔作载体时,硼化合物用量、乙醇纯度和用量、浓硫酸用量等因素对硼化合物焰色反应的火焰高度、燃烧时间等的影响,并得出最佳实验条件。 关键词硼化合物焰色反应粉笔乙醇浓硫酸无机化学实验 1 问题的提出 焰色反应是硼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之一,常用于硼化合物的定性检验。 现行高校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1~3],硼化合物的焰色反应传统方法都是用蒸发皿或瓷坩埚作为反应容器,这种实验方法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第一,实验现象不明显。蒸发皿属敞口容器,乙醇在其中燃烧时燃烧面扩大,由于乙醇的大量蒸发,造成火焰形状分散、飘移不定,同时外焰的特征绿色不明显;第二,未明确规定试剂用量或用量较大(如乙醇用量多至10 mL[4]),造成试剂用量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浪费现象严重;另外,还存在实验耗时较多、产生含酸废液等缺点。 粉笔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用品,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和碳酸钙,因而具有性质稳定、耐高温、耐腐蚀、吸湿性强、质地疏软、价廉易得、易于加工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用作反应物载体的实验材料[5],如可用粉笔代替镍铬丝做碱金属离子的焰色反应[4],也可用作趣味性实验[6~8]。笔者利用粉笔作载体对硼化合物焰色反应进行改进,实验效果非常明显(见图1),火焰呈现明亮的绿色,且燃烧时间较长,燃烧稳定。 图1 粉笔上的焰色反应 2 实验 2.1 实验原理 硼酸和乙醇(或甲醇)在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挥发性的硼酸酯,其燃烧时产生特有的绿色火焰,称为硼化合物的焰色反应,反应原理是[9]: H 3BO 3+3C 2H 5OH浓H 2SO 4点燃B(OC 2H 5) 3+

焰色反应实验改进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焰色反应实验改进研究 作者:张蕾, 刘芳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205 刊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10,27(2) 参考文献(13条) 1.杨玉峰;白玫梅焰色反应实验的改进 1998(10) 2.朱兵金属焰色反应新技术 1990(06) 3.周永文焰色反应实验的改进 2000(01) 4.Dragojlovit V Flame tests using improvised alcohol bumers 1999(07) 5.詹汉英焰色反应的新方法 2001(8-9) 6.李生英;白林无机化学实验 2000 7.郭银荣焰色反应实验的新方法[期刊论文]-化学教学 2003(11) 8.Bamer Z.K Alternative.flame test procedures 1991(02) 9.白洪海"焰色反应"实验的改进[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5(04) 10.李莺焰色反应实验改进[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07(04) 11.Kristin A Johnson;Rodney Schreiner.A.Dramatic Flame Test Demonstration 2001(05) 12.马宏佳具有观赏性的焰色反应演示实验 2004(03) 13.岳晓明焰色反应小史及其局限性[期刊论文]-化学教育 2003(0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514164729.html,/Periodical_pxyyj-hbjyxyxb201002015.aspx

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_

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 本文对人教版、苏教版、山东科技版三种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化学2)的结构做了归纳和对比,从教材编写线索、学习栏目、插图与表格、实验探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作者对高中化学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里程碑。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指导编写的各种版本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正在不断推出。目前被审查通过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有3种,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学习、比较和分析高中化学两个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的三种教材,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新课标给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正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尺度和高中化学1、化学2的教学质量标准,选择教材的版本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种化学新化学教材(化学1、化学2)在编写上都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整体设置化学1、化学2的课程结构,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创设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环境,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在具体的编写体系上三种版本教材各有侧重,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表1、表2)。 表1 化学1 教材编写纲目比较

表2 化学2教材编写纲目比较

1 整体设置化学1、化学2的课程结构 1.1整体设置教材的课程结构 通过表1、表2我们看到,三种教材并未严格按课程标准的6个主题顺序进行编写,而是整体设置化学1、化学2的课程结构。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化学1、化学2是高中学生必修内容,课标规定的学习内容在化学1、化学2的哪本书中先后出现,并不会影响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不会降低化学1、化学2的教学质量;二是这种整体设置教材结构的方式使编者编写教材时有很大的自由度,能编写出体现自己鲜明特色的教材。 三种教材在编写形式上,既有相对集中的课标主题内容,也有分散于各单元、章节的课标主题内容。 人教版

高中化学:焰色反应实验技巧

高中化学:焰色反应实验技巧 (一). 钠离子: 钠的焰色反应本应不难做,但实际做起来最麻烦。因为钠的焰色为黄色,而酒精灯的火焰因灯头灯芯不干净、酒精不纯而使火焰大多呈黄色。即使是近乎无色(浅淡蓝色)的火焰,一根新的铁丝(或镍丝、铂丝)放在外焰上灼烧,开始时火焰也是黄色的,很难说明焰色是钠离子的还是原来酒精灯的焰色。要明显看到钠的黄色火焰,可用如下方法。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用镊子取一小团棉花(脱脂棉,下同)吸少许酒精(95%乙醇,下同),把棉花上的酒精挤干,用该棉花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研细),点燃。 ⑵方法二(铁丝法): ①取一条细铁丝,一端用砂纸擦净,再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无黄色火焰 ②用该端铁丝沾一下水,再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 ③点燃一盏新的酒精灯(灯头灯芯干净、酒精纯) ④把沾有钠盐粉末的铁丝放在外焰尖上灼烧,这时外焰尖上有一个小的黄色火焰,那就是钠焰。以上做法教师演示实验较易做到,但学生实验因大多数酒精灯都不干净而很难看到焰尖,可改为以下做法:沾有钠盐的铁丝放在外焰中任一有蓝色火焰的部位灼烧,黄色火焰覆盖蓝色火焰,就可认为黄色火焰就是钠焰。 (二). 钾离子: ⑴方法一(烧杯-酒精法): 取一小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充分研细)放在一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5~6滴酒精,点燃,可看到明显的浅紫色火焰,如果隔一钴玻璃片观察,则更明显看到紫色火焰。 ⑵方法二(蒸发皿-?酒精法): 取一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放在一个小发皿内,加入1毫升酒精,点燃,燃烧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可看到紫色火焰,透过钴玻璃片观察效果更好,到酒精快烧

完时现象更明显。 ⑶方法三(铁丝-棉花-水法): 取少许碳酸钠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再取一条小铁丝,一端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沾一点水,又把水挤干,把棉花沾满上述糊状碳酸钠,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透过钴玻璃片可看到明显的紫色火焰。 ⑷方法四(铁丝法): 同钠的方法二中的学生实验方法。该法效果不如方法一、二、三,但接近课本的做法。 观察钾的焰色时,室内光线不要太强,否则浅紫色的钾焰不明显。 (三). 锂离子: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 用镊子取一团棉花,吸饱酒精,又把酒精挤干,把棉花沾满Li2CO3粉末,点燃。? ⑵方法二(铁丝法):跟钠的方法二相同。 (四). 钙离子: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同钠的方法一。 ⑵方法二(烧杯-酒精法): 取一药匙研细的无水氯化钙粉末(要吸少量水,如果的确一点水也没有,则让其在空气吸一会儿潮)放在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7~8滴酒精,点燃。 ⑶方法三(药匙法):用不锈钢药匙盛少许无水氯化钙(同上)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五). 锶离子: 方法一、二:同碳酸锂的方法一、二。 (六). 钡离子: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练习

高一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类的是 A.MgO B.H2SO4 C.NaOH D.CaCO3 2、.氮化铝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在一定条件下,AlN可通过 反应: 高温 Al2O3+N2+3C2AlN+3CO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 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1 mol AlN需转移3 mol电子 C.AlN中氮的化合价为+3 D.AlN的摩尔质量为41 g 3、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Cu B.Cl2 C.NaCl D. 酒精 4、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O+H2O=2NaOH B.CaCO3=CaO+CO2 C. Fe2O3+3CO=2Fe+3CO2 D.NaOH+HCl=NaCl+H2O 5、在化学反应Fe2O3+3CO=2Fe+3CO2中,氧化剂为() A.Fe2O3 B.Fe C.CO D.CO2 6、下列有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 原反应 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D.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 还原反应 7、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直径小于10-10m的分散系 B.胶体是一种粘稠的 有色液体 C.CuSO4溶液是一种胶体 D.用一束光线照射胶体,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8、向混浊的水中加入明矾KAl(SO4)2?12H2O后,水可得到净化,其中起到 净化作用的是() A. k+ B. Al3+ C. SO42- D. 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氢 氧化铝胶体

焰色反应实验改进教学教材

焰色反应实验改进

焰色反应实验改进 课程名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 小组成员:陈焱焱蔡燕洁李美玲 阙如文高吕彬 指导老师:实验时间:2017年4月28日 焰色反应实验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三小节盐。该节根据将蘸有某种金属盐溶液的铂丝在酒精灯外焰燃烧会出现特殊的火焰颜色,并且不同的金属盐溶液燃烧所呈现的火焰颜色不同,由此得出一种新的检验金属元素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按照教材的实验操作很难得到良好的演示效果,主要的问题有: 1.现象观察问题 教材中的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得到明显的现象。一来酒精灯的火焰本身带有黄色,会给实验现象观察带来干扰;二来铂丝上蘸取的金属盐溶液量极少,金属的焰色出现的时间较短,增加现象观察的难度。 2.趣味性问题 教材中的实验采取将蘸有金属盐溶液的铂丝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然后观察现象。实验单调,缺乏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成本问题

铂丝价格昂贵,实验成本高,不适合资源较为匮乏的学校开展实验。 另外,铂丝也不是该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完全可以被其他经济适用的材料或实验方法代替。 二、问题解决设想(思路) 基于以上存在的三方面的问题,我们实验小组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解决现象观察问题 实验中的火焰原色对于焰色的观察造成很大影响而且消除干扰的方式不多。实验中避免使用玻璃仪器可防止其中的微量钠干扰火焰颜色。有实验者使用甲醇作为燃料。甲醇在燃烧时火焰颜色可接近无色,是较乙醇更为理想的焰色反应燃料[1]。然而甲醇易挥发且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一般实验中还是更倾向于使用乙醇作为燃料,甲醇需酌情添加。 此外,铂丝蘸取剂量小,所以燃料与待测金属离子溶液燃烧产生焰色的观察时间十分短。可以使用承装容器承载燃料与待测金属离子的混合溶液用作燃烧。所以像瓷坩埚和蒸发皿这类的大口径容器可以用来承装较多试剂,使燃烧持续时间更长,更好地进行观察。 2.解决趣味性问题 趣味性方面,前辈们曾想过许多方法改进实验的所用仪器和表现方式,使得实验更有趣味性和观赏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喷雾瓶包装的产品,它有一定的容量而且可以人工控制喷出液体的剂量。焰色反应中可使用喷雾瓶盛装待测金属离子溶液,向燃烧的火焰喷射。这样产生的有色火焰体积大而且会很明显,利于观察。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被喷雾产生各色火焰的操作吸引,从而提升了实验趣味性。 在《具有观赏性的焰色反应演示实验》[2]一文中提出用喷壶盛装金属盐的甲醇溶液进行颜色反应的演示实验。当喷向酒精灯火焰时,可产生壮观的彩色火球,在报告厅这种远距离观赏的情况下仍然十分清晰明显。这种极具表演性的改进使得焰色反应趣味性得到提升,而且也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和教育作用。不过由于试剂是喷洒出的而且实验中有火焰,实际教学中应当谨慎操作,并且远离可燃易爆物品,与学生们也必须保持安全距离。

焰色反应说课

焰色反应说课 青海格尔木市西格办中学李庆 人教版必修一 一、实验用品: 铁丝、酒精灯、盐酸、蓝色钴玻璃、多种金属盐溶液,喷雾瓶,蒸发皿,三脚架,泥三角,火柴 二、实验改进要点: 1、把酒精灯改为蒸发皿直接燃烧酒精,避免了酒精灯本身颜色对实验的干扰 2、将铁丝改为喷雾瓶,焰色反应持续时间增长,火焰大,现象更明显;不用透过蓝色钴玻璃也能观察到钾的焰色;操作更简单,缩短了演示实验的时间;将铂丝改成喷壶,降低了实验成本;将生活中的一些废品作为实验替代品,变废为宝;实验药品和仪器都处于密封状态,便于携带 三、实验原理: 金属元素的原子在接受火焰提供的能量时,其外层电子将会被激发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但不稳定,又要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基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波长的电磁波,如果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就可观察各种颜色而出现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说课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李庆,来自西格办中学,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为“焰色反应”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1、说教材:本课题《焰色反应》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 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当代化学教育中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它是一个有趣而引人入胜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焰色反应的学习领悟化学现象的美。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说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化学实验充满期待和向往,且思维活跃,喜欢挖掘问题本质。对于一些现象不够明显的实验,有探究的欲望。激发老师去改进次实验。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什么是焰色反应及常见的几种焰色反应等焰色反应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焰色反应的再改进实验

焰色反应的再改进实验 摘要:焰色反应常被用来检验阳离子,也是高中化学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但存在众多的问题:(1)、实验过程比较繁琐;(2)、实验用到的仪器(如铂丝)比较昂贵、不利于进行学生实验;(3)、部分阳离子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不利于学生观察。网上现有的改进方式也存在着这样活着那样的问题,为此,笔者将待检测的离子溶于酒精,并调节酒精中水和乙醇的含量(为了增加某些离子的溶解度),将其装于小喷壶中,利用小喷壶将其雾化喷于酒精灯上燃烧。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易于操作,适合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也适合学生动手操作,且实验效果良好。 关键词:焰色反应;乙醇含量;铂丝 一、实验改进目的 焰色反应常被用来检验阳离子,也是高中化学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但存在众多的问题:①实验过程比较繁琐;②实验用到的仪器(如铂丝)比较昂贵、不利于进行学生实验; ③部分阳离子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不利于学生观察。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据悉,有许多学校用镍-铬丝圈代替铂丝圈做焰色反应实验。用铂丝圈或镍-铬丝圈做焰色反应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用铂丝圈(或镍-铬丝圈)做演示课堂实验,由于铂丝圈蘸的金属盐溶液很少,焰色强度低且持续时间短,演示效果差。 (2)蘸盐酸高温灼烧以洗净金属丝,其操作繁琐。例如做完锶的焰色反应,要将金属丝灼烧至近于无色是相当困难的,必需反复多次。 (3)若用一支铂丝圈做两种或多种焰色相近的元素的焰色反应时,由于两次实验之间需在一定的时间灼烧洗净金属丝,对前一元素的焰色印象淡化,不便于比较焰色的区别。 (4)若用镍-铬丝圈做实验,其本身在灼烧时呈淡黄色,影响正确判断。 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的过程行了探究改进。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易于操作,适合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也适合学生动手操作,而且实验效果良好。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打火机(或酒精灯)、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喷雾器(25ml小喷壶)。 药品:氯化钠、氯化钾、五水合硫酸铜、氯化钡、硝酸锶、氯化钙。 三、实验过程(涉及到溶液体积单位均为ml) 以铜离子检验为例:

焰色反应教学设计说明

钾离子的焰色反应 :晓雪 (学号:1230070152 :309025223qq. :)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本选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焰色反应来自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它是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钠的重要化合物之下引入的知识,来自实验3-6,能够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学科的神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金属的认识。 2.学情分析: 要求:不通过蓝色钴玻璃即可观察到钾离子的浅紫色的焰色反应。学生已学习了金属的重要化学性质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对于金属和金属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单质本身经过灼烧会有什么现象呢?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金属学习体系,知道金属本身灼烧也有一定的颜色。 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一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课本中要求钾离子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不透过也可以观察到颜色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让学生了解权威所做的解释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通过课前查资料,以及改进实验与原始实验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进实验的优点,先观察视频后进行动手操作实验,实验会更顺利更成功,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焰色反应的概念。 (2)能够说出几种金属的灼烧颜色。 (3)能够做到钾离子不透过蓝色钴玻璃也可以观察到浅紫色。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钾进行灼烧后的颜色。 (2)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等方法,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焰色反应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习化学的使命感。 (2)感受到欣赏烟花美丽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形成远离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 (3)体会到学习化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深刻反思化学对于环境的破坏。思考如何在做到化

焰色反应的再改进实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4164729.html, 焰色反应的再改进实验 作者:陈亮 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1期 摘要:焰色反应常被用来检验阳离子,也是高中化学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但存在众多 的问题:(1)、实验过程比较繁琐;(2)、实验用到的仪器(如铂丝)比较昂贵、不利于进行学生实验;(3)、部分阳离子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不利于学生观察。网上现有的改进方式也存在着这样活着那样的问题,为此,笔者将待检测的离子溶于酒精,并调节酒精中水和乙醇的含量(为了增加某些离子的溶解度),将其装于小喷壶中,利用小喷壶将其雾化喷于酒精灯上燃烧。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易于操作,适合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也适合学生动手操作,且实验效果良好。 关键词:焰色反应;乙醇含量;铂丝 一、实验改进目的 焰色反应常被用来检验阳离子,也是高中化学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但存在众多的问题:①实验过程比较繁琐;②实验用到的仪器(如铂丝)比较昂贵、不利于进行学生实验;③部分阳离子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不利于学生观察。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据悉,有许多学校用镍-铬丝圈代替铂丝圈做焰色反应实验。用铂丝圈或镍-铬丝圈做焰色反应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用铂丝圈(或镍-铬丝圈)做演示课堂实验,由于铂丝圈蘸的金属盐溶液很少,焰色强度低且持续时间短,演示效果差。 (2)蘸盐酸高温灼烧以洗净金属丝,其操作繁琐。例如做完锶的焰色反应,要将金属丝灼烧至近于无色是相当困难的,必需反复多次。 (3)若用一支铂丝圈做两种或多种焰色相近的元素的焰色反应时,由于两次实验之间需在一定的时间灼烧洗净金属丝,对前一元素的焰色印象淡化,不便于比较焰色的区别。 (4)若用镍-铬丝圈做实验,其本身在灼烧时呈淡黄色,影响正确判断。 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的过程行了探究改进。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易于操作,适合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也适合学生动手操作,而且实验效果良好。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2020届高考化学之焰色反应重要考点

高中化学之焰色反应重要考点 焰色反应是高考化学选择题中常考知识点,很重要。而目前的高考方向是原理性考核较多,当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操作问题,以及结论性问题也是常考点,所以,小编就将焰色反应原理,操作规范,以及常考元素焰色反应现象做个简单讲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焰色反应原理 我们知道,每一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电子层排布,同种原子每一层的能量都不一样,由内向外,依次降低,不同原子同一电子层上即便有相同电子数,所在电子层的能量也不相同,它们对应的能层间的能量差也不一样。 处于基态的原子,若吸收足够的能量,最内层电子会从低能级跨越至高能级,但此时的原子是不稳定的,紧跟着,该电子会重新释放能量,发生从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跃迁,释放出能量值等于发生跃迁的两能级能量差的光子,光子能量不同,形成的光线焰色就不一样,通过前面讲解可知,每种原子相同能层间的能量差值是不同的,比方说,氧原子中电子从M能层跃迁到K能层,和氮原子中电子从它的M能层跃迁到它的K能层,释放出的能量值是不同的,因为这两种原子,这两层间的能量差不一样,而跃迁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值和跃迁的两层间能量差相同,因此,就会释放不同能量的光线(常考的原子发出的光一般是可见光),光线能量不同,所呈现的颜色就不一样。 因此,当将某种物质在火焰上烧时,原子吸收能量后,就会发生电子跃迁,释放出不同能量光子,表现为不同颜色的光线。 二、操作规范 1.材料准备 样本(须为细粉末状)、铂丝 2.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铂丝在稀盐酸中蘸洗,目的是除去表层氧化物,反应过程中,产生氯化铂,是一种易挥发物质,容易清除,若选用稀硫酸,则会产生硫酸铂,该物质沸点高,不易挥发,若清除不净,会干扰实验。 2)将上述处理过的铂丝,迅速放在酒精灯火焰中烧,至火焰颜色与原来火焰颜色一致。 3)蘸取被检验溶液,放在火焰上烧,将呈现特征颜色。若是含K物质,须透过蓝色钴玻璃看火焰颜色,原因是现实当中,大部分钾离子溶液中,常含钠离子,而钴玻璃可以过滤钠离子的焰色。 三、常考元素焰色反应中火焰颜色 Na:黄色K:紫色Ca:砖红色Cu:蓝绿色Sr:洋红色Ba:黄绿色Li:紫红色

焰色反应实验改进

焰色反应实验改进 课程名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 小组成员:陈焱焱蔡燕洁李美玲 阙如文高吕彬 指导老师:实验时间:2017年4月28日 焰色反应实验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三小节盐。该节根据将蘸有某种金属盐溶液的铂丝在酒精灯外焰燃烧会出现特殊的火焰颜色,并且不同的金属盐溶液燃烧所呈现的火焰颜色不同,由此得出一种新的检验金属元素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按照教材的实验操作很难得到良好的演示效果,主要的问题有: 1.现象观察问题 教材中的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得到明显的现象。一来酒精灯的火焰本身带有黄色,会给实验现象观察带来干扰;二来铂丝上蘸取的金属盐溶液量极少,金属的焰色出现的时间较短,增加现象观察的难度。 2.趣味性问题 教材中的实验采取将蘸有金属盐溶液的铂丝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然后观察现象。实验单调,缺乏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成本问题 铂丝价格昂贵,实验成本高,不适合资源较为匮乏的学校开展实验。另外,铂丝也不是该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完全可以被其他经济适用的材料或实验方法代替。

二、问题解决设想(思路) 基于以上存在的三方面的问题,我们实验小组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解决现象观察问题 实验中的火焰原色对于焰色的观察造成很大影响而且消除干扰的方式不多。实验中避免使用玻璃仪器可防止其中的微量钠干扰火焰颜色。有实验者使用甲醇作为燃料。甲醇在燃烧时火焰颜色可接近无色,是较乙醇更为理想的焰色反应燃料[1]。然而甲醇易挥发且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一般实验中还是更倾向于使用乙醇作为燃料,甲醇需酌情添加。 此外,铂丝蘸取剂量小,所以燃料与待测金属离子溶液燃烧产生焰色的观察时间十分短。可以使用承装容器承载燃料与待测金属离子的混合溶液用作燃烧。所以像瓷坩埚和蒸发皿这类的大口径容器可以用来承装较多试剂,使燃烧持续时间更长,更好地进行观察。 2.解决趣味性问题 趣味性方面,前辈们曾想过许多方法改进实验的所用仪器和表现方式,使得实验更有趣味性和观赏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喷雾瓶包装的产品,它有一定的容量而且可以人工控制喷出液体的剂量。焰色反应中可使用喷雾瓶盛装待测金属离子溶液,向燃烧的火焰喷射。这样产生的有色火焰体积大而且会很明显,利于观察。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被喷雾产生各色火焰的操作吸引,从而提升了实验趣味性。 在《具有观赏性的焰色反应演示实验》[2]一文中提出用喷壶盛装金属盐的甲醇溶液进行颜色反应的演示实验。当喷向酒精灯火焰时,可产生壮观的彩色火球,在报告厅这种远距离观赏的情况下仍然十分清晰明显。这种极具表演性的改进使得焰色反应趣味性得到提升,而且也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和教育作用。不过由于试剂是喷洒出的而且实验中有火焰,实际教学中应当谨慎操作,并且远离可燃易爆物品,与学生们也必须保持安全距离。 3.解决成本问题 铂丝成本较高,故而需要价格相对低廉的材料作为替代品。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案。李湘苏在《对焰色反应实验的改进》[3]一文中提出,用焦炭代替铂丝作为基体,利用焦炭的吸附特性,吸附燃料乙醇以及待测金属离子溶液进行实验。这样可以重复利用,并将大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目录

§1《Fe(OH)2快速转化成Fe(OH)3》的实验(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 高中化学教材中《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是把新制出的白色Fe(OH) 2 试管 振荡,试管内的物质变成灰绿色,再振荡变成红褐色的Fe(OH) 3 。可是,直至下课了,除了在试管壁上有少量的红褐色痕迹外,试管内的物质仍为灰绿色。究其原因,是氧气在碱性介质 中氧化能力弱,同时Fe(OH) 2与氧气不能充分接触。笔者介绍一种在滤纸上完成Fe(OH) 2 快速 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 1 实验步骤和现象 取一张滤纸,先用水湿润,再滴一些盐酸将滤纸酸化,而 后把试管里的灰绿色物质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其摊开,片 刻间灰绿色物质变成红褐色。向学生展示,红褐色在白色滤 纸的衬托下很清晰,可见度很大。 2 原因分析 影响空气里的氧气氧化Fe(OH) 2 的能力因素有两点: ⑴介质的酸碱性根据电极电势可知,介质的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强,介质的酸性越弱,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弱。酸化滤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PH值,增大氧气的氧化能力,从而 加快了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⑵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分压)把Fe(OH) 2 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 其摊开,是为了使Fe(OH) 2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了 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探究实验设想提示 当今许多化学教学参资料、练习题、甚至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 试卷第33题,都十分肯定地认为:制取白色的Fe(OH) 2 成功关键 是全过程必须避免试剂与空气(氧气)接触,否则新生成的白色 Fe(OH) 2 将被氧气迅速氧化成绿色。于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法:加热法赶出试剂溶液里溶解的少量氧气,用长滴管把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硫酸亚铁溶液底部,为阻断与空气接触在试剂溶液上加植物油、加石蜡油、加苯等,甚至用氢气作保护气,但实验结果常常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新生成的白色Fe(OH) 2 变成绿色并非氧化所致,其理由为:

高中化学——焰色反应

常见的焰色反应 含钠元素Na 黄 含锂元素Li 紫红 含钾元素K 浅紫 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因为钾里面常混有钠,黄色掩盖了浅紫色)含铷元素Rb 紫 含钙元素Ca 砖红色 含锶元素Sr 洋红 含铜元素Cu 绿 含钡元素Ba 黄绿 含钴元素Co 淡蓝 镁、铝合金Mg+Al 白色 (注:含铁元素Fe 无色) 精简版 钾浅紫钙砖红 钠黄镁铝无 钡黄绿铜色绿 铁无锂紫红 钾紫钠黄锂紫红 铷紫铜绿钡黄绿

钙砖红锶洋红 钴淡蓝铁无色 检验离子 钠离子 钠的焰色反应本应不难做,但实际做起来最麻烦。因为钠的焰色为黄色,而酒精灯的火焰因灯头灯芯不干净、酒精不纯而使火焰大多呈黄色。即使是近乎无色(浅淡蓝色)的火焰,一根新的铁丝(或镍丝、铂丝)放在外焰上灼烧,开始时火焰也是黄色的,很难说明焰色是钠离子的还是原来酒精灯的焰色。要明显看到钠的黄色火焰,可用如下方法。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用镊子取一小团棉花(脱脂棉,下同)吸少许酒精(95%乙醇,下同),把棉花上的酒精挤干,用该棉花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研细),点燃。 ⑵方法二(铁丝法):①取一条细铁丝,一端用砂纸擦净,再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无黄色火焰,②用该端铁丝沾一下水,再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③点燃一盏新的酒精灯(灯头灯芯干净、酒精纯),④把沾有钠盐粉末的铁丝放在外焰尖上灼烧,这时外焰尖上有一个小的黄色火焰,那就是钠焰。以上做法教师演示实验较易做到,但学生实验因大多数酒精灯都不

干净而很难看到焰尖,可改为以下做法:沾有钠盐的铁丝放在外焰中任一有蓝色火焰的部位灼烧,黄色火焰覆盖蓝色火焰,就可认为黄色火焰就是钠焰。 钾离子 ⑴方法一(烧杯-酒精法): 取一小药匙无水 焰色反应 碳酸钾粉末(充分研细)放在一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5~6滴酒精,点燃,可看到明显的浅紫色火焰,如果隔一钴玻璃片观察,则更明显看到紫色火焰。 ⑵方法二(蒸发皿-?酒精法): 取一药匙无水碳酸钾粉末放在一个小发皿,加入1毫升酒精,点燃,燃烧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可看到紫色火焰,透过钴玻璃片观察效果更好,到酒精快烧完时现象更明显。 ⑶方法三(铁丝-棉花-水法):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实验一:粗盐提纯 一、实验仪器与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10mL)、铁架台(带铁圈)、滤纸、火柴、托盘天平(带砝码) 用品:粗盐,蒸馏水 二、实验步骤 ①溶解:用量筒量取约10mL水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量越4g。将称取烦人粗盐逐渐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 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现象:固体Nacl逐渐溶解而减少,食盐水略显浑浊 ②过滤:用滤纸和漏斗制作一个过滤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引流),进行过滤,若滤液仍 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现象:不溶物残留在滤纸上,液体透过滤纸到入烧杯中 ③蒸发: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导入蒸发皿中。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杯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现象:水分蒸发,逐渐出现固体 三.注意事项 滤纸与漏斗的使用: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折叠角度要与漏斗内壁口径吻合,使湿润的滤纸紧 贴漏斗内壁而无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是指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 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这样可以防止杂质未经 过滤而直接流到烧杯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 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三靠”一是指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 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和带过滤液 体冲破滤纸;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以防碰破滤纸(三层 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三是指漏斗的 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以防液体溅出 实验二:制作蒸馏水 一、实验仪器 仪器: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铁架 台(带铁圈) 其他:火柴、自来水、碎瓷片、温度计 二、注意事项 加入碎瓷片可防止液体暴沸而冲进导管。导管要适当长些兼作冷凝管 用。试管中液体不能太多,以防沸腾时沿导管流入接收器中。当液体 沸腾后,酒精灯火焰要稍远离试管,使液体保持沸腾状态即可,如加 热过猛液体会沿导管冲出。 实验三:萃取 一、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二、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 三、实验步骤: 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辨色识金------焰色反应试验教学设计

辨色识金------焰色反应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学科内容:焰色反应在学习完金属元素相关性质之后作为一个物理性质作为补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是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重要鉴别方法。 社会价值:焰色反应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身对金属的认识,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如了解烟花绽放的原理,炒菜时溅到火焰显黄色的原因等。通过火焰焰色的特定现象联系化学知识。 教学改进:教材中其焰色反应实验具有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繁琐等缺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便学生观察,因此选择用创新自配溶液以及新的反应装置进行实验改进。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①已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具备较完善知识体系 ②能利用化学性质对金属离子进行鉴别 ③基本的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 2.能力储备 ①具备一定的知识联系迁移能力 ②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的能力

3.思维特点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较难系统地学习知识、整理自己的思路、整理知识。更喜欢直观的实验现象学习知识,还未熟练将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等手段运用到化学学习中。而各种缤纷多样的颜色更能加深同学们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通过焰色反应鉴别钠盐和钾盐及其现象 ②掌握常见金属离子的鉴别方法 ③了解了解金属元素焰色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各金属元素的火焰颜色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知识结构化学习 ②学会知识练习生活,迁移到生活的应用当中 ③学会客观辩证化学实验的缺陷,学习实验改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身边的化学,认识身边的化学 ②客观辩证实验缺陷,养成严谨与创新的品质 ③感受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 三、实验内容设计 ①教师演示钾、钠的焰色反应 ②教师演示利用蓝色钴玻璃区分钠钾混合溶液的焰色 ③学生分组实验操作锂、钙、铜的焰色反应,加强学生对焰色反

河南省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下列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 Ca(OH)2 B . SiO2 C . Na2O D . H2SO4 2. (2分) (2018高二下·西城期末) 下列各组物质,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 . 乙酸乙酯和水 B . 溴苯和水 C . 苯和甲苯 D . 汽油和水 3. (2分)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可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4O5)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分享了2015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青蒿素为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在乙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g B . 青蒿素的化学合成方法没有任何研究意义 C . 青蒿素转化为双氢青蒿素是物理变化 D . 用乙醚提取黄花蒿叶中的青蒿素比用水效果好 4. (2分) (2019高一下·诸暨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石墨和C60互为同位素

B . CH3CH2OH和CH3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 C . l4CO2的摩尔质量为46 D . 、为不同的核素,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5. (2分) (2019高二下·浙江期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利用太阳能在催化剂参与下分解水制氢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绿色的化学 B . 保存硫酸亚铁溶液时,要向其中加入少量硫酸和铁粉 C . 电镀时,将镀件作为阳极 D . 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最早提出了有机化学的概念 6. (2分)下列有关绿色化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B . 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C . 绿色化学反应选择的原料、催化剂、溶剂都应该是无毒无害的 D . 乙烯分别与溴水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制备1,2﹣二溴乙烷的原子利用率均为100% 7. (2分) (2015高一上·兴国月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将AgCl放入水中不能导电,故AgCl不是电解质 B . CO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C . 金属能导电,所以金属是电解质 D . 固态的NaCl不导电,熔融态的NaCl能导电,NaCl是电解质 8. (2分) (2016高一上·延安期中) 下列变化中,需要加入氧化剂的是() A . 2Cl﹣→Cl2 B . Fe3+→Fe2+ C . Cu2+→Cu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pdf

§ 29 关于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若干问题 1 卤素实验中的若干问题 2 分装液体试剂 4 洗涤试管上铜渍的方法 5 去除锰渍 10 如何打开粘结的试剂瓶塞? 11 实验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

(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 ) 高中化学教材中《 Fe(OH) 转化成 Fe(OH) 的实验》方法是把新制出的白色 Fe(O 振荡,试管内的物质变成灰绿色,再振荡变成红褐色的 。可是,直至下课了,除了在 Fe(OH) 试管壁上有少量的红褐色痕迹外,试管内的物质仍为灰绿色。究其原因,是氧气在碱性介质中氧化能力弱,同时 Fe(OH) Fe(OH 与氧气不能充分接触。笔者介绍一种在滤纸上完成 转化成 Fe(OH) 的实验方法: 1 实验步骤和现象影响空气里的氧气氧化 Fe(OH)⑴介质的酸碱性 根据电极电势可知,介质的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强,介质的酸性越弱,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弱。酸化滤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 P H 值,增大氧气的氧化能力,从 加快了 Fe(OH) 转化成 Fe(OH) 的速度; ⑵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分压) 把 Fe(OH) 其摊开,是为了使 Fe(OH)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了 Fe(OH) 转化成 Fe(OH) 的速度。2 的能力因素有两点:

1、Fe(OH) 与氧气的反应属多相间的反应, 反应速率必然较慢, 不可能在震荡试管的左右的时间里迅速氧化; 4、根据美术里合色原理可知,白色Fe(OH) 因氧化渐变成红褐色的Fe(OH) 2 3 物质其过渡色只能有三种颜色:①粉红②紫色③橙色,不应经过绿色(或灰绿色)。绿 ,被氧化灰绿色)物质不是被氧化后所生成的中间产物。 红色,证明没有Fe 生成, 说明Fe(OH) 没有被氧化,即白色Fe(OH) 2 2 变成绿色非氧气氧绿色(或灰绿色)物质可能是氢氧化亚铁的某种络合物, 配位体是水分子或者氢氧根离 把不含Fe 的亚铁盐浓溶液与浓热的NaOH溶液混合,就可得到Fe(OH) 白色沉淀,冷的 2

物质的检验

常见物质的检验 [教学背景] 本节教材在学习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后,很自然地得出要辨别事物,首先应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要根据某些特征反应、特征现象、特征反应条件等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常见物质的检验是根据物质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的反应条件、特征现象等利用实验将物质进行检验,根据化学实验现象,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结论作出判断。 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能够被高中学生所理解的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也是基于既复习初中化学知识,又学习物质检验方法的目地。把焰色反应作为“拓展视野”的内容,又在后面提到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也是多样的。 依据课程标准,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ClˉSO 42ˉCO 3 2ˉNH 4 + 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3、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4、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特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7、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检验物质的常见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在实施实验之前,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和方法进行的一种规划。通过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能力,在设计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熟练和提高实验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从学生已知的复分解反应入手,引出物质检验的依据,不管哪种检验方法都是以物质的某些特征来判断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教材要求进行实验探究,一起归纳总结 Cl ˉ、SO 42ˉ、CO 32ˉ、NH 4+ 、 K +等离子的检验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离子特征反应检验法和焰色反应法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探讨一些常见物质的成分。 再从日常事物出发引入课题,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让学生明白常见物质检验的依据;接着具体介绍各种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C l ˉ、SO 42ˉ、NH 4+ 、K +、 等离子的检验方法,特别是焰色反应;然后指导学生搜集并归纳从初中到现在学过哪些常见的物质检验方法;最后运用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具体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