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评述

关于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评述
关于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评述

关于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评述

1.维果斯基的理论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

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皮亚杰的理论

创立了认识发生论,指出认识发生论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学。用同化和顺应来说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平衡和自动调节来解释发展;用外化和内化的双向建构来说明认识的发生发展。知识本原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主体和各个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初便是纠缠不可分中发生的。

认识的起源问题。知识是经常与动作或操作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与转化联系在一起的。智慧起源于活动,思维不

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整体结构代替活动。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建构主义。皮亚杰把自己的发生认识论称为建构的结构主义。图式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并不断发展。

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利用同化和顺应来解释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当个体遇到心理刺激时,总是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否则,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的图式或重建新的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认识的发展阶段的理论。把儿童的发展阶段分为4个阶段。即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3.关于两者的比较研究

一:在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中,皮亚杰在研究中发现这些儿童不能进行自我观察,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思维含糊不清。所以,皮亚杰从儿童自身发展阶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的言语和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质,儿童的心理与活动的一切特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特点中产生的。而维果斯基认为,言语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沟通、与他人进行联系并对他人施加影响,所以言语一经产生就是社会性的。不管是“自我中心语言”还是“社会化语言”,他们都是在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或自我言语是在社会言语基础上通过儿童将行为的社会形式、集体协作形式等转化为个人的心理机能而产生的。

二:在学习与发展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维果斯基则提出:学习在发展中有什么价值?他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断言“唯一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习”,因此,他的观点是学习先

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例如,应帮助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进行概念系统化,促进其思维向抽象逻辑方向转化。

其实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认为,儿童必须通过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建构他们的心理。皮亚杰更多关注儿童本身如何利用已有的“图式”去进一步建构更高级的“图式”,强调个体本身内部发展的阶段和方向;而维果斯基更关注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如何在儿童已有心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其

心理结构,强调儿童外部的社会文化规律对发展的作用。总而言之,两者真正的对立只是在于皮亚杰尽力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解释,而维果斯基尽力找出个体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歧只是在于解释角度不通。

虽然解释的原则不同,但双方描述的一些现象对彼此都是适用的,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看到了儿童的自言自语以及思维最初的直观动作性,都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事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