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中世纪封建制建筑中犹以教堂建筑的成就最高.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四种风格:

一、早期基督教式

二、拜占庭式

三、“罗马风”式

四、哥特式

早期基督教建筑

罗马帝国在4世纪时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西方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处于停顿时期。因为当时的基督徒认为基督随时可能重新降临,天国的门就要打开了。这样,尘世间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太在乎。不过有一种建筑,虽然最早出现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一直没有什么影响,这时却崭露头角。这就是厅堂(Basilica)即巴西利卡。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2)代表实例。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3)风格特点。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4)型制。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瞭望用。

下图为公元2世纪时图拉真(Trajan)皇帝建造的巴西利卡,为现存两个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

厅堂的主体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内部由两排柱子纵分为三部分。中间的部分宽而且高,叫中厅(Nave)。两翼的部分窄而且矮,叫侧廊(Aisle)。所以厅堂的横截面就呈"山"字形。在大厅的两头或者一头,有一个半圆形的龛(Apse)。厅堂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主要是用作法庭、市场或者会场,龛就是安置法官或者会议主持人的座位的地方。

和万神庙以及浴场不同,厅堂里面没有造价昂贵的穹窿或者精巧的十字拱,而是采用了简单的梁柱结构――标准的科林斯式柱加木屋顶。应该说厅堂在那时是不算高档次建筑的。

也许正是因为其普通,后来的基督徒可以比较方便地得到它们,而其内部宽敞的空间又正好符合他们聚众传教的需要,所以最早的基督教堂就是直接在厅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反正天国就要来了,大家先将就一下吧。

于是原来法官坐的地方现在成了主教的位子。从此巴西利卡的型制也就部分地决定了后世所有教堂的型制。后世教堂的中厅――有一排排长椅让信徒们在一起听道、祈祷的地方,两侧总是各有一排撑起整个大厅的柱子,柱子再往外就是窄而低的侧廊。这样的布局明显是受厅堂的影响所致。

理所当然地,由巴西利卡改建或者模仿厅堂的早期教堂被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比较有名的如建于公元4世纪的老St Peter教堂(结构图见右),罗马主教(这个职位后来升格为教皇)的御座所在地、天主教信仰的中心。

12个世纪后它被拆掉,原址上建造了现在的梵蒂冈St Peter大教堂。其典型的"山"字形截面是厅堂式教堂的标志,也是后世一大批教堂的榜样,包括国内最有名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有"远东第一堂"之称的上海佘山大教堂。

上海佘山大教堂

上海佘山大教堂

上海佘山大教堂

现在还存在的巴西利卡式教堂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应该是在巴勒斯坦的耶稣降生处原址上,由最早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Constantine)皇帝建造的圣诞大教堂(Nativity Church,建于330 AD)。

圣诞大教堂

早期的教堂除了有巴西利卡式之外,还有两种型制:集中式和十字式。

集中式教堂的布局不像巴西利卡式那样主要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而是一个圆形大厅。中央部分是一个大的穹窿,周围是一圈回廊。最早的集中式教堂已不存。现存最著名的实例在罗马,是13世纪在君士坦丁女儿的墓上改建的St Constanza教堂(穹窿已被屋顶盖住)。由于这个穹窿的跨度仅12米,所以在下面支撑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而是12对柱子。下面右图为St Constanza 教堂的内部。早期的教堂有一些不是为了聚众讲道,而是为了瞻仰圣徒的遗物而建。这种教堂大多采用这样的集中式布局。

St Constanza教堂已被屋顶盖住的穹窿St Constanza教堂内部

十字式,顾名思义其布局不象集中式那样是圆,而是一个十字,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布局可能和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系。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Wing)。如果是在帝国东部,四个翼廊的大小是一样的;如果是在帝国西部,则有一个翼廊长一些。后世分别称之为"希腊十字"和"拉丁十字"。

右图是现存最早的十字式教堂――罗马善良的牧羊人加拉普拉契狄亚陵寝<Galla Placidia墓>(公元5世纪),外部看似乎是四方的中厅,里面却是一个穹窿。这里的穹窿直径仅3米,所以令后世建筑师头痛的一个问题现在暂时还没有暴露出来。

加拉普拉契狄亚陵寝

加拉普拉契狄亚陵寝

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吴丽红 10020126 摘要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形态,至今仍对西欧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回溯以往,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基督教对西欧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文学等各方各面都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基督教在人们最绝望的年代中产生,从精神上拯救了人们,带给人们希望,也在物质上给了人们一定的慰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中世纪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西欧;贡献;禁锢 漫长的中世纪,许多人都将“黑暗”作为它的标志。而基督教神学统治就是这个标志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几乎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对西欧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起源 基督教产生于乱世之中,在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前期,罗马帝国奴隶制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逐渐走向瓦解,生产力倒退,全国普遍出现物资匮乏和道德沦丧的现象,民不聊生,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不满,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眼前只有一片黑暗,无法摆脱的贫困和苦难,使他们迫切地需要“心灵鸡汤”的滋润。于是基督教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这大大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人们普遍地寄希望于来世,向往天堂,向往那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的另一个世界。“这样,‘基督教拨动的琴弦,必然会在无数人的脑中唤起共鸣。’使信仰和跟随的人越来越多。”【1】随着基督教势力的越来越大,基督教神学统治正式登上西欧的历史舞台,并对当时的西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贡献 中世纪西欧是一个宗教狂热的时代,除了少数信奉犹太教的人之外,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接受教会洗礼,成为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不可否认的是,这样高度的宗教认同也为中世纪西欧带来了一些益处。 在社会生活方面,基督教教会中的重要人员如教士,修道院里的人还有全教会的施济活动总是频繁地开展着,大大减轻了许多穷人的生活压力,在加之基督教的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每个世纪都会有乐意为穷人做主的君主出现,愿意给穷人经济上或法律上的援助,这无疑大大减少了穷人的苦痛。另一方面,本着博爱的精神,教会对病人也照顾有加,不但会直接看护病人,而且还鼓励政府多建医院,造福群众,多行善行,积善功。这无疑是病人带去了福音。另外,在奴隶制普遍的时期,基督教却提出了解放奴隶的口号和要求,“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之反对奴隶制度,固然全由于其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教父时期所面临的文化处境和思想处境是其得 以建构起来的历史起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宗教哲学是早期教父运用和借鉴希腊哲学思想与观念的一个必然的 或基本的结果。其基本的或必然的理论形态是神学思想或体系。哲学只是这场运动的一个副产品或可能的产物。但是,某种体系只要运用或借鉴哲学思想及其观念,那么哲学的思考方式及其问题意识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进入到这一体系中,从而会催生一种特有的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这种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只要以某种方式进入到历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会形成一种相对连贯的思想体系或运动。 关键词:宗教基督教哲学思想背景 作者:翟志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宗教学系主任。 宗教与哲学之间所具有的那种信仰与理性的张力关系,使得它们的相遇往往呈现出对立与冲突的态势。因而,就宗教信仰体系本身或对某些神学家来说,哲学问题及与其关系,可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外在性,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意识。这就是基督宗教产生时与希腊哲学遭遇中所呈现出的状态。然而外在的对立并不是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相

遇中唯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其中发展和演变的思想处境来说,它与希腊哲学之间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关系,除了公开的冲突之外,后者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体系和神学体系中还获得了一定的建构意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探究的内在问题。也就是说,在基督宗教神学体系的早期建构中,无论它是如何看待哲学的地位,哲学问题或由它提出的问题,则是这种建构必须回应的。而这种回应既有对立与排斥,也有融合与接纳。 一、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处境 基督宗教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隶属于罗马帝国政治控制、希腊文化在公共层面上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但同时它又是以色列民族长期生存和生活、希伯来宗教和文化传统在民间广为流行的区域。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的遭遇并展开的对立、冲突与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上演的。 希伯来传统与希腊文化的交汇与互动构成了基督宗教 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背景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导致冲突与挑战的因素。就前者来说,犹太教的信仰实践和罗马帝国的政治架构及其流行的希腊文化催生了基督宗教的产生,为其提供了赖以孕育和兴起的信仰资源和认知资源。一方面,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是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世纪西欧教权和俗权的争斗 摘要:中世纪的西欧始终存在着以教皇为首的教权和以国王为代表的俗权的争斗。双方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在教职任命、教区管理和司法审判等方面经常出现摩擦和矛盾,而争斗的结果也随着教权和俗权实力对比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维持着西欧社会独特的双元模式的社会结构。 关键词:教职任命;司法审判;教产管理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是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教会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神学理论系统和现世的组织构成。中世纪的基督教,不仅在规模上有了不可估量的膨胀,而且在组织上更是日臻完善,教会在教区管理、司法审判和圣职任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自为能力。教会虽然势力强大,但在与俗世不可避免以及过多的接触中,教会又会受到俗世的侵蚀和干扰。所以在中世纪发生了许多围绕强化教会与削弱教会、介入于俗世与隔绝于俗世的斗争和争夺。这些争夺主要是围绕在教职任命、司法审判、教产管理等方面,下面就围绕这三方面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职任命的争斗 教职的任命权始终都是俗权干涉教权完整的一个重要表现。教皇是否可以自主的任命各区的主教,主教是否可以自主的任命下一级的教职,都关系到教会的独立性。在教权至上的理论指导下,教皇极力地宣扬自己是圣职的唯一授予者。这在1057年红衣主教霍姆伯特的《斥买卖圣职者》一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指出授予主教的权杖和戒指完全是一种宗教仪式,买卖圣职不仅仅是一种罪行,而且还是一种异端行为。而针对于主教的授予也引发了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的主教授予权之争。1070年德皇亨利四世私自任命戈特弗里德为米兰大主教一职,这遭到了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反对。1076年格里高利七世借罗马斋期宗教会议宣布停止亨利四世在德意志和北意大利的统治权并将他开除教籍。这一举措迫使亨利四世向教皇作出妥协,在1077年亨利四世作为一个虔诚者在卡诺莎对格里高利七世进行忏悔,最终教皇也赦免了他。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终结,双方围绕此时又进行了几十年斗争,直到1122年的沃尔姆斯协议的达成。这一协议使得德皇失去了任命圣职的权力,从而确立了自身独立的圣职任命程序。而在英国,关于圣职授予权的争夺由于英王自始至终的强大使得教皇很难取得在德国那样的胜利。在1351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凭借议会的支持制订了《圣职授职法》,将爱德华三世关于排斥教皇授予圣职的举措法律化。但是为了维持与教皇的关系,每当圣职缺位时都会由英王提出候选人,然后经由教皇的批准,起码在形式上教皇还保有圣职授予的权力。中世纪俗权和教权围绕圣职授予这一矛盾不断斗争,双方都有在圣职授予权上发挥作用的余地,无法真正完全意义上将彼此排斥在外。 二、司法审判的争斗 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是一个普世性的组织,在经济社会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地位的体现并不仅仅体现在神学理论的方面,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司法审判上。教会的法庭不仅局限在教会组织内部,它的普世性也要求将基督教世界广大的教徒也囊括之内,这就与俗世的世俗法庭产生了交叉和矛盾。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汇总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 并 对《弗拉基米尔圣母像》作详细的图解说明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一世纪中叶正值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在西亚巴勒斯坦一带诞生了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它是从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演化出来的。 早期的基督教宣扬平等,道德完善,鄙夷富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博得了下层人民的拥护,传播十分迅速。基督教不崇拜罗马众神,也不敬仰罗马皇帝,因此基督教在最初的二、三百年间受到罗马统治者的的残酷压制,基督教徒不能公开建教堂,他们的宗教仪式也只能在私宅或埋葬基督教徒的地下墓室进行。在这些地下墓室的顶部和墙壁上他们画满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这些墓室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窟,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堡大帝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教徒们才开始在地面上兴建基督教堂,早期基督教艺术主要包括墓室壁画和建筑。 地下室壁画的题材多取自圣经,采用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手法,例如鱼和善良的牧羊人表示基督,鸽子表示圣灵,孔雀代表永恒,心象征博爱等等。这些墓室壁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试图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灵魂和对宗教的虔诚,而不在乎所画的形象是否真实生动,故有的作品显得抽象怪异,不够自然和谐。看来他们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而且也未能完全摆脱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影响,所以往往作品中借用古典艺术的形象,甚至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情节。 早期的基督教堂中都有壁画和镶嵌画作为装饰,5世纪后镶嵌画逐步成为教堂主要的装饰形式。圣康斯坦察教堂拱顶就采用了华丽的玻璃马赛克作装饰画,获得极佳的效果。圣马利亚教堂也有以圣经为题材的镶嵌画。 二、拜占庭美术 “拜占庭美术”不仅是对东罗马帝国美术的称谓,它同时亦指一种样式,即君士坦丁堡的宫廷美术样式。在美术史上,这一样式直到6世纪初的查士丁尼时代初现风采。而拜占庭美术与早期基督教美术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可明确标定的分水岭,强烈的传统感贯穿了拜占庭美术的发展史。 查士丁尼在为时期是拜占庭踢过的黄金时代,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艺术上,都领到着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拉文纳的圣维塔里教堂保存着《皇帝查士丁尼与他的亭沉闷》和《皇后狄奥多拉与她的侍从们》。拜占庭美术的独特个性于此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表达。高度提纯的色彩与明暗关系强调了人物作为物质的精神性存在其形式上的抽象性,程式化的人物造型则向我们展示了欧洲艺术中一种新的人向美的理想:瘦高的身材纤巧的双足,尤其是杏仁形的小脸和凝神谛视着的大眼睛,小嘴、弯眉以及窄长的鼻子——这种理想的相貌将在此后的拜占庭美术中反复出现。扁平的人像“悬浮”在金色的背景前,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时间与深度空间的维度在这里都不存在了,于是尘世中流逝的现象(生命及权力)就被升华成了天国永恒的存在。

论中世纪艺术与基督教思想的关系

中世纪艺术--为基督教服务的“奴仆” ——论中世纪艺术与基督教思想的关系 中世纪”(Middle Ages)是指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两个“高峰”之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基督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仅从图像演变的历史来看,中世纪就是一个断裂地带,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的写实消失了,无论是拜占庭的镶嵌画还是中世纪的手抄本都因其装饰性而变得风格化。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共同培育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 一、中世纪定义 中世纪(约395~1500)Middle Ages 西欧历史上从 5 世纪罗马文明瓦解到人文主义者正在参与的文明生活和知识复兴的时期。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者首次使用“中世纪”一词。罗马帝国的北部边境3世纪时受到日耳曼各部落的沉重压力,5 世纪时全线崩溃,相继出现一批蛮族国家。其中只有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诸王国长期存在。800 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称帝,在欧洲建立中世纪的帝国。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则向各方面扩张。查理曼帝国分裂后,962年又出现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及其继承者领导下,罗马向皇帝及一切世俗统治者挑战,争取在基督教社会中的突出地位。教会法和民法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兴起。僧俗双方对教育的需求产生了第一批大学。14世纪和 15 世纪时,德意志分裂加剧,法、英、西班牙的专制王权逐步形成。教廷面临严重困境。意大利出现古典人文主义。中世纪结束。 二、中世纪艺术概况 中世纪美术(黑暗时代的美术,代表是阴森森的哥特教堂) 自公元476年开始,欧洲历史进入封建中世纪。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廷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中世纪美术一般指5~15世纪之间的西方美术,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早期基督教美术有时也被归入中世纪美术。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术构成了欧洲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

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第1课时) 主备人:汪明新审核:授课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导学: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的形成与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基督教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并理解西欧封建王权和都会联手共同统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理解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规定,“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法兰克王国;基督教 教学难点:封建制度的形成,基督教的影响 填空题 1、我们习惯上把欧洲封建社会这段历史时期称为,在它的前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 2、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建立了众多王国,其中以最为强大,后发展成为帝国。该帝国诞生的标志是。 3、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签订条约,三分帝国。这三个国家后来分别发展成为(西)、(中)、(东)。 4、英国人的祖先是(民族),统一的英吉利王国形成。 5、世纪,基督教创立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区。基督教的创始人是。基督教的经典被称为。其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是 。 置疑:(预习之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下来,课堂上我们共同探讨。)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展示 (二)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57页第三段及活动题内容回答: (1)为什么农民的身份变成了农奴身份? (2)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2、阅读教材基督教盛行西欧一目回答问题:

(1)写出基督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和经典及教义 (2)为什么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会产生了基督教?(产生背景)(3)最初信仰基督教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其性质如何? (4)富人加入教会,使基督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 (6)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哪些影响?(政治、经济、文化) 三、小结课文 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巩固: 1、欧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 A、封建庄园 B、手工工场 C、基督教 D、大种植园 2、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的主要财富是()。 A、黄金 B、粮食 C、农奴 D、土地 3、中世纪前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 A、佛教 B、儒教 C、道教 D、基督教 4、作业本第32页第9小题

浅析基督教如何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

浅析基督教如何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 基督教精神是欧洲文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公元初期以来欧洲人普遍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观念,所以欧洲人的社会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政治原则等都是“基督教式”的,都是按照基督教所提供的思想资源来构造的。在基督教刚刚产生和传播时,它只是一个影响很小的教派,当时的欧洲各种宗教和信念体系林立;那么为什么基督教能在其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乃至最终在思想上一统欧洲呢? 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时代。古代罗马帝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血腥的对外扩张史,流血冲突不断,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犹太人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就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痛苦里,流传着关于弥赛亚(即救世主)的预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弥赛亚即将降临,到那时,弥赛亚的统治将得到普遍承认,他公正的意志将在人们心中和生活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将发起一场审判,在这场审判中,罪人都将灭亡,所有统治犹太人的王国和民族都将灭亡,犹太人将统治其他民族。在这种预言式宗教里有一派激进者,他们组织武装,用军事行动来反抗罗马统治者,以迎接弥赛亚王国的早日到来。耶稣则代表着“温和派”,这位生活在公元前后、加利利南部拿撒勒的青年人,充满着爱心。他在犹太人中间四处讲道。他宣称的弥赛亚王国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人们在死后就有可能进入这个天国,享受永恒的幸福。他呼吁人们爱上帝,同时又互相之间相亲相爱,这样才可以在死后进入天国。逐渐地,耶稣的影响越来越大,信徒越来越多,每当耶稣讲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不断聚积,情绪越来越激烈。当地的罗马总督彼拉德十分焦虑,他害怕发生暴乱。终于,他判处了耶稣死刑,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虽然死去,但他的使徒们继承了他的事业。彼得和保罗继续到处传道,而且补充、完善和发展了耶稣的思想,并开始建立基督教的组织。 应该看到,基督教在欧洲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既有为人们提供精神慰籍的一面,也有奴化百姓的一面;它既是欧洲人互相认同的纽带,也是欧洲人互相征战和对外征战的旗帜;它既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意识基础,又阻碍了新道德的生长;它既援助救济了大量穷人,又迫害了大量异端份子;它既主张人人都是上帝的信徒,所以应该相亲相爱如兄弟,又支持奴隶制度,不主张隶农们反抗国王贵族。总之,基督教贬低现世,主张生活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和上帝沟通并获得拯救,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天国,才能享有永恒的荣耀、光明和幸福。这是对无奈而痛苦的现世采取一种带有强大力量的消极态度。 在罗马帝国时代,乃至在欧洲中世纪,占人口80%以上的,是平民百姓。基督教能广泛流行,最重要的就是被这80%的人广泛接受。事实上,基督教从发端到盛行于罗马帝国,一直就是在被压迫的犹太人、然后是罗马帝国的奴隶以及下层百姓中流传。后来国王、官僚、骑士、商人等等都接受了基督教。那么基督教为什么会在罗马帝国、以及后来整个欧洲中世纪盛行呢? 一方面,基督教在开始时没有得到行政力量的帮助,相反,罗马帝国在她刚刚流行时对她进行了残酷镇压,然而她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可能来自其他地方,只能来自于她的教义所具有的精神力量。 基督教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给信徒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安慰。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给所有犯了错或犯了罪的人以原谅,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标,使贫苦百姓们在信仰中感到了公平。物质生活悲惨,社会地位低下,人的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所有这些原本都是令人痛苦的;但在基督教的教诲下,这些反而具有了积极意义。按照基督教的教义,禁欲、苦行、对现世的漠视,是获得永恒幸福的唯一途径。基督教给罗马帝国以及其后中世纪的欧洲贫苦大众,带来了尊严、生活的目标、公平感、永恒幸福。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现世所能得到的,她们只能在天国中才能获得。在现世中,人们则应该禁欲、忍耐、爱别人、勿抗恶,最好能做到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再送上去。所以耶稣从一开始就不主张反抗

宗教文化对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影响探究

宗教文化对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影响探究 文化之于建筑犹如人类之于历史。而推动文化前进的基本动力在于宗教。以基督教为例,探究东、西罗马各自宗教建筑随着历史文化发展而有的不同的建筑形式。分析其宗教文化对于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的影响。 标签:建筑空间;宗教文化;基督教 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普遍以宗教的形式来解释自身与世界的存在及发展问题,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一直处于人类文化的核心。宗教运用其独特的感染力,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甚至成为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政治手段。因此,通过宗教,可以发掘特定时期人类政治、艺术等活动的原因及意义,从更深刻的精神层面来剖析维持特定社会运行或社会变革的必然原因。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遍布宗教的痕迹,宗教更是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建筑艺术作为人类艺术殿堂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更是在宗教的推动下发展。宗教建筑存在的意义不同于居住建筑意义仅满足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以其固有的特点,其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将宗教意识与物质相结合,更为直观的阐述了宗教思想,在宗教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传播教会精神,对教义做有形陈述的作用。研究宗教建筑,即可以对特定宗教的精神、发展、世界观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深入人类文明的探究。宗教建筑在以宗教至上的社会环境中,有著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宗教建筑除了作为宗教精神反映之外,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其资源消耗量及设计复杂程度远超于当时其他的艺术形式,这使建筑有了技术层面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其独有的光、空间分配的布置方式,形成了其独有的哥特式的塔、楼层、门楣雕刻、尖拱等部件的设计方式,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展现了非凡的艺术价值,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再次升华。此外,宗教建筑也影响着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给予了其他艺术形式以思考与借鉴,进一步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宗教早期作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深刻的植入市民的生活之中,而通过宗教最强有力的表现——宗教建筑,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代市民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内涵与发展,考察宗教对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如何深远的影响,从而推断各种人类行为的意义,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 本文以基督教为代表,重点研究基督教建筑与其教义之间的关系,从而去解释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其作为犹太人自古的領土,从公元十世纪起开始遭受连绵不断的战火,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多个国家的轮番统治之后,以色列王国最终被罗马帝国彻底取消,从而变成其中的一个省。饱受战争痛苦的犹太人无力抗争事实,于是寄希望于宗教的救赎。 在基督教发展早期,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传播统一的信仰有造反的嫌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督教只能在底层民众中秘密传播。经过几世纪基督教教义与思想的完善,基督教开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渐渗透于权贵阶层,同时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在公元313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联合发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并在公元4世纪末,立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具有了更强大的传播能力,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成为世界影响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中世纪封建制建筑中犹以教堂建筑的成就最高.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四种风格: 一、早期基督教式 二、拜占庭式 三、“罗马风”式 四、哥特式 早期基督教建筑

罗马帝国在4世纪时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西方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处于停顿时期。因为当时的基督徒认为基督随时可能重新降临,天国的门就要打开了。这样,尘世间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太在乎。不过有一种建筑,虽然最早出现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一直没有什么影响,这时却崭露头角。这就是厅堂(Basilica)即巴西利卡。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2)代表实例。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3)风格特点。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4)型制。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瞭望用。 下图为公元2世纪时图拉真(Trajan)皇帝建造的巴西利卡,为现存两个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

中世纪美术(基督教美术)

第五章中世纪美术(基督教美术)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世纪美术的诞生和基本特征,从而对中世纪美术的起源、观念和目的有深入的了解。主要了解教堂建筑、雕刻、绘画、和镶嵌画所造成的神秘、肃穆的宗教氛围和宣扬神学思想、崇拜帝王的观念以及庄重、理性的艺术形式。同时简要了解伊斯兰教美术、佛教美术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基督教美术教堂建筑拜占庭美术哥特式美术 三.授课方法:讲授法对比法欣赏图例启发式多媒体演示 四.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复习引入 我们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间,称为 中世纪。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这段时间是宗教统治较为严密的时期,是野蛮黑暗的时代。理由是在这 1000 年中,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被人入侵的蛮族破坏了。实 际上,以基督教艺术为代表的中世纪艺术也有这使人叹服的辉煌成就,在内涵和形成上 均出现了变化,被誉为欧洲封建主义时代的花朵。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一 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 欧洲的中世纪,在封建主义自然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在小块的土地上耕作,长年 被地主残酷剥削。中世纪的欧洲实际上是基督教统治的封建社会。农民听命于封建贵族 和国王,国王又与基督教会相互勾结。起主宰作用的为教会,教皇是最高掌权者。因此,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艺术也就成了以基督教的文化艺术为主的艺术。 二、讲授新课: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是教堂建筑。 简介: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 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代 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但是,中世纪的艺术仍 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 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精)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其一为犹太教。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 摘要: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后,各自的教堂建筑风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继承古罗马的建筑风以外,两个新帝国的教堂建筑都体现了很好的创新精神,而且都形成了各自成熟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罗马风、拜占庭建筑、哥特式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也随之分裂。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为中心,称东正教;西部仍以罗马城为中心,称天主教。从此,东西两边的教堂建筑风格都发生了变化。主要分为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三种。 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一、发展概史: 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二、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这一特点显然是受到古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但与古罗马相比,拜占庭建筑在使用“穹窿顶”方面要比古罗马普

遍得多,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成性建筑都用穹窿顶,而古罗马建筑虽也有此类形式,如万神庙,但还不普遍。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用大面积地用马赛克或粉画进行装饰,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在这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构造艺术意境的能力。 谈到拜占庭建筑,就不能不谈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因为它不仅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二、罗马风(Romanesque)建筑

早期基督教艺术

一、早期基督教艺术(1—5世纪) 1. 基督教的抗争-313年——罗马皇权 2.基督教艺术的抗争——从墓窟壁画、象征到圣像 3.“文章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格雷戈里大教皇 4.基督教图像的形式: 大受限制的艺术,简明,凡是有可能分散对神圣主旨注意力的,就该省略;注重核心意义 二、拜占庭艺术 政治、文化相对稳定 基督教艺术与宫廷艺术结合 富丽威严 程式化、典型拜占庭单一风格 东方艺术、原始艺术与古典艺术的结合 1.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年,伊斯坦布尔) ?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 ?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面貌。 ?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在被称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Ayasofya Muzesi)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 9世纪后偶像破坏反对者掌权时,教堂中的绘画再也不能仅仅当作给不识字的人使用的图像了。 被看为超世界的神秘反映,不能随意创作 古老的传统尊之为神圣的那些样板 正是这些艺术家将早期基督教艺术中的简单图解改为大套大套的大型庄重的图像,控制着拜占庭教堂内部。 ?复兴了古代东方艺术的宏伟性和庄严性,以赞美基督。在西罗马灭亡后的一千年里,拜占庭成为欧洲古典文明的保护者和传播者。 ?而拜占庭的艺术也对欧洲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西欧中世纪教会的兴衰

教权的兴衰 天主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兴衰过程就是政教关系,即教权和皇权关系的演变。是从开始的合作,到教权占上风,再到王权的复兴的过程。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主教区为基本单位的教区系统依然存在,并从败落的 城镇向广大农村发展.八世纪以后,西欧广大乡村教区开始形成.教皇的传教 团在异教地区传教,也不断取得成功.496 年在高卢的法兰克人受洗入教,597 年成立了英格兰教会,七世纪创立了伦巴德教会,八世纪创建了德意志教会.到公元1000 年左右,连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诺曼人也进入了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在日耳曼人征服西欧之后,基督教也征服了西欧,并且还征服了日耳曼人. 在广泛的传教过程中,教会和修道院获得了大量教产.810 年亚琛宗教会议,把主教区和主教依教产分三级:3000 ~8000 处领地为一级,1000 ~3000 为二级,不满1000 处为三级主教区.一般认为,中世纪罗马教会占西欧 各国耕地的三分之一,各级主教实际上是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修道院也拥有大量庄园,他们招收大批农民,开垦荒地.修道院庄园往往能改进耕作制度,例如三圃制,就最早由修道院庄园实行,成为日耳曼贵族庄园的示范. 5 ~11 世纪以前,教皇的权力一直受很大制约.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对 意大利的征服,使教皇一直受拜占廷长期控制.678 ~752 年的十三任教皇中,有十一任是希腊人或叙利亚人.但随着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阿拉伯人征 服叙利亚、埃及、北非,拜占廷干预西方的能力大为减弱,于是罗马教皇不失 时机地与法兰克人结盟.751 年加洛林王朝和756 年教皇国的建立,800 年查理曼的加冕,直至962 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都是西欧政教联盟的反映.有了查理帝国的支持,教皇从此敢与拜占廷皇帝分庭抗礼,西欧基督 教会从此自成体系.也正因为如此,加上西欧拉丁文化和东南欧希腊文化的差异,1054 年东西方基督教会大分裂,西欧的基督教称西方公教(天主教),东欧的 基督教称东方正教(东正教). 应该看到,西欧的教权与王权这时的相互支持,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通过基督教会,加强了法兰克国王的统治地位,基督教成为其精神支柱;通过基督教会,罗马帝国时期的典章制度,教会法规,教阶制度等,逐渐为法兰克统治者所接受,从而使法兰克国家上层建筑各部分日益完善.正是基督教会对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不断结合,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权和王权这一时期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勾结,有利于西欧社会的发展.尽管如此,教权与西欧王权相比,仍处于从属地位.十一世纪前西欧的主教区和修道院大都是在世俗王权和领主统治之下,主教由世俗王权和领主任命,乡村教士也由庄园主选任控制(这时教士尚未实行独身制).962 年以后,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甚至在一个时期能随意任免教皇.

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地位

文化传播系 西方文化概论作业 姓名:马晓荣 学号:1104022159 专业:11文化产业管理 2012年12月17日

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地位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而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生活在公元2—3世纪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说:“基督教徒的鲜血乃是教会的种子。”虽然基督教在成为中世纪西欧唯一的排他性的宗教信仰后变得骄横跋扈,对其他信仰极不宽容,但是它最初确实是在罗马帝国残酷的镇压下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徒的高尚道德使得罗马社会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愈加显得堕落腐化,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敬仰。 312年,依靠基督徒士兵的帮助下,成为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第二年,即与东罗马帝国皇帝共同颁发了《米兰敕令》,这条敕令的颁布,标志着基督教终于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 476年,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部落纷纷进入罗马境内,并且陷入了长期的纷争分裂中,世俗权力处于长期分散状态,在粗俗不堪的日耳曼王国中,基督教会则充当起文明教师的职责,渐渐地,在这种分散,彼此有封闭的封建社会中,帝国权威逐渐被教会权威所代替。 在以后的数百年,教会实力不断扩展,主教权力不断加大,

基督教会发展成为了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开始觊觎世俗统治权。到了7世纪中叶以后,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在西欧各地已经得到确立,基督教成为了凌驾于一切分散软弱的世俗权力的唯一的统一性社会组织。 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正当教皇权势上升时期,为了转移农民反抗的斗争锋芒,实现扩张野心,教皇和一些修院院长策动英、德、法等国国王,哄骗大批虔诚的贫苦农民教徒,以保卫基督教和援助希腊教会抵御穆斯林为借口,在圣战口号下,先后发动8次十字军侵略战争。后4次均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侵,使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死亡达数百万;西部社会矛盾既未能得到缓解,向东扩张亦未实现,反而致使教会威信下降,社会矛盾益趋激化。 “阿维农之囚”,教会受到沉重打击,教会权力也从巅峰走向衰落。 基督教本身就是融合多元文化的产物,正是它的兼收并蓄以及宽容性,使得它从一个小小的信仰团体,渐渐发展为一个普世的宗教,但,当它成为中世纪唯一的宗教信仰后,教会的腐化堕落,教主的恣肆放荡,教徒对异教者的迫害,无不在背离基督教的唯灵主义理想与和平主义精神的路上越走越远。 文化传播系 11文化产业管理 马晓荣

浅议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影响

浅议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影响提要:宗教,作为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起到其他人 类文化所无法取代的。其中作为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最为典型。中世纪的基督教在西欧起到了社会准侧乃至于法律的作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与控制。上至世俗封建国王的王位继承、政权的合理性以及赏赐,下至普通居民的职业、信仰以及婚姻都受到基督教会的控制。 关键词:基督教西欧中世纪王权神权封建农业经济经院哲学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的发展状况: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之所以得到极大的发展,是有很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⑴基督教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原有的各种宗教大多局限于单纯的偶像崇拜,在理论基础方面存在巨大的不足。基督教在形成以后,经过几代哲学理论家的不断探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基础。基督教神学比原有的宗教更具有思辨性、更有号召力、更有吸引力。《圣经》在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各个封建政权需要基督教以支持王权。在基督教的支持下,国王鼓吹君权神授,以证明自身政权的合理性。各国国王也屡次赏赐基督教教会,使这些教会实力得到极大地发展,成为“国中之国“。(3)来自东方的伊斯兰教的极大压力,使整个基督教世界增加了向心力,伊斯兰教形成后,以”圣战“为旗号,大肆侵略西方世界,直至查理马特击败了阿拉伯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教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把伊斯兰教看为一种有损于基督教完整性的异类敌人。基督教在西欧的影响力与政权结合后,更加深了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经济的影响 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人等蛮族人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者、建立封建化国家,西欧农业技术一落千丈,土地荒芜,,几乎又回到了刀耕火种的年代。是基督教会的努力,帮助西欧农业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基督教会组织传播农耕技术,修筑水利工程等,推动了西欧中世纪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修道院制度的建立使劳动修身观念得以普及 基督教会的修道院制度起源于古代埃及,但是它的普及和发展却是在中世纪的西欧。出身于本尼狄克修道僧的格列高利一世,在当上教皇后就大力推行本尼狄克修道院制度,使修道院制度有了第一次大发展,并奠定了西方修道院制度的基础,而出身于克吕尼派修道僧的著名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更是推动了克吕尼派运动,在各地广建克吕尼派修道院。在农耕文明衰落的西欧,尤其是在落后的日耳曼蛮族人聚居的地方,每一座发展起来了的修道院使罗马的农耕技术或改良了的新农业技术传播到了西欧各地。西欧中世纪的修道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抛弃了通过冥思苦想寻求心灵超脱的修道方法,强化了劳动观念。基督教会宣扬劳动修身的思想,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督教会的这种宣传和修道院修道士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罗马贵族遗留的奢

世界基督教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

1.基督教起源地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迄今为止先存最早的基督教建筑圣诞大教堂,建于公元330年的圣诞大教堂,修建在巴勒斯坦耶稣降生处的原址上,它是由最早皈依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下令建造的。其建筑特点方正树立,极具地域风情,尖塔式的设计沿用至今,另外在耶路撒冷地区还有复活教堂以及圣墓教堂等多处被信奉者视为圣地的教堂。

2. 4世纪被立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开始建造自己的基督教堂,从而兴起基督教建筑艺术。“巴西里卡式”教堂基本特点为一种长方形的大会堂建筑形式。古罗马帝国时期,监察官波西乌斯于公元前184年在罗马市中心建成“巴西里卡·波西亚”大厅,这种建筑式样开始普及,成为罗马人贸易集会、审判案件、商讨军机之处的特有建筑。“巴西里卡”亦被作为长方形会堂建筑之特称。基督宗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基督徒曾对异教神庙或宽敞的建筑物加以改建利用,并模仿上述罗马城中长方形大会堂形式的建筑来建造教堂。这种教堂即称“巴西里卡”教堂,亦译“长方形教堂”。 例如:圣路易斯巴西里卡大教堂

3. 4世纪起东罗马帝国出现“拜占庭式”教堂建筑“拜占庭式”教堂。 建筑以圆顶、拱形结构为特色,即采用“集中式”和“十字形平面式”布局,屋顶作弯隆形,由独立的支柱加帆来构成,其突出之处是多用圆顶、拱形结构。拜占庭建筑的典型代表为兴建于532年的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该堂圆顶直径达33米,顶部离地55米,由4根支柱和4个大圆拱支持,圆顶下有一圈通光窗口,四周有小弯窿和数以百计的小 窗该堂曾作为东罗马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兼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主教座堂。

4. 9-12世纪西方教堂建筑因模仿古罗马流行的建筑式样而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意即“罗马的影子”)以厚实的石墙、狭小的窗户、半圆形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圆弧形拱环、交叉拱顶结构和层叠相重的连拱柱廊为特点 向东传入斯拉夫各民族的过程中形成“斯拉夫式”建筑风格“斯拉夫式”(曾被称为“仿拜占庭式”“晚期拜占庭式”采用弯顶式或八角形加圆顶式的设计,并有着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之感。其独有风格则为大小不一的蘑菇形状多层圆顶,而且其顶端或是半圆形金顶、或是雕饰成洋葱头式和椰壳式,故更为富丽堂皇和美观豪华。其典型之例在意大利有建于1063年的比萨大教堂和建于1098年的米兰圣安布罗斯教堂,在法国有建于1070年的卡昂圣艾蒂安教堂和建于1080年的图卢兹圣沙宁教堂,以及普瓦蒂埃圣母堂和阿耳大教堂等,在德国有建于987年的美因茨大教堂和建于1110年的沃姆斯大教堂,在英国则有建于1133年的达拉姆大教堂等。(图片分别为:比萨大教堂和米兰圣安布罗斯教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