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表现

试论汉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表现
试论汉文学语言音乐美的表现

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关系的基础上, 探讨了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优化人文 素质教育的策略: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建 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策略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 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 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 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 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 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 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 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 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 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 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 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还有一些感人的 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 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 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 难度大等特点。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导致了部 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 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

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 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 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

改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摘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展示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与时俱进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还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长久以来,汉语言专业想要培养的是善于创造美、发现美和有高审美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对于为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专业、作用

目录 一、引言3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及能力要求错误!未定义书 签。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6 五、汉语言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7 参考文献9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启蒙民众思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多年来从事语言文学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各专业基础扎实,办师资力量雄厚的公、民办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行政管理部门、各层次中文教学及新闻传媒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各地都相继办立起了“孔子学院”(目前全世界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并且估计于2011年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超过一亿人口。据估计,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正在教授汉语。);各大院校,低到中小学都开设汉语课程等等,无一不显示着汉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它所展现出来的魅力也是让我们所震惊的。但在看到专业辉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正视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要正确的把握其发展的方向。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及能力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新的职业岗位对相关职业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能满足新的职业岗位提出的能力要求,因而就业遇到了很大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处境,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的上佳选择。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职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媒体从业人员;企事业管理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70卷的《》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诗经》研究 史上《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2.“二南独立说”认为“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 ___》。 3.《秦风.》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日:“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都风》中保存了她的作品《____》,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一》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6.“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____》-诗中的句子。 7.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____》,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8.《____》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9.“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是屈原《____》一诗中的句子,诗歌赞颂勇武刚强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10.南朝齐诗人____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即是他描写山水的名句。、 1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 ”却气势壮阔。 12.中晚唐很多诗歌关注民生疾苦,如诗人____ 的《橡媪叹》一诗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 13.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____ 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没有斧凿的痕迹。 14.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绝句《____》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竞的无限惋惜。. 15.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诗人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颇具代表性。 1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

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

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谈谈音响感知能力对音乐美的欣赏 摘要:音响感知的能力主要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和总体知觉,对音乐语言汇成的整体音响的辨别、接收及储存;音乐美的欣赏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和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共鸣,只有在理性认识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对音乐美的欣赏。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响感知感知能力 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是音乐美欣赏心理的一种要素。进行音乐欣赏必须要从音响感知入手,将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作为音乐欣赏的直接对象,一切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都必须靠音响感知来引发。我们讲的音响感知是指通过听觉达到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象和总体知觉。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但这些还不够,还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这些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整体性的音乐结构,直到把它们合成为一首完整的乐曲,这才是完整的音响感知。 ?、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是 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 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及曲体等基本

要素的辨别能力。这是音响感知的基础,音乐尽管 千变万化,但最基本的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音乐 欣赏如果具备了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那也就具 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要做到准确的听辨、欣赏者 首先要明确各要素概念的本质为主,不能含糊混 淆。例如节奏和节拍的概念:节奏是音的长短关 系,节拍是指强拍和若拍有规律地反复,二者有着 本质上的不同,但作为构成音乐的两个要素,它们 又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音乐音响辨别能力的高 低,往往决定着音乐感知能力的高低,如果一个欣 赏者连二拍子和三拍子都分不清楚,那么他就很难 听得出进行曲和圆舞曲音乐效果;如果欣赏者对各 种乐器的音色缺乏辨别能力,那么也会影响欣赏丰 富多彩的作品的音响效果,另外,对速度、力度、 和声、织体等要素的辨别能力的提高,也都对音响 感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欣赏者在音乐欣赏 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对音乐音响诸要素的辨别能力 在音响感知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 1、音响的感受能力是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综合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方面。旋律感在音响感受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通过旋律来表现,正是旋律的起伏变化和抑扬顿挫,才有对旋律进行特点的感受。例如: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就要注意感受它那明亮、高亢、波澜起伏的旋律,体会歌曲对祖国山河景色的描绘,抒发对祖国由衷地赞美和崇高的爱恋之情;欣赏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末乐章,就是通过对乐曲独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摘要: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办学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关键词:审美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应用性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nception of transferring knowledge into capabili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process of specialist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gram. To adjust curriculum system is to transfer the original teaching mode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is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knowledgeable wits into focusing on the capabilities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writ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applicabi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gram. Key Words: the capability of appreciation; the capabilit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capability of writing; applicability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模式 2O世纪8O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按照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

汉语言文学语言学纲要试题教学文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汉语言文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试题(卷) 语言学纲要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共8页,答题时间为2小时。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请诚实答卷,尊重知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字学、()、( )是我国 传统的语文学。 2、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灵活的()能力。 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三大部分。 4、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 )、舌位的前后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5、汉语的音节可分为()、声母、韵母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 )、韵尾三部分。 6、语法的( ) 和()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7、根据语法意义的表达手段的不同,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屈折语、黏着语、()四种类型。 8、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叫(),它和词的变化规则合在一起叫作()。 9、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类,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叫 ( ) ,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 ( )。 10、 ( )和 ( )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二、名词解释 (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音位 2、音位变体 3、区别性特征 4、组合关系 5、聚合关系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没有语言,人类照样可以思维。() 3、语言符号可以拆卸拼装,重复使用。() 4、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5、[t]、[p]、[k]三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完全相同。() 6、音素[x]的发音特点是舌面后清檫音。() 7、汉语语素中,大部分是词根语素,词缀不多,没有词尾。这是汉语的特点。有的语法著作中常常把前缀、后缀叫作"词头"、"词尾"。() 8、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嵌套,这就是结构规则有" 递归性 "。()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期末考试 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 A.迟钝B.敏锐C.正常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 A.思维B.感觉C.知觉D.想像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续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叫( )。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超限抑制D.侧抑制 4.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特点。 A.直观性B.稳定性C.概括性D.可操作性 5.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A.登门槛效应B.留面子效应 C.引诱法D.示范法 6.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 A.构造心理学B.机能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

A.詹姆斯一兰格理论B.坎农一巴德理论 C.沙赫特一辛格理论D.斯腾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特征的表现。 A.气质B.能力C.性格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提出的。 A.劳伦兹B.皮亚杰C.艾里克森D.柯尔伯格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1.韦伯定律 12.聚合思维 13.复合情绪 14.刻板印象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 15.简述意识的含义并列举意识的几种不同状态。16.遗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7 17.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8.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四、论述题(20分) 19.试述主要的工作动机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工资待遇:截止到 XX年12月24日,36074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3397元,其中学优工资3749元,0-2年工资3880元,8-10年工资4999元,3-5年工资6832元。 招聘要求: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75%;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43%;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50%。 就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就业岗位:文案策划、平面设计、文员、文秘、文案、前台文员、行政助理、平面设计师、前台接待总机接待生、行政前台、市场专员、策划经理等。 城市就业指数: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 薪酬最高的地区是成都。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朝阳、成都、厦门、南京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成都、惠州、徐州、长沙、舟山、广州、青岛、牡丹江、上海、深圳、南京等汉语言文

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与就业方向职业的差距:汉语言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将走几条相差很大的路。一条是从事文学的研究,这要求要具有很深的文化根底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在我看来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国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员、大学教授老师、作家等;一条是从事政府发面的工作,如文秘等政府工作人员;一条是新闻出版等宣传行业的工作,这是用汉语言文学为最为常用的工具作为宣传手段。在这三方面的就业方向中,可以说我都不是很合适。因为自己没有想要从事深层次文化研究的打算,也不想深入政坛,哪怕只是做文秘之类的小角色,对于新闻行业,有这个打算,但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首先,自己并不是很理性,这对于一个要理性报道事实的记者等行业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其次,自己并不是很善于社交,口才能力也很差,这样在新闻行业其实是记者行业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 对策:在学习方面,学好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平时多写一些文章,并针对自己过于感性的缺点,着重提高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同时,可以尝试投稿。 2. 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学校内,可以多参加社团活动等,在社团活动中,可以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如外联

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一)

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一)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 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音乐意象的流动性。 音乐艺术是以时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它在其声音流动过程中,表现其起伏不平、丰润多彩、有头有尾的、从部分到整体的音乐意象。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感知过程的听觉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其音响信号刺激的次数越多,想象越丰富,对音乐意象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越完美。因此,音乐艺术也是参与艺术,其艺术境界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才能真正领略。同时音乐艺术也是宽泛的艺术,它不受视觉的限定,全凭听觉的感知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的立体空间中尽情地翱翔。 3.内在情感的直接性。 审美的感受是由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要素相互融合的心理过程。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艺术”,其音响与特定的内在情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历史所凝结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由音乐创作、音乐再现和音乐欣赏三个环节构成。由作曲家创作出的乐谱作品本身的音乐美,对于一般的审美主体来说很难直接把握。必须借助表演或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再现)的中介作用,才能使乐谱作品真正成为音乐作品。没有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再现,没有表演或演奏者将乐谱作品流动化、立体化的再现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审美活动。正因为如此,对同一音乐作品,因演奏、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同,音响介质、场地、时间、心境、氛围不同,其审美效果也就不同。 5.艺术欣赏的理解性。 因为音乐语言的非明确语义性特点和音乐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风格特征,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客观准确地感受;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积淀去理解;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意象。因此,欣赏者的理解性,即欣赏者的音乐修养水平不同,其音乐审美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平时我们所说的“对牛弹琴”,就是这个道理。 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其对于培养高素质 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 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 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 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 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 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 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 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 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 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 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 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 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 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 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 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 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 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 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 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 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 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 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

汉语言文学语言学试题20087814552745988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45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 A.任意性 B.强制性 C.离散性 D.线性 2.音高取决于() A.发音体振动的振幅 B.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C.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 D.共鸣器的形状 3.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素 B.音位 C.音渡 D.音节 4.就词重音而言,不能用来区别意义的是() A.自由重音 B.移动重音 C.固定重音 D.不固定重音 5.北京话“慢”单念时读[man],但“慢慢儿”却有人读做[mai mar],前一音节的语流音变现象是() A.同化 B.异化 C.弱儿 D.增音 6.“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词包含的语素数量是() A.2个 B.3个 C.4个 D.7个 7.英语“worker”中的“-er”是() A.构词语素 B.构形语素 C.虚词语素 D.词根语素 8.下列汉语词语中的“儿”不属于词根语素(实义语素)的是() A.健儿 B.女儿 C.少儿 D.花儿 9.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 A.通用语汇 B.常用语汇 C.一般语汇 D.基本语汇 10.一般语汇(非基本语汇)最重要的来源是() A.古语词 B.方言词 C.新造词 D.外来词 11.词组的聚合关系分类是指把词组分成() A.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B.联合词组和偏正词组 C.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 D.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12.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这种分类是() A.句子的句型类 B.句子的句式类 C.句子的功能类 D.句子的简繁类 13.“吓唬”和“恐吓”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A.语气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14.下列关于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总是一致 B.二者总是不一致 C.基本义比本义更常用 D.本义比基本义更常用 15.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比喻方式的一项是() A.“锁”本指一种器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器具的行为 B.“兵”本指兵器,后引申指使用兵器的人 C.“南瓜”本指一种植物,后引申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D.“后台”本指舞台的后面,后引申指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16.下列关于等义词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 B.等义词一般都能够长期并存 C.等义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同义词大多是等义词

2017年汉语言文学考试真题以及答案解析(一)

2017年汉语言文学考试真题以及答案解析 2017年4 一名词解释(15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调类 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现代汉语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一般用五音标记法来表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3、部件 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大部分的汉字是由若干组笔画结构拼合而成的,这些相对独立的笔画结构称为「部件」。部件是大于基本笔画(例如:点、横、撇、捺等)而小于或等同于偏旁的结构单位。 4、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语叫做单纯词 5、同位短语 又叫复指短语,多由两部分组成,前后各部分词语不同,但复指同一个事物。

二、简答(40分) 1、简述语音的社会属性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多方面。 1、从语音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来看,普通话有翘舌音,而方言却没有;英语有齿间音,汉语却没有。 2、从语音表示意义的社会性来看,用什么声音跟表示什么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随着社会不同而不同,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同样的语音形式可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意义又可以有多种语音形式。 3、从语音的系统性来看,汉语里送气、不送气区别词义,英语不能;英语里清音、浊音区别词义,汉语普通话不能;语音的组合上,汉语的l只在音节开头出现,英语既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末尾。 2、举例简述四种造字法 ⑴所谓象形法,就是描绘实物的形状或特征的一种造字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

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大众传媒》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镜中我” 2.媒介控制 3.信息社会 4.拟态环境 5. 5W理论 二、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什么? 2.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30分) 试分析“受众即市场”观点的积极意义和缺陷。 试卷代号:21 6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大众传播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7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镜中我”是库利学说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他在1902年提出的,用来说明自我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不断形成的过程。所谓的“镜中我”可以理解为想像中的社会镜子,存在于个人生活交往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我们的自我就映照在这面社会镜子里。通过这面镜子我们才能认识自己。 2.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能够产生媒介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力量、各种利益集团和经济势力、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和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等。 3.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4.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5. 5W理论由拉斯韦尔提出,指一个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二、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二阶段是文字传播时代。(5分) (2)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5分) (3)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它的发明使传播活动和人类社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突破。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即使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5分) 2.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媒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受众的自主参与。(4分)其主要观点有: (1)任何个人和弱小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4分)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商而存在。 (4分) (3)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的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的媒介更合乎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转)来源:胡佳红的日志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和异体字 7,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8,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9,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10,专书的词汇研究 11,专书的用韵研究 12,专书的语法研究 13,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14,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16,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17,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18,《说文》部首研究 19,《说文》贝部研究 20,《说文》重文研究 21,,《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2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2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24,《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25,《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26,《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27,《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28,南充方言词汇研究 29,南充方言音系研究 30,陶渊明用韵研究 31,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32,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33,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34,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35,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36,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二,语言学 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关于美的定义

关于美的定义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这对一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 我们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戏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着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649026.html,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作者:张欣扬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精华,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公众价值 观具有深远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兴起对汉语言文学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充满了挑战。本文简单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重点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汉语言文学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国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汉语的传播,有效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改善措施,对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 在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受到互联网普及应用的影响,其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并且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具体来说,丰富的网络资源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网络已经逐渐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不管是学生、教师还是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获取所需的汉语言文学资料,高效、便利的网络资源有利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自由发展,从而使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的形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另外,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应用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方便、高效,因而,现代汉语言文学具有更明显的互动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问题 (1)传统汉语受到网络用语的冲击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技术得到了普及应用,与此同时,网络文化慢慢滋生,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是网络用语。网络用语具有传播速度快、开放性强等特点,并且词汇种类多样,缺乏逻辑性和实际意义,只在网络环境中代表一定的含义。网络用语一般都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产生的,通过各大社交平臺传播。由于不符合传统的汉语音法结构和使用习惯,会给汉语言文学的正常发展带来冲击,而且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