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初中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能够表现出的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标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区分正确生物和非生物,了解常见生物的分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生命现象,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本节课作为开启初中生物学学习的第一节课,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刚入学的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较为正确的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并且能对动物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他们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很有利于课程的开展,但是学生对微生物的分类,以及各种生命现象下所蕴含的生物学原理还不是很清晰,所以需要教师一方面设置疑问,引发其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举例说出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生物学分析某些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形成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常见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实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用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了教法和学法,下面我将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的内容,这一部分我将分为4个部分。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5分钟)

首先,我先提问学生在之前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

多媒体播放视频《生物的多样性》,提出问题视频中有哪些你所熟悉的生物?学生存疑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讲授新课。

2.创设情境,讲授新课(30分钟)

我将遵循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经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根据教学内容,将此环节分为如下两个部分。

先明确什么是生物,然后多媒体展示教材第三页插图的内容,并提出如下问题

①图中展示了哪几种生物?

②这些生物属于哪种类别?

③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他们分别属于那种类别?

由于这一内容比较简单,我将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采用辅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之后提问学生依次回答上述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最终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过渡句:紧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虽然生物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首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四页观察思考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生物的生命现象,之后提出问题

①上述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哪些生命现象?这些生命现象是生物共有的吗?

②选择你熟悉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这种生命现象?

③除了上述的生命现象外,还有哪些生物特有的生命现象?

由于这一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此过程,我会巡视走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当学生讨论结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结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需要呼吸

③生物能不断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

(2)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3)成熟的生物个体能够繁殖后代

(4)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5)生物能够对各种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6)生物能够对所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处理,使得生成生物的基本特征复杂抽象的过程变的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及合作精神。

3.巩固提高

我将用PPT展示几道与本课相关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小结作业

我认为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环节我打算组织学生通过绘制框架图来达到知识总结和建构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说课的第四部分,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板书:

生物的基本特征

1. 生物的分类:

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

2.生物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获取营养、呼吸、排出废物(2)生长发育

(3)繁殖后代

(4)遗传与变异

(5)应激性:刺激

(6)适应和影响环境

(7)除病毒外,均为细胞生物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基因多样性。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基因多样性。●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学生:“多”字。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画面中出

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学生:近十种。(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书p90页图表。学生:分析图表。[概述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独特性]教师:试分析生物多样性,从种类上看,多在什么地方?学生: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 15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多万种。教师:通过分析图表,你 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学生1:表中第一竖行表示生物类群, 共8种。第二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第三行表示世界已知种数,第四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学生2: 我国的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的百分比较高是26.7%。所以,我 国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相对的,爬行类占百分比是 5.97%,相对较少。我国总种数占世界平均百分比 是……14.96%。教师:好,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相当准确。刚才同学说表中有8种生物类群,除了这8种,还有哪些类群?学生抢答: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微生物。教师:从表中分析我国生物种类现状如何?学生:我国总数占世界已知总数的百分比是14.96%。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 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裸子植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说课稿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 观的环境中去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生物说课稿希 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 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 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 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 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 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 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 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 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 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 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 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 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 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 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说课稿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出对教材的理解、处理、组织等。)理解: 1、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及其教学法意义。 组织:3、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大纲和学生)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 4、说明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和时间安排。 处理:5、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 1 6、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或探讨的问题。(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

这两个内容应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清楚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 2 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

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 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了解 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 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因此而行的具体体现。 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这 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 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3 二、教法、学法 教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生物的特征”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以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020年中考生物总复习单元检测一生物与生物圈(含答案)

单元检测(一) 生物与生物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实例中,与“葵花向日倾”反映的生命特征不同的是( ) A.草履虫逃避食盐等有害刺激 B.小明听到上课铃声快步走进教室 C.树根向水肥充足的地方生长 D.夏天大雨过后树桩上长满了蘑菇 答案D 2.(2019·日照)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及习性,他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法 答案A 3.(2019·淮安)某学习小组准备对淮安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得出结论 答案B 4.“南橘北枳”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生态因素有关?( ) A.温度 B.阳光 C.空气 D.肥沃的土壤 答案A 5.对于生活在农田中的某只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其他生物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上述A和B的总和 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 答案D 6.在气候炎热、干旱缺雨的东非和南非,有一种植物叫光棍树,叶子完全消失,枝条碧绿、光滑。下图所示,光棍树没有叶子的现象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答案A 7.(2019·长沙)在研学中,一群学生看到几只鸟在水面游动,还会潜入水底,生物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绿头鸭。据此推测,绿头鸭的足具备下列哪种形态特征?( ) 答案B 8.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下表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表中存在不合理之处,下列改进建议正确的是( ) A.各放1只鼠妇即可 B.均应放置湿润的土壤 C.均应设置明亮的条件 D.均应设置阴暗的条件 答案B 9.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模拟的生态系统),要想使它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部分 答案C 10.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 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长白山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答案A

《世界的气候气温》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气温》说课稿 一、学习内容分析:《世界的气候》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规律,来分析世界气候分布特点,本节主要分析气温。考纲要求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气温的影响因素已经有一些基础,在地图部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比较熟练,引申为等温线的判读难度不是太大。但是学生分析气温微观变化的严密逻辑思维体系还没有形成,另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的描述初步接触,需要老师引导,并在后期逐渐形成模式。 三、学习目标分析、重难点确定:根据考纲要求和高考的能力考查,考虑到一轮初步复习,学生的分析能力、描述能力需要一个形成过程,本节制定梯级学习目标如下: 1、初步学会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 2、分析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 3、学会等温线图的判读; 4、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重点:1、气温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2.等温线的判读及分析 难点: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引导归纳:给出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模式,引导学生从等温线图上概括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2、材料分析教学法:对于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表现,学生很难做出判断,为了降低难度,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结论,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达到理解,并且培养学生调动和应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3、比较教学法:以列表归纳比较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形式,使学生的理解更准确到位,巩固和深化知识。

4、温故知新,迁移教学法:因为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基本一致,以等高线的判读方法迁移为等温线的判读,降低知识难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教学流程,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明确基本概念及特点 气温和均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 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和气温年变化(年较差)以及海陆最高温最低温出现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大气的热量来源及热量传递过程,理清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常提到的气温都是均温以及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及原因。自然过渡到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的分析。 (二)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读等温线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 (老师给出描述模式,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 提示:分析线状地理事物一般方法:分析延伸方向、递变规律、疏密变化、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 (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初一生物教案:生物与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圈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能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归类、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的分类”的游戏和“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2、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1、播放《人与自然》录像,导入新课。 2、根据学生写出的物体,引导讨论。 3、引导自学并总结生物的特征。 4、引导学生训练。 学生活动 1、观看录像,说出看到的物体。 2、,小组讨论,简单分类。

3、小组合作,总结生物的特征。 4、对老师提供的物体进行判断。 5、拓展活动与总结 5、如果我是小草,我想说。 ◆ 作业:1、基础训练p1(基础)、p2(附加) 2、四人一组设计表格调查学校或者居住小区的动、植物。 ◆教学反思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3、能够描述身边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并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讨论、阅读、表达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热情,要求学生能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思考、不怕困难、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调查的过程组织。 ◆教学难点描述身边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做好调查记录。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1、出示诊断测试题,激趣导入。 2、引导学生展示“调查结果”。 3、组织学生进入校园进行调查。 4、激励评价、适当小结。 学生活动 1、回答问题,对调查方案做简单评价。 2、自主展示并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把校园内有关的生物进行统计与分类。

初中生物《生物的进化》说课稿范文

初中生物《生物的进化》说课稿范文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生物的进化》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初中生物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生物·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题 姓名班级学号得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1.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小麦和杂草 B.猫和老鼠 C.七星瓢虫与蚜虫 D.蚂蚁和蚱蜢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它的范围包括() A.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D.大气圈下层水圈上层岩石圈 3.下列能够反映生命基本特征之一的是() A.生物都能够快速运动 B.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4.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多由细胞构成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5.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特征. A.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生长 C.发育 D.繁殖 6.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④制定计 划⑤实施计划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⑤③ 7.对观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只能用眼睛,因为“眼见为实” B.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C.需要较长时间观察时,要有计划、有耐心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8.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将金鱼、水草、虾、螃蟹归为一类,将松鼠、樱花、蚂蚁、蝴蝶、喜鹊归为另一类,则他们的归类标准是()A.形态结构特点 B.用途 C.生活环境 D.数量 9.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草食鱼以水草为食,属于消费者;肉食鱼以草食鱼为食,应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和分解者 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可以准确的表述为()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各节内容联系紧密,环幻相扣。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第一节)—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第二、三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而本节是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阐明全球气候变化,既是本章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 2教材结构 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3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产生影响、适应对策等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情景、辩论、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全球、我国及身边的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说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教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索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重点: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难点: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会研究过程与方法,难点在于这种大跨度的思维活动学生以往少有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困惑。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说教学方法及选择依据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内容浅显易懂,文字言简意赅,结构清晰完整,适合于学生阅读学习。从学生来看,我授课的对象为实验班的学生,这部分的学生,自学、探索能力较强。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决定对这节课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课这一崭新的教学手段,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教学系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进行交互通讯。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说课稿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说课稿 说课人:赵华渠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本节课通过设置自然情景,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今天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讨论总结,在设置情境中,实现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渗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二的最后一节课。课标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生物进化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感知。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整合、汇总资料,做到概述生物进化历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最终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观念。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概述生物进化历程,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原因。难点在于生物进化历程和对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种形成的原因和资料分析、整合与总结的方法,对于学习本节课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铺垫和能力基础,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和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导入、观察分析、交流讨论和总结提升四个部分,每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渐递进。 第一部分共同进化的导入运用的是达尔文发现的特殊兰花的例子。首先通过视频让大家了解吸食兰花花蜜常见的方式,随后利用当时拍到的视频,让同学知道彗星兰和天蛾之间的特别之处,在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印象。通过两个视频资料分析总结出兰花花矩的长度与其传粉者是相互适应的。随后拿出两张图片,并提出个问题,结合课本把“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介绍给大家,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将两个实例结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论。同时,抛出“生物只会和生物有相互影响吗?”从而引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综合全部实例,明确共同进化的含义。 第二部分在介绍生物多样性之前先复习生物多样性包括的三个层次。随后对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几个关键节点的介绍,突出显示生物多样性表现的三个层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产生更为直观地认识,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部分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对中性突变以及新物种形成时间等问题的说明,使学生明确生物进化的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前进的。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反思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拿不同化石让学生比较一下,加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同样,在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观察模型,或者亲手建立模型。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人教版初中生物1-4册教材分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学段生物教材分析 流程:一、学段整体分析 二、单元和板块分析 一、学段整体分析 (一)初中学段生物课程总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型、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科学地选择了10个一级主题:考虑到在现代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设立了贯穿于各主题容之中的第一主题——“科学探究”;考虑到学生认识生物基础知识的需要,设立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考虑到人

与生物圈体现了生物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意识,设立了“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三大主题;考虑到生物圈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十分重要,所以单列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考虑到生物圈中的生物丰富多彩,其来源和发展非常有趣味性,是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和自身所必需的,所以设立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两个主题;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三)教材容和逻辑线索 初中学段人教版共安排了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四本教材,包括了八个单元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使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容的学习。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单元的重要基础。因此,教材将《生物和细胞》安排在第二单元。 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因此,第三单元安排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四单元安排了《生物圈中的人》。另外,将《生物圈中的人》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有利于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关系。 2.理解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学习难点 1.理解基因多样性。 2.学习分析资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 一、引言 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让我们来再次感受他吧!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出现了多少种生物以及他们的

生活环境,及时记录。 录像:播放生物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 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教师:刚才大家被影片所吸引,丰富多彩的生物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板书: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 学生:近十种。 (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 二、合作探究 (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自然界生物的种类到底有多少种?请大家预测一下。 学生:随意的预测。 教师:其实不仅我们不知道,科学家也众说纷纭,有的说500万种,有的说1000万种,更有的说有一亿种之多。总之,自然界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生物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果说世界上的生物是一桶水,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滴水,所以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的奥秘是留给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去探索的,同学们要努力哦! 教师:下面给大家10分钟时间,大家通览全文后完成导学案。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二)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物种类的

初中生物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人教版初级中学生物说课稿.doc

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说课稿:青春期 一:说教材 (一)教学设计依据 首先,我先谈谈我的的教学设计依据。传统课堂与主体性课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学生在课 堂中是被动的接收者还是主动的获取者。因此,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将着重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亲身实践,以对知识再发现的形式获得知识,使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如何教转向如何学。 (二)、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 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的第三节的内容。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将发生明显的变化:性机能发育成熟,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这些变化是迅速的、全面的,学生没有心理准备。进入青春期后,有些学生不习惯自己身体的急速增高和性征的突然变化,害羞或腼腆起来;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发育较晚,和别人不一样,产生忧虑、苦闷;有的学生认为自己长得丑而自卑、孤独。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传授必要的生理知识,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之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结合新课程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以及本课 内容在教材的地位中和学生实际,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及卫生保健。②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卫生。 2、过程与方法:①尝试通过分析、讨论的方法来理解知识点。 2使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物学现象,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形成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动力。 ②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以及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了解自己的生理 变化,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切实存在着由生 理变化所带来的困惑与烦恼,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他们安全、愉快地度过青春期。本节的难点是:课本14页图片资料的分析以及月经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法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较弱,他们更习惯、更善于通过大量的信息材料 和典型事例的感性认识接受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适当地运用事实、事例、精美画面、图片,联系学生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在直观性、启 发性、简明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世界气候》说课稿

《世界气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XX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世界气候》,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章的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五、说教学法、学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小组交流讨论法,学生展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等学习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而同学们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交流展示法等增强互助能力,增加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家乡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1、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