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3), 436-44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7884035.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517884035.html,/10.12677/ap.2019.9305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

Xing Liu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Feb. 15th, 2019; accepted: Mar. 4th, 2019; published: Mar. 11th, 2019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200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Healthy Kids Resilience Assessment and the Coping Style Scale for Adolescen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in gen-eral, the quality of resilience is good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leve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child, especially in interpersonal assessment. I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the origin of family. Cop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child, especially in self-accusation. But i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the origin of family. The factors of resilience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ctive coping,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nactive coping.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Resilience, Coping Style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刘星

西南大学,重庆

收稿日期:2019年2月15日;录用日期:2019年3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3月11日

摘要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现状和应对方式的特点,探索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总体上良

刘星

好,在是否独生上存在差异,在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人际协助在是否独生上有明显差异。应对方式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自责因子在是否独生上有明显差异。心理韧性的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7884035.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大学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外部环境看,需要面对生活环境的较大改变和与日俱增的学业生活压力,而从个体内部,大学生也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并在保持个性和满足社会预期上维持平衡。面对压力的心理承受度与应对方式决定了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问题逐渐引起学界关注(滕秀杰,2008)。

心理韧性是个体对不幸、逆境或挫折等压力情形的有效适应,当个体面对重大压力时,如生活困境、悲剧、应激、高危,也能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远离精神疾病打击,以恢复机体原始状态(席居哲,桑标,左志宏,2008;骆鹏程,2007)。在压力下,如果个体可以避免严重的负性伤害,能够维持正常的认知以及行为表现的心理韧性反应被称为消极韧性,而除了避免受到伤害之外,个体还获得了新的成长与积极发展,这种韧性反应被称为积极韧性(Russo, Murrough, Han, Charney, & Nestler, 2012)。心理韧性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创伤和困境高危的传统看法,强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逆境中个人的发展(席居哲,左志宏,2012)。今为止,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国外对其含义的界定各有偏重,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看法:1) 结果性定义: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高压危险后的积极结果(胡月琴,甘怡群,2008;马伟娜,桑标,洪灵敏,2008)。2) 能力性定义: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威胁、逆境、创伤、压力等悲观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胡月琴,甘怡群,2008;马伟娜,桑标,洪灵敏,2008)。3) 过程性定义:心理韧性是压力、逆境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胡月琴,甘怡群,2008;马伟娜,桑标,洪灵敏,2008)。重点从动态角度出发,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心理韧性进行界定。本研究采用过程性定义,重点关注大学生如何应对逆境或压力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

应对方式也称为应对风格、应对策略,它指当个体面对情境压力或突发事件时,为缓解其对个体造成的伤害而采取的认知调节与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是自身与外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梁宝勇,郭倩玉,杜桂芝,等,1999)。应对作为一种中介机制处于压力情景与个体内部之间,是个体面临压力环境改变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有意识、有目的、灵活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对于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黄希庭,余华,郑勇,杨家忠,王卫红,2000;张苏,2010)。在面对应激困境时,个体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很重要,因为什么样的方式相应就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每个人的应对方式都带有自己独特的烙印。在面对应激情境时,由于压力或挫折的情况是经常变化的,所以导致应对方式也应随之而改变,以应付解决压力困境。根据个体面对压力时的态度可以把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种(张苏,2010)。积极应对,指个体通过采取积极正向的策略来面对问题,如解决问题和求

刘星

助等来面对和缓解压力;消极应对,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只想到要如何逃避压力,采用回避、幻想、发泄等消极方式来逃避问题。

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韧性的作用和影响因素、不同大学生群体心理韧性差异以及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主题。而关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作用、类型与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群体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等主题展开。但是关于应对方式和心理韧性的交互作用较少研究,以及它的保护性因素是否包括应对方式、和应对方式怎样发挥作用研究很少,仅有部分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其负相关(杨光,2012)。在张智、郭磊魁研究中,其结果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发展有明显的帮助,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求助、忍耐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退缩、压抑呈显著负相关,与幻想呈轻度负相关(张智,郭磊魁,2005)。肖计划等人在青少年应对方式的研究中也指出,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维护并保持个体的精神健康水平(肖计划,许秀峰,李晶,1996)。不过总体看来,至今为止有关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我们继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心理韧性的产生,为研究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关注个体。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探索,讨论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并深入分析个体在压力环境中仍然能适应良好的原因和心理特点,探讨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的预测、影响作用。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提高利于个体良好适应的心理因素,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 方法

2.1. 被试及取样

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200人作为研究被试。经过严格的分析和筛选,剔除的问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存在不认真答题的情况;②存在较多问题漏选的情况;③存在一题多选的情况。回收有效问卷176

份,有效率为88%。被试构成情况(见表1):

Table 1. The table of the first questionnaire survey subjects (N = 176)

表1. 被试构成情况(N = 176)

变量类别人数百分比

性别男65 36.9% 女111 63.1%

是否独生

独生31 17.6% 非独生145 82.4%

生源地城镇40 22.7% 农村136 77.3%

2.2. 测量工具

2.2.1.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共27题,由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量表包括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共5个维度,并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部分,个人力因素包括其中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支持力因素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量表采用5点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题目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越强。目标专注,指的是在困境中能有自己的计划,为自己制定目标,并倾尽全力集中所有精力去完成,a = 0.81;人际协助,指的是个体寻找有意义

刘星

的人际关系,并找到有效的途径获的人际上帮助或对他人宣泄自己情绪,a = 0.73;家庭支持,指的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并能获得父母支持和尊重态,a = 0.81;情绪控制,指在是逆境中能控制并调整情绪起伏和悲观消极的心态,a = 0.74;积极认知,指的是对个体不利的事情或逆境的有积极的看法,并能乐观对待,a = 0.71。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3 (胡月琴,甘怡群,2008)。

2.2.2. 应对方式量表

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肖计划修订而成的国内版本。该问卷有62个项目,包括6个因子,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每个问题的选项都是“是”和“否”,采用二分法。除了第19,36,39和42题为反向计分外,其余项目的计分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该量表信度在0.62~0.72之间,是我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应激评定量表(王丽君,2009)。

2.3. 施测程序

随机抽取176人作为研究被试,发放问卷176份,采取现场调查的方式,以班为单位,老师使用统一指导语现场进行指导,进行团体测试,一次性测完全部内容,20分钟后收回问卷,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状况

3.1.1.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表2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在心理韧性的得分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2.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表2. 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男女t p 目标专注18.34 ± 3.34 18.13 ± 3.19 0.42 0.68

情绪调控16.19 ± 4.20 15.88 ± 3.22 0.56 0.58

积极认知15.77 ± 2.94 16.25 ± 2.07 ?1.17 0.25

家庭支持21.42 ± 3.21 21.05 ± 3.15 0.75 0.45

人及协助19.88 ± 3.29 20.55 ± 2.81 ?1.437 0.17

3.1.2.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比较

表3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协助在是否独生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t = 2.07, p = 0.04)。

3.1.3.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表4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城镇和农村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没有影响。

3.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状况

3.2.1.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表5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并无显著差异。

刘星

Table 3. Differences in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nly child and Non-child

表3.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是否独生的差异

独生非独生t p 目标专注18.61 ± 2.70 18.12 ± 3.35 0.769 0.443

情绪调控16.38 ± 3.93 15.96 ± 3.46 0.6 0.55

积极认知16.32 ± 2.66 16.05 ± 2.37 0.57 0.57

家庭支持21.23 ± 3.42 21.22 ± 3.09 0.01 0.99

人及协助21.29 ± 3.40 20.07 ± 2.88 2.07 0.04 Table 4.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origin of family

表4.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城镇农村t p 目标专注18.12 ± 3.25 18.22 ± 3.24 ?0.12 0.90

情绪调控15.05 ± 3.96 16.27 ± 3.45 ?1.89 0.60

积极认知16.13 ± 2.61 16.05 ± 2.38 0.15 0.88

家庭支持20.90 ± 3.37 21.27 ± 3.11 ?0.64 0.52

人及协助20.63 ± 3.31 20.21 ± 2.92 0.77 0.44 Table 5.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p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表5.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

男女t p 解决问题9.09 ± 2.31 9.01 ± 2.05 0.25 0.80

求助 5.89 ± 2.73 5.72 ± 2.35 0.44 0.66

自责 2.89 ± 2.32 2.93 ± 2.34 ?0.1 0.92

幻想 4.14 ± 2.01 4.76 ± 2.15 ?1.89 0.06

退避 4.22 ± 1.20 4.66 ± 1.55 ?1.46 0.15

合理化 4.43 ± 1.78 4.14 ± 1.71 1.05 0.29

3.2.2.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比较

表6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应对方式中自责这个因子在是否独生上存在差异(t = ?2.08, p = 0.042)。

Table 6.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coping styles in only child and non-child

表6.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独生非独生t p 解决问题9.39 ± 2.08 8.97 ± 2.17 0.99 0.32

求助 6.52 ± 2.41 5.61 ± 2.49 0.1.85 0.067

自责 2.23 ± 1.84 3.03 ± 2.37 ?2.08 0.042

幻想 4.13 ± 2.11 4.61 ± 2.12 ?1.14 0.26

退避 3.87 ± 2.01 4.60 ± 1.93 ?1.89 0.06

合理化 3.94 ± 1.77 4.31 ± 1.73 ?1.10 0.27

3.2.3.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表7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应对方式在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

刘星Table 7. Differences in the cop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origin of family

表7. 大学生人应对方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城市农村t p 解决问题9.25 ± 2.38 8.98 ± 2.07 0.70 0.48

求助 5.95 ± 2.42 5.74 ± 2.52 0.48 0.63

自责 3.05 ± 2.50 2.87 ± 2.28 0.42 0.68

幻想 4.62 ± 2.16 4.50 ± 2.11 0.33 0.74

退避 4.41 ± 1.94 4.52 ± 1.99 ?0.31 0.76

合理化 4.05 ± 1.73 4.31 ± 1.74 ?0.82 0.42

3.3.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情况

由表8可以看出,解决问题和目标专注、情绪调控、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五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目标专注:r = 0.54**;情绪调控:r = 0.4**;积极认知:r = 0.35**;家庭支持r = 0.19**;人际协助:r = 0.27**)。求助和情绪调控、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情绪调控:r = 0.2**;家庭支持r = 0.15**;人际协助:r = 0.37**)。自责和情绪调控、人际协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调控:r = ?0.39**;人际协助:r = ?0.26**)。退避和目标专注、情绪调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目标专注:r = ?0.18**;情绪调控:r = ?0.3**)。幻想和情绪调控、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存在显著负相关(情绪调控:r = ?0.39**;积极认知:r = ?0.21**;家庭支持r = ?0.18**;人际协助:r = ?0.23**)。合理化和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之间存在负相关(家庭支持r = ?0.19**;人际协助:r = ?0.17**)。

Table 8.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

表8.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目标专注0.54**0.11 ?0.14 ?0.132 ?0.18*?0.16 情绪调控0.40**0.20**?0.39**?0.39**?0.30**?0.14 积极认知0.35**0.09 ?0.12 ?0.21**?0.14 ?0.13 家庭支持0.19*0.15*?0.13 ?0.18*?0.11 ?0.19*人际协助0.27**0.37**?0.26**?0.23**?0.14 ?0.17*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得出结果,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以往的研究大多都表明男性的心理韧性要高于女性(徐迎利,2007),这主要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男性肩负着更多的压力负担和责任,内心坚强,心理复原能力比女性强。而女性向来的社会期待角色则是照顾好家庭,不用承受过多的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越来越独立,女强人越来越多。女性能顶半边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女性承受的不比男人少,因为在存在性别歧视,讲究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要想和男性获得一样的成功,她们要付出多一倍甚至是几倍的努力。因此她们的心理韧性也随之不断的增强(雷万胜,陈栩,陈锦添,2008;林之锐,胡瑜,2005)。尤其是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本研究得出结论,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韧性总体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差异,但在人际协助这个因子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人际协助指的是个体可以通过适当的人际关系发泄情绪和内心的不满,从而

刘星

获取帮助。人际协助属于支持力这一因素。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注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可能会以这一个孩子为中心,甚至可能包括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在内的大家庭中,当他们遇到问题或不满更可能比非独生子女容易宣泄出来,以寻求他们的理解和帮助。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韧性在生源地不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村的政策,并且一直倡导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经济条件与城镇已拉不开差距,子女接受教育水平基本和城镇持平。农村孩子受到的家庭关注和城镇一样。

4.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张云的研究结果一致(张云,2013)。这可能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和家庭对男孩和女孩的要求和期望逐步一致,即使对于女孩,父母也期望她们能够独立自主、坚强勇敢,并且宽宏大量。当她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社会也更加期待其能够坚强独立的去应对。俗话说“女人能顶半边天”。现代社会提倡做新一代女性,也许是社会和家庭的这种期许潜移默化对女性产生了影响,她们正在按照这种期许进行自我要求,当然更包括接受教育的女大学生。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应对方式在自责这个因子上,非独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总体上一致。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自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宠溺,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即使他们做错事也不会主动找自己的错,更不容易自责。而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同于独生子女,如果犯错,更容易自责内疚。

本研究得出结论,大学生应对方式在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可能原因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他们在共同的生活学习中,互相接触,价值观和行为取向都相似,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都相似,因而他们的处理方式也不会有显著的差异(王晓丹,2007)。

4.3.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得出: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在总体上呈显著相关。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这一因子和目标专注、情绪调控、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五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求助因子和情绪调控、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心理韧性水平高的大学生面对困境时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他们处于压力应激情况时更容易专注于解决问题,态度较乐观积极,家庭对他们支持力度较大,而且他们也易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求他人的帮助,所以他们的应对方式更为积极。

心理韧性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自责和情绪调控、人际协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退避和目标专注、情绪调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幻想和情绪调控、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存在显著负相关。合理化和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之间存在负相关。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时,容易自责,幻想,不去解决问题,而试图去逃避。由于他们容易消极悲观,情绪容易大起大落,而且家庭对他们也不采取支持态度,所以导致心理韧性水平低,应对方式更消极。

这表明大学生应对方式能显著预测他们的心理韧性状况,问题解决、求助能正向预测心理韧性情况,其中问题解决这一维度最能正向预测心理韧性水平,幻想、自责、逃避和合理化能反向预测心理韧性。

这和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内张智、郭磊魁2005年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进行相关研究(张智,郭磊魁,2005),结果表明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心理韧性的发展,心理韧性均分与问题解决、求助、忍耐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退缩、压抑呈显著负相关,与幻想呈轻度负相关(邵华,刘晓明,2006)。由此可知,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压力时,多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如问题解决、求助,就可以转化为对个体心理健康有利的保护性因素,进而提高其心理韧性程度。如果较多选择逃避自责之类的消极应对方式,不但不

刘星

能化解压力改善困境,适得其反会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进而会降低心理韧性水平。

5. 结论

1)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韧性人际协助这个因子在是否独生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2)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上,应对方式在自责这个因子上,非独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

3)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参考文献

胡月琴, 甘怡群(2008).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心理学报, 40(8), 902-912.

黄希庭, 余华, 郑勇, 杨家忠, 王卫红(2000).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 心理科学, 23(1), 1-5.

雷万胜, 陈栩, 陈锦添(2008). 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 16(2), 155-157.

梁宝勇, 郭倩玉, 杜桂芝, 等(1999). 应付方式的评定、分类与估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7(4), 200-203.

林之锐, 胡瑜(2005). 中小学教师健康坚韧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心理科学, 28(4), 969-971.

骆鹏程(2007).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人格一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河南: 河南大学应用心理系,

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2008). 心理韧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6(1), 89-96.

邵华, 刘晓明(2006).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的关系研究.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7(6), 716-718.

滕秀杰(2008). 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评估与干预. 硕士论文,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王丽君(2009). 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王晓丹(200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硕士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席居哲, 桑标, 左志宏(2008). 心理韧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 31(4), 995-998.

席居哲, 左志宏(2012). 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 心理科学进展, 20(9), 1426-1447.

肖计划, 许秀峰, 李晶(1996). 青少年学生的应付方式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4(1), 53-55. 徐迎利(2007). 贫困大学生的复原力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杨光(2012). 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张苏(2010). 中学生心理韧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张云(2013).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 86-87.

张智, 郭磊魁(2005).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复原的关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3(4), 432-436.

Russo, S. J., Murrough, J. W., Han, M. H., Charney, D. S., & Nestler, E. J. (2012). Neurobiology of Resilience. Nature Neu-roscience, 15, 1475-148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517884035.html,/10.1038/nn.3234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a517884035.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73,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a517884035.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a517884035.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360docs.net/doc/a517884035.html,

B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胡月琴,甘怡群编制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及计分方式(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RSCA)胡月琴,甘怡群编制(2008) 亲爱的同学:你好! 感谢你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此次问卷调查! 很多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顺利,下面的27个句子描述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情况,请你根据自己在面临这些挫折和逆境时的实际情况和这些句子的符合程度,在相应的数字上画圈。你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根据实际情况填答。 题目完 全 不 符 合 比 较 不 符 合 说 不 清 比 较 符 合 完 全 符 合 1、失败总是让我感到气馁。 1 2 3 4 5 2、我很难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1 2 3 4 5 3、我的生活有明确的目标。 1 2 3 4 5 4、经历挫折后我一般会更加成熟有经验。 1 2 3 4 5 5、失败和挫折会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 1 2 3 4 5 6、当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总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1 2 3 4 5 7、我有一个同龄朋友,可以把我的困难将给他/她听。 1 2 3 4 5 8、父母很尊重我的意见。 1 2 3 4 5 9、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不知道该去找谁。 1 2 3 4 5 10、我觉得与结果相比,事情的过程更能够帮助人成长。 1 2 3 4 5 11、面临困难,我一般会定一个计划和解决方案。 1 2 3 4 5 12、我习惯把事情憋在心里而不是向人倾诉。 1 2 3 4 5 13、我认为逆境对人有激励作用。 1 2 3 4 5 14、逆境有时候是对成长的一种帮助。 1 2 3 4 5 15、父母总是喜欢干涉我的想法。 1 2 3 4 5 16、在家里,我说什么总是没人听。 1 2 3 4 5 17、父母对我缺乏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 1 2 3 4 5 18、我有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找别人倾诉。 1 2 3 4 5 19、父母从来不苛责我。 1 2 3 4 5 20、面对困难时,我会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 1 2 3 4 5 21、我一般要过很久才能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1 2 3 4 5 22、父母总是鼓励我全力以赴。 1 2 3 4 5 23、我能够很好的在短时间内调整情绪。 1 2 3 4 5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真爱是对所爱人深深的同情加上爱惜,不舍得丢弃一丝一毫。真爱是爱情之树深扎于泥土之下的茁壮的根系,没有外力的强烈的破坏,它是不会轻易泯灭的。有哲学家说: “爱在本质上是一种指向弱小者的感情。”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愿为对方的快乐与幸福付出的心态,一种不由自主的想把对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提供情感和身体保护的强烈的冲动,因而及至所能的宠她(他),心疼她(他),不管事实上自己是否比对方更强大。真爱是无条件的,无私的。真爱是爱人口渴时递上的一杯水,真爱是出门时的一句叮咛,真爱是爱人哭泣时张开的怀抱,真爱是匆忙回家的路上脑中闪过的“如果我不回家,他就会睡不着觉”的念头,真爱是爱人病痛时恨不得替她(他)去痛的一种心情,真爱是“只要她(他)开心,我愿意做一切”的固执,真爱是把她(他)看作是世界上最脆弱、最需要呵护的人。我们都知道,爱代表着一种责任,爱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爱是永无止境永不失落的,爱不是不要回报,而爱的回报就是对方的永远快乐和幸福。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人物: 研究生xx背景xx: 爱上大众情人 问题指向: 爱情之爱的定力症候群指数:60% 为了提高自己,我参加了一个英语口语班。我们班有个外教叫Joe,30多岁,美国人,深蓝的眼睛,高高的个子,我第一眼见到他就被他深深吸引了。Joe的课风趣幽默,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讲得兴高采烈时还会唱起歌来。Joe 也很注意我,我总感觉我和他的关系似乎要比他和其他人更近一些。连Joe家里的保姆都是我介绍去的。

Joe是个绅士,和他在一起感觉很舒服。比如他会殷勤地照顾我,一起走路时都会站在有车的一面,几乎每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跟我聊他的家乡、他的趣事,总是用欣赏的态度对我。有时也会说一些听起来很暧昧的话,比如“感觉和你在一起很快乐”,“你是我在中国最好的朋友”,“我很愿意和你在一起”等等。让我总有种“我对他很重要”的感觉。 我原先有一个男朋友,但彼此间总那么不咸不淡的。认识Joe后,我更觉得和他在一起特没劲。一次闹别扭后,我提出了分手。 和Joe的交往有甜蜜也有烦恼。Joe认识好多女孩子,听保姆说,常有好多女孩子给Joe打电话。我们口语班里有个叫莉莉的女孩,她和Joe的交往好像也很密切,她看Joe的眼神总是含情脉脉。而且她常常会跟我讲她和Joe的事情。看着她兴奋的样子,我心里酸酸的。但我相信Joe心里其实是对我好的。 我曾经跟Joe表白过,Joe的反应很高兴,但给我的回答却是他不值得我这样做。这让我很痛苦。事后,他还依然像以前那样和我交往。我的心就在甜蜜与失落中来回挣扎。我追问过他是不是喜欢莉莉,他只说莉莉是好朋友。 听保姆说和Joe交往的还有一个40多岁的女人…… 我知道这些都不是我应该关心的,但心里却真放不下。我既被他吸引,同时又有些恨他。但当他继续频繁和我联系时,我又拒绝不了。这些带给我的是更深地陷于其中。 现在我是不可能和以前男朋友和好了,因为我跟他在一起已经找不到和Joe 在一起的那种感觉。Joe是一个很了解女孩儿心思的人,说的话做的事都那么让人舒服,他身上的那种绅士风度和教养也是很多中国男人不具备的。这些都让我有种错觉——他对我太好了。 说实话,我总感觉他对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不理解他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也不理解不接受我为什么还对我那么好。我恨他的暧昧,更恨自己的难以自拔。 可是,他真的不爱我吗? 专家评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不可否认,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无论是大学生性格的塑造,还是宿舍集体间人际交往的技巧。而这门课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词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当然,爱情这个话题亘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讨论的热点。在现在的大学里,无疑是广大学子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在的大学生恋爱早已不再是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又是莘莘学子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影响到学习,生活,人格,价值观的情侣大有人在。就此,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失恋?以及如何去恋爱?以便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当前大学校园中,情侣随处可见。或许是在繁忙的高考之后,来到了大学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大学的确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没有繁冗的作业,没有老师父母日夜的催促和监督。最关键的是大学里面对恋爱的态度是自由且不加干预的。也许,正式因为如此,许多刚上大学的同学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学里面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更有的人说“大学里不谈一场恋爱就算不上是真正读了大学”但是,很多情侣真的做好了恋爱的准备了吗?他们自身足以成熟来面对恋爱吗?我想是没有的。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爱情的看法仍不全面,自身的资本也不够来好好爱一场。在我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恋爱,通常反映出的心理特征是: 1.对性的好奇心理——由于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的性冲动感与对性的亲近感很强。 2.对对方的占有心理——在高校这个聚集着众多才子佳人的地方。有些大学生认为:一定要先找个好的,不然以后找到的就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于现在的学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在大学这个远离父母的地方,出于对情感的寄托而选择恋爱,希望继续依赖对方。 4.攀比心理——看见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形单影只,心理极度不平衡! 5.补偿心理——部分恋爱只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我是谁? 我是谁??看似一个简单得问题,其实让你仔细想想并不是如此的简单。一个人要想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要比认识别人难很多倍的,因为人总是不能够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把自己放在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我也不例外,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再也普通不过,而我又是谁?真正的我又是什么样子?我应该站在一个什么角度去看待自己等等的问题,我皆不知道!我需要冷静的思考,真真正正的认识我!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虽不富裕的家庭可是我们一家人和和睦睦,没有那么多的名利追逐,简简单单,父母都没有接受过更高的知识教育,可是他们教育我和弟弟从来不含糊,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也时刻明白——只是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再苦再累他们都要坚持供我和弟弟读书接受更多的教育。 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有点内向的我,在亲朋好友面前特别开朗大方,喜欢开玩笑,喜欢打打闹闹,我也特别喜欢交朋友,只要符合我的交友标准我都特别乐意和他们做朋友。但我性格唯一的缺陷就是性格太过于软弱,容易受别人控制,不敢勇于表达我的观点,我觉得这对以后要走的漫长的人生路是一大障碍。然而我性格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很随和,不容易发脾气、生气,因为这样所以我才有许多朋友,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朋友,他们都认为这种性格很好,也很容易让别人和我交流,对我的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好处。 其次,我对待人很真诚,对朋友很好很贴心,做事很认真,交给我的每一份任务我都会保质保量的完成它,不仅仅要求效率,更重要的是质量等等。我唯一致命的缺点就是很罗嗦,这样长时间会让别人产生厌烦的情绪。在学习上,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丝不苟,因为我觉得自己脑子反应比较慢,所以我要比别人更要付出很多,我喜欢书,喜欢读书的感觉,书可以让我放下一切静下心。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老师督促我们去学习,上大学只有靠自己的自学能力,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我依旧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每一门课程。并且大学也是一个人际的大圈子,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这时你就要学会怎么与别人交流。我也从以前见了人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处理方法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处理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迫使大学生不断学习以防止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业、恋爱、人际、择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失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来看,我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不适应、调试方法、大学生 现代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社会 压力,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身心巨变加深了他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使得 其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许多学生因经受不住在 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和挫折而产生极大的挫折感、高度焦虑和抑郁。 据1998――2001年对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心理障 碍的学生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15%――20%,呈上升趋势。各高校都有因心 理疾病而导致盗窃、自杀、流氓等行为的现象。最新研究表明,大学生具有 灰色心理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很多地方已达到30%。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让人甚忧,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急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 理适应能力,这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其应 对社会压力及挫折能力、形成个体健康个性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 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不适应现象。 1、生活环境不适应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在上大学前,许多学生的 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 的特殊照顾,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期望落差太大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信度:香港中文大学于肖楠(2007)对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进行了修订,量表共有25个项目构成,包括3个维度:坚韧、自强、乐观。全量表和三个分量表的信度较好,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1、0.88、0.88、0.60.英文版量表在美国的信度也很好,全量表的α系数为0.89,再测信度为0.87。问题均以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几乎总是)五级评分。量表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均采用5分制,量表总分为全部25题得分的均分,分量表得分则为各分量表对应题目得分的均分。 指导语:下表是用于评估心理弹性水平的自我评定量表。请根据过去一个月您的情况,对下面每个阐述,选出最符合你的一项。注意回答这些问题没有对错之分。

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原问卷包含25个项目,采用里克特氏5点量表评定法,从0~4表示完全不是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几乎总是这样。该量表包含3个因子,即坚韧性、力量和乐观性。通过在不同人群中施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D—RISC量表对于心理弹性的预测效力已得到公认,应用较为广泛。 Connor和Davidson的5因素分法(2003): F1 个人能力的概念、高标准、坚韧性:10、11、12、16、17、23、24、25 F2相信本能、容忍消极影响、抗压力:6、7、14、15、18、19、20 F3积极接受改变、安全关系:1、2、4、5、8 F4 控制:13、21、22 F5 宗教影响:3、9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 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张建新,余肖楠的3维度分法(2007): 坚韧性: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力量性:1、5、7、8、9、10、24、25 乐观性:2、3、4、6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 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WITH CHINESE PEOPLE 研究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复原力的平均分及标准差及与常模比较,结果如表4-3所示。 心理复原力常模 常模 t p M SD 心理复原力65.4 13.9 -5.27 0.000

心理韧性论文

摘要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为有利于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开展,选定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中文版修订。以初中二年级学生884人(男生468人,女生416人)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共提取11个因子,其中外部保护因子7个,心理韧性特质因子4个,各个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在0.34~0.88之间,各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在0.62~0.84之间,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5.77%。结果表明。量表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在国内使用。 关键词心理韧性,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信度,效度。 分类号R395.6 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由于受流行病学和医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传统上把处境不利儿童看作一个同质的、不分化的群体进行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发展遵循着“处境不利(高危)一压力一适应不良”的直线模型。20世纪70年代.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变异性问题,从而开始了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各国心理学家关注的心理学领域。而在中国国内,心理韧性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公开发表的实证方面的文章也屈指可数。为促进国内心理韧性的研究。作者通过查阅国外相关文献,选定几个工具后与工具开发者联系,获得原版工具,并从中选定了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进行了修订。选定-此工具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坚实的理论模型基础:应用较为广泛;信度、效度指标较好;工具适用对象为在校初中生。200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全州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中用来测量心理韧性的工具就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并且此量表还被修订成了西班牙语版本。 1 量表内容简介 1.1理论模型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专心致力于心理韧性模型的提出和测量工具的开发。并于2003年提出了量表开发所依据的心理韧性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或外部资源,也就是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如果外部资源获得了满足,那么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就得到了满足,进而。青少年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上图中的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测量内容 原量表共有51个题目,采用“1~4”四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有点符合”,3表示“比较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每三个题目测量一个维度,共测量11项外部保护因素和6项内部心理韧性特质,问卷结构如图2。 各项外部保护因素的含义如下:亲密关系指青少年与他人的支持性联系。青少年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积极的关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向其倾诉并获得帮助、指导和安慰。如“我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在我遇到困难时能安慰和帮助我并倾听我的心里话”、“至少有一位老师非常关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1、 2、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 3、 4、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5、 6、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 所有问题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你只要按自己的第一印象真实想法回答即 可,不需考虑是否适宜。数字各代表:1完全不符合,2有点符合,3比较符合, 4完全符合。请在每行的数字上打√,表示您的选择。 完全不有点比较 完全 1.至少有一位老师,非常关心我 1 2 3 4 2.至少有一位老师,当我表现良好时能表扬我 1 2 3 4 3.至少有一位老师,当我不在学校时能引起他 1 2 3 4 (她)的注意 4.至少有一位老师,一直希望我尽力做好每件事 1 2 3 4 5.至少有一位老师,愿意倾听我的心里话 1 2 3 4 6.至少有一位老师,相信我将会是一位成功者 1 2 3 4 7.在学校里我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 1 2 3 4 8.我参与制定一些班规或者发起一些活动 1 2 3 4 9.我做的一些事情能对班级产生影响 1 2 3 4 10.我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期望我能守规矩 1 2 3 4 11.我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很关心我的学业 1 2 3 4 12.我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相信我将会是一位 1 2 3 4 成功者 13.我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会与我共同探讨我 1 2 3

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14.我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一直希望我尽力做 1 2 3 4 好每件事 15.我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在我遇到困难时能 1 2 3 4 安慰和帮助我,并倾听我的心里话 16.我做的一些事情能对家庭产生影响 1 2 3 4 17.我与父母或其他长辈共同做一些有趣的 1 2 3 4 事情,或去一些好玩的地方 18.我参与家庭的一些决策 1 2 3 4 19.我的朋友非常关心我 1 2 3 4 20.我的朋友会与我共同探讨关于我的问题 1 2 3 4 21.当我有困难时,我的朋友能够帮助我 1 2 3 4 22.我的朋友相信我将来会是一位成功者 1 2 3 4 23.我的朋友认为我有能力去面对困难 1 2 3 4 24.我的朋友希望我做好每件事 1 2 3 4 25.我有一位成年亲戚,非常关心我 1 2 3 4 26.我有一位成年亲戚,当我表现良好时能表扬我 1 2 3 4 27.我有一位成年亲戚,会注意到我心烦和不安 1 2 3 4 28.我有一位成年亲戚,相信我将来会是一位成功者 1 2 3

爱情心理学大学生恋爱问题心理咨询案例

小琳地故事 来访者主诉: 为了与男友和好,前几天去了海南,并与男友住在一起,刚觉得和好有望时,却无意在他们校园中看到他与其他女生在一起且有暧昧行为,一气之下与男友分手,独自一人坐火车回到学校,心情很糟,万分不舍,很矛盾,食欲不振,失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案例分析: 恋爱时间较长,难以割舍. 来访者从高中就与男友恋爱了,中间虽然分分合合,但一直持续到现在.几年地感情让她已习惯两人在一起地感觉,所以很难割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人格 ()、不够理性,感情用事,较容易激动. 当初在一起,只是因为对方幽默,以及在一起地那种感觉;在分手地前几天就因为对方地几句话便匆匆赶去海南寻找男友,并住在一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立场不坚定,易动摇. 多次分手,几乎都是小琳因为对方花心,主动提出,又因不舍主动和好,三番五次,从一定程度使对方心理、行为上都更为放纵,觉得不管发生什么小琳肯定放不下他;在面对就业与考研时,明明自己已知道要工作,但看到周围同学忙于复习考研,有来回动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习、生活目标不很明确,爱情成为生活地绝大部分,依赖性强. 有地学生特别是女生在恋爱时,便不顾一切,忽略学习,忽略自身地发展,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段爱情中.如同赌博一般,冒尽风险.当情感手搓火失败时,就悲痛欲绝,甚至做出伤害他人或自己地行为.案例中地小林,全身心地对待男友,而自己地学习却很不理想,在大三时对自己就业还是考研地选择还不明确.这就能使得当他们分手后,小琳便痛苦不堪,甚至在回来地当天晚上有过自杀地念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只重过程,不顾后果”,恋爱缺乏理性,缺乏责任心. 好多大学生恋爱“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这样地恋爱观使得他们盲目恋爱,轻易发生性行为,而对婚姻、对未来欠缺责任性地思考,从社会学地角度看,大学生地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地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地处理等都不是很成熟.这导致恋爱关系地不牢固,矛盾重重,分分合合,而分手也成为大多恋情地最终归宿,从而伤己伤彼.案例中地这段恋情也一样,小林与男友多次分分合合,明知关系不稳定,还数次同居,发生性关系,不顾后果,就只为在一起时地缠绵、浪漫、激情.致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当他们分手后,小琳便非常痛苦,非常不舍,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迷恋男友带给她地那种感觉. 时间距离给他们地情感造成一定地阻碍. 小琳在我校就读,而其男友在海南读书,他们每年除了寒暑假很少见面,相处较少,加上男生性格方面地原因,是男生与本校女生相处.对他们地感情而言,可谓是带来很大阻碍.当然这不是主要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不合理信念. 主要表现在小琳从海南回来后地想法上,她说“也就是昨天晚上,我越想越难过,甚至绝望,我那么爱他,我大老远跑去看他,可是他呢?我原以为我们可以和好,可没想到事情会变得这么糟,现在,我什么也不想做”在恋爱中,很会不合理地认为,自己若付出了就必须得到回报,否则就怎么怎么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总体分析:小琳地问题属于恋爱中地失恋问题,根据访谈得知,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调适

大学生心理调适 12月1日,我们荣幸的邀请到顾宁老师加入到我们的主题班会中,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大学生的心理调试”顾宁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给我们分析了大学新生可能遭到的压力与不适,使我们了解到问题的原因,进而更加容易的解决问题,缓解压力,做出正确的心理调适。 顾老师给我们做了如下的讲解: (1)我们大学新生可能在大学里遇到的各种的不适与问题。饭难吃,人难处,事难做,学习很轻松,貌似有很多的课余时间,感觉对 专业无从把握,这些都是我们遇到的情况。 (2)语言方面的不一样会有很多的误会,例如南方的人说话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令我们很难的理解。 (3)1、入学适应问题 2、竞争的压力带来的学业问题 3、人际交往的困惑 4、就业的压力,择业中的问题 (4)家长意志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学习是主要的、也是惟一的目的,想方设法阻止孩子的一切业余爱好。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受家长压抑的学生,除学习外,无一技之长,会很自卑。有的家 长强迫孩子上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以至上学后对大学没感情, 对学习没兴趣,甚至有的想退学。 (5)恋爱方面对爱情,大学里找不到关于恋爱的 明文规定 这些都是我们在大学里面遇到的的问题,当然我们要有一定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给大学的生活做一些规划: ★学会独立生活 ★学会结交朋友,学会与人相处 ★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丰富课余生活,有利身心健康发展 ★英语过级的问题 ★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会应用计算机 由这次主题班会我感到有一些东西需要去适应,大学不只是知识的增长,也是人格的完善,去适应大学的生活,一定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大学是我们人生真正的开始,自己去生活的开始。为了自己的将来,不能荒废大学,为自己的幸福努力吧!

心理韧性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护理研究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心理韧性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护理研究的启示 作者:杨芳, 黄维肖 作者单位:310036,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 刊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Nursing 年,卷(期):2013,19(9) 参考文献(19条) 1.Hengudomsub P Resilience in Later Life 2007(01) 2.Steinhardt M A;Mamerow M M A Resilience Intervention in African America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2009(02) 3.Felten B S Resilience in a Multicultural Sample of CommunityDwelling Women Older Than Age 85 2000(02) 4.Hildon Z;Montgomery S M;Blane D Examining Resilience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ace of Health-Related and Psychosocial Adversity at Older Ages:What is " Right " About the Way We Age 2009(01) 5.Bartone,PT;Ursano R;Wright K The impact of military air disaster on the health of assistance workers 1989(06) 6.Wagnild GM;Young HM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1993(02) 7.Heilemann MV;Lee K;Kury 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panish Vers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2003(01) 8.Lundman B;Strandberg G;Eisemann M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wedish vers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2007 9.Wagnild G A rewiew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2009(02) 10.Block J;Kremen AM IQ and ego-resilience: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 1996(02) 11.Connor KM;Davidson RT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2003(02) 12.Oshio,A;Kaneko,H;Nagamine,S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Adolescent Resilience Scale 2003(02) 13.Hjemdal O;Friborg O;Martinussen M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rwegian scale for measuring adult resilience 2001 14.Sinclair VG;Wallston KA 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Brief Resilient Coping Scale 2004 1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检验[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8(08) 16.于肖楠;张建新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在中国大陆的应用 2005 17.杨立状;吕兖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 18.Constantine B;Benark B;Diaz M Measuring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lience traits in youth:the healthy kids resilience assessment 1999 19.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8(0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517884035.html,/Periodical_xdhl201309048.aspx

(完整word版)大学生心理挫折与应对

一、什么是心理挫折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无法满足、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诸如紧张、焦虑、沮丧、困惑、愤懑,甚至迁移、攻击等都是心理受挫时常见的情绪反应。挫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要素: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两者密切关联。挫折情境是引发挫折感受的条件,挫折感受是受挫折者心理需求不能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同样的(挫折)情境,由于不同的人的需求不同、心理承受力不同,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不同。如同样考上一所普通大学的甲、乙两个学生,甲的抱负远大,立志考重点大学,而现在只考上了普通大学,对甲学生来说就会产生挫折感。而乙学生,他的抱负本来就不大,现在考上了大学已经很满足,甚至还有些喜出望外,对他来说不但没有挫折感,反而还有较强的成就感。所以,挫折也叫心理挫折,心理挫折的产生,不取决于挫折情境,而是取决于个体的内在心理感受。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在青年中期,这时期的学生生理已经成熟。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涉世不深,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显得幼稚,行为容易冲动。羽毛初丰,使大学生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不谙人世,使大学生对前进路上的曲折坎坷估计不足。需求的多样性与心理的脆弱性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容易受伤的群体。 二、大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来加以概括。 (一)客观因素 客观原因通常是指个人意志和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因素,如学生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庭出身,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不能左右教师考试考什么内容等。客观因素可能引发心理挫折,但不是心理挫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如同样是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学生,有些学生因自己的家庭贫困而产生挫折感,有些学生则能坦然接受,并因此而自强不息,终有所成。所以,心理挫折产生的关键不在客观因素,而在主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当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不当等。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当会产生心理挫折问题前面已作描述,这里不再累赘。心理需求不当导致的心理挫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我估计不当,抱负水平过高。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规定的标准。一个人是否受挫折,与个体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恰当的成功标准有关。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抱负自然高,成功的可能性就低,挫折就容易产生。相反,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缩手缩脚,抱负水平过低,就算事情成功了,也可能会产生挫折感。 2、动机冲突。大学生的需求很多,而且都渴望得到满足,于是便产生了多种动机。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动机往往是相互冲突的,非此则彼,不可能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时就常常会产生挫折感。如大学生既想做学生干部,又不想影响自己的专业学习,两者之间,若不能平衡,冲突便会产生,长期以往,也会引发挫折感。 3、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学生正确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但往往是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学生内心可以接受,正常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不大,可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但是有些挫折往往是由于学生不合理、不切合实际的需要造成的,如攀比、高消费、绝对平均等,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调适,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挫折后常出现的行为反应 人要生存和发展,就一定有需求,但在现实生活过程中,人的需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挫折产生

心理韧性 教案

[增强你的“心理韧性” 课程目标:了解心理韧性;体验、感受心理韧性的存在及其意义;帮助同学了解自己的心理韧性以及掌握增强心理韧性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问题:心理韧性是什么、心理韧性的同义词有哪些、你都有心理韧性吗、具有心理韧性的人有哪些特征、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压力事件是否可以避免、有了压力事件是否会出问题。 引导语(5min):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实验,狗、老鼠,甚至蟑螂,一旦经历过它们自己无法控制的打击,最终都会接受这种打击,而不再试图逃避。但奇怪的是,在经历过无法逃避的打击后,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永远都不会陷入无助的境况。这是为什么?人的心理在受到挫折和打击时表现出了恢复的能力。受压——恢复,这个过程同学们想到了什么熟悉的东西?——弹簧、反弹、弹性、弹力。 同学们在物理课中都学习过弹簧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力?-----弹力,为什么会产生弹力呢?--------由于要恢复原状。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在我们身体骨关节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弹性结缔组织叫韧带,我们把它比喻为身体的弹簧,能赋予我们身体良好的弹性、灵活性、及协调性,在意外事故发生时有可能避免和减轻损伤。赛场上的运动员也会在赛前拉伸自己的韧带,提升自己韧带弹性来抵御运动时的较强的外力冲击。我们的心灵同样有弹力、有韧性,我们有的同学在成长中经历过一些挫折、困境,但是我们依然坚强的走过来,我们并没有为此而消沉、一蹶不振,我们依然内心充满阳光、积极向上。 一、理解和感受“心理韧性” 活动1:用一句话或一个成语描述一下你们所理解的“心理韧性” “不倒翁”精神;白折不挠、坚强不屈、越挫越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师总结:“心理韧性”要点: (1)是一种天生的心理潜能------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培养。(2)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个体内部因素:积极的品质;外部环境资源:家庭方面、社会关系方面) 积极品质:自尊、自我效能感、责任感、成就动机、计划能力、内控、高期望、自律、批判性思维、热情、乐观、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个人积极品质。 外部环境资源: 家庭方面:温暖的家庭气氛、关爱和支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社会关系方面:亲密的同伴友谊、成人导师式的指导、安全的校园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等等。 活动2:感受“心理韧性”的力量”在你成长当中经历的一次挫折或者重大困难,回想一下你当时是怎样成功应对的,你的亲人、朋友给了你哪些帮助? 让同学们写在一张纸上,给4分钟,2分钟同学们自愿分享。允许1-2个同学公开分享自己的内容。 活动3:测测你的“心理韧性”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评分和讲解 二、如何提高“心理韧性” 艾尔?赛伯特(Al Siebert)认为发挥人韧性优势的步骤要遵循五个层次: 1:遇到压力和挫折,接受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认识到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