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沉积物、水质样品分析方法

(完整word版)沉积物、水质样品分析方法
(完整word版)沉积物、水质样品分析方法

3.3.2 样品分析方法

3.3.2.1 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1)沉积物容重:利用环刀法测量沉积物容重,称100ml 体积环刀的质量m 1(g ),装入呈自然状态下采集回来的沉积物,盖上环刀顶盖,称其质量m 2(g )。则沉积物的湿容重计算式为:

ρw1(g/cm 3)=(m 2-m 1)/100

打开环刀盖,将装有样品的盒子及盖子放入烘箱,于105-110℃烘干6-8h ,随后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30min ),称重,再烘2h ,冷却再称,如此反复至恒重(m 3)(前后两次称量之差不大于0.02g )。则沉积物的干容重计算式为:

ρw2(g/cm 3)=(m 2-m 3)/100

(2)沉积物含水率

ω(%)=(ρw2-ρw1)/ρw1×100

(3)沉积物比重

沉积物比重的测定采用比重瓶法(FHZDZTR0003)。称取通过2mm 筛孔的风干土样10g 倾入50ml 比重瓶中,加入蒸馏水至一半体积,混合后置于电热板砂盘上加热,保持沸腾1h ,经常摇动以逐出空气,温度不可过高,防止土液溅出。从砂盘上取下比重瓶,冷却后加入无二氧化碳水,塞好瓶塞,滤纸擦干外壁后称重(精确至0.001g ),同时用温度计测水温t 1

(精确至0.1℃),求得质量m bws1。将比重瓶中土液倾出,注满无二氧化碳水,塞上瓶塞,称取比重瓶+水质量m bw1。称取风干土样10g (精确至0.001g )于恒重的称量瓶中,于105℃烘箱内烘干4-8h ,在干燥器内冷却后称至恒重,由此计算烘干土样的质量m s 。沉积物比重Gs 的计算式为:

Gs= m s /(m s + m bws1 - m bw1 )*ρw 1

式中:Gs--沉积物比重,g/cm 3;

ρw 1--t 1℃时无二氧化碳水密度,g/cm 3;(见最后表格查询)

m s --烘干土样质量,g ;

m bws1--t 1℃时比重瓶+水质量,g ;

m bw1--t 1℃时比重瓶+水+土样质量,g 。

(4)饱和密度

饱和密度是指土空隙中充满水时的单位体积质量,计算公式:

()1S

w sat G e e ρρ+=+

(5)孔隙比

孔隙比是指土中空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它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天然土层的密实程度。一般e<0.6的土是密实的低压缩性土,e >0.6的土是疏松的高压缩性土。空隙比计算公式为:

(1)1

S w

G e ωρρ+=-

(6)孔隙率

孔隙率是指土中空隙所占体积与总体积之比,计算公式为:

1e n e =+

(7)粒度

风干后沉积物颗粒粒度采用重点实验室中激光粒度仪(LS13320MW/ALM )测量。该仪器测定范围为0.04~2000μm 之间,准确性误差小于1%,重复性误差小于0.5%。

(8)总磷

采用过硫酸盐消化法[132],称取10~50mg 的过180目筛孔风干沉积物土样于50ml 比色管中,加入25ml 由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钠溶液配置而成的消化剂,蒸馏水稀释至50ml ,加盖摇匀,用纱布扎紧盖子,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于120℃下高压消化30min ,冷却后取出比色测定。

3.3.2.2 水样分析方法

(1)上覆水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

样品悬浮颗粒物分析方法主要参照重量法(GB/T11901-1989)提供的方法。采集的水样用玻璃纤维滤膜(WhatmanGF/C)抽滤,在105℃烘1h 至恒重(过滤前的空白玻璃纤维滤膜烘至恒重,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2mg),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4mg 。本实验中SPM 浓度的计算式如下:

6A B C=1050

?- 式中:C--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浓度,mg/L ;

A--悬浮物+滤膜+称量瓶重量,g ;

B--滤膜+称量瓶重量,g 。

(2)上覆水可溶性磷酸盐(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SRP )

样品磷酸盐的分析方法主要参照磷钼蓝分光光度法(GB/T5750.5-2006)提供的方法。原理为在强酸性溶液中,磷酸盐与钼酸铵作用生成磷钼杂多酸,能被还原剂(氯化亚锡等)还原,生成蓝色的络合物,当磷酸盐含量较低时,其颜色与磷酸盐的含量成正比。将实验水样及空白样置于比色管内,加入钼酸铵-硫酸溶液和氯化亚锡溶液后比色,在650nm 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同时测定并绘制磷酸盐标准曲线。本实验中SRP 浓度的计算式如下:

34100050

PO m C -?= 式中:34

PO C ---水样中磷酸盐的质量浓度,mg/L ;

m--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样品管中磷酸盐的含量,mg。

(3)上覆水总磷(TP)

将上覆水样静置后,取上清液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 11893-89)测定水样中的总磷含量。具体采用过硫酸钾(或硝酸-高氯酸)为氧化剂,将未经过滤的水样消解,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测定总磷的浓度。

(4)生物可利用磷(Bioavailable Phosphorus,BAP)

生物可利用磷的测定选用化学提取法[133,134]。称取0.4克风干后沉积物样品,用0.1 mol/L NaOH溶液在恒温振荡箱中振荡8个小时,使浸提液体积与沉积物质量之比保持为500:1。振荡结束后在5000 r/min条件下离心20min,倾出上清液,经0.45μm的混和纤维滤膜过滤后,量取25ml过滤液,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GB/T5750.5-2006)测定得到磷酸盐含量。

沉积物比重测量中的ρw1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一)水系沉积物测量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根据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其基本原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围,圈定异常位置,查明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在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 化探采样工作采用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备的软件进行处理。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地球化学普查规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中地调发[2007]22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CMA”计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 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围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采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间。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2件。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水系不发育地段,样点布设在受水面积大的冲沟、凹地中。 5.由于设计点位是在未进行实地踏勘的情况下,在1:5万地形图上布设的,个别点位可能不尽合理,允许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变动率应控制在10%以下。 (二)布点方法 在地形图上按1km2为单元进行大格编号,以1:5万图幅为单位,由左至右再自上而下的顺序编排大格号,每个大格分为a、b、c、d 四个小格,图幅边缘按大格中心点所在位置编号。每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1,第二号样品为2,每个采样点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 重复样按工作总量的3%布设。重复样编号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但应为采样小格中最后样号的样品。重复样主要用来检查野外取样的

水质采样考试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在采样(水)断面同一条垂线上,水深5-10m时,设2个采样点,即m处和m处;若水深≤5m时,采样点在水面m处。 答案:水面下0.5 河底上0.5 下0.5 2.测、和等项目时,采样时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有水封口。 答案: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有机污染物 3.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对生产稳定且污染物排放有规律的排放源,应以为采样周期,采样不得少于个周期,每个采样周期内采样次数一般应为3~5次,但不得少于次。 答案:生产周期 2 3 4.水系的背景断面须能反映水系未受污染时的背景值,原则上应设在 或。 答案:水系源头处未受污染的上游河段 5.地下水采样前,除、和监测项目外,应先用被采样水荡洗采样器和水样容器2~3次后再采集水样。 答案:五日生化需氧量有机物细菌类 6.采集地下水水样时,样品唯一性标识中应包括、采样日期、编号、序号和监测项目等信息。 答案:样品类别监测井样品 7.水质采样时,通常分析有机物的样品使用简易(材质)采样瓶,分析无机物的样品使用(材质)采样瓶(桶)。自动采样容器应满足相应的

污水采样器技术要求。 答案:玻璃聚乙烯塑料 8.引起水样水质变化的原因有作用、作用和作用。 答案:生物化学物理 9.水质监测中采样现场测定项目一般包括、、、、,即常说的五参数。 答案:水温pH 电导率浊度溶解氧 10.往水样中投加一些化学试剂(保护剂)可固定水样中某些待测组分,经常使用的水样保护剂有各种、和,加入量因需要而异。 答案:酸碱生物抑制剂 11.一般的玻璃容器吸附,聚乙烯等塑料吸附、磷酸盐和油类。答案:金属有机物质 12.水流量的测量包括、和三方面。 答案:流向流速流量 13.为了某种目的,把从同时采得的混合为一个样品,这种混合样品称为综合水样。 答案:不同采样点瞬时水样 14.为化学分析而收集降水样品时,采样点应位于的地方。 答案:避免外界物质污染 15.水的细菌学检验所用的样品容器,是瓶,瓶的材质为或。 答案:广口塑料玻璃 二、判断题(每题2分)

物源分析方法及进展

物源分析研究方法 物源分析在确定沉积物物源位置和性质及沉积物搬运路径,甚至整个盆地的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等方面意义重要。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多方法、多技术的一门综合研究领域。电子探针、质谱分析、阴极发光等先进技术在物源分析中应用日益广泛;同时,各种沉积、构造、地震、测井等地质方法与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应用及相互结合,使物源判定更具说服力。它在原盆地恢复、古地理再造、限定造山带的侧向位移量,确定地壳的特征,验证断块或造山带演化模型,绘制沉积体系图,进行井下地层对比以及在评价储层的品质等方面,都可起到重要作用。 物源分析已经成为连接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纽带,为学者提供了一个研究盆山相互作用的有效切入点。其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物源区的方位、侵蚀区与母岩区的位置、母岩的性质及组合特征,还包括沉积物的搬运距离、搬运路径;而且,根据物源分析资料还可以进一步了解物源区的气候条件和大地构造背景,进行沉积体系分析,重建古地理面貌。因此进行物源研究既是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古海洋学、石油地质学的重要课题。 随着现代分析手段的提高,物源分析方法日趋增多,并不断的相互补充和完善。目前应用较多的为:重矿物法、碎屑岩类分析法、沉积法、裂变径迹法、地球化学法和同位素法等。主要研究岩石、矿物成分及其组合特征、地层的发育状况(包括接触关系和沉积界面等)、岩相的侧向变化和纵向迭置、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组合变化等,其依据在于不同的物源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岩性、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响应。 一、重矿物分析法 由于电子探针技术的应用及其分析水平、精度的不断提高,重矿物分析法应用广泛。重矿物因其耐磨蚀、稳定性强,能够较多的保留其母岩的特征,其在物源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括单矿物分析法和重矿物组合分析法。 1、单矿物分析法 用于重矿物分析的单矿物颗粒主要有:辉石、角闪石、绿帘石、十字石、石榴石、尖晶石、硬绿泥石、电气石、锆石、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橄榄石等。用电子探针可分析上述矿物的含量、化学组分及其类型、光学性质等,针对每个重矿物的特性及其特定元素含量,用其典型的化学组分判定图或指数来判定其物源。如Morton用辉石矿物对南Uplands 地区奥陶系Portpa2t rik组进行物源判断,依据Let terier提出的Ca2Ti2Cr2Na2Al 组分图解,用Ti2(Ca + Na)来判定其物源是拉斑玄武岩或碱性玄武岩,用( Ti + Cr)2a 图解区分辉石源区为造山带还是非造山带环境,指出该区辉石源自钙碱性火山岩。另外,单颗粒重矿物含量比值亦具有一定的源区意义。独居石/锆石比值( MZi)可显示深埋砂岩物源区的情况;石榴石/锆石比值(GZi)用来判断层序中石榴石是否稳定;磷灰石/电气石比值(ATi)指示层序是否受到酸性地下水循环的影响。单颗粒重矿物含量的平面变化可用来判定物源方向,如磁铁矿等。 2、重矿物组合法 矿物之间具有严格的共生关系,所以重矿物组合是物源变化的极为敏感的指示剂。在同一沉积盆地中,同时期的沉积物的碎屑组分一致,而不同时期的沉积物所含的碎屑物质不同,据此,利用不同时期水平方向上重矿物种类和含量变化图,可推测物质来源的方向〔5。重矿物组合分析法对物源区用处颇大,尤其是在矿物种类较复杂、受控因素较多的地区特别有用。具体组合形式、分析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特点不同而有差异。目前,主要引用一些数学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R型或Q 型) 、因子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矿物组合特征、相似性等指数,从而提取反映物源的信息。重矿物方法对母岩性质具有一定的要求,对火山岩和变质岩作为母岩时,其中的重矿物所经历的搬运、沉积次数较少,受后期的影响小,保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一)水系沉积物测量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料,根据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其基本原 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范围,圈定异常位置,查明异常分布及组合特征。 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在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 化探采样工作采用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备的软件进行处理。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中地调发[2007]22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 CMA计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

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 1、采样点布置原则 1.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 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小于4个点/km2。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品为原则。 2.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范围内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匀两方面。 3.米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0m)—即一级水系末 端和分支水系口上。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在水系首尾之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之 间。原则上不出现5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 2 件。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1%以内。 4.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水系不发育地段,样点布设在受水面积大的冲沟、凹地中。 5.由于设计点 位是在未进行实地踏勘的情况下,在1:5万地形图上布设的,个别点位可能不尽合理,允许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变动率应控制在10%以下。 (二)布点方法 在地形图上按1km2为单元进行大格编号,以1:5万图幅为单位,由左至右再自上而下的顺序编排大格号,每个大格分为a、b、c、d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493—2009 代替GB 12999—91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Water quality sampling —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handling of samples (发布稿) 2009-09-27 发布;2009-11-01 实施 前言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水样从容器的准备到添加保护剂等各环节的保存措施以及样品的标签设计,运输, 接收和保证样品保存质量的条款. 本标准对《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 12999-91)进行了修订,原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次发布于:1991 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主要修订内容: ——增加单项样品的最少采样量及量化部分保存剂的加入量. ——增加分析项目的容器洗涤方法.删除"分析地点"和"建议"合并为"备注" . ——增加待测项目,其中理化和化学指标33 项,如高锰酸盐指数,凯氏氮,总氮,甲醛,挥发性有机物,农药类,除草剂类,邻苯二甲酸酯类等:增加生物指标 4 项:增加放射学指标10 项.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91 年 1 月25 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 12999-91)废止.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9年9月27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I 水质采样 1 适用范围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实验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方法

1.R N A实验样品采集、保存方法 使用范围及样品量 类别:Microarray Service;Sequencing Service; PCR Array& PCR Service 样本量: 样本样本量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样品(悬浮细胞)1*107个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样品(贴壁细胞)15cm2 植物组织样品100mg-1g,根据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决定组 织需要量,尽可能多些,但不必超过1g 动物组织样品 新鲜组织样品 A. 使用RNAlater试剂 取新鲜组织(注:动物死亡后尽快在10min内取材),组织块以PBS或生理盐水清洗干净,所用组织必须切至厚度在一下,然后放入装有5倍体积RNAlater的离心管(或冻存管)中。 4度孵育过夜,此时样品管需要横置以便组织块充分接触到RNAlater,然后转入-20中保存,样品在-20不会冻结,但溶液中可能会有一些晶体出现,这并不影响后续的RNA抽提。 B. 使用Trizol试剂 取新鲜组织(1min以内),组织块以PBS或生理盐水清洗干净,每50-100mg组织加入1ml Trizol溶液匀浆裂解组织样品,最好冰上进行操作。

匀浆的裂解液4度短期保存(1month),-20或者-70度长期保存。 冻存组织 生物体死亡后尽快(10min以内)切取新鲜组织,并以PBS或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切成小块;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离心沉淀细胞,弃去上清液。 细胞沉淀(1*107个)中加入1ml Trizol裂解液 反复吸打几次后,目视可见细胞层溶液完全 -70保存 贴壁细胞 从培养容器中吸出并弃去培养液 培养瓶直接加入Trizol试剂,Trizol用量与细胞贴壁面积有关,15cm2细胞贴壁面积加入1mlTrizol。 反复吸打几次后,目视可见细胞层溶解完全。 -70度保存。 植物组织样品 准确取得所需新鲜组织后,如有必要可用PBS清洗干净,将所用组织切碎,装入冻存管中或者用锡箔包裹好。 立即投入液氮中保存。 2.血液类样品采集、保存方法 适用范围及样品量 全血/血细胞:Microarray Service;Sequencing Service; PCR Array& PCR Service 血清/血浆:Microarray Service;PCR Array& PCR Service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本标准是水质采样标准第三部分。 本标准参照采用ISO 5667-3:1985《水质采样样品保存和管理技术指导》。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天然水、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等,当所采集的水样(瞬时样或混合样)不能立即在现场分析,必须送往实验室测试时,本标准所提供的样品保存技术与管理程序是适用的。 2 样品保存 各种水质的水样,从采集到分析这段时间里,由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进行分析时的样品已不再是采样时的样品,为了使这种变化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必须在采样时对样品加以保护。 2.1 水样变化的原因 2.1.1 生物作用:细菌、藻类及其他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会消耗水样中的某些组分,产生一些新的组分,改变一些组分的性质,生物作用会对样品中待测的一些项目如溶解氧、二氧化碳、含氮化合物、磷及硅等的含量及浓度产生影响。 2.1.2 化学作用:水样各组分间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了某些组分的含量与性质。例如溶解氧或空气中的氧能使二价铁、硫化物等氧化;聚合物可能解聚;单体化合物也有可能聚合。 2.1.3 物理作用:光照、温度、静置或振动,敞露或密封等保存条件及容器材质都会影响水样的性质。如温度升高或强振动会使得一些物质如氧、氰化物及汞等 挥发;长期静置会使A1(OH) 3,CaCO 3 及Mg 3 (PO 4 ) 2 等沉淀。某些容器的内壁能不可 逆地吸附或吸收一些有机物或金属化合物等。 水样在贮存期内发生变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的类型及水样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也取决于保存条件、容器材质、运输及气候变化等因素。 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变化往往是非常快。常在很短的时间里样品就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在一切情况下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尽快地进行分析。 保护措施在降低变化的程度或减缓变化的速度方面是有作用的,但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保护措施还不能完全抑制这些变化,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水,产生的保护效果也不同,饮用水很易贮存,因其对生物或化学的作用很不敏感,一般的保护措施对地面水和地下水可有效的贮存,但对废水就不同了。采自不同地点或废水性质不同其保存的效果也就不同,如采自城市污水和污水处理厂的水其保存效果不同,采自生化处理厂的废水及未经处理的污水其保存效果也不同。 由于样品中成分性质不同,有的分析项目要求单独取样,有的分析项目要求在现场分析,有些项目的样品能保存较长时间。 由于采样地点和样品成分的不同,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适用于一切场合和情况的绝对准则。 在各种情况下,存储方法应与使用的分析技术相匹配,本标准规定了最通用的适用技术。 2.2 盛装水样容器的选择及清洗 盛装水样容器材质的选择及清洗是样品保存的首要问题。 2.2.1 对容器的要求 选择容器的材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分布及物源分析_宋召军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分布及物源分析 宋召军1,张志珣2,余继峰1,刘新波2 (1.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以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内4种粘土矿物(伊利石、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本区伊利石含量最高,蒙皂石或高岭石次之,绿泥石含量最低;粘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型次之;南黄海粘土矿物主要是陆源成因,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的供给。 关键词:粘土矿物;南黄海;分布特征;物质来源 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67(2008)03-0001-04 Study on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 Sources of Clay Minerals in S urface 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 ea SONG Zhao-jun1,ZHANG Zhi-x un2,YU Ji-feng1,LIU Xin-bo2 (1.College o f G eo-science&Eng.,SU ST,Qing dao,Shandong266510,China; 2.Institute o f M arine G eolo gy,Q ing dao,Shandong266071,China) A bstract:Based on the previously av ailable data o f clay mineral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 f the Southe rn Yellow Sea,this pap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4types o f the clay minerals(illite,kao linite,smectite and chlo-rite).T he r esear 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illite in this a rea is the highest,the smectite o r kao linite a re the second and chlo rite is the low est;the illite-smec tite-kao linete-chlo rite-ty pe rock is the main ty pe of the clay min-er als assemblage in the area,and the second one is illite-kao linete-smec tite-chlorite-ty pe;the material source of clay mine ral is mainly f rom the Y ellow Rive r and theYang tze River. Key words:clay miner al;the Southern Y ellow Sea;distributio n characteristic;material so urce 粘土矿物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各种类型的沉积物中。由于粘土矿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它对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变化反映敏感,因而粘土矿物的组分、组合、形态、结构等特征可用于阐明海洋沉积作用、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古气候以及进行地层划分[1-3]。 南黄海是半封闭的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广泛发育,粘土矿物构成了区内沉积物的重要组分,其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是各种地质作用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南黄海海区的粘土矿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4-6]。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01年所取得的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取样站点主要分布于32°~36°N;121°~124°E)和分析数据,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 1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粘土矿物的处理方法是参照国家标准(GB/T13909—1992)《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的方法,将约40~70g的柱状和表层沉积物样品,根据其中泥质组分的多寡,放入2000mL的烧杯中,加入 收稿日期:2007-08-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6027,40176021) 作者简介:宋召军(1976—),男,黑龙江木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学、沉积学方面的研究.

污水水质采样作业指导书

污水采样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HDJCZ-ZY-02-2016 版本:第一版 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实施日期:2017年12月15日 北京市海淀区环境保护局监测站 2017年12月15日

1 目的 适用于环境监测中水质样品的现场采集工作,特制定 此作业指导书。 2 编制依据 (依据标准: HJ 493-2009、HJ 586-2010、HJ 776-2015、 HJ84-2016、HJ 637-2012、 HJ 828-2017 、HJ 503-2009、 HJ694-2014、HJ 505-2009、HJ484-2009、GB/T 14204-1993) 3 采样设备 4 采样程序 5 采样的安全防护

1·0 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环境监测中水质样品的现场采集工作 2·0 一般事项: 本指导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 术规范》HJ/T91-2002、国家环保总局标准HJ/T 52-1999《水质河流 采样技术指导》和北京市海淀区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2016年版)》。3·0 采样设备 水质采样可选用聚乙烯塑料桶、单层采样器、泵式采水器、自动采样器 或自制的其它采样工具和设备。场合适宜时也可以用样品容器手工直接 灌装。 3·1 样品容器 使用硬质玻璃、聚乙烯、石英、聚四氟乙烯制的带磨口盖(或)塞瓶, 原则上有机类监测项目选用玻璃材质,无机类监测项目可用聚乙烯容 器。 4·0 采样程序 现场采样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接受采样任务单 ●采样的准备 ●现场采样的实施 ●样品的交接 4·1 接受采样任务单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2016年版的规定,采样人员 从站长室接受采样任务单后,详细了解该次采样任务的时间、地点、采 样频次、采样项目等内容。 4·2 采样的准备 根据采样任务单的内容,从样品室领取合适的采样工具、足够的样品容

陆源沉积的分析方法资料

沉积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 摘要物源分析是盆地和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分析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相对位置、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物源分析方法众多,文中主要讨论了重矿物法碎屑岩类法、裂变径迹法、沉积方法、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法等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条件和局限性,并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具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应该考虑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和化学风化等构造和沉积作用对物源区判定的影响。物源分析时应注意将多种方法相结合,扬长补短,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物源分析重矿物裂变径迹碎屑岩沉积地球化学同位素 1前言 物源分析在确定沉积物物源位置和性质及沉积物搬运路径,甚至整个盆地的 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等方面意义重要。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多方法、多技术的一门综合研究领域。电子探针、质谱分析、阴极发光等先进技术在物源分析中应用日 益广泛;同时,各种沉积、构造、地震、测井等地质方法与化学、物理、数学等 学科的应用及相互结合,使物源判定更具说服力。它在原盆地恢复、古地理再造、限定造山带的侧向位移量,确定地壳的特征,验证断块或造山带演化模型,绘制沉积体系图,进行井下地层对比以及在评价储层的品质等方面,都可起到重要作用。 2 物源分析方法早期研究概述 早期的物源研究主要根据碎屑物质的成分、结构、构造以及所处的自然地形 来判断母岩的岩石类型和所处的位置。而现代物源分析则把沉积岩的成分、结构、构造与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联系在一起。现代物源分析起源于Dickinson等利用砂岩碎屑组分判别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的研究。他们总结了世界上典型地区的砂 岩碎屑组分,将砂岩的碎屑组分做了详细的划分和定量统计,编绘出用于物源判断的模式图———迪金森三角图解(图1)。该方法主要通过常规岩石薄片的显微 镜下成分统计,包括石英、长石、岩屑、单晶石英、多晶石英、硅质岩屑等,然 后利用模式图来了解物源区的特征及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该方法简便易行,至今仍然被广泛利用。但是,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也曾出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 其原因主要是未考虑混和物源以及风化、搬运和成岩作用等次生作用的影响。Schwab总结了阿巴拉契亚、西怀俄明、西阿尔卑斯等前陆盆地的陆源碎屑组合

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方法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野外工作方法一.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布点原则 以区景观条件、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为依据,并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本次布点: ⑴以1:5万地形图为工作手图,采样密度控制在6-8个点/Km2以,一般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7个点/Km2布置。主水系中均不布点,特别难以通行区可适当放稀布点。样点分布力求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兼顾样点均匀一、水系沉积物布点原则合理布设。 ⑵采样点主要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的最小水系(>300m)即一级水系口上,对长度大于500米的水系,应溯源追加布点,二三级水系可适当控制。对原1:20万区域化探采样点应进一步布点。 ⑶最上游的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不小于0.125km2,不大于 0.25km2,要求每个样点都应控制一片特有的汇水域,力求采样点控制汇水域面积的均匀性。 ⑷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及机械布点,布点时尽量兼顾减轻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⑸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95%以上的小格都有样点分布,不得连续出现五个以上的空白小格。 ⑹综合考虑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剔除不布样点格子之后,布点大格总数135个。测区平均采样密度7。1/km2,采样总面积113km2。设计采样点805个,样品931件(12元素),布点情况见表12。 采样大格编码、布点、分配一览表表12

二、样品编号 1、在放大1:5万地形图上,以高斯坐标网线划分成1Km2的采样大格,大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编排;每个大格再以奇数方里网为界,划分成0.25Km2的四个小格,编号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划分为a、b、c、d,每个小格有两个样点时,按从上而下的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脚注,如8A2 为第8大格A小格2号样品。采样点预先设计标绘于地形图上。 2.含重复采样格子确定,在考虑图幅中均匀分布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前提下,预先随机确定重复采样格且随机确定一重复样点。实际采样43个样品为一批,其中随机留取7个号,3个插入重复分析样品,4个供实验室插入二级标样作质量监控,以衡量各批次间的分析偏差,每个1:5万图幅随机抽取一批,供实验室插入12个一级标样。(含重复采样大格327个,重复采样点数327个,见表13。) 3.在统一采样点布局,确定采样点编码,计划样品分析批次和插入 一、二级标样(样品分析质量监控)及含重复样格子确定的基础上,完成样品编码图的编制。见附图3。 1.野外定点 ⑴以1:5万地形图作为野外工作手图,按布点原则布设采样点,野外实施中以采样点位图为指导,采用GPS定位和识图法相结合进行定点,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2毫米。 ⑵为便于质量检查,每个采样点均应在固定物体上留有醒目标志。为确保采样到位,野外实施GPS航迹监控。 2.样点采集 ⑴野外采样是化探工作的重要环节,具体采样工作应严格质量要求。各采样组严格按1:5万化探工作规、工作细则等有关规定要求执行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①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8040808)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02-04-18 文章编号:1000-0550(2003)03-0409-07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① 赵红格 刘池洋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安710069) 摘 要 物源分析是盆地和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分析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相对位置、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物源分析方法众多,文中主要讨论了重矿物法、碎屑岩类法、裂变径迹法、沉积方法、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法等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条件和局限性,并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应该考虑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和化学风化等构造和沉积作用对物源区判定的影响。物源分析时应注意将多种方法相结合,扬长补短,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 物源分析 重矿物 裂变径迹 碎屑岩 沉积 地球化学 同位素第一作者简介 赵红格 女 1975年出生 博士研究生 盆地分析中图分类号 P512.2 TE121.3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物源分析在确定沉积物物源位置和性质及沉积物搬运路径,甚至整个盆地的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等方面意义重要。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多方法、多技术的一门综合研究领域。电子探针、质谱分析、阴极发光等先 进技术在物源分析中应用日益广泛;同时,各种沉积、构造、地震、测井等地质方法与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应用及相互结合,使物源判定更具说服力。它在原盆地恢复、古地理再造、限定造山带的侧向位移量,确定地壳的特征,验证断块或造山带演化模型,绘制沉积体系图,进行井下地层对比以及在评价储层的品质等方面,都可起到重要作用 〔1~4〕 。 2 方法及原理 随着现代分析手段的提高,物源分析方法日趋增多,并不断的相互补充和完善。目前应用较多的为:重矿物法、碎屑岩类分析法、沉积法、裂变径迹法、地球化学法和同位素法等。主要研究岩石、矿物成分及其组合特征、地层的发育状况(包括接触关系和沉积界面等)、岩相的侧向变化和纵向迭置、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组合变化等,其依据在于不同的物源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岩性、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响应。 2.1 重矿物分析法 由于电子探针技术的应用及其分析水平、精度的不断提高,重矿物分析法应用广泛 〔5~11〕 。重矿物因其 耐磨蚀、稳定性强,能够较多的保留其母岩的特征,其在物源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括单矿物分析法和重矿物组合分析法。2.1.1 单矿物分析法 用于重矿物分析的单矿物颗粒主要有:辉石、角闪 石、绿帘石、十字石、石榴石、尖晶石、硬绿泥石、电气 石、锆石、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橄榄石等。用电子 探针可分析上述矿物的含量、化学组分及其类型、光学性质等,针对每个重矿物的特性及其特定元素含量,用其典型的化学组分判定图或指数来判定其物源。如Mo rton 用辉石矿物对南Uplands 地区奥陶系Portpa -trik 组进行物源判断,依据Letterier 提出的Ca -Ti -Cr -Na -Al 组分图解,用Ti -(Ca +Na )来判定其物源是拉斑玄武岩或碱性玄武岩,用(Ti +Cr )-a 图解区分辉石源区为造山带还是非造山带环境,指出该区辉石源自钙碱性火山岩〔1〕。另外,单颗粒重矿物含量比值亦具有一定的源区意义。独居石/锆石比值(M Zi )可显示深埋砂岩物源区的情况;石榴石/锆石比值(G Zi )用来判断层序中石榴石是否稳定;磷灰石/电气石比值(A Ti )指示层序是否受到酸性地下水循环的影响〔11〕。单颗粒重矿物含量的平面变化可用来判定物源方向,如磁铁矿等〔9〕。 2.1.2 重矿物组合法 矿物之间具有严格的共生关系,所以重矿物组合是物源变化的极为敏感的指示剂。在同一沉积盆地中,同时期的沉积物的碎屑组分一致,而不同时期的沉积物所含的碎屑物质不同,据此,利用不同时期水平方 第21卷 第3期2003年9月 沉积学报ACT A SEDI M EN T O LOGICA SIN ICA Vo l .21N o .3 Sep .2003 DOI :10.14027/j .cn ki .cjxb .2003.03.007

送检样品正确采集方法简介

送检样品正确采集方法简介 项玉英 (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检测中心317000) 样品的采集简称采样(又称检样、捡样、取样、抽样等),是为了进行检验而从大量物料中抽取的一定量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在实际工作中,要化验的物料常常是大量的,其组成有的比较均匀,有的却很不均匀。化验时所取的分析试样只需几克、几十毫克、甚至更少,而分析结果必须能代表全部物料的平均组成。因此,必须正确地采取具有足够代表性的“平均试样”。若所采集的样品组成没有代表性,那么之后分析再准确也没有用处,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给生产或科研带来很大的损失。 本院检测中心主要承接土壤、水质、肥料和植物等主要成份的系统检测,在多年的检测工作中,发现一些客户在采样上存在采样数量不足、采样点不够多等问题。本文将有针对性地对这几大类物体的采样方法作一详细说明。 1土壤样品的采集 1.1土壤样品的采集原则 土壤采样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3.2春玉米 品种:选择苏玉1号和苏玉糯为主栽品种。栽培要点:早春保湿育苗,2月下旬播种,小拱棚育苗、露地栽培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在适期范围早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但早播时间应在土壤10cm 、土温稳定在10~12℃以上方可播种。本地常规年份在3月20日左右,叶龄在3叶1心时可移栽;生产上要抓好壮苗、攻穗两大环节,重施基肥和攻蒲肥;肥料施用比例按对半分或四、六开两次施入,施肥量为每667m 2施有机肥500~1000kg ,无机肥纯氮15kg 、P 2O 56kg 、K 2O 6kg 。肥力较好的田块可适当减少。有机肥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田间管理重点抓好苗期的地下害虫,前、中期杂草和中、后期的螟虫防治。防鼠及地下害虫在移栽时用菜饼拌800倍敌百虫诱杀,除草害可用90%耐斯300ml 兑水喷洒,在玉米喇叭口展现期用杀螟松1000倍溶液或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灌雄穗防治螟虫,用10%一遍净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 3.3夏玉米 6月下旬直播,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获。田间管理重点抓好蚜虫和玉米螟虫防治,防治方法同春玉米相同,防治玉米螟也可在喇叭口时用5%锐劲特悬浮剂2000~3000倍灌心防治。 3.4秋马铃薯 8月中下旬播种,11月中下旬收获,播种方式和施肥量与春马铃薯露地一样。 4小结 山区旱地一年四熟高效农业的实践,深受山区群众的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为挖掘山区旱地的内在的潜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奠定了基础。 收稿日期:2004.12.24 台州农业2006,(1):21~23 Journal of Taizhou Agriculture

生活饮用水采样要求

1 / 8 水质采样要求及方法 一、水样采集和保存的主要原则是: (1)水样必须具有足够的代表性;(2)水样必须不受任何意外的污染。 二、采样计划 采样前应根据水质检验目的和任务制定采样计划,内容包括:采样目的、检验指标、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采样方法、采样频率、采样数量、采样容器与清洗、采样体积、样品保存方法、样品标签、现场测定项目、采样质量控制、运输工具和条件等。 水样类型: 三、采样容器 1应根据待测组分的特性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 2容器的材质应化学稳定性强,且不应与水样中组分发生反应,容器壁不应吸收或吸附待测组分。 3采样容器应可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抗震性能强。 4采样容器的大小、形状和重量应适宜,能严密封口,并容易打开,且xx。5应尽量选用细口容器,容器的xx的材料应与容器材料统一。在特殊情况下需用软木塞或橡胶xx应用稳定的金属箔或聚乙烯薄膜包裹,最好有蜡封。有机物和某些微生物检测用的样品容器不能用橡胶塞,碱性的液体样品不能用玻璃塞。 6对无机物、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测定水样应使用有机材质的采样

容器,如聚乙烯塑料容器等。 7对有机物和微生物学指标测定水样应使用玻璃材质的采样容器。8特殊项目测定的水样可选用其他化学惰性材料材质的容器。如热敏物质应选用热吸收玻璃容器;温度高、压力大的样品或含痕量有机物的样品应选用不 3 / 8 上等地方采样时,可将系着绳子的桶或带有坠子的采样瓶投入 水中xx。注意不能混入漂浮于水面上的物质。 2)一定xx的水在xx、水库等地采集具有一定xx的水时,可用 直立式采水器。这类装置是在下沉过程xx从采样器中流过。当 达到预定xx使容器能自动闭合而xx取水样。在xx流动缓慢的情况下使用上述方法时最好在采样器下系上适宜质量的坠子,当水深流急时要系上相应质量的铅鱼,并配备绞车。 3)xx和xx 对于自喷的xx可在涌口处直接采样。采集不自喷xx时,应将停滞在抽水管中的水汲出,新水更替后再进行采样。从xx采集水样,应在充分抽汲后进行,以保证水样的代表性。 3自来水采集 1)出厂水采集 出厂水是指集中式供水单位处理工艺过程完成的水。出厂水的采集点应设在出厂进入输送管道以前处。 2)末梢水的采集

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沙三段沉积物源体系分析

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沙三段沉积物源体系分析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越来越受到重视。沉积物源分析作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对沉积储层砂体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地类型、重矿物组合、重矿物ZTR 指数特征、岩屑成分、砂体展布等地质资料,对沙三段沉积物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沿东西两侧发育短轴方向沉积物源,沿凹陷长轴方向发育北东走向沉积物源,具有近物源、多物源、物源交叉重叠等特征。 标签:东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物源重矿物砂体展布 1区域地质概况 东部凹陷是一个东断西超的箕状凹陷,东侧以营口佟二堡断裂和东部凸起为界,西侧超覆于中央凸起。发育茨东、茨西、营口~佟二堡三条主干断层,三条断层的活动形成了该区中隆(中央隆起带)一洼(牛居青龙台洼陷带)一斜坡(大湾斜坡带)的基本构造格局,构造演化及沉积相带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 研究区从下而上发育了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新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是其最重要的勘探层系,既存在成熟烃源岩,又发育碎屑岩储层,岩性以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要特征。 2物源分析 2.1根据盆地类型分析物源区 东部凹陷是一个北东向的狭长断陷型盆地,其北部为中央凸起,东部为东部凸起。沙河街组沙三段早期为盆地的深陷期,发育佟二堡、茨东和茨西三条主干断裂,断裂活动强烈,盆地大幅度下降成深水湖盆,沉积物补偿明显不足,陆源碎屑随阵发性重力流或辫状水流进入湖盆,形成以浊积岩、冲积扇为主体的沉积层。晚期裂陷活动减弱,水域缩小,局部地区甚至露出水面遭受剥蚀。 东部凹陷地形狭长,且受两侧主干断裂影响,两侧地势陡峭,季节性强的阵发性水流携带碎屑从两侧凸起直插入湖,水流快速消能。东西两侧的凸起均是湖盆地主要物源供给区,沉积物在本地区主要形成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等沉积体。同时在北抬南降的构造背景下,北部长轴方向往往也可以成为沉积物源。由于岸线长,同一时期沿岸会有多条物源供给渠道。形成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另外,由于两侧物源快速堆积,砂体多表现为沉积厚度大而延伸短的特点。 2.2重矿物组合分析 重矿物分析应用于物源研究是一种重要和应用广泛的技术。在同一沉积盆地

样品的采集方法

2 样品的采集 2. 1 采样时间和采样深度对桉树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规律的分析,是为了从微量元素的角度,探讨 桉树土壤的特征性。 桉树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样品的采集时间和采样深度相关。由于不同时间采集的土壤样品与残 留在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小的数据是不一样的。桉树土壤样品的采样时间,可在砍伐后或施肥前,一般在秋冬季至早春采样较为合适。桉树的根系分布比较深,为了探讨围绕根系的微量元素分布,依据桉树根系的深度,采样深度一般定为0~40cm。 2. 2 采样点数及分布每一个桉树土壤样品采样点的分析结果,代表一个采样单元面积的桉树土壤状况。如果所设定的采样点没有代表性,即使分析结果再准确也无实用价值。因此必须科学设定采样点,并在采样单元中多点采样,然后以多点采集样品的均匀混合样作为采样单元的代表点。采样点数的多少,根据地形地貌、不同的桉树品种和采样单元的大小来确定。可用梅花形和蛇形(S形)等两种布点方法采样。采样单元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可用梅花形布点采样,中心点设在两对角线相交处,设5个采样点(见图a所示); 采样单元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可用蛇形(S形)布点采样,按“S”形的路线均匀分布5~10个采样点[2]。采样点要避开林边、路边、河边和堆肥处等特殊部位。 2. 3 采样每点采样时,首先挖土坑,土坑一般挖成1×1. 5米的长方形[2],挖出的土壤放在土坑两侧, 土坑深度依具体情况而定,分析微量元素含量一般应挖至50cm。根据土壤剖面的颜色、结构、质地、松紧度、湿度、桉树根系分布等,自上而下划分土层,进行仔细观察,描述记载,将剖面形态特征逐一记载到采样记录表。然后,把每一个采样点的采样深度分为3层: 0~10cm、10~20cm、20~40cm。采样次序自下而上逐层采样,通常采集各层中部位置的土壤,而不是整层都采。先采剖面的底层土样(20~40cm),再采中层土样(10 ~20cm),最后采上层土样(0~10cm)。将所采集的三层土样分别放入相应的样品袋,用铅笔写好样品标签,每个样品须写2个同样标签,并贴在样品袋的内外两侧。标签内容包括编号、桉树品种、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人、采样时间等。一般每一层采集1 kg左右的样品。在采样过程中要注意用竹片去除与铁锹和铁铲等金属器具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竹片取样,避免在采样中引入微量元素的干扰。 2. 4 采样时进行野外记录采样时进行野外记录,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作用是为研究桉树土壤 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提供依据。野外记录的项目有:桉树品种、种植年代、生产情况、胸径、林下植被生长状况、坡向、坡度。采样地是否刚施过肥、下过雨,天气状况。 3 样品的预处理 采集回来的桉树土壤样品,经登记编号后,都须经过一定的预处理。风干、磨细、过筛、混合、制成分析样品保存,进行各项分析。预处理样品的目的是: ①使分析样品可以长期地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变质;②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 身组成;③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④将样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