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材料的断裂强度

第二章材料的断裂强度
第二章材料的断裂强度

第二章

2.1固体的理论结合强度

2.2 材料的断裂强度

2.3 裂纹的起源与快速扩展

2.4 材料的断裂韧性

2.5显微结构对脆性断裂的影响

2.6无机材料强度的统计性质

2.7材料的硬度

第二章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

2.1固体的理论结合强度

无机材料的抗压强度约为抗拉强度的10倍。所以一般集中在抗拉强度上进行研究,也就是研究其最薄弱环节。

要推导材料的理论强度,应从原子间的结合力入手,只有克服了原子间的结合力,材料才能断裂。如果知道原子间结合力的细节,即知道应力-应变曲线的精确形式,就可算出理论结合强度。这在原则上是可行的,就是说固体的强度都能够根据化学组成、晶体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来计算。但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组成、不同的结构及不同的键合方式,因此这种理论计算是十分复杂的,而且对各种材料都不一样。

为了能简单、粗略的估计各种情况都适应的理论强度,Orowan提出了以正弦曲线来近似原子间约束力随原子间距离X的变化曲线(见图2.1),得出

λ

πσσX

th 2sin ?= 2-1

式中,σ

th 为理论结合强度;

λ为正弦曲线的波长。

图2.1 原子间约束力与距离的关系

将材料拉断时,产生两个新表面,因此单位面积的原子平面分开所做的功应等于产生两个单位面积的新表面所需的表面能,材料才能断裂。设分开单位面积原子平面所做的功为w,则

π

λπλλ

πσλ

πσσλ

λ

th th th x dx

x

w ===-?]2cos [2

20

22sin

2-2 设材料形成新表面的表面能为γ(这里是断裂表面能,不是自由表面能),则w=2γ,即

γπλο2=th ,λ

πγσ2=th 2-3 接近平衡位置o 的区域,曲线可以用直线代替,服从虎克定律: E a

x

E ==εσ 2-4 a 为原子间距。X 很小时 sin

λ

πλ

πx

x

22≈

2-5

将(2.3),(2.4)和(2.5)式代入(2.1)式,得

a

E th

γ

σ

=

2-6 式中a 为晶格常数,随材料而异。可见理论结合强度只与弹性模量、表面能和晶格距离等材料常数有关,属于材料的本证性能。(2.6)式虽然是粗略的估计,但对所有固体均能应用而不涉及原子间的具体结合力。通常γ约为aE/100,这样,(2.6)式可写成

10

E

th =

σ 2-7 更精确的计算说明(2.6)式的估计稍偏高。

一般材料性能的典型数值为:E=300GPa,/1J =γm 2,a=3?10-10m,代入(2.6)式算出

σ

th

=30GPa ≈10

E

2-8 要得到高强度的固体,就要求E 和γ大,a 小。实际材料中只有一些极细的纤维和晶须其强度接近理论强度值.例如熔融石英纤维的强度可达24.1GPa,约为E/3(E,72Gpa),碳化硅晶须强度6.47GPa,约为E/70(E,470Gpa),氧化铝晶须强度为15.2GPa,约为E/25(E,380Gpa)。尺寸较大的材料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的多,,约为E/100-E/1000,而且实际材料的强度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使是用同样的材料在相同的条件下制成的试件,强度值也有波动。一般试件尺寸大,强度偏低。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甚至怀疑理论强度的推导过程等,但都没有抓住断裂的本质。直到1920年,Griffith 为了解释玻璃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度的差异,提出了微裂纹理论,才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补充,逐渐成为脆性断裂的主要理论基础。

§2.2 材料的断裂强度

2.2.1 材料的断裂

材料的断裂过程包括裂纹的形成与扩展两个阶段,按照材料宏观塑性变形的程度,可以分为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按照断裂时裂纹扩展的路径,分为穿晶断裂与沿晶断裂;

(1) 脆性断裂

材料在实际应力远低于理论强度时发生断裂,不产生塑性形变仅产生很小的塑性形变,断裂前无先兆,这种断裂方式就称为脆性断裂。它表现在断裂发生在弹性应变状态下,没有经过塑性变形阶段而直接形成的断裂。不仅是脆性材料才会产生这种断裂,材料内部存在微裂纹,或者某些材料在低温下受到冲击等都有可能产生脆性断裂。

根据断口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解理断裂,裂纹沿解理面扩展;解理断裂断口的轮廓垂直于最大拉应力方向。新鲜的断口都是晶粒状的,有许多强烈反光的小平面(称为解理刻面)。图2-2为某材料典型的解理断口电子图像。解理断口电子图像的主要特征是“河流花样”,河流花样中的每条支流都对应着一个不同高度的相互平行的解理面之间的台阶。解理裂纹扩展过程中,众多的台阶相互汇合,便形成了河流花样。在河流的“上游”,许多较小的台阶汇合成较大的台阶,到“下游”,较大的台阶又汇合成更大的台阶。河流的流向恰好与裂纹扩展方向一致。所以人们可以根据河流花样的流向,判断解理裂纹在微观区域内的扩展方向。

图2-2解理断口电子图像

沿晶断裂如图2-3所示,裂纹走向沿着晶界,并不在某一平面内运动,晶粒特别粗大时形成石块或冰糖状断口,晶粒较细时形成结晶状断口(图2-3a)。沿晶断裂的结晶状断口比解理断裂的结晶状断口反光能力稍差,颜色黯淡。

(a)沿晶断裂(b)穿晶断裂

图2-3 某材料典型的断口扫描电镜图

穿晶( 晶内) 断裂如图2-3b所示,裂纹沿着多晶粒的解理穿过,而不管晶界的位置如何。

(2) 韧性断裂

材料断裂时经过宏观塑性变形阶段、可观察到明显的缩颈现象,称为韧性断裂。断口呈盆状或杯状,金属材料的断裂多属此种(图2-4)。

(a )材料的宏观图 (b )扫描电镜图

图2-4 某材料典型的韧性断裂图

2.2.2 裂纹尖端应力集中问题

Griffith 认为实际材料中总是存在许多细小的裂纹或缺陷,在外力作用下,这些裂纹和缺陷附近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当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裂纹开始扩展而导致断裂。所以断裂并不是两部分晶体同时沿整个界面拉开,而是裂纹扩展的结果,微裂纹理论抓住了脆性断裂问题的本质。

Inglis 研究了具有孔洞的板的应力集中问题,得到一个重要结论:空洞两个端部的应力几乎取决于孔洞的长度和端部的曲率半径而与孔洞的形状无关。在一个大而薄的平板上,设有一穿透的孔洞,不管孔洞是椭圆还是菱形,只要孔洞的长度(2c )和端部曲率半径ρ不变,则孔洞端部的应力不会有很大的改变。根据弹性理论求得孔洞端部的应力A σ为

???

?

??+=ρσσc A 21 2-9 式中,σ为外加应力。如果c ﹥﹥ρ,即为扁平的锐裂纹,则c /ρ将很大,这时可略去式中括号内的1,得

ρ

σ

σc

A 2= 2-10

Orowan 注意到ρ是很小的,可近似认为与原子间距a 的数量级相同,如图2.5所示,

图2.5 微裂纹端部的曲率对应于原子间距

这样可将(2.10)式写成 a

c

c

A σ

ρ

σ

σ22== 2-11 当A σ等于(2.6)式中的理论结合强度th σ时,裂纹就被拉开而迅速扩展,裂纹扩展,使c 增大,A σ又进一步增加。如此恶性循环,材料很快断裂。Inglis 只考虑了裂纹端部一点的应力,实际上裂纹端部的应力状态是很复杂的。

2.2.3 材料的断裂强度

Griffith 从能量的角度研究裂纹扩展的条件:物体内储存的弹性应变能的降低大于等于开裂形成两个新表面所需的表面能。反之,前者小于后者,裂纹则不会扩展。

在求理论强度时曾将此概念用于理想的完整晶体。Griffith 将此概念用于有裂纹的物体,认为物体内储存的弹性应变能的降低(或释放)就是裂纹扩展的动力。我们用图2.6来说明这一概念并导出这一临界条件。

图2.6 裂纹扩展临界条件的导出

将一单位厚度的薄板拉长到,l l ?+然后将两端固定。此时板中储存的弹性应变能为

)(211l F W e ??=。然后人为地在板上割出一条长度为2c 的裂纹,产生两个新表面,原来

储存的弹性应变能就要降低,有裂纹后板内储存的应变能为l F F W e ???-=)(212,应变能降低为l F W W W e e e ???=-=2121,欲使裂纹进一步扩展,应变能将进一步降低。降低的数量应等于形成新表面所需的表面能。

由弹性理论可以算出,当人为割开长2c 的裂纹时,平面应力状态下应变能的降低为 E

c W e 2

2σπ=

2-12

式中,c 为裂纹半长;σ为外加应力;E 是弹性模量。如为厚板,则属平面应变状态,此时 E

c W e 2

22

)1(σπμ-= 2-13

式中,μ为泊松比。

产生长度为2c ,厚度为1的两个新断面所需的表面能为

γc W s 4= 2-14 式中,γ为单位面积上的断裂表面能,单位为J/m 2。

裂纹进一步扩展2dc ,单位面积所释放的能量为

dc

dw e

2,形成新的单位表面积所需的表

面能为

dc dw s 2,因此,当dc dw e 2<dc dw s 2时,为稳定状态,裂纹不会扩展;反之,dc dw e 2>dc

dw s

2时,裂纹失稳,迅速扩展;当

dc dw e 2=dc

dw s

2时,为临界状态。又因 dc dw e 2=E c

E c dc

d 222)(2πσσπ= 2.15

dc dw s 2=γγ2)4(2=c dc

d

2.16 因此临界条件是

γσπ22

=E

c c 2-17

由此推出的临界应力为

C

E c πγ

σ2=

2-18 如果是平面应变状态,则

c

E c πμγ

σ)1(22-=

2-19

这就是Griffith 从能量观点分析得出的结果,称之为断裂强度。和(2.6)式理论强度的公式很类似,(2.6)式中a 为原子间距,而式(2.18)中c 为裂纹半长。可见,如果我们能控制裂纹长度和原子间距在同一数量级,就可使材料达到理论强度。当然,这在实际上很难做到,但已给我们指出了制备高强材料的方向。即E 和γ要大,而裂纹尺寸要小。应注意(2.18)式是从平板模型推导出来的,物体几何条件的变化,对结果也会有影响。

Griffith 用刚拉制的玻璃棒做实验。玻璃棒的弯曲强度为6GPa ,在空气中放置几小时后强度下降成0.4GPa 。强度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大气腐蚀形成表面裂纹。还有人用温水溶去氯化钠表面的缺陷,强度即由5Mpa 提高到1.6GPa 。可见表面缺陷对断裂强度影响很大。还有人把石英玻璃纤维分割成几段不同的长度,测其强度时发现,长度为12cm 时,强度

为275Mpa;长度为0.6cm时,强度可达760Mpa。这是由于试件长,含有微裂纹的机会就多。其他形状试件也有类似规律,大试件强度偏低,这就是所谓的尺寸效应。弯曲试件的强度比拉伸试件的强度高,也是因为弯曲试件的横截面上只有一小部分受到最大拉应力的缘故。

从以上实验可知,Griffith微裂纹理论能说明脆性断裂的本质-------微裂纹扩展,且与实验相符,并能解释强度的尺寸效应。

在实际应用中,式2.18中的γ采用断裂表面能,断裂表面能γ比自由表面能大。这是因为储存的弹性应变能除消耗于形成新表面外,还有一部分要消耗在塑性形变、声能、热能等方面。表2.1列出了一些单晶材料的断裂表面能。对于多晶陶瓷,由于裂纹路径不规则,阻力较大,测得的断裂表面能比单晶大。

表2.1 一些单晶的断裂表面能

2.2.4奥罗万对断裂强度的修正

微裂纹理论应用于玻璃等脆性材料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用到金属与非晶体聚合物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实验得出的c σ值比按(2.18)式算出的大得多。Orowan 指出延性材料在裂纹尖端应力集中,虽然局部应力很高,但当应力超过屈服强度时,就会产生塑性形变,裂纹扩展必须首先通过塑性区,塑性形变要消耗大量能量,金属和陶瓷断裂过程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因此金属的c σ提高。他认为可以在Griffith 断裂方程中引入塑性功p γ来描述延性材料的断裂,即

c

E p c πγγσ)

(2+=

2-20

由于塑性功p γ>>表面能γ,上述修正公式可以表示为: c

E P

C πγσ2=

2-21 例如高强度金属p γ≈103γ,普通强度钢p γ=(104-106)γ。因此,对具有延性的金属类材料,p γ控制着断裂过程。典型陶瓷材料E =3×1011Pa ,γ=1J/m 2,如有长度c=1μm 的裂纹,则按(2.18)式,c σ≈4×108Pa 。对高强度钢,假定E 值相同,p γ=103γ=103J/㎡,则c σ=4×108Pa 时,临界裂纹长度可达1.25㎜,比陶瓷材料的允许裂纹尺寸大了三个数量级。由此可见,陶瓷材料存在微观尺寸裂纹时便会导致在低于理论强度的应力下断裂。

因此,塑性是阻止裂纹扩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裂纹尖端的局部应力(式2.11),达到理论结合强度式2.6时,裂纹就扩展:

a

E c

th A γ

ρ

σ

σσ22,=

= 2-22 整理上式可得:

a

a c E C 8)8(2πρ

σπρπγσ==

2-23 可见,当π

ρa

8=时,上式成为式2.18,即Griffith 断裂方程仅适用于裂纹尖端曲率

半径ρ<

π

a

8的情况,说明裂纹尖端只能产生很小的塑性形变。而当曲率半径ρ>

π

a

8时,由

于裂纹尖端塑性形变较大,p γ控制着裂纹的扩展,必须采用奥罗万的修正公式。

当式2.23平均应力达到奥罗万修正值时,含裂纹材料就断裂: γ

γσγγπγπγπρ

σP C P

P C c E c E a

===

)(228 2-24 整理上式得:

γ

γπρ

P

a

=

8 2-25 可见,裂纹尖端的曲率半径ρ随着塑性功p γ的增大而增大,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程度

A σ(式2.11)下降,应变能转变成塑性形变,而不是表面能,避免了材料的脆性断裂。

§2.3 裂纹的起源与扩展的能量判据

2.3.1、裂纹的起源

实际材料均带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微裂纹,其形成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晶体微观结构中存在缺陷,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这些缺陷处就会引起应力集中,导致裂纹成核。在介绍位错理论时,曾列举位错运动中的塞积、位错组合、交截等都能导致裂纹成核,见图2.7。

图2.7 位错形成裂纹示意图

(2) 材料表面的机械损伤与化学腐蚀形成表面裂纹。这种表面裂纹最危险,裂纹的扩展常常由表面裂纹开始。有人研究过新制备的材料表面,用手触摸就能使强度降低约一个数量级;从几十厘米高度落下的一粒沙子就能在玻璃面上形成微裂纹。直径为6.4mm的玻璃棒,在不同的表面情况下测得的强度值见表2.3。大气腐蚀造成表面裂纹的情况前已述及。如果材料处于其他腐蚀性环境中,情况更加严重。此外,在加工、搬运及使用过程中也极易造成表面裂纹。

表2.2 不同表面情况对玻璃强度的影响

表面情况强度(MPa)

工厂刚制得

受沙子严重冲刷后

用酸腐蚀除去表面缺陷后45.5 14.0 1750

(3) 由于热应力形成裂纹。大多数无机材料是多晶多相体,晶粒在材料内部取向不同,不同相的热膨胀系数也不相同,这样就会因各方向膨胀或收缩不同而在晶界或相界出现应力集中,导致裂纹生成,如图2.8所示。

图2.8 由于热应力形成的裂纹

在制造使用过程中,由高温迅速冷却时,因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别引起热应力,导致表面生成裂纹。此外,温度变化时发生晶型转变的材料也会因体积变化而引起裂纹。

总之,裂纹的成因很多,要制造没有裂纹的材料是极困难的,因此假定实际材料都是裂纹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2.3.2、裂纹扩展的能量判据

按照Griffith微裂纹理论,材料的断裂强度不是取决于裂纹的数量,而是取决于裂纹的大小,既由最危险的裂纹尺寸(临界裂纹尺寸)决定材料的断裂强度。一旦裂纹超过临界尺寸就迅速扩展使材料断裂.因为裂纹扩展力G=πcσ2/E,c增加,G增加。而dW s/dc=2γ是常数,因此,裂纹一旦达到临界尺寸开始扩展,G就越来越大于2γ,直到破坏。所以对于脆性材料,裂纹的起始扩展就是破坏过程的临界阶段。因为脆性材料基本上没有吸收大量能量的塑性形变。

由于G愈来愈大于2γ,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一方面使裂纹扩展加速(扩展的速度一般可达到材料中声速的40%-60%);另一方面,还能使裂纹增殖,产生分支形成更多的新表面。图2.9是四块玻璃板在不同负荷下用高速照相机拍摄的裂纹增殖情况。多余的能量也可能不表现为裂纹增殖,而是断裂面形成复杂的形状,如条纹、波纹、梳刷状等。这种表面极不平整,表面积比平的表面大得多,因此能消耗较多的能量。对于断裂表面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了解裂纹的成因及其扩散的特点,也能提供断裂过程中最大应力的方向变化及缺陷在断裂中的作用等信息。“断裂形貌学”就是专门研究断裂表面特征的科学。

图2.9 玻璃板在不同负荷下裂纹增殖示意图

2.3.3、防止裂纹扩展的措施

首先应使作用应力不超过临界应力,这样裂纹就不失稳扩展。例如在陶瓷材料基体中加入塑性的粒子或纤维制成金属陶瓷和复合材料。此外,人为地在材料中造成大量极细微的裂纹(小于临界尺寸)也能吸收能量,阻止裂纹扩展。例如韧性陶瓷就是在氧化铝中加入氧化锆,利用氧化锆的相变产生体积变化,在基体上形成大量微裂纹或可观的挤压内应力,阻止裂纹的扩展。

§2.4 材料的断裂韧性

微裂纹理论提出后,一直被认为只适用于玻璃、陶瓷这类脆性材料,对其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没有受到重视。从20世纪40年代起,金属材料的构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脆性断裂事故。例如二战时期美国5000艘全焊接“自由轮”,发生了1000多次脆性破坏事故,其中238艘完全破坏,有的甚至断成两截。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射北极星导弹,其固体燃料发动机壳体采用了超高强度钢,但点火后不久就发生了爆炸。1952年ESSO公司原油罐因脆性断裂而倒塌。这些重大破坏事故引起材料力学工作者的震惊,这是传统材料力学

设计无法解释的。从大量事故分析中发现,结构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宏观裂纹,低应力下脆性破坏正是这些裂纹扩展的结果。传统的方法难于对断裂进行分析,不能定量地处理问题并直接用于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断裂力学。它是研究含裂纹物体的强度和裂纹扩展规律的科学,并提出一个材料固有性能的指标——断裂韧性,用断裂韧性作为判据,能真正用于为工程构件选择材料,它能告诉我们,在给定裂纹尺寸时,能允许多大的工作应力才不会发生脆性断裂;反之,当工作应力确定后,可根据断裂韧性判据确定不发生脆性断裂的最大裂纹尺寸。

2.4.1裂纹的扩展方式

裂纹有三种扩展方式或类型:掰开型(Ⅰ型)、错开型(Ⅱ型)及撕开型(Ⅲ型),见图2.10。其中掰开型扩展是低应力断裂的主要原因,也是实验和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这里也主要介绍这种扩展类型。

图2.10 裂纹扩展的三种类型

我们用不同裂纹尺寸c的试件做拉伸实验,测出断裂应力

,发现断裂应力与裂纹长

c

度有如图2.11的关系,可表示为:

图2.11 裂纹长度与断裂应力的关系

c σ=Kc

2

1- 2-26

式中K 为与材料、试件尺寸、形状、受力状态有关的系数。该式说明,当作用应力

σ=c σ或K =c σ2

1c 时,断裂立即发生。这是由实验总结出的规律。说明断裂应力受现

有裂纹长度制约。 2.4.2裂纹尖端应力场分析

1957年Irwin 应用弹性力学的应力场理论对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对于Ⅰ型裂纹(图2.12)得到如下结果:

图2.12 裂纹尖端的应力分布

xx σ=

r K I π2cos

2θ(1-sin 2θ

sin 23θ)

yy σ=

r K I π2cos

2θ(1+sin 2

θ

sin 23θ)

2-27

xy τ=

r

K I π2cos

2θ sin 2

θ

cos 23θ

式中,I K 为与外加应力σ、裂纹长度、裂纹种类和受力状态有关的系数,称为应力场强度因子,其下标I 表示I 型扩展裂纹,单位为Pa ·m 1/2。(2.27)式也可以写成 ij σ=r

K I π2ij f (θ) 2-28

式中,r 为半径向量,θ为角座标。

当r <<c ,θ→0时,即为裂纹尖端处的一点,则 xx σ=yy σ=

r

K I π2 , r K yy πσ2=I 2-29

裂纹端部的应力场可以用K I 来表示,使裂纹扩展的主要动力是yy σ。 2.4.3应力场强度因子及几何形状因子

由于2.25式中的yy σ就是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σA (式2.11),所以可将(2.29)式改写成:

c Y r c

r r K A xx σπρ

σ

πσπσ====I 2222 2-30

K I 是反映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的强度因子。Y 为几何形状因子,它和裂纹型式、试

件几何形状有关。求K I 的关键在于求Y 。不同条件下的Y 即为断裂力学的内容。Y 也可以通过实验得到。各情况下的Y 已汇编成册,供查索。图2.13列举出几种情况下的Y 值,例如,图2.10(c )中三点弯曲式样,当s/w =4时,几何形状因子为

Y=[1.93-3.07(c/w)+1.45(c/w)2-25.07(c/w)3+25.8(c/w)4]

图2.13 几种情况下的Y 值

(a)大而薄的平板,中心穿透裂纹;(b )边缘穿透裂纹;(c)三点弯曲试件 2.4.4 临界应力场强度因子及断裂韧性

按照经典强度理论,在设计构件时,断裂准则是σ≤[σ],即工作应力应小于或等于允许应力。允许应力[σ]=σf /n 或σys / n , σf 为断裂强度,σys 为屈服强度,n 为安全系数。σf 与σ

ys 都是材料常数。上面已经谈到,这种设计方法和选材的准则没有抓住断裂的本质,不能防

止低应力下的脆性断裂。按断裂力学的观点,必须提出新的设计思想和选材标准,为此采用一个新的表征材料特征的临界值。此临界值叫做平面应变断裂韧性,它也是一个材料常数,从破坏方式为断裂出发,这一判断可表示为

K I = Y σ c 1/2 ≤ c Y K c c σ=I (2-31

就是说应力场强度因子小于或等于材料的平面应变断裂韧性K Ic ,所设计的构件才是安全的。这一判据内考虑了裂纹尺寸。

下面举一具体例子来说明两种设计选材方法的差异。有一构件,实际工作应力σ为1.30Gpa ,有下列两种钢待选:

甲钢:σys =1.95GPa , K IC =45MPa*m 1/2

乙钢:σys =1.56Gpa , K IC =45MPa*m 1/2

根据传统设计 σ ×安全系数≤屈服强度。

甲钢的安全系数:n =σys /σ =1.95Gpa/1.95Gpa =1.5 乙钢的安全系数:n =1.56/1.30=1.2 可见选择甲钢比选乙钢安全。

但是根据断裂力学观点,构件的脆性断裂是裂纹扩展的结果,所以应该计算K I 是否超过K Ic 。据计算,Y =1.5,设最大裂纹尺寸2c 为1mm ,则:

K I = Y σ c 1/2=1.5*1.3*0.0011/2=61.66 (MPa*m 1/2)≤K IC

对于甲钢,K I ≥K IC ,会导致低应力下脆性断裂;对于乙钢,K I ≤K ICc ,所以选择乙钢是安全可靠的。也可以计算断裂强度: 甲钢的断裂强度:

)(0.1105.910

1030001

.05.1104588

6GPa c

Y K c c ≈?=?=

?=

=

I σ

乙钢的断裂强度:σc =1.67GPa

因为甲钢的断裂强度σc 小于实际工作应力1.30 GPa ,因此是不安全的,会导致低应力脆性断裂;乙钢的断裂强度σc 大于实际工作用应力1.30 GPa ,因而是安全可靠的。可见,两种设计方法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按断裂力学观点设计,既安全又可靠,又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合理使用材料.而按传统观点,片面追求高强度,其结果不但不安全,而且还埋没了乙钢这种非常合用的材料。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K Ic 这一材料常数的重要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物理意义。 2.4.5裂纹扩展的动力与阻力

Irwin 将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所降低的弹性应变能定义为应变能释放率或裂纹扩展动力,对于有内裂的薄板,裂纹扩展动力:

第二章-材料的断裂强度

第二章 2.1固体的理论结合强度 2.2 材料的断裂强度 2.3 裂纹的起源与快速扩展 2.4 材料的断裂韧性 2.5显微结构对脆性断裂的影响 2.6无机材料强度的统计性质 2.7材料的硬度 第二章 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 2.1固体的理论结合强度 无机材料的抗压强度约为抗拉强度的10倍。所以一般集中在抗拉强度上进行研究,也就是研究其最薄弱环节。 要推导材料的理论强度,应从原子间的结合力入手,只有克服了原子间的结合力,材料才能断裂。如果知道原子间结合力的细节,即知道应力-应变曲线的精确形式,就可算出理论结合强度。这在原则上是可行的,就是说固体的强度都能够根据化学组成、晶体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来计算。但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组成、不同的结构及不同的键合方式,因此这种理论计算是十分复杂的,而且对各种材料都不一样。 为了能简单、粗略的估计各种情况都适应的理论强度,Orowan 提出了以正弦曲线来近似原子间约束力随原子间距离X 的变化曲线(见图2.1),得出 λ πσσX th 2sin ?= 2-1 式中,σ th 为理论结合强度;λ为正弦曲线的波长。 图2.1 原子间约束力与距离的关系 将材料拉断时,产生两个新表面,因此单位面积的原子平面分开所做的功应等于产生两个单位面积的新表面所需的表面能,材料才能断裂。设分开单位面积原子平面所做的功为w,则

π λπλλ πσλ πσσλ λ th th th x dx x w ===-?]2cos [2 20 22sin 2-2 设材料形成新表面的表面能为γ(这里是断裂表面能,不是自由表面能),则w=2γ,即 γπλο2=th ,λ πγ σ2= th 2-3 接近平衡位置o 的区域,曲线可以用直线代替,服从虎克定律: E a x E ==εσ 2-4 a 为原子间距。X 很小时 sin λ πλ πx x 22≈ 2-5 将(2.3),(2.4)和(2.5)式代入(2.1)式,得 a E th γ σ = 2-6 式中a 为晶格常数,随材料而异。可见理论结合强度只与弹性模量、表面能和晶格距离等材料常数有关,属于材料的本证性能。(2.6)式虽然是粗略的估计,但对所有固体均能应用而不涉及原子间的具体结合力。通常γ约为aE/100,这样,(2.6)式可写成 10 E th = σ 2-7 更精确的计算说明(2.6)式的估计稍偏高。 一般材料性能的典型数值为:E=300GPa,/1J =γm 2 ,a=3?10-10 m,代入(2.6)式算出 σ th =30GPa ≈10 E 2-8 要得到高强度的固体,就要求E 和γ大,a 小。实际材料中只有一些极细的纤维和晶须其强度接近理论强度值.例如熔融石英纤维的强度可达24.1GPa,约为E/3(E,72Gpa),碳化硅晶须强度 6.47GPa,约为E/70(E,470Gpa),氧化铝晶须强度为15.2GPa,约为E/25(E,380Gpa)。尺寸较大的材料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的多,,约为E/100-E/1000,而且实际材料的强度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使是用同样的材料在相同的条件下制成的试件,强度值也有波动。一般试件尺寸大,强度偏低。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甚至怀疑理论强度的推导过程等,但都没有抓住断裂的本质。直到1920年,Griffith 为了解释玻璃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度的差异,提出了微裂纹理论,才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补充,逐渐成为脆性断裂的主要理论基础。 §2.2 材料的断裂强度

第二章 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

第二章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 §2.1 脆性断裂现象 一、弹、粘、塑性形变 在第一章中已阐述的一些基本概念。 1.弹性形变 正应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剪彩应力作用下产生弹性畸变。随着外力的移去,这两种形变都会完全恢复。 2.塑性形变 是由于晶粒内部的位错滑移产生。晶体部分将选择最易滑移的系统(当然,对陶瓷材料来说,这些系统为数不多),出现晶粒内部的位错滑移,宏观上表现为材料的塑性形变。3.粘性形变 无机材料中的晶界非晶相,以及玻璃、有机高分子材料则会产生另一种变形,称为粘性流动。 塑性形变和粘性形变是不可恢复的永久形变。 4.蠕变: 当材料长期受载,尤其在高温环境中受载,塑性形变及粘性形变将随时间而具有不同的速率,这就是材料的蠕变。蠕变的后当剪应力降低(或温度降低)时,此塑性形变及粘性流动减缓甚至终止。 蠕变的最终结果:①蠕变终止;②蠕变断裂。 二.脆性断裂行为 断裂是材料的主要破坏形式。韧性是材料抵抗断裂的能力。材料的断裂可以根据其断裂前与断裂过程中材料的宏观塑性变形的程度,把断裂分为脆性断裂与韧性断裂。 1.脆性断裂 脆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基本上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没有明显预兆,往往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快速断裂过程,因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防止脆断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2.韧性断裂 韧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及断裂过程中产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过程。韧性断裂时一般裂纹扩展过程较慢,而且要消耗大量塑性变形能。 一些塑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在室温下的静拉伸断裂具有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 3.脆性断裂的原因 在外力作用下,任意一个结构单元上主应力面的拉应力足够大时,尤其在那些高度应力集中的特征点(例如内部和表面的缺陷和裂纹)附近的单元上,所受到的局部拉应力为平均应力的数倍时,此过分集中的拉应力如果超过材料的临界拉应力值时,将会产生裂纹或缺陷的扩展,导致脆性断裂。虽然与此同时,由于外力引起的平均剪应力尚小于临界值,不足以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或粘性流动。因此,断裂源往往出现在材料中应力集中度很高的地方,并选择这种地方的某一个缺陷(或裂纹、伤痕)而开裂。 各种材料的断裂都是其内部裂纹扩展的结果。因而,每种材料抵抗裂纹扩展能力的高低,表示了它们韧性的好坏。韧性好的材料,裂纹扩展困难,不易断裂。脆性材料中裂纹扩展所需能量很小,容易断裂;韧性又分断裂韧性和冲击韧性两大类。断裂韧性是表征材料抵抗其内部裂纹扩展能力的性能指标;冲击韧性则是对材料在高速冲击负荷下韧性的度量。二者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三.突发性断裂与裂纹的缓慢生长 裂纹的存在及其扩展行为,决定了材料抵抗断裂的能力。 1.突发性断裂 断裂时,材料的实际平均应力尚低于材料的结合强度(或称理论结合强度)。在临界状态下,断裂源处的裂纹尖端所受的横向拉应力正好等于结合强度时,裂纹产生突发性扩展。一旦扩展,引起周围应力的再分配,导致裂纹的加速扩展,出现突发性断裂,这种断裂往往并无先兆。 2.裂纹的生长

陶瓷材料抗压、抗折强度测试[1]

陶瓷机械强度测定 陶瓷是一种脆性材料,在捡选、加工、搬运和使用的过程中容易破损。因此,测定陶瓷的机械强度对陶瓷材料的科学研究、生产质量控制及使用都有重要的意义。测定陶瓷强度的负荷形式,一般用弯曲、拉伸或压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影响陶瓷材料机械强度的各种因素; (2)掌握陶瓷强度的测试原理与测试方法。 二、实验器材 1、电子万能试验机 2、实验夹具 3、卡尺 4、磨片机 三、陶瓷强度的测定 (一)陶瓷抗压强度的测定 1、实验原理 陶瓷抗压强度的测定一般采用轴心受压的形式。陶瓷材料的破裂往往从表面开始,因此试样大小和形状对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试样的尺寸增大,存在缺陷的概率也增大,测得的抗压强度值偏低。因此,试样的尺寸应当小一点。以降低缺陷的概率,减少“环箍效应”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试验证明,圆柱体试样的抗压强度略高于立方体的试样的抗压强度。这是因为,在制取试样时,圆柱体试样的一致性优于立方体。圆柱体的内部应力较立方体均匀。在对试样施加压力时,圆柱体受压方向确定,而立方体受压方向难于统一确定,不同方向的抗压强度有差异。 此外,试样的高度与抗压强度有关,抗压强度随试样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采用径高比为1:1的圆柱体试样比较合适。 2、试样制备 (1)按生产工艺条件烧制直径(D)为(20土2)mm ,高度(H)为(20土2)mm 的规整样10件。试样上下两面在磨片机上用100号金刚砂磨料磨平整,试样上下两面的不平行度小于0.010mm /cm ,试样中心线与底面的垂直度不小于0.0220mm /cm 。 (2)将试样清洗干净,剔除有可见缺陷的试样,干后待用。 3、实验步骤 (1)测量试样受压面的尺寸,计算出面积。每组试样不少于5个。 (2)将试样放置在试验机压板的中心部位,以2×102N/s 的速度施加负荷,直至试样破坏,读 出试样破坏时的最大负荷。高气孔率试样没有明显破坏现象时,试样以高度变化10%作为试样破坏点。 (3)将测试结果代入下式计算压缩强度: S P R C 式中:C R ——压缩强度,MPa ; P ——破坏负荷,N ; S ——试样受力面积。 (二)抗折强度的测定 抗折强度极限是试样受到弯曲力作用到破坏时的最大应力。它是用试样破坏时所受弯曲力矩M 与被折断处的断面模数z 之比来表示。陶瓷制品的抗折强度还取决于坯料组成、生产方法、制造工艺的符点(坯料制备、成形、干燥、焙烧条件等)。同一种配方的制品,随着颗粒组成和生产工艺不同,其抗折强度有时相差很大。同配方不同工艺制备的试样(如研制成形的圆柱体试样和压制成形的长方形试样),其抗折强度是不同的,所以测定时一定要各种条件相同,这样才能进行比较。

材料力学性能课后习题答案

材料力学性能课后答案(整理版) 1、解释下列名词。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决定金属屈服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内在因素: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晶粒大小和亚结构、溶质元素、第二相。外在因素: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力状态。 2、试述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脆性断裂最危险? 答:韧性断裂是金属材料断裂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撕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能量;而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性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因而危害性很大。 3、剪切断裂与解理断裂都是穿晶断裂,为什么断裂性质完全不同? 答:剪切断裂是在切应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分离而造成的滑移面分离,一般是韧性断裂,而解理断裂是在正应力作用以极快的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解理断裂通常是脆性断裂。 4、何谓拉伸断口三要素?影响宏观拉伸断口性态的因素有哪些? 答:宏观断口呈杯锥形,由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三个区域组成,即所谓的断口特征三要素。上述断口三区域的形态、大小和相对位置,因试样形状、尺寸和金属材料的性能以及试验温度、加载速率和受力状态不同而变化。5、论述格雷菲斯裂纹理论分析问题的思路,推导格雷菲斯方程,并指出该理论 的局限性。

陶瓷力学性能检测之断裂韧性检测

陶瓷力学性能检测之断裂韧性检测 一、概述 陶瓷材料及制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其重要性,陶瓷检测也显得重要。下面就陶瓷的化学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做一下简单介绍,供企业个人做为参考。 陶瓷材料的检测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方面,其中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是其主要的检测重点。物理性能包括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光学性能、磁性等。化学性能包括耐氧化性、耐磨蚀性、化学稳定性等。而陶瓷材料通常来说在弹性变形后立即发生脆性断裂,不出现塑性变形或很难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对陶瓷材料而言,人们对其力学性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硬度上,下文主要以科标检测为例来介绍下陶瓷力学性能中弯曲强度检测的相关原理,科标检测专业提供相应的陶瓷材料检测,检测结果精准,出具报告,因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断裂韧性 应力集中是导致材料脆性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反映材料抵抗应力集中而发生断裂的指标是断裂韧性,用应力强度因子(K)表示。尖端呈张开型(I型)的裂纹最危险,其应力强度因子用K I表示,恰好使材料产生脆性断裂的K I称为临界应力强度因子,用K IC表示。金属材料的K IC一般用带边裂纹的三点弯曲实验测定,但在陶瓷材料中由于试样中预制裂纹比较困难,因此人们通常用维氏硬度法来测量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

陶瓷等脆性材料在断裂前几乎不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当外界的压力达到断裂应力时,就会产生裂纹。以维氏硬度压头压入这些材料时,在足够大的外力下,压痕的对角线的方向上就会产生裂纹,如图2-1所示。裂纹的扩展长度与材料的断裂韧性K IC 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 可以通过测量裂纹的长度来测定K IC 。其突出的优点在于快速、简单、 可使用非常小的试样。如果以P C 作为可使压痕产生雷文的临界负荷, 那么图中显示了不同负荷下的裂纹情况。 由于硬度法突出的优点,人们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推导出了各种半经验的理论公式。其中Blendell 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拟合,给出下列方程: ??? ???=???? ??????? ??c a E H Ha K IC 4.8lg 055.052 21φφ 图2-1 P <P C (左)和P >P C (右)时压痕 K IC 是I 型应力强度因子,也就是断裂韧性;φ为一常数,约等于 3;HV 是维氏硬度;a 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一半;c 为表面裂纹长度的一半,见图2-1。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该公式至少在下列范围内是使用的:硬度(HV )=1~30GPa ,断裂韧性(K IC )=0.9~16MPa ·m 1/22a 2c

陶瓷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高分子091 项淼学号17 陶瓷材料 陶瓷、金属、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 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键不同。 金属:金属键 高分子:共价键(主价键)+范德瓦尔键(次价键) 陶瓷:离子键和共价键。 普通陶瓷,天然粘土为原料,混料成形,烧结而成。 工程陶瓷: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材料,精确控制化学组成。 工程陶瓷的性能: 耐热、耐磨、耐腐蚀、绝缘、抗蠕变性能好。 硬度高,弹性模量高,塑性韧性差,强度可靠性差。 常用的工程陶瓷材料有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硼等。 一、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显微组织 1、结构特点 陶瓷材料通常是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要结合键。 可以通过改变晶体结构的晶型变化改变其性能。 如“六方氮化硼为松散的绝缘材料;立方结构是超硬材料” 2、显微组织 晶体相,玻璃相,气相 晶界、夹杂 (种类、数量、尺寸、形态、分布、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可通过热处理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陶瓷的分类 ※玻璃—工业玻璃(光学,电工,仪表,实验室用);建筑玻璃;日用玻璃 ※陶瓷—普通陶瓷--日用,建筑卫生,电器(绝缘),化工,多孔…… 特种陶瓷--电容器,压电,磁性,电光,高温…… 金属陶瓷--结构陶瓷,工具(硬质合金),耐热,电工…… ※玻璃陶瓷—耐热耐蚀微晶玻璃,光子玻璃陶瓷,无线电透明微晶玻璃,熔渣玻璃陶瓷… 2. 陶瓷的生产 (1)原料制备(拣选,破碎,磨细,混合) 普通陶瓷(粘土,石英,长石等天然材料) 特种陶瓷(人工的化学或化工原料--- 各种化合物如氧、碳、氮、硼化合物) (2)坯料的成形(可塑成形,注浆成形,压制成形) (3)烧成或烧结 3. 陶瓷的性能 (1)硬度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 (高聚物<20HV,淬火钢500-800HV,陶瓷1000-5000HV) (2)刚度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塑料1380MN/m2,钢207000MN/m2) (3)强度理论强度很高(E/10--E/5);由于晶界的存在,实际强度比理论值低的多。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方法.

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方法 为了有效而合理的利用材料,必须对材料的性能充分的了解。材料的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等方面。物理性能包括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光学性能、磁性等。化学性能包括耐氧化性、耐磨蚀性、化学稳定性等。工艺性能指材料的加工性能,如成型性能、烧结性能、焊接性能、切削性能等。机械性能亦称为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弹性模量、塑性、韧性和硬度等。而陶瓷材料通常来说在弹性变形后立即发生脆性断裂,不出现塑性变形或很难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对陶瓷材料而言,人们对其力学性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硬度上,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做了简单介绍。 1. 弯曲强度 弯曲实验一般分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两种,如图1-1所示。四点弯曲的试样中部受到的是纯弯曲,弯曲应力计算公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四点弯曲得到的结果比较精确。而三点弯曲时梁各个部位受到的横力弯曲,所以计算的结果是近似的。但是这种近似满足大多数工程要求,并且三点弯曲的夹具简单,测试方便,因而也得到广泛应用。 图1-1 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示意图 由材料力学得到,在纯弯曲且弹性变形范围内,如果指定截面的弯矩为M ,该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为I z ,那么距中性轴距离为y 点的应力大小为: z

I My = σ 在图1-1的四点弯曲中,最大应力出现在两加载点之间的截面上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其大小为: =??? ? ???= z I y a P max max 21σ???? ?圆形截面 16矩形截面 332D Pa bh Pa π 其中P 为载荷的大小,a 为两个加载点中的任何一个距支点的距离,b 和h 分别为矩形截面试样的宽度和高度,而D 为圆形截面试样的直径。因此当材料断裂时所施加载荷所对应的应力就材料的抗弯强度。 而对于三点弯曲,最大应力出现在梁的中间,也就是与加载点重合的截面上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其大小为: =??? ? ???=

氧化铝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

氧化铝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

实验二氧化铝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 为了有效而合理的利用材料,必须对材料的性能充分的了解。材料的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等方面。物理性能包括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光学性能、磁性等。化学性能包括耐氧化性、耐磨蚀性、化学稳定性等。工艺性能指材料的加工性能,如成型性能、烧结性能、焊接性能、切削性能等。机械性能亦称为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弹性模量、塑性、韧性和硬度等。而陶瓷材料通常来说在弹性变形后立即发生脆性断裂,不出现塑性变形或很难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对陶瓷材料而言,人们对其力学性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硬度上,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做了简单介绍。 1.弯曲强度 弯曲实验一般分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两种,如图1-1所示。四点弯曲的试样中部受到的是纯弯曲,弯曲应力计算公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四点弯曲得到的结果比较精确。而三点弯曲时梁各个部位受到的横力弯曲,所以计

算的结果是近似的。但是这种近似满足大多数工程要求,并且三点弯曲的夹具简单,测试方便,因而也得到广泛应用。 图1-1 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示意图 由材料力学得到,在纯弯曲且弹性变形范围内,如果指定截面的弯矩为M ,该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为I z ,那么距中性轴距离为y 点的应力大小为: z I My =σ 在图1-1的四点弯曲中,最大应力出现在两加载点之间的截面上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其大小为: =???? ???=z I y a P max max 21σ?????圆形截面 16矩形截面 332D Pa bh Pa π 其中P 为载荷的大小,a 为两个加载点中的任何一个距支点的距离,b 和h 分别为矩形截面试

第二章材料的断裂强度

第二章 2.1固体的理论结合强度 2.2 材料的断裂强度 2.3 裂纹的起源与快速扩展 2.4 材料的断裂韧性 2.5显微结构对脆性断裂的影响 2.6无机材料强度的统计性质 2.7材料的硬度 第二章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 2.1固体的理论结合强度 无机材料的抗压强度约为抗拉强度的10倍。所以一般集中在抗拉强度上进行研究,也就是研究其最薄弱环节。 要推导材料的理论强度,应从原子间的结合力入手,只有克服了原子间的结合力,材料才能断裂。如果知道原子间结合力的细节,即知道应力-应变曲线的精确形式,就可算出理论结合强度。这在原则上是可行的,就是说固体的强度都能够根据化学组成、晶体结构与强度之间的关系来计算。但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组成、不同的结构及不同的键合方式,因此这种理论计算是十分复杂的,而且对各种材料都不一样。 为了能简单、粗略的估计各种情况都适应的理论强度,Orowan提出了以正弦曲线来近似原子间约束力随原子间距离X的变化曲线(见图2.1),得出

λ πσσX th 2sin ?= 2-1 式中,σ th 为理论结合强度; λ为正弦曲线的波长。 图2.1 原子间约束力与距离的关系 将材料拉断时,产生两个新表面,因此单位面积的原子平面分开所做的功应等于产生两个单位面积的新表面所需的表面能,材料才能断裂。设分开单位面积原子平面所做的功为w,则 π λπλλ πσλ πσσλ λ th th th x dx x w ===-?]2cos [2 20 22sin 2-2 设材料形成新表面的表面能为γ(这里是断裂表面能,不是自由表面能),则w=2γ,即 γπλο2=th ,λ πγσ2=th 2-3 接近平衡位置o 的区域,曲线可以用直线代替,服从虎克定律: E a x E ==εσ 2-4 a 为原子间距。X 很小时 sin λ πλ πx x 22≈ 2-5 将(2.3),(2.4)和(2.5)式代入(2.1)式,得

第二章 材料得脆性断裂与强度

第二章材料得脆性断裂与强度 §2.1 脆性断裂现象 一、弹、粘、塑性形变 在第一章中已阐述得一些基本概念。 1.弹性形变 正应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剪彩应力作用下产生弹性畸变。随着外力得移去,这两种形变都会完全恢复。 2.塑性形变 就是由于晶粒内部得位错滑移产生。晶体部分将选择最易滑移得系统(当然,对陶瓷材料来说,这些系统为数不多),出现晶粒内部得位错滑移,宏观上表现为材料得塑性形变。 3.粘性形变 无机材料中得晶界非晶相,以及玻璃、有机高分子材料则会产生另一种变形,称为粘性流动。 塑性形变与粘性形变就是不可恢复得永久形变。 4.蠕变: 当材料长期受载,尤其在高温环境中受载,塑性形变及粘性形变将随时间而具有不同得速率,这就就是材料得蠕变。蠕变得后当剪应力降低(或温度降低)时,此塑性形变及粘性流动减缓甚至终止。 蠕变得最终结果:①蠕变终止;②蠕变断裂。 二.脆性断裂行为 断裂就是材料得主要破坏形式。韧性就是材料抵抗断裂得能力。材料得断裂可以根据其断裂前与断裂过程中材料得宏观塑性变形得程度,把断裂分为脆性断裂与韧性断裂。 1.脆性断裂 脆性断裂就是材料断裂前基本上不产生明显得宏观塑性变形,没有明显预兆,往往表现为突然发生得快速断裂过程,因而具有很大得危险性。因此,防止脆断一直就是人们研究得重点。 2.韧性断裂 韧性断裂就是材料断裂前及断裂过程中产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得断裂过程。韧性断裂时一般裂纹扩展过程较慢,而且要消耗大量塑性变形能。 一些塑性较好得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在室温下得静拉伸断裂具有典型得韧性断裂特征。 3.脆性断裂得原因 在外力作用下,任意一个结构单元上主应力面得拉应力足够大时,尤其在那些高度应力集中得特征点(例如内部与表面得缺陷与裂纹)附近得单元上,所受到得局部拉应力为平均应力得数倍时,此过分集中得拉应力如果超过材料得临界拉应力值时,将会产生裂纹或缺陷得扩展,导致脆性断裂。虽然与此同时,由于外力引起得平均剪应力尚小于临界值,不足以产生明显得塑性变形或粘性流动。因此,断裂源往往出现在材料中应力集中度很高得地方,并选择这种地方得某一个缺陷(或裂纹、伤痕)而开裂。 各种材料得断裂都就是其内部裂纹扩展得结果。因而,每种材料抵抗裂纹扩展能力得高低,表示了它们韧性得好坏。韧性好得材料,裂纹扩展困难,不易断裂。脆性材料中裂纹扩展所需能量很小,容易断裂;韧性又分断裂韧性与冲击韧性两大类。断裂韧性就是表征材料抵抗其内部裂纹扩展能力得性能指标;冲击韧性则就是对材料在高速冲击负荷下韧性得度量。二者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三.突发性断裂与裂纹得缓慢生长 裂纹得存在及其扩展行为,决定了材料抵抗断裂得能力。 1.突发性断裂 断裂时,材料得实际平均应力尚低于材料得结合强度(或称理论结合强度)。在临界状态下,断裂源处得裂纹尖端所受得横向拉应力正好等于结合强度时,裂纹产生突发性扩展。一旦扩展,引起周围应力得再分配,导致裂纹得加速扩展,出现突发性断裂,这种断裂往往并无先兆。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第九章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9-1 陶瓷材料 概况 陶瓷、金属、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 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键不同。 金属:金属键 高分子:共价键(主价键)+范德瓦尔键(次价键) 陶瓷:离子键和共价键。 普通陶瓷,天然粘土为原料,混料成形,烧结而成。 工程陶瓷: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材料,精确控制化学组成。 工程陶瓷的性能: 耐热、耐磨、耐腐蚀、绝缘、抗蠕变性能好。 硬度高,弹性模量高,塑性韧性差,强度可靠性差。 常用的工程陶瓷材料有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硼等。 一、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显微组织 1、结构特点 陶瓷材料通常是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要结合键。可以通过改变晶体结构的晶型变化改变其性能。 如“六方氮化硼为松散的绝缘材料;立方结构是超硬材料” 2、显微组织 晶体相,玻璃相,气相 晶界、夹杂 (种类、数量、尺寸、形态、分布、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可通过热处理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9-2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强度(高温、低温、室温)韧性、硬度、断裂韧度、疲劳等。 一、陶瓷材料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与断裂(图9-23) (1)弹性 A)弹性模量大 是金属材料的2倍以上。 ∵共价键结构有较高的抗晶格畸变、阻碍位错运动的阻力。 晶体结构复杂,滑移系很少,位错运动困难。 B)弹性模量呈方向性;压缩模量高于拉伸弹性模量 结构不均匀性;缺陷 C)气孔率↑,弹性模量↓ (2)塑性变形 a)室温下,绝大多数陶瓷材料塑性变形极小。 b)1000℃以上,大多数陶瓷材料可发生塑性变形(主滑移系运动) c)陶瓷的超塑性 超细等轴晶,第二相弥散分布,晶粒间存在无定形相。 1250℃,3.5×10-2 S-1应变速率ε=400%。 利用陶瓷的超塑性,可以对陶瓷进行超塑加工(包括扩散焊接) (3)断裂

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

§2.1 脆性断裂现象 一、弹、粘、塑性形变 在第一章中已阐述的一些基本概念。 1.弹性形变 正应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剪彩应力作用下产生弹性畸变。随着外力的移去,这两种形变都会完全恢复。 2.塑性形变 是由于晶粒内部的位错滑移产生。晶体部分将选择最易滑移的系统(当然,对陶瓷材料来说,这些系统为数不多),出现晶粒内部的位错滑移,宏观上表现为材料的塑性形变。3.粘性形变 无机材料中的晶界非晶相,以及玻璃、有机高分子材料则会产生另一种变形,称为粘性流动。 塑性形变和粘性形变是不可恢复的永久形变。 4.蠕变: 当材料长期受载,尤其在高温环境中受载,塑性形变及粘性形变将随时间而具有不同的速率,这就是材料的蠕变。蠕变的后当剪应力降低(或温度降低)时,此塑性形变及粘性流动减缓甚至终止。 蠕变的最终结果:①蠕变终止;②蠕变断裂。 二.脆性断裂行为 断裂是材料的主要破坏形式。韧性是材料抵抗断裂的能力。材料的断裂可以根据其断裂前与断裂过程中材料的宏观塑性变形的程度,把断裂分为脆性断裂与韧性断裂。 1.脆性断裂 脆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基本上不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没有明显预兆,往往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快速断裂过程,因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防止脆断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2.韧性断裂 韧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及断裂过程中产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过程。韧性断裂时一般裂纹扩展过程较慢,而且要消耗大量塑性变形能。 一些塑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在室温下的静拉伸断裂具有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 3.脆性断裂的原因 在外力作用下,任意一个结构单元上主应力面的拉应力足够大时,尤其在那些高度应力集中的特征点(例如内部和表面的缺陷和裂纹)附近的单元上,所受到的局部拉应力为平均应力的数倍时,此过分集中的拉应力如果超过材料的临界拉应力值时,将会产生裂纹或缺陷的扩展,导致脆性断裂。虽然与此同时,由于外力引起的平均剪应力尚小于临界值,不足以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或粘性流动。因此,断裂源往往出现在材料中应力集中度很高的地方,并选择这种地方的某一个缺陷(或裂纹、伤痕)而开裂。 各种材料的断裂都是其内部裂纹扩展的结果。因而,每种材料抵抗裂纹扩展能力的高低,表示了它们韧性的好坏。韧性好的材料,裂纹扩展困难,不易断裂。脆性材料中裂纹扩展所需能量很小,容易断裂;韧性又分断裂韧性和冲击韧性两大类。断裂韧性是表征材料抵抗其内部裂纹扩展能力的性能指标;冲击韧性则是对材料在高速冲击负荷下韧性的度量。二者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三.突发性断裂与裂纹的缓慢生长 裂纹的存在及其扩展行为,决定了材料抵抗断裂的能力。 1.突发性断裂 断裂时,材料的实际平均应力尚低于材料的结合强度(或称理论结合强度)。在临界状态下,断裂源处的裂纹尖端所受的横向拉应力正好等于结合强度时,裂纹产生突发性扩展。一旦扩展,引起周围应力的再分配,导致裂纹的加速扩展,出现突发性断裂,这种断裂往往并无先兆。 2.裂纹的生长 当裂纹尖端处的横向拉应力尚不足以引起扩展,但在长期受应力的情况下,特别是同时

陶瓷的分类及性能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陶瓷材料 陶瓷、金属、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键不同。 金属:金属键高分子:共价键(主价键)范德瓦尔键(次价键) 陶瓷:离子键和共价键。普通陶瓷,天然粘土为原料,混料成形,烧结而成。 工程陶瓷: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材料,精确控制化学组成。 工程陶瓷的性能:耐热、耐磨、耐腐蚀、绝缘、抗蠕变性能好。 硬度高,弹性模量高,塑性韧性差,强度可靠性差。 常用的工程陶瓷材料有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硼等。 一、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显微组织 1、结构特点 陶瓷材料通常是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要结合键。 可以通过改变晶体结构的晶型变化改变其性能。 如“六方氮化硼为松散的绝缘材料;立方结构是超硬材料” 2、显微组织 晶体相,玻璃相,气相 晶界、夹杂 (种类、数量、尺寸、形态、分布、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可通过热处理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陶瓷的分类 玻璃 — 工业玻璃 (光学,电工,仪表,实验室用);建筑玻璃;日用玻璃 陶瓷 —普通陶瓷日用,建筑卫生,电器(绝缘) ,化工,多孔 ……特种陶瓷 -电容器,压电,磁性,电光,高温 …… 金属陶瓷 -- 结构陶瓷,工具(硬质合金) ,耐热,电工 …… 玻璃陶瓷 — 耐热耐蚀微晶玻璃,光子玻璃陶瓷,无线电透明微晶玻璃,熔渣玻璃陶瓷 … 2. 陶瓷的生产 (1)原料制备(拣选,破碎,磨细,混合)普通陶瓷(粘土,石英,长石等天然材料)特种

陶瓷(人工的化学或化工原料 --- 各种化合物如氧、碳、氮、硼化合物) (2) 坯料的成形 (可塑成形,注浆成形,压制成形) (3)烧成或烧结 3. 陶瓷的性能 (1)硬度 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 (高聚物<20HV,淬火钢500-800HV,陶瓷1000-5000HV) (2)刚度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塑料1380MN/m2,钢207000MN/m2) (3)强度理论强度很高(E/10--E/5);由于晶界的存在,实际强度比理论值低的多。 2 (E/1000--E/100)。耐压(抗压强度高),抗弯(抗弯强度高),不耐拉(抗拉强度很低比抗压强度低一个数量级)较高的高温强度。 (4)塑性:在室温几乎没有塑性。 (5) 韧性差,脆性大。是陶瓷的最大缺点。 (6) 热膨胀性低。导热性差,多为较好的绝热材料(λ=10-2~10-5w/m﹒K) (7)热稳定性 — 抗热振性(在不同温度范围波动时的寿命)急冷到水中不破裂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陶瓷的抗热振性很低(比金属低的多,日用陶瓷 220 ℃) (8)化学稳定性 :耐高温,耐火,不可燃烧,抗蚀(抗液体金属、酸、碱、盐) (9) 导电性 — 大多数是良好的绝缘体,同时也有不少半导体( NiO , Fe3O4 等) (10) 其它: 不可燃烧,高耐热,不老化,温度急变抗力低。 普通陶瓷

陶瓷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高分子091项淼学号17 陶瓷材料 陶瓷、金属、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 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键不同。 金属:金属键 高分子:共价键(主价键)+范德瓦尔键(次价键) 陶瓷:离子键和共价键。 普通陶瓷,天然粘土为原料,混料成形,烧结而成。 工程陶瓷: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材料,精确控制化学组成。 工程陶瓷的性能: 耐热、耐磨、耐腐蚀、绝缘、抗蠕变性能好。 硬度高,弹性模量高,塑性韧性差,强度可靠性差。 常用的工程陶瓷材料有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硼等。 一、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显微组织 1、结构特点 陶瓷材料通常是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要结合键。 可以通过改变晶体结构的晶型变化改变其性能。 如“六方氮化硼为松散的绝缘材料;立方结构是超硬材料” 2、显微组织 晶体相,玻璃相,气相 晶界、夹杂 (种类、数量、尺寸、形态、分布、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可通过热处理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 陶瓷的分类 ※玻璃—工业玻璃(光学,电工,仪表,实验室用);建筑玻璃;日用玻璃 ※陶瓷—普通陶瓷--日用,建筑卫生,电器(绝缘),化工,多孔…… 特种陶瓷--电容器,压电,磁性,电光,高温…… 金属陶瓷--结构陶瓷,工具(硬质合金),耐热,电工…… ※玻璃陶瓷—耐热耐蚀微晶玻璃,光子玻璃陶瓷,无线电透明微晶玻璃,熔渣玻璃陶瓷… 2. 陶瓷的生产 (1)原料制备(拣选,破碎,磨细,混合) 普通陶瓷(粘土,石英,长石等天然材料) 特种陶瓷(人工的化学或化工原料--- 各种化合物如氧、碳、氮、硼化合物)(2)坯料的成形(可塑成形,注浆成形,压制成形) (3)烧成或烧结 3.陶瓷的性能 (1)硬度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 (高聚物<20HV,淬火钢500-800HV,陶瓷1000-5000HV) (2)刚度是各类材料中最高的(塑料1380MN/m2,钢207000MN/m2) (3)强度理论强度很高(E/10--E/5);由于晶界的存在,实际强度比理论值低的多。(E/1

断裂强度的裂纹理论格里菲斯裂纹理论为了解释玻璃陶瓷等脆性材料断

断裂强度的裂纹理论(格里菲斯裂纹理论) 为了解释玻璃、陶瓷等脆性材料断裂强度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巨大差异,格里菲斯 (A.Giffith)在1921年提出,实际材料中已经存在裂纹,当平均应力还很低时,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已经达到很高值(σm ),从而使裂纹快速扩展并导致脆性断裂,他根据能量平衡原理计算出裂纹自动扩展时的应力值,即计算了含裂纹体的强度。能量平衡原理指出,由于裂纹的存在,系统弹性能降低,若要保持系统总能量不变,裂纹释放的弹性能必然要与因存在裂纹而增加的表面能平衡。如果弹性能的降低足以满足表面能的增加的需要,则裂纹的扩展就成为系统能量降低的过程,因而裂纹就会自发扩展引起脆性破 坏。 设有一单位厚度的无限宽薄板,对之施加一拉应力,并使 其固定以隔绝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在垂直于板表面方向上可以 自由位移,板处于平面应力状态。如果在此板的中心割开一个 垂直于应力σ,长度为2A 的贯穿裂纹,则原来弹性拉紧的平板 就产生直径为2a 的弹性松弛区,并释放弹性能,如图1所示。 松弛前弹性能的密度等于σ2/2E ,被松弛区的体积为πa 2。根据 弹性理论计算,释放的弹性能为: 裂纹所增加的表面能为 式中,γe 为表面能密度。 于是,整个系统的能量变化为: Ua 、Ur 及Ua+Ur 和裂纹长度的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如 果裂纹的长度对应于能量Ua+Ur 的极大值,裂纹就可以自发 的扩展(裂纹扩展,系统能量降低),因而裂纹自发扩展的能 量判据可表示为: ( 于是,裂纹自发扩展的临界应力为 对三维介质中钱币形裂纹进行过更精确的计算,也得出类似的结果, 只是数值因素略有 图2 裂纹尺寸与能量的关系

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Ti3SiC2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 Ti3SiC2同时显示金属和陶瓷独特组合的性质。然而,它的刚度和强度在1050℃以上迅速降低,这是这种材料的高温应用的主要障碍。为了提高Ti3SiC2的高温力学性能,锆,铪,或Nb被掺杂进Ti3(SiAl)C2。在室温时,锆,铪,或Nb掺杂的Ti3SiC2陶瓷与Ti3SiC2陶瓷具有相当的刚度,硬度,强度,和断裂韧性。然而,在高温下(Ti1-xTx)3(SiAl)C2(T=Zr, Hf, or Nb)的刚性和强度显著改善。(Ti1-xTx)3(SiAl)C2可以保持高温刚度和强度达到1200℃,比Ti3SiC2的1050℃高了150℃。 I. Introduction Ti3SiC2是吸引人的层状三元陶瓷Mn+1AXn的一员,其中M是过渡金属,A为IIIA或IVA族元素,X为C或N.其晶体结构可以被描述为通过硅层交错和Ti-C的层和Si层是相对较弱的Ti-C的层之间的结合。由于其独特的晶体结构,Ti3SiC2具有低密度,高弹性模量,耐损伤性在室温下,良好的机械加工性,并能抵抗热冲击和高温氧化。然而,低硬度(维氏硬度约4Gpa),低的耐磨性,和高于1000℃差的高温力学性能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为了提高机械性能,硬质陶瓷粒子,例如TiC,SiC和氧化铝分别加入钛碳化硅。与单片钛碳化硅相比,这些颗粒增强钛碳化硅基复合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弹性模量和维氏硬度,以及在室温下提高耐磨损性。然而,这些颗粒增强钛碳化硅复合材料也显示出在1000℃以上强度不满意的机械性能。例如,钛碳化硅-SiC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度高于1000℃迅速下降。 近日,大宗三元铝碳化物在系统中成功地合成和表征。它们的晶体结构可以被描述为通过Al3C2或(铝硅)4C3层交错的Zr-C层。由于过渡金属的碳化物和铝(硅)的碳化物非常保守强共价键合,这些锆的Al(Si)的-C陶瓷在室温下显示出相当高的硬度和刚度。硬度为大约ZrC的一半,但三至四倍该钛碳化硅的,并且弹性刚度为约80%-90%的ZrC那的。最重要的是,Zr-Al系(Si)的-C陶瓷的杨氏模量随温度缓慢降低,并且1600℃弹性刚度保持约80%在室温下的这一点。高度的刚度即保持在升高的温度下赋予它们作为极有希望的候选者用于在高温和超高温环境下的应用。另外,该含铌MAX相如Nb2AlC和Nb4AlC3,陶瓷也显示出了优异的高温机械性能。一般来说,高温刚性的劣化,强度以及蠕变多晶陶瓷的电阻可以由几个原因,包括晶界滑移,晶界的软化,并且位错运动引起的。我们以前的工作已经表明,有在最大相,锆- 铝(Si)的-C和Hf-的Al-C的陶瓷的晶粒边界无非晶相。这些结果已给出一个提示,大尺寸的过渡金属如锆,铪,铌和可在这些碳化物陶瓷的高温力学性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前的工作已经证明,掺杂Y,La和Zr的Al2O3增加了Al2O3抗蠕变性通过在晶界处形成强的化学结合的。如含锆,铪,铌的陶瓷具有优异的高温机械性能,预计钛碳化硅与锆,铪,和铌掺杂将增强钛碳化硅的高温机械性能。批准这一假设,在本工作中,我们制备ZR-,HF-Nb-掺杂,并通过原位热压/固- 液反应法,并在室温和高温下测得的机械性能。正如我们将展示在后面的章节中,该ZR-,HF-,以及Nb掺杂TI3(的SiAl)C2的室温机械性能接近TI3(的SiAl)C 2,而高温机械性能大大提高,其中突出了新的途径,在高温下,以改善最大相的机械性能。 I I . Experimental Procedure 锆掺杂的TI3(的SiAl)C 2散装材料具有不同的Zr含量为1,3,5,7,8,和10原子%是由原位热压/固液钛的反应(99%,300制成目),锆(99%200目),硅(99.5%,400目),铝(99.5%,300目),和石墨(99%,200目)的粉末。在所有的样品中,约5原子%的Si,以消除的TiC杂质代替铝。根据目标组合物的混合粉末,在300rpm用无水乙醇和玛瑙球在玛瑙罐的速率匀化在行星式球磨机15小时。然后,将磨碎的粉末进行干燥和热处1560在流动氩气氛下,30兆帕加压1小时,并随后进行退火在14000.5小时。铪-以及Nb掺杂TI3(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