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内容提要: 汉字除了具有各种文字的共同功能之外,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珠功能。文化功能就是特殊功能中的一种。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人们在利用汉字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的特殊价值,通过拆字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奇巧,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 汉字形体结构文化功能传统思维

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作为一种书面语言交际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语言性的独特功能。因此,古人常常在文章中借分析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等。《世说新语·捷悟》中记载了曹操与杨修(杨德祖)的三则故事:

4

1.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在建造相国府的大门,刚架好门椽,曹操亲自出来观看,叫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毁。拆完以后,说道:“‘门’中加了一个‘活’字,就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有人馈送曹操一杯酪,曹操稍稍吃了一点,就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拿给众人看,众人不解其意。依次轮到杨修,杨修拿过来便吃,说道:“曹公教每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

3.魏武帝曹操曾经从孝女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在他旁边。看见碑的背面写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对杨修说道:“理解吗?”杨修回答说:“理解。”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道,“我已经想出来了。”叫杨修把自己理解的另外写出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色之丝,在字当中,是个‘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个‘辞(古作辤)’字:这就是‘绝纱好辞’啦。”曹操也把自己理解的写下来,与杨修的理解完全相同。以上故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结构形式表情达意,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以形表义,是汉字造字表词的基本原则,有其内部特点和规律,传统有“六书”之说。然而使用汉字的人们不完全依据“六书”和文字学理论,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意愿,对汉字形体进行离析拼合,借以隐匿或附会其用意,施展了各自的智慧和幽默。

5

明朝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杨溥,字弘,曾任翰林学士。幼时家贫,地方官要其父亲服役。因其父年老体弱,他再三向地方官请求减免。地方官出了一个上联曰:“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图(繁体为“圖”,外是一个大“口”字,内有三个小“口”字。)地方官用此字形,说明在他们的统治范围内,就必须服从他们管辖。杨溥听了,即刻对道:“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伞(繁体为“傘”,上是一个大“人”字,下面有四个小“人”字。)杨溥也利用此字的字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婉转地说明了自己的请求。地方官受到杨溥的恭维,又见他父亲确实难以应役,也就罢了。

汉字的文化功能,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认识。就广义来讲,汉字是为了记录语言以消除其交际中的时空障碍而创制的,其语言交际的基本功能,以及一切功能都可以视为其文化功能。传统的汉字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其研究已有深厚的传统和积累,而对汉字语言功能以外的文化功能却重视得很不够。从狭义的角度看,汉字的文化功能应侧重研究其语言交际以外的文化功能。根据刘志基同志的研究将这种文化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信息的蕴涵,二是文化现象的塑造。前者发韧于汉字的创制,后者则与汉字的使用相联系。对前者刘志基同志在《汉字文化综论》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具体典型的文字材料的考证来探求汉字文化蕴涵,充分展示了汉字的这一文化功能。其实汉字在各个文化领域都会产生能动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而这种作用和影响又决不仅限于其

6

语言交际的范围之内。这样,汉字的文化功能的发挥就会在各个文化领域中形成自己的一方独特天地。因此,汉字除了具有各种文字的共同功能之外,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殊功能,文化功能就是特殊功能中的一种。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由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以及受拆解字体风气的影响,人们在利用汉字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的特殊创造价值,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奇巧,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汉字与字谜:字谜跟汉字的字形或字音或字义直接相关。同其他文字相比,汉字为谜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它风趣幽默,别具一格。字谜的谜面和谜底之间关系多种多样。有的是综合利用字形、字音、字义间的关系。例如: 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谜底为“日”。

更多的是利用字形结构、笔画关系。例如:

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一山又一山,三山皆倒悬。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谜底为“用”。

一边喜雨,一边喜风,喜风怕水,喜雨怕虫。谜底为“秋”。

7

生员与和尚口角,和尚不成和尚,生员不成生员。谜底为“赏”。

还有的利用错觉造成字谜。例如: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止宜在下。谜底为“一”。

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谜底为“至”。

汉字与诗歌:汉字与诗歌的关系,主要在于汉字对诗歌形式的影响。中国的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近体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为什么诗句的整齐要以字为单位呢?这和汉字的形体有关。要求诗句长短整齐,即在每一句诗中都包含同样的字数,达到后来成了某些体裁的固定规矩。例如律诗、绝句。近体诗除了字数和押韵更加严格以外,最重要的特点是要求平仄对仗。近体诗的平仄和对仗也与汉字有关。有时候诗人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来协调诗句的平仄。在诗句对仗中有两类和汉字直接有关,一是“偏对”,一是“借对”。因介绍这方面的文章书籍很多,就略去不谈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几种体裁是和汉字有密切关系。这就是:回文诗,离合诗和神智体。

回文诗的特点就是顺着读倒着读都可以成诗。例如:宋代钱惟治的一首《春日登大悲阁》:

8

碧天临阁迥晴雪点山亭夕烟侵箔冷明月敛闲庭

这二十个字以任何一字为起点,顺读或倒读都可以成诗,这样可以成五言诗四十首,每首都押韵。

离合诗是先把字拆成偏旁,然后把两个偏旁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例如:《红楼梦》第五回: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里“凡鸟”是“鳯”(凤)的拆字体;“二令”合为“冷”;“人木”合为“休”,表明贾琏对王熙凤的态度由听从到冷淡,最后休弃。宋人刘一止的一首离合诗更典型,全用拆字为句:

日月明黄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

神智体更为特殊,例如苏东坡的《晚眺》诗(原文略)。

9

汉字与书法、篆刻:书法和篆刻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汉字为书法、篆刻提供了广阔的内容,书法、篆刻使汉字长出了艺术的翅膀。文字与书法、篆刻有本质的差别,却又总是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这是工具与艺术的结合,是三种智慧的完美结合。从欣赏角度讲,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一般都是平面的:书写或拓印在纸上。但与书法相比,篆刻这一手段又赋予汉字以立体的艺术活力。文字为书法、篆刻提供了基地,书法、篆刻又美化了文字。因此,在我国汉字的形体上,负载着浓重的美的积淀,这是高度艺术和文化的表现。

汉字与对联:对联既是汉语的艺术,更是汉字的艺术。它是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对联实用范围广,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多种不同的用途。种类多样,春联、婚联、寿联、门联、堂联、挽联、交际联、谐趣联、讽喻联、名胜古迹联等;载体多样,纸、绢、布、竹、金属、玻璃等;写法多样,真草篆隶不拘;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求,写法多样。可以说,对联已成为集诗、书、印装(雕刻装修)为一体的汉字文化特有的综合艺术品,是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

拆字在对联中的运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粤剧《乔小姐三气周瑜》中所用对联为:“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上下联不仅平仄严格,对仗工整,而且合乎拆字和同偏旁。香港电影《三笑》中用来表现唐伯虎敏捷才思的一副对联是:“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樱;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此联巧妙之处,在于上联把“十口心”三字合为“思”字,下联将“八目尚”三字合为“赏”字,而又串成一气,文义通畅。又如:

10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之后,某“洋儒”又妄图站污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出了副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中国人民以“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巧用同偏旁字型给予回击,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犯我国国土的罪行。文化革命期间,正当“四人帮”猖獗之时,有人也引用这副对联讽刺他们:“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心肠。”利用字形的部首、偏旁等构件,形象而又深刻地勾画出“四人帮”的狰狞面目。

汉字与名字:中国古代姓、氏、名、字的享有权和个人的身份、地位、家族、职业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使用汉字作为姓、氏、名、字的记录符号时,都有许多的讲究。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和文字有关的姓氏名字文化。中国人特别看重自己的姓名,因为改了姓就意味着换了祖宗,这是莫大的耻辱。以起名字而论,古有“幼名冠字”之说,“男子二十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古人有名有字,通常自呼称名以示自谦,称呼他人字而表敬意。“名”和“字”一般是有某种关联的。所谓“由名省形制字”即属其中之一,就是将表示某人“名”的那个字进行一定的字形省减,来构成他的字。如孔鲤,字伯鱼,字中的,“鱼”取自其名“鲤”的左半;清人姚堃,字子方,字中的“方”取名中上部二方之一。又有离析名的字形而制字的命字方法,清人林侗,字同人,清人姚健,字建木,明人章敞,字尚文等等。还有离析姓的字形而命名。如著名作家老舍,姓舒,将“舒”字离析为“舍”、“予”二字作为名;作家张长弓,名“长弓”也是姓“张”的拆分。另有增减姓的字形而作名。增姓为名的如魏巍、李季、林森等;减姓为名的如聂耳、阮元、伊尹等。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将姓氏用字拆卸组装的做法,两汉时代就已出现了。《汉书·王莽传》

11

中将“刘(劉)姓分解为“卯、金、刀”。从此人们习惯将姓氏字分解为若干部件了。经过千百年的积累,不少常见姓氏都有了离合组装的固定模式。例如:

言午许双人徐双木林双口吕日曰昌口天吴耳东陈立早章日月明木子李三画王三点汪古月胡木易杨人可何二马冯三耳聂……

这种文字离合拆装,不是以文字学家的标准去分析的,这是民间的实用文字学。人民群众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容易区别,并不去严格地

讲求文字的结构。

避讳也与汉字有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习俗。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在书面上直接写出,口头上也不能直接称呼。这种制度创始于周代。因此,按照避讳制度不敢对人“直呼其名”,也不敢“指名道姓”,否则还将导致杀身之祸。汉字有非同寻常的功能,应变能力强。可以利用同义字、同音字相代,还可以用缺笔画、拆字、改读、形似字、增加偏旁等方法避讳。所以唯有汉字能够应付这一特异的习俗。

12

中国的游艺,同其他文化活动一样,总也离不开汉字的参与,于是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文字游戏就是以汉字为材料,制作出各种别具风趣的字谜、联语、隐语、酒令、测字、谣谶、藏词、双关语、离合诗、歇后语、民俗合体字等等。下面仅择其几种作一介绍(有的已在前文介绍)。

据说唐玄宗宰相令狐綯曾率军经过扬州大明寺,见到廊壁上题有一首四言诗为:“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二梁四柱,烈火烘燃,除却双折,两日不全。”令孤綯开始百思不解其意,后来喝大明寺水所泡的茶时,才悟出这是一句隐语:“大明寺水天下无比”。(“一人”为“大”字;“二曜”是一日一月,合为“明”字;“尺一”是十一寸,即“寺”字;“冰旁”去“点”为“水”字;二人相连为“天”字;“不欠一边”为“下”字;“二梁四柱、烈火烘燃”为“燕”字;“两日”除去“双折”即“比”字)。又如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六》记:“陈祭酒询,字汝同,松江人,善饮酒。酒酣耳热,胸中有不平事,每对客发之。人有过,面语之,不少贷。

在翰林时,尝忤权贵,出为安陆知州。同寮饯之,或倡为酒令,各用二字分合,以韵相接,以诗书一句终之。陈学士循之:‘轟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高学士谷云:‘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陈云:‘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黜。”,其中三个酒令都以字形分合方法创制。还有利用拆字构成歇后语,例如:

13

自大一点——念个臭

王字少一横——有点儿土

心字上头一把刀——忍了

老字撅屁股——考起来了

七字头上加两点——抖(斗)出弯来了

王奶奶跟玉奶奶——差一点

社会上还存在一种相当特殊的“文字”,这种文字有人叫“团结字”,有的称“民俗合体字”。(具体例字因打印困难略,请阅李元强《民俗中的合体字调查小记》,载《国风》第一卷第五期。上海民俗文化学社1989年版。)(何:招财进宝)严格地讲,这类现象不该算字,因其内容包含着词组或句子。我们要研究的是这种民俗合体字,除了表示特定的意义之外,还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功能。表现了人们追求吉祥富裕,追求对衬、平衡的视觉美感的文化心态。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一书中指出:“汉字储存信息的结构场和认知者的心理场之间同样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会产生视错觉,产生歧解、误解。我们要研究的是,误解中也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功能。”又指出:“字形误解当然是错误的,但不能说错误的东西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学术判断与价值判断不能画等号。从价值判断而

14

言,字形结构的误解可以传达结构以外的文化信息。”特别是古代谣谶、测字中的字形离合,往往是有意制造“误解”。我们可从误解看政治意图、神话思维、迷信思想、古代习俗、求吉避凶的文化心态等。这方面的文章很多不再赘述。

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是密切关联的,彼此相互影响,共同体现出汉民族的文化特征。由于汉字构形是以古人的视觉、触觉为中心来取象,而且有时取象角度不同,视觉和触觉不同,所以汉字的不同角度的取象造字必然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特征。如古文字“人”,是人的侧立外形,正像鞠躬行礼,看出做人要彬彬有礼,反映出中国自古强调“礼”的社会现实。又如古文字“夫”,本义为成年男子。字形表明古代男子头上也留有长发,而且要有簪子来固定头发或帽子,反映出古代成年男子束发插簪的习俗。可见具象性是以形表意文字的主要特点。从汉字形体结构,实物象征和会意,我们可以体悟到古人造字的思维过程。

汉字是以具体图形代表抽象意义的。如古文字“塵”(尘),指鹿群走过扬起的尘土之义。但是“塵”字并不只指鹿群扬起的尘土,别的动物走过扬起的尘土也叫“塵”。又如“逐”字,像人追豕之形。但是“逐”字并不限于只追逐豕的意思,凡追逐动物都叫“逐”。古人在造字时,往往就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意思,反映了意象思维,这种思维是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意义的。

15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经验综合性,它倾向于对事物作经验的整体把握。那些没有事物可画的抽象概念,可用直观的可感知的构形表现出来,包括抽象名词、方位词以及动词、形容词等。古人以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以整体直观思维方式出发运用联想、象征、比喻等方式,对事物整体内部各部分关系进行综合思考以及不同字形表示不同意义。比如“左右”等方位词,没有实物可象,因此只能采用间接表达方式造出象形字,用人的左、右两手来表示方位。又如形容词“甘”,《说文》:“美也。从口含一。”指事,表示舌头所在的地方,舌头能辨别味道。这种抽象的方式所造出来的字都成了直观的,人们可以凭视觉感知出来,这种构形不仅要有生活经验,而且反映出汉民族重视整体直观、重视综合分析的思维特点。

整体性思维方式擅长于把握统一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使得汉民族习惯于讲偶成对。汉字结构追求对偶性,一个汉字多由两个字符构成。汉字的构成方式,传统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说。这四种造字方式使用频率不同,其中形声字时代愈后,使用频率越高。大量的形声字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构成,分为二元结构。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它的文化功能分布在音符的层面和义符的层面上。汉字这一特点的形成,与汉民族讲偶成对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密切相关。

古人用阴阳认识万物。形声字最适应于这种传统思维方式来认识。形声字内部有形旁和声旁的对立,这对立的两面构成了一个形声字的整体。就多数形声字来说,形旁在左而声旁在右。秦汉以前的人认为,居于右者为尊,居

16

于左者为卑。尊者为阳,卑者为阴。就多数形声字来说,是声旁为阳,形旁为阴。正因如此,居于左侧的形旁常发生变形,同是一个“邑”,当它在“都”,“鄢”等字中作形旁时就发生变形,而当它在“浥”、“挹”等字中作声旁时就不发生变形。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形声字比重的上升,与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不无关系。

汉字绝大部分是合体字,合体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的结构最能体现辩证思维。辩证思维认为有无、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对立面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它不是仅重视这些对立面的某一侧面而忽视另一面,而是持调和折中的方式。单纯表意字和假借字都是走极端,不符合中庸精神。形声字的字形既反映语素的意义,也反映语素的声音,形声并列,调和折中,这样的字符合古人“中庸”的文化精神。同时汉字形体,特别是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相互对称构成一种平衡美,反映了汉民族以平衡对称为美的审美观念。汉字中每一种字体的结构形式,都有其内部平衡律。汉字一字占一小方格,字形结构是那样匀称而整齐,方形汉字具有平衡、对称的特征。这一汉字特点的形成,与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都有关。总而言之,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具有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

17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文化 ----一笔一画下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我们天天都在学汉字,写汉字,但是,你可曾知道,一笔一划都有它的故事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对于汉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汉字?如果将之理解为简单的一笔一画,那就太肤浅了;如果将之复杂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如果将汉字神秘化,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甚至我会怀疑,你并非中国人。那么,汉字是什么?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体字、玛雅文字)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从汉字自身特征看,字形本身确实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一个字,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读音,但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言中的意义。如:休——休息;采——用手采摘果实。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文明”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外来词。在我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单音节词。与“武力”相对而言,是“文德教化”的意思。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出自刘向《说苑?指武》。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汉字的字义系统是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其中有客观成分,也有特定文化的影响因素。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在第二方面。汉字是依据词义来构造字形、追求形义统一的文字。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的构想和设计,而古人的构想和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 中华文化因为有了汉字这一载体而得以源远流长,对于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来说,其与汉字的关系则是微妙而复杂的。汉字记录着思想,而汉字本身又带有一种思想。所以说,汉字不仅仅充当着记录思想的角色,汉字本身也反映着某种思想。 从汉字造字法来看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身并没有表音的标志这说明汉字是纯粹表意的,没有部首语言制约,是记录人们的思维、意识、观念的符号。因此汉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汉字都能独立反应生活中的一种现象,都有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汉字能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思想。 汉字能反映出一个故事,一种思想。我们学习汉字与文化,也就是学习一个时代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宗法制度、婚姻家庭、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以及自然等等。上面提到的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摘要: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语言与文字的符号具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功能。汉语具有语音、语法与词汇三个方面的特点;汉字的特点则包括高频字集中、形声字多、单音字多与构词潜力大。传播功能、确证功能与镜像功能是汉语与汉字所具备的三大文化功能。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物体。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关键词:汉语汉字文化特点功能 1汉语,中华文明传承的媒介 1.1汉语的特点 1.1.1语音方面 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汉语的语音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因此,汉语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1.1.2词汇方面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汉语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语素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石——石头”。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彩色电视机——彩电”。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 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1.1.3语法方面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例如英语“She loves me”和“I love her”,同是一个代词“她”(或“我”),做主语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 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 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 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 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 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 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 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字常识完整版

汉字常识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现代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现代汉语的历史与特点班级:星期一七八节 姓名:吴蕾学号:2009119114 院系:美术学院 语言总是属于一定的社会或民族的,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汉民族的语言就是汉语,它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传播起过巨大的作用。汉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由于使用汉语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汉语成了国内各民族之间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也是国际上代表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在世界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汉语在东方文化史上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东亚、东南亚邻邦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汉语和汉字曾随着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一起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一直到现在,汉语词汇在这些国家的语言里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构成了这些语言的基本词汇里非常大的一部分。这些国家的古代历史文献大多是用汉字记载下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渐提高。1973年,联合国大会把汉语列为联合国的6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其他5种分别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2. 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与文化背景 现代汉语是近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近代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发生: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 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但是在古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理学院 工程力学0901 刘英芝 2011年5月14日 汉字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着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颇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

100个汉字的文化意义之一

100个汉字的文化意义之一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 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汉语汉字特点及其文化功能 上传

汉语,汉字的特点及其文化功能 摘要:中国特有的汉语汉字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有历史文化。汉语汉字的特点有其存在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最终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完善也从未离开过汉语汉字的支撑。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汉语汉字在文化的发展和表现上有着不可缺少的功能和意义。 关键字:汉语汉字语言特点文化功能 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很难说存在文化;而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的众多方面。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1 汉语汉字的特点与现实 1.1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而这文化的表达与体现正是由汉语和汉字来实现的。由于过去将有声语言放在第一性,“字”的音和义都被视为对语言的记录,亦即字本身只有形。这其实是西方拼音文字的理论。它不符合汉字的事实。在汉字中,“一个字有形而无声就不能叫做…字?”。许国璋认为[2],“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这种“常识性说法”,“适用于历史的某一时期,不适用于信息时代”。他在论述汉字的区别性特征时更进一步指出:“我们非常惊讶,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语言研究者,在狂热地鼓吹废弃汉字、代以拉丁字母拼音的时候,那样不经意地将语言的区别性原则置诸不顾。中国青年中对汉文化那样缺乏‘我是此根生’的从属感,这个祸是谁闯的?”许国璋明确指出:“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是既表意又标音的文字。古人没有弄错,是说古人误以文字为语言的研究者错了。” 1.2另有一些学者,讨论了从图画到文字的变迁这个问题。布龙菲尔德在他的《语言论》中指出,一个图画到了已经约定俗成时,我们不妨称之为字。一个字是一个或一套固定的标记,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描绘出来,因而人们也按一定方式起着反应。这种习惯一旦建立以后,字跟任何特殊实物的相似之处就是次要的了。由于语言毕竟是我们画不出来的那些事物的一种互相交流方式,所以图画使用者到了某个时候便按照口语用词来安排他的字符,用某个字符代表口语片段的某一部分。真正的文字少不了这个前提。于是,有些字既代表一个可以描绘的事物,又代表一个语音的或语言的形式;

5.5课文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了解汉字文化五单元第5课时总课时53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Ppt 教学过程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材料”。 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 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 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 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主读文章。

汉字与文化的传承

坚守汉字文化血脉任重而道远 大河岸小学胡丽红 “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不容迟疑”、“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程迫在眉睫”……从2009年至今,书法家出身的苏士澍,在全国两会上的呼吁几乎都围绕“汉字”、“书法”、“文化”等关键词展开。欣慰的是,在苏士澍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呼吁下,全国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在2012年9月1日变成现实。今年年初,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汉字可谓居功至伟。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古代中国文明得以不间断延续至今,作为文明承载主体的汉字无疑发挥了主要作用。一直以来,汉字手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崛起之后,汉字书写的方式逐渐多元化,键盘打字某种程度上逐渐代替了手写,因而“提笔忘字”正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不知不觉中,对汉字的忽视已开始损及其文化命脉。 忽视汉字文化而导致“伤及文化命脉”的说法看似危言耸听,但却真切反映当前漠视汉字及汉字文化艺术而导致的不利局面。汉字不仅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就体现为一种文明。“六书”从不同侧面昭显古人对天地万物从认识到摹写的文化心迹,汉字形态变迁过程则蕴涵了华夏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等嬗变的历程。基于汉字的书法创作,则是对文明底蕴的艺术激扬。或飘逸俊朗,或厚重古拙,或端庄大方,或跳脱活泼,书法艺术已超越了汉字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特质,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人文之美。 平心而论,当前对汉字的读、写、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拿央视“汉字听写大赛”来讲,一些本来熟悉的汉字,却突然笔下卡壳,单单“癞蛤蟆”三个字就难倒不少“英雄好汉”,更遑论“沆瀣”“龃龉”“逶迤”等较为繁复的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人将“掣肘”读作“制肘”,将“拾级而上”和“拾金不昧”中的“拾”读成同一个音。经常阅读港澳台地区媒体文章的人可能有印象,其文中经常出现诸如“在在”、“播迁”、“挽毂”等古意盎然的词汇,我们理解尚有障碍。更别说应用裕如了。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对于汉字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 (商)(周)(秦)(汉)(汉末) 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浅析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浅析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班级国教151 姓名郑淑婷学号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饱含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中国是一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人口众多的国家,方言方语复杂多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汉字在维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华上下五千年由最远古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到隶书楷书中的音形义的不同组合来承载。本论文从汉字的结构特点、谜语、对联以及拼字的角度来探讨汉字特有的文化功能,从而充分展示汉字文化的奥妙。 [关键词]汉字、结构、文化功能 语言以及文字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换而言之,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字都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同时语言与文字也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了解语言和文字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和文字。 1.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字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文化功能,确为世界文字体系中所独有。汉字的结构特点,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其独特的功能,其独特的结构在世界文字中为中国独有。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用字法”包括,转注和假借。 一个汉字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同样,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汉字的字根组成法推断出这个未知文字的含义。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如旦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如日和月组合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如人和言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 汉字组成的字根空间配置对字义有影响;如同样是“心和亡”的合体,左右组合是“忙”,上下组成是“忘”,排列不同,意义不同。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显著标志,并对其他国家的文字和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独特造字法的特有风格,确实是世界文字体系的独有。 2.汉字的文化功能

第二届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卷(附答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字理教学研究中心 第二届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卷 单位:(注明省市)姓名: 电话:邮编:邮箱(或QQ): 满分108分,本卷得分() 一、综合判断填空题(28分) 1. 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设置了( 540 )个部首,到了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字( 47035。另说加上古文字49030)个,部首减至214个。现代常用字一般为3500个。 2. 《说文解字》之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在这里,“文”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是指(独体)字,“字”是指(合体)字。为了称说方便,人们又常常把《说文解字》简说成《说文》。 3. 商周及春秋战国时锲刻在青铜铸造的钟鼎等彝器上的古汉字是(“金文” 或说“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书同文”的汉字字体是(小篆)。 4.在汉字的“六书”中有“四体二用”之说,“四体”指四种基本的造字法,即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指两种用字法,即是(假借、专注)。 ▲异体字就是一字多体;繁简字就是一字两体,一繁一简;古今字就是先后产生的、义同形异的字,产生在前为古字,产生在后为今字。辨别下面每一对字的类别: 6.在“北—背、然—燃、队—坠、止—趾、益—溢、惭—慙、景—影、匡—筐” 中, 不属于“古今字”的是(惭—慙)。 7.在“醫—医、鄉—乡、和—咊、聲—声、東—东、寧—宁、廣—广、鄧——邓” 中, 不属于“繁简字”的是(和—咊)。 ▲“反切法”是古代的一种拼音方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方法是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及声调进行拼读。如“鼐”,是“奴代切”,也就是取上字“奴”的声母“n”,下字“代”的韵母及声调“ài”,拼读成“nài”。 8. 黏,女廉切——取上字“女”的声母(n),再取下字“廉”的韵母及声调(ián),拼读成(nián )。 9. 糶,他吊切——取上字“他”的声母( t ),再取下字“吊”的韵母及声调(iào),拼读成(tiào )。 ▲“省声”是形声字声旁为构形美观而省掉某些部件。如“豪”《说文》表述为“豕形,高省声”。意为“豪”是用“豕”作形旁,“高”作声旁,但“高”与“豕”上下叠合字形太长显得不美观,竖行排列时甚至容易误读成“高豕”两个字,为使其形成方块形状,于是声旁字“高”省掉下面的“口”嵌入“豕”就组成了“豪”。辨析下面省声的形声字: 10. 恬,(忄)形,(甜)省声。 12. 珊,(玉)形,(删)省声 ▲“亦声”就是会意兼形声字。如“婚”字,《说文》表述为“从女从昏,昏亦声”。婚嫁自然从“女”,古时嫁娶拜堂多在黄昏之时,所以又从“昏”旁,这是会意造字法。但是“昏”又表示读音兼任声旁,因而“婚”字就具有会意兼形声的特点。 13. 在“劲、请、湖、伙、态、问”中,属于“亦声字”的是(伙)。用《说文》的表述即是:(从人从火,火亦声)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内容摘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象形和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结构有这独特的魅力和功能,本文就从汉字的结构特点这一角度来探讨一下汉字的特有的文化功能,从而展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 汉字特点文化功能 汉字作为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字,记载和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不少其他国家的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汉字的独特的造字方法所显示的形体风貌、特有风格,文化功能,确为世界文字体系中所独有。汉字的结构特点,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其独特的功能,其独特的结构在世界文字中为中国独有。 一、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常说的仓颉造字,不过只是个想像的说法。其实汉字是出于许多先人的智慧,经过数千年不断的演化和发展,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自殷商的甲古文(公元前两千多年)经金文、篆文、隶书,其间经过商、两周、战国,以至秦汉(西元前约100年),两千多年的过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汉字的演进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汉字在中国社会里的地位,与时俱进,所起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直至汉朝初期形成和发展出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來的。楷书也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正体字”。楷书把汉字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科学化的新层次,完全脱离了象形的拘束,成为多元化达意的结构。因为楷书的结构工整、清晰,由楷书的结构上可以更清楚的表达出形、声、意的多重达意的功能。譬如“忍”字是“刃”和“心”构成的,把一个抽象的意思,用一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研究的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要求,基本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32学时 授课方法:看视频,课堂点评 教学资源:多媒体,互联网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汉字文化研究 1、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为什么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 1、语言的要素分类: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2、汉字产生的背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语言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历代学者对人类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 (1)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尚书序疏》:“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 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 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 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 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 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 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 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 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 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 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 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 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 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 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 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 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汉语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汉语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语言文字 我们知道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记载流传下来,同时它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想对中国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就不能不了解汉语汉字的历史、特点及其文化功能。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一)汉语的历史 大家认识这些字吗?兵本义:兵器,武器。它是个会意字。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双手,象双手持斤。汉字经过历史的演变,一步步形成了今天的样式。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有三个要素:词汇、语音、语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汉语发展史上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言文是脱节的。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是,汉语的书面语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一直用的是文言,它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一般把文言称作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文言)和现代汉语(白话)是汉语的不同阶段,两者的差距很显著,但是它们之间的关联也十分明显。古今汉语语法有一部分完全一样或大同小异:一般是主谓宾结构。至于词汇和语义,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基本词汇是相当稳定的。例如,《论语?子罕》:“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这句话的词语意义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不同的地方只有两点:第一,“智(知)、仁、勇”三个字加“者”后,组成名词短语,指具有三种不同品质的人;第二,单音词到现代汉语中都能以双音词来对应:“惑对应为迷惑,忧对应为忧愁,惧对应为畏惧。”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这两点相异之处,也是可以沟通的。“者”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代词,可以和任意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现代汉语里,它虽已不是代词了,但是,用它组成的名词仍有不少,如读者、记者、学者、弱者、老者等等,这是在构词法中保留着古代汉语遗存。 因为词汇是变化最快的,所以我们主要说说词汇的发展历史 1.词义的变化 由于社会变革、近古文学作品的传播,词汇在古今义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的变革包含了改朝换代、政治维新、文学运动、风俗的变迁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无不丰富着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的语言注入新的元素。近古以来,白话体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文言词汇转换成白话文词汇后,意义便发生了变化。到了近代,外国语言进入中国,中国人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外国名著,新的词义也会产生。贯穿古今的语言传承与发展,最终造成众多词汇古今意义的分化。 词汇在古今义上的变化,可以归纳为四类: 第一,词义扩大,指的是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外延扩大。如,河,古义是指黄河,今义是北方的河流;江,古义仅指长江,今义是南方的河流;睡,古义是坐着打盹,今义可指各种姿势的睡眠;国,古指京都,中原地带,今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 第二,词义缩小,词所表示的概念外延缩小了。如:子,先秦时期泛指孩子,今义仅指儿子;丈夫,上古指男子,今义仅指女人的配偶;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是令人恶心的气味;谷,古义是五谷的总和,今义仅指小米未脱皮的状态。

最中国的汉字——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最中国的汉字——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 学校景观雕塑《景苏》三年前已设计完成。为迎接市上十佳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评估,工程紧锣密鼓地实施。但到最后阶段,以书简为背景的内容却是空白。于是,我受托设计,由于时间急迫,方案几经改换,最终决定使用2010年10月《中华遗产》杂志社评出的“最中国汉字——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但是,网上提取的信息几乎完全错误,幸亏及时发现,否则刻上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耗时8个小时,想尽一切能想到的办法,几乎在网上辗转全国,终于在下午5点收到杂志社传来的邮件……今天,雕塑已完成,成为唯一由《中华遗产》杂志社授权的作品,备受师生喜爱。由于各位专家对所选字的解读详略不一,博主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补充或改编。分五个部分与大家分享这一中华文化。感谢《中华遗产》杂志社的大力支持。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