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建议》

《浙江省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建议》
《浙江省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建议》

浙江省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建议30条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和小学阶段分级目标要求。熟悉全套教材及相关资源,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排体系。重点研读任教年级教材,明确分年级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基础,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第2条加强文本解读,关注情境图语境信息。明确单元各板块功能和教学目标。注意单元话题及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中的滚动和复现。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教材,有时可以打破单元顺序,也可利用多种教材及资源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拓展,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第3条以单元为整体分课时编写教案。教案设计要针对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单元各教学板块的资源,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媒体准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课时目标应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目标设定要具体,可检测,防止拔高。教学过程要注意任务设计,体现生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第4条学生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备课应重点分析授课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注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和活动时间,关注学生语言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实践过程和语言能力形成的体验过程。借力校本教研团队,开展学生研究,淬炼独立备课能力,在预设的基础上重视课堂生成,提倡二度备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课件利用要适当,使课件真正为教学服务。

第5条在书面备课的基础上,加强实战备课。对在课堂或学生面前要呈现的说唱、表演、视听、读写等教学内容提前进行学习和演练。应该反复聆听、仿读教学录音,改善自身语言面貌,尽可能呈现给学生标准优美的语音语调;要注重板书的过程设计和书写的示范作用,注意教材人物和角色的演绎,努力使教学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6条根据教学目标精选和设计作业内容,用好课堂作业本。合理安排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体验作业。三、四年级以听说模仿、口语活动为主;五、六年级在听说朗读的基础上,加强读写练习,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将听、说、读、写的活动练习有机贯穿于教学过程,保证学生每堂课有 1 0 分钟左右的时问进行练习。教师应进行课堂面批,分层提供帮助。作业评定可采用口头评价和简单的书面反馈语,做到表扬鼓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7条课堂是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的重要场所。教师要积极营造快乐、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发展实际,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开口,投入表演;采用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师要控制自己在教学中的话语权和表现欲,避免过多关注少数优秀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以及自我展示的时间和空间。

第8条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实物、图卡、简笔画、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运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体验、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语言做事。创设情境应注意主线分明,脉络清晰,有利于语言学习的顺利开展,避免情境创设过分豪华复杂,忽视语言运用的现象。

第9条教师面对教学材料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时,除提取语言新知外,应关注语言材料的功能,理解文本内涵,提炼语言材料的意义;应结合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真实生活,结合话题整体创设语境,关注语言结构、功能与情境的一致性,在整体语境中随着话题的深入与铺展,积极带动旧知,对新的语言材料提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不断滚动运用的方式深化拓展话题,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第 10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让学生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做事情的活理,让活动成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载体。活动应契合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多项感官参与,体现语言运用;活动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体现梯度,简便易操作,注重学生参与广度;活动示范要到位,活动成果有展示,对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表现应进行及时评价反馈。

第11条积极采用型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设计合作任务,留足合作时间,并在课堂中及时观察引导,避免出现小组活动中不使用目标语,部分学生游离与部分学生“话语霸权”等现象。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养成积极参与、大胆表述、认真倾听、及时回应、资源共享等良好的合作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发展的机会。

第12条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教师要发挥小学生语言敏感性强、乐于模仿的特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示范发音的习惯,先听模仿,再说实践,使其充分感知英语的语音语调特点。同时培养听的策略,如预测和推理、抓住关键信息等。明确听前、听中、听后任务,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说的练习。要明确视听要求,精选视听材料,保证视听时间平均每周20-25分钟,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发挥视听媒体对学生良好的语音语感形成的积极作用。

第13条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兴趣与能力。口语训练时,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帮助学生产生表达的动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对话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结合话题运用单元的核心句型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说”;要凸显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课本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真实、自然的表达,准确性与流利性兼顾;同时渗透交际礼仪,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第14条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词汇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音、义、形,并且能够在系活动中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利用自然拼读法教学词汇, 使学生掌握一般发音规律,提高认读、拼读能力;让学生在语境和语篇中感受词汇的语用功能,设计有一定意义和目的的综合性词汇语用活动,对学生进行词汇学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英汉小词典?等工具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15条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不要一味追求单音的准确性。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通过运用趣味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体验拼读规律,达成“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自然拼读能力,避免强调音标教学。对于重音、语调、连读等语音现象提倡体验和发现式学习。

第16条朗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注重录音示范和自身的标准领读,培养学生听音模仿的习惯,提倡学生自由朗读,在语境中有感情朗读,并自然运用体态语言,学会用语音语调表情达意,逐步形成语感。教学中应避免过多的集体朗读,对朗读中出现的拖音、清辅音浊化、节奏变异、语速偏慢等现象,适时加以纠正。

第17条阅读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图片获取关键信息、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利用语言情境推理等能力,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通常应按照“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程序,通过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的活动设计,先带着问题初读,理解文本内容,理清文脉;再细读,理解文本内涵,获取信息,品味语言;最后内化语言、升华情感。要注意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文本或离开文本进行孤立的语言训练。文本背景资料和课外延伸拓展要适时、适量、适度,内容应与文本有密切关联。

第18条重视写的能力培养。三、四年级要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字母和单词及模仿范例写词句;五、六年级逐渐过渡到让学生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教师要规范板书呈现,通过抄写、仿写、听写、说后写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写的技能。设计写的活动时尽可能选择学生已经能够流畅表达的话题,给予表达支架或范例。对学生的书写和写作要给予明确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正确书写、乐于写作的习惯。

第19条故事教学是使学生在相对真实、完整的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语言,教师通过适当的讲解、示范、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意,获取信息,进而引导学生挖掘故事的寓意。教师要准确把握“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关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结构的学习。在故事铺展中,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表演礼仪、合作常规的指导。通过故事表演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参与表演的能力。

第20条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从英语国家的主要标志物、节假日以及一些日常交际中的中外文化差异入手,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培养跨文化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第21条课堂提问要结合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困惑,体现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提问要逐步从以“是什么”为主转向以“为什么”“你怎么想”等开放式的问题为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对知识性提问的回答,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反馈;对理解性、感悟性提问的回答,要注重过程,采用追问、延时反馈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创新思维。

第22条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给予客观的评价和适当的纠正,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采取不同的纠错方式,语音纠错以强化正确发音为主,词汇与语法纠错以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语言使用为主;纠错要注意时机的选择,新知阶段的差错无须时时纠正,可以在学生活动时记录错误,在操练和讲评时反馈;保持真诚的纠错态度,采用激励性评价,对处于弱势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保护其学习积极性。

第23条教师组织课堂要尽可能运用英语,必要时运用母语。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 语速适中、难度适宜,辅以肢体语言,做到简洁清晰。指令性用语要简洁明了,指向明确;抒情性语言要得体,不可过多使用;评价性语言要激励为主,要有针对性,中肯切合,切忌不管对象,千篇一律。

第24条教师应加强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培养教学反思习惯,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应加强自身绘画、手工、书写、表演、课件制作、媒体开发等能力的训练,养成收集、保管媒体资源的习惯,重视资源共享,交流媒体运用心得。通过建立教学团队,构建学习合作分享的机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三、教学检测与评价

第25条小学阶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主要

目的,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自主性以及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合作、交流等能力,包括日常检査,如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完成情况, 阶段性能力测试以及表现性任务等。形成性评价形式包括学习效果自评、同伴互评、阶段性学习效果检测、学习档案、问卷调査、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

第26条提倡行为表现评价。行为表现评价可以通过表现性任务的设置来展开。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朗读、歌曲演唱、绕口令比赛、故事表演和创编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口头表现;采用角色扮演、采访等评价学生的模拟表现;通过贺卡、绘本制作等书面成果展示评价学生的结构性表现等。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等。表现评价应面向全体,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第27条终结性评价应采取与平时教学相近的、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合理采用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査学生基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终结性评价的成绩评定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对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表现赋予等级或描述性的评价和建议。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以市、县(市、区)实施的区域性评价要以质量监控和抽样分析为主,监测的目的旨在发现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四、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28条积极利用声像、书刊、网络、师生等显隐性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机会。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等设施设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开展个性化学习,同伴之间实现有效互助、资源分享,提高学习效率;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微型课程,进一步增加学习的真实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第29条鼓励和支持学生交流学习资源、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拓展课外视听、阅读的渠道;通过制作英语宣传窗、班级英语小报、英语日志、英语墙报等,引导学生在班级和学校进行英语环境设计;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节、英语社团、英语广播站、英语沙龙、英语角的组织与设计;还可以尝试组织学生的网上交流和讨论,制作班级英语网页等。

第30条积极开展家校沟通,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帮助家长了解小学英语学习的目的、要求、方法、进程和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利用信息化资源和平台,帮助家长创设家庭英语学习的氛围,如通过定时播放原汁原味的录音或音像材料,帮助孩子看懂程度相当的英语动画片和英语教学节目,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及英语学习习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