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含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含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含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考前重点复习题

1. Mn的同素异构体有一为立方结构,其晶格常数为0.632nm,密度为7.26g/cm3,原子半

径r等于0.122nm,问Mn晶胞中有几个原子,其致密度为多少?

答案解析:习题册P9 2-22.

2. 如图1所示,设有两个相晶粒与一个相晶粒相交于一公共晶棱,并形成三叉晶界,已知

相所张的两面角为80C,界面能为0.60JM2,试求相与相的界面能。

图1

答案解析:习题册P17 3-42.

3. 有两种激活能分别为Q1 = 53.7kJ/mol和Q? = 201kJ/mol的扩散反应,观察在温度从25C升高到800 r时对这两种扩散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评述。

答案解析:习题册P21 4-8.

4. 论述强化金属材料的方法、特点和机理。

答:(1)结晶强化。通过控制结晶条件,在凝固结晶以后获得良好的宏观组织和显微组织,提高

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细化晶粒,提高金属材料纯度。

(2) 形变强化。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后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加,冷加工塑性变形提高其强度。

(3) 固溶强化。通过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组成固溶体,使金属材料强化。

(4) 相变强化。合金化的金属材料,通过热处理等手段发生固态相变,获得需要的组织结构,使金属材料强化。

⑸晶界强化。晶界部位自由能较高,存在着大量缺陷和空穴。低温时,晶界阻碍位错运动,晶界强度高于晶粒本身;高温时,沿晶界扩散速度比晶内扩散速度快,晶界强度显著降低。强化晶界可强化金属材料。

5. 什么是回复,请简述金属材料冷变形后回复的机制。试举例说明回复的作用。

答:(1)回复是冷变形金属在低温加热时,其显微组织无可见变化,但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却部分恢复到冷变形以前的过程。

(2)回复机制:低温回复主要与点缺陷迁移有关,冷变形时产生大量的点缺陷,空穴与间隙原子。温度较高时,中温回复会发生位错运动和重新分布。位错滑移,异号位错相遇而抵消,位错缠结重新排列,位错密度降低。高温回复,刀刃位错可获得足够的能量产生攀移,垂直排列形成亚晶界,多边化亚晶粒,位错弹性畸变能降低。

6. 请简述扩散的微观机制有哪些?什么是短路扩散?试举例说明短路扩散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一例。

答:(1)主要有间隙扩散、空位扩散。

(2)晶体中原子沿表面、晶界、亚晶界、位错等结构缺陷的扩散速度比原子在晶内扩散的速度快,因此称这种扩散为短路扩散。

7. 简述一次再结晶与二次再结晶的驱动力,并说明如何区分冷、热加工?动态再结晶与静态再结晶后的组织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动态再结晶在实际生产中的一个实例。

答案解析:习题册P31 5-44.

8. 请简述扩散的微观机制有哪些?影响扩散的因素又有哪些?

答:(1)置换机制:包括空位机制和直接换位与环形换位机制,其中空位机制是主要机制,直接换位与环形换位机制需要的激活能很高,只有在高温时才能出现。

(2)间隙机制:包括间隙机制和填隙机制,其中间隙机制是主要机制。

(3)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温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晶体结构与类型(包括致密度、固溶度、各向异性等);晶体缺陷;化学成分(包括浓度、第三组元等)。

9. 试分析冷塑性变形对合金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体系能量的影响。

答:(1)组织结构:形成纤维组织;晶粒沿变形方向被拉长;形成位错胞;晶粒转动形成变形织构。(2)力学性能:位错密度增大,位错相互缠绕,运动阻力增大,造成加工硬化。

(3)物理化学性能:其变化复杂,主要对导电,导热,化学活性,化学电位等有影响。

(4)体系能量:因冷变形产生大量缺陷引起点阵畸变,使畸变能增大;因晶粒间变形不均匀和

工件各部分变形不均匀引起的微观内应力和宏观内应力。这两部分统称为存储能,其中前者为主

要。冷变形后引起的组织性能变化为合金随后的回复、再结晶作了组织和能量上的准备

10. 请根据所附二元共晶相图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说明室温下I、II的相和组织是什么?并计算出相和组织的相对含量;

2)如果希望得到室温组织为共晶组织和5%的B初的合金,求该合金的成分;

答:

a 初+ B II

(1) I

0.90-0.20

xlOOH82.35%

0 90-0 05

0 20-005

0.90-0 05

相组成与组织组成比例相同。

B 初 + (a +B )共 + B II (忽略)

wo-a8O xloo% = 25% 胛 0.90-0.50

二齊二 ° 30~° 50xWO% 二 75% 0 90-050 册=0 90-Q-30 x 100% = 1} ?5% “ 0.90-0.05

080^01 xl00%^sg24%

声 0.90^0.05

(2)设所求合金成分为x

x = 0.05x(0.90- 0.50) + 0,50 = 52%

(3)I 合金在快冷条件下可能得到少量的共晶组织,且呈现离异共晶的形态,合金中 的B II 量会减少,甚至不出

现;

II 合金在快冷条件下 B 初呈树枝状,且数量减少。共晶体组织变细小,相对量增加。

11. 什么是固溶体,什么是中间相,说明间隙固溶体与间隙化合物有什么异同。对上述 4类物 质请给出一个具体的物质。

答:(1)固溶体:以合金中某一组元作为溶剂,其他组元最为溶质,所形成的与溶剂有相同晶体 结构,晶格常数

稍有变化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2) 中间相:两组元的相对尺寸差,电子浓度及电负性差都有一容限,当溶质原子的加入量 超过此容限时,将会形成一种新相,这种新相称为中间相。

(3) 间隙固溶体与间隙化合物的比较:

类另y

间隙固溶剂体 间隙化合物 相同点

一般都是由过渡族金属与原子半径较小的 C ,N ,H ,0,B 等非金属元素所组成 不 同 占 八、、 晶体结构 属于固溶体相,保持溶剂的晶格类型

属于金属化合物相,形成不同于其组元的新点阵 表达式 用a 、B 、丫 等表示

用化学分子式MX ,M 2X 等表示 机械性能

强度、硬度较低,塑性、韧性好 高硬度、高熔点,甥性、韧性差 12. 陶瓷材料中主要结合键是什么?从结合键的角度解释陶瓷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能。

答:陶瓷材料中主要的结合键是离子键及共价键。 由于离子键及共价键很强,故陶瓷的抗压强度

很高,硬度极高。因为原子以离子键和共价键结合时,外层电子处于稳定的结构状态,不能自由 运动,故陶瓷材料的熔点很高,抗氧化性好,耐高温,化学稳定性高。

最新可编辑word 文档

13. 试述结晶相变的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能量及结构条件。

答:(1)分析结晶相变时系统自由能的变化可知,结晶的热力学条件为 ?G

x!00% =

的变化?G = - L m?T/T m可知,只有?T>0,才有?G<0。即只有过冷,才能使?G

(2)动力学条件为液一固界面前沿液体的温度T

(3)由临界晶核形成功A= 1/3 c S可知,当形成一个临界晶核时,还有1/3的表面能必须由液体中的能量起伏来提供。

(4)液体中存在的结构起伏,是结晶时产生晶核的基础。因此,结构起伏是结晶过程必须具备的结构条件。

14. 为什么钢铁零件渗碳温度一般要选择丫相区中进行?若不在丫相区进行会有什么结果?

答:因a -Fe中的最大碳熔解度(质量分数)只有0.0218 %,对于含碳质量分数大于0.0218 %的钢铁在渗碳时零件中的碳浓度梯度为零,渗碳无法进行,即使是纯铁,在a相区渗碳时铁中浓度

梯度很小,在表也不能获得高含碳层;另外,由于温度低,扩散系数也很小,渗碳过程极慢,没有实际意义。丫-Fe中的碳固溶度高,渗碳时在表层可获得较高的碳浓度梯度使渗碳顺利进行。

17. 为细化某纯铝件晶粒,将其冷变形5%后于550C退火2 h,组织反而粗化;增大冷变形量至95%,再于550E退火2 h,仍然得到粗大晶粒。试分析其原因,指出上述工艺不合理处,并制定一种合理的晶粒细化工艺。(纯铝熔点约为660C,按T再二0.4 T熔估算)答:前种工艺,由于铝件变形处于临界变形度下,故退火时可形成个别再结晶核心,最终晶粒极为粗大,而后种工艺,是由于进行再结晶退火时的温度选择不合理(温度过高),若

按T再=0.4T熔估算,【0.4* (660+273)-273=100 C】则T再=100C,故再结晶温度不超过200C 为宜。由于采用550C退火2 h,晶粒仍然粗大。所以综上分析,在95%变形量条件下,采用150C 退火2 h,则可使其晶粒细化。

18. 请根据Fe-Fe3C 相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1.6wt.%C 合金平衡状态下的结晶过程,并说明室温下的相组成和组织组成。

2)请分析1.6wt.%C 合金在较快冷却,即不平衡状态下可能发生的结晶过程,并说明室温下组织会发生什么变化。

3)假设将一无限长纯铁棒置于960C渗碳气氛下长期保温,碳原子仅由棒顶端渗入(如图所示),试分析并标出960r时的组织分布情况。

1) ------L -------------- L ^丫-- 丫------------ 丫^ FmC ii ------------------- Y^a +Fe3C af Fe3C iii

相组成:a + Fe3C组织组成:P+ FesC ii (忽略Fe s C iii)

2)根据冷速不同,可能出现共晶反应,得到Ld ;得到的P层片细小;Fe3C ii的析出将收到抑制,甚至不析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