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文: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论文: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论文: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论文: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研究找出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对策措施,从而激励和引导处于弱势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定位,建立自信,逐步从阴影中走出来,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全面发展和高校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大学生弱势群体除具有大学生群体一般的特征外,还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的存在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继而对社会的稳定也产生影响,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校、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通过研究找出扶持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对策,从而激励和引导处于弱势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定位,建立自信,逐步从阴影中走出来,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根据其形成相对弱势的因素可以分为: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行为弱势群体等。

经济弱势群体在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是高校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包括特困生、困难生和一般困难学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近些年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长。

心理弱势群体在高校学生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心理弱势群体的“弱势”集中表现为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自主自立能力欠缺,并因此引起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学习弱势群体是指在学习中遇到相当的困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是由于自身不够努力,有的是由于学习上的偏科、基础差等导致的。此外,由于经济弱势而导致相应的学习弱势的学生数量在高校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行为弱势群体是指违犯校纪校规而受处分的学生或因自身有关行为能力不如其他同学的学生。如考试作弊受处分的学生、与同学打架受处分的学生、社会交际能力欠缺的学

生等都属于行为弱势群体。

以上四种弱势群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互相兼容的,经济弱势群体和心理弱势群体是高校弱势群体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弱势群体的学生由于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弱势、学习弱势和行为弱势。我们在平时尤其应关注和重视这类学生弱势群体。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所遇到的新课题。目前,各国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许多是从政策的层面出发的,其中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如强调社会力量和个人支持等,但直接研究改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对策较少。

大学生弱势群体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应当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起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平台、以社会为保障的三级网络体系,形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合力,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

第一,要从“奖、贷、助、补、减”入手,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方面,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有关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绿色通道”等资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毕业论文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与救济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目录 一、我国弱势群体分析 (2)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2) 1.弱势群体的含义 (2) 2.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 (2) (二)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2) 1.社会原因 (2) 2.个人原因 (3) (三)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 (3)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3) 1. 法律体系不完善 (3) 2. 救助对象存在不公平性 (3) 3. 救灾救济面还存在很大局限性 (3) 4. 救助水准偏低 (3) 三、健全与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机制 (3) (一)就业保障机制 (3) 1.政府推动:积极预防失业 (4) 2.社会保障:失业补救 (4) 3. 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寻找再就业途径 (4) (二)医疗保障机制 (4) 1.应建立对危、急、重病人的医疗救助制度 (4) 2.健全适用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的社区卫生保健制度 (5) (三)完善教育机制 (5) (四)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 (5) 1. 正确定位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职责 (5) 2.制定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原则 (5)

《海贼王》在中国大学生范围内的受众分析

《海贼王》在中国大学生范围内的受众分析 作者简介:王泽兴(1991-),男,汉族,贵州贵阳人,应用心理学硕士,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摘要:《海贼王》是一部在日本国内十分受欢迎的动漫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它都有着广泛的读者群。本文将对《海贼王》这部作品在中国大学生范围内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受众分析,并对其受众的几个特殊分布进行原因分析,最后透过分析将对中国的动漫产业提出简单的建议。 关键词:《海贼王》;受众分析;动漫;心理学 《海贼王》原名《One piece》,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路飞”的少年与伙伴们在大海上冒险的故事。路飞的伙伴目前有8个,分别是卓洛、山治、娜美、乌索普、乔巴、罗宾、弗兰奇、布鲁克,并且还有增加的可能,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故事以及性格,他们冒险的区域从一开始的东海到伟大航道前半段再到新世界。故事中有很多战斗的画面,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技能与能力,有一个总的故事主线,每一节冒险也有自己的完整度。虽然《海贼王》的故事内容看似简单,但却在日本有着惊人的流行度。《海贼王》从1997年开始在日本漫画周刊《周刊少年JUMP》上开始连

载,直至今日长达17年之久都还未连载完结。1997年12月《ONE PIECE》漫画单行本第1??发行,2005年漫画单行本(36卷)累计发行量史上最速达到1亿册,2010年漫画单行本(60卷)累计发行量史上首次突破2亿册,2013年漫画单行本(72卷)累计发行量在日本突破3亿册,是日本图书出版史上发行量最高的作品,可以直接说《海贼王》是日本的国民漫画。而《海贼王》漫画单行本的翻译版本在日本以外有3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相关周边商品在2012年度的市场规模约达1000亿日元(约60亿人民币)。可见,《海贼王》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而《海贼王》作为日本热血动漫乃至整个日本动漫的代表,也带动了其它动漫作品的发展。以下是《海贼王》在大学生范围内的受众的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统计发现:在中国大学生范围内随机抽样的300份调查问卷(男女各150份)之中,知道《海贼王》这部动漫的人有221人,约占74%;而看过《海贼王》的人数有47人,约占总数的16%;喜欢《海贼王》的人数有38人,约占看过《海贼王》人数的81%。在150份随机抽样的男性调查问卷中,知道《海贼王》这部动漫的人有136人,约占总数的91%;看过《海贼王》的人数有31人,约占总人数21%;而喜欢《海贼王》的人有28人,约占看过《海贼王》人数的90%。在150份随机抽样的女性调查问卷中,知道《海贼王》这部动漫的人有85人,

微博受众群体行为分析

微博受众群体行为分析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并对其进行整理。 (一)使用微博频次分析 DCCI 2010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的频率以每天使用的频率为最高,数据显示,微博的忠诚度更高,更多用户趋向于每天使用,SNS的使用频率则趋于平稳,且用户使用的网站较多,SNS网站的替代品更多。 根据来自DCCI的数据,每天都使用微博的用户约达41.7%,2-3天使用微博的约占26.9%,每周1-2次的约占16.2%,由此可见经常使用微博的用户群体是相当大的。如果使用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那么每天使用微博的用户大约有5000多万人次,而且随着微博影响力日渐扩大,使用微博微博人数越来越多,每天使用微博的人数将会更多。 (二)使用微博方式分析 从目前来看,微博用户登录使用微博的方式主要还是利用电脑登录网页来使用微博,约占六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机相关技术的发展,利用手机上网和使用微博的用户将会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 据DCCI研究显示,微博用户通过手机登录访问的比例为39.0%,超过3成。预计到2013年,手机网民数量将超越PC网民数量,占中国人口比例将达52.9%。而微博的即时自媒体的特性与手机的方便、及时等特性结合起来,将能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因此,微博在手机平台上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微博也将因为手机平台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DCCI 2010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微博用户及SNS用户通过手机登陆访问的比例分别为39.0%、35.7%均超过3成。结合DCCI之前的预测,在2013年,手机网民

占中国人口比例将达52.9%,将于2013年超越PC网民数量,无论是微博还是SNS 未来都需重视手机平台的应用不朋务,将之作为高增长潜力的发展平台。 (三)从忠诚度和认知度角度分析 DCCI 2010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微博用户仅使用一家的比例达到41.9%,用户高频次的使用,反而是更多的集中在一家微博上,说明微博用户的忠诚度普遍较高;而使用两到三家SNS网站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32.3%,SNS网站的替代品较多。 DCCI 2010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在不同性别用户对微博的认知状况方面,女性用户对微博得认知度普遍高于男性。女性用户认为微博能够随时随地的表述自己的心情,并且能够关注自己想要关注得内容与事情;在对微博的认知度方面,女性微博用户普遍高于男性。 (四)使用微博目的分析 DCCI 2010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为记录自己心情、寻找兴趣相同的群体、认论共同兴趣的话题等,用户将微博作为一个即时信息的交流平台,相比较而言,SNS用户则主要使用SNS平台联系老同学,拓展新朋友等,将SNS媒体作为一个主要的人际交友网络。 DCCI 2010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在使用微博目的差异上,女性用户在“记录自己的心情、娱乐、休闲、了解最新发生的事情使自己不落伍”等方面比男性比例更高,显示出女性在使用微博上相对男性更关注生活。而男性则在“交流工作、学习心得,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这方面比女性更高,显示出男性在使用微博上相对女性更加为事业发展考虑。 DCCI 2010上半年调查数据显示:在不同学历用户使用微博的目的方面,记录心情为各

辩题资料收集1-对社会弱势群体更应该强调特殊保护

. 对社会弱势群体更应该强调特殊保护/平等对待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从语义学上,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中比较脆弱和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主要是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他们普遍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是收入。其次,从社会学上,弱势群体指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再次,从法学意义上,"即由于社会条件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碍而无法实现其基本权利,需要国家帮助和是和社会支持,以实现其基本权利的群体。"目前,国际上比较一致的概念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贫困人口中有失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和非弱势人口(如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民工等中间的自强自立者),我们估计出的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我们认为,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只能逐步地创造消灭弱势群体的条件。 关心弱势群体意味着要平等地对待弱势群体,要注意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而不能怀着救世主的心态,居高临下地怜悯弱势群体,更不能片面宣传、强化强势

关于弱势群体保护的几点建议论文

关于弱势群体保护的几点建议 摘要:弱势群体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更好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分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从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在发展中要谋求更全面、更快速、更好的的发展将面临各种在改变中出现的问题,而自从在2002 年3 月5 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5政府工作报告6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1]弱势群体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好的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从而避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从2002到2012的十年问,我国学者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对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基本形成共识,而且深化了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学科特征鲜明的关怀理念和解决措施;不足之处主要是“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仍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解,关于弱势群体的划分标准缺乏统一性和准确性,对弱势群体的特征理解有待深化。[2] 笔者认为,目前为止对于“弱势群体”虽没有一致的准确理解,但其最原始、最本质的意义是基本都涵括的。所以对弱势群体定义如下: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 (一)指致富、就业竞争、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包括残疾人、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群、部分老龄化人口、少数遭受灾祸的人群等。------《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来自“中国知网”) (二)指由于社会环境历史原因或自身条件,导致一部分人相对于另一部分人在经济或在其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如老年人群相对于壮年人群,离退休人群相对于在职人群等。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多为老、弱、病、残且无经济来源者所组成的人群。然而目前存在的弱势群体更为复杂多样,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外,主要是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弱势群体的特点是:职位低或无职业、贫困、脆弱和处于社会的边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应重点关注的人群。------《新编老年学词典》(来自“中国知网”) 二、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 (一)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中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

大学生受众的特点

大学生受众的特点 受众,即社会信息的传播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与媒介接触的动机与内容。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时政、体育新闻、生活资讯)、学习知识、娱乐消遣。有调查研究发现,有5 5.2 5 %的学生是为了“了解社会”,有5 4.7 5 % 的学生是了解生活资讯”,这反映出大学生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急速变化所带来的信息渴望。还有一部分是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功利色彩。总之,大学生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且与媒介的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和控制。 接触媒介的途径。大学生接触媒介的途径主要有手机、网络、杂志、报纸、电视,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网络、报纸和手机。部分大学生依赖新兴媒介,直至网络成熟。 对媒介的认知和理解 1、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调查中发现65.6%的大学生具有 一定的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但其在使用媒介过程中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评价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2、对媒介的认知批判能力。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受众认知水平的一 项重要指标。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理解、鉴别能

力,也包括受众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深层次阔题 有足够的认识。在对媒介社会角色的调查中,认为媒介干预不能 解决现实问题的大学生占12.1%。认为媒介干预不一定能解决现 实问题的大学生占6 1. 1%,两项相加为7 3. 2% 这表明,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依靠媒介的干预 就能解决的,对媒介社会角色的认识已经趋向理性。在对媒介暴 力影响的调查中,1 8. 1%的大学生认为暴力对自己“没影响”, 46.7%的人认为媒介暴力对自己“影响不大”,两项合计近三分之 =,可见,大学生还是有着较高的鉴别力和抵制力。 与媒介接触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够成熟。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媒介对大 学生心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呈现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表现为: 一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不再被动接受。二是,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他们的在认知方面更喜欢追寻事物的根源。三 是,自我设计意识增强。更加自觉、主动地确立自己的价值目 标,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 全定型。 2、求知欲望强,但网络辨别能力差。在传统媒介的迅猛发展下,大 学生们能够更方便的接受信息,大量未知信息的涌来激发了他们 的好奇心,增加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但由于大学生心理的 成熟程度不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不健康、垃圾信息的 精选文档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 08级唐国强 摘要:弱势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因遭遇到歧视和不公而产生的认识偏差及心理问题等,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践踏了社会民主和法治,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女大学生、贫困生、残疾生和容貌不佳的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现状及其危害,并建议从制定政策、加强心理辅导等方面消除就业歧视,推进大学生无障碍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思想观念 正文内容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由于资金投入、质量监控、专业规划等相应措施未能科学配套,让人忧心忡忡的很多社会问题依旧存在,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凸显。而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漠视,其就业问题显得难上加难。我们从一些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就业现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个体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题”之一。 1.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女大学生与男生相比,其毕业分配就已经处于不利地位,用人单位要求男女生搭配就说明了一切。时至今日,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和用人自主权的扩大,“女大学生就业难”不绝于耳,女大学生在男女不平等的就业现实面前无可奈何。在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以工作需要为借口,打出“只招男生”的招牌,将众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即使没有明确规定“只招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也早已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1]除了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就业机会明显少于男生以外,在就业质量上女生也低于男生。[2]忽略其他影响因素,性别在求职与收入方面的显著差异,无可辩驳地说明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更“痛”。 2.贫困生的就业状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盛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和通过学习“光宗耀祖”的追求。即通过教育获得人力资本提升,取得社会地位和收益的提高,同时可取得精神的满足。可见对许多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家庭来说,子女上大学不仅意味着未来经济地位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精神满足和获得社会尊重的追求。基于此,这些贫困生家庭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感召下,不惜倾家荡产,靠借贷资助子女完成学业。但在就业时,却因“贫困”而遭遇尴尬,陷入被动。不仅就学期间花费很大,就是择业过程花费也较大,这主要包括通讯费、制作简历费、交通费、自我形象包装费、培训费等,这些已成为贫困生的另一个经济负担。据《中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人权论文弱势群体论文:论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

人权论文弱势群体论文:论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 摘要人权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我国作为国际社会人权事业的参与者,也在不断积极地全面推进人权保护。其中,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人权弱势群体保护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我国学术界对弱势群体有不同的称谓,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 2、从经济的角度,认为“脆弱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限,在生产或生活上有困难。他们一部分已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 3、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少部分人群比另一多部分人群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弱势群体包括生活弱势群体、就业

弱势群体、生理弱势群体、年龄弱势群体等类型。从群体的基本特征来看,弱势群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边缘。经济上的低收入就决定了生活上的贫困性。生活贫困是弱势群体经济低收入的典型特征。 其次是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弱势群体通常处于社会的底层,参与政治的机会少,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这就决定了他们难以对政治生活产生影响。 最后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由于弱势群体的经济上的低收入和政治上的低影响力,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 二、我国弱势群体的成因 (一)经济体制转变及社会结构调整的冲击。 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和阶级分化密切联系,是社会转型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开始转型,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消减了大量的冗杂人员。知识水平较低,生存技能差,数目庞大的弱势群体突然失去工作,使得政府和社会都措手不及。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科技应用的后果。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

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

弱势群体调查论文

摘要:目前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较大,具有自身特征的复杂群体,在社会中处于极低的地位,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弱势群体现状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 弱势群体又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如今,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逐渐凸显,这一社会问题也就日益突出,成为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安阳也不例外,弱势群体规模较大,自身特征较复杂,下面我们就安阳市弱势群体一些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一、调查目的 这次的调查,目的重点在于调查安阳弱势群体的构成、收入、生活状况以及精神状态,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也为了更好地发展安阳经济,防治社会问题的发生和更好地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 二、调查对象 安阳市常住人口 三、调查时间 2013年10月12日 四、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电话访谈(对安阳市某养老院院长进行交流了解) 3.实地走访(到安阳市某养老院走访了解) 4.查阅有关书面资料和网上资料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到贫困农民、贫困老人、妇女、残疾人、失业和转岗的城市贫困者、流入城市的劳工队伍、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未成年人、难以被认同的人群及其他贫困者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根据查阅,我们做出分析,以柱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下:

图一 另外,我们还对弱势群体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 图二 图二显示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较低,月收入普遍在1000以内,其中收入在800以下的占了65%,这也就决定了弱势群体整体生活质量较差。 原因分析 弱势群体的生成具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自身原因和其他一些不可抗拒因素。首先,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历着比较大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发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会导入市场竞争,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优胜劣汰效应,其结果,客观上使大多数人富裕起来的同时,也使一部分人沦为竞争的失败者和贫困者。另外,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利益的选择中,政府无力保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免受损失,这样,就使某些社会成员进入“弱势”群体。其次,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第三,一般说来,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家庭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大家庭结构解体,以家庭为中心的保障体系不复存在,家庭保障能力弱化。在社会结构变动中,对家庭出身和政治身份的淡化,使原先享有较高地位的社会阶层,如工人、贫下中农中的一部分人沦为弱势群体。以及其身体、自然的原因,如老年人劳动能力丧失;先天

关于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看法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看法调查报告 班级:1302班姓名:陈柯旭 一.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看法,暑假期间,通过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们展开了调查。从大学生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认识方面来调查大共调查了100名大学生。其中男大学生人数为63,女大学生人数为37。 二.调查内容的背景 我国人口众多,疆域宽广,加之近20多年来社会急剧转型,在面临分配问题上,各阶层出现纠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的加快,很容易造就“富者富,穷者穷”这极端的现象,虽然社会奉的是共同富裕,可现实与理想是相行径远的。在这种背景下,“弱势群体”就应运而生了。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态度是个人对特定的对象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所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三.调查数据的分析及处理 调查发现,92%的当代大学生认为生理性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值得同情和帮助,而8%认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更需要帮助。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弱势群体的了解途径,63%的是通过互联网和电视新闻了解到的,22%是学校有关方面的教育,10%是通过家长平时的教导和周边亲戚的闲谈了解到的,5%是不去了解的。说明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了解途径基本来源为互联网。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目前最困扰社会弱势群体的原因的看法,66%的觉得是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对自身的发展造成束缚,12%的认为是社会制度对他们的忽略,10%的认为是人们的偏见和不理解,7%的认为是贫穷,5%认为是机遇不平等。 在针对如何帮扶弱势群体的问题上,62%的认为应该是政策援助,26%认为民政救济救助,8%认为法律援助,4%认为新闻援助和其他。 在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弱势群体以暴力犯罪来宣泄,来表示对社会的不满的问题上。60%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提倡。22%认为不可饶恕。12%表示赞成,6%表示其他看法。 在当代大学生认为弱势群体有何特点的问题中,83%认为是收入低,63%认为劳动能力低,66%认为是文化素质偏低,61%认为低职化或无职化。52%认为是理挫折感强。22%认为是社会治安的隐患。 在谈到如何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大学生们认为应该从技能,就业方面的占了调查人数的83.33%,而从心理帮助的占70%,温饱资金的占60%,救助的占50%。从而发现,大学生还是抱着一颗新时代的想法来看待社会弱势群体的,既然落后就要挨打,那就学一门手艺,而且要从心理去帮助,因为大多数社会弱势群体都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现象?1998年我们进行了很大的扩招,现在每 年我们有相当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在我们经过高等教育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说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什么现在说大学生就业难? 第一,与国家的产业层次有相当大的关系。那么过去30年,我们产业基本上是发展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相对新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来说,这些传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相对比较小的。我们国家目前这样一个产业层次也确实是 影响我们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第二,与创业体制机制、创业环境还不完善有关系。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人不再仅仅是工作岗位接受者,而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成为工作岗位创造者的主力军。然而,创业条件,包括各种制度性条件、创业的门槛儿、创业的金融条件、创业的其他方面的条件,尽管这些年已 经做了很多的改善,但是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目前我们的创业体制和机制,创业环境还不能适应于我们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需要 所以,十七大提出来要用创业带就业,这个方针是非常正确的,既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适应解决我们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需要。 第三,与大学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积累等结构性问题也有关。我们现在大学的学科配置和招生的专业结构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一个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真正把我们的教育跟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的结合起来,这还需要很多体制、机制创新。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其中也包括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等这些方面的一个回应。 第四,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受观念支配的就业区位、就业行当的 选择有关系。我们现在大学毕业生还是希望于选择北京、上海这样一些一类城市,或者是其他一些二类城市。真正到基层去的还是不够多,但是现在社会的基层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去充实,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去改造,去引领我们的基层改天换地, 我们的基层建设、小城镇建设、西部开发、落后地区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大学生去参

论文 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开放本(专)科 毕业作业 题目: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分校:北京电视广播大学平谷分校 年级:12春行政管理(专科) 学号:1211001405474 姓名:宋宝玉 指导教师:张鹏娟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 (2) (一)弱势群体的构成 (2)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2) 二弱势群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 (一)弱势群体问题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响 (2) (二)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 (三)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公正原则产生的影响 (3) 三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3) (一)推进农村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事业发展 (3) (二)城镇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事业发展 (4)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5)

【摘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随之社会相应出现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贫困成为了现代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那些生活还没有步入小康社会的群体、家庭被称为弱势群体.引起国内外对弱势群体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我国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哪里需要改善以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有什么深远的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措施

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弱势群体的构成和特征 (一)弱势群体的构成 弱势群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02年3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在中国第九届全国人大第5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这是中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弱势群体,从而引起的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此前,中国官方长期以来并没有承认弱势群体这一概念,采用的类似词汇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例如独居长者、性工作者、失业工人、上访民众、露宿者、农民与农民工、低收入者、残障(身心障碍)着等。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弱势群体又称弱势社群或弱势族群,指的是社会上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解决遇到的困难,生活能力低下的人群或团体。 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弱势群体天生因受各种因素制约,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因素,如社会制度,生理健康,先天疾病或后天疾病残疾的。也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对农民工的歧视。贫困是由于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让这个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越来越大,贫困性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上面临的共同困难,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画上等号,但至少他们属于一类。在社会和政治层面,弱势群体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工作繁重劳累,得到的回报较低。它们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弱,在涉及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很难表达心声。 二、弱势群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弱势群体的存在,对于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治发展影响、社会发展影响和公正发展影响。(一)弱势群体问题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 弱势群体问题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弱势群体是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和潜在贫困人口组成的群体,其生活能力严重低下。弱势群体的生活日益贫困化;现阶段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相对较大,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不断得到增强,他们最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本与代价。从现在看来,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是发生群众闹事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的不断出现,说明弱势群体已成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张健 (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辽宁鞍山 114007)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但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种种歧视和不公,其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制约了 个体的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就 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一、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但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日益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并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自从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以来,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弱势群体”予以界定。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1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可谓形势异常严峻,面对这种形式,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漠视,其就业问题显得难上加难。我们从一些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就业现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个体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题”之一。 1.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和用人自主权的扩大,“女大学生就业难”不绝于耳,女大学生在男女不平等的就业现实面前无可奈何。在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以工作需要为借口,打出“只招男生”的招牌,将众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即使没有明确规定“只招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也早已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忽略其他影响因素,性别在求职与收入方面的显著差异,无可辩驳地说明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更“痛”。 2.贫困生的就业状况

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是一个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概念。 (一)什么是“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并不特指哪一类或哪一些特殊的群体,而是笼统地描述社会中各类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其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群体。更具体看,弱势群体概念一般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这些群体或者因为生理方面的残缺或衰退(如残疾人、老年人),或者由于文化技术水平的低下而导致其在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和在社会生活及政治活动中的能力低于其他群体。 其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在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群体处于相对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其中包括平均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的低下,社会声望的低下,以及对政治过程的影响较弱等方面。 最后,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因此,弱势群体的“弱势”,是就该群体的总体情况而言的,而不意味着其中的每一个体都处于弱势。例如,尽管老年人、残疾人、流动劳动力等群体在总体上是处于弱势,但他们当中也不乏富有的、有权势、有地位的个体。 此外,弱势群体的概念一般还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一般说来,只于边远落后地区的人往往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二)哪些群体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残疾人、老年人、文化技术水平低下者、失业者等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经济机会的群体一般被看成是弱势群体。 少数种族、妇女、外来移民 老少边穷地区 (三)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自身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两个方面。在自身原因方面,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其生理状况 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低下。在社会原因方面,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同时,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有时会出现社会保护机制的紊乱,或一些人对社会快速变化的不适应,从而导致某些群体在一定的时期中陷入弱势状态。 (四)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 1、福利救助。对弱势群体成员提供一定的福利救助是帮助他们的最基本的方式。 2、提供机会。其中主要的途径一是通过公共行动而直接向弱势群体成员提供就业机会,二是通过立法等手段消除在就业等领域中的歧视。 3、增能。对于弱势群体,除了提供机会以外,还需要提高他们利用机会的能力,否则即使有机会他们也利用不上,或即使一时得到了机会,将来也很可能再丧失。因此,更为积极的帮助方式是通过各种途径去增强他们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其弱势的地位。 所谓“增能”,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去提升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以改变其弱势的状况。30 通过社会政策行动而使弱势群体增能的具体方式有很多,一般包括通过公共卫生保健计划去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以提高其生理能力;通过公共教育培训计划去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能力;通过强化权益保护机制及改善其社区和组织的状况去提高他们在政治过程及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通过增大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及经济活动能力,等等。

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大众传媒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各种媒体兴起,而人们的价值观在此中是否受到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是本文的论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和平时的积累,访问大约100名受众,得出大众传播,特别是在电视等冷媒介的传播中,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影响效果方面,分开列举便于说明,其中在法律等视角方面收获颇多,但在商业广告的影响上,其调查结果并不明晰,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旨在调查现今社会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程度以及该如何衡量其所表达的价值观,调查群体主要是大学生。 关键词:大众传播价值观受众调查报告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所谓大众传播是指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一般特点:①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特定传播技术手段;②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公共的,面向全社会人群;③传播信息扩散距离远,覆盖区域广泛,速度非常快;④传播对象虽然为数众多,分散广泛,互不联系,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大体确定的;⑤传播是单向的,很难互换传受角色,信息反馈速度缓慢而且缺乏自发性。 (2)大众媒介的共同特点:凡是大众传播活动特征的传播活动中应用的媒介均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此外,卫生标语、卫生传单,以及置于闹市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宣传画廊等,也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范畴。这些媒介在传播方式、对象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些共同点:①间接性传播。通过机械性、技术性质媒介传播信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间接性的;②覆盖面广,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高;③大众传播媒介面向整个社会,具有公开性,负有重大的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④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时效性;⑤传播材料的统一成批生产与重复利用,可确保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3)媒介组合:媒介组合指于同一大众传播的媒体计划之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媒体。在实践中,针对各种媒介的不同特点,择优选用,才能发挥传播媒介的最佳功能。英国健康教育学家Tones Bik在1981 年教育与传播国际讨论会上提出的《健康传播方法谱》,为适当地选择传播手段提供了参考依据。健康传播者应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