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

一.节约悖论理论推导:

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

其中S=Y-C-G,C=C。+cY,I=I。

解之得:

均衡的国民收入Y*=(C。+I。)/(1-c)

在这一式子中,c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数,当c变大时,国民收入Y*增加;当c变小时,国民收入Y*变小。

二.悖论描述:

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这似乎与传统的勤俭节约造就财富的理念相悖。

三.关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凯恩斯理论所涉及的假设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主要由市场需求决定国民收入。这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国民收入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四.我的想法:

1.我觉得悖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对节约概念的混淆:凯恩斯理论中将节约描述为边际消费

倾向过小,即可变消费的部分占总收入的比例过低;而传统美德中的节约是指少在不必要的方面消费,减少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尽量理性消费。这两种意义上的节约概念显然是不同的,传统意义上的节约并不等同于消费在总收入中占比过低,相反,在传统意义上的节约是要求我们更加理性,更加明智的消费,要求我们进行更有效的投资消费。

例如,减少在食品,服装等等消费占比,而能把更多的钱存下来进行新兴产业方面的投资。显然这种短期的大比例消费造成的假性经济繁荣的现象远不如长期储蓄适当消费而把之后储蓄所得钱款用于更有效的消费或者投资。

2.还有一点原因是对静态(短期)和动态(长期)的片面分析,凯恩斯的分析是对短期消

费的定期分析,而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期或者说动态分摊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对分析式中的c有不同的结果。至于造成凯恩斯理论的片面性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当时经济社会的严重萧条状态,为了鼓励消费,减少国民对未来风险的不恰当预期,使得短期内形成经济繁荣的想象,恢复国民对国家财政的信心。而显然凯恩斯所宣扬的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也绝不简单是要让国民盲目地为了经济增长而消费,而是一种更加理性,既不过分消极,也不过度消费的消费观念。

3.推导式的限制条件太多:例如,分析中的投资也应当会与国民收入存在关联关系,而这

里的推导中,只是简单地把它看作是外生变量,这也许会产生极大的偏差。

综上,我对节约悖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结论:一是两种说法中节约的概念的交叉与混淆;二是时代的局限或者说当局的应急措施,以及分子条件的局限,不全面。而从长远来看,我们还是要追求一种更理性,更有效的消费。

当年有人劝告凯恩斯从长远考虑问题时,凯恩斯曾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已经死了,他可以不管明天,但我们还活着,我们绝不能不管明天。

布雷斯悖论

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后,这一附加路段不但没有减少交通延滞,反而所有出行者的旅行时间都增加了,这种出力不讨好且与人们直观感受相背的现象就是所谓布雷斯悖论。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认为,当交通流量很高的时候,新增一条路线并不会增加出行时间,因为人们都不会走那条新路线。 在交通繁忙的市区,建一条新路,分流拥挤的交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根据布雷斯悖论,结果正好相反:对于出行的个体来说,往交通网络中增加一条新路线会增加他们所有人的出行时间(如果他们都想通过这条新路抄近道)。这个理论是由迪特里希. 布雷斯于1968年提出,虽然不是一个严格的“悖论“,但针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况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反常识的发现。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面,科学家们重新分析了布雷斯悖论,发现了如果交通流量进一步增加的话,悖论中提到的现象不会再出现。科学家们推测,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由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新路不会再被使用。 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Amherst大学的教授安娜,则第一次证明了该假设。她推导出的公式标明,交通需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新路线的不再使用而不会增加出行时间。换句话来说,就是布雷斯悖论仅仅适用于特定的交通需求量下。 尽管布雷斯悖论本身就是反常识的,那么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此悖论的结果会消失掉则是更加反常识的。纳格尼解释到,在交通需求更高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想,交通会更加拥挤,于是乎大家应该走走其他更多的路线来分流。 纳格尼说,也许这个结果可以由“群众的智慧”来解释解释。研究普遍认为出行者的行为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用户自行优化,这类出行者会独立选择他们认为最优的路线;第二类是系统优化,存在一个中央控制器统一指挥交通。仅仅当“用户自行优化”时(换句话说就是“自私”),布雷斯悖论和其相反结论才会发生。但“自行优化“和”自私“结合到一起的时候,一个足够多的人群都在自行优化出行路线,那么所有出行者的的出行时间就被莫名其妙的全局优化了。 纳格尼说:“我觉得,因为交通流量的高需求,出行经过某条特定的路就会增加很多出行时间(因为交通网络的设计和其拓扑结构),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在出行时换条路线走走,所以就到达了这个“均衡临界点”,而本来是该布雷斯悖论起作用,结果却正好相反。出行者们也发现了这种“群众的智慧”,当交通流量需求更高的时候,某些十字路口甚至没啥车”。 纳格尼还解释到,和布雷斯悖论相反的结论也是正常的:当交通流量需求足够低的时候,布雷斯悖论就不再成立了。 纳格尼说:“也有其他人研究了交通需求量非常低时候的情况”纳格尼先前的研究也对关于该情况的分析做出了贡献,“布雷斯悖论问题中的新路是设定为吸引人去走,那么在低交通流量需求下,所有出行的人都会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编辑 “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中文名节约悖论推广人凯恩斯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性质矛盾 理论解释编辑 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经济学中着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 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 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

节俭悖论

20 节俭悖论 古老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罪恶? 这是一个蜜蜂王国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本故事出自于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的《蜜蜂的寓言》。在这个故事中,曼德维尔博士旨在表述自己的一个令世人十分惊骇的观点——“节俭的罪恶,奢糜的贡献”。这就是让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的“节俭悖论”。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他还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在他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中,凯恩斯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公众节俭,就会降低消费;增加储蓄,社会收入势必减少。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看起来节俭悖论的确是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理论,因为,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而储蓄又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则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储蓄减少,则国民收入就增加。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了: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对个人是件好事,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其实不是,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储蓄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从前,有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树下的金子给偷走了,为此,财主痛不欲生。后来他的邻居们来看他,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们就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金子吗?” “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他回答。邻居听了,就哈哈大笑起来,并对他说:“按你这种对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没有金子对你来说都是一样啊!如果你还是感到难受的话,就在大树底下再埋一些石头,把它们当作金子收藏起来好了。”邻居们说完就走了,只剩下财主呆若木鸡地站在树下,想着那些被偷走的金子。 与其把金子提心吊胆地藏起来,还不如用它来生财,去获得更多的财富。藏匿和闲置财富就等于浪费,用现代理财观念来看,财主这样的“节俭”的确称得上是“现代的罪恶”。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现代意义的节俭应包含以下内容: *节俭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美德,毕竟原始积累的最好途径之一还是节俭。.. *节俭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追求财务自由,但是节俭并不能让我们达到财务自由的最高境界。.. * 节俭不等于把钱闲置起来,而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节俭下来的钱最好能用于购买资产而不是负债。 财务安全与财务自由

王尔德悖论

的记录。 15、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 16、女人如何能期望会从男人那里获得幸福,如果他坚持把她 当作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17、要避免争论,争论总是俗不可耐,而且常常令人信服。 18、邪恶是善良的人们编造的谎言,用来解释其他人的特殊魅力。 19、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 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20、如果一个女人不能让她犯的错误变得迷人,她就只是一个 雌性动物。 21、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任何东 西的价值。 22、摆脱**的唯一方式是臣服于**……我能抗拒一切,除了**。 23、情感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引入歧途,而科学的好处是不感情 用事。 24、女人在世上的日子要比男人好过得多。她们有太多禁忌。 25、20年的韵事使女人变成一片废墟,20年的婚姻使女人变 成一座公共建筑。 26、我喜欢自言自语,因为这样节约时间,而且不会有人跟我 争论。 27、报纸和文学的区别是,报纸没法读,而文学则没人读。 28、恭维话从来没有让女人缴械,但可以让男人缴械。这就是 性别差异。 29、每个人犯了错误,都自称是经验。——经验是一个人给自

己所犯的错误取的名字。 30、生活从来不是公平的……而且,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件好事。 31、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32、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令我厌烦。这就是她们唯一的不同。 33、所有人类的重大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点幽默和疯狂 是没办法解决的。 34、对富有的单身汉应该客以重税。让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快乐 是不公平的。 35、争论是俗不可耐的,因为道德社会里每个人都持完全相同 的观点。 36、男人因疲倦而结婚,女人因好奇而结婚;最终他们都会失望。 37、只要一个女人看上去比她自己的女儿小十岁,她就一定会 心满意足。 38、女人的生活中只有一个真正的悲剧:她总在缅怀过去,却 必须活在未来。 39、我一点都不浪漫。我还不算太老。还是把浪漫留给比我老 的人吧。 40、除了感官,什么也不能治灵魂的创痛,同样,感官的饥渴 也只有灵魂解除得了。 41、我喜欢人甚于原则,此外我还喜欢没原则的人甚于世界上 的一切。 42、当美国的好人死了,他们就去巴黎。当美国的坏蛋死了,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十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Income-Expenditure Model] 本章内容又被称之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所谓简单是指仅从产品市场的角度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不考虑货币市场和要素市场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总需求决定论——决定国民收入或产出水平及其变动的基本力量是社会总需求。本章内容属于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 即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五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均衡产出概念 均衡产出[Equilibrium Output]——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即与全社会所有居民和厂商的计划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两部门( 居民户和企业) 经济——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Y=C+I (C+I=总支出[AE]) Y——收入, C+I——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总支出]AE=Y [总收入] AE=C[计划消费]+I [计划投资] 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 I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 S AE 100 AE Y=AE Y—AE=UI(非计划存货) UI>0 E AE 100 UI<0 45。45。 0 100 Y 0 100 Y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概念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 关系。递增函数。 C=C(Yd) C——消费, Yd——个人可支配收入 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APC = YdC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MPC(β) = ??YCd或= dYddC 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Autonomous Consumption]——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 引致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α——自发消费(常数); β——边际消费倾向, βYd——引致消费。 C=α + βYd [α>0, β>0] 若消费函数为线性, b为常数。 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线性消费函数 C C C=C(Yd) C=α + βYd α 45。45。 0 Yd 0 Yd 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概念 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递增函数。 S=S(YD) S-储蓄, Yd-收入 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西方经济学第十一章作业提交

第十一章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自发消费 是指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4、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的对称,指消费中由内生变量所引起的消费。 5、平均消费倾向 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比率,或者说,平均消费倾向就是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6、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在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 7、平均储蓄倾向 是指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平均关系,即储蓄与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8、边际储蓄倾向 是指在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比率,也就是储蓄的变量化(△ S)与收入的变化量(△Y)的比值。 9、均衡的国民收入 在短期内,价格水平和社会总供给是不变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均衡的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由于总需求又可以用总支出来表示,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与总支出相等的收入。 10、自发性支出乘数 在宏观经济学中,自发支出是指不受国民收入、利率和价格水平影响的支出。从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计算式可以看出,自发支出A由自发消费Ca、自发投资Ia、政府购买Ga、转移支付TR和政府税收T组成,即A=Ca+Ia+Ga+TR-T。 二、如何理解凯恩斯关于“节约的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

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 三、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1000.8C Y =+为,投资为50(单位:10亿美元)。求: (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NI=C+I=100+0.8NI+50,NI=750,C=700,S=50 (2)如果实际产出为800,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是多少? 非自愿库存累积为50 (3)若投资增加到100,则增加的收入为多少? 增加的收入为250 (4)若消费函数变为Y C 9.0100+=,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NI=C+I=100+0.9NI+50,NI=150,S=50,NI=500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乘数由5变至10

悖论大集合

悖论大集合 (1)米堆悖论。如果一粒米不算一堆米,两粒米不算一堆米,三粒米不算一堆米……那么照此逻辑,一万粒米也不算一堆米。与之相对的是(2)沙丘悖论。如果有一堆沙,拿走一颗沙这还是一堆沙,拿走两颗沙这还是一堆沙,那么,拿走n颗也算是一堆沙,所以一颗沙也叫一堆沙。和我们的认识抵触。 (2)赌徒的谬误。假设有一个赌徒,他在赌博中连续赢了9次,请问第10次他会输还是赢?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答案,第一,他会赢,因为很多人觉得前9次赢了,说明他运气来了,下一次要赢了。第二,他会输,因为风水轮流转,不可能一直好运,这样才能平衡。这和买彩票号码是一样的,有人认为要买前几次出现过的号码,觉得这是热门号码。而有人则认为应该买其他号码,因为既然前几次是那个号码,那么后来就肯定不是了。这种对不确定的事情以前面的结果进行推测就叫赌徒的谬误。其实,第10次赌徒到底是输还是赢还是一件未知的事情,所谓运气楼主也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这种东西。你们呢?觉得运气存在么? (3)怕老婆悖论。电台举行节目,要求所有男性出场。要求怕老婆的就站左边,不怕的站右边。中国男性以怕老婆为荣。于是纷纷走向左边。只有唯一一个男性在右边。主持人不解问他是不是不怕老婆,他说:“我老婆不让我去人多的地方。”这下主持人犯了难。到底他是怕老婆还是不怕呢? (4)万能溶液悖论。(很多经典的悖论有可能大家见过就当复习吧,蹭)一位科学家的弟子好高骛远,于是有一天他非常骄傲的对老师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任何东西的万能溶液。他的老师只是轻轻的说:那你用什么容器装它呢? (5)鳄鱼悖论。一头鳄鱼抓住了一个小孩,它对小孩妈妈说:“你猜我吃不吃他?猜对了我就不吃他。猜错了我就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你要吃了我的孩子。”鳄鱼说:“哈哈,那我要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对了那你就不应该吃他。”鳄鱼这下糊涂了,如果还给她孩子,那他就猜错了我应该吃了它,但是我吃了他她就猜对了不应该吃他,最后鳄鱼还给了她孩子。 (6)部分等于整体悖论。请问偶数的个数和整数的个数相等么?可以知道当取任意整数n总会有一个对应的偶数2n。所以应该是相等的。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整数包括偶数和奇数,所以不等。 (7)飞箭不动悖论。将飞箭运动过程分成无限个短过程,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这样是可以的。那么每一个过程都可以看成静止的,所以飞箭没有动。但是事实上飞箭动了。这是我国古代的悖论哟。支持。 (8)告示悖论。很多景点被人乱涂乱画。所以有工作人员就在墙上喷上请不要乱涂乱画字样。结果换来的是更多的乱涂乱画。有的人在那句话下面写你为什么乱涂乱画。有的人写我就乱涂了你打我呀。=_=。这种告示自己本身就违反了自己的原意。说不要乱涂乱画但是本身就在乱涂乱画。那应该怎么办呢?

节俭的悖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S↑→个人财富↑,从这个角度看,节俭是美德。而在宏观经济学中,C↑→Y*上升到Yf。这便引出了消费致富论(越花钱,越有钱)、节俭的悖论。18世纪初,英国医生孟迪维尔,在他写的讽喻诗《蜜蜂的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里就主张:“增加经济繁荣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该诗的内容是说有一个社会,人们贪婪自私,追求浮华虚荣,所以无不奢侈浪费,以此炫耀自豪。但是,整个社会反而兴盛繁荣。忽然有一天,其中的公民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于储蓄,因此奢侈品无人问津,货弃于地。依供给奢侈品为生的人无法谋生,结果弄得一团糟。因此孟迪维尔认为:“节俭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私人从事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但是他认为:“实行这个方法,令国家也可以致富则是错误的。”凯恩斯继承了孟迪维尔的观点,也认为:“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之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节俭是美德的观点,断言节约造成失业。他说:“节约的目的是使工人解除工作……不论什么时候,你节约了5先令,你就要使一个人失去一天的工作……假定我们处于这样的极端情况,把自己的收入全部储蓄了起来,那就没有一个人再能找到工作。”“节俭是美德”和“节俭的悖论”的争论体现了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的存在。 局部合成谬误整体 ↑ → ↑ (个体)(总体) 合成谬误:对局部是正确的,对整体未必正确。例如:单个农民的大丰收,增加了个人的收入;整个地区的大丰收,出现了谷贱伤农。单个厂 商的涨价,增加了个人的收入;全体厂商的涨价,导致了通货膨胀。 局部整体 ↑ ← ↑ (个体)(总体) 分解谬误:对整体是正确的,对局部未必正确。例如:整个国家消费旺盛,经济繁荣起来;个人的铺张浪费,增加了个人的负债。整个国家厉行节约,经济萧条;个人的厉行节约,增加了个人的财富。合成谬误、分解谬误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理论推导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则深刻地体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矛盾、互斥。这些都根源于宏、微观经济学假设的不同。消费致富论的适用条件:深度萧条的背景下,生产能力闲置,价格具有刚性,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供给不会成为约束总需求的条件。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资源被充分利用,总供给开始约束总需求。扩张总需求的结果,不是致富,而是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

悖论大合集

悖论的内容 因为一运动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抵达距离目的地之一半的位置。即:若要从A处到达B处,必须先到AB中点C,要到达C,又须先到达AC的中点D。如此继续划分下去,所谓的“一半距离”数值将越来越小。最后“一半距离”几乎可被视为零。 这就形成了此一物体若要从A移动到B,必须先停留在A的悖论。这样一来,此物体将永远停留在初始位置(或者说物体初始运动所经过的距离近似0),以至这物体的运动几乎不能开始。因此,我们得出了运动不可能开始的结论。 见《庄子·天下篇》,庄子提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悖论的解释 其实此悖论的解释如下: 此悖论在设立时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A到B的“运动”必须是一个时间相关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距离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运动的速度为0的时候这个悖论为真!但是一旦运动起来,必然有一个速度,速度等于经过的距离除以历经的时间。什么时候速度为0呢?一种情况是距离为0,根本没有要动,另一种情况大家一般会忽略掉,就是经历的时间趋近于无限,不论距离多大,只要是一个固定值,那么速度就是0,于是悖论就成立了。 此悖论虽然没有提及时间,但是却故意掩盖了时间这个因素。 这同最小分割无关,因为在数学上,无限分割是成立的。 2.阿奇里斯悖论 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VI:9, 239b15 如柏拉图描述,芝诺说这样的悖论,是兴之所至的小玩笑。首先,巴门尼德编出这个悖论,用来嘲笑"数学派"所代表的毕达哥拉斯的"1>0.999..., 1-0.999...>0"思想。然后,他又用这个悖论,嘲笑他的学生芝诺的"1=0.999..., 但1-0.999...>0"思想。最后,芝诺用这个悖论,反过来嘲笑巴门尼德的"1-0.999...=0, 或1-0.999...>0"思想。譬如说,阿基里斯速度是10m/s,乌龟速度是1m/s,乌龟在前面100m。追乌龟要涉及到极限问题:t=lim(n->∞)(1/2+1/4+....1/ n)=1,而极限是个无限过程,这涉及到潜无限问题,即无限过程无法完成,即1只能无限逼近,不能达到1,乌龟是不能被追上的。 为此,潜无限只能假设空间不可以无限分割,这样悖论就不存在了。但实无限认为,无限过程可以完成,即极限可以达到1,乌龟可以追上,无限过程怎么完成,凭信仰.我们的实数,极限,微积分都建立上实无限上,对潜无限来说,实数,极限等都不成立,只能无限逼近. 3.飞矢不动悖论

关于节俭的议论文范文【三篇】

关于节俭的议论文范文【三篇】 【篇一】 所谓节省,就是花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这个概念人人皆知,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注意节省的人不在少数,故而有须要谈谈节省。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节省。 首先,生活节省是一个人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体现。三国时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正体现出节省对于提高本身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自古以来,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节俭节约。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贫、贵而能俭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后,点其行囊,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其俭素之德,令人赞赏。而周恩来总理又以“俭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敬仰的领袖。不难看出,节省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禅益的。 其次,节省对于治理国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欧阳修云:“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意思是说,节省利于家邦。明太祖朱元璋抑奢倡俭,使得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与此相反,清代慈禧太后穷奢极欲,铺张浪费,以致大清朝走向衰亡。当然,我们所提及的“治国”其实不代表落后的封建剥削管理办法,而是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但是无论什么社会管理办法,节省对于治国的重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够高。因此,节省对于

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意义就显得极为重大。试想,假如一个国家,从政府到人民,都以铺张浪费相尚,国家岂能不亡?民族岂能长存? 节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努力继承并发扬光大。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节省真正落实到行动是养成节俭节约的好习惯。 【篇二】 节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常说:“要养成节俭节约的好习惯!”但,我们真的做到了吗?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省,是有德之人同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但在生活中,有几个人会把节省这两个字牢记在心中呢? 在生活中,就有很多浪费奢侈的例子随处可见:在家吃饭的时候,总能见到一些吃饭挑挑剔剔的同学剩下饭菜,总能见到碗里剩下很多的饭;在某些公共场合里,总能见到有人用完灯就离开,总能见到一些没有被随手关掉的灯。 记得有一次早晨,我朦胧地从睡梦中醒来,闪着惺忪的双眼,就听得厨房有缓缓的流水声,我起来隔着磨砂门一看,原来是外婆在厨房繁忙着为我准备营养的早餐,香浓的气味扑鼻而来,使我直流口水,迅速把我自己整理清爽干净,进入厨房,“咦,外婆早餐不是好了吗?你还在淘米干嘛?”外婆忙给我解释准备的是午餐,只见她慢条斯理地淘了一遍米,然后把淘出来的水倒入另一个空盆里,这样淘了几遍,盆子里已盛了些浑浊的淘米水,我心中又产生疑问这水龌龊,外婆难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节约的悖论是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它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长期中或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在,节约的悖论是不存在的。 节俭是传统美德。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俭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美德,而对社会来说则意味着支出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造成失业增加,收入减少。这启示我们,消费决定生产,政府应适当刺激消费,既要勤俭节约,又要适度消费,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积极引导消费 前几天在某杂志上看到一篇《节俭的驳论》,其从宏观经济上批判了节俭的消费理念,并肯定了消费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此,我想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谈谈对于一名消费个体节俭的利与弊。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节俭的人,舍得花钱,但也不是一个乱花钱的人。许多人认为,省一分便赚一分。我完全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持该观点的人没有看到节俭时付出的心理代价以及其衍生成本。 倘若一名大学生在学校里奉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就算他一日三餐仍然吃饱,并没有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也不会感到满足。倘若经济学上的二八理论能运用到这上面来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人的80%的满足感来自于20%的附加物质享受,而剩下的那80%的基本物质消耗只是满足身体需要。你可以减去一切零食开支从而每天节省5 元钱,但是,不管怎样,你这一天你都不会过得很愉快。时间长了,你会产生命苦的感觉,从而影响你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过来说,倘若你饭后有一块甜点,就算那顿饭不太可口(凭我自身经验大学里的饭都不怎么可口),相信在享受甜点后也不会记得了,嘴里只剩下甜点的美味,潜意识中整顿饭都变好吃了,而实际上只有最后那一口才是好吃的。这就像一个人吃花生吃到最后一颗是烂的结果把前面吃的花生都骂成了烂的一样,只是这个例子是它的反面罢了。酒足饭饱之后,你午觉也睡得更香了,下午学习也更精神了,那堂课你没打瞌睡,认真听了,不也是节省?大学里的每一节课算下来,还是挺贵的,而你常常睡去了,而且这瞌睡还价格不菲!如果上晚自习的时候,你舍得请自己喝一杯奶茶,那你整个晚上都能认真看书而不是在那东想西想。久而久之,你为了让你自己对得起这种相对优越的生活,你的良心会迫使你作出相应的努力,以保证自己将来有

英语中的悖论

My wallpaper and I are fighting a duel to the death.One or other of us has to go. 我和我的墙纸即将展开生死决斗,所以我们中的一个必须得走。——1900年11月30日,于左岸旅店,他的遗言。 No man is rich enough to buy back his own past. -An Ideal Husband (1895) 没有人富有到可以赎回自己的过去。--改编自《理想的丈夫》 The truth is rarely pure and never simple.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1895) 真相很少纯粹,也决不简单。——《不可儿嬉》 To love one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 lifelong romance.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就是开始延续一生的罗曼史。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Most people discover when it is too late that the only things one never regrets are one's mistakes. 大多数人发现他们从未后悔的事情只是他们的错误,但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What is the chief cause of divorce? Marriage. 什么是离婚的主要原因?结婚。 When a love comes to an end, weaklings cry, efficient ones instantly find another love and wise already had one in reserve. 当爱情走到尽头,软弱者哭个不停,有效率的马上去寻找下一个目标,而聪明的早就预备了下一个。 No great artist ever sees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If he did he would cease to be an artist. 伟大的艺术家看不到事物的真实。如果他看到了,就不再是艺术家。 I represent to you all the sins you have never had the courage to commit. 我给你们讲述的是所有你们没勇气去犯的罪孽。 One can always be kind to people one cares nothing about. 一个人总是可以善待他毫不在意的人。 We Irish are too poetical to be poets; we are a nation of brilliant failures, but we are the greatest talkers since the Greeks. 我们爱尔兰人太诗意以至不能做诗人,我们的国家里充满才华横溢的失败者,可我们是自希腊人以来最伟大的说空话之人。

经济学悖论

为什么法拉利比现代好,公司却没有现代赚钱?船的每一部分更新后还是原来的船吗?为什么水对于人类来说比钻石更加必要却没有那么贵?为什么有了赌场以后拉斯维加斯沙漠的水源再也不用发愁?一切将会由经济和金融学原理来解答。 水和钻石,价值和价格。 价值悖论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水价值很低,奢侈品如钻石的价值却很高,但为什么水的价值比钻石低?尽管在维持生存的价值上水要高出钻石,但是市场价水却不如钻石。当消费量较小时,两者相比水的边际效用要大于钻石,因此两者都缺少的时候,水的价值就更高。事实上,现在我们对水的消费量往往都比较大,钻石的消费量却远没有那么大。 大量水的边际效用小于少量钻石的边际效用,而并不应该比较总价值。尽管水作为人类生存必需品的总体价值十分大,但是全球的水资源足够充沛,水的边际效用也就处在相对较低水平。 急需用水的领域一旦被满足,水就被用作不那么紧急的用途,边际效用因此递减。所以,水的总量增加,水的总体价值就减少。钻石的情况就不同了,不管地球上到底有多少钻石,市场上的钻石始终是少量,一颗钻石的用途比一杯水大得多得多得多。所以钻石对于人更有价值,钻石的价格远高于水。 忒修斯之船悖论 忒修斯之船忒修斯之船 一艘船的所有零件都换成新的后,还是同一条船么?当一个整体的所有组成部分都被替换,那么这个整体还是原来的整体么?有些人说:“船还是原来的船。”但是也有人说:“船已不是当初的船。”基于这个理论,人体的细胞每过七年就会更新一次,也就是说,每过七年,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都不是七年前的自己。 节约悖论 银行泰斗,摩根大通银行泰斗,摩根大通

节约悖论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所有人都把钱存进银行,社会总需求会下降,反过来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下降、经济增速减缓,全社会的资产总数也就下滑。节约悖论认为,个人资产增值的同时,全社会资产反而减少,或者再放开了说,储蓄额的增加在荼毒经济,因为传统认为个人储蓄有益社会,但是节约悖论认为大规模的储蓄会对经济造成伤害。如果所有人都把钱存进银行,账面上个人的资产会增值,但是全社会总体的宏观经济趋势会下降。 生日悖论 几率并不完全是平均分布的。几率并不完全是平均分布的。 生日悖论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随机挑选一组人,其中会有两人同天生日的几率很高。用抽屉原理来计算,只要人群样本达到367,存在两人同天生日的可能性就能达到100%(一年虽然只有365天,但是有366个生日,包括2月29日)。然而,如果只是达到99%的概率,只需要57个人;达到50%只需要23个人。这种结论的前提是一年中每天(除去2月29日)生日的概率相等。 所以,并非所有的几率分布都是平均的。认识到几何递增和递减效应十分重要。而多数经济学研究数据,如GDP和网络节点计算,是需要用自然对数做处理后才可以做线性回归分析的。 有个小故事是这么说的,一个国王满足一个数学家的愿望,这个数学家拿出64格国际象棋棋盘说,第一格放两粒米给我,第二格放四粒米,每一格都是上一格的两倍,我只有这个愿望。国王答应后发现,全国所有的米都放不满最后一格(2的63次方是一个十八位数)。 闲闲书话有网友谈他的书《数学悖论奇景》时,对悖论作了一些说明,并举了几个例子,如有名的“说谎者悖论”:“现在我说的是一句假话”,这句话是真是假?假定它为真,将推出它是假;假定它为假,将推出它是真. 悖论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是悖论对数学的作用其实被夸大了,悖论的作用就是对逻辑提了个醒:你规矩点,不然会有乱子的!公理化集合论出现就是规矩后的一个成果.

有趣的经济学悖论

有趣的经济学悖论 杨卫星原创 | 2012-02-11 20:15 经济学与金融学中,存在着很多悖论,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一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次学习,将以两个最著名的悖论为例,为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 我们的第一条悖论与“节俭”有关,让我们轻松一点,先从文学切入吧: 在欧洲文学史上,有四个以“疯狂节俭”闻名的“吝啬鬼”形象。 1、请问下列哪个形象不在其中? A、《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 B、《吝啬鬼》中的阿巴贡 C、《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D、《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 答:D。第4个吝啬鬼的形象应该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这四个人都贪恋金钱,节俭到了病态的程度,极度的吝啬几乎毁掉了他们的家庭和生活。

2、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这样两群蜜蜂: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另外一群蜜蜂崇尚节俭,不屑于奢侈的生活。 那么这两个蜂群,哪个会更加兴旺发达呢? A、奢侈的蜂群 B、节俭的蜂群 C、两者一 样 D、不好说 答:A。这就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具体内容请看接下来的讲解。 一、节俭悖论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使许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蜜蜂的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

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即人们都相信节俭能使个人发家,使国家富强。 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所以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 问:1、下列哪项不属于过度储蓄可能造成的后果? A、高实际利率 B、对高额回报的疯狂追求 C、持续的财政赤字 D、日益增长的全球不平衡状况答:A。应该是“低实际利率”。

诺斯悖论

诺斯悖论 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诺斯第二悖论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1.诺斯反复强调,政府界定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体系中基本的激励结构,产权的变化使得组织和组织内部的企业家从事各种活动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组织和个人因此调整自身的行为,推动制度的变迁。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调整多在边际意义上进行。调整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换言之,从每一个时点上来观察,交易费用在不断下降,经济效率在不断提高。正因为此,诺斯(1988)认为,交易费用的下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源泉。 2.诺斯和Wallis(1986)所做的工作显示,从1870年到1970年,在美国经济中,交易费用已从18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上升到1970年的45%。在另一篇文章中,诺思也曾估计到,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交易费用大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 张五常先生也讲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市场经济大都市中,交易费用可能要占其GDP的80%以上[ii]。由此观之,从长期来看,交易费用是在不断上升,经济效率是在不断下降,以至于社会可能因此陷入停顿。这又为诺斯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停滞提供了理由。 悖论就出在这里。一方面,从边际意义上的短期来看,交易费用总是在下降;另一方面,每一个时期的下降最后带来的是长期交易费用的增长!前者的推论是经济不断增长,后者的推论是经济陷入停顿。反正无论经济出现什么情况,都可以用同样的原因加以解释[iii]。我们将诺斯体系中的这一矛盾称作“诺斯

节约的悖论

节约的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 应该指出,这是因为在收入不成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下的现代社会,是消费制约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如果不消费或者降低消费就会使资本的运动停滞,随后又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停滞,最终导致生产的停滞。 总之,在学习凯恩斯“节约悖论”时,必须明确凯恩斯观点的前提,弄清凯恩斯使用的分析方法,搞清凯恩斯观点的实质内涵。绝不能不问前提不问条件,随处套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小康阶段,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更不能依据凯恩斯观点,大肆鼓吹刺激消费。让我们跳出凯恩斯短期、静态、总量分析思维的框框,着眼现实经济生活,换用长期、动态、结构分析的思路,为明天的经济发展着想,继续保持和发扬节约的美德吧。只要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用于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