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实体性要素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渗透性要素由科学技术构成。运筹性要素是由劳动分工、协作、生产管理构成。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具有能动作用。以劳动工具为主的老丁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三)上层建筑系统。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组成,主要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等等。思想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力量。在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四)人口系统。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五)自然环境系统,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构成。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一)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机体的骨骼,血肉是上层建筑。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二)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三)技术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岁社会形态的划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石器时代主要产业是渔业和狩猎业,又称渔猎时代。在铜器和铁器时代,农业为主导,为农业时代。在蒸汽和电气时代,工业为产业,为工业时代。在电子时代,为信息时代。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三、研究社会体统的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的整体研究,阐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做到统筹兼顾,以使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地向前发展。(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的设计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三)层次性原则。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在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

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社会系统层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促进我国的快速崛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