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程和平原创 | 2010-02-06 16:58 | 收藏 | 投票

关键字:世界经济特点演变当代政治格局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大国冷战后对外战略的调整。掌握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把握时代主题,认清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发展大势,尤为重要。

一、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世界经济的形成

2、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

(2)60年代到80年代

(3)90年代以来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降低,从而直接推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扩散和辐射,使整个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1)、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成果为先导,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加

深和增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2)、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真正成为世界性的。

以金融全球化为例,伴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空前活跃,瞬间内大量的资金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转移。全球外汇交易额的比率从1983年的10:1跃升到1995年的60:1,日交易额从1992年的8800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5万亿美元。

(3)、跨国公司不断扩大并向世界各地扩散。

3、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1)、冷战结束为全球经济的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科技革命和全球竞争加剧促使各国加速进行结构调整;

(2)、经济活动国际化,改革开放成为各国共识;

(3)、发展中国家采用自己的发展模式促使经济获得发展,日益深入参与全球化。

(二)综合国力竞争加剧

1、综合国力的概念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统一。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它满足国民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国力是相对的。纵向,相对于国家自身不同的历史时期;横向,相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国际体系中的其他国家。例如,20世纪的英国较之处于世界颠峰时的维多利亚时代拥有更多的财富,却沦为二流国家,原因是不少西方国家的实力超过了英国。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比较是很复杂的。根据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课题组”发表的《综合国力评估系统(第一期工程)研究报告》分析,目前,在美、日、中、俄、德、法、英7国中,美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其综合国力值遥遥领先于其他

6国;日本居第二位,其综合国力值约等于美国的60%;法、英、德基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其综合国力值约等于美国的一半;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值接近美国的40%,居于中国之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值居7国之尾,约占美国的1/4,法英德的1/2,俄罗斯的2/3。这种分析是一家之言,但总体上与目前世界的现状大体吻合。

2、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的表现:

(1)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始于20世纪中期的新科技革命,到7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新的阶段,即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以广义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时代。高科技时代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类由体力的增长和延伸转向智力的增长和延伸,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的技术革命,不仅带动了传统技术的全面革命和技术革新,帮助人类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军工尖端化,而且孵化出了知识经济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社会。

以计算机为例,到21世纪初,0、2微米的生产线将成为主流,每秒万亿次运算的计算机将大量使用。随着光电计算机、超导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的相继问世,各种特殊形式的计算机将芯片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如智能汽车、智能电话等。25年后,台式微电脑的平均功效将是现在台式电脑功效的100倍以上,遇到全国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公决时,可以用电子技术进行公民电子投票。

虽然各国政府、各学术派别对综合国力的测定及计算方法不同,但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科技发展对一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额的增长,科技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仅为5-20%,到50-60年代,其比重上升为50%左右,80

年代则高达60-80%。美国和日本的统计资料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分别为76%和65%。

鉴于高科技对综合国力的重大影响,各国纷纷制订“科技发展战略”: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基础计划,中国的863计划等等。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指出:“高技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有没有能力屹立于世界的主要标志。江主席在《努力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中指出: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打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加紧调整科技和经济战略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上的讲话〉“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

(2)经济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

国际竞争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而竞争的得失成败也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上升,因而,经济的竞争也就成为国际竞争的最主要内容。每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也都在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在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同时,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成了更加突出的问题。

(3)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保持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发挥所谓“领导者”的作用,世界其他国家不愿生活在单极世界之下,大力推动多极化进程,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提高政治地位,相互之间有合作有竞争,有争夺有交易。

(4)军事力量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实力主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威慑性因素,冷战结束后,军事斗争曾一度缓和,但近年来,情况又有所变化,军事斗争在国际政治中的表现和影响又突出出来,并有一定新的特点:一军费开支明显增长;二核武器竞赛抬头;三高技术武器竞赛成为新的热点;四军火交易日益扩大;五谋求军事优势,不断进行军事上的较量;六军事与政治结合的更加紧密。

(5)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

文化是软国力,但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和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着复杂的较量。文化之间的合作、融合与竞争、冲突,呈现着复杂的状态。

(6)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

传统的带有基础性的竞争,往往是资源的竞争。但在当代世界,除了少数战略性资源外,一般的物质资源在国家实力中的地位下降,而人才、人的素质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其作用和地位在上升。再加上较之以往,人才的流动性、包括世界范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所以,人才的竞争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三)世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在进入21世纪前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重大变化,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和几百年的工业社会,即将进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这个新的经济形态究竟应如何命名,看法不一。美国称之为“新经济”,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称之为“知识经济”,还有人称之为“网络经济”、智能经济、眼球经济、信心经济等。

参考经济学家成思危的观点,上述观点混淆了社会经济形态、经济活动模式及经济运行方式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新经济的含义应当涵盖这三个侧面,即知识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是新的经济活动模式,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运行方式。

知识经济是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在巴黎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中提出的,它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倚赖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

知识经济在我国已成为热门话题,中科院在1997年12月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创建国家创新系统》的报告,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知识经济有四个特征:

1、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历史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三阶段——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以棉铃虫的防治为例说明三种经济形态的微观区别。农业经济时代农民靠手工捉虫,因此以劳动力为基础;工业经济时代靠农药杀虫,而农药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是以资本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则将杀虫的基因转入作物中,使害虫咬作物后自然死亡,因此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2、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在50年代初期,韩国和加纳的人均收入大体相同,但到90年代初时,韩国的人均收入比加纳高6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中有一半左右是韩国在获取并利用知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3、知识对生产力的构成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部分构成,其中最活跃的是劳动者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这三个部分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从劳动者因素来看,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几乎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大学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从劳动工具来看,对其精密性、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软件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劳动

对象来看,随科技的发展,使得低品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成为可能。现在美国和俄罗斯都在研究用纤维和半纤维来制造酒精,如果研究成功,人类使用的能源就可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因为植物的纤维和半纤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用鸡毛代替硅制造芯片已获得初步实验成功。

4、知识有关的项目在成本中占有显著的比重。

一般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可变成本与不变成本,或者可分解为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和物质成本。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福利等,资金成本包括折旧费、利息等,物质成本包括原材料、能源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知识有关的成本,如专利费、技术使用费、技术服务费等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一般在20-40%之间,个别高技术产品的软件价格甚至超出了硬件,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材料费虽很便宜,但精密加工技术的价格却非常高。出口知识可以比出口货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获得更多的收入。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1976-1996年这20年间,世界出口产品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已由11%升至22%,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则由45%降至25%以下。

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主要指虚拟资本(包括证券、期货、期权等)以金融市场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通俗的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四个阶段,目前已进入国际金融的集成化阶段。虚拟经济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社会中其重要性日益显著。

网络经济通常是指互联网经济(INTERNET ECONOMY),它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而进行的生产、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它的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透明度高,创新性强,集成度高,报酬递增,推广应用迅速。美国自1998年以来,网络经济迅猛发展,、COM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硅谷很多人发了财,有一个这样的笑话:有个叫花子到华尔街讨钱,他胸前挂着一块牌子,写着BEGGAR,可没人给钱。有个教授告诉他,这样不行,要在后面加上、COM,他照做了,果然有人给钱。又有一个教授告诉他这样还不够,应该在BEGGAR前加上E-,变成E-BEGGAR、COM,结果改了以后,风险投资家马上就上来问,你的网站要卖多少钱?

(四)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显著。

跨国公司是生产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据联合国贸发会统计,1998年全世界跨国公司共有6万家,其境外机构60万个。跨国公司凭借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贸易、投资,到1997年末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60%,投资额占各国对外投资额的23%。世界上最大的20家跨国公司的营业额超过了80个最穷

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跨国公司的新特点:

(1)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FDI)资金的提供者,又是其调度员。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来自世界三大投资中心,即美国、欧盟和日本。

(2)企业的兼并收够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要内涵。

(3)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崛起。

(4)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及经济联姻,在技术研究与开发及经济上的跨国战略联盟,作为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下的一种发展模式不断得到强化。

(五)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对世界经济发展总体是有利的,但各个国家的受益不是均等的,正如江总书记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指出,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少数发达国家因全球化而更发达,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此变得更加相对贫困。

在世界经济总体上获得发展的同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

1、各类国民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如根据世界各主要国际机构和各国统计的计算,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的年实际增长率降到3%以下的情况有四次,即1957年和1958年的2.9%;1974年和1975年的2.4%和1.4%;1980年到1983年的2.6%,、1.5%、0.4%和2.6%;以及1990年到1993年的2.6%、1.8%、2.7%和2.6%。这四个时期的各年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西方世界发生了周期性经济衰退的年份,这几次危机也都是由于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而各发展中国家除1980年----1983年间也发生了轻于发达国家的危机外,其它几次都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状态中。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957年-1958年时,主要是由于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才使的各工业国家爆发经济危机。1974年-1975年时,美国爆发了严重危机,而各发展中国家却并未发生危

机,经济增长高达5.9%和4.6%。1980年-1983年时工业国家发生了严重危机,经济增长分别降到了0.9%、1.4%、-0.3%和2.8%。1990年和1993年时,也是各工业国陷入了危机,经济增长率降到了2.5%、0.8%、1.7%和0.9%,而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各国的经济却正处于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1%、4.9%、6.6%、6.5%、5.6%、6.6%、9.5%和9.3%。在这期间,中国和其它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发展速度都是很快的,这一点前面已经讲到。而苏联和东欧国家在80年代末,出现了动乱,影响了经济发展,出现了下降趋势。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基本分析。

2、各类国民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

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在经济实力上出现了消长变化。战后一直是世界头号富翁的美国,在总的发展趋势上,日趋衰落。而西欧、日本等国在总的发展趋势上是高速增长,地位明显提高。尽管日本的国民经济在近几年中出现了负增长,但从二战后总体上看,相对于美国还是快的。改变了西欧、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附关系,发展成为平等竞争的伙伴关系,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步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近年来美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但这一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战后一个时期内,曾进行过有效的经济合作,获得了共同的发展。随着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国家仿效苏联而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在80年代,各国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切使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长期处于困境。中国等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增长。

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则主要表现在,一些石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国,依靠资源、依靠新兴工业发展较快的局面,而另一些国家则发展很慢,甚至于陷入越来越穷的境地。有的石油输出国的人均收入一度超过任何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那些最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3、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低速稳定增长,亚太成为最有活力的地区。而非洲一些国家增长缓慢。

联合国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显示: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与最贫困的20%的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1998年,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消费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以及能源总量的58%。他们拥有的电话和汽车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4%和87%。而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根据世界银行的

数据,1998年世界经济的分布情况是:全世界人口共58、97亿,GNP为28、86亿美元,人均GDP为4890美元;24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有8、85亿人口,GDP为22、6万亿美元,人均GDP为25510美元。由此可见,占世界总人口15%的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占有着80%的世界国民生产总值。

三、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二战的结果

2、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3、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1)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2)大国合作维持世界和平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1、西方阵营

2、社会主义阵营

(三)国际力量的分化与组合

1、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三世界的崛起

2、西方阵营的分化

3、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4、美苏争霸与缓和

(四)两极体系的解体

四大标志: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华约解散

四、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格局:是指在总体国际关系中各主要战略力量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与态势。6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198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再次指出:“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多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因严重军事对峙而形成的紧张乃至战乱的局面,不仅压仰了政治力量的生长,而且消耗着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并有可能导致某些政治力量的衰落。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这既有利于现存的政治力量得以充分显示,又有利于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形成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世界政治的发展状况,决定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程度。战后初期,美苏经济实力无与伦比,这是构成两极政治格局的客观经济基础。60年代以后,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的恢复和崛起,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便一发而不可收。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和多元化进一步加快步伐,WTO、IMF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俄白哈吉四国关税同盟、十国大东盟等地区一体化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地区经济中心在国际竞争中凝聚了更大的力量。全球化使封锁、控制等经济强国的传统手段逐渐失去效力,促使它们在对别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时候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世界经济的多元化为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奠定了实力基础。在经济上确立了大国地位的国家必然谋求发挥政治上的大国作用,因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就成为客观必然。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冷战的结束,明显淡化了国际关系的意识形态色彩,经济科技已成为主导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成为外交战略的基本法则。各个国家以更加务实灵活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因此,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对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产生了极

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冷战结束后,主张建立单极世界的只有美国一家,其他大国包括西欧各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都不同意,一致反对将国家分为“领导国”和“被领导国”,强调国家之间主权是平等的,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多极化的国家通过他们的双边或多边外交活动,要求建立平等的国际协商机制和相互关系,改革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以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叶利钦1997年9月说:“我们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应该是由美国、俄罗斯、亚洲、欧洲以及其他地区构成的多极。在此基础上应该保持和平并且形成共同的安全。”1997年5月,中法联合声明:“不断发展的中国和联合的欧洲将在新的多极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1999年7月,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说:“应创建一个多极世界,这个多极世界将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左右事态发展。”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构想不仅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在具体实施中也力不从心。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正像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所说的那样:“今天美国的全球力量在范围和影响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军事上,它有无可比拟的全球投送力量;经济上,它保持着全球增长火车头的地位;技术上,它在发明创造的尖端领域全面领先。即使这样,它也难以担当领导世界的责任。连亨廷顿这样的人也承认,美国力量的强大与美国影响的乏力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它带动别国的能力很差,与它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形象不能相称。同时,它还有一个弱点当它向外推行某项政策时,往往还有国内一些人的反对,表明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帝国野心的矛盾”。对此,布热津斯基曾有自嘲性的形象解释:美国成不了世界警察,也当不成世界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为,第一种人需要合法的公认,第二种人需要有偿债能力,第三种人需要自身清白。而在这三个方面美国都做不到。因此,不管美国怎么努力用什么招数阻挡多极化的潮流,都是极不得人心,也是难以达到目的的。

(二)、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欲建立单极世界却难阻多极化潮流;俄罗斯力图发挥军事力量的作用保持大国地位;欧盟的自主意识日趋发展;日本加快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我们将主要在第三章详细讲解。

所谓“极”,一般是指力量中心,能对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力量中心可以用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力量来衡量,也可以用其中某一力量来衡量。

多极化趋势萌发于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第三世界的崛起是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启动的具体体现。60年代,两大阵营发生分化,70年代,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后,要求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欲望日益强烈。

冷战体制的瓦解,大大加快了世界局势多极化的进程。苏联的解体,使持续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瓦解。各主要政治力量在格局转换的过程中,以强化经济科技实力为主要途径,以谋求在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为基本目标,调整自己的内政外交,大国外交空前活跃。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成为多极世界的基本组成力量。在经济领域,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区域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各大洲的区域合作组织也如雨后春笋似地纷纷建立。洲际间的对话合作机制逐渐启动。以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五大力量中心为主体的多极化框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是利益至上,竞争共处。经济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竞争现实,使各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夺经济科技优势上,力争在下个世纪初的国际战略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家利益在格局转换时期的地位更加突出。

二是立足地缘,网状交织。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多层、多边、多角网状交织,以地缘政治为中心组成了多个三角关系。在亚太地区,中美日是最重要的三角关系;在欧洲地区,美欧俄是最重要的三角关系。中、美、俄和欧、亚、美等三角关系具有全球性作用。

三是加强对话,谋求合作。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利益更多地交融在一起,政治的多极化则使各国看到了提高自己地位的难得机遇。为了实现各国调整后的战略目标,对话与合作成为主流,多数国家都愿维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三)、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一方面是超级大国的霸权实力相对减弱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形成有力制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谋求和平,促进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最强音。多极化趋势适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它的形成又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合作与稳定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增强,就是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增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将为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进步作出愈来愈大的贡献。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合作与发展,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平等对话,形成了一股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强大势头。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一方面,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从实力上排除了一霸主宰天下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科技因素的驱动,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利益的交汇点日益增多,日趋严重的全球问题也成为各国不得不十分重视、协调解决

的重大课题。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依存共处的趋势明显增长,这将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提供重要的力量保障。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与经济科技浪潮同时发展,相互促进,经济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升高,并已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当今世界最鲜明的主题;经济繁荣与科技振兴,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最优先的发展战略和头等大事;加强经济合作与交流,是当前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科技较量,是当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主战场。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竞争内容与方式,使大国强国的直接军事对抗色彩明显减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河北苏建华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 1. 表现:14、15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2)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 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2020高中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 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 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 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 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 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 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2007-20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 (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D ) A,里根B,卡特C,尼克松D,老布什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D ) A,贸易自由化B,外汇自由化C,世界贸易组织D,跨国公司3、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C ) A,1971年B,1949年C,1972年D,1978年 4、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 C ) A,遏制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 C,参与和扩展战略D,和平战略 5、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B ) A,英国B,法国C,加拿大D,日本 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D ) A,1972年B,1949年C,1978年D,1971年7、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D ) A,16个B,10个C,5个D,15个 8、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B ) A,基辛格B,乔治·凯南C,布热津斯基D,杜勒斯9、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D)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 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A ) A,中曾根康弘B,田中角荣C,小渊惠三D,细川护熙11、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C )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12、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C ) A,尼克松政府B,福特政府C,卡特政府D,老布什政府13、欧盟的前身是(A ) A,欧洲经济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 14、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D ) A,新德里B,开罗C,万隆D,贝尔格莱德 15、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B) A,“全方位外交”方针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D,“等距离”方针 16、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 A )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7、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 C ) 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 18、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C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朝鲜战争的爆发 19、“新东方政策”首创者是( A ) A,勃兰特B,施密特C,科尔D,施罗德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B ) A,加强南南合作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推动南北对话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1、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C ) A,布鲁塞尔条约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22、美国首次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是( C ) A,克林顿政府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D,艾森豪威尔政府 23、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 D ) A,1974—1 985 B, 1986-1990 C, 1952-1955 D, 1956-1973 24、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C ) A,“中间地带”理论 B,“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C,“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5、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C ) A,法国B,德国C,英国D,比利时

2017_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第6学习主题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第19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列举世界格局中的“一超”与“多强”;分析“一超”与“多强”的相互关系;归纳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知道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 二、教学内容: 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两极格局结束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回忆提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有历史原因: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 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2、解释什么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3、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答案

1.世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主导,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 正确(T)错误(F) 2.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 正确(T)错误(F) 3.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T)错误(F) 4.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其目标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正确(T)错误(F) 5.在1971年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国申请加入了联合国。 正确(T)错误(F) 6.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正确(T)错误(F) 7.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正确(T)错误(F) 8.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美国民主,而美国之所以民主是因为美国繁荣。”这个说法正确揭示了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正确(T)错误(F) 9.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对苏“一边倒”和联美反苏的政策。 正确(T)错误(F) 10.“一国两制”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实施的错误构想。 正确(T)错误(F) 1. 金砖四国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和( )。 A.法国

B.南非 C.俄罗斯 D.德国 2. 1980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埃及从以色列手中收回了()。 A.苏伊士运河 B.沙姆沙伊赫 C.巴勒斯坦 D.西奈半岛 3.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 ) A.《行动纲领》 B.《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不结盟理论》 4.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苏联和中国采取() A.等距离外交 B.全方位外交 C.多边均衡外交 D.多边自主外交 5.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姓名:王鸽专业:英语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在发展中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等特征,并呈现出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它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因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生产的全球化; 4、企业的全球化; 5、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 6、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 以上有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它们对现实的经济运行既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发挥着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 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全球经济一体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日益增强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并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论个当代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国际格局与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工商挂学院市场营销0613班黄慧敏 2006630099 摘要: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霸权,反恐,经济,小康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

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三次试题答案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3.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是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选择一项: A. 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正确 B. 国家力量的变化 C. 外交政策的变化 D. 国家利益的改变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的变化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主权国家构成的要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固定的领土 B.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C. 定居的居民正确 D. 完整的主权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固定的领土, 定居的居民,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完整的主权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国际社会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经常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危机的结束 反馈 正确答案是: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题目5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军事实力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的能力,是国家实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国力强弱的最直接反映。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 选择一项: A. 国家目标 B. 国家影响 C. 国家力量 D. 国家利益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 题目7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3)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择题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C ) A,战后初期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E,20世纪90年代初期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CE)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 D,新干涉主义 E,强权政治 3,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C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E,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4,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D)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E,布雷顿森林体系 5,近年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D ) A,结盟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对立关系 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E,政治集团关系 6,20世纪90年代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是(ABCE ) A,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 B,不对抗

C,不针对第三国 D,首脑外交空前活跃E,不结盟 7,联合国的宗旨是(ABCD )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协调各国行动 C,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 D,促进国际合作 E,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8,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ABCDE ) A,世界政治在多极化趋势中曲折发展 B,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C,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D,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局部动荡 E,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9,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ABC ) A,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B,世界经济格局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国军事力量的强弱 E,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0,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CDE ) A,苏联的解体 B,美国霸权的衰落 C,东欧的剧变 D,德国的统一 E,华约的解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考点连接 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重组 一、什么叫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充当主角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⒈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和资源力:⒉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⒊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2.条件(原因):①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870年,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的总和;②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③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3.确立: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特征:近代工业 5.丧失原因:(具体因素:垄断程度、工业资本、新技术新设备应用);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英国凭借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和劳力,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垄断组织的垄断程度低等因素,使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②而同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 6.丧失: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以沉重打击,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二)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时期:一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条件(原因): ①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