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 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 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 以下简称AFP 监测系统的作用 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 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 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保持无脊灰状态。

2 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以下简称VDPV 及其循环 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

步传播。

3 评价免疫工作质量 发现薄弱环节。

4 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 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与分类

一 监测病例定义

1.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病例所有15 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和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 脊髓灰质炎

2 格林巴利综合征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GBS

3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 多神经病 药物性多神经病 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 神经根炎

6 外伤性神经炎 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 单神经炎

8 神经丛炎

9 周期性麻痹 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 肌病 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 急性多发性肌炎

12 肉毒中毒

13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 原因不明

14 短暂性肢体麻痹。

2. 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 岁、接种OPV 次数少于3 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 区 或相邻县 区 发现2 例或2 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 发病时间间隔2 个月以内。

4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VDPV 病例 简称VDPV 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 VP1 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 15%之间。如发生2 例或2 例以上相关的VDPV 病例 则视为VDPV 循环 cVDPVs 。

二 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分类参照WHO 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 附图 AFP病例分类流程图 。

1 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2 VDPV 病例 从大便标本中分离出VDPV 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 临床不能排

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3 脊灰排除病例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 凡是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 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 的病例

(2) 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 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 无论60 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 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 临床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4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 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 无论60 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 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 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三、监测内容

(一) AFP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 城市在12 小时、

农村在24 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内容包括 发病地

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县级疾

控机构应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 表样参照附表 表 登记接到报告时间、

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记录人等内容。

(二) 主动监测

1. AFP主动监测医院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

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

索工作。人口集中的乡级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交通不便以及

边远的乡级医院也应定期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各省还可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扩大主动监测医院范围。

2.主动监测工作的内容

(1)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县级疾控机构应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2)开展主动监测时 监测人员应到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 或内科 、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 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 并

与医务人员交谈 主动搜索AFP病例 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

的AFP病例 应按要求开展调查和报告。AFP主动监测医院应于次旬2 日

前、以报表形式向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报告“AFP监测医院旬报表” 附表

表2 AFP主动监测医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AFP病例 应进行“零”

病例报告。县、市级疾控机构分别于次旬3、6 日前以网络数据库形式逐

级上报“AFP监测医院旬报汇总表” 附表 表3 。县级疾控机构对

监测医院进行AFP病例主动监测时应填写“AFP病例主动监测记录表” 附

表 表4 并于次月 3 日前将上月主动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 形成汇

总数据 通过网络逐级上报。

三 病例调查

1 个案调查接到AFP病例报告后 县级疾控机构应在48 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

病例开展个案调查 在临床医生配合下 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

查表” 附表 表5 。调查按以下步骤进行

1 了解发病过程 应了解麻痹发生时间、是否有发热/腹泻、麻痹部位是否对称、

是否疼痛、有无外伤或注射史、就诊过程、OPV 服苗史等。

2 进行神经学检查 重点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肌萎缩和肢体活动情况。

3 填写个案调查表 要求完整、准确填写 避免缺项和漏项。如有调查表中未包

括的症状或体征可用文字说明 调查时力求明确临床诊断。

2 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详见《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

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 卫疾控免疫[1999]第63 号 。

3 VDPV 病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等的调查对于VDPV 病例、VDPV 循环病例和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 除进行个案调查外 还应到病例居住地进行现场调查 了解当地OPV 接种情况 并结合其年龄、临床表现等特征 判定其危险性 决定其后续关注程度。调查内容详见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VDPV 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案 另行下发 。

四 AFP病例随访

1 在麻痹发生60 天后 要对所报告的AFP病例进行随访。随访由县或市级疾控机构完成 随访必须要见到病例本人 建议随访者为对该病例进行过调查的人员。

2 随访时要填写“AFP病例麻痹随访表” 附表 表6 随访表填写完成后要及时 麻痹75 天内 上报市、省级疾控机构。

3 在病例首次进行个案调查时没有明确临床诊断的病例 力求在随访时能够得出明确诊断 以补充个案资料。必要时组织省级专家组专家进行访视。

五 AFP病例的专家诊断

各省应成立由具有AFP诊断经验的流行病学、病毒学、临床医学 神经内科、儿科、传染病学 等方面专家组成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 定期开展诊断工作 工作内容及要求详见《省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工作规范》 卫疾控免疫[1999]第63 号 。

六 实验室监测

(1) AFP病例标本的采集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要求是 在麻痹出现后14 天内采集 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 小时 每份标本重量≥5 克 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

(2)接触者标本的采集

1) AFP病例接触者 以下情况应采集AFP病例的5 名接触者 原则上5 岁以下 大便标本。1 每年AFP病例大便标本数少于150 份的省

2) 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3) 根据临床或流行病学资料高度怀疑为脊灰的AFP病例

4 死亡的AFP病例。

2)VDPV 病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接触者对于VDPV 病例、VDPV 循环病例和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 其接触者标本的采集要求见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VDPV 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案。

3 原始标本运送

(1) 标本采集后要在7 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 标本应冷藏运送 在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完整。标本的运送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

有关要求。(2)采集的标本应有完整的登记资料 一并送达省脊灰实验

室。标本标签登记要清楚 标本送检表项目要填写完整 附表 表 。

4 省级实验室检测

(1)标本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后要及时进行标本登记、编号 并于-20℃保存备检。

(2) 省级脊灰实验室要按照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 现行版 进行病毒分离及型别鉴定。

5 阳性分离物运送省级脊灰实验室应在分离定型后14 天内将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送达国家脊灰实验室。标本应冷冻运送 在送达国家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必须完整。标本的运送同时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有关要求。

6 国家级实验室检测国家脊灰实验室应按照《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采用PCR、

ELISA 方法对送检标本进行脊灰病毒型内鉴定。对上述两种方法结果异常的毒株进

行VP1 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

7 结果报告与反馈

(1) 省级脊灰实验室应在收到标本后28 天内将标本检测结果 包括脊灰病毒阴性、脊灰病毒阳性型别和非脊灰肠道病毒 NPEV 反馈给同级流行

病学监测人员和下级送检单位。

(2)国家级脊灰实验室要将脊灰病毒型内鉴定于7 天内完成并将结果反馈给省级脊灰实验室 省级脊灰实验室要将国家鉴定结果及时反馈给同级流

行病学监测人员和下级送检单位。

(3) 需进行测序的标本 国家级脊灰实验室要在型内鉴定结果后14 天内完成并将测序结果反馈省级脊灰实验室。

七 疫情处理

当发生VDPV 病例、VDPV 循环病例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时 应按照输入性脊

灰野病毒病例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理。

八 AFP监测评价指标及资料分析

1 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1) 监测的敏感性

—15 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 万。

(2)监测的及时性

—AFP病例监测报告 包括“零”病例报告 及时率≥80%

—AFP病例报告后48 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AFP病例14 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AFP病例大便标本7 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省级脊灰实验室28 天内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离及时率≥80%

—阳性分离物在14 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80%

—国家脊灰实验室7 天内完成省级送达的阳性分离物型内鉴别的及时率≥80% —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应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14 天完成序列检测

—AFP病例麻痹60 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 —AFP病例麻痹75 天内随访及时率≥80%

3 监测的完整性

—省级对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国家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对临床符合病例的复核率达到100%

—旬报完整性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 应报告数=报告点数×

报告频率

—主动监测报表完整性实际监测报告数/应监测报告数×100% 应监测报告

数=报告点数×报告频率

2 监测系统资料分析

(1) AFP病例流行病学分布以县、市或省为单位绘制病例散点图 以市地为单位统计AFP发病率。每年重点分析15 岁以下人口已达10 万

而AFP报告发病率<1/10 万的地区 寻找原因。也可对15 岁以下人口

累计人口已达10 万而没有AFP病例报告 或报告敏感性较低 的县级

单位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分析病例的年龄构成和时间分布。

(2) AFP病例免疫史计算AFP病例OPV“零”剂次免疫、未全程免疫、全

程免疫和不详所占比例 分析儿童未全程免疫原因 重点分析“零”剂次

免疫儿童。

(3)3AFP病例大便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计算未采集、采集单份、双份标本病例所占比例 脊灰病毒阳性率、各型别分离数 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4)分析AFP监测系统及时性、完整性计算相关的监测指标 评价监测系统运转质量 分析存在的问题。

3 工作质量评价

(1)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填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有无缺项、有无逻辑错误 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等 。

(2)省、市级是否定期对基层的AFP病例监测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3) 省级AFP专家诊断小组活动频次、活动的及时性以及资料完整性。

九 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

1 资料管理各级疾控机构要将所有的AFP监测资料 电话报告记录、旬报、

主动监测报表、个案调查表、随访表、AFP病例专家诊断资料、高危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等调查资料、AFP病例标本送检表、AFP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记录、AFP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单等 至少每年度整理一次 归档保存。同时做好AFP监测网络数据库的备份和保存。相关资料的至少保存至全球证实消灭脊灰后。

2 信息反馈与交流

(1)国家和省级应定期分析监测数据 并将监测结果反馈到下级疾控机构。

反馈可采用简报、通报等方式。内容应包括各项监测指标完成情况、存

在问题和建议等。

(2) 各级对AFP监测问题应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

十 异地AFP病例监测管理

1. 异地AFP病例是指非本地户籍的AFP病例。如病例麻痹前在本地居住35 天

以上 则不属于异地AFP病例。异地AFP病例归属原居住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管理。异地病例可分为跨省异地AFP病例和本省异地AFP病例 跨县或跨市 。

2.异地AFP病例的报告、调查、采样送检、随访等各项监测工作 由病例暂住地

的县级以上疾控机构负责完成。病例标本检测由采样送检单位所在的省级脊灰实验室负责。

3 省级疾控机构收到报告的异地AFP病例后 应及时将病例资料 个案调查

表等 传真并邮寄报告病例归属地省级 跨省异地AFP病例 或市级 本省异地AFP病例 疾控机构。异地AFP病例实验室结果 由省级脊灰实验室传真并邮寄报告病例归属地省级 跨省异地AFP病例 或市级 本省异地AFP病例 疾控机构。

4 病例归属地疾控机构接到异地报告的AFP病例后 应及时与病例当时所

在地省级 跨省异地AFP病例 或县级 本省异地AFP病例 疾控机构沟通 收集该病例的个案、病案、实验室、随访等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各相关疾控机构 特别是省级疾控机构 应协助病例归属地疾控机构做好异地AFP病例的各项监测工作。

四、各级职责

(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分析、公布和反馈全国AFP监测情况 利用监测资料 评价全国监测进展 负责对省级AFP病例监测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协助卫生部组织国家级AFP病例专家诊断和分类活动 负责国家级脊灰实验室管

理 确保监测质量 组织对VDPV 循环病例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进行调查和应急处理 对国家维持无脊灰策略与措施提出改进建议。

(二)、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集并分析县、市级上报资料 对AFP病例实行个案管理 每月定期将本省病例监测资料传送国家级疾控机构 监督、指导各地AFP各项监测活动的开展 对市、县级疾控机构和有关医疗机构人员培训 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 及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并向下级疾控机构反馈 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本省监测薄弱地区和高危人群 组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 组织对高危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VDPV病例的调查和处理 负责省级脊灰实验室的管理 确保监测质量 评价本省AFP监测状况 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本省维持无脊灰策略与措施的建议 与国家和其它省 自治区、直辖市 沟通和信息交流 协调异地AFP病例报告、调查及其它相关事宜。

(三)、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集辖区内县级疾控机构及有关医疗机构AFP病例疫情报告及个案调查表 对县级疾控机构报告的资料进行审核 按规定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 监督、指导县级各项监测活动的开展 负责对县级疾控机构和有关医疗机构人员培训 监测辖区内病例的发生情况 参与高危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 评价辖区内病例监测现状 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

(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集辖区内AFP病例报告 按规定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 开展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运送及病例随访工作 负责辖区内病例的主动监测工作 负责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AFP监测的培训 对辖区内病例监测工作开展督导、检查 评价监测质量 并向上级疾控机构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监测工作情况。

(五)、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本医院AFP病例发现与报告工作 制定本单位监测报告程序和工作制度 在本单位开展病例的主动监测 在疾控机构指导下组织开展对预防保健科、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病案室等相关科室和人员的AFP监测培训 协助疾控机构进行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并开展主动监测工作 收集、补充AFP病例的临床资料 提供给辖区疾控机构。

(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AFP监测的组织领导 保障工作必须经费 对辖区监测工作进行评估、督导与考核

AFP:急性弛缓性麻痹

临床医生培训资料(一) AFP:急性弛缓性麻痹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 1.AFP定义: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监测系统使用的定义):任何15岁以下的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为便于AFP病例快速报告,卫生部于1994年专门下发文件,规定了14种属AFP病例的病种,即: (1)脊灰; (2)格林-巴利综合征; (3)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低钾性、高钾性及正常钾性); (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病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3.消灭脊灰为什么要开展AFP病例监测:由于15岁以下儿童是脊灰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把15岁以下儿童的AFP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进行监测报告,其目的是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这是AFP监测系统的一项技术要求,即要在所有15岁儿童AFP病例中搜索脊灰野病毒。 4.质量控制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灰的技术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AFP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指标体系:(1)各地区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 病例报告发病率不低于1/10万;(2)80%病例必须在接到报告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病例调查;(3)80%AFP病例必须在出现麻痹后14天内,间隔24小时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4)粪便标本要在7天内送到省级脊灰实验室;(5)病例随访表要在75 天内送达省级卫生防疫站等。 5.AFP病例报告与漏报:卫生部要求所有发现AFP病例的临床医生和卫生工作者都要立即向当地县级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这是发现病例最重要的工作。由于AFP 病例作为“疑似脊灰”病例报告,也受到传染病管理法的约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下列情况,AFP病例可能漏报:(1)患儿曾就诊,但医生没有发现是AFP病例,无记录也未报告;(2)医生诊断是AFP病例,但无记录也未报告;(3)诊断是AFP病例,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AFP)诊断要点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诊断要点 一、定义 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二、主要监测对象 新发脊髓灰质炎病例(包括:输入性野型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 三、鉴别疾病包括 (一)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二)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 (三)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毒物性多神经病以及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四)神经根炎 (五)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起的神经炎) (六)单神经炎 (七)神经丛炎 (八)周期性麻痹(三种类型的周期性麻痹) (九)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原因不明的肌炎) (十)急性多发性肌炎 (十一)肉毒中毒

(十二)原因不明的四肢瘫、截瘫和单瘫 (十三)短暂性肢体麻痹 四、各病种的诊断要点 (一)脊髓灰质炎 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史及接触史初起时有发热,汗出,咳嗽,流涕,烦躁,腹痛,腹泄等呼吸道及轻度消化道诊断症状,经过1~日后症状希望消退,但数日后身热复起,全身不适感觉、肌肉疼痛、嗜睡,继而逐渐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呈弛缓性不对称分布下肢多于上肢。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继续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血沉增快。 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迅速降低蛋白量则增高形成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病毒分离: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1、病前1-4周有感染病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 3、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4、肌电图有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及CMAP波幅下降等。 (三)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

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知识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 a.流脑 b.白喉 c.脊灰 d.乙脑 2.我国已经消除了() a.脊灰 b.野病毒脊灰 c.本土野病毒脊灰 d.以上都是 3.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 a.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b.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c. 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增强或亢进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4.关于AFP病例的定义下列哪种是正确的?() a.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b任何年龄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c.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d.以上都不正确

5.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是() a.硬瘫 b.软瘫 c.中枢性瘫 d.周围性瘫 6.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属于() a.疾病监测 b.症状监测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二、填空题 1.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儿童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诊断,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迟缓性麻痹(原因待查)”诊断,不应做出()和()等其他诊断。 2.医务人员在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后应在告,在报告时要报告麻痹日期,描述麻痹情况包括(、、、);同时要填写传染病疫情卡片,还要进行网络直报,在网上报告卡的疾病名称中选择其他疾病,在备注中填写(),其他项目按原疫情报告规定填写。外地病例还需报告进京的来京。 3.输入性脊灰防控的关键点:发现输入性病例:即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且要做出强烈的反应,医疗机构(、、、)。 4.AFP患者及其带毒者为传染源,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及无麻痹患者不易发现,在传播该病中起主要作用。本病潜伏期为()天,一般1-2周,发病前1周始从粪便排毒,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脊灰潜伏期分末期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大,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5.当前WHO为全球消灭脊灰的主要策略是()和()。 三、问答题 1.什么是AFP?它有什么临床表现?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麻痹60天后随访表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麻痹60天后随访表 表号:卫统51表-2 制表机关:卫生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备案文号:(98)卫 1.编号 a.病例编号T1A □□□□□□□□□□□□□ 2.基本情况 a.病人姓名 b.性别 1.男 2. 女T2B □ c.出生日期年月日T2D □□/□□/□□ d.病人详细地址 9.麻痹60天后随访 a.是否进行病例随访 1.是 2.无T10A □ b.随访单位 1.县级 2.地区级 3.省级T10B □ c.随访日期年月日T10C □□/□□/□□ d.随访人姓名 e.病例死亡 1.是 2.否T10E □ f.病例失访 1.是 2.否T10N1 □ g.是否残留麻痹, 1.是 2.否T10G □ .麻痹恢复时间年月日 临床诊断 a.出院时诊断(未住院者不填) b.随访时诊断 麻痹部位: h.左上肢:0.不能运动 1.轻微运动 2能水平运动 3. 能垂直运动 4.能抵抗外力运动 5.正常运动T10G1 □ i.右上肢0.1.2.3.4.5 T10G2 □ (与9h左上肢编码相同) j.左下肢0.1.2.3.4.5 T10G3 □ (与9h左上肢编码相同) k.右下肢0.1.2.3.4.5 T10G4 □ (与9h左上肢编码相同) l.肢体感觉障碍 1.有 2.无 3.不知道T10N2 □部位(请注明) m.如有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天T10N3 □ n 巴彬斯基氏反射 1.阳性 2.阴性9.不能判断T10H □ o. .踝阵挛 1.阳性 2.阴性9.不能判断T10N4 □ p.肌肉萎缩 1.有 2.无9.不能判断T10N5 □部位(请注明) q.深部腱反射异常 1.是 2.否9.不能判断T10N6 □ 如果异常 跟腱 1.消失2.减弱3.正常4.亢进9.不详T10N7 □

急性弛缓性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又称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目录 AFP病例诊断要点: 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诊断要点: 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简称VDPV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cVDPVs)。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分类参照WHO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 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附图,AFP病例分类流程图)。 1.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2.VDPV病例:从大便标本中分离出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3.脊灰排除病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凡是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的病例; (2)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 A、脊髓灰质炎 B、肌病 C、神经根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2、发现Ⅱ型疫苗病毒或变异株,应成立由()牵头的调查小组,负责病例的个案调查、诊断,开展接种率调查,评价AFP病例监测系统质量等工作。A、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B、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C、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D、市疾控中心。 3、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 A、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B、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增强、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C、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增强症候群。 D、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4、关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病例定义正确的是() A、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B、任何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C、所有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D、以上答案均正确。 5、医疗机构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应在()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告到当

地辖区疾控机构。 A、6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6、确诊为脊灰病例后需进行消化道隔离,隔离期限为()天,粪便进行消毒后排放。 A、7天 B、10天 C、20天 D、40天。 7、发现脊髓灰质炎病例后应对发病两周之内病后未再服苗的病人,间隔()小时采集两份足量的粪便,冷藏(4℃以下)运送合格实验室。 A、24小时 B、 36小时 C、72小时 D、24-48小时。 8、开展全国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的目的是() A、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B、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C、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D、监测脊灰病毒免疫情况,未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9、以下对脊髓灰质炎病例描述正确的有() A、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病毒性传染病。 B、病毒侵害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C、临床上出现肢体急性弛缓性瘫痪(AFP)。 D、病人不会留有肢体瘫痪后遗症。 10、对脊髓灰质炎病例急性期处理不正确的是() A、急性期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治疗并发症。

麻疹培训试题

传染病培训资料 发布日期:2010-6-13 2010年东城区AFP培训考试题(北京医院)姓名工号科室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30分) 1、下列哪种疾病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c )(单选) a、流脑 b 、白喉c 、脊灰 d 、乙脑 2、我国已经消除了 c (单选) a、脊灰 b、野病毒脊灰 c、本土野病毒脊灰 d 、以上都是 3、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 b (单选) a、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 群。 b、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 群。 c、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增强或亢进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 群。 d、以上都不正确 4、关于AFP病例的定义下列哪种是正确的?( a )(单选) a、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 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 病例 b、任何年龄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 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 病例 c、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 病例 d、以上都不正确 5、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是(b、d )(多选) a、硬瘫 b 、软瘫c 、中枢性瘫d 、周围性瘫 6、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属于(b) a、疾病监测 b 、症状监测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50分) 1、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 重诊断,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原因待 查)”诊断,不应做出“ 类脊灰”和“ 脊灰(原因待查)”等其他诊 断。 2、医务人员在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后应在12 小时内进行电话报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方案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中国网 | 时间: 2006-08-08 | 文章来源: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卫办疾控[2006]93号 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与分类 (一)监测病例定义 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 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 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 以下简称AFP 监测系统的作用 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 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 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保持无脊灰状态。 2 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以下简称VDPV 及其循环 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 步传播。 3 评价免疫工作质量 发现薄弱环节。 4 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 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与分类 一 监测病例定义 1.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病例所有15 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和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 脊髓灰质炎 2 格林巴利综合征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GBS 3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 多神经病 药物性多神经病 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 神经根炎 6 外伤性神经炎 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 单神经炎 8 神经丛炎 9 周期性麻痹 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 肌病 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 急性多发性肌炎 12 肉毒中毒 13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 原因不明 14 短暂性肢体麻痹。 2. 高危AFP病例年龄小于5 岁、接种OPV 次数少于3 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 区 或相邻县 区 发现2 例或2 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 发病时间间隔2 个月以内。 4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VDPV 病例 简称VDPV 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 VP1 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 15%之间。如发生2 例或2 例以上相关的VDPV 病例 则视为VDPV 循环 cVDPVs 。 二 病例分类标准 AFP病例分类参照WHO 推荐的病毒学分类标准。省级专家诊断小组根据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等资料对AFP病例进行诊断分类 附图 AFP病例分类流程图 。 1 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2 VDPV 病例 从大便标本中分离出VDPV 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 临床不能排

急性弛缓性麻痹培训资料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培训(重点) 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定义: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2、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常见的AFP病例包括哪14种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4.高危AFP病例(疑似病例) (1)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2)临床高度怀疑为脊灰的病例(年龄小于5岁,发热3天后出现弛缓性麻痹,麻痹时伴有发热,退热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重症伴有呼吸肌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肌肉萎缩,临床上不能排除脊灰的AFP病例)。 5.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6.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简称VDPV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则视为VDPV循环(cVDPVs)。

急性弛缓性麻痹试题及答案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知识试题 姓名:科室: 一、什么是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二、AFP疾病包括:()种,诊断要点()()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点的一组综合征。 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染源()是惟一自然宿主, ()()和()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都有传染性。 四、传播途径:本病以()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的早 期咽部排毒,可以经()。发病前()至 发病后1周患者者()分泌物能排出病毒。 五、易感者:()具有普遍易感性,()能产生 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六、AFP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 城市在()农村在()内以最快的方 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七、AFP病例报告的内容包括,() ()()()()()临床初步诊断等。八、县级疾控机构应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登记 ()、()、()、()记录人等内容。

答案 一、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 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为AFP病例。 二、14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 三、人病人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3—4周 四、粪—口飞沫传播3—5天鼻咽部 五、人群感染后 六、12小时24小时 七、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 八、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 答案 九、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 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为AFP病例。 十、14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 十一、人病人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3—4周 十二、粪—口飞沫传播3—5天鼻咽部 十三、人群感染后 十四、12小时24小时 十五、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 十六、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 答案 十七、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为AFP病例。 十八、14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 十九、人病人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3—4周 二十、粪—口飞沫传播3—5天鼻咽部 二十一、人群感染后 二十二、12小时24小时 二十三、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 二十四、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诊断要点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诊断要点(自治区脊髓灰质炎医疗救治专家指导组) 一、定义 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二、主要监测对象 新发脊髓灰质炎病例(包括:输入性野型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 三、鉴别疾病包括 (一)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二)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 (三)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毒物性多神经病以及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四)神经根炎 (五)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起的神经炎) (六)单神经炎 (七)神经丛炎 (八)周期性麻痹(三种类型的周期性麻痹) (九)肌病(重症肌无力、中毒、原因不明的肌炎) (十)急性多发性肌炎 (十一)肉毒中毒 (十二)原因不明的四肢瘫、截瘫和单瘫 (十三)短暂性肢体麻痹 四、各病种的诊断要点 (一)脊髓灰质炎 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史及接触史初起时有发热,汗出,咳嗽,流涕,烦躁,腹痛,腹泄等呼吸道及轻度消化道诊断症状,经过l~6日后症状逐渐消退,但数日后身热复起,全身不适感觉、肌肉疼痛、嗜睡,继而逐渐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呈弛缓性不对称分布下肢多于上肢。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继续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血沉增快。 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迅速降低蛋白量则增高形成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病毒分离: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1、病前1-4周有感染病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 3、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4、肌电图有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及CMAP波幅下降等。 (三)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 1、病初症状:发病前大多有上感症状,也有的起病时发热即出现脊髓损害的症状。 2、脊髓受损的症状:①.感觉障碍:病变水下以下呈横断性感觉障碍。②.运动障碍:常见截瘫,有的病变延及颈髓,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本病急性期处于“脊髓休克”状态,除肢体瘫痪外,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引不出病理反射。“脊髓休克”消失后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肌力日渐恢复。③.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便失禁、大便秘结、小便潴留,尿失禁。下肢常有水肿,皮肤大多苍白、干燥。 3、脊髓MRI可见病变部位髓内稍长T1、长T2信号,脊髓可稍增粗。 4、化验:脑脊液细胞及蛋白多有增加,压力正常,无蛛网膜下腔阻塞现象。 (四)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毒物性多神经病以及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1、急性、亚急性、慢性进行性起病。 2、任何年龄均可患病。 3、感觉障碍感觉异常(疼痛、麻木、蚁走感及烧灼感);客观检查可发现手套-袜套样深浅感觉障碍,神经干压痛等。 4、运动障碍肢体远端对称性肌无力和萎缩。 5、腱反射四肢腱反射均降低或消失。 6、植物神经障碍多汗或少汗、皮肤粗糙等,体位性低血压、阳痿等。 (五)神经根炎 1、发病前有感染病史, 2、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情进展小于4周; 3、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伴有呼吸肌麻痹及颅神经麻痹; 4、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神经电生理测试可见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 (六)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起的神经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 省级CDC收到本表的时间年月日T0 □□/□□/□□ 1. 编号 a. 病例编号T1A□□□□□□□□□□□ b. 调查日期年月日T1B □□/□□/□□ c. 调查单位 1.县级CDC 2.地级CDC 3.省级 T1C □ CDC d. 调查人 2. 基本情况 a. 病人 b. 性别 1. 男 2. 女T2B □ c. 民族T2C □□ d. 出生日期(公历) 年月日T2D □□/□□/□□ e. 如无出生日期,年龄岁月 f. 居住状况 1. 散住 2. 集体(托.幼.学校) 3. 流动人口 4. 其它(请注明) 9. 不详T2H □ g. 病人详细地址 h. 家长 i. 家长工作单位

j. 家长 k. 病例报告单位级别 1.村级 2.乡级 3.县级 4.地级 5.省级T2M □ l. 病例报告单位名称 m. 病例报告日期年月日T2O □□/□□/□□ 3. 临床症状和体征 麻痹出现前症状: a. 发热 1. 有 2. 无9. 不知道T3A □ b. 腹泻 1. 有 2. 无9. 不知道T3D □ c. 颈项强直 1. 有 2. 无9. 不知道T3E □ d. 肌肉疼痛 1. 有 2. 无9. 不知道T3F □ e. 3天注射史 1. 有 2. 无T3N1 □ f. 麻痹出现日期年月日T3R □□/□□/□□ 麻痹部位及程度: g. 左上肢: 0.不能运动 1.轻微运动 2.能水平运动 3.能垂直运动 4.能抵抗外力运动 5.正常运动 9.不详T3G □ h. 右上肢0.1.2.3.4.5.9 (与3g左上肢编码相同) T3H □ i. 左下肢0.1.2.3.4.5.9

AFP培训试题

AFP监测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c) a.流脑 b.白喉 c.脊灰 d.乙脑 2.我国已经消除了(c) a.脊灰 b.野病毒脊灰 c.本土野病毒脊灰 d.以上都是 3.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b) a.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b.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c. 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增强或亢进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d.以上都不正确 4.关于AFP病例的定义下列哪种是正确的?(a) a.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b任何年龄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c. 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d.以上都不正确 5.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是(b d)

a.硬瘫 b.软瘫 c.中枢性瘫 d.周围性瘫 6.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属于(b) a.疾病监测 b.症状监测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二、填空题 1.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儿童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诊断,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迟缓性麻痹(原因待查)”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等其他诊断。 2.医务人员在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后应在 12 小时内进行电话报告,在报告时要报告麻痹日期,描述麻痹情况(包括部位、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同时要填写传染病疫情卡片,还要进行网络直报,在网上报告卡的疾病名称中选择其他疾病,在备注中填写“AFP”,其他项目按原疫情报告规定填写。 3.一般的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应在麻痹14天内采集2份合格粪便标本,临床高度疑似脊灰病例,高危病例和“0”剂次AFP病例,需采集3份粪便标本和脑脊液1-2ml。 4.AFP病例粪便采集要求:住院病历由医院负责采集,非住院病例由居住地预防保健科负责采集,粪便放入专用便盒内,每份标本重量不少于5克(约为拇指末节大小,标本盒的二分之一)。粪便标本采集后,应在标签上注明姓名、采样日期等后,置于-20°C保存。两份粪便标本必须间隔24小时以上。标本采集后齐全后,3天内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