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2003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13 2003总第203期Journal o f N ortheast Normal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um N o 1203

[收稿日期]2002-10-08

[作者简介]张曙霄(1954-),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理学博士;孙莉莉(1980-)女,

吉林通化人,东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张曙霄,孙莉莉

(东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依存度显著提高,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但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呈现低级化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效益较差等。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我国/入世0后的新形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进行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52162;F7521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3-0022-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初步实现了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轨,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崛起的贸易大国,但我国外贸增长主要是数量扩张型增长。20多年间,我国出口商品的高附加值趋势有所表现,但结构优化程度仍然较低。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商品出口额从181.2亿美元激增到249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4%,超过同期国际商品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1980年我国出口额仅占世界出

口总额0.9%,在世界出口国排名榜上列第二十六位。2000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9%,在世界出口国排名榜上跃居第七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出口依存度较低,1980年只有6%。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出口依存度显著提高,2000年已达23.1%。

我国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主要是由于:(1)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改革外贸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部门和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进入90年代,我国外贸出口相继实施了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0;(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外贸管理体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步转向市场调节管理模式。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

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从而我国的外贸出口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我国出口依存度的显著提高是由于国际贸易、金融、技术和投资自由化协调框架的相继建立,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扩大出口创造了外部条件。因此,我国出口依存度和生产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必然结果。

二、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比较优势理论,表面上探讨的是一国进出口的方向和结构问题,实际上探讨的是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产出结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商品贸易结构与产业产出结构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具体而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的潜在比较优势,通过支配和影响产业结构的配置和产出结构的变动,形成现实的商品比较优势,进而通过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活动,最终完成自己在商品贸易结构优势方面的实际体现。

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按照附加值的高低,可将一国的出口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创汇能力较差。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汇能力。经济学家通常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劣程度。

这里对我国1980~2000年间的商品出口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以研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出口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表1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单位:亿美元;%

年份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198091.150.390.149.7

1981102.546.7117.653.3

1982100.545.0122.755.1

198398.243.3126.156.8

1984119.345.6142.154.3

1985138.350.6135.249.5

1986112.736.8196.763.8

1987132.331.5262.166.4

1988144.130.4331.169.7

1989150.828.7374.671.3

1990158.925.6461.874.4

1991161.522.5556.977.5

1992170.020.0679.480.0

1993166.718.2750.981.8

1994197.116.31013.383.7

1995214.914.41272.885.6

1996219.314.51291.485.5

1997239.313.11587.786.9

1998206.011.21631.688.8

1999199.310.21750.089.8

2000254.610.22237.589.8资料来源:1980~1989年数据来自外经贸部统计数据,1990~2000年数据来自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62001年。

1980~2000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总体呈现三个特征:

(一)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在理论界外贸/引擎0说和一些国家及地区凭借外贸出口鼓励使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诱导下,我国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从表1的数据判断,随着我国外贸出口主导战略的实施,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

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是与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演变紧密相连的(见表2)。

表2中国国内经济结构的演变单位:亿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份

占G DP的比重产值占GDP的比重产值占GDP的比重产值

198030.11359.448.52192.021.4966.4 198528.42541.643.13866.628.52556.2 199027.15017.041.67717.431.35813.5 199124.55288.642.19102.233.47227.0 199221.85800.043.911699.534.39138.6 199319.96882.147.416428.532.711323.8 199420.29457.247.922372.231.914930.0 199520.519993.048.828537.930.717947.2 199620.413844.249.533612.930.120427.5 199719.114211.250.037222.730.923028.7 199818.614552.449.338619.332.125173.5 199917.614472.049.440557.833.027037.7 200015.914212.050.945487.833.229703.8资料来源:5中国统计年鉴62001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受资金和

资源瓶颈制约效益低下,第三产业则滞后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

整,以农矿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增长速

度强劲提高,第三产业平稳发展。与此相关,三大产业的经济规模也出现相应变化。大规

模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产业/瓶颈0制约,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

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主导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而出

口规模的扩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又推动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转变。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根据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第一阶段实施的是大力发展具有比

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快地转

化为出口优势,促进了我国出口的迅猛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1986年纺织品

和服装取代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

密集型为主转变。

(三)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大

90年代初,新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崭露头角,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左右。所谓/新经济0可以理解为一种以高科技和全球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1](P37)。我

国也逐渐受到其影响,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出口的迅猛发展则是近一时期我国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极大改善,可以说在不断优化,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主要是:

(一)出口商品结构仍然呈现低级化

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品出口增长中加工贸易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从1991年到1995年,总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在45.1%~49.5%之间,1996年,我国商品出口一半以上,机电产品出口2/3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扣除加工贸易出口,我国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 1994、1995、1996年分别只有7.6%、8.8%、7.9%,其中也包含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1996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美国为55.4%、日本78.4%、德国56.7%、新加坡69.9%、香港40%、韩国57.7%、台湾省57.7%[2](P34),而我国1999年为36.9%。另外,我国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维持在4.96%~ 6.18%[2](P34)之间,没有多大变化。因此,至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同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相比,仍然呈现出低级化的特点。

(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诸多矛盾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从以下几点体现出一定的合理性:(1)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这基本上与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相一致。(2)20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这与/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由80年代以轻工业增长为主导转向90年代以重工业增长为主导0[3]基本上相一致。(3)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很大,这对于我国解决劳动就业和积累建设资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从如下几点也体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1)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这与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而且该类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竞争激烈,经常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贸易条件恶化。(2)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相当高,以1992年和1994年为例,这一比重高达88%[2](P35)。外商投资企业强化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低级化的刚性。(3)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效益较差。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只能收到加工费,而失去了销售利润,同时,它对一般贸易出口也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一般贸易的出口效益。

(三)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合理化之间矛盾突出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必然要求我国具有提升出口商品结构的紧迫性,而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当前的经济条件则要求我国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或进口替代的更快实现。当前我国城镇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我

国工业基础难以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社会上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内需求远远大于出口需求,需要出口导向的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虽然能够解决我国社会劳动就业问题以及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化之间的矛盾愈益突出。

四、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几个关系的思考

(一)要素禀赋与出口商品结构

由赫)))俄要素禀赋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贸易理论揭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来自其要素禀赋的特点,但要素禀赋的特点会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要素禀赋变化所导致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化通常按照如下顺序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出口商品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二个阶段,出口商品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第三个阶段,出口商品以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第四个阶段,出口商品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演进刚刚经历了由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宗出口的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只占较小比重。与此同时,我国的要素禀赋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对出口产业扩张最有意义的变化是资本的急剧增加。在物质资本方面,一个重要的流量指标是总投资,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的年投资额增加了15.5倍。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年投资额在2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个规模已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总投资规模不相上下。在人力资本方面,一个重要的流量指标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如果把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供求状况作为一个重要依据,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力资本的供应也是充足的。这两个指标都表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业已具备了大量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要素禀赋条件。

由波特等人提出并发展的竞争优势理论证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不仅与其要素禀赋有关,还与该国的企业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及需求状况密不可分。以该理论为基础,波特认为在一国工业化过程中出口贸易的扩张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的演进,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撇开企业状况与相关和支撑产业状况不说,单从需求状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市场对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日益减少,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质量预期也越来越高,这是其一。其二,90年代中期,我国的贸易大国态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我国仍然具有/贸易小国0的典型特征。这种贸易格局意味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需求弹性愈来愈小,而同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需求弹性不变或保持上升。与这一变化趋势相一致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开始由要素驱动型向投资驱动型转变。这一变化无疑意味着今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将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

点置于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上。我国目前的出口态势也正体现着这一发展趋势。另外,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条件。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应,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竞争优势。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面对的只能是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和日益下降的价格水平,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价值低,容易出现出口的/贫困化增长0。而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生产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容易遭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冲击。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因此,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是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1993年以来,主要工业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部出口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有限,高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波特提出的发展科技、创造竞争优势的理论更加符合当今以科技带动经济增长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出口商品类别与国际分工位次

我国的文献中通常用农产品、轻纺产品、机电产品三个类别标识出口商品结构,并往往把它与国际分工联系起来。这种结构划分,基本上反映的是产业间分工,而没有反映产业内分工,而且也不能说明新技术革命对产业进步的影响,因此很难表现当代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状况以及各自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例如,中国大陆大量生产服装成衣,但从日本、韩国进口服装面料和辅料,经香港公司销售到北美、日本,形成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之间的分工体系。按照原产地规则,这是中国制造,似乎中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中占据最重要的国际分工地位,实际上在这个国际化生产链条中,中国处在相对次要的地位,因而其所获附加值的比例最小。又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其中有些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比重还相当高,按照旧式产业间分工理论,即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进口农产品,落后国家则恰好相反的贸易理论,这些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低的,显然这与事实不符。在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下,只有极少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完整地掌握在一个国家或极少数国家手中,而绝大多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产业内部的分化、组合,各国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内分工体现出来,依据生产技术和生产经营环节的不同来排定其国际分工位次,因此,凭借出口产品的类别来判断其国际分工地位已经很不准确[4](P41)。

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置生产和销售,已大大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分工模式。一国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所以,我们应该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出发,从观念上走出传统的关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误区,不能片面地认为出口产品中,制成品的比重高了,初级产品的比重低了,出口结构就优化了。世界农产品的出口大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就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达80%以上,但初加工比重很大,出口制成品中进口零件,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仍占很大比例。因此,出口结构的优势不完全在于出口什么产品,关键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看出口产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中,有多少是自己生产的,这才真正反映了对外贸易的效应,反映了对外贸易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力臻.美国/新经济0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2]曾卫锋.关于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探讨[J].财贸经济,1998(6).

[3]十年来我国工业部门结构变化特征)))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分析[N].经济学消息报,1997-12-26

(2).

[4]裴长洪.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若干结构问题[J].财贸经济,1998(8).

The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Structure Question of

Export Commodities of Our Country

ZHA NG Shu-x iao&SU N L i-li

(College of Busi ness Adm i nistr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117,China)

Abstract: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the scale of export commodities of our countr y is ex panded constantly.T he deg ree of ex port depending improves notably,and t he structure of ex port commodities also improves rapidly.But at t he same time,the structur e of export commodities of our country also has a great deal of contradict ions and problems.F or ex ample,the structur e of ex port commodities still appears rudimenta-r y and the change of the expor t commodities.structur e br ings poor benefits.In this case,especially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fter China.s WT O entr y,w e t hink that it is necessar y to carr y o n a calm analysis and rational t hinking to the structure question of ex port commodit ies o f our countr y.

Key w ords:str ucture of ex port commodities;factor endowment;comparative advantage;competitive advan-tage

[责任编辑:王亚范]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

成绩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结构分析 专业09届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文章通过对2002-2011年1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一、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 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309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6%,创出历史新高。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后,全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 在外贸进出口增长的同时,进出口平衡也取得重要进展。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估计将比去年减少3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占G D P的比重在2%左右,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从结构上看,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对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063.5亿美元、775.6亿美元、720.5亿美元和414.5亿美元,分别增长33.8%、36.7%、44%和82.5%,均高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表明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其中重庆、河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倍、78.4%、56.3%和68.1% 。

但是,寒流来袭,前高后低成定局。在海关总署官方网站的首页上,有两张外贸进出口走势图,清晰地勾勒出今年外贸进出口前高后低的走势。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不久前指出,今年9、10、11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每个月均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个百分点,12月份,外贸出口增幅将继续延续前几个月回落的趋势。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进出口主要呈现5个特点:一是一般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比重下降明显,顺差规模收窄;二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快于整体,外资企业增速进一步放缓;三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较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升;四是对欧盟出口增长乏力,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五是部分沿海省市出口放缓,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 二、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密集型产品仍是一大出口项目,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呈现出极大竞争劣势的态势 2.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虽逐步上升,却没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 3.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虽在上升,但产品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仍然不高,表现为低竞争优势 4.加工贸易方式仍占有最大出口比例,加工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加工程度低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但在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单一,出口贸易渠道结构不畅,出口贸易经营主体失衡,贸易体制结构不完善等。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物质,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应加大对农产品支持力度,加强政策指导;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战略;完善多元化市场格局;提高渠道效率;开展多样化经营等。本文运用数据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理论,并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应该如何解决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面临的严峻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 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Structure Abstract Since it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trade has grown,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structure, such as the unreasonable product export structure, the single export market, the weak export trade channel, the imbalance export trade operating subject, the incomplete trade structure system, et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survival of material, a stabl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In the face of all these problems, China should give agricultural support,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djust the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strategy, perfect diversified market patter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hannel and establish various management. The paper uses data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structure and states how to solve the serious problems faced by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structure.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rade Structure

我国商品贸易结构变化

中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化分析 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因此,对进出口商品的构成以及各商品在进出口总贸易中所占比重以及其比重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将其发展与变化与本国国内产业结构变化等想结合思考,可以更清楚的探究引起外贸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从而给进出口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简单的参考。 出口商品构成分析 出口商品构成 中国出口商品构成分为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其中初级产品包括:食品及主要供使用的活动物X1 ;饮料及烟类X2;非食用原料X3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X4;动、植物油脂及蜡X5。工业制成品包括:化学品及有关产品X6;轻纺织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X7;机械及运输设备X8;杂项制品9;未分类的其他商品X10。 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分析 1980年时,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占大半的比重。然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初级产品比重明显下降,而工业制成品比重则稳步上升。在初级产品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上升幅度最大,2009年为1980年的620多倍;动、植物油脂及蜡,非食用原料以及饮料及烟类上升幅度也很大,分别为30多倍、50多倍以及30多倍。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使用的活动物出口额上升幅度最小,仅为5倍多1。而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上升幅度最大。 表1 1980年-2003年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及所占比重单位:亿美元 1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1980一1989年数据来自外经贸部统计数据,1990一2003年数据来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4年 表2 1980年-2009年初级产品中各类产品占出口额比重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Analysi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nd trade. 13203233 吴丹丹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 一国的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对外贸易结构是衡量已过进出口贸易状况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研究对一国的外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的国民经济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进行转变,对外贸易额也在不断上升。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国际市场风险,避免对少数国家的依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在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我国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的同时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变化趋势,出口地区结构变化;与此同时,也对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

Abstract Foreign trade by regions and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untries’ research, which is important for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Since 1978, Chinese reform has been opening expanding, Chinese domestic economy gradually be converted to open from closed, the foreign trade volume is also rising. The early 1990s, China put forward strategy of market diversification, at that tim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dispers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risks and avoid the dependence from a few countrie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by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es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in the market, market diversification has made new progress. With China joined in WTO,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rapidly wit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growing rapidly.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are most important trading partners in the world. China became the major processing base places in the world, while the share of services is also rising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otal exports, export growth trend, exports classified trends, the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structure of export sinc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eign trad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he reasons for recent changes in export are analyzed on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 facing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of export Solution strategy

如何分析商品结构

如何分析商品结构翼展图策划 如何分析商品结构 一、分析商品结构的目的 分析商品结构可以帮助主任及时理清自己的经营思路,优化商品结构从而提升柜组效益。 二、什么时候分析商品结构比较合适? 1:销售不好. 2;换季(季初、季中、季末)3:月底. 4:销售平稳不突出. 总之:不管是以上四方面还是其他时候分析商品结构一定要勤分析,所谓“勤”不是指限制分析次数,主要针对自己的项目去决定。像季节性商品必须做到勤分析,这样才有可能不出现问题,或者问题刚在萌芽阶段能够及时发现把它消灭。一些常规项目,变化不大、思想也不要懈怠,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时间多分析,这样才能永远处于主动状态。 三、如何分析商品结构 〈一〉:认知六大结构——确定分析主次顺序 这六大结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不同项目商品组合是不一样的,大体分为两类A多品类组合B单一品类组合,一定要根据项目不同,确定结构分析的主次顺序,再确定重点结构。举两个例子共同分析: 例一:头饰组品类繁多有套圈、香蕉夹、夹子、并卡、梳卡、套圈里又分五节扣、套圈、五节扣分品牌,夹子里分为盘头夹、三指夹、鸭嘴夹、顶夹,……像这种项目品类繁杂首先选择品类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单品类再分析,画图分析: 主打品牌怡丽 主打品类套圈主打五节扣 辅助套圈辅助品牌点金 香蕉夹 头饰主打盘头夹三指夹 夹子 辅助鸭嘴夹顶夹 辅助品类并夹 梳夹 例二:休闲男裤组商品结构图如下:主打颜色深蓝 主打款式编号612 主打品牌苹果辅助颜色米色白色 休闲男裤辅助款式编号603 辅助品牌曼特劳 古特奇 这个单一品类柜组是有多个品牌组成先分出主辅品牌,单一品牌再用别的结构深入分析,例款式、规格、颜色等。 通过两个案例我们发现商品组合不同分析商品结构一定要分清主次顺序,确定重点。〈二〉画出商品结构图深入分析六大结构. A:品类结构品类结构是商品品类组合。 画出商品结构图进行分析 童鞋 例:主打沙滩鞋70% 主打男凉鞋65% 主打品类皮凉鞋辅助皮凉鞋30% 40%辅助女凉鞋35%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总体情况及变化情况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总体情况及变化情况 我国在2001到2010年间都出现了顺差,即商品出口总量大于进口总量。在2001到2008年间顺差逐渐增加,尤其从2005年开始顺差增长速度加快。但是在2009年滑落。具体数据如图一所示: 总体来看我国出口总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其增长率在2001-2004年间呈上升趋势,在2004年以35.358%的增长率达到顶峰。在2004到2008年略有下降,尤其是2008-2009年度下降严重,甚至在2009年时呈现负增长。具体增长情况如图二所示:

在2002到2009年间中国进口总值持续增长,其中2002-2003年增长率升高,随后有所下降。2005到2008年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在2009年时呈现负增长。具体数据如图三所示: 进口初级产品基本都是上升趋势,其中非食用类原料以及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增长明显但是在2009年仍有所下滑。具体数据参照图四:

出口初级产品也都是呈上升,但是动植物油脂及蜡和饮料烟类并不明显,较为稳定,视频活动类的出口表现活跃,其中矿物类在2007-2008年有个突跃,在2009年回落。具体数据参照表五: 进口工业制品方面,其他商品较为平稳,机械及运输设备上升势头明显,在2008年到达顶峰。其他类别基本涨幅在500左右。

具体数据参照表六: 出口工业制品依然是机械及运输类上升较快。与之不同的是杂项制品和按原料分类制品涨幅也都分别达到2500和2000。其他商品依然保持一个稳定的态势。具体数据参照表七:

2001年进口商品分布与2009年相比基本相同,其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类比率提高,按原料分类的制品和化学品的比率下降。9年间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一直是进口商品的主要成分。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摘要: ......................................................................................................................................... - 3 - 关键词:...................................................................................................................................... - 3 - 问题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矛盾.................................................................................. - 3 -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特点...................................................................................... - 3 -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依然很大............................................................ - 3 - 2、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 - 4 - 二、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4 - 1、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 为迅速.......................................................................................................................... - 4 - 2、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其中进料加工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 - 5 - 3、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 ....................... - 5 - 三、进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5 - 1、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机械设备比重上升 ............ - 5 - 2、以中间品为主的格局未变,资本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 - 6 - 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6 - 1、出口商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仍然呈现低级化.............................................. - 6 - 2、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3、进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问题二:如何重建中国对外贸易.............................................................................................. - 7 - (一)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应对美国次贷危 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 8 - (二)及时了解金融危机动态。 ........................................................................................... - 8 - (三)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 9 - (四)创新出口方式,开拓新市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特点

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特点 郭伊心 外语系602班 2009130602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口快速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特色,随着出口比例的变化,产品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而带动出口行业的全方位发展。而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工业制成品长期以来主导的局面,贸易结构不断调整趋于优化。然而,由于我生产、出口企业众多,秩序极其混乱,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不但导致企业无利可图,造成亏损,还招致国外大批企业对我国进行掠夺式的倾销。另外,我国的资本项目虽然迅速增长但还不稳定,为抵销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新增货币发行压力,我们要进一步促进了经济体系的"外向化"发展。本文便就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特点,通过分析这一系列特点,从而了解出口贸易的变化趋势,进行一系列商品结构优化。 一.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特点 1.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且远远高于初级产品 从图一种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年以来,我国出口的初级产品是逐年递减的,工业制成品确是一年高过一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比重从1980年的

53.4%跌到2010年的5.3%,其中2001年首次将至10%以下,达到9.9%。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出口从1980年的46.6提高到94.8 ;85年以前,这俩种出口产品所占总出口产品比重相差无几,但从90年开始,工业制成品产量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仅仅是从1985年到1990年这短短5年之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便从85年45.8%增长到74.3%,骤增了28.5个百分点,此后的几年里工业制成品多于初级产品的这种差距一直保持在8到9倍左右。 在中国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和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下,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得到了长足发展,发展至今,工业制成品两位数的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总体增长速度。 2.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从图二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总的来说成下降趋势,所占比重已从81年的17.3%下降至10年的13.1%,下降了4.2个百分点,而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带表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逐年增长,早在1996,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就首次超过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11.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此后增长势头更加突飞猛进,一直到2010已经高达9334.3美元。此外,我国从91年开始,开始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到了2010年,也以增长到4924.1亿美元的数额,所占比例更达到了31.2%,并且有继续大幅增长的势头。虽然,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不算很富足,但和中国这样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劳动密集性产品为主导的国家自己比,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初期,依靠劳动力丰富又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进行出口,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符合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积累,和国家侦测的调整,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反映在对外贸易上就是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特别是2003年加入WTO以后,客观上更加要求我郭不断提高本国经济实力,改善贸易结构,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中。作为一个国际上的大国,我过主观上也在力图改变仅仅作为一个劳动加工厂的局面,这些因素联系起来,才使得会不断加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 二.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措施 1.问题:(1)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这类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出口利润也较低。 (2)工业制成品科技含量不高且缺乏自主品牌: 我国工业制成品就出口总额而言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绝大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 (3)加工贸易附加值低且贸易保护严重: 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度仍然较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仍然比较低,很大一部分加工企业只是赚取很少的加工费,处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最末端。 (4)服务贸易比重有所增长但技术含量低: 服务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一直具有就业容量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少的优点,而服务贸易的发展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服务贸易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5)对外资依赖严重而抗风险能力不强: 为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出台相关的优惠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设厂从事加工贸易,利用劳动力价值便

最新浅谈如何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1论文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1)论文 摘要:本文从观念转变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研究出发,分析了调整产业结构、树立竞争优势观念、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离将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出口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等。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于实现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再上新台阶至关重要。如何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谈谈对策: 一、转换出口观念,增强竞争优势意识传统贸易观念认为,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其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有很多企业在为诺基亚、摩托罗拉、英特尔等跨国巨头贴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片面追求“出口创汇”,使出口企业竞相杀价“肥水流入外人田”,造成我国出口利润率低下,给中央财政造

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结构及主要动因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及其动因分析 (2010级电子商务王辰霖学号1012124)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并以此研究变动的原因。并且会根据原因对未来的商品结构变动进行预测。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动因分析 一、我国从1978-2010年间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动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出口贸易与整个出口贸易额之比。一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而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从出口方面来看,总额从初期的97.5亿美元发展到了2010年的12016.1亿美元,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下图为1978-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2000-2005年之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那么,我国的出口商品的结构在这30年中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下图为1980-2010年间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变化(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社科院金融统计数据库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增加速度十分迅猛,尤其是2002之后,而初级产品的增加速度比较缓慢,基本可以忽略。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初级产品包括食品、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动植物油脂和蜡。工业制成品包括化学品、轻纺、橡胶、矿冶产品、机械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的商品。 具体说来,1980年时,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占大半的比重。然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初级产品比重明显下降,而工业制成品比重则稳步上升。在初级产品中,矿物燃料和润滑油的上升幅度最大,2009年为1980年的620多倍;动、植物油脂及蜡,非食用原料以及饮料及烟类上升幅度也很大,分别为30多倍、50多倍以及30多倍。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使用的活动物出口额上升幅度最小,仅为5倍多。而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上升幅度最大。 下表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及比重(单位:亿美元)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 传统上,国际贸易的结构分析往往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产品的要 素密集度或技术密集度进行分析。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劳动密集或资源密集产品 占较大份额,而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产品占较小份额,则该经济体出口贸易的 技术结构比较低。产品的要素密集信息来自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而世界各 国(或地区)一般只是给出产业分类的二位数水平的投入产出表,研发支出数据 也一般只能在产业水平上得到,所以,这种方法只能在产业水平上实施,从而 只能粗略地测度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第二种方法是简单考察国际 贸易产品分类,例如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一位码下产品的出口份额。因为,SITC分类中的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和第8类杂项制品等大类产品往往被认为 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前四类例如第0类食品及活动物、第1类饮料香烟类、第2类非食用原料等被认为是仅仅具有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所以,经济体 第7类或第8类产品的出口份额高,而前四类产品出口份额低,就被认为该经 济体出口贸易具有较高的技术结构。这些传统的贸易结构分析方法,在产业水 平或粗略的产品分类水平上分析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条件下是有效的,从而是迄今经 常被采用的方法(安德逊,2005;WTO,2005;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实践部门的 分析)。

但是,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的条件下,传统的产业水平上结构分析法就不再有效了。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类产品上进行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在于花色品种等,而主要在于技术含量水平。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完全有可能集中在该产业中的低技术含量(或高技术含量)产品。这样,传统的产业水平上国际贸易分析方法,就可能严重高估(或低估)该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 实际上,近几十年来,世界生产和贸易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垂直专业化分工,而世界贸易的高速增长就源于这种垂直化分工(Feenstra,1998;Yi,2003;Grossman and Helpman,2002,200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增长也来源于这种贸易方式。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例为4.82%,1990年上升为40.94%,而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55.28%,而加工贸易正是一种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高度一致的具体贸易形式。中国的总体垂直专业化程度已经高于韩国等OECD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Hummels and Yi,2001;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平新乔(2005)研究了中国出口中来自国内和国外生产的价值比重,结果表明1992—2003年间,中国出口贸易的“来料加工”的价值比率从14%上升到21.8%,即上升了一半多:这说明有效测度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必须考虑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深入到产品水平上,或至少在更加详细的产品分类水平上。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与对策~剖析-共9页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突破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对外贸易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外贸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进出口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贸发展更趋平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 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含义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商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出口贸易与整个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或者比重来表示。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产业结构状况来决定的,因此,它可以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出口商品结构的分类 按照各种出口商品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大致可分为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等。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工业制成品分为化工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其中,化工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可归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其他产品则可归为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其他产品则可归为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呵呵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比例的变化。 劳动密集型产品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产品。是指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产品。在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我国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 机电产品是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和仪器仪表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机电产品的出口一直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重要地位,既要看到机电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利一面,也要看到机电产品中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高端机电产品的出口。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连锁药店优化商品结构

药店如何调整商品结构 一、优化商品结构 1、商品结构的定义 商品结构是指符合公司市场定位及商圈顾客需求的“商品组合”。商品结构应明确定义采购部门描述的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品项数、价格带、直线陈列米数、及陈列层板数等。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商品的数量、品种己不是货源的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己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合理的筛选,而使企业的销售能力资源(如资金、空间等)得到合理的配置、发挥最大的潜力,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商品分类和品类管理 大分类:根据商品的特征和属性来划分; 中分类:大分类中细分出来的类别; 小分类:中分类进一步的细分,按功能功能主治、剂型等 单品:不能进一步细分的、完整独立的商品品项。 品项数:单品的品种数量 品类管理:在商品分类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商品组合对商品群进行的整体的综合管理,是一系列活动,一个持续的过程。 二、商品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中型零售药业公司也有几千个品种,大型连锁的往往会有一万以上个品种。如果按照我国的标准,大参林和老百姓等全国连锁药店都应属大型之列,他们是以“大量销售有限的品种”为他们取得良好效益的有效经营手段之一。

现在零售药店必须重点考虑经济效益,以效益为中心对商品的结构进行优化是当今药店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商品结构优化需注意的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建立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优化商品结构就成为通常采用的方法。但商品结构调整并不是单纯淘汰滞销品、引入畅销品这么简单,而应该是分析各个类别的客流量、客单价、毛利率、动销率的情况,结合以下指标进行商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1.销售排行 依据门店在固定时间段的商品销售排行榜,从中分析出商品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对滞销商品进行原因分析,并着手利用各种促销手加大提成点数等各种方式来改变滞销现状,如果确实无法改变其滞销情况,就应予以淘汰处理。另外,对品类的分析应具体到来客数、客单价和毛利率,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分析品类结构的缺陷或不足,通过对商品的引进和淘汰,在商品长度要求的范围内改善品类的销售业绩。 2.商品贡献 单从商品排行榜的来挑选商品是不够的,还应看商品的贡献率。销售额高,周转率快的商品,不一定毛利高,而周转率的商品未必就是利润低。没有毛利的商品销售额再高,这样的销售又有什么用。毕竟门店是要生存的,没有利润的商品短期内可以存在,但是不应长期占据货架。看商品贡献率的目的在于找出门店的商品贡献率高的商品,并使之销售得更好。 3.损耗风险 损耗率直接影响商品的贡献毛利,而商品引进过程中的损耗风险一般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商品本身因为特性、包装等原因造成的商品损耗;二是商品供应商在结算方式、配合度、信用度上的不足,所造成的商品经营风险。所以在商品结构调整中,应优先考虑损耗风险小的商品,并逐步淘汰损耗风险大的商品,以保障品类的安全性。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进口倾向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进口倾向分析 黄彦琳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在总量上的不断增加,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受到广泛重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拥有一定的特征,该特征对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总量,分析和探讨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思路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进口的基本情况 (一)有形商品进出口一般分析 1、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1980年至2008年,中国出口额从181.2亿美元激增至14307.0亿美元。1980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仅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0.9%,在世界出口国排名为第26位。2009年,中国商品在世界出口国的排 名跃居第二位。1980年中国商品进口总额仅为200.2亿美元,在世界商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0.98%,2008年,中国商品进口总额增长至11325.6亿美元。 2、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通常是本国或本地区的对外贸易额除以GNP或GDP,西方经济学家经常使用“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来测定对外贸易对经济 的增长作用。从我国的数据来看,如果不考虑中国GDP被低估等因素,中国进 口和出口依存度虽然有所波动,但依旧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特别 是出口在经济增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占G D P 百分比% 19 80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单位(亿美元) 199 2 199 3 199 4 199 5 199 6 199 7 199 8 199 9 200 0 200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5 200 6 200 7 200 8 20 08 对外贸易依存度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进口 出口 时间1980-2008 (二)无形产品方面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总体水平不高。 2、出口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的服务几年来出 口结构虽有所变化,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在旅游、建筑、咨询等方面 有竞争力,但是在金融、保险、专利费等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 3、进出口不平 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 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4、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中具有 比较优势的是旅游、海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 业发展滞后。 图 2: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00 出口额 进口额 年份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现状分析 1、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制成品出口比 重不断上升,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2)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 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从 1995 年到 2006 年,我国消费品出口所

商品结构分析

店长成长规划之 商品结构管理一:商品结构树 商品结构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卖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商品结构树”问题,以此弄清一个门店该卖多少商品,商品数如何分布于各个品类中。 零售经营的核心是商品,但是,卖多少、卖什么和怎么卖? 我们经常在营采沟通会上听到店长说“门店的商品不够丰富!”,那么,门店的商品应该多少才算丰富呢? “一次性购足”并不代表着多而广,而应该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购物满足度。一个门店商品数太多了,会使滞销产品比例增高,库存增加,浪费管理资源、陈列资源等;太少了,则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因此,商品结构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卖多少”的问题,这也就是“商品结构树”问题,以此弄清一个门店的商品数应该是多少,各个品类中的商品数应该是多少,才算合理。 在研究商品结构之前,我们先要解决季节的概念,零售季节有着自己特殊的划分。通常:12月~2月,为年关季,阳历阴历的新年都在这个季节,还有圣诞和元宵等;3月~5月,为转换季,这个季节通常是一年中销售最淡的时候,此时我们都忙着做春节销售总结回顾,处理节日遗留的库存商品,进行供应链谈判,准备春夏交接的商品换季,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换季;6月~8月,为炎夏季,这时炎炎夏日来临,门店的布局和商品陈列都要进行一番布置,各种消夏商品纷纷登台亮相,现场促销此起彼伏;9月~10月,为中秋季,中秋、国庆将掀起年度销售的第二次高峰。 我们都知道“销售额=客单价*客单量”,因此可以从价和量两种属性着手,再从单品销售额和销售量两个维度,根据“二八原则”的黄金定律(即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商品,80%

的销售量来自20%的商品),研究商品结构树。 第一步,将某季节的商品销售,按照单品的销售额和销售量,由低至高依此排序。 排序后,我们将由高到低累计达成80%销售额的商品品项形成集合S1,将由高到低累计达成80%销售量的商品品项形成集合S2;然后将S1和S2相交得出交集品项集合A1,这意味着A1范畴内的商品,销售额和销售量均在前80%的排序范围;再将S1和S2相并后减去交集品项集合A1,得到品项集合A2,A2范畴内的商品,销售额或销售量有且仅有一项落入前80%的排序范围内。如下图所示: 我们将A1和A2统称为A类品。A类品是并集品项,是S1和S2的并集。A类品也称之为“必售品”,用数学语言来说,必售品是销售额或者销售量至少有一项进入排名前80%的商品。这是每个门店均必须备有并确保安全库存的商品品项。 把A1定义为首选品,这是销售额和销售量均进入排名前80%的商品,是每个门店必须重点监控和关注的商品。参见例表一。 例表一:案例门店分析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