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对景区周边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对景区周边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对景区周边环境的影响

摘要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带动作用,而旅游对周边环境的经济影响、人文影响、环境影响是旅游的主要影响。丽江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本论文将以丽江古城为例,具体分析旅游开发对当地周边环境的影响。就此对丽江的开发与发展及对旅游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与措施,使丽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Summary

Tourism is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such as compr ehensive refle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a leading role for other industries, the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 t, cultural imp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is the main impact of touris m.

Lijiang has unique n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landscape, is the foun dation of lijiang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rural economy.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lijiang ancient city as an example, detailed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local surroundi ng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jiang and the natural eco logical environment of tourism zon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make the lijiang g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字景区周边环境生态环境影响

Keywords scenic spot surroundings ecotope influence

一,景区介绍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迁至现狮子山。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

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以平民化、世俗化的百姓古雅民居为主体的“建筑群”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至今还存活着的文化古城。

二,旅游开发对景区的积极影响

丽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丽江,不仅拥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着清新的空气,这里的一切都让长期生活在快节奏的大都市里的人们深切向往不已,丽江的慢节奏和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则让很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不仅如此,丽江的旅游资源还得天独厚:"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是丽江旅游资源的主要代表。“两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丽江古城;“一湖”即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泸沽湖;“一江”即流经丽江615公里的金沙江;“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是融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为一体的纳西文化体系;“一风情”即摩梭风情,其沿袭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习俗,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火一片净土”。

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提高他们的满意程度,许多风景区和历史古迹作为旅游点,其环境保护问题自然会引起旅游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能够为此地带来大量资金,使风景区环境受到保护、历史遗迹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丽江古城先后开辟了游客参与性

极强的四方街篝火晚会、酒巴恋歌、品尝风味等一系列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且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推出了《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等大型民族表演晚会,为到丽江休闲度假的旅游者提供了本土化、个性化、时尚化的体验型休闲旅游产品。这一系列的举动和措施都大幅度的吸引了游客来到丽江,来体验属于丽江的民族风情。

2,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旅游的发展既能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用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又可以促进当地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地方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地方人居环境得以改善。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主体,而丽江则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来到丽江,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更是有明显的增加,有着人山人海的趋势。相比过去的游客量翻了不止一倍,这原因就是由于丽江人民改善了交通质量,使路途不再颠簸;同时,在不破坏原始风貌和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对丽江古镇、古城进行修建,并进行对古城旅游、卫生、周围环境的改善,对玉龙雪山、泸沽湖、蓝月湖等景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3,提高绿化比例和环境质量。

发展旅游业客观上还将推进地区环境的“两化”,即土地的绿化和环境的净化。旅游业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开发园艺项目或设计建设生态化建筑来扩大绿化面积,还可以通过控制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体

污染、垃圾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促使环境的全面净化。

4,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丽江人民的生活方式,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给丽江人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给许多无业游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不仅如此,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像饭店、旅馆、餐饮、景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旅游业带动了整个丽江的经济状况,平衡了地区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丽江社会的繁荣,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但是在这各种利益增长,趋势大好的背后还有着其不足之处,因为旅游活动是有很强的季节性的,旅游旺季时还好,但在淡季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的失业问题,而且,经济、社会、环境、游客的兴趣爱好等都会造成丽江旅游业的衰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丽江旅游业发展太快,物价也跟着急速上涨。所以说,如何合理的运用旅游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旅游开发对周边环境的消极影响

(1) 游客大量涌入———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丽江旅游的一大特色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这是丽江的魅力所在。然而,大群外来人口在丽江流动,与当地居民在接触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些交流中有对丽江的社会文化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消极方面是大量的游客来到丽江,干扰了丽江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丽江的居民为了多赚一些钱,使得古城、古镇逐渐商业化,导致原本的当地在生活上的一些习俗,游客无法再看见,也就逐渐失去了她的特色,游

客来丽江所追寻的丽江特色,浓郁的民族气息消失不见,同时,游客也就失去了来丽江游玩的追求和向往了,这样就会使得丽江的游客急剧减少。

(2) 道路建设———旅游和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相互依赖又相生相克的关系,丽江美丽的自然环境是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的重要因素。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大量流入,交通工具的增加,会导致环境的污染,降低环境质量,破坏自然景区的生态环境;游客的增加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而且,游客在去景区游玩时的触摸攀爬、乱刻乱画会危及历史古迹,破坏景区的原始风貌,政府的过度开发会破坏自然景观。

(3) 焚烧垃圾———游客的大量涌入,势必就会产生非常之多的生活垃圾,而据我所知,对于生活垃圾,丽江并没有特别好的垃圾处理方式,都是通过统一焚烧,这样会造成中度的有环境空气质量降低。四,对于消极影响的解决办法

对于丽江的开发与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及保护方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多层次、多角度的运用科技、经济、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保护和治理旅游区内的水体、植被,野生动物等资源,妥善处理旅游垃圾和大量污水,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旅游道德等,寻求旅游业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最优化。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为使丽江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应科学的测算其资源容量或者环境承载力,以此为依据规定旅游人数限度和旅游接待设施。对旅

游区定时进行生态环境监测,有效预防生态环境破坏,及时掌握旅游区内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五·一”、“十·一”旅游黄金期间更需要加强对旅游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日常性监督管理;

2、严禁乱砍、乱挖、任意践踏草地,严禁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坚决禁止向水流、草地排放废水、倾倒垃圾,旅游景区内禁止销售不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及塑料包装袋

3、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没,增设必要的垃圾收集、处理装置,加强环卫队伍建没,做到对“旅游垃圾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及时收集、妥善处理,对公共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定期检查及及时维护。

4、监督环境保护规章制度的实施.对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并对其进行教育甚至严重者进行处罚,在旅游区内定期举行环保教育宣传工作;

5、制定切实可行、可供操作的管理制度,规范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定及严格实施的景区总体规划,加大景区建设项目管理力度,控制建设规模,避免破坏性开发建设。

五,结论

丽江是属于高原地区,其自然环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由于旅游开发,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量的旅游活动对丽江的水体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丽江生态环境方面提出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及保护方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多层次、多角度的运用科技、经济、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保护和治理旅游

区内的水体、植被,野生动物等资源,妥善处理旅游垃圾和大量污水,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旅游道德等,寻求旅游业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最优化,以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真正做到旅游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双赢。

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编写时间: 主管部门: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简介 1、区域及自然条件 (1)历史沿革 项目景区旁边原有一某某关,为明洪武年所建,“悬壁临水,盘折而上,口开一罅,十里蚊行,为往省治要隘”。明代为防“安奢之乱”,设九关,派重兵于某某驻守。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著名的战斗。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军参将谢崇爵产与播州宣慰使 杨应龙部在某某激战,“争浮桥,桥断,杀溺死者数千人”,四川总督李化龙“用尚方剑斩崇爵”。某某总兵官童元镇率军平播,杨应龙令其部下着水西衣甲,混入童元镇部营中“内合外发,官军大 ,进至某某,断浮桥,官兵溺死无算”。杨应龙后为刘廷所败。据考,项目景区为“官”渡,原属贵阳府,设厘金卡,收入为“官”渡之 费。早先渡人,后来摆渡汽车。1935年1月,红军长征突破某某天险,到某某召开了著名的“某某会议”。 2、资源评价 (1)季节:终年四季如春,从三月至十月是黄金季节,冬暖夏凉。 (2)污染:旅游开发项目无工业污染,环境安静无噪声,无放射源,

森林植被繁茂,空气洁净清新。游客活动产生的三废可以控制、回收,净化达标处理后排放。 (3)联系:该旅游开发项目毗邻某某河边,有三桥飞渡,大坝屹立,晚间灯火,摩崖石刻,库区风光以及被誉为“中国一绝、项目地区 一技”的某某豆腐鱼等景观,相互辉映,可参观点能形成旅游开发线。从外围讲,旅游开发项目景区南可依托息烽温泉、集中营旧址 以及省府贵阳,北靠历史文化名城某某,沿库区而上有已初步形成 的“某某大坝-傣族公园-神石山庄-三沙大桥”和“某某电站- 小溪-化觉-六广”两条黄金旅游开发线。 (4)可进入性: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川黔铁路从境区穿过,景区背靠某某、面向贵阳,濒临某某,俯视长江,内有火车站2个,客运航运码头1个,规划中水运的客运、货运及自用码头各1个。 形成了公路、铁路、航运纵横交错、航空港近距离呼应的交通网络, 游客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可以做到旅短游长,其资源利用价 值因交通方便而大为提高。 (5)基础设施:景区水电路通讯具备。有山、河、桥、瀑布、森林、溶洞、风景资源丰富独特,环境容量大,发展空间广阔,搬迁工作 量小,土地肥沃,能提供新鲜果品、蔬菜、肉食、蛋禽、鱼类。农 村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建筑材料产地近,价格低,未开发旅游开发

旅游景区投资可行性分析

1、请提出分析目标景区所在行业的研究报告框架,并对研究思路进行阐述。 报告框架 一、行业概况 行业简介、市场规模、行业特点等 二、行业发展背景 1 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抗风险能力 2 行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三、行业供求状况 1 行业供给状况 2 行业需求状况 四、行业龙头企业分析 1 龙头企业基本情况 2 目标景区分析 3 投资机会与挑战 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整体介绍行业概况,包括行业的特点、定位及市场规模等。 第二,主要考虑外部因素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使用PES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分析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及产业生命周期,明确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第三,通过供给、需求两方面的分析,有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旅游景区行业的内部拉动因素。供给方面分析行业盈利模式、主要产品和服务价格、行业集中度分析等。需求方面分析需求结构,影响需求的要素以及未来需求预测。 最后,研究行业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包括高管情况、公司战略、财务表现、商业模式等),总结归纳行业成功因素。通过SWOT模型分析目标景区现状,追踪投资热点并分析未来投资机会。 2、请选取与目标景区可比的1-2家上市公司,对比评价目标景区商业模式的优劣。 目标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同时兼备山、水自然资源,因此从5A级上市公司中分别挑选峨眉山(山脉资源)以及天目湖(水资源)作为可比公司。 2.1.峨眉山 峨眉山公司主要从事峨眉山风景区游山门票、客运索道、宾馆酒店服务、茶叶生产、含

茶制品生产以及其他相关旅游服务的经营。2018年初到年中,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经营模式等未发生变化,游山门票收入23,363.53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44.54%;客运索道收入14,296.63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27.26%;宾馆酒店收入9,166.9万元,占营业收入17.48 %。 峨眉山的商业模式可以称为旅游综合收益商业模式。除了收入占比较大的门票+索道收入外,峨眉山在酒店经营发展及茶叶生产、文化演艺等领域深耕细作,丰富业态发展。 目标景区的商业模式为传统的单一门票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投资相对较小,劣势是过于依赖资源,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的循环,单一的门票经济难以适应现阶段发现的需求,收益也非常有限,同时受政策影响较大。 2.2.天目湖 公司主要从事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和管理,经营项目主要包括景区经营、水世界主题公园、温泉、酒店、旅行社及旅游商业等。同时,公司拥有综合性旅游配套设施,着力开发了疗休养、夏令营等其他特色旅游业务。 天目湖的商业模式为“一站式旅游休闲目的地”模式,业务涵盖了观光型景区、休闲度假游产品、主题公园、旅游配套等。景区内业态丰富,一方面可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刺激二次消费,另一方面集众多功能于一体(旅游、休闲、商务)可以实现对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的覆盖。 目标景区瀑布及亲水活动深受游客喜爱。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水世界主题乐园、观景酒店、温泉设施等,丰富游客游玩体验。 3、请结合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判断目标景区是否具备投资价值? 主要从目标公司的收益性、安全性、成长性三个方面分析判断投资价值。 11350万,净利润从期初的1270万增加到2315万(如果扣除期初净利润受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则净利率上升更加明显),近三年扭亏为赢,而且增幅显著。 从收益性指标分析,除了毛利率有小幅下降外,营业利润率、净利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均有显著提升。说明目标景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比较好的控制了成本。 按照目标景区的规划,未来修建观光索道及电梯。假设后续每年仍有200万左右游客数量,按照50%的游客乘坐索道及电梯,则每年将有大约1亿元(100万*(70+30))左右的稳定收入,如果能够比较好的控制成本,目标景区的盈利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强。 3.2 安全性

xx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XX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项 目 建 议 书 XX

编制人员名单 市建设工程咨询中心主任:XX 市建议工程咨询中心城步代办处主任:XX XX 项目负责人:XX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二章项目开发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开发规模及实施进度计划第四章市场预测分析 第五章项目建议条件 第六章安全及环境保护 第七章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第八章项目保障措施 第九章效益估算分析 第十章结论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区位条件 XX县地处湘西南边陲,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山青水秀。XX景区位于XX县城以北22公里,地处S219省道茅坪镇以东4公里的群山怀抱之中,据调查,她是我国西南目前发现最大的溶洞,较大桂林七星岩、芦笛岩更高、更宽、更美,洞内可供观光旅览线2.3万米。一条乡村公路(金塔至白竹山山路)从洞口弯延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洞口距城步至武冈万伏高压电网仅80米,电力供应有保障。 二、地质条件 XX景区所处地貌属高山地,历史上无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三、气象水文 XX景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属中业热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山地逆温效应明显,年平气温16.2℃,年平降雨19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7%,年平均日照1300小时。

第二章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一、项目开发依据 1、《城步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2、《城步苗族自治县“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二、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XX景区位于XX县茅坪镇,北接武冈云山风景区,东连新宁崀山风景区,南可与南山草原景区、广西桂林旅游区形成一条旅游黄金线路,它的建成,使湖南西南部及湘桂两省的旅游网络更加完善。同时洞内景观天然雕琢,千姿百态,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在我国西南地区实属罕见。开发清风同景区既能提高城步知名度,又能带动城步农副产品,民族工艺等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XX景区建设是加快城步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城镇建设,丰定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长远的社会效益。 第三章项目开发规模及实施进度计划XX景区开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观建设和游乐

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基本背景 (一)项目范围 项目区域南与湿地保护区隔水相望,东距某某市中心20公里,北至G205 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可建设用地:约19.1平方公里。 (二)研究内容 按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本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建设条件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分析;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组织运作;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的生态效益分析及评价。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某某风情旅游小镇项目的建设是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是旅游景区发展到的必然趋势。小镇的建设直接带动当地人文氛围的活跃,带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旅游外部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进一步提升某某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为壮大某某市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某某风情旅游小镇项目以人居、养生文化为主题,湿地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将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从风格上融合,是以商务、度假、居住及景点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在旅游由长线旅游向中短线以及郊外旅游的趋势下,本项目能为某某市城郊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更快转向特色与专业城镇和现代化城镇意义重大,该项目的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

资源体系,构建特色旅游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突出以旅游带动主导产业的优势产业,强化房产、休闲、渔业、旅游等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连带关系,从而强力带动村镇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能迅速集聚人气,实现城镇的中心化和整体土地价值的升值,将景区开发深化为区域发展的策划思路对于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旅游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的生活便利,如果借区域旅游开发进行新镇完善功能的建设,利用城市扩张的大环境,迅速打通产业链,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新镇。 三、研究工作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及标准等进行编制: (一)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二)有关规范、规程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11)》; 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11)》; 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定(GB/18972-2011)》;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 (三)相关规划、计划

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 白水县云台山旅游景区开发项目 2、项目开发单位 白水县云台乡人民政府 3、项目法人代表 孙雪玲,云台乡人民政府乡长 4、项目区概况 云台山旅游景区位于白水县城西北部37公里处,距305省道北部5公里,与铜川市的宜君县和印台区交界。范围包括云台乡全境11个行政村的38个自然村,面积69.8平方公里。 本景区是白水县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景观之一,其山体最高峰为白水县最高处,区内古树称奇,山顶绕云,山体披绿,山泉涌突,小河奔流,有十二盘、九眼泉、马刨泉、四县圪塔、贺郎担山等二十八处自然景观,其景观、景致特色及视觉效果蔚为壮观,是一处集山、水、民俗、宗教、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本区由一条沿山体的循环线路贯穿起来,沿途设观景台及出入口。游客既可以在观景台观赏云台山的壮美景色,也可以由循环线进入主要的景点,观赏行云流水、聆听历史典故,采摘山上野果、体验朴素民俗。 项目区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要市场卖点,以云台民俗的深度体验和度假休闲为次级市场吸引点;将成为白水县县旅游的龙头。 二、项目建设性质 1、项目性质 新开发旅游项目 2、开发地点 白水县云台乡 三、项目开发单位概况 项目建设单位白水县云台乡人民政府是负责本辖区社会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等。全乡辖11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有人

口12012人。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2、《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陕政发〔2009)48号 3、《白水县"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4、《白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5、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 6、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7、国家计划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8、《白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9、《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倡议书》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1、白水县委、县政府2009年9月3日云台山现场办公会议纪要 12、白水县委、县政府2010年工作要点 13、《白水县志》、《云台乡志》 14、云台乡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和统计数据 五、项目建设理由 1、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需要 云台乡旅游资源赋存多、品位高,多数仍“深在闺中,不为人知”,在发展上需要加大资源转换力度,审时度势,旅游活乡,利用资源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云台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2、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 利用云台乡具有独特性、品味高的旅游资源,对云台山进行景区开发建设,一方面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云台乡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有利于云台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环境发展的双赢。 3、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 近年来云台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但是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方面,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住宿餐饮业、商品销售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文化宣传、招商引资、区域合作等活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云台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项目建设内容

北水峪景区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

北水峪景区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

目录 1、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项目建设背景 (1) 1.3 编制依据 (3) 1.4 编制内容 (4) 1.5 编制原则 (4) 2、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 2.1 必要性分析 (5) 2.2可行性分析 (5) 3、基本条件与优劣势分析 (7) 3.1 基本条件 (7) 3.2 优劣势分析与建议 (8) 4、北水峪村旅游开发目标 (11) 4.1 主打资源特色 (11) 4.2 旅游开发目标 (12) 5、市场分析与定位 (13) 5.1 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5.2 市场定位 (14) 6、项目建设内容 (15) 6.1基础设施建设 (15) 6.2景区建设 (16) 6.3古长城修复 (16) 7、环境保护 (17) 7.1 环境影响分析 (17) 7.2 环境保护措施 (17) 8、组织机构 (20) 9、项目实施进度 (22) 9.1 项目综合实施进度表 (22) 9.2 项目投产规划 (23) 10、投资估算与投资分析 (24) 10.1 投资估算(估算依据) (24) 10.2资金来源及筹措 (24) 10.3投资分析 (25) 11、效益初步评价 (26) 11.1 经济效益 (26) 11.2 社会效益 (26) 11.3 生态效益 (26)

11.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7)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28)

北水峪景区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 1、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北水峪景区旅游开发建设 1.1.2建设性质 新建 1.1.3建设单位 1.1.4建设地点 平谷区镇罗营镇北水峪村 1.1.5建设年限 1.2项目建设背景 1.2.1 宏观经济态势 1.2.1.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 2008年,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国内自然灾害冲击的压力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从官方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看,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质量比较高,全国财政收入和工业利润增长依然可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贸易态势良好,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据《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预测,2008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将达到10.7%左右,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出现回落,但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持续、快速、平稳的国民经济环境为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2.1.2旅游业增长强劲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三大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国家旅游局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年旅

旅游景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某风景旅游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省某县**文物风景管理处 项目主要容: (一)道路工程 (二)卫生环保工程 (三)供水供电工程 (四)消防安全工程 (五)文物保护和景点恢复工程 (六)其它 项目总投资:*****万元人民币 某景名胜区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平原经济圈,在川南旅游市场上占据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景区风景秀丽,,文化特色浓厚,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当地土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景名胜区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近5000万元,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景区突出的,文化特色,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挖掘景区潜力,发挥景区优势,提高景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水平,为景区

升级奠定基础,更加突出中某景名胜区山水秀丽,文化品味高,色彩浓的旅游特色,将中某景区建成休闲,度假为主的现代文化旅游区. 二,某县基本情况 某县2002年总人口200998人,工农业总产值达8300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59791万元,农业总产值为23220万元,国生产总值为63413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838万元,人平年均工资4516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651元,城乡居民储存总额为38537万元.从经济收入来看,某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大都达到了区旅游的条件,再加上地区城 镇人口80万人和**地区230万人口,区域的旅游市场潜力不可小视. 三,投资方基本情况 本项目投资方为某县**文物风景管理.是县人民政府设立的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负责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建设. **文物风景管理处主要经营中某景旅游项目开发和相关旅游项 目的开发等.景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历代名人雅士留下的石刻诗篇,摩岩造像遍布岩壁.景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俱佳,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章项目所在环境和问题 一、环境: 随着人类进入新的一个世纪,和平的发展仍然是世界主流,这为 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我国将在今年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必将形成,既给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随着综合国

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6年5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4) 1.1 项目名称 (4) 1.2 项目建设单位 (4) 1.3 报告编制单位 (4) 1.4 报告编制依据 (4) 1.5 研究范围 (5) 1.6 项目建设地点 (5) 1.7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5) 1.8 项目投资总额及资金来源 (6) 1.9 研究结论及建议 (6)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7) 2.1 项目建设背景 (7)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 第三章市场分析 (15) 3.1 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15) 3.2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及规模预测 (18) 3.3环境容量测算 (24) 第四章建设地点与开发条件 (29) 4.1 建设地址 (29) 4.2 建设条件 (29) 第五章空间布局及开发规划 (30) 5.1 规划原则 (30) 5.2 用地构成分析 (32) 5.3 功能分区与项目设置 (33) 5.4 形象系统规划 (34) 第六章建设方案 (35) 6.1指导思想 (35) 6.2设计理念与原则 (35) 6.3 建设方案 (35) 6.4 总图布置 (39) 6.5公用工程 (40) 6.6景区净化工程等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41) 第七章环境影响分析 (43) 7.1 环境保护标准 (43) 7.2 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43) 7.3 环境现状 (45) 7.4 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分析 (46) 7.5 旅游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措施 (47) 第八章节能节水 (51) 8.1相关法律及设计规范 (51) 8.2节能降耗措施 (51)

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

X省XX屯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概 (1) 一、项目简况 (1) 1、区域及地理位置 (1) 2、自然条件 (1) 3、历史沿革 (4) 4、社会经济情况 (5) 5、景区现状 (5) 6、主要景观介绍 (6) 二、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13)

第二章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 一、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13) 二、项目开发的有利条件 (14) 1、景观配套性好、品位高 (14) 2、地理位置优越 (15) 3、搬迁工作量少 (15) 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 (15) 一、国市场预测 (15) 1、市场方位预测 (15) 2、游客量预测 (16) 二、国际市场预测...................................17第四章景区建设.. (17) 一、景区建设原则 (18) 二、景区建设指导思想 (18) 三、景区建设风格 (18) 第五章环境卫生、绿化及安全 (19) 一、环境卫生 (19) 二、绿化 (19) 三、安全管理 (19)

第六章组织 (20) 一、项目法人 (20) 二、组织 (20) 第七章项目建设实施计划 (20) 一、项目建设分期规划 (20) 二、进入景区道路 (21) 三、近期建设项目及规模 (22) 四、近期建设实施计划 (25) 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资金 (26) 一、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26) 二、资金来源及筹措 (26) 三、资金使用计划 (26) 四、建设期贷款利息 (26) 第九章经济效益分析 (27) 一、测算说明 (27) 二、经营收入预测 (27) 三、经营成本预测 (28) 四、财务分析 (28) 第十章结论及存在问题和建议 (29)

旅游景区可行性分析报告

旅游景区可行性分析报告 中国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心2013-06-06 浏览:10 【引言】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包括风景区、文化博物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以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我国幅员辽阔,丰富的景区资源为旅游活动提供有力支持。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20976家景区,其中国家A级景区5573家。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门票收入达到1149.94亿元,三项指标均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共有5A级旅游景区147家。 近10年来,借助传统优势旅游资源,拓展社会景区资源,以保护为基础,旅游景区得到长足发展,提升了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旅游景区也确立了独立的产业地位,成为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依照国家法规,按照市场规则,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景区逐步推向了市场,在经济大潮的推波助澜下,景区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市场化特点。景区投资方涵盖了政府、民营、外资、国有企业等多个领域。旅游景区成为旅游投资和资本运作最活跃的领域。 “十二五”时期,国家旅游局计划投入20多个亿的资金重点用于景区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也将旅游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的重点内容之一。此外,地方层面对景区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2011年仅各省级旅游部门用于旅游项目的资金就达20亿元,其中至少60%用于景区的投入。 景区、景点资源是一个垄断性资源,其潜在的投资收益相当可观,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做景区投资,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设计及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 【目录】 第一部分旅游景区项目总论

案例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东川红土地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篇项目背景 一、红土地镇基本情况 红土地镇是一个新组建的镇。2005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原法者乡、原新田乡,合并设立红土地镇,因境内拥有世界著名的红土地而得名,位于东川区西南部,距东川主城区75公里,西沿轿子雪山山麓走向与禄劝县转龙镇、乌蒙乡、雪山乡接壤,南与寻甸县凤仪乡、联合乡、金源乡相接。全镇国土面积322.93平方公里,境内山多谷深,多为河流峡谷地带,全昆明市最高海拔4344.1米的雪岭也雄踞于红土地镇内,全镇最低海拔1450米,相对高差2894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全镇现辖15个村民委员会,122个村民小组,134个自然村,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22249人,分布有彝、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39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4.2元;全镇财政收入完成61.85万元。 红土地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并存,境内轿子雪山与红土地互为链接,交相辉映。 东川红土地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近几年来,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外摄影家捕捉最美的镜头的发烧级摄影胜地。层层叠叠的梯田

里,火红的土壤上,一年四季洋麦花、荞子花、洋芋花、油菜花和萝卜花交替开放,色彩斑斓炫目,鲜艳浓烈的色块一直铺到天边。奇丽的色彩,映衬着高原上特有的蓝天白云,不断的风云变幻,演绎出无穷无尽的巨幅长轴画卷,令无数游客流连其中,乐不知返。红土地在网上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迄今全国各地的各类网站已发布了近万条有关红土地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让人无数次震撼的红土地”、“无法想象、让人惊叹的奇景”、“色彩的国度”、“红绿交织成的美丽画面”、“东川红土地气势迫人”、“大地原来可以如此绚丽”、“激情燃烧的高原”、“奇异的红土地、大地色彩的律动”、“疑是彩霞落九天”、“那里有世间最美的土地,还有世间最好的乡人,如果不去那就白活了”等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无不证明东川红土地拥有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轿子雪山以其雄、奇、险、峻、秀、美著称于世,有如玉皇大帝龙椅宝座样的天上轿子,气势磅礴的南国冰雪,古冰川地貌遗址,绚丽的杜鹃花海,秀丽的溪流叠水,神奇的佛光,变幻莫测的云山雾海等,使轿子雪山具有巨大的旅游观光、科普科考价值。轿子雪山被学术界称为“滇中动植物基因库”,中国泰斗级旅游地理专家陈传康称其为“中国自然派之代表”。 红土地镇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集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乡镇。红土地,同元阳梯田一样,是数千年中国农耕文化、农业文明的杰作和代表。被称为“木阿落白”

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项目总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研究工作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项目研究得范围 1。4项目投资回报?错误!未定义书签。 1.5可行性研究初步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2项目背景与发展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项目提出得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项目发起人与发起缘由?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本市旅游资源调查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4投资得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周边出游市场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市场调研得基本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4建设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4、1资源禀赋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区位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4。3交通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4.4文脉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5自然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4、6人力资源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5总体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5、1主题定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总体项目布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5。3矿道旅游—本市错误!未定义书签。

5.4本市往事?错误!未定义书签。 5、5本市1900错误!未定义书签。 5.6山顶休闲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5。7项目设计容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6环境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环境保护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生态环境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6.3废物处理方法及达标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6、4大气环境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6。5噪声污染?错误!未定义书签。 6.6消防、安全与卫生?错误!未定义书签。 7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错误!未定义书签。 7、1组织机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7、2企业组织形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7、3劳动定员错误!未定义书签。 8项目实施进度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项目总体进度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8。2项目建设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8。3项目建设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8、4项目产品规格及质量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8、5项目组织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8。6开发第一阶段得详细时间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 8.7项目总体开发步骤?错误!未定义书签。 9项目运作及风险规避错误!未定义书签。 9.1项目资本运作基本思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9、2项目运作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9、3项目运作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上旅游项目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收藏版

水上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111水上旅游项目开发 项目主要内容: 1、111新型环保型观光游船的采购 2、水上浮动码头 3、湖心岛、霸王寨等处临时停靠码头 4、水上游览目的地 5、其它旅游接待等基础设施 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 111水库是皖西地区重要的调节性水库之一,距六潜高速黄尾出口仅14公里,拥有水面15000亩,库容3.39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70平方公里。水库位于大合肥经济圈内,在皖西旅游市场上占据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景区风景秀丽,文化特色浓厚,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当地土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111水上项目计划投资1200万元,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景区特色,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挖掘景区潜力,发挥景区优势,提高景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水平,为景区升级奠定基础,更加突出景区山水秀丽,人文色彩浓厚的旅游特色,将景区建成休闲,度假为主的现代化旅游区。 111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将会使大别山主峰景区的旅游景点更加丰富,从而提升大别山主峰景区的旅游价值,有效促进霍山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二、霍山县基本情况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6.5万,辖16个乡镇、130个村、15个社区,属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1.9%,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药材、茶叶、蚕桑、毛竹、水电、板栗、森林等自然资源,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2008年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34.91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4.26亿元,全县在岗职工工资929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23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3亿元。从经济收入来看,该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大都达到了区内旅游的条件,再加上六安地区600多万常驻人口和合肥市480万人口,区域内的旅游市场潜力不可小视。 三、投资方基本情况 本项目投资方为安徽大别山游船有限公司。安徽大别山游船有限公司(下称:本公司)是安徽大别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进行独立核算的全资子公司,安徽大别山旅游发展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旅游产业及其配套项目开发的大型民营企业。 2002年底,安徽大别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霍山县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协议约定安徽大别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霍山县境内从事旅游项目开发,现安徽大别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基本完成白马尖、龙井峡、四望山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工作,即将对外接待游客。 第二章项目所在环境和问题

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

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东省某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一节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地点 三、项目申报单位 四、项目定位 根据**景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景区发展方向为休闲旅游、农业观光、高端度假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项目。以创新“养生度假+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将项目打造成为集高端旅游休闲、景观观光、特色商业、现代农业于一体的创意综合旅游区。 五、项目建设内容

六、项目总投资 七、实施周期 第二节项目效益概况 一、社会效益 二、经济效益

第三节报告编制原则 一、编制原则 二、编制依据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建设背景

一、政策背景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70号)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主要依靠景点景区、宾馆饭店等基础旅游要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旅游新时代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 《规划》提出,围绕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推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

在推进“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保护城乡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在优化城乡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创建500个左右全域旅游示范区。 《规划》同时提出,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大力开发温泉、冰雪、滨海、海岛、山地、森林、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和国民度假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使亿万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受益。 二、经济背景 三、社会背景 四、行业背景

XX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步苗族自治县清风洞景区旅游开发项目 可行性论证报告 项 目 建 议 书 邵阳市建议工程咨询中心城步代办处 二00三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二章项目开发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开发规模及实施进度计划第四章市场预测分析

第五章项目建议条件 第六章安全及环境保护 第七章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第八章项目保障措施 第九章效益估算分析 第十章结论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区位条件 城步县地处湘西南边陲,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山青水秀。清风洞景区位于城步县城以北22公里,地处S219省道茅坪镇以东4公里的群山怀抱之中,据调查,她是我国西南目前发现最大的溶洞,较大桂林七星岩、芦笛岩更高、更宽、更美,洞内可供观光旅览线2.3万米。一条乡村公路(金塔至白竹山山路)从洞口弯延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洞口距城步至武冈万伏高压电网仅80米,电力供应有保障。 二、地质条件 清风洞景区所处地貌属高山地,历史上无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三、气象水文 清风洞景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属中业热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山地逆温效应明显,年平气温16.2℃,年平降雨19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7%,年平均日照1300小时。 第二章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一、项目开发依据 1、《城步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2、《城步苗族自治县“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二、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清风洞景区位于城步县茅坪镇,北接武冈云山风景区,东连新宁崀山风景区,南可与南山草原景区、广西桂林旅游区形成一条旅游黄金线路,它的建成,使湖南西南部及湘桂两省的旅游网络更加完善。同时洞内景观天然雕琢,千姿百态,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在我国西南地区实属罕见。开发清风同景区既能提高城步知名度,又能带动城步农副产品,民族工艺等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清风洞景区建设是加快城步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城镇建设,丰定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长远的社会效益。 第三章项目开发规模及实施进度计划清风洞景区开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观建设和游乐设施建设三部分。项目实施进度计划2003—2006年。 一、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300m长进区公路一条,进区公路至洞口门楼石阶路,门楼及电力供应设施。 二、旅游景观建设 旅游景观建设包括对现有自然景观的整修、开发和装饰。 三、游乐设施建设

最新版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一、项目概要.....................................................................................1... 二、项目建设性质............................................ 1.. 三、项目开发单位概况....................................................................2...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 五、项目建设理由.............................................................................3.. 六、项目建设内容.............................................................................3.. 七、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4.. 八、项目建设进度.............................................................................4.. 九、效益分析.....................................................................................4... 十、结论.............................................................................................5...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6.. 一、自然历史背景.............................................................................6.. 二、社会经济背景.............................................................................6.. 三、文化发展背景.............................................................................7.. 四、建设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背景................................................8..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9.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 0 第四章资源评价................................................................................1 2. 一、资源分类 ............................................ 1.2. 二、主要景点简述...........................................................................1 4 三、资源评价 ............................................ 1.7. 第七章项目推广策略.........................................................................1 9 一、推广模式 ............................................ 2.9. 二、促销措施 ............................................ 2.9. 三、节庆活动 ............................................ 3.0. 第八章资源及生态保护方案............................................................3 2 一、资源保护.................................................................................3 2.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3 2 第十章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建设期安排..................... 3. 5 一、投资估算 ............................................ 3.5. 二、建设投资估算...........................................................................3 5 三、资金筹措 ............................................ 3.7. 四、招商引资规模及策略...............................................................3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