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

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 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2.请你分别对含“最”字的两句诗“最是一年春好处”和“此物最相思”进行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朗读技巧提示: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答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所以“最”应读出欢快,欣悦的感情。

《相思》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所以“最”应重在抒情,读出对友人的思念。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应使用欢快的语气,语速稍快,来表现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相思》中的“最”应使用低沉的语气,语速稍慢,来表现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的能力。朗读设计包括设计朗读的停连、重音、节奏、语气、语速、语调等。要对诗中的某个词进行朗读设计,最关键的是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不同,朗读的设计也不同。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①井梧:井边的梧桐树。②缄:包藏。③斗:北斗星。④河: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与“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诗句“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答案】(1)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2)以声衬静。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分析诗中所写景物抓住“秋天的味道”一词,“菊”是秋天的花,据此写出短语。根据注释,“斗”指北斗星,北斗星还在天边一角,说明是凌晨之“早”。综述为: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从诗人所写景物及其特点,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分析。作答时,要抓住“表现手法”一词,从作者描绘景的动态来理解以动(声)衬静的方法,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即可。本题用鸦鸟乱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来衬托出大山深处的黎明前的清幽和静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以声衬静。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具有秋天的味道的景物:梧桐落叶,菊花盛开;黎明破晓之时:斗柄横斜河欲没,天快亮星星稀疏。

⑵本题考查分析以声衬静写法的作用。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以声衬静写法更加突出幽静,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就是代表。本诗用鸦鸣声来衬托黎明的静谧。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请问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D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解析】【分析】(1)D.末两句“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可见是作者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而不是“登上泰山顶峰后”。故选D。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新的意义据此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做此题首先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赏析诗句做出解答。

5.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要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________”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浮云” 比喻________,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

洞察力,诗句中的“________”,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

(2)这是一首登高诗。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志向的一项是()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答案】(1)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2)D

【解析】【分析】(1)“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望眼”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洞察力。

(2)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句描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流露出的是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故选D。

故答案为:⑴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________的特点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1)湍急

(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解析】【分析】(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水的湍急,诗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写出了水流速之快。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没有运用修辞,因而要另选角度,我们可以从内容与情感的角度赏析,即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这句话意思是: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故答案为:⑴湍急

⑵ “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写作方法。仔细体会“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明确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明确字义,结合句意写出写出的内容,明确表达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足”字写出了山西村农家的好客及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写乡俗民事,赞美了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批判了拜神求佛的陋习。

C.尾联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D.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

【解析】【分析】(1)B项,“批判了拜神求佛的陋习”错误,作者没有批判求神拜佛之

意。故选B。

(2)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的哲理。

故答案为:⑴ B

⑵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哲理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诗意,揣摩包含的哲理。

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品味颔联中“钟”或“割”字的妙处。

【答案】(1)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

(2)示例一:“钟”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

示例二:“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云”“鸟”的动态画面;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曾(层)”“归”,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⑴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

⑵示例一:“钟”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

示例二:“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

【点评】(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述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景物,即意象。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然后分析景物(意象)的特点,用流畅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

(2)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描绘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气,表现诗人内心的兴奋。

B.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昏鸦/数点/傍林飞。

C.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

D.樵夫渔人,担柴捕鱼,一路归来,从“遥见”可知,作者的视角是远望。

(2)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1)A

(2)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内心的兴奋”不当,“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体现的是“闲适安宁”。

(2)描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落花遮掩夕阳、乌鸦傍林低飞的景象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⑴A;

⑵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这是一道选择题,选项涉及诗歌鉴赏的多个方面,要求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诗人的情感、表现手法等。考生要对选项内容进

行仔细的审读,逐项辨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考生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用生动形象地的语言进行描绘,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10.关于下面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出此次出行的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B. 颔联中一“随”字,化动为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一“入”字,写出了船达平原旷野时江水气势之博大,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C. 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把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D. 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化动为静”错。应该是:化静为动。通过“随”字的“化静为动”的手法,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节选)(1)①句照应《木兰诗》前文的“ ________,________";②~③句可用后面的“ 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2)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思想感情?(3)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答案】(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3)A

【解析】【分析】(1)①句照应前面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③句可用后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来概括。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第三段为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不闻爷娘唤女声“表现了木兰的思亲情怀。同时“关山度若飞“一句写出行军的迅速和不易。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烘托出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3)本题考查概况文中主旨的能力。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木兰这个形象,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至于B、C、D三个选项中涉及的内容文章中没有体现出来。

故选:A。

故答案为: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⑵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掌握。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分析作答。

⑵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12.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答案】(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诗词炼字效果。回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

使用。此处用到的是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巧用了“送”“动”就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2)考查诗歌情感表达。回答时要把诗句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同时注意表现手法的使用。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

⑵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