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

一、一日三餐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

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

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

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

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

因此泉州俗谚有“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虫字旁一个宅)(即海蜇)”和“日日酱瓜豆豉,终年不知肉味”之说。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的主食结构已以细粮为主,面食品也进入正餐。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浆、麦乳精、营养麦片等饮料,配以面包、油条或糕点为早餐。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饮食日渐讲究营养化和口味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合家到饭店酒家进餐,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二、风味名吃

家庭食俗(除一日三餐之外,还包括年节、礼仪等食俗)因各自经济条件下一,所以在饮食的结构、食物的种类、习俗的繁简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在家庭食俗中所品尝过的合口味食品,经过进一步的提炼和优选,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佳肴小吃,被视为饮食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自然环境的不同,是风味名吃形成的主要外因。泉州地处山海之会,食料种类丰富,既有山珍,又有海味,自古以来,泉州人即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为摄食原则,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创造出不少名闻全国的风味名吃。

晋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故讲泉州饮食民俗文化当以晋江为例。“稽晋邑负山面海,稻谷而外,海错较多,鱼盐蜃蛤之利,不让青、齐。其价又平易而鲜高昂,数十钱买之,以充疱厨,以待宾客,备物致用,胜于肉食。”因此重海味成了晋江名吃的一大特色。

在新编《晋江市志.风俗志》中所列举的颇具地方特色的菜谱有:桂花蟹肉、珍珠蚝煎、通心河鳗、油焗红蟳、八珍芋泥、五香鸡卷、糖醋荔肉、汤煮鱼丸、清蒸鲈鱼、快炒红虾、归炖乌鸡、八宝香饭、虎咬荽草、四果甜汤等;名土特产食品有:石狮甜餜、安海捆蹄、深沪水丸、东石蚝煎、衙口花生、安海食珍糕(也名吉红糕)、源和堂蜜饯、石湖红膏蟳、龙湖金边鳖、灵水菜脯、五乡米、陈埭泥蛏、西滨礼饼等;地方小吃有菜餜、蚝(食字旁加追)、田螺肉碗糕、米丸、花生卷、肉粽、蚝煎、花生汤、面线糊、米糍、鱼丸、咸馅芋圆、炸薯枣、土笋冻等。

泉州人对名吃食料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就海味而言,大虾要鲜蹦活跳,鲈鱼以荀江产为佳,红膏蟳取石湖产最好。泉州菜在烹调技法上有炒、煮、炖、蒸、焖、煎、卤、炸等,口味一般是以清淡酸甜为主,这从上面所列举的晋江名吃食谱的名称上,也可以直接看出来。如炒红虾、煮鱼丸、炖乌鸡、蒸鲈鱼、焗红蟳、煎蚝煎(“煎”字在前者为动词,在后者与蚝合称为名词)、炸薯枣等,以及鲈鱼清蒸、四果汤纯甜、荔肉则味兼酸甜等。

有的民俗学者指出:泉州菜谱上有“咖哩鸡”、“咖哩牛肉”、“烧沙茶牛肉串”等独具蕉风椰韵的风味食品,所用的调味品咖喱和沙茶来自南洋;

“烧猪仔”和“烧肉粽”,估计是明清时期到两广为官的泉州人,从粤菜引进的;

泉州人在烹调菜肴时,有炸葱头油的习惯,喜欢吃“缘随”(香菜)和润芦(水芦),很可能是受中原饮食文化(特别是京菜)的影响。

在泉州侨乡,有的归侨、侨眷家庭,也时常烹饪和饮食海外的一些菜肴,如“印尼菜”、“越南菜”、“泰国菜”等,这就从一个侧面使我们感受到泉州饮食文化的兼容性。

三、早茶晚酒

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饮料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其是茶和酒。泉州人向来有“早茶晚酒”的说法,直至今天,人们早上到饭店酒家吃自助餐喝茶,实为早餐,却称之曰“吃早茶”。

先说茶。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但最早茶叶是作为解毒良药饮用的,后来才发展成为与食物相辅相成的饮料。客来敬茶,在我国是相沿甚久的普遍民俗。

泉州人喜欢饮乌龙茶,泉州又是福建省乌龙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其中以安溪铁观音最为出名,弛誉中外。关于安溪铁观音的来历,主要有两说。一说铁观音茶种是松林头乡人魏饮于1887年以前的某一天,在送茶上山侍奉观音菩萨时偶然发现的,“喜为观音所赐,因号铁观音。铁者以其叶重且厚,色深如铁之谓也”。

另据西坪的传说,该茶种是王士让于1736年春发现的,摘制成品后经京师方望溪相国转进内廷,乾隆皇帝赐名“西岩铁观音”。古代泉属诸县多有产茶,在安溪铁观音成名之前,泉州茶最有名的当推清源茶,明末时与武夷茶等齐名,为当时我省可与全国名茶争衡角胜者。

明代人谢肇(三点水加制)在《五杂俎》中说:“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齐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可惜后来清源茶逐渐衰落,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按清源茶旧甚著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茶差盛,然亦非佳品也。”由于产量甚少,不足自给,因此各县在清代用茶,多要仰给于安溪。今天,安溪铁观音因其质量饮誉中外,而被视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泉州人饮茶十分讲究。清代人施鸿保在《闽杂记》中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银数圆者。饮者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品茶时以武夷之茶、孟臣之壶、若琛之杯为三要,否则不足以自豪,且不足待客。当然,这仅限于官绅大户及较为殷实的文人墨客。至于普通民众,平时甚少饮茶,有的人是把茶叶作为家居良药备用的。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人饮茶之风渐盛,尤其是80年代以来,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人们在言及茶乡安溪人的热情好客时,总离不开一个“茶”字,故有俗语曰:“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德化县葛坑乡卓立崎村的雷、蓝两姓舍民,对客人也是礼请喝茶,这茶客人是一定要喝的,喝了是表示接受了主人的盛情美意,否则主人就不高兴,说起话来就不投机,主人也不会答应客人的请求。可见,泉州人好饮茶,不仅在于提神、解渴、消积,而且是以茶作为沟通感情和联系的重要媒介,以茶塑造饮茶人的文化操行和精神蕴含。

再说酒。我国酿酒的历史极为悠久,相传酒的发明人是夏禹时的仪狄,也有说是禹之后的第四代孙少康(即杜康)。但据出土文物推知,大约在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以谷物酿酒。至商代饮酒已成风。

根据清代修撰的府、县志记载,古代泉州人常饮唯醇酒,其酿法很多,名果佳花皆供糟,多为家酿,有金蒲五月春、金英酒、荔枝酒等,其中以金蒲五月春为胜。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年)番薯传人泉州后,又出现了番薯酒。酒用酒糟蒸造者,为烧酒;用白曲蒸造者,为甜酒;取白甜酒和烧酒煮成者,为蜜林擒。至今泉州人还称饮酒为“喝烧酒”。民国年间,渐有“北高梁”、“国光酒”、“绍兴酒”等外来酒。

80年代以来,盛行啤酒或低度名优白酒,“马爹利”、“威士忌”等进口洋酒、也出现于

殷富人家的宴饮桌上。

自古以来,酒在泉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个人品饮,重酒不重菜,小菜一碟,或花生半抓,也无碍饮兴。款待客人,即使满桌佳肴,如“无酒下菜”,主人也会自愧“不成敬意”。酬酢宴会,更离不开酒,主人常以有高档名酒请客而自豪。产妇补身,安溪等地要用酒配食牲物,家境贫困者,缺乏牲物补品,也常饮酒下饭。老人养生,有的须适量饮酒以助气。

饮酒不仅给人以物质的满足,更给人以精神的寄托。唐代贞元九年(793年)八月,泉州刺史席相以乡饮之礼饯送邑中赴举八秀才,更设酒宴东湖亭,款洽备至,使闾里之士,皆以为荣,既示殷切之望,又达劝学化民之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八月十一日,南安人傅自得携酒襥被谒忘年之交南宋大儒朱熹于九日山,是夜载酒泛舟金溪,月愈好,舟愈快,气愈逸,饮愈豪,兴愈无穷,于是写下了脸炙人口的《金溪泛舟序》。

被视为“一代狂狷”的明末著名进步思想家李贽(晋江人,祖籍南安),本屏绝声色,却对其弟子说:“不如携歌妓舞女浅斟低唱”,“也口(强?)似与道学先生作伴”,其醉翁之意,乃在于痛恶伪道学。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施琅(晋江人)罗肴蒸,陈酏醴,祭奠征台阵亡官兵,以慰亡灵。已故的泉州文史界“泉州通”陈泅东先生(鲤城人),出身于七世业儒之书香门第,学识渊博,然一生坎坷,其《七十自寿》诗曰:“前尘何必空回首,合把余生付酒卮。”是酒中趣赋予他如此旷达的胸怀。

酒,让得意者畅怀,助失意者超脱,使狂狷者放达,催入世者奋发,古今皆然。但饮酒需适度,据说古时商纣王正因为沉湎于酒而失国。当今“大吃大喝”也为世所诟,用公款挥霍者被严令禁止,私人操办者,也常招“铺张浪费”之非议。海外一位非常有钱的华人企业家这样说:吃喝上讲排场、讲阔气,恰恰暴露了一种精神上的贫困。让我们理智地与这种精神上的贫困告别吧。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班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主题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深了解,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事。 (3)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2、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与节日相关的手抄报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三)活动方案设计 1、总体设计 本次主题活动的参与人员有:回民小学四年(4)班的全体学生共51人;指导老师主要为该班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整个活动的时间预计为四个星期,共计8个课时,其中课内2个课时,课外实践6个课时;课内活动安排综合实践课上进行,课外实践安排在校外课余时间进行。 2、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开题活动:用课堂两课时:“开题活动课”和“方案设计课” 开题活动课:通过观看庆祝节日的录像。让学生交流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再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课前调查来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说说喜欢哪个节日。从而引出活动主题,进行分组研究。 方案设计课:首先让学生认识活动方案表。再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制定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方法指导课:教学生学会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去搜集资料,在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平山中学留庆祝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倚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江河纵横交错,盛产稻米、蔬菜、花果、以及香菇、竹笋、莲子、薏米、麂、[矢鸟]、鹧鸪、石鳞等山珍野味,沿海地区更盛产鱼、虾、螺、蚌等海产佳品,为烹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菜所组成。福州菜清鲜、清爽,偏于甜酸,讲究调汤,善用红糟作配料,如炝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种,尤以传统名菜“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鸡”、“糟汁汆海蚌”等最为著名;闽南菜也具有清鲜、清爽的特色,并且以善用甜辣调料而著称。使用的甜辣调料有辣椒酱、沙茶酱、芥茉酱等,如“沙茶焖鸡块”、“芥茉鸡丝”、“东壁龙珠”等菜肴都属于闽南的特殊风味菜,闽南菜则偏咸、辣,多以山珍野味为原料,具有浓厚的山乡风味,如“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为其代表菜。 闽菜突出的特点是汤菜较多,烹法以炒、煨、[火局]技术而特殊,其代表菜有佛跳墙、七星丸、沙茶鸡丁、生煎明虾、柴把鸭、荷包鲫鱼、菜干扣肉、全折瓜等。闽菜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烹饪原料是烹饪的物质基础,烹饪质量的保证。在烹饪作用的发挥,烹饪效果的产生和烹饪目的的实现诸环节中,烹饪原料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当地勤劳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富多彩的烹饪原料:这里有广褒的海域,漫长的浅滩海湾,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透光性好,海水压力不大;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等江河又带来丰富的饵料,水质肥沃,加上又是台湾暖流和北部湾寒流等水系交汇处,成为鱼类集聚的好场所,鱼、虾、螺、蚌、蚝等海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华夏之地,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气候有异,物产各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理条件、物产的不同而演变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色及差异,于饮食、宗教、节庆、婚丧、歌舞、劳作等等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些极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的战争、迁徙、行商、游历等活动又使得它们相互之间交流融合、兼容并蓄。 三峡饮食文化作为根植于峡江地区的文化现象,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因峡江地区独有的地理、经济、社会条件,而显现出自己的地域特征。具体而言,三峡地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地理环境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风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这段文字,其实是说明了气候、物产、地理条件等因素对饮食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三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尤以峡江两岸地区,山势陡峭,连绵不绝,虽不比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但仍然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再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但平均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适于亚热带植物生长。因此,三峡地区农业自古就较为发达,在陈文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在大溪文化考古中发现有13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这说明三峡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稻谷等农作物,而遗存有13处之多,也说明当时的农业文明,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峡地区群山环抱,水汽不散,秋冬尤为阴冷潮湿,久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或可使气血不畅,进而产生风湿等疾病。因此,三峡地区的人民,多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料,嗜好饮酒,以兹促进血液循环。加之峡江地区地势不平,夏日炎热,平日劳作,于体力和盐分损耗颇大,而辛辣的食物和白酒正可解乏,味重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盐分。 二、悠久的制盐历史 在三峡地区多处,皆有渗涌不决的天然盐泉从地下冒出地面。凭借得天独厚的盐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制盐业,三峡地区的先辈们较远其他地区的人们幸运,他们很早就活的有滋有味。丰富的盐产,悠久的制盐历史,给厨师和主妇们提供了积累用盐经验的极大机会,川菜号称百菜百味,素以味道变化繁杂、得体可口显著于世,其中用盐的技巧,功莫大焉。 盐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制作各种腌渍食品。中国制造腌渍食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古时称这种制作食物的方法为“菹”,腌渍蔬菜的为菜菹,腌渍肉食为肉菹。随着饮食文化的精细化,“菹”有进一步划分为“菹”和“齑”,即大块腌渍的为菹,而讲食物剁碎后腌渍的齑。在三峡地区,最为知名的和独具特色的腌渍食品,当属泡菜,腌菜和腊肉。 而近来风行于世的重庆江湖菜,大量的使用泡海椒,泡姜作为主要调料。重庆江湖菜究竟为何物,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有的人说它是无门无派的“迷宗菜”;有人说它是叛经逆典的“搞怪菜”;有人说它肤浅,是只晓得“黑起”放海椒|、“黑起”放花椒、“黑起”放味精鸡精、“黑起”放油、“黑起”装的“五黑菜”;还有人说它如古之侠士行走江湖,兴之所至,不羁常理,潇洒放荡,是为江湖菜。且不论江湖菜之本源、宗派、是土是洋,近十年来重庆江湖菜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自酸菜鱼始,毛血旺、泉水鸡、辣子田螺等等菜品如过江之鲫,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之余,却又爱不释口。 所谓江湖菜,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来自于乡野市井的民间菜。相对于受过系统培训的厨师而言,普通家庭在做菜时更为写意,食材之搭配,味道之调和,完全是依照自己的喜好,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满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说的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

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战略任务,按照省、市、县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要求,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谐文明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畅想主旋律,凝聚精气神,谱写新篇章。 二、工作安排 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 1 / 11

重阳等我国重要节日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活动,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在全县城乡、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农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春节、元宵节 1、开展走访送祝福活动。开展对身边好人送祝福活动,对孤寡空巢老人、孤残、留守儿童开展多形式的送温暖主题活动,让他们在节日期间切实感受关爱和温暖。 2、开展春联、剪纸、小制作等作品展示。联合文化站组织居民创造的春联、剪纸、小制作等作品展示。在学校开展春节作品创作展示,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人们了解春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光荣感。 3、开展船灯龙灯下村拜年活动。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一支文化队,深入各村组为居民送去浓浓的年味儿和祝福,让人民感受到传统春节文化活动魅力。 (二)清明节 1.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充分利用张……墓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为革命先烈扫墓、敬献花圈、重温入党入队誓词,举行入团、入队、成人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牢记革命宗旨,立志报效祖国。 2、开展摒弃旧陋习、网上祭英烈文明祭祀活动。各单位要加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精、美、情、礼。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

节日主题活动方案

节日主题活动方案 为了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20XX年1月期间,我镇将认真组织开展“文明过新年?和谐构社会”主题系列活动,为使本月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真正的走进群众生活中去,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文明过新年?和谐构社会” 二、指导思想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月份 四、活动内容 1、组织“年文化”科普讲堂。抓住春节即将来临契机,在社区内组织开展“年文化”科普讲堂,邀请辖区内群众前来听讲,为辖区群众普及我国“年文化”的由来以及“年”对我国传统文化、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2、组织宣传消防教育活动。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来临之际,群众大都选择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新春,这也成为春节期间发生火灾的重要隐患,为此,各村居可组织一次宣传消防教育活动,加大力度向社(村)区群众、店主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教导群众合理、安全地燃放烟花爆竹,同时组织辖区内群众进行一次自我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3、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春节临近,常年在外的游子都回家乡过年,因此,交通情况较平时会更为拥堵,交通安全形势也更为严峻,社(村)居应组织辖区内广大志愿者在xx镇各大街道开展交通劝导活动,并在辖区内开展文明交通的宣传活动,把交通安全的常识传播到位。 4、组织新年志愿者招募活动。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志愿活动永远在路上,要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方法,同时结合各项服务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真正将志愿行动服务到家、服务到人、服务到心,以实际行动引导和感染辖区群众共同参与志愿活动,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争取实现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 五、工作要求 1、认真组织、积极引导。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制定活动方案,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充实节日,活跃辖区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努力营造温暖、欢乐、文明的节日氛围,并引导群众通过安全、文明的庆祝方式来欢庆春节。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2019年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说明报告

“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报告 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 传统节日在各地呈现不同的特色。崔漳小学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策划了以下工作: 1.利用寒假期间,让学生寻找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2.让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寒假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崔漳学校

2019年2月21日“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活动报告 为营造元宵节喜庆、祥和、团圆、美好的节日气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魅力,加强爱国、爱乡、爱家的思想教育和亲情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系列活动。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1、根据上级要求,学校迅速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2、利用学校微信群及班级微信管理平台告知学生家长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寒假德育作业表”的填写。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生发展中心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创编“节日手抄报”活动,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的“节日手抄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2、要求学生观元宵节文艺节目,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同时又结合学校特色,要求学生以书画形式表现节日的喜庆,加强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春联且诵读,并在开学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4、开展主题班会,深化活动。开学初,各班围绕“我们的节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才艺展示等方式汇报自己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主题活动1 中国传统节日

主题活动1 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并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筛选和评价信息。 (2)能够围绕给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的工具和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展示和评价中认识作品,体会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价值。 (2)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4.行为与创新 (1)能够主动积极的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与识别、信息的存储和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和交流。 教学难点:能够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筛选信息,并能综合利用相关工具制作多媒体作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并能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小组间的合作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课时安排】 2课时,另外许多活动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课前准备】 网络机房、多媒体课件、学件。【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两节信息技术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一定的网络搜索能力、下载保存资料的能力和一定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主题活动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搜索能力掌握的比较不错,第一节课教学也较为顺利。但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处理能力稍显不足,导致在操作过程中亮点不多。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过多的强调,学生操作时间也有些紧张。设计一堂信息技术课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在预设教学重难点时才能有针对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课,但光有操作也不行,要赋予技术以文化蕴含,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使课堂生动、有活力。这节课我始终以传统节日贯穿课堂,无论是音乐、图片还是文字诗句都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气息,让学生了解传统民俗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南京市银龙花园学校纪楠

走进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方案

“走进传统节日”活动研究方案 一、主题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校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主题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活动时间:2015年3月——2015年6月 三、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纪念的内涵,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和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习俗,能对节日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2、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做过文化的思想感情。 3、初步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有目的收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避免出现只认“洋节”而忘了传统的现象。 四、活动重点 了解学生分工与合作的实践能力,通过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从中得到情感启迪,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研究方法 1. 查资料(上网,查书、报纸、杂志) 2. 调查、访问(例如: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3.比较法(南方人与北方人,汉族和少数民族过节的不同。) 4.收集图片和传统节日的装饰品…… 5.亲身体验,形成文册,总结交流。 六、研究主题节日 本学期学校结合清明节、端午节等节庆教育的契机,组织一系列活动。 (一)走进传统节日——清明节 1、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收集有关清明的来历及习俗,初步了解清明的文化内涵。 2、教师讲解有关清明节的知识,讲有关清明节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清明节。 3、进行诵读有关清明节的诗。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诗集。在班级中举行诵读清明节的诗集,让学生从中感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4、观看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电影。 5、撰写清明感怀文章或革命传统教育电影观后感。 6、召开“缅怀先烈”主题队会 7、各班刊出“缅怀先烈,争当好少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小报。 (二)走进传统节日——端午节 1、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3、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端午节故事演讲。 4、与家人一同包粽子体会亲情。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小吃的特点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小吃的品类和含义

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 地方风味小吃有:蚵仔煎、鲜酥蚵串、鱼仔粥、蚝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面线糊、扁食、肉燕、烧芋果、芋包、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等。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闽南人有食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 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课例 一、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班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主题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深了解,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 (3)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2、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与节日相关的小书签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三)活动方案设计 1、总体设计 2、单元与课型设计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开题活动课”和“方案设计课” 开题活动课:通过观看庆祝节日的录像。让学生交流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再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课前调查来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说说喜欢哪节日。从而引出活动主题,进行分组研究。 方案设计课:首先让学生认识活动方案表。再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制定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 用课堂两课时,课余两周实施。 方法指导课:通过场景模拟,教学生学会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去搜集资料,在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期反馈课:让学生分组汇报前段活动成果;互动交流各组活动成果与情感体验;总结反思,规划下阶段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分小组进行校外资料收集实践,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通过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节日小吃的制作方法。了解当地的文娱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