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实验教案

统计学实验教案
统计学实验教案

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统计学基础

课程代码: 11655041 学院(系部 ): 经济学院

年级/专业/班: 20XX级统计学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总成绩: 任课教师: 高利军

沈阳大学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经济学院学院实验室实验时间: 20 年月日

1、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用Excel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2、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计算机、Excel2003软件

3、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实验工作原理或实验的主要操作过程)

(1)把数据输入到在Excel工作表中,如图1

图1 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降雨量,温度

(2)选中某一单元格,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表选项,弹出图表向导对话框。如图2

图2 图表向导对话框

(3)在图表类型中选择气泡图,然后在子图表类型中选择一种类型,这里我们选用系统默认的方式。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源数据对话框。如图3

图3 源数据对话框

(4)在源数据对话框中填入数据所在区域,单击完成按钮,即可得如图4所示的气泡图

图4 小麦产量与降雨量和温度的气泡图

4、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上机实验,我基本掌握了用Excel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知道了如何用EXCEL中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关系,但是操作还比较生疏,不够熟练,需要多加练习。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实验室实验时间: 20XX年5月8日

1、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2、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计算机、Excel2003软件

3、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实验工作原理或实验的主要操作过程)

(一)测定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

根据我国1990年至人均GDP的情况,测定发展速度和平局发展速度,入图1

图1用EXCEL计算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资料及结果

第一步:在A列输入年份,在B列输入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步:计算定基发展速度:在C3中输入公式:=B3/$B$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C3:C16区域。

第三步: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在D3中输入公式:=B3/B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

D3:D16区域。

第四步: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水平法):选中C17单元格,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函数选项,出现插入函数对话框后,选择GEOMEAN(返回几何平均值)函数,在数值区域中输入D3:D16即可。

(二)计算长期趋势

根据我国1990年至人均GDP的情况,用移动平均法计算长期趋势,入图2

图2用EXCEL计算长期趋势资料及结果

第一步:在A列输入月份,在B列输入总产值。

第二步:计算三项移动平均:在C23中输入“=(B22+B23+B24)/3”,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C23:C36区域。

第三步:计算四项移动平均:在D24中输入“=SUM(B22:B25)/4”,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D24:D36区域。

第四步:计算二项移正平均数:在E24中输入“=(D24+D25)/2”,并用公式拖曳将公式复制到E24:E35区域。

(三)计算季节变动

根据一家商场2003- 各季度的销售额数据,计算季节变动,如图3

图3用EXCEL计算季节变动资料

第一步:按图上的格式在A列输入年份,在B列输入季别,在C列输入销售收入。

第二步:计算四项移动平均:在D43中输入“=SUM(C42:C45)/4”,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D43:D51区域。

第三步:计算趋势值(即二项移动平均)T:在E44中输入“=(D43+D44)/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E44:E51区域。

第四步:剔除长期趋势,即计算Y/T:在F44中输入“=C44/E44”,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F44:F51区域。

第五步:重新排列F44:F51区域中的数字,使同季的数字位于一列,共排成四列。

第六步:计算各年同季平均数:在B59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verage(B57:B58);在C59中输入公式=average(C57:C58);在D59中输入公式=average(D56:57);在E29中输入公式=average(E56:E57)。

第七步:计算调整系数:在B60中输入公式:=4/sum(B59:E59)

第八步:计算季节比率:在B61中输入公式:=B59*$B$60,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单元格区域B61:E61,就可以得到季节比率的值,具体结果见图4:

图4用EXCEL计算季节变动结果

4、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学会了用EXCEL测定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计算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基本上掌握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但是对计算公式还不能熟练记忆,应加强练习。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实验室实验时间: 20XX年5月8日

1、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用Excel进行指数分析

2、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计算机、Excel2003软件

3、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实验工作原理或实验的主要操作过程)

(一)用Excel计算总指数

图中是某企业甲、乙、丙三种产品的生产情况,以基期价格p作为同度量因素,计算生产量指数。如图1

图1用EXCEL计算总指数资料及结果

第一步:计算各个p0q0:在G2中输入“=E2*C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G2:G4区域。

第二步:计算各个p0*q1:有H2中输入“=E2*D2”,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H2:H4区域。

第三步:计算Σp0q0和Σp0q1:选定G2:G4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Σ”按钮,在G5出现该列的求和值。选定H2:H4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Σ”按钮,在H5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第四步:计算生产量综合指数Iq=Σp0q1/Σp0q0:在C6中输入“=H5/G5”便可得到生产量综合指数

(二)用Excel计算平均指数

根据某商场销售情况资料,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平均数,入图2

图2用EXCEL计算平均指数资料及结果

第一步:计算个体指数k=q1/q0:在F10中输入“=D10/C10”。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F10:F12区域。

第二步:计算k*p0q0并求和。在G10中输入“=F10*E10”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G10:G12区域。选定G10:G12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Σ”按钮,在G13列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第三步:计算生产量平均指数:在C147中输入“=G13/E13”即得到所求的值。

(三)用Excel进行因素分析

根据某商场销售情况资料,进行因素分析,入图3

图3用EXCEL进行因素分析资料及结果

第一步:计算各个p0*q0和∑p0q0:在G18中输入“C18*E18”,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G18:G20区域。选定G18:G20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在G21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第二步:计算各个p0*q1和∑p0*q1:在H18中输入“=D18*E18”,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H18:H20区域。选定H16:H20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在H21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第三步:计算各个p1*q1和∑p1*q1:在I18中输入“=D18*F18”,并用鼠标拖曳将公式复制到I18:I22区域。选定I18:I20区域,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在I21出现该列的求和值。

第四步:计算总成本指数:在C22中输入“=I21/G21”,即求得总成本指数。

第五步:计算产量指数:在C23中输入“=H21/G21”,即得产量指数

第六步:计算单位成本指数:在C24中输入“=I21/H21”即求得单位成本指数

4、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对统计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会了用EXCEL计算总指数、平均指数和进行因素分析,掌握了在EXCEL上进行指数分析的过程,但是公式运用不熟练,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实验室实验时间: 20XX年5月8日

1、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

2、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计算机、Excel2003软件

3、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实验工作原理或实验的主要操作过程)

(一)用EXCEL进行相关分析

首先把有关数据输入EXCEL的单元格中,如图1

图14 EXCEL数据集

3.21.利用函数计算相关系数

第一步:单击任一个空白单元格,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函数选项,打开粘贴函数对话框,在函数分类中选择统计,在函数名中选择CORREL,单击确定后,出现CORREL对话框。

第二步:在array1中输入B2:B11,在array2中输入C2:C11,即可在对话框下方显示出计算结果为0.841。如图2

图2 CORREL对话框及输入结果

3.22用相关系数计算相关系数

第一步:单击工具菜单,选择数据分析选项,在数据分析选项中选择相关系数,弹出相关系数对话框,如图3

图3相关系数对话框

第二步:在输入区域输入$B$1:$C$11,分组方式选择逐列,选择标志位于第一行,在输出区域中输入$E$1,单击确定,得输出结果如图4

图4相关分析输出结果

(二)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

第一步:单击工具菜单,选择数据分析选项,出现数据分析对话框,在分析工具中选择回归,如图5

图5数据分析对话框

第二步:单击确定按钮,弹出回归对话框,在Y值输入区域输入$B$2:$B$11,在X值输入区域输入$C$2:$C$11,在输出选项选择新工作表组,如图6

图6EXCEL回归对话框

第三步:单击确定按钮,得回归分析结果如图7

图7 EXCEL回归分析结果

第一部分为汇总统计,MultipleR指复相关系数,R Square指判定系数,Adjusted指调整的判定系数,标准误差指估计的标准误,观测值指样本容量;第二部分为方差分析,df指自由度,SS指平方和,MS指均方,F指F统计量,Significance of F指p值;第三部分包括:Intercept指截距,Coefficient指系数,t stat指t统计量。

4、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上机实验,我知道了如何运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其中包括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同时对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虽然基本掌握了实验方法,但是具体过程还是不能保证,自己需要在课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实验室实验时间: 20XX年5月8日

1、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用Excel进行预测

2、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计算机、Excel2003软件

3、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实验工作原理或实验的主要操作过程)

(一)用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

第一步:将原始数据录入到单元格,如图1

图1 EXCEL数据集

第二步:选择菜单条上的“工具”——“数据分析”命令,弹出如图2所示的对话框

图2 数据分析对话框

第三步:在“分析工具”框中选择“移动平均”,单击“确定”按钮,弹出移动平均对话框,相应作如下输入,即可得到如图3所示的对话框

(1)在“输出区域”内输入:$B$2:$B$12,即原始数据所在的单元格区域。

(2)在“间隔”内输入:3,表示使用三步移动平均法。

(3)在“输出区域”内输入:B2,即将输出区域的左上角单元格定义为B2。

(4)选择“图表输出”复选框和“标准误差”复选框。

图3移动平均分析结果

(二)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第一步:将原始数据输入到单元格;

第二步:选择菜单条上的“工具”——“数据分析”命令,弹出如图4所示的对话框

图4 数据分析对话框

第三步:在“分析工具”中选择“指数平滑”,单击“确定”按钮,弹出一个对话框,作相应输入,即可得到如图5所示的对话框

图5 指数平滑结果

(三)趋势预测法进行预测

第一步:把相关数据输入到EXCEL中,如图6所示

图6 EXCEL数据集

第二步:在工作表中选择一个空的单元格。

第三步:选择插入下拉菜单。

第四步:选择函数选项。

第五步:当函数对话框出现时:在函数类别框中选择统计,在函数名字中选择FORECAST(预测),如图7所示

图7 粘贴函数对话框

第六步:单击确定按钮,出现预测对话框,在x中输入11,在know-y’s中输入B31:B40,在know-x’s中输入A31:A40,如图8所示

图8 FORCAST对话框

第七步:单击确定按钮,预测结果出现在单元格中,如图9所示

图9 趋势预测法预测结果

4、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上机实验,我学会了在EXCEL中用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和趋势预测法进行预测,知道了如何插入统计函数,对统计学知识的认识更加具体化,但是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错误,需要引起重视,及时纠正,争取以后尽量细心少犯错误。

管理统计学--实验二-spss

《管理统计学》 实验二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 实验项目名称 案例4.1 谷类食品生产商的投资问题 案例4.2 数控机床的选购问题 案例5.1 运动员团体成绩预测问题 案例5.2 手机电池通话时间测试 案例5.3 月份与CPI的关系 目录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 (3) 三、设备 (3) 四、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3) 1、案例4.1 谷类食品生产商的投资问题 (3) 2、案例4.2 数控机床的选购问题 (6) 3、案例5.1 运动员团体成绩预测问题 (11) 4、案例5.2 手机电池通话时间测试 (17) 5、案例5.3 月份与CPI的关系整理 (22) 五、实验总结 (29)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 2. 掌握SPSS统计分析中的均值比较和T检验方法 3. 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4. 学习并将管理统计学课程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原理 SPSS软件有数据整理、分析数据的功能,其中包括假设检验及方差分析实验可以用到的工具,如均值比较、参数分析、建立线性模型等。 三、设备 SPSS软件(英文名称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四、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1、案例4.1 谷类食品生产商的投资问题 1)启动SPSS,在变量视图里面输入案例变量“食用者类型(字符串)”和“热量摄取量(数值,小数设为0位)” 2)在数据输入窗口输入数据

3)分别对两种食用者类型的热量摄取量均值进行检验(α=0.05),按照”分析-比较均值-独立样本检验”,加入检验变量“热量摄取量”、加入分组变量“食用者类型”,设置组1、2分别为A、B组,点击选项,设置置信区间百分比为95%

统计学教案——统计指数

第八章统计指数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各种指数的编制基础、编制原则、编制 方法和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总指数的综合形式,总指数的平均形式,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等。 难点:各种指数(指数体系)编制的基础、编制的原则、编制的方法和应用的条件。【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重点:主要讲授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广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反映研究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狭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综合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按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统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按所表明现象的数量特征不同,统计指数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总指数按其所采用的指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 按比较对象不同,统计指数可分时间性指数、地区性指数和计划完成指数。 在指数数列中按所采用的基期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性质 1.综合性。 2.代表性。 3.相对性。 4.平均性。 四、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1.综合地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在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及计算的一般原理 指数方法论主要是研究总指数的计算问题,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指数,二是平均指数。两种方法有一定的联系,但各有其特点。 综合指数是对两个时期范围相同的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

管理统计学报告

《管理统计学》 综合性实验报告 题目:大学生消费情况综合分析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综合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评分项目比例得分 所有同学每月生活费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 10% 值 10% 男生、女生每月生活费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 小值 所有同学每月生活费的茎叶图10% 频数分布表10% 方差分析部分40% 聚类分析部分10% 语言表达与排版10% 实验报告总评(用A,B,C,D和E表示) 1.通过综合性实验检验对SPSS的掌握情况,并作为期末的考核标准之一。 二、实验内容: 1.用SPSS分别计算农村学生的比例,女生比例 2.用SPSS计算出所有同学每月生活费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3.用SPSS分别计算出男生、女生每月生活费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4.作出所有同学每月生活费的茎叶图。 5.整理所有同学每月生活费数据,制作一个频数分布表(分成5组)。 6.从每个班中随机抽10人,这10人每月生活费可以看作本班的一个随机样本,试分析信 管1班,2班,3班,4班,工业工程1班,2班之间的每月生活费的方差是否齐性,判 断每个班同学的月均生活费是否有显著差异;分析户口所在地、性别对每月的生活费的 影响是否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5)

7.以每月平均生活费、伙食费所占比例、生活费来源中家庭给予所占比例为观测变量,对 本专业学生进行聚类分析。 三、实验详细过程与结果 问题1解:采用频率分布表解答。将户口与性别放入变量中,得到户口与性别的频率统计 答:由上面得到的第二个表格得出农村学生的比例为48.8,女生的比例为37.7。 问题2解:采用频率分布表解答。在统计量选项中勾中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统计学教案习题08卡方检验

第八章 2 χ 检验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 掌握内容 1. 2χ检验的用途。 2. 四格表的2 χ检验。 (1) 四格表2χ检验公式的应用条件; (2) 不满足应用条件时的解决办法; (3) 配对四格表的2 χ检验。 3. 行?列表的2 χ检验。 (二) 熟悉内容 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2 χ检验。 (三) 了解内容 1.2 χ分布的图形。 2.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2 χ检验的用途 2χ检验(Chi-square test )用途较广,主要用途如下: 1.推断两个率及多个总体率或总体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别 2.两种属性或两个变量之间有无关联性 3.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二) 2 χ检验的基本思想 1.2 χ检验的基本思想是以2 χ值的大小来反映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的吻合程度。在零假设0H (比如0H :21ππ=)成立的条件下,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相差不应该很大,即2 χ值不应该很大,若实际计算出的2 χ值较大,超过了设定的检验水准所对应的界值,则有理由怀疑0H 的真实性,从而拒绝0H ,接受H 1(比如1H :21ππ≠)。 2. 基本公式:()∑ -= T T A 2 2 χ,A 为实际频数(Actual Frequency ),T 为理论频数(Theoretical Frequency )。四格 表2χ检验的专用公式正是由此公式推导出来的,用专用公式与用基本公式计算出的2 χ值是一致的。 (三)率的抽样误差与可信区间 1.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样本率与总体率之间存在抽样误差,其度量方法: n p ) 1(ππσ-= ,π为总体率,或 (8-1) n p p S p ) 1(-= , p 为样本率; (8-2) 2.总体率的可信区间 当n 足够大,且p 和1-p 均不太小,p 的抽样分布逼近正态分布。 总体率的可信区间:(p p S u p S u p ?+?-2/2/,αα)。 (8-3) (四)2 χ检验的基本计算 表8-1 2 检验的用途、假设的设立及基本计算公式 01四格表 ①独立资料两 样本率的比较 ②配对资料两 样本率的比较 0H :两总体率相等 1H :两总体率不等 ①专用公式 ))()()(()(22 d b c a d c b a n bc ad ++++-=χ ②当n ≥40但1≤T<5时,校正公式 1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第五章+统计学教案(假设检验)

第五章+统计学教案(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利用样本信息对总体参数 进行推断。前者讨论的是在一定的总体分布形式下,借助样本构造的统计量,对总体未知参数作出估计 的问题;后者讨论的是如何运用样本信息对总体未知参数的取值或总体行为所做的事先假定进行验证, 从而作出真假判断。通俗地、简单地说,前者是利用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将落在什么范围里;而后者 则是利用样本信息回答总体参数是不是会落在事先假定的某一个范围里。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有关抽样分布理论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假设检验的有关基本概 念;明确在假设检验中可能犯的两种错误,以及这两种错误之间的联系;熟练掌握总体均值和总体成数 的检验方法,主要是 Z 检验和 t 检验;对于非参数的检验,也应有所了解,包括符号检验、秩和检验与游程检验等。 2 一、假设检验概述与基本概念 1、假设检验概述 2、假设检验的有关基本概念 二、总体参数检验 1、总体平均数的检验 2、总体成数的检验

3、总体方差的检验 三、总体非参数检验 1、符号检验 2、秩和检验 3、游程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有关基本概念; 二、总体平均数与总体成数的检验; 三、非参数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与有关概念; 二、两类错误的理解及其关系; 一、假设检验概述 假设检验:利用统计方法检验一个事先所作出的假设的真伪,这一假设称为统计假设,对这一假设 所作出的检验就是假设检验。 基本思路:首先,对总体参数作出某种假设,并假定它是成立的。然后,根据样本得到的信息(统 计量),考虑接受这个假设后是否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如果合理就接受这个假设,不合理就拒绝这个 假设。 所谓合理性,就是看是否在一次的观察中出现了小概率事件。 小概率原理:就是指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实际上是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事件可以称其 为“实际不可能事件”。 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实验报告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题目统计学实验 专业电子商务 班级1204班 学生姓名伍琴 学号201217050430 指导教师任明利 时间:2012 年 4 月 6 日

实验一:数据整理 一、项目名称:数据整理 二、实验目的 (1)掌握Excel中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2)学会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组,能以此方式独立完成相关作业。 三、实验要求 1、已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理解数据整理中的统计计算问题;已阅读本次实验导引,了解Excel中相关的计算工具。 2、准备好一个统计分组问题及相应数据(可用本实验导引所提供问题与数据)。 3、以Excel文件形式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记录、疑难问题发现与解决记录)。 四、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一)问题与数据 某百货公司连续40天的商品销售额如下(单位:万元): 41 25 29 47 38 34 30 38 43 40 46 36 45 37 37 36 45 43 33 44 35 28 46 34 30 37 44 26 38 44 42 36 37 37 49 39 42 32 36 35 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 (二)操作步骤: 1、在单元区域A1:E9中输入原始数据,如图:

2、并计算原始数据的最大值(在单元格B10中)与最小值(在单元格D10中)。 3、根据经验公式计算经验组距和经验组数。 4、根据步骤3的计算结果,计算并确定各组上限、下限(在单元区域F1:G6),如图所示: 5、绘制频数分布表框架,如图所示: 6、计算各组频数: (1)选定B19:B23作为存放计算结果的区域。 (2)从“公式”菜单中选择“插入函数”项。 (3)在弹出的“插入函数”对话框中选择“统计”函数FREQUENCY.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亲 哈尔滨金融髙等专科学校管理系 第一章总论 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讣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讣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讣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 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小王是学统计的 (2)他已搞了儿十年统计了 (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 (4)请找统计登记一下 (5)请统计一下今天的销售量 那么,把统讣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讣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统汁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如银行的讣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LI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乂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在我国, 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讣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 万平方公顷,平原约"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i?0.1个白分点。 这些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汁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讣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统讣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1)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62251020(62251030) 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参考教材:《统计学基础》陈仁恩、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学习《统计学》课程,总的要求是要熟悉统计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对统计信息资料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本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组织相应教辅材料、教学活动以配合本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中的粗体字),同时组织相应统计实验(以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为标准)、统计习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践报告 三、课程教学重点 1、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 2、统计实践活动的环节; 3、统计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方式理解与选择;统计资料的分组整理;统计分析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生物统计学教案(5)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五章统计推断 教学时间:5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掌握一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了解二项分布的显著性检验。 讲授难点:一个、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统计假设检验:首先对总体参数提出一个假设,通过样本数据推断这个假设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接受,样本很可能抽自这个总体,否则拒绝该假设,样本抽自另外总体。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 5.1 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检验 5.1.1 一般原理及两种类型的错误 例:已知动物体重服从正态分布N(μ,σ2),实验要求动物体重μ=10.00g。已知总体标准差σ=0.40g,总体平均数μ未知,为了得出对总体平均数μ的推断,以便决定是否接受这批动物,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通过样本平均数,推断μ。 1、假设: H 0: μ=μ 或H0: μ-μ0=0 H A : μ>μ μ<μ μ≠μ 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本例的μ =10.00g,因此 H : μ=10.00 H A : μ>10.00或μ<10.00或μ≠10.00 2、小概率原理小概率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若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计算出来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而在一次试验中,它竟然发生了,则可以认为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假设。 从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为n的样本,计算样本平均数,假设该样本是从N(10.00,0.402)中抽取的,标准化的样本平均数

服从N (0,1)分布,可以从正态分布表中查出样本抽自平均数为μ的总体的概率,即 P (U >u ), P (U <-u ), 以及P (|U |>u )的概率。如果得到的值很小,则 x 抽自平均数 为μ0的总体的事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它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但实际上它发生了,说明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显著性检验:根据小概率原理建立起来的检验方法。 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时的概率值,记为α。通常采用α=0.05和α=0.01两个水平,当P < 0.05时称为差异显著,P < 0.01时称为差异极显著。 3、临界值 例 从上述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n =10的样本,计算出 x =10.23g ,并已知 该批动物的总体平均数μ绝不会小于10.00g ,规定的显著水平α=0.05。根据以上条件进行统计推断。 H 0: μ=10.00 H A : μ>10.00 根据备择假设,为了得到x 落在上侧尾区的概率P (U > u ),将x 标准化,求 出u 值。 P (U >1.82)=0.03438,P < 0.05,拒绝H 0,接受 H A 。 在实际应用中,并不直接求出概率值,而是建立在α水平上H 0的拒绝域。从 正态分布上侧临界值表中查出P (U > u α)= α时的u α值,U > u α的区域称为在α水平上的H 0拒绝域,而U < u α的区域称为接受域。接受域的端点一般称为临界值。本例的u =1.82,从附表3可以查出u 0.05=1.645, u > u α,落在拒绝域内,拒绝H 0而接受H A 。 4、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上尾单侧检验:上例中的H A :μ>μ0,相应的拒绝域为U > u α。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上尾单侧检验。 下尾单侧检验: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下尾单侧检验。 n x n x u 40 .000.100 -= -= σ μ82 .110 40 .000 .1023.100 =-= -= n x u σ μ

[管理学]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关于小麦品种对小麦产量显著性影响的分析研究) 班级:09工商2班组长:tjs学号:09513285成绩: 小组成员姓名: tjs 09513285 wdh 09513286 ww 09513287 wj 09513288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 本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小麦品种对小麦产量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了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结论。 二、实验内容 1、为了研究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的产量是否有显著性影响,我们选取三个小麦品种:品种1、品种 2、品种3并且对每个品种选取四个地块的产量作为观测值。设三个品种总体均值分别为μ1 μ2 μ3 提出假设:H0 :μ1 =μ2 =μ3 总体均值完全相等,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显著性影响。 H1 :μ1 μ2 μ3总体均值不完全相等,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设置显著性水平为0.05 其数据结构如下: 2、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下是具体操作过程 (1)选择[Analyze]=>[Compare Means]=>[One-Way ANOVA...],打开[One-Way ANOVA]主对 话框(如图所示)。

(2)从主对话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定小麦产量[var01],单击按钮使之进入[DependentList]框,再选定变量小麦品种[var02],单击按钮使之进入[Factor]框。单击[OK]按钮完成。 (3)生成统计结果如下:

3、结果分析 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SS为离差平方和; df为自由度;MS为均方;F为检验的统计量;Sig=0.009 为P 值。我们直接运用计算出的P值与显著性水平α的进行比较,若P>α则不能拒绝原假设H0;若P<α则拒绝原 假设H0 ;在本题中,P=0.009<α=0.05 所以拒绝原假设H0 即小麦品种对产量有显著性影响。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述

、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 数据的采集 2.2 数据的整理 2.3 频数分布 2.4 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 集中趋势的测度 3.2 离散趋势的测度 3.3 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统计学实验报告7.统计指数分析.docx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统计学学号 11学生姓名辅导教师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实验室名称实验时间 1.实验名称 统计指数分析 2.实验目的 掌握各项指数的计算及因素分析法的运用。 在 Excel 中完成各项指数及有关数值的计算,主要用到的是公式和公式复制 3.实验内容 甲乙丙三种商品基期和报告期各项数据如下: 价格(元) P销量 q 商品计量单位 基期 p0报告期 p1基期 q0报告期 q1 甲个302810001200 乙双202120001600 丙公斤232515001500 合计 1)计算三种商品的个体销售量指数和个体价格指数。 2)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 3)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4)分析销售量变动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的绝对额。(这一问分析要手写完成) 4.实验原理 在 Excel 中实现综合指数及其相关数值的计算,主要用到的是公式和公式的复制功 能 5.实验过程及步骤 (1)在工作表中输入已知数据的名称和数值(包括商品名称,计量单位,基期价格,报告 期价格,基期销售量和报告期销售量) (2)计算综合指标的各个综合总量在单元格G4中输入公式“ =C4*E4”,在H4中输入“=D4*F4”, 在 I4 中输入“ =C4*F4”, 在 J4 中输入“ =D4*E4”, 公式复制 在 A7 中输入合计,在单元格中输入“=SuM(G4:G6),再将单元格 G7的公式向右复制到 J7 (3)分别计算各个综合指标及其分子分母之差额 在单元格 A10 中输入“销售额总额指数” ,在单元格 F10 中输入公式“ =H7/G7*100” , 在单元格 H10 中输入公式” =H7-G7”

应用统计学试题及答案1电子教案

应用统计学试题及答 案1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2008年度 第一学期期末 应用统计学 主考教师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1 C 2 B 3 A 4 C 5 B 6 B 7 A 8 A 9 C 10 C 一. 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在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对象是 A 所有工业企业 B 每一个工业企业 C 工业企业的所有生产设备 D 工业企业的每台生产设备 2. 一组数据的均值为20, 离散系数为0.4, 则该组数据的标准差为 A 50 B 8 C 0.02 D 4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 520 B 510 C 530 D 540 4. 已知一个数列的各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5%、7%、9%,则最后一期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A .5%×7%×9% B. 105%×107%×109% C .(105%×107%×109%)-1 D. 1%109%107%1053- 5.某地区今年同去年相比,用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购买5%的商品,则物价增(减)变化的百分比为 A. –5% B. –4.76% C. –33.3% D. 3.85% 6.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配合的直线方程为x y 75.1280? -=, 回归系数b= -1.75表示

A.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1.75个单位 B.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个单位 C.产品成本每变动一个单位,平均需要1.75年时间 D.时间每减少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个单位 7.某乡播种早稻5000亩,其中20%使用改良品种,亩产为600 公斤,其余亩产为500 公斤,则该乡全部早稻亩产为 A. 520公斤 B. 530公斤 C. 540公斤 D. 550公斤 8.甲乙两个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如下: 甲车间:x=70件,σ=5.6件乙车间: x=90件, σ=6.3件 哪个车间日加工零件的离散程度较大: A甲车间 B. 乙车间 C.两个车间相同 D. 无法作比较 9. 根据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方法是 A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然后开方 B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加然后除以年数 C 先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然后减“1” D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10. 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A. 相关程度很低 B.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C.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二.多选题 (每题2分,共14分) 1.下列数据中属于时点数的有 A. 流动资金平均余额20万元 B. 储蓄存款余额500万元 C. 商品销售额80万元 D. 固定资产300万元 E.企业职工人数2000人 2.在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测量值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测度值是

管理统计学综合实验

管理统计学综合实验 根据给定的数据Employee data.sav完成以下数据分析: 1.根据出生日期变量生成一个新变量“年龄”,并考察其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2.根据雇员的教育水平对起始薪金的平均值进行汇总 3.选择合适的图形考查不同雇佣类别人群的当前薪金的分布 4.通过假设检验来推断不同性别的人群的教育水平是否有差异 5.考察经验和当前薪金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二者的回归模型,预测当经验为300时,相应的薪金应是多少? 实验步骤及结论: 1.根据出生日期变量生成一个新变量“年龄”,并考察其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1)选择“转换”到“计算变量” 2)在“目标变量”中输入“年龄” 3)在“数学表达式”中选择“XDA TE.YEAR”,选择“出生日期”。以2014为减数。 4)确定

1)选择“分析”到“描述统计”到“P_P图”2)在“变量”中选择“年龄” 3)在“检验分布”中选择“正态分布” 4)确定 模型描述 模型名称MOD_4 序列或顺序 1 年龄 转换无 非季节性差分0 季节性差分0 季节性期间的长度无周期性

标准化未应用 分布类型正态位置估计标度估计 部分排序估计方法Blom 为结指定秩同数的值的秩均值正在应用来自 MOD_4 的模型指定。 个案处理摘要 年龄 序列或顺序长度474 图中的缺失值数 用户缺失0 系统缺失 1 个案未进行加权。 估计的分布参数 年龄 正态分布 位置57.6723 标度11.78409 个案未进行加权。

由图可知,偏差大于0.05,所以不服从正态分布 2.根据雇员的教育水平对起始薪金的平均值进行汇总1)选择“数据”到“分类汇总”

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教案.doc

第一章统计学及SPSS概述 教学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作用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以及SPSS的基本概述。 教学难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以及SPSS的基本运行。 教学目标:通过统计理论与案例的学习,了解为什么要学习统计、统计的作用以及掌握SPSS如何与统计学进行完美的结合。 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生活中的案例导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统计学,统计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实验室操作SPSS软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软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认知。 第一节统计的含义及意义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举例生活中你见到的统计现象。(与学生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总结: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统计现象。(举例3分钟) 1.买彩票:你想不想中五百万的彩票? 2.你的工资被平均了:利用2017年各城市的平均工资讲解平 均数意义。 3.选手得分如何计算?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 分。 4.其他一些生活中与统计相关的小案例。 一、什么叫统计学?(讲解5分钟,包括学生记笔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计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计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统计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含义,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即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实际资料的总称。统计学(理论),是指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管理统计学描述统计实验

实验一SPSS基本操作与描述统计 实验目的: 1. 掌握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 2. 掌握描述性特征量的计算 3. 掌握频数分布图的制作 4.根据已存在的变量建立新变量以及对记录进行排序 5. 对观测值进行摘要分析 实验内容: 一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 SPSS对数据的处理是以变量为前提的,因此下面先介绍定义变量。 启动SPSS后,出现如图1所示数据编辑窗口。由于还没有输入数据,因此显示的是一个空文件。 输入数据前首先要定义变量。定义变量即要定义变量名、变量类型、变量长度(小数位数)、变量标签(或值标签)和变量的格式。 单击数据编辑窗口左下方的“Variable View”标签或双击列的题头(变量),进入如图1所示的变量定义窗口,在此窗口中即可定义变量。 图1 SPSS数据变量定义窗口 变量的定义信息 该窗口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变量的定义信息,包括名称、类型、宽度、小数、标签、

值、缺失、列、对齐、度量标准等。 1.定义变量名 SPSS默认的变量为Var00001、Var00002等。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命名变量。SPSS变量的命名和一般的编程语言一样,有一定的命名规则,具体内容如下: (1)变量名必须以字母、汉字或字符@开头,其他字符可以是任何字母、数字或_、@、#、$等符号。 (2)变量最后一个字符不能是句号。 (3)变量名总长度不能超过8个字符(即4个汉字)。 (4)不能使用空白字符或共他待殊字符(如“!”、“?”等)。 (5)变量命名必须唯一,不能有两个相同的变量名。 (6)在SPSS中不区分大小写,例如,HXH、hxh或Hxh对SPSS而言,均为同一变量名称。 (7)SPSS的句法系统中表达逻辑关系的字符串不能作为变量的名称,如ALL、AND、WITH、OR等。 2.定义变量类型 单击“类型”相应单元中的按钮,出现如图2所示的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变量类型并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定义变量类型。 图2 变量类型定义对话框 SPSS的常用变量类型如下: (1)数值:数值型。定义数值的宽度(Width),即“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的位数,默认为8位;定义小数位数(Decimal Places),默认为2位。 (2)逗号:加显逗号的数值型,即整数部分每3位数加一逗号,其余定义方式同数值型,也需要定义数值的宽度和小数位数。 (3)点:与逗号类似,即整数部分每3位数加一点号。 (4)科学计数法:科学记数型。同时定义数值宽度(width)和小数位数(Decimal),在数据编辑窗口中以指数形式显示。如定义数值宽度为9,小数位数为2,345.678就显示为3.46E+02。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应用统计是介绍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它利用描述方法和推断方法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地介绍统计指标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展示,并据此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应用统计对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开设目的主要是便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应用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2、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3、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会计/金融与证券 编制人:陈华 编制单位:基础部 编制日期:2014年 5月 14日 审核人: 系部主任: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2014年 5月 14日

目录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四)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材料 (六)说明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1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二)教学内容2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内容3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内容4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内容5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内容6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内容7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八)教学内容8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九)教学内容9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十)教学内容10 1、教案头 2、教学过程设计

《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离散数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统计学学时:7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 4 所属系部:财经系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后续课程:《税法》 制定时间: 2014-5-14 批准人: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在实际中应用的技能,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2)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统计学当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会运用基本的统计知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