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教学法

范式教学法
范式教学法

卫生值日表——表格的制作与应用

一、案例背景信息

1、学科:小学信息技术

2、年级:五年级

二、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空表格,合并单元格,对齐单元格,修改单元格.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表格的建立与使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表格的操作与应用。

2、通过学生自己操作与摸索,掌握更多的表格使用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启发,引导和点拨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内容分析:

重点:建立空表格合并单元格对齐单元格

难点:修改单元格

学生分析:

通过前四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已对计算机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并通过前三课学习,已掌握了WORD的文字编辑等基本能力。能较好完成文字编辑的任务。五、教与学的实际过程的描述导入新课课件展示:

谜语:这个东西长方方,它的用处非常广。行列单元是兄弟,看着清晰又大方。学生回答:

课件给出答案:表格

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时侯需要用表格学生回答:功课表值日表登记表等等。课件展示:

表格的制作

师生边讲边练

第一步:确定栏目

难度在于:行列数目的确定,提示学生不要忽略行和列的表头。

第二步:建立空表格

1.进入WORD,建立新文档,输入表格标题——五年级一班卫生值日表

2.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弹出表格框。

3.向右下方拖动鼠标,直到显示出“8×6 ”表格时松开。学生仿练两启遍。第三步:输入内容表格建完后,在表格中输入值日表内容。

4.合并单元格由于星期五是大扫除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把星期五这一列七个单元格合并成一个大单元格。

(1)从第二行第六列单元格开始向下拖动鼠标选中要合并的七个单元格。

(2)执行[表格合并单元格]命令,这七个单元格就合并成了一个大的单元格。在这里教师需提醒学生注意:在表格的实际操作中,所有的整理修改前都需要选中该部分内容。

1.对齐单元格内容

(1)在表格中的任意位置单击鼠标

(2)执行[表格表格]命令就可以选中整个表格。(3)单击“格式工具栏”的“居中”按扭,表格中所有内容就居中了。

2.改变单元格背景颜色

(1)把鼠标移动到表格第一行左侧,鼠标指针变为时,单击鼠标选中表格第一行。

(2)执行[边框和底纹] 命令,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单击“底纹”选项卡。

(3)在“填充”颜色选择“浅绿”色,在“应用范围”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单元格”(4)单击“确定”按钮指导学生演练

小组合作讨论在练习中,去探索其他表格修改功能,如“拆分单元格”、“页面边框”设置。关键环节提炼:利用分组方式,由小组设计表格,最终进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及竞争意识。

数据库三大范式讲解

数据库三大范式说明 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所需要满足的规范,满足这些规范的数据库是简洁的、结构明晰的,同时,不会发生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操作异常。反之则是乱七八糟,不仅给数据库的编程人员制造麻烦,而且面目可憎,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 实质上,设计范式用很形象、很简洁的话语就能说清楚,道明白。本节课将对范式进行通俗地说明,以一个简单论坛的数据库为例来讲解怎样将这些范式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范式说明: 第一范式(1NF):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 很显然,在当前的任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傻瓜也不可能做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因为这些DBMS不允许你把数据库表的一列再分成二列或多列。因此,你想在现有的DBMS中设计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范式(2NF): 数据库表中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部分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指的是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某些字段决定非关键字段的情况),也即所有非关键字段都完全依赖

于任意一组候选关键字。 假定选课关系表为SelectCourse(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名称, 成绩, 学分),关键字为组合关键字(学号, 课程名称),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课程名称) →(姓名, 年龄, 成绩, 学分) 这个数据库表不满足第二范式,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课程名称) →(学分) (学号) →(姓名, 年龄) 即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字段决定非关键字的情况。 由于不符合2NF,这个选课关系表会存在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同一门课程由n个学生选修,"学分"就重复n-1次;同一个学生选修了m门课程,姓名和年龄就重复了m-1次。 (2) 更新异常: 若调整了某门课程的学分,数据表中所有行的"学分"值都要更新,否则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学分不同的情况。 (3) 插入异常: 假设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暂时还没有人选修。这样,由于还没有"学号"关键字,课程名称和学分也无法记录入数据库。 (4) 删除异常: 假设一批学生已经完成课程的选修,这些选修记录就应该从数据库表中删除。但是,与此同时,课程名称和学分信息也被删除了。很显然,这也会导致插入异常。 把选课关系表SelectCourse改为如下三个表: 学生:Student(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Course(课程名称, 学分); 选课关系:SelectCourse(学号, 课程名称, 成绩)。 这样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二范式的,消除了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另外,所有单关键字的数据库表都符合第二范式,因为不可能存在组合关键字。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1.默顿继承了知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派都坚持实证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目标是拓展准确无误的知识,默顿在科学的规范中列举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是指关于真相的断言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就是说(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要么符合其内在逻辑,要么与实在相符。有条理的怀疑更要求在科学家接受或承认已有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干扰。后来默顿学派又列举出了情感中立、理性精神客观性、无偏见性等,把这些列人科学的精神特质,这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点实际上与曼海姆对科学的定位相同。默顿开始对科学做社会学的经验性研究。默顿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清教与科学的关系假说;经济、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默顿运用引证分析、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研究等计量分析对英国的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特殊时期进行了经验性的考察。默顿后期对科学奖励系统、科学评价的分析更是经验性研究的典范。

数据库范式

范式 就关系数据库而言,一贯认为:从其他元素中消除数据冗余问题,去除重复往往以减少冗余, 从特定的表中最小化冗余意味着摆脱不必要的数据。 商业上来讲,主要目标是通常保存空间和组织的数据可用性和可管理性,而不牺牲性能。此外,要求强烈繁忙的应用程序和最终用户的需要往往需要以多种方式打破规则的范式,以满足性能要求。第三范式以外的范式常常被忽视和有时甚至是第三范式本身就是多余的。 范式是一个升级的过程,每个上层的模式都是建立在下一级范式之上的。 消除数据冗余的影响如下: ?物理空间需要存储的数据减少。 ?数据变得更有组织。 ?范式化允许修改少量的数据(即单记录)。换言之,一个表的具体字段记录更新时,会影响其他引用他的表。 首先我们对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来进行一个总结,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从来从根本上做到合理的数据库设计: 异常 ●添加异常:当我们添加一条记录的时候,他依赖的主表记录还没有记录,而该记录 已经插入成功。 ●删除异常:当我们的主表记录删除,而依赖他的子表没有清空对应的记录。 ●更新异常:当我们的主表记录有更新草组,而已来他的子表没有相应的更新记录。依赖,决定因子 ●函数依赖:当Y的值由X决定的时候,我们就说Y函数依赖于X,这就类似于一个 线性方程:Y=X+1;类似的ERD图中,我们这样表示,很清楚的看 到表Category,中的主键是CategoryID,他决定着其他字段的值Name和Pic, 我们就说Name或者Pic 函数依赖于CategoryID,他们之间就是一个函数依赖关 系。 ●决定因素:如上例中,CategoryID就是一个决定因素,他决定其他字段的值,Y=X +1中,X就决定着Y的值,虽然加了一个常量。

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

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 摘要:默顿规范作为科学知识流通、评价的基本社会学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默顿规范代表着某种知识以何种方式被评价、以何种标准评价,以检验这种知识是否具有科学上的意义、能否被科学同行所承认的社会学机制。默顿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小科学时代的科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为研究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这套规范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会随着其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被质疑与动摇。默顿科学规范理论必须革命,回归到认知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相统一框架中去[1]。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现实 1 引言 默顿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最早对科学规范开展研究和阐述的学者,是科学规范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然而,恰恰是科学规范思想,在科学社会学领域曾一度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迄今,这一争论所引发的许多理论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鉴于科学规范直接涉及到从科学制度的角度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我国科学界的学术规范,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等,因而,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评论和澄清有关默顿科学规范思想的若干理论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2 默顿的科学规范 2.1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普遍主义,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界的准入资格的规范。公有主义规范有两重含义,其一,它要求把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偿地交流和使用,反对把科学知识作为创造者的私有财产,要求科学家承认和尊重同行的知识产权。一个科学家的“知识产权”通过发表其成果而确立,对于这样的“知识产权”其他科学家应予以承认和尊重,即在无偿利用这一成果的同时应该注明其来源非谋利性,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的制度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它既是方法论的要求,也是制度上的要求。科学中的“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根植于西方源远流长的怀疑主义哲学传统。作为科学的一个制度性规范,“有组

传播学概论

1.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3.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本质区别)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 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的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与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4.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 300万年2.文子传播 3000BC3.印刷传播 1045年4. 电子传播1844年5.网络传播1969年至今 5.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6.印刷传播1.蔡伦2.毕昇3.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7.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 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8.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9.哈特的媒介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表情、动作)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子)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电影) 10.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 11.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政治学家卢因-心理学家拉扎斯菲 尔德-社会学家霍夫兰-社会心理学家) 12.符号定义:是信号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号表达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中是广义的符号,形态多种多样,只要它们能够指代特定事物表述特定意义都属于符号,其功能是携带与传达意义 13.符号分类-信号、象征符、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14.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所以一切自然符号都 是信号(大雨…) 2.信号与其表示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萤火虫) 15.象征符的不同性质: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达观 念、思想、抽象的事物2.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16.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1.伴生符(副语言)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 仪式化的符号 17.符号基本功能:表述和说明、传达、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 18.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传播行为,传播者通过符号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即 从事符号化的操作;受众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符号构成的文字,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有不同理解或解释情景意义,意义并不仅仅促在于符号本事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统一这个命题,说明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和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 义 20.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 情的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21.象征性互动理论创始人:米德 22.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是主“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 题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默顿规范

一、什么是默顿规范 “默顿规范”是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1942年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二战中出现了对科学家的迫害和对科学研究的干涉,基于对科学家和科学命运的思考,默顿提出了科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部分,科学家的行为是受特定规范制约的,这些规范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 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简称UCDOS。 (1)普适性即是对科学成果(或假说)的检验,只能诉诸于这样的一种先定的、非人为的标准——科学成果与观察和已经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不管科学活动主体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更不应该将评价者的喜好甚至参与评价的过程之中。(2)共有性即科学知识的占有、分配实行公有主义。科学是公众知识、做出新发现的科学家应该公开自己的成果,科学界则以人名命名,引证、荣誉奖等形式奖励知识的贡献者,承认科学发展的优先权。 (3)去私利性即科学家献身科学活动要严守“为科学而科学”的信念,目的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正确无误的知识,而不考虑其他利己或利他的因素。在行为上要诚实,无欺诈和弄虚作假,禁止在竞争中采用不正当手段。(4)有条理的怀疑即无论在知识被确证之前还是之后,也不管其来源如何,科学家对所以知识都要保持审慎的怀疑态度,而不是无条件的接受。怀疑的尺度则是经验证实和逻辑一致。 二、现代科学规范能否和超越默顿规范 答:能。 1.默顿规范产生的背景及现代科学规范背景的变化 默顿规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世界战争状态在人类社会中的非常态性,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机器中,较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科学研究遭到政治当局的粗暴干预,这一点在轴心国中表现尤其明显;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出现了由国家政权组织的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如曼哈顿工程。二战以后,美苏冷战格局出现,国家政权组织的大规模科研活动模式得以延续。科学发展知识基础也较二战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科技竞赛的浪潮。冷战结束之后,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默顿规范的内容在科学界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时代背景变化不容忽视,讨论不仅丰富了默顿规范的内涵,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正意见,构成现代科学规范的主体框架,是对默顿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的的超越。 2.新科学研究的高速发展需要新的科学规范 在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默顿规范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对默顿规范的批评也日益深入,令现代科学规范呼之欲出。例如,默顿规范要求科学行为去私立性,显然,这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是难以做到的,况且,科学行为的私利性与科学研究的贡献相比并不总是相冲突,恰恰相反,在一定程度上私利性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有利于鼓励更多有识之士和组织投入科研行列,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摘要】在科学社会领域,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是科学共同体的习俗、惯例等不成文规范形成的基础;也是科研规章制度、律令等成文规范制定的指导原则。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解读,有助于对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把握。 【关键词】默顿科学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1942年的论文《科学规范结构》中,默顿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亦称默顿规范(Mertomian norms)。他是这样界定这一概念的:“科学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建制性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称许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他的科学良心,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来说,形成他的超我。虽然科学精神气质未被明文规定,但是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德义愤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精神气质。”在默顿看来,科学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公有性、非牟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这是一个没有主次和逻辑结构的规范集合。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前述的四类科学精神气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所谓普遍主义,即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其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的客观原理,而与知识发现者或创造人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第二是科学向一切有才之人开放,即任何人都等同的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科学职业选择和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从业者的表现及其研究成果质量。所谓公有主义,即科学发现是全社会协作的产物,它们是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的公有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财产”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重”,而没有任何特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置它们。也就是说,科学界对科学创造的“产权”与当代主流经济学界所主张的“产权”含义大相径庭。所谓无私利性,即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任何个人利益。所谓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即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不要轻信,而应该持一种有根据的怀疑和批判态度。默顿认为,这一条既是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也是科学体制的要求。这也与我们科学研究活动中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怀疑探索精神一脉相承。 尽管默顿及巴伯、斯托勒、米特罗夫、齐曼等后人又分别对科学规范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比如创新性、谦虚、理性精神、情感中立性、客观性、概括性和无偏见性等条目。但是总体来说,默顿最初搭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框架及其内涵并没有改变。即“普遍主义”规范规定科学及科学人适用普适的普遍标准;“公有主义”规范防范个人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对科学的干扰;“非谋利性”规范调控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告诫科学者要始终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对待自己及他们的科学成果。

第一第二第三范式的区别于联系

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为不同范式。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所需要满足的规范。只有理解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才能设计出高效率、优雅的数据库,否则可能会设计出错误的数据库. 目前,主要有六种范式: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BC范式、第四范式和第五范式。满足最低要求的叫第一范式,简称1NF。在第一范式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一些要求的为第二范式,简称2NF。其余依此类推。 范式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减少数据库的空间,减轻维护数据完整性的麻烦,但是操作困难,因为需要联系多个表才能得到所需要数据,而且范式越高性能就会越差。要权衡是否使用更高范式是比较麻烦的,一般在项目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第三范式,我认为使用到第三范式也就足够了,性能好而且方便管理数据。 函数依赖,如果一个表中某一个字段Y的值是由另外一个字段或一组字段X的值来确定的,就称为Y函数依赖于X。 第一范式(1NF) 定义:如果关系模式R的每个关系r的属性都是不可分的数据项,那么就称R是第一范式的模式。 简单的说,每一个属性都是原子项,不可分割。 1NF是关系模式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如果数据库设计不能满足第一范式,就不称为关系型数据库。关系数据库设计研究的关系规范化是在1NF之上进行的。 例如(学生信息表): 学生编号姓名性别联系方式 20080901张三男email:zs@https://www.360docs.net/doc/a610911893.html,,phone:88886666 20080902李四女email:ls@https://www.360docs.net/doc/a610911893.html,,phone:66668888 以上的表就不符合,第一范式:联系方式字段可以再分,所以变更为正确的是: 学生编号姓名性别电子邮件电话 20080901张三男zs@https://www.360docs.net/doc/a610911893.html,88886666

数据库范式理解例题

范式分解 主属性:包含在任一候选关键字中的属性称主属性。 非主属性:不包含在主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 函数依赖: 是指关系中一个或一组属性的值可以决定其它属性的值。函数依赖正象一个函数 y = f(x) 一样,x的值给定后,y的值也就唯一地确定了。 如果属性集合Y中每个属性的值构成的集合唯一地决定了属性集合X中每个属性的值构成的集合,则属性集合X函数依赖于属性集合Y,计为:Y→X。属性集合Y中的属性有时也称作函数依赖Y→X的决定因素(determinant)。例:身份证号→姓名。部分函数依赖: 设X,Y是关系R的两个属性集合,存在X→Y,若X’是X的真子集,存在X’→Y,则称Y部分函数依赖于X。 完全函数依赖: 在R(U)中,如果Y函数依赖于X,并且对于X的任何一个真子集X',都有Y不函数依赖于X',则称Y对X完全函数依赖。否则称Y对X部分函数依赖。

【例】;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假设一个学生有几个属性 SNO 学号 SNAME 姓名 SDEPT系 SAGE 年龄 CNO 班级号 G 成绩 对于(SNO,SNAME,SDEPT,SAGE,CNO,G)来说,G完全依赖于(SNO, CNO), 因为(SNO,CNO)可以决定G,而SNO和CNO都不能单独决定G。 而SAGE部分函数依赖于(SNO,CNO),因为(SNO,CNO)可以决定SAGE,而单独的SNO也可以决定SAGE。 传递函数依赖: 设R(U)是属性集U上的关系,x、y、z是U的子集,在R(U)中,若x→y,但y→x,若y→z,则x→z,称z传递函数依赖于x,记作X→TZ。 如果X->Y, Y->Z, 则称Z对X传递函数依赖。 计算X+ (属性的闭包)算法: a.初始化,令X+ = X; b.在F中依次查找每个没有被标记的函数依赖,若“左边属性集”包含于X+ ,则令X+ = X+∪“右边属性集”, 并为访问过的函数依赖设置标记。

默顿的社会学理论

一、中层理论 默 顿 二、功能分析范式 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 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 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 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三大研究范式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 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 一、前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 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

数据库-范式

1:Redundancy(冗余),可能带来的问题:冗余存储(redundant storage),插入/删除/更新异常(insert/delete/update anomalies) 冗余来源于完整性约束(Integrity constraints), 特别是函数依赖(functional dependencies) 2:函数依赖(functional dependency简写为FD)的定义:在一个关系模式R的所有关系实例中任取两个元组,如果他们的X属性的投影完全相同,则Y一定相同,则有X决定Y,或称Y依赖于X,用关系代数表示为: for every allowable instance r of R: 例:Hourly_Emps (ssn, name, lot, rating, hrly_wages, hrs_worked),以下简写为Hourly_Emps(SNLRWH),的一个函数依赖为:S--> SNLRWH 3:关于函数依赖的三个定理及两个推论: Armstrong’s Axioms: 自反律: 如果Y X,则有X—>Y 增广律: 如果X→Y,则对于任意的Z有XZ→YZ 传递律: 如果X→Y and Y→Z,则X→Z 推论: 两个推论的证明: (1):Union:可以直接使用定义证明。设r是R的任意一个关系,s,t是r的任意两个元组,若s[X]=t[X],由X→Y可得s[Y]=t[Y],

由X→Z可得s[Z]=t[Z],则有s[YZ]=t[YZ],即当s[X]=t[X]时一定可以得到s[YZ]=t[YZ],则根据函数依赖的定义可以有X→YZ。 (2):Decomposition: Y?YZ,由自反律得YZ→Y,又X→YZ,由传递律得X→Y 同理可证X→Z。 4:函数依赖集的闭包: 5:属性闭包的定义: X的属性闭包记为+X,是一个属性集合,集合中的元素A要求 X→A 在函数依赖F的属性闭包中(求属性闭包要注意是在哪个函数依赖的基础上求的)。 6:计算属性闭包的算法: 为什么需要属性闭包:对于函数依赖闭包的求解是一个NP难度问题,经常不需要求一个函数依赖的属性闭包,而只需要判断一个函数依赖

传播学学派整理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 耶鲁学派:霍夫兰 芝加哥学派(单独说) 语用学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弗洛姆 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芒·马特拉、 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 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 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 英尼斯:传播偏向论 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 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经验学派

注: 哥伦比亚学派: 主要人物: 拉扎斯菲尔德(美)、《人民的选择》 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否定“子弹论”,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默顿(美)亦作“莫顿” 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 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耶鲁学派: 主要人物: 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

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芝加哥学派: 重要人物: 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 米德: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 帕克:社会互动理论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数据库三范式

数据库三范式 1.1 第一范式(1NF)无重复的列 所谓第一范式(1NF)是指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基本数据项,同一列中不能有多个值,即实体中的某个属性不能有多个值或者不能有重复的属性。如果出现重复的属性,就可能需要定义一个新的实体,新的实体由重复的属性构成,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为一对多关系。在第一范式(1NF)中表的每一行只包含一个实例的信息。简而言之,第一范式就是无重复的列。 说明:在任何一个关系数据库中,第一范式(1NF)是对关系模式的基本要求,不满足第一范式(1NF)的数据库就不是关系数据库。 1.2 第二范式(2NF)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消除部分子函数依赖] 第二范式(2NF)是在第一范式(1NF)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满足第二范式(2NF)必须先满足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实例或行必须可以被惟一地区分。为实现区分通常需要为表加上一个列,以存储各个实例的惟一标识。例如员工信息表中加上了员工编号(emp_id)列,因为每个员工的员工编号是惟一的,因此每个员工可以被惟一区分。这个惟一属性列被称为主关键字或主键、主码。 第二范式(2NF)要求实体的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关键字。所谓完全依赖是指不能存在仅依赖主关键字一部分的属性,如果存在,那么这个属性和主关键字的这一部分应该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实体,新实体与原实体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为实现区分通常需要为表加上一个列,以存储各个实例的惟一标识。简而言之,第二范式就是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1.3 第三范式(3NF)属性不依赖于其它非主属性[消除传递依赖] 满足第三范式(3NF)必须先满足第二范式(2NF)。简而言之,第三范式(3NF)要求一个数据库表中不包含已在其它表中已包含的非主关键字信息。例如,存在一个部门信息表,其中每个部门有部门编号(dept_id)、部门名称、部门简介等信息。那么在的员工信息表中列出部门编号后就不能再将部门名称、部门简介等与部门有关的信息再加入员工信息表中。如果不存在部门信息表,则根据第三范式(3NF)也应该构建它,否则就会有大量的数据冗余。简而言之,第三范式就是属性不依赖于其它非主属性。 II、范式应用实例剖析 下面以一个学校的学生系统为例分析说明,这几个范式的应用。首先第一范式(1NF):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在当前的任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傻瓜也不可能做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因为这些DBMS不允许你把数据库表的一列再分成二列或多列。因此,你想在现有的DBMS 中设计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都是不可能的。 首先我们确定一下要设计的内容包括那些。学号、学生姓名、年龄、性别、课程、

数据库范式练习题

1、请简述满足1NF、2NF和3NF的基本条件。并完成下题:某信息一览表如下, 第一范式的关系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是元组中的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 第二范式,指的是这种关系不仅满足第一范式,而且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其主码。 第三范式,指的是这种关系不仅满足第二范式,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主关键字。 考生情况(考生编号,姓名,性别,考生学校) 考场情况(考场号,考场地点) 考场分配(考生编号,考场号) 成绩(考生编号,考试成绩,学分) 2、某信息一览表如下,其是否满足3NF,若不满足请将其化为符合3NF的关系。 配件关系:(配件编号,配件名称,型号规格) 供应商关系(供应商名称,供应商地址) 配件库存关系(配件编号,供应商名称,单价,库存量) 3、简述满足1NF、2NF和3NF的基本条件。并完成下题:已知教学关系, 教学(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系名,系主任,课程名,成绩),试问该关系的主键是什么,属于第几范式,为什么?如果它不属于3NF,请把它规范到3NF。 4、请确定下列关系的关键字、范式等级;若不属于3NF,则将其化为3NF 。 例1.仓库(仓库号,面积,电话号码,零件号,零件名称,规格,库存数量)例1答案: 仓库号+零件号;1NF; 仓库(仓库号,面积,电话号码)

零件(零件号,零件名称,规格) 保存(仓库号,零件号,库存数量) 例2. 报名(学员编号,学员姓名,培训编号,培训名称,培训费,报名日期),每项培训有多个学员报名,每位学员可参加多项培训。 例2答案: 学员编号+培训编号;1NF; 学员(学员编号,学员姓名) 培训(培训编号,培训名称,培训费) 报名(学员编号,培训编号,报名日期) 5、请确定下列关系的关键字、范式等级;若不属于3NF,则将其化为3NF,要求每个关系写一条记录。 (部门编号,部门名称,所在城市,员工编号,员工姓名,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预算,职务,加入项目的日期) [注]职务指某员工在某项目中的职务。 部门(部门编号,部门名称,所在城市) 员工(员工编号,员工姓名,部门编号) 项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预算) 工作(员工编号,项目编号,职务,加入项目的日期)

关于默顿规范研究的简述

关于默顿规范研究的简述 摘要:默顿规范被提出之后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在默顿工作的基础上,默顿学派的其他成员又对这一科学规范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修正与补充。但随着科学自身发生变化以及科学哲学新思想的出现,学界开始对默顿规范进行反思与批评。笔者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试简述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默顿规范继承拓展批评 默顿(R.K.Merton)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因此默顿也被尊称为“科学社会学之父”。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精神特质即科学活动应遵循的四条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学界将这四条规范统称为默顿规范。作为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默顿规范自被提出之日就在学界引起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得到了默顿学派不同程度的继承与扩展,可是随着科学和科学哲学新思想的发展,也有学者对默顿规范进行了质疑与否定。本文试图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学界对默顿规范的发展、和对默顿规范的质疑及默顿学派的回应的相关思想。 一默顿规范的提出背景与内容 (一)默顿规范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1938年的《科学与社会秩序》一文中,默顿就认为对科学的敌意可能产生于两类条件,“第一类条件属于逻辑性的,尽管不一定是经验证实的结论,即认为科学的结构或方法不利于满足重要价值的需要;第二类条件主要包括非逻辑性因素,它基于这样一种感觉即包含在科学的精神特质中的情感与存在于其他制度中的情感是不相容的[1]”。并指出“1933年之后的纳碎德国的情况即表明了改变或消弱科学活动的逻辑和非逻辑因素共同作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的妨碍是政治结构和民族主义信条变化出乎意料的副产品[2]”。纳粹主义“按照种族纯洁性的信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强行规定了这样的政治标准,即必须:出身于‘雅利安’家族并且公开赞同纳粹的目的,实际上所有不能达到这一标准 [1] R.K.默顿.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5 [2] R.K.默顿.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5

默顿中层功能分析理论

默顿中层功能分析理论 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 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2、中层功能理论内容在194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尤其是1967年出版的《论理论社会学》等著作中,默顿集中探讨了他自己的中层功能思想。(1)什么是功能?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功能很多人以为就是“作用的意思”。在默顿看来,“功能”这个词在社会生活领域内有这样几种用法: 第一种是通俗用法,function意指某种公共集会或节日庆典,通常都带有“仪式”的含意。我们猜想,正因为人们赋予这个术语这一含义,例如,某一报纸的标题断言:“托宾市长不支持social function”,新闻内容进一步解释:“托宾市长今日宣称,他对任何social function 都不感兴趣,他也未授权任何人替任何活动出售票券或做广告。”由于此用法的大众化,因而它很少进入学术文献,因此对于目前术语的混乱影响不大。显然,function的这一含义与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风马牛不相及。(日常生活用法) Function的第二种用法与职业(occupation)一词同义,例如韦伯定义职业为一个人function 的专门化、具体化与组合化的方式,因而成为他继续获得收入或利润的基础。这是一些经济学家通常的用法,而且几乎是典型的用法。他们在研究一个团体的职业分布时,即称之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