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丝路视野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郑?磊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要】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探讨的时代主题之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凸现了它的当代价值,受到学界的热情关注,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思维方式出发,联系当代实践,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性质、内容与当代意义作进一步探析,以抛砖引玉,共同推进该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科学论断。我们可以发现将人的解放和发展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正是人获得解放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两个条件,因此,可以说,人的解放与发展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的,世界历史的进程本质上是个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过程。生产力与交往越是普遍发展,世界历史就越是世界历史化。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机制,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也是因为只有依赖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才能实现,除此以外的方式都只能得到共产主义的外壳,而缺乏共产主义的实质内涵。通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样理解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原意的,而当代全球化的事实又证明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预见和把握,证明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逻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一致性。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前提的考察,不是从观念与精神出发,而是从现实的物质商业的历史出发,资本主义世界化的基本过程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系统反思了这一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第一,生产方式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规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一切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系统的世界现代化理论,它深刻揭示了世界现代化的实质、动力、过程特征及其基本规律,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始终是用实践观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关注现实的人的能动创造性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和解放。

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当代意义

在世界掀起全球化浪潮的时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凸现了自己的当代意义。在理论的层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人们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思路,即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哲学。在实践的层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乃至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世界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国在世界市场里是相互依赖、互通有无的,孤立封闭是发展不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外开放,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其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深刻揭示,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全球化的远景是共产主义,它以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以现实的个人的解放为世界历史的基本尺度与最终的价值目标。这就直接启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应始终将人的现代化摆在首要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正确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再次,要坚持人在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种丰富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的世纪中非但不会过时,反而会随着人类实践内涵的丰富而展现出更大的生命力。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走向21世纪,实践观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一个时代焦点。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郑磊(1982.04—),女,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立项名单: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道路实践性研究(编号:15KSD03)。

· 82 ·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教材正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放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进行阐述的。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教材从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教材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并在小字中较为细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概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3年11月18日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6期作者:马俊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3 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处理全球化时代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处理好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现代化;人类解放 作者简介:马俊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 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现实基础则是业已形成并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工业化所催动的国际市场拓展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而且通过更加频繁的交往,使人们日益了解了“新世界”和东方国家的历史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伏尔泰写出了《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从最远古的中国讲起,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此后,一些历史学家致力于世界历史的著述,如J. C. 加特勒尔的《世界历史要览》、A. L. von施勒策尔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英国J. 坎普贝尔等人还辑集了一部多达38卷的《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黑格尔基于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并不满意这些历史学家把历史当作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进行堆积排列的做法,即只是依据一定的材料叙述历史中发生的行动、事变以及导致这些行动和事变发生的动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恩格斯说:“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1 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 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3 “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性质,运动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4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随着每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第一,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①马克思则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⑤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第二,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尽管黑格尔基于“巨大的历史感”力图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总体去探寻其内在联系,但他却不能“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问题。换句话说,基于“绝对精神”展现自身的唯心主义框架,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统一性,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间断性和“质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则不同,它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对象性根据,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探究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形成时期;全球化;实践价值;基本观点;经济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现代世界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对全球化的认知决定了人类判断全球化和怎样参与全球化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分析的方法论,挖掘和研究这一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对于认识和把握全球化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从全球视野阐发的"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为我们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总体说,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1."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之外的什么"世界精神"的产物,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世界历史。 2."世界历史"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经济活动世界化的过程,同时是精神层面世界化的过程。资产阶级把

消费与生产全球化,所有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被尊崇的观念都被瓦解了,一切国家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由于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文化也逐渐的全球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一样。 3.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社会的人。,"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的历史,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而"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马克思阐述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全球化过程是博大精深的,不仅作了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这个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且描述了这个过程的生动的现象;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逻辑的。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出贯穿在其思想中的方法论。 1.价值观与历史观互相统一的方法。社会客观规律的尺度,就是历史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做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持续改变的历史过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的基本的标准。这一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马克思又认为,历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划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

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当代仍是需要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理论领域仍是需要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需要的。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是需要的。又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的时候,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概括地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一种辩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包括革命和保守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辩证否定;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曾就此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和这些人的明确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是把我们的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辩证法却引起了资产阶级和他们的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烦恼和恐怖,因为它在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有它的否定的理解,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它对每一个已经生成的形态,都是在运动的流中,从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它不会屈服在任何事物面

前,就它的本质说,它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列宁也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品质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 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 地消灭任何剥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当代还需要吗?或者对当代还起作 用吗?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在理论领域仍是需要的。这是因为,马克思等在当年批判的错误理论、思潮、倾向仍然存在,有时还呈有上升、泛滥的趋势。例如,唯心主义、特别是历史唯心主义,仍在理论领域流行、在很多国家还占居主导地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仍不时地出现,并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人们的头脑。各种迷信,包括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仍是需要的。我们知道,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在那个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的迷信和新的迷信,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马克思对这些弊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其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事实,同时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残酷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5、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方法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方法论 ——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有着渊源关系。坚持以马克思分析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为指导,注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审视经济全球化,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一把“双刃剑”的客观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世界历史方法论经济全球化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1]。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阐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其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交往的不断扩大,揭示了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源、动力和本质,并且预言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结果是共产主义。今天,世界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涌现出许多有关全球化的理论、观点,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争议,这些争论的存在,已经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对此,我们认为可以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立场、方法中寻求灵感,得到启发。马克思注重对世界历史实质的研究,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坚持历史进步观,考察世界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马克思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认识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历史总体结构中的发展、变化、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今天的全球化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价值。全球化进程从一幵始就注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却又是一个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而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今的全球化,在实践中把握好参与全球化的主动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应对策略。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是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发展的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就广义而言,特指人类整体的历史发展,即把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作为人类历史整体的一部分加以思考;就狭义而言是指人类历史从狭隘的、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统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思想就事实层面来看,其含义在于指出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除了本国的历史以外还存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分析了中世纪以来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指出其发展结果是打破各民族和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世界开始了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 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所.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

本原理证实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时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其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无产阶级不可谋取私利,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性哲学理论,指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概念 张宽前1.历史事实与历史理解 1.1历史事实 一般而言,历史是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总和,而历史事实则是指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历史事实与现实之间存在一个基本的时间差,而这也是对历史进行划分的基本界限。在这一界限范围内,历史并不是对认识主体的直接呈现,而是通过历史资料,也即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留下来的痕迹或记载的间接呈现,这也是历史理解的基本方式。 1.2历史理解 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历史事实对主体的再次呈现是不可能的,因此历史对主体的影响除其自身的遗留影响外则体现为人们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人们对历史的厚爱并不仅仅处于对沧海桑田的怀旧感伤,而更多地体现为人们能够在对历史的理解中寻找到对现实的理解视角,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即是说,历史理解对当下主体的实践行为能够产生理论引导作用。 当对历史的理解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概念体系,以至于人们会误以为这一概念体系本身具有某种神秘的性质,能够表述历史、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轨迹。 1.3回到历史活动本身 在《神圣家族》中,马恩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这表明,马恩并不相信抽象的历史概念本身包含有什么神秘的性质,对历史的理解不应是人是理性内部的狡计,而应回到人的真实的历史活动中来。并且,对历史的理解应当能够为历

史活动本身提供指导。 2.理解视角与历史维度 2.1 理解视角 历史与当下的认识主体之间时间差的客观存在,决定了: 1)任何一个历史研究者都不可能直接面对历史事实; 2)任何一个历史研究者视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事实不过是历史事实总和的一部分,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3)任何一个历史研究者谈论的历史事实都不是自足的、无条件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理论视角显现出来的。 2.2历史维度 对历史的理解虽然可以从多种多样的视角出发进行,但其基本维度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2.2.1物理时间的维度 这是认识历史的最直观维度,也是实证的历史科学所内含的基本维度。只有在这种维度的基础上,历史所赖以形成的时间轴向才得以成立。丰富的历史材料在理解者面前才能得以组织串联。因果性的认识范畴本身所要求的逻辑上的前后相继关系,必定需要物理时间上的论证。 物理时间的维度是一切历史事实存在的基本维度,但却并不能承担历史解释的更多的逻辑任务。在这一维度上所包含的历史事实只在绝对的时间与空间当中呈现,为历史解释者所直观。但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关联与演变,必然要求更多的范畴参与到对历史事实作为直观的“杂多”的整合过程中来。 2.2.2抽象概念的维度

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教案

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教 案 本课是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的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本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材从时代背景、产生过程、《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节课时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巴黎公社”三部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两大历史事件展开。本课作为世界近代政治史中的一条支线,是对教材第三单元的呼应,也就是世界政治史近代部分不仅包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还应该有工人运动的发展等内容。同时本课的内容也是为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作铺垫,完整讲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难点:如何理解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三、学情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陌生和困难的。设置对于我们教师而言也是很难透彻理解的。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教材中也不可能有过多的学习与理解,仅仅是知道这个名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学习思维,才能把深奥的理论讲好、让学生掌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意义班级:软件工程147班姓名:刘涛学号:8000114211 辩证唯物主义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们对它的认识与否而确立其存在与否。在我看来: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现实的、具有普遍指导性,是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他的科学性与其普遍指导性都源于他的现实性,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根源于社会存在的从而又指导着现实的社会的需要,他不是空想,而是现实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可见辨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性与现实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现实性在此基础上还有认识、实践论、矛盾论等,他的的现实性体系是正确认识其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及其内在关系的前提。辩证唯物主义源于现实,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于一定程度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而他的现实性价值的真正实现则在于其普遍指导与具体运用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指导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适用,对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这里的规律只是最一般的规律,所以说他需要与特定一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色彩。现实化以正确指导该国的发展。如以前的南斯拉夫、苏联,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越南社会主义。苏联后期的失败是由于其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真理对其国情的具体运用,他带有某种的个人的盲目指挥色彩,脱离了正确道路,以致解体、变质。所以说辩证唯物主义需要通过民族内化形成更符合本国国情的新时期理论体系,但他不能脱离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性指导,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及其的现实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具体运用,可见:辩证唯物主义的现实性不是完全独立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在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开启这本宝典的金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