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通识课《文化地理》主要内容_2

第一章文化地理绪论

文化地理:关于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形成。

第一节地理学思想史

古代地理学:

古埃及关于金字塔的设计;

希罗多德: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人的四种气质);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纬度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地带;

近代地理学:

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香料;

发现好望角,通往东方;

麦哲伦的航海,地球是圆的;

航海技术、测量技术、造船技术、海盗文化;

如中国的西南地区:艾芜:《南行记》中记载茶马古道,马帮第一等的英雄,偷马贼为第二等的英雄;

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德国为中心):

康德:太阳系形成的星云说;

洪堡:纬度地带性;海陆环境的差异;互动联系;

李特尔:区域地理的描述;历史地理学的理念;

拉采尔:《政治地理》:国家是地球上一些生物所形成的一个政治团体;位置、空间、界限——三因素;引领地缘政治;早期环境决定论的诱导;山脉(界限)和水体(渠道)的关系;森林(落后民族的避难地)和沼泽。

第二节文化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系统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等

人文地理学:交通、城市、人口、经济、文化地理等等

区域地理学:

世界地理、亚洲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村落地理

文化:素养、气质、基础;文化节:地域的经济和习俗而形成的东西

耕作、教养、教育——希腊culture

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能力——罗马人

与宗教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中世纪

人的气质和发展过程——文艺复兴时期

社会成员作为一种生物体不受生物遗传影响的所有行为而炮制出来的东西。

人类给自然环境打上来的烙印——地理学家

文化地理所研究的内容:所有文化现象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组合形式以及它的变异。所有这些问题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物质文化(地域差异):建筑、服饰

精神文化(地域差异):歌舞、宗教

制度性的文化:政体、政党、法律

心态文化:20世纪60年代诞生,为心理想象绘制的空间想象

研究的核心内容:文化源地是一切问题的起始点,文化区是文化地理研究的终结点。

源地(泛埃及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人作为文化的核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区

人文地理等同于文化地理

包括工业地理、农业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疾病地理、灾民地理、宗教地理、语言地理、民族地理等等。

1978年之后,王恩涌教授将其传入——《文化地理学》

第二章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第一节文化的起源:

圣人、祖宗起源;众神起源;文化地理决定论;文化传播论、功能论、心理论。

源地:泛埃及论;多元、多中心起源;

华夏文明:中国早期所实行的以某种行为规范以及它的道德约束为教化的文化。

苏秉琦:中华文明的诞生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其本身就是多元文化。

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影响;罗马(凯旋门)的影响;玛雅文化。

第二节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所有的文明中心,它所诞生的文化能够随着时间全部保留下来吗?

旧文化的保存与新文化的增加——文化积累,成为发展的基础。

语言和文字实现文化积累。

同质文化增加为积累,异质文化增加为发展。

民族文化的积累;外来文化的积累。

北上、南下——衣上裳下——北方为帝王之尊,南方为等而下之

旧文化在积累、保存的过程中会丧失。新文化会随之增加。

文化突变: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文化接触后产生一种新文化。

佛教的传播;西学东渐;洋务运动;

文化悖论:有的悖论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批判。

文化增值:传播者——媒介——接受者

制度化群体或非制度化群体,往往有集体越轨行为,从而导致文化增值。

第三节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是文化特质或文化要素从一个社会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传递过程。

媒介——人;文化共享性(前提是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共享);

扩展型的扩散:传染型、等级型、刺激型

从源地到边缘区存在着时间差;使原有文化信息某一部分丧失,也会使新信息增加;文化中心的文化发生更替之后,文化边缘区会保留一部分源文化;

清真寺东传的演变;街谈巷议不可信;细高跟在东西部的差异。

迁移型的扩散:人的迁移来实现

文化信息传播准确;有时会形成文化孤岛;

唐长安城建筑样式的传播;使馆区在中国;客家文化(宋代音韵);

文化的土著化过程(三至四代左右)

三线迁移(从保密到接触到融合);

第四节文化生态

有人将文化生态与生态学看成等同;

文化圈是作为地球各个圈层中,由人类的文化行为所构成的一个圈层,但这个圈层和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种生物体之间有一种连带关系。这种连带关系需要一系列的媒介。

物质文化是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离得越远,失真的东西就越远;而科学技术直接源于自然环境,于是于自然界之中最为贴切。

第五节文化人群(媒介)

可分为国家的、民族的、阶级的、阶层的;

小群文化,构成整个社会基础的最基本的单元;

制度性的、非制度性的小群

首属群体:容易滋生同类文化意识;次属群体:会添加后来的文化;

副文化具有极大的排他性,与主流社会文化相悖的小群文化;

帮派:青红帮来源于盐帮、漕帮;袍哥茶碗阵文化;

文化地理和文化区的建构是多元的。

第六节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

文化冲突: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集团性、阶级性;

在冲突中,有的文化被取代,有的文化加入新的东西形成新文化。

区域性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

时代性的文化差异、冲突也很明显(五四运动——抗日爱国文化——大跃进文化——红色文革文化——改革开放的经济旋律);

随时代不同,对文化的解读不同,也就会产生文化冲突,也会使文化产生新意(刘文彩《收租院》雕塑,西方学者今日解读说:雕塑在西方都反映上层建筑,唯有在中国文革时期,反映了社会底层平民;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表示中国芭蕾舞反映武装革命,不再仅仅反映宫廷舞蹈);

雅文化(上层)——俗文化(下层百姓),表现阶级性,也可以互转;

文化整合,非激烈的渐变的冲突;

法意太子(印度贵族),发愿追随释迦牟尼——密迹金刚,一个门卫——中国将其发展为两个——明朝,忘却了法意太子,赋予其陈奇、郑伦——口型一张一闭,代表梵文发音的所有音节,代表佛法无边,无处不在——哼哈二将

四大天王是汉文化的土产。北方天王(托塔天王李靖)最早流行,后与其他天王开始平等,哪吒成为先锋官,木吒归了观世音,后被魔家四将取代。

第七节文化景观与文化区(最重要的研究问题)

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

地域性景观代表:郁金香——荷兰;薰衣草——法国普罗旺斯;白桦林——俄罗斯;形式文化区:一种文化要素实际分布的地区,核心明确,边缘模糊;

机能文化区:有明确的边缘界限,通过行政区的界线确定。

所有文化景观、区域的形成都是多元的、交叉的。

第三章宗教地理与文化

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的主要宗教

宗教是所有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之中留下的一种虚幻的反应。——恩格斯

宗教不等于迷信,它有一个建立在唯心背景之下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必须建立教会、仪式、信仰和观念(教义和教礼)、社会实践的结合体(信徒),即为佛(创始人)、法(哲学体系)、僧(神职人员)。

原始宗教的特点:没有特定的时间段;多神崇拜,只追求平安;没有摇篮(文化源头)问题,出自于人的本能;有一整个的神职人员;

古代宗教:人与神之间越来越结合了;哲学体系与经典开始逐渐问世;

历史宗教、近代宗教。

流传的范围:部族宗教、民族宗教、世界宗教。

部族的宗教:某一民族或某民族内的某些部族信奉的宗教;

民族性的宗教:以某一国家为范围,如日本神道教、中国道教;

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主。

一神、二神、多神教。

第二节几大民族宗教

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

犹太教:东教(大卫之星)。犹太人早期为游牧民族,位于两河流域;四千年前进入巴勒斯坦地带。在灾害后,犹太人曾进入埃及,后受到法老压迫;前十世纪在摩西率领下,其离开埃及,停留在西奈半岛,得上帝旨意,创立犹太教,最终回到迦南。前6世纪,巴比伦人到达此地,捣毁犹太教神庙,将其人民强迁到两河流域。波斯人强大后,帮助犹太人回到故

地。后罗马人又来了,第二次捣毁犹太神庙,犹太人开始流浪,直到以色列国建立。

印度教:前2000年的吠陀教,后成为婆罗门教,8至9世纪经改革形成印度教,集中在南亚地区。国家宗教也可以叫民族宗教。阿拉伯半岛

三大主神:梵天(万物创造者)、毗湿奴(万物管理者)、湿婆(破坏神);

教义核心:因果报应及轮回思想;

吴哥庙宇——印度教寺庙;

种族等级社会:种姓之间不许通婚。僧侣最高、贵族其次、种姓不准结合。

道教:诞生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老子道德经(山东、河南、山西、河北)、五斗米道(四川)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道主张角)为其发源。

后其自四川与曹魏政权联姻北上,进入河南洛阳后,再次南下江西龙虎山,直至三世纪左右,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产生了。

主神:老子化三清。信奉多神,深入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神道教:日本民族宗教,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来,为多神教。

主神:太阳神(天照大神),天皇为其子孙;

神社:天照神社、伊势神社、靖国神社。

民族性的宗教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影响很大。

第三节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诞生于前5到6世纪。(点记法:雨季到来,于是在寺庙讲法,刻下点,共四十多个点。故在前五百多年,佛教诞生。)后佛教开始南传、北传。南传为小乘教,北传为大乘教。其中一支传入青藏,形成喇嘛教。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

小乘教是一神教,大乘教为多神教;

小乘教最高修到罗汉果,大乘教最高修到佛果;

小乘教强调修炼自我,大乘教追求普渡众生。

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

四圣谛:苦、集、灭、道。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修炼佛法才能消灭苦;修炼至涅槃到达西方极乐。

业报、轮回说:冤冤相报,来生轮回会得到报应。

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经变故事。

佛本生故事:前生舍身喂虎;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下天、住胎、出胎(四月初八)、出家(游四门:生老病死;夜逾城门;)降魔、成道、说法、涅槃。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前后,与犹太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旧约》由希伯来文撰写,讲述犹太人历史;《死海古卷》:二十世纪考古学界重大发现,在库兰石洞发现,前2至3世纪完成,与《圣经·旧约》基本相同。

《新约》为希腊文撰写,完全为基督教布道的福音;

公元11世纪左右,基督教分立为东正教与天主教;16世纪,宗教改革,新教又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

基本教义:三位一体的神仙系统:上帝、圣子、圣灵(旨意);人类本身是有原罪的,与偷吃智慧果有关,一生都要赎罪。

伊斯兰教:诞生于七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发源于麦加、麦地那。七世纪初,代表阿拉伯半岛底层人士的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后迁往麦地那,开始发展。七世纪中期,已经是阿拉伯半岛宗教,后不断向外发展。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两大宗派:逊尼派、什叶派。

逊尼派:穆罕默德去世后,继承人应为穆斯林公社根据资历、威望选举产生;除《古兰经》外,《圣训》也应被遵奉;较温和的派别;

什叶派:主张继承人只能为阿里(穆罕默德的女婿加堂弟)担任;只承认《古兰经》;形成较激烈的派别(伊朗和伊拉克部分地区);

一神教:信奉真主安拉,为唯一的真神;穆罕默德为唯一使者;穆斯林为顺从者;影响到全世界;

中国伊斯兰教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由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传来,于是西北、山东、东南沿海港口城市都有大量穆斯林分布;

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经典都是有限的,但佛教的经典却浩如烟海;

伊斯兰教的主张:无偶像崇拜的宗教;清真寺为其活动场所;麦加朝拜天房,内储黑石头——克尔白,是真主赐予的,含有真主的信息;

清真寺修造的特点:全寺没有明确方向趋向,但要保证圣龛的方向和克尔白的方向是一致的。

第四讲宗教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宗教风俗与地理环境:

干旱地带是宗教重要的发源地,诞生一神教。干旱恶劣的环境下,氏族都相互独立,首领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从人变成神,而且是唯一的。

伊甸园诞生在干旱地带,于是青山绿水愈为珍贵;

印度在干季、热季到来时,去恒河祭祀、洗浴;遵奉神牛,于是牛与人并行;

原始宗教万物有灵、万物崇拜:西南地区的大树崇拜与刀耕火种分不开;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崇拜也不足为怪了;

宗教节日也与地理内容分不开:

地中海式气候,冬湿夏干,于是秋播夏收,夏季不种;

犹太教:住棚节,9、10月份举行,与出走埃及相联系,也是地中海气候播种的节日,于是也有了祈祷来年丰收的意义;逾越节,3、4月份举行,涂羊血于门上,以区别埃及人,也为了祈祷丰收;五旬节,5、6月份举行,信徒准备迎接圣灵的降临,也为庆丰收;复活节本与丰收有关,但到了别的地方,气候发生改变,于是其就有了新的意义——耶稣复活。

伊斯兰教:古尔邦节,来自先知将儿子献祭的故事,表示一种牺牲精神。真主将孩子用羊替换,也表现出其畜牧业的特色。

宗教形成后,会营造一定的人文景观,来改变地理环境,如宗教建筑、文化习俗等等。此外宗教还是安息灵魂的地方。

第五讲宗教圣地和宗教组织

宗教圣地与宗教领袖、宗教起源、宗教传说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意义重大。

耶路撒冷:三大宗教圣地。犹太人曾定居此地,建立神庙,留下哭墙,形成圣地;基督教传说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留下圣迹,于是也成为了圣地;伊斯兰教传说穆罕默德曾在耶路撒冷脚踏石头升天见安拉,建有阿克萨金顶清真寺,于是成为其第三圣地。于是其成为宗教文化错杂之地。

印度鹿野苑:释迦摩尼首次讲经之地;保留有佛塔和建筑基址。

五岳与五镇:山川河流崇拜,以五岳为尊,是政治性的地标性遵奉,后演化成宗教神圣之地;特别是泰山,具有与天对话的功能,称之为封禅;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为五镇,是宋以后出现的理念,明朝之后更为清晰,较五岳更为

扩展。

宗教组织:宗教发展过程之中的媒介,以宗教神职人员为对象。

天主教教会,为多层结构,2世纪出现主教,中世纪出现教皇。三阶:教皇——主教(红衣大主教,二三十个;主教、大主教、一般主教)——神父。实行政教合一的形式,领导天主教民,并向外传播天主教。

东正教名义上的中心在伊斯坦布尔,采取三级教阶制,最高领导为牧首,形成15个教区,都设有大牧首,以伊斯坦布尔大牧首名义上最重要。

新教则不承认教皇和教廷。

佛教寺院:西方宗教有一个完整的宗教体系内部管理形式,而佛教则没有。汉传寺庙设方丈,下设不同僧侣对寺庙进行管理。藏传佛教则设有有组织的宗教管理体系——达赖系统。

伊斯兰教没有统一的组织体系和管理者。

第六节宗教组织和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

宗教或服务于政治,或若即若离,或紧密与宗教联系在一起。

神权政治、政教合一:宗教、政治领袖;

为宗教或为政治所利用:宗教是政府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由于宗教导致政治归属不清楚或存有争议的:北爱问题、巴尔干问题。

宗教的传播:

传播的方式:移民;有组织的传教;交流和转教(以东方人为主);领土竞争;

宗教区的相互影响:佛教讲究兼容并蓄,传播起来较为温和,如中国的三教合流;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排他性则极强。如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至13世纪之间,天主教国家联合攻打伊斯兰国家。如轰炸南斯拉夫;如耶路撒冷问题。

第四章语言地理与文化

第一节语言分类与其地理现象问题

由上至下:语系——语族——语种

印欧语系、高加索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等;

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英语、德语、荷兰语及北欧地区;

凯尔特语族:威尔士语、苏格兰语等;

拉丁语族: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

斯拉夫语族:俄语;

伊朗语族:两伊地区;

南亚语族:印地语;

语言与历史:英语进入北美洲、大洋洲;荷兰语进入南非;西班牙、葡萄牙语进入中南美洲与教皇子午线;法语到达魁北克;俄语到达西伯利亚、东北亚。

印欧语系的起源:波罗的海——黑海起源说;中欧——巴尔干起源说;小亚细亚起源说;黑海——里海起源说。

印欧语系的起源与早期欧洲大陆的文明和欧洲大陆人口的迁移有着直接的关系。以小亚细亚半岛(新月地带)为中心,早期人群迁移到希腊、意大利、大不列颠、俄国、伊朗、印度,于是将印欧语系带向全世界。其中,雅利安人为欧罗巴人最早的祖先,其起源地在亚洲大陆的中部地带,一支属于印度雅利安人,南下印度;一支属于伊朗雅利安人,向西进入欧洲,影响到印欧语系。中国人称之为塞种、萨迦、斯基泰。中国

南亚语族:只有印度北部地区使用印地语,其他语言非常复杂。

闪含语系:闪语族:阿拉伯语(阿拉伯半岛、北非)、希伯来语(犹太人);

高加索语系:位于高加索地区,其中阿布哈兹语与俄语完全不同。

阿尔泰语系:多数为草原游牧民族,如突厥语族,自西亚、中亚直到中国;蒙古语族。

汉藏语系:汉泰语族:汉语。其他还有壮侗、藏缅、苗瑶语族等等。

非洲大陆语系分布最为复杂,原因为闭塞、落后。

还有归属不清的韩语、日语、印第安语等等。

语言以印欧语系使用的人口最多,占到48%,其次为汉藏语系,为24%。

中国有29个民族使用汉藏语系,18个民族使用阿尔泰语系,3个民族使用南亚语系,2个民族使用印欧语系,1个民族使用南岛语系。表述形式有象形文字(纳西族东巴文)、音节文、字母文等等。有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字,如傣族有四种书写形式,蒙古文有两种(老蒙文,新蒙文则与俄语接近)。

第二节语言的扩散和发展:

人口迁移导致语言扩散。

语言等级性的选择:语言的选择是有人群区分的。如法语在英国为上层语言,表现出阶级、阶层性。

语言接触与语言扩散:

茶(te,闽方言)在英语中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称白菜仍为白菜;蒙古语中对新事物进行汉语的表示;葡萄、石榴、菠菜等来自波斯语;英语单词、发音在其他语言中的相似性。英语的扩散和发展:伊比利亚语(英国最早的语言)留存很少。前5世纪,凯尔特人语留下少许影响。罗马人又带来了印欧语系拉丁语族的罗马语。日耳曼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人再次迁入,带来日耳曼语族,作用很大。8——11世纪,丹麦人到来。11——12世纪,法国人进入英国。于是,英语与欧洲大陆的民族、国家、政权联系很大。

古代英语主要在1150年前。“英国、英语”这一词汇本身就是撒克逊对周围生存环境的描述。后形成方言。10世纪后,英王提倡英语,英语才推广开来。法国占领后,法语成为官方语言。14世纪,民族主义渐兴,统一的英语才逐渐产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发展,英语语言扩展到日不落帝国的各个角落。最终直到20世纪《牛津英语词典》的出版才最终稳定下来。

汉语言的扩散与方言:

北方方言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苏北)。

吴方言区:安徽、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形成于西周初年。

粤方言区:两广。形成于秦始皇统一列国。

闽方言区:唐宋年间,北方屡次战乱而形成。

湘方言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赣方言区:唐宋时期成型。

客家方言区:北宋末年客家人南下,出现零星分布。

很多人认为,晋方言应该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

地理环境的隔绝性、移民的复杂性导致大的方言区内,语言还存在着不同的分化。而新疆的方言分布则与移民的分区聚集有关。其实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存在着方言区。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需要抢救方言作为一种保护性的措施。

第三节语言与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英语中北欧词汇、法语词汇、意大利语词汇的遗留;

单一语言国家:日本、韩国;

多语言国家:印度、中国、东南亚、欧洲;

比利时的法语、荷兰语分化;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一种语言,两种书写形式;藏文、梵文同种书写形式,两种语言。

移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移民融入或保持自己的语言。

语言景观通过地名来表现。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此外,地名还与政治、军事相联系。如渭源、泾源、湟中、洛川、天津、孟津、码头;安边、定边、靖边、安塞、镇海、镇陕、镇巴;丰宁、丰镇、抚顺、怀柔、怀化、顺义、遵化;民权、民勤、民生、民乐;吴堡、驻马店、蓝旗营;珠市口、菜市口、米市大街、灯市口;再如北疆多蒙古语地名,而南疆则多属早期印欧语系民族的地名。

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营造了不同的语言景观,但地名需要有文化的支撑才能保留下来,如文革时期对地名修改的昙花一现。

如何改地名:言不雅驯要改雅;同名要改名。

语言的形成与一定的文化和政治有关系,语言本身以地名的形式又形成了一种文化景观,形成这种文化景观之后又保存了许多文化信息,包括自然界的信息。

第五章种族、民族及其文化

第一节种族

种族:又称人种,归属体质人类学。

人种分类指标: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

18世纪后期,人种被提出。五大人种、三大人种等等。

高加索人种——白种人;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美洲人种——印第安人;南亚人种。

人种的分布与人口的迁移关系密切。

蒙古利亚人种:肤色黄、眼狭细、鼻低、面部宽平。

蒙古利亚人种不等于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东南部。早期诞生于东亚地区,以后向四处扩散,出现了改造。

在迁移过程中还形成了混血人种,如乌拉尔人种、中亚人种或突厥人种。

欧罗巴人种——高加索人种:肤色浅、鼻高且窄、眼球灰绿蓝黄、头发黄褐、卷发、体毛偏重。

有人认为其诞生于中亚一带,即高加索山地附近,后开始迁移,于是肤色出现很大的

区别。也出现很多混血现象。

雅利安人指的是除去犹太人之外的欧罗巴人,起源于中亚,早期新疆吐火罗人、古代土耳其的赫梯人都消亡了,现在分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等等。

尼格罗人种:肤色黑棕、鼻低且宽、毛发细短卷曲、唇厚。

其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

三大人种体质特征比较:肤色由北向南逐渐加深;

黑种人鼻型宽与长为一比一;黄种人为八比十;白种人为六比十。

九大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里尼西亚等。

A型血中心在北欧,B型血中心在南亚,其次北冰洋,O型血中心在美洲。

IQ值,以东亚为最高,非洲几内亚湾附近最低,逐渐过渡。

中国的北方汉族男人向南迁徙,改变了中国南方的基因。

《出非洲记》:共同的人类起源点在非洲大陆。

中国的人种现状:新疆、一部分藏族、彝族存在着典型的欧罗巴人种;每一个个人都不可能说自己是纯种的蒙古利亚人种。

第二节民族与民族文化地理

种族为生物学概念,而民族为文化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全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按时间序列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民族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文化人群,通过地域之间建立的关系可能会导致新的民族产生和旧的民族消失

中国民族的族源:

1.中国国土之内土生土长的民族:如蒙古族13世纪左右崛起于蒙古高原;

2.从域外迁入中国,保持着原来民族独立性的民族:如朝鲜族在清朝末年由于灾害的影响迁入中国;再如俄罗斯族;

3.带自身文化特点的民族迁入中国后,与中国当地民族相融合形成的新民族:如回族最为典型;

4.有些民族本来在域外只是部族(在生产经济上一起活动的人群),迁入中国后才形成民族:如柯尔克孜族,来源于黠嘎斯;撒拉族,在元代从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迁入中国,与回民族源不同,于是独立成族;

民族族源的历史时空差异:

1.源远流长型:羌族、满族;

2.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成:藏族(先祖吐蕃人)维吾尔族(先祖回纥人)如蛮族(对南方民族的代称);古代方位:南方称为蛮北,西方称为戎狄,东方称为夷

3.历史悠久,形成过程非常复杂:有一族源成一族,如巴人与土家族的复杂关系;也有一族源形成多族,如古羌族(具有欧罗巴血统)南迁,形成很多族的族源,如彝族、景颇族、藏族(吐蕃人)等等;再如一开始就是由多个部落合成的民族,如回族、哈萨克族等;

民族形成过程之中所经历的过程:

如蒙古族在东征西讨过程中加入了新的血液,汪古部、克烈部、乃蛮部都属于欧罗巴人种;维吾尔族有一部分来自于蒙古族;如基诺族本属傣族,八十年代,经重新甄别,单独为族;于是他们都经历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变这一过程。

中国民族的分布:大分散、小集中

1.大分散中有集中,如回族;

地理分布中相对集中,如哈萨克、维族、藏族、西南民族等等;

同一民族分布在遥远的两个地方,如锡伯族,由于政治或经济的原因,一部分在沈阳,一部分在伊犁;

而台湾的高山族只是汉人对其笼统的说法,其实他们内部还分为很多民族。

民族文化是在特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罗马帝国崛起之前,各地分布着不同的部族,未形成其独特性。后罗马帝国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整个欧洲。5世纪,罗马帝国开始衰败,欧洲北部的部族开始向南渗入,其中包括日耳曼人(游牧的野蛮人),迁到不列颠、法兰西、西班牙等地。而斯拉夫人则向东南迁,分为东、西、南三支。

李学曾《亚洲种族地理》

G·泰勒《人种地理学》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

流行文化掩盖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大趋势

第三节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民间文化的特点与地域差异:

20世纪之前,社会还是封闭、半封闭的,在这种传统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文化称之为民间文化。

特点:自发性(唐装以右边开襟)、传承性、俗化和程式化、明显的地域性;

流行文化:不受传统文化的约束,将民间文化取而代之。

时髦和时尚是流行文化的核心。

流行文化的周期非常短;依托于现代技术与手段;没有积淀,缺乏相关理论辩解和宣传;消除了文化的阶层性;突破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障碍;接受者以年轻人为多。

第六章中国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人群

第一节现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地理

在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内部的文化差异正在缩小。

农耕文化区与游牧文化区:

农耕文化依托农业生产,以定居生活为背景,于是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物质文化;如儒家文化就分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和大众盛兴的文化(如传宗接代);

游牧文化依托游牧业,逐水草而居,于是流动权比土地所有权都重要,文化以口耳相传为主;显得奔放、豪放;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导致其迅速与西方文化接轨;

西部地区:传统、民间淳朴的文化保留较多;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地区:

汉民族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可以简括为儒家文化;而少数民族地区随着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各有自己文化的特色。

第二节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

商人文化:晋商、徽商

晋商:长城沿线存在着农牧交错地带。明代蒙古非常强大,于是在九边屯兵,需要大量的粮食,商人开始崛起,以粮换引,称之为开中法,于是晋商崛起。山西解池、宁夏花马

池、四川自贡井盐为中国大陆主要产盐地。晋商由此获得第一桶金,后与蒙古开始茶马贸易,后又将贸易发展到全中国,后由于货币不易携带,于是票号开始发展,晋商集团大为发展。太平天国起义,政府无钱镇压,于是开始向晋商借钱,但朝廷只能拖欠,导致晋商大批破产,但却留下了大批的大院,其中灵石县的王家大院规模最大。

徽商:诞生于穷山恶水的徽州山区。于是其借助茶叶开始贩茶,此后木材、纸张都成为其重要的贩运资源。明代开中法施行,徽商去淮南、淮北地区贩盐,徽商集团开始崛起。徽商地区狭小,于是房屋成为其主要的购买对象。而其最重要的居住地在扬州园林。徽商少小离家,家中妻子独守空房。扬州盐商们在扬州再次娶妻妾,但其出身卑微,形成“扬州瘦马”现象。

绍兴师爷:明代很多省份中举名额为四十人,清代再次规定具体名额。于是经济发达的浙江绍兴,落地秀才非常多,只能去衙门当师爷,随后引进私人,最终形成师爷遍布各个衙门的现象,左右着各级衙门的行政。

陕西麦客:流动性的替别人收麦子的人,主要流动于北方小麦产区。

季节性强;成群结队;地域性逐步推进(追逐小麦成熟期);

不仅是一个季节性的短工,还是地域之间的文化传播者,成为西北地区文化素质最高的文化人群。随着科技的发展,麦客逐渐被“铁麦客”所替代。

茶马古道与马帮:西南地区大江河与高山深谷相错杂,地势复杂,于是马帮就非常重要。疍民及其文化:沿海、内河上生活的渔民,几乎终生以水为家。宋代文献就出现“疍民”的称呼,于是其形成特殊的文化习俗,信奉妈祖。(妈祖俗称林默娘,年轻时失足落水,变为海神,保佑附近渔民、出海人的平安,成为沿海地区的普遍信奉。)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米脂的女人、绥德的男人是长得最漂亮的。绥德、米脂处于无定河畔,为交通要道,是不同的人种、部族的结合部,形成多民族、多人种融合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漂亮。而八百里秦川生活资源丰富,于是姑娘不对外,于是模样与兵马俑相差无几。近现代以来,西北社会逐渐稳定,南来北往的人群逐渐消失了,于是米脂、绥德的优势逐渐消失了。

此外,陕北地区的文化与关中地区的差别也很大。关中喜欢秦腔,陕北喜欢苍凉的民歌和阳刚的安塞腰鼓,而这种风格与外来民族应该有所关联。其实长城一些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特色。明代《五杂俎》中就记载大同的婆姨非常漂亮,这与盐商的带来的南方小妾分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