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毕业设计39垫板冲压模具设计

模具毕业设计39垫板冲压模具设计
模具毕业设计39垫板冲压模具设计

题目:冲压模具设计

学生姓名

所在系部机械电力工程系年级

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指导教师

成绩

目录

第一章概论 (4)

1.1模具工业的发展与现状 (4)

1.1.1模具工业发展状况 (4)

1.1.2模具工业未来前景 (4)

1.2 CAD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5)

1.3 Pro/e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5)

第二章工艺分析与模具结构形式设计 (6)

2.1 工艺分析 (6)

2.1.1冲裁件的形状与尺寸要求 (6)

2.2 制定工艺方案 (7)

2.2.1零件工艺要求 (7)

2.2.2工序顺序的编排与工序组合 (7)

第三章工艺计算 (8)

3.1 毛坯展开计算 (8)

3.2 排样优化设计 (8)

3.2.1搭边 (8)

3.2.2 排样方案设计 (8)

3.2.3 排样方案比较 (9)

3.2.4 排样方案选择 (10)

3.3 冲压力的计算 (10)

3.3.1冲裁力的计算 (10)

3.3.2退料力、顶出力的计算 (11)

3.3.3降低冲裁力的方法 (11)

3.4计算压力中心 (11)

第四章冲压设备选择 (14)

4.1典型冲压设备概述(曲柄压力机) (14)

4.2冲压设备选择原则 (14)

4.2.1冲压设备类型的选择 (14)

4.2.2冲压设备规格的确定件 (14)

4.3选择冲压设备 (15)

第五章模具结构设计 (16)

5.1 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16)

5.1.1方案分析 (16)

5.2模具闭合高度分析 (16)

5.2.1闭合高度概述 (16)

5.2.2估算模具闭合高度 (16)

第六章模具主要零部件设计 (17)

6.1 凸、凹模设计 (17)

6.1.1计算冲裁间隙 (17)

6.1.2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17)

6.1.3凸模结构设计 (18)

6.1.4凹模结构设计 (18)

6.2 卸料装置设计 (20)

6.3 弹性元件的选择 (20)

6.3.1 橡胶的选择原则 (20)

6.3.2 卸料装置橡胶的选择 (21)

6.4螺钉和销钉的选择 (22)

6.4.1 螺钉的选择 (22)

6.4.1 销钉的选择 (22)

6.5定位方式设计 (22)

6.6导向零件选择 (22)

6.6.1 分析 (22)

6.6.2 导柱、导套选择 (23)

6.7支撑零件选择(上、下模座) (23)

6.7.1上、下模座选择原则 (23)

6.7.2上、下模座的选择 (23)

6.8模架的选择 (23)

第七章模具总图绘制 (25)

7.1绘制二维工程图 (25)

7.2 三维建模 (25)

第八章模具主要零部件制造工艺的编制 (25)

8.1上模板 (26)

8.2下模板 (26)

8.3凸模 (26)

8.4凹模 (27)

8.5退料板 (27)

8.6导柱 (28)

8.7导套 (29)

第九章总结 (30)

结束语 (31)

致谢 (32)

参考文献 (33)

第一章概论

1.1模具工业的发展与现状

1.1.1模具工业发展状况

据有关方面预测,模具市场的总体趋热是平稳向上的,在未来的模具市场中,冲压模具的发展速度将高于其它模具,在模具行业中的比例将逐步提高。随着冲压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冲压模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是正常的,因此,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冲压模具的发展将高于总量发展速度。同时,由于近年来进口模具中,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占多数,所以,从减少进口、提高国产化率角度出发,这类高档模具在市场上的份额也将逐步增大。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各种异型材挤出模具、PVC冲压管材管接头模具成为模具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对汽车轮胎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子午线橡胶轮胎模具,特别是活络模的发展速度也将高于总平均水平;以塑代木,以塑代金属使冲压模具在汽车、摩托车工业中的需求量巨大;家用电器行业在“十五”期间将有较大发展,特别是电冰箱、空调器和微波炉等的零配件的冲压模需求很大;而电子及通讯产品方面,除了彩电等音像产品外,笔记本电脑和网机顶盒将有较大发展,这些都是冲压模具市场的增长点。

1.1.2模具工业未来前景

模具标准件的应用将日渐广泛,模具标准化及模具标准件的应用能极大地影响模具制造周期。使用模具标准件不但能缩短模具制造周期,而且能提高模具质量和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同时,快速经济模具的前景十分广阔。由于人们要求模具的生产周期越短越好,因此开发快速经济模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研制各种超塑性材料来制作模具;用环氧、聚酯或在其中填充金属、玻璃等增强物制作简易模具。这类模具制造工艺简单,精度易控制,收缩率较小,价格便宜,寿命较高。还可用水泥冲压制作汽车覆盖件模具。中、低熔点合金模具,喷涂成型模具,电铸模,精铸模,层叠模,陶瓷吸塑模及光造型和使用热硬化橡胶快速制造低成本模具等快速经济模具将进一步发展。快换模架、快换冲头等也将日益发展。另外采用计算机控制和机械手操作的快速换模装置、快速试模装置技术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1.2 CAD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一般说来,模具零件的图形都是由直线、曲线等图象对象构成的。AutoCAD完全满足模具制图过程中的各种制图要求。例如,利用AutoCAD可以方便地绘制点、直线、圆弧、圆等基本图形对象,还可以对基本图形进行编辑,以构成复杂的模具图形。与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AutoCAD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

1 . 减少重复性工作

当图纸上有多个相同图形、或者所绘图形对称于某一轴线时,可利用复制、镜像、阵列等功能快速地从已有图形得到其他部分。还可以方便的将已有零件图组装模具装配图,就如实际装配模具零件一样,从而验证零件尺寸是否正确,以及是否会出现零件之间的干涉问题。同样,利用AutoCAD的复制等功能,可以方面的把模具装配图坼分成所需的模具零件图。当设计系列产品时,可以根据已有图形,通过比例缩放功能派生出新的图形出来。

2 . 便于建立图形库

AutoCAD可以将常用图形,如符合国家标准的轴承、螺栓、螺母和垫圈等分别建成图形库,当需要绘制这些图形时,可以调用插入即可。

3 . 易规范标准

国家机械制图标准对机械制图的线型、线宽、尺寸标柱样式、文字样式等均有明确的规定,利用AutoCAD相应的样式设置,可以相应的满足这些标准要求。

4 . 便于图形的保存和打印

AutoCAD设计的图形,可直接通过绘图仪打印到硫酸纸,不再需要描图员描图,无论绘制的图形有多大量,均可运用磁盘、光盘等储存介质进行保存,图纸保存质量高、寿命长。

基于上述优点,利用AutoCAD进行模具绘图时,能大大提高绘图效率,减轻设计工作量。虽然用AutoCAD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如绘制零号、一号图幅的图形时,由于计算机屏幕的限制,用户不能直观查看整个图形只能通过AutoCAD提供的鸟瞰试图、显示缩放、移动等功能了解全图,这对没多少设计经验的用户来说,会影响设计中的直观判断。

1.3 Pro/e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采用Pro/e绘图的次数并不多,但是在绘制三维图时,全部采用Pro/e,在导图时也采用了。

第二章工艺分析与模具结构形式设计

2.1 工艺分析

2.1.1冲裁件的形状与尺寸要求

工件名称:垫板

工件简图:如图2.1.1所示

生产批量: 10万件(大批量)

材料: QS n6.5-0.1

材料厚度t: 0.3mm

(图2.1.1)

冲裁件的尺寸要求:㈠零件图上所有没注公差的尺寸,属自由尺寸,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的尺寸的公

差,最小孔边距2.1mm公差为-0.11.属11级精度。查公差表可得歌尺寸公差:

零件外形:25-00.52mm;

零件内形:40+0.3mm; 10+0.25mm

孔心距: 5.5±0.3mm

2.2 制定工艺方案

2.2.1零件工艺要求

此工件只有冲孔和落料两个工序。材料为QS n6.5-0.1,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冲裁。工件结构简单,有一个Φ4mm的椭圆孔和两个Φ1mm的孔孔与孔、孔与边缘之间的距离也满足要求,最小壁厚为2.1mm(椭圆与Φ1、两个Φ1的孔之间、及椭圆、Φ1与外圆之间的厚度)。工件的尺寸全部为自由公差,可看着IT14级,尺寸精度较低,普通冲裁完全能满足要求。

2.2.2工序顺序的编排与工序组合

该工件包括落料、冲孔两个基本工序,可以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后冲孔。采用单工序模。

方案二:落料——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冲孔——落料级进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是需要两道工序两副模具,成本要求高而且生产效率低,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方案二只需一副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都较高,但工件最小壁厚2.1mm小于凸、凹模许用的最小壁厚尺寸3.2mm,模具强度较差,制造困难大,并且冲压后成品件留在模具上,在清理模具上的物料时会影响冲压速度,操作不方便。方案三也只要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工件精度也能满足要求。通过对上述三种方案的比较分析,该件的冲压生产采用方案三为佳。

第三章工艺计算

3.1 毛坯展开计算

毛坯长L

毛坯宽B=( Lmax + 2a + C ) = 25+2×1.5+ 0.5 = 28.5mm

式中: L——毛坯长度;

B——毛坯宽度;

D——条料宽度方向冲裁件最大尺寸;

A——侧搭边值,见《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表2.5.2;

C——导料板与最宽条料之间的间隙,其最小值见《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表

2.5.5。

3.2 排样优化设计

3.2.1搭边

此工件中的圆形或圆角r > 2t 。所以工件与侧面的距离a取1.5mm,工件与工件之间取a1为1.2mm。式中:t ——为材料厚度;

3.2.2 排样方案设计

排样方式最主要采用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及保证冲裁件及模具的使用寿命为前提。故方案有废料的直排方式,如图3.2.2所示:

(图3.2.2)方案二:有废料直对排:

(图3.2.3)

3.2.3 排样方案比较

排样图方案一

一个步距的材料利用率:η= A/Bsx100%

A = 220 - 2πφ-(πR+0.6x4)=198.8mm

工件的步距s为:B+ a = 12.2mm

η= A/Bs=198.8/28.5x12.2x100%=57.1%

方案二的材料利用率:η= A/Bsx100%

s =B + a =26.2mm

η= 198.8/14 x26. X100%=54.4%

查板材标准选用700mm×800mm的刚板,每张刚板可剪裁25张条料(28mm×800mm),每张条料可冲1625个工件,则ηθ:

Ηθ=nA1÷LB×100%

=1625×198.8÷770×800×100%

=52.4%

故一张刚板的材料利用率为25.4%

式中:η——一个步距的材料利用率;

B ——工件宽度;

A——一个步距内冲裁件的实际面积;

B——条料宽度;

s——步距.

根据选择的排样方式冲裁件的冲裁步骤:

(1)先冲两个φ1和椭圆

(2)对工件的外形状落料

3.2.4 排样方案选择

方案一的材料利用率比方案二的高,方案一在冲裁过程中工件飞的刚性、强度都相较方案二好。在满足材料利用率及工件最后的刚性等条件下,排样方式选择方案一。

3.3 冲压力的计算

3.3.1冲裁力的计算

冲裁力是冲裁过程中凸模对板料施加的压力,它是随凸模进入材料的深度(凸模行程)而变化的。通常说的冲裁力是指冲裁力的最大值。

工件的冲裁力为:

F = KLtτb

= 1.3x68x0.3x300=7956(N)

式中: F——冲裁力;

L——冲裁周边长度;

t——材料厚度;

τb——材料抗剪强度;

K——系数(一般取值1.3)

3.3.2退料力、顶出力的计算

退料力﹑顶出力包括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

卸料力:从凸模上卸下卡住的料所需要的力;

推件力:将梗塞在凹模内的料顺冲裁方向推出所需要的力;

顶件力:逆冲裁方向将料从凹模内顶出所需要的力。

卸料力的计算:Fx=KxF

=0.05 X7956=397.8(N)

推件力的计算: Ft=nKt F

n =h/t =3/0.3 =10

Ft = 10 X0.063X7956=5014.3(N)

顶出力的计算: Fd=Kd F

=0.08 X7956= 636.5(N)

式中: F ——冲裁力;

Kx、Kt、Kd ——卸料力、推件力、顶件力系数,见《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

表2.6.1;

n ——同时卡在凹模内的冲裁件(或废料)数;

n = h/t

h ——凹模洞口的直刃壁高度;

t ——板料厚度。

3.3.3降低冲裁力的方法

为了实现小设备冲裁大工件,或使冲裁过程平稳以减少压力机振动,常采用以下方法降低冲裁力。

1.阶梯凸模冲裁

在多凸摸的冲模中,将凸模设计成不同的长度,使工件端面呈阶梯式布置,这样,各凸模冲裁力的最大峰值不同时出现,从而达到降低冲裁力的目的。

2.斜刃冲裁

用平刃口冲裁模具时,沿刃口整个周边同时冲切材料,故冲裁力很大。若将凸模(或凹模)刃口平面作成与其轴线倾斜一个角度的斜刃,则冲裁时刃口就不是全部同时切入,而是逐步地将材料切离,这样就相当于把冲裁件整个周边长分成若干小段进行剪切分离,因而能明显降低冲裁力。

3.加热冲裁(红冲)

3.4计算压力中心

模具的压力中心就冲压合力的作用点。

确定模具的压力中心

(1) 按比例画出图形的轮廓,如图3.4.1

图3.4.1

(2)任意位子画出坐标轴X、Y,如图3.4.1所示。

(3)将组成图形的轮廓划分为若干简单的线段求出各线段长L1、L2 、L3…L n

L1=πR1=3.14×4.1 = 12.9mm

L2=1/4 πR2 =1/4 × 3.14×4=3.14mm

L3=8.46mm

L4= 1/2πD=1/2×3.14×11=17.3mm

L5=15.4mm

(4)确定各段的重心位置X1、X2、... X3和Y1、Y2、 (3)

L1 (6,6.9) ; L2 (12.94,4) ; L3 (13.7,0) ; L4 (21.4,5.5) ; L5 (17.17,11) (5) 按《冲压模具与设计》公式(2.6.12)、(2.6.13)算出压力中心坐标(X0、Y0)。

X0=L1X1+L2X2+L3X3+L4X4+L5X5÷L1+L2+L3+L4+L5

=77.4+40.6+115.9+370.22+264.4÷12.9+3.14+8.46+17.3+15.4

=14.08

Y0=L1Y1+L2Y2+L3Y3+L4Y4+L5Y5÷L1+L2+L3+L4+L5

=89+12.56+0+95.15+169.4÷57.2

=6.4

零件的压力中心即所求的中心如图3.4.2所示:

(图3.4.2)

第四章冲压设备选

4.1典型冲压设备概述(曲柄压力机)

曲柄压力机的工作原理:利用曲柄连杆机构进行工作,电动机通过带轮及齿轮带动曲轴运动,经连杆使滑块作直线往复运动。曲柄压力机分为偏心压力机和曲轴压力机,二者区别主要在主轴,前者主轴是偏心轴,后者主轴是曲轴。偏心压力机一般是开式压力机,而曲轴压力机有开式和闭式之分。

曲柄压力机的特点有:生产率高,适合与各种冲压加工。

4.2冲压设备选择原则

4.2.1冲压设备类型的选择

(1)中小型冲压件选择开式机械压力机

(2)大中型冲压件选择双柱闭式机械压力机

(3)导板模或要求导套不离开导柱的模具选择偏心压力机

(4)大量生产的冲压件选择高速压力机或多工位自动压力机

4.2.2冲压设备规格的确定

压力机的选用原则:

(1)公称压力公称压力的大小,表示压力机本身能够承受的冲击大小。

(2)滑块行程长度是指曲柄旋转一周滑块所移动的距离,其值为曲柄半径的两倍。

(3)行程次数行程次数即指滑块每分钟冲击次数。

(4)工作台面尺寸

(5)滑块模柄孔

(6)闭合高度

(7)电动机功率的选择

4.3选择冲压设备

对于曲柄压力机来说,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压力机的标称压力必须大于冲压的工艺力的总和F Z。即 F Z>ΣF。

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冲压过程的负荷曲线必须在压力机的许用负荷曲线之下。

该工件采用刚性卸料:

ΣF=F+F T=7956+5014.3(N)=12970.3(N)

即:

F Z≥1297.0(N)≈12.97(KN)

(2)压力机的装模高度必须符合模具闭合高度的要求。

(3)压力机的行程要满足工件成形的要求。

(4)压力机的台面尺寸必须大于模具下模座的外形尺寸,并要留有固定模具的位置。一般每边应大出50~70mm以上。压力机台面上的漏料孔尺寸必须大于大件(或废料)的尺寸。

鉴于该工件属小型大批量生产,在保证费用地等情况下,选择开式机械压力机。根据工件的冲压总工艺力选择:

J23 - 3.15开式可倾压力机(3.15表示公称压力为31.5KN)压力机的技术参数为:

滑块公称压力P0:31.5KN

滑块行程S: 25mm

行程次数(快速):200次/s

连杆调节量:25mm

最大闭合高度:120mm

最大装模高度:100mm

工作台尺寸(前后×左右):100mm×90mm

模柄孔尺寸:φ25mm×40mm

最大倾斜角度:450

垫板尺寸(厚度×孔径):25mm ×φ50mm

第五章模具结构设计

5.1 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5.1.1方案分析

由冲压工艺分析得知,冲裁该工件选择级进模,所以该模具类型为级进模。

5.2模具闭合高度分析

5.2.1闭合高度概述

模具的闭合高度是指冲裁模在最低工作位置时,上模座板上平面至下模座下平面之间的距离。

5.2.2估算模具闭合高度

模具的闭合高度与压力机装模高度的关系:

Hmax - M - H1 ≤ H ≤ Hmax - H1

实际上使用:

Hmin -H1 + 10mm ≤ H ≤ Hmax - H1 - 5mm

式中: H——模具闭合高度;

Hmin——压力机的最小闭合高度;

Hmax——压力机的最大闭合高度;

H1——垫板厚度;

M——连杆调节量;

Hmin - H1——压力机的最小装模高度;

Hmax - H1——压力机的最大装模高度。

根据所选的压力机可知:

Hmin = 120mm

装模高度调节量为 25mm

Hmax = 145mm

估算模具闭合高度:

100 - 25 + 10 ≤ H ≤ 120 - 25 -5

即 85 ≤ H ≤ 90

估取模具闭合高度为: 88mm

第六章模具主要零部件设计

6.1 凸、凹模设计

6.1.1计算冲裁间隙

根据冲裁件的要求,对于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不高的零件,在满足冲裁件的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冲裁力、提高模具寿命的目的下,根据《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表2.3.3得双面冲裁间隙值: Zmin = 0.021; Zmax = 0.027

6.1.2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⑴落料

设工件的尺寸为D-△0,根据计算原则,落料时以凹模为设计基础。首先确定凹模尺寸,使凹模的基本尺寸接近或等于工件轮廓的最小极限尺寸;将凹模尺寸减去最小合力间隙值即得到凸模。

D A = (D A -Zmin)0+δT

D T = (Dmax -χ△-Zmin)0-δT

Φ11 R A = ( 11 - 0.052 )0+δT=10.950+0.0.02

R T = ( 11 - 0.5×0.14 -0.052 )0-δT

= 10.890-0..02

Φ8.2 R A = (8.2 - 0.052)0+0.02 = 8.150+0.02

R T = ( 8.2 - 0.5×0.14 -0.052 )0-δT

= 8.080-0.02

⑵设冲孔尺寸为d0+△,根据计算原则,冲孔时以凸模为设计基准。首先确定凸模尺寸,使凸模的基本尺寸接近或等于工件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将凸模尺寸增大最小合理间隙值即得到凹模尺寸。

d T = ( d min + x△)0-δT

d A = ( d T + Z min )0+δA = ( dmin + x△ + Zmin )0+δA

Φ1 R T = ( 1 + 0.5×0.14 )0-0.02 = 1.070-0.02

R A= ( 1 +0.5×0.14+0.021)0+0.021 = 1.090+0.02

Φ4 R T = ( 4 + 0.5×0.14 )0-0.02 =4.070-0.02

R A= (4 +0.5×0.14+0.03)0+0.02 = 4.100+0.02

⑶孔心距属于磨损厚基本不变的尺寸。在痛一工步中,在工件上冲出孔距为L±△/2两个孔时,其凹模型孔中心距L d可按下式计算:

L d = L ±1/8△

两个φ1 5.5 L d = 5.5 ± 1/8 ×0.14 = 5.5 ± 0.018

上述式中:D A 、D T——落料凸、凹模尺寸;

d T 、d A ——冲孔凸、凹模尺寸;

Dmax ——落料件的最大极限尺寸;

d min ——冲孔件孔的最小极限尺寸;

L、L d ——工件孔心距和凹模孔心距的公称尺寸;

△——工件制造公差,查表值0.14;

Zmin ——最小合理间隙;

X ——磨损系数,取0.5,按IT8级制造;

δT、δ A ——凸、凹模的制造公差,可按IT6~IT7级选取,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表2.4.1得。

6.1.3凸模结构设计

Φ1的两个孔的凸模采用加全程保护与向导如图6.1.3所示

Φ4的椭圆选择圆形凸模.

采用固定卸料板卸料及导料板时,凸模按下式计算:

L = h1 + h2 + h3 + h

导料板h1 = 6mm ,卸料板厚h2 =12mm , 凸模固定板厚 =12mm , 凸模修模量h = 15mm.则:

L = 6 + 12 + 12 + 15 = 45mm

注:凸模固定板厚度是凹模厚度的0.6—0.8倍取得,凸模修模量包括凸模的修模量、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0.5—1mm)、凸模固定板与卸料板的安全距离等,一般取10—20mm。

6.1.4凹模结构设计

凹模的采用圆形凹模,使用螺钉固定。

图6.1.4

凹模厚度

H = (0.1×P)-3 P取12 971 N

≈ 10.9mm

凹模的长度

L = b + 2c

= 25 + 2×26

= 77mm

凹模的宽度

B =步距 + 工件宽 + 2c

= 12.2 + 11 + 2×26

= 75.2mm

步距 = 12.2mm , 工件宽 = 11mm

式中: H ——凹模厚度;

P ——总冲裁力;

L ——凹模的长度;

B ——凹模的宽度;

b ——冲裁件长度;

c ——凹模壁厚26;见《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表6-2

根据GB/T 8057—95,确定凹模外形尺寸为100×80×20。

凹模的刃口形式,如又图所示:

刃口高度H = 3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表2.9.4所示)

6.2 卸料装置设计

卸料装置分为固定卸料装置、弹性卸料装置和废料切刀三种。质量要求高而且板料较薄的宜选用弹性卸料装置。此工件选用弹性卸料装置。

图6.2.1

1——弹性元件(橡胶); 2 ——卸料板

卸料板厚经验值取 = 12 mm,外形尺寸与凹模一致。

6.3 弹性元件的选择

弹性元件主要包括弹簧和橡胶,主要为弹性卸料提供作用力和行程。在此工件中,选用橡胶作为弹性元件。

6.3.1 橡胶的选择原则

橡胶的允许承受的负荷较大,安装调整灵活方便,是冲裁模中常用的弹性元件。

橡胶的选择原则:

⑴为保证橡胶正常工作,所选橡胶应满足预压力要求:

F0≥

式中: F0 ——橡胶在预压缩状态下的压力(N);

F X——卸料力。

⑵为保证橡胶不过早失效,其允许最大压缩量不应超过其自由高度的45%。一般取:

△H2 = (0.35~0.45)H0

式中:△H2——橡胶允许的总压缩量;

冲压模具设计习题集标准答案

第1章 一. 填空题 1.因为冷冲压主要是用板料(或金属板料)加工成零件,所以又叫板料冲压。 2.冷冲压不仅可以加工金属材料,而且还可以加工非金属材料。 3.冲模是利用压力机对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加压,使其产生分离或变形而得到所需要冲件的工艺装备。 4.冲压件的尺寸稳定,互换性好,是因为其尺寸公差由模具来保证。 二.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 冲模的制造一般是单件小批量生产,因此冲压件也是单件小批量生产。(×) 2 . 落料和弯曲都属于分离工序,而拉深、翻边则属于变形工序。(×) 3 . 复合工序、连续工序、复合—连续工序都属于组合工序。(√ ) 4 . 分离工序是指对工件的剪裁和冲裁工序。(√ ) 5 . 所有的冲裁工序都属于分离工序。(√ ) 6 . 成形工序是指对工件弯曲、拉深、成形等工序。(√ ) 7 . 成形工序是指坯料在超过弹性极限条件下而获得一定形状。 (√ ) 8 . 冲压变形也可分为伸长类和压缩类变形。(√ ) 9. 冲压加工只能加工形状简单的零件。(×) 第3章

一、填空题 1. 冲裁既可以直接冲制各种形状的平板零件,又可以为其他成形工艺制备毛坯。 2. 从广义来说,利用冲裁模在压力机的作用下使板料分离的一种冷冲压工艺叫冲裁。它包括冲孔、落料、切断、修边等工序。但一般来说,冲裁工艺主要是指冲孔和落料工序。 3.冲裁根据变形机理的不同,可分为普通冲裁和精密冲裁。 4.冲裁变形过程大致可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分离三个阶段。 5.冲裁件的切断面由圆角带、光亮带、剪裂带、毛刺四个部分组成。 6.冲裁毛刺是在刃口附近的側面上材料出现微裂纹时形成的。 7.塑性差的材料,断裂倾向严重,断裂带增宽,而光亮带所占比例较少,毛刺和圆角带小;反之,塑性好的材料,光亮带所占比例较大。 8.冲裁凸模和凹模之间的间隙,对冲裁件的断面及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冲压工艺力、冲模寿命等均有很大的影响。 9.影响冲裁件毛刺增大的原因是刃口磨钝、间隙大。 10.所选间隙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冲裁件的断面质量和尺寸精度。 11.影响冲裁件尺寸精度的因素有冲模本身的制造精度、冲裁间隙、材料性质、工件的形状和尺寸,其中冲裁间隙起主导作用。

UG模具设计说明书

UG模具设计说明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2015.12.25

一、产品分析 本产品为MP3上壳,该塑件材料选用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二、托盘模具设计过程 1、加载产品,进行项目初始化 设置材料为ABS材料,收缩率为1.005,选择项目单位为毫米

零件加载完成图 2、调整坐标系 单击“注塑模向导”中打的“模具CSYS”按钮,选中当前WCS,点击确定。 3、设置工件 点击工件按钮,弹出对话框,点击确定为默认值 工件图

4、型腔布局 点击“型腔布局”按钮,单击对话框中的“自动对准中心”按钮 三、托盘分模过程 1、分型补片 点击“分型”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创建/删除补片面”按钮,随后选择“自动”,单击“自动修补”按钮,对产品进行自动补面 自动补面图 2、创建分型线 单击“分型管理器”中的“编辑分型线”按钮,在分型对话框中单击“自动搜索分型线”按钮,选择好矢量方向

分型线图 3、创建分型面 单击“创建/编辑分型面按钮”,弹出对话框,然后点击“创建分型面”按钮,在曲面类型中选择有界平面,单击确定生成产品分型面 4、抽取区域 单击“分型管理器”中的“抽取区域和分型线”按钮,弹出“区域和直线”对话框,在“抽取区域方法”选择“边界区域”,单击“确定”按钮。 抽取完毕后,在“分型管理器”对话框中,“型腔区域”和“型芯区域”选项为着色状态,表示型腔、型芯区域抽取成功。 四、建立模架过程 1、创建模架 单击“注塑模向导”工具条中的“模架”按钮,弹出“模架管理”对话框,此时我们选用LKM_SG模架(类型为A)其他参数如下图所示:

轴承端盖冲压模具设计说明书

1.冲压工艺性分析及冲压模方案确定 工件名称:端盖 生产批量:大批量 材料:F 08 材料厚度:2mm 零件图

1.1 冲压工艺性分析 (1)冲压件为F 08钢板,是优质碳素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可冲压性能; (2)该工件没有厚度不变的要求,因此工件的形状满足拉深工艺要求。各圆角尺寸R=1mm ,满足拉深对圆角半径的要求。由φ24+00.23mm 查参考文献[1]中表7.14可知它的尺寸精度为IT13级,满足拉深工序对工件的公差等级的要求。 (3)该零件的外形是圆形,比较简单、规则。工件中间有孔,且孔在平面上,。这部分可以用冲裁工序完成. (4)零件图上未标注尺寸偏差的,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经查参考文献[1]中表7.14,各尺寸为: 6.1-00. 36mm R10036.0-mm R7036.0-mm 3.005+φmm 48435.0±mm 。 1.2 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的确定 根据工件的根据工件的工艺性分析,可知冷冲压要完成的基本工序有:拉深、落料、冲孔和整形。由此制定两套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落料,然后冲孔,再拉伸,三个简单模,此方案模具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制造周期短,但是需要三道工序,三套模具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生产率低,难以满足零件大批量生产的要求,而且工件尺寸的累积误差大,所需要的模具操作人员也比较多。 方案二:拉深、落料、冲孔复合模。此方案模具结构紧凑,工序集中,对压力机工作台面的面积要求较小,且内外形相对位置及零件尺寸的一致性非常好,制件面平直,并且制造精度高。缺点是结构复杂,安装、试和维修不方便,制造周期长。由零件图可知,圆筒件部分的拉深尺寸不大,亦可一次拉成,可以考虑采用复合模;又由于产品批量较大,工序分散的单一工序生产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应考虑集中的工艺方法。经综合分析论证,采用拉深、落料、冲孔复合模既能满足生产量的要求,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和模具的合理性,故采用方案二。 2 模具的设计 2.1 落料模设计计算 2.1.1毛坯尺寸及排样 根据公式 D=rd dH dp 44.34)2(2-++δ 计算出展平后φ38mm 所变化成的直径大小。 D=20144.31.4204)638(??-??++

弯垫板冲压模具设计说明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弯垫板冲压模具设计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班级: :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一、确定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形式 二、工艺计算 三、凸、凹模具零件设计 四、模具零部件设计 五、相关零件刚度、强度校核 六、压力机的校核 七、参考文献

零件图 一、确定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形式 (一)工艺方案的确定 1、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该零件材料为10钢,为优质碳素结构钢,其抗剪强度为τ=260~340MPa,抗拉强度为σb=300~440MPa,屈服强度为σs=210MPa,伸长率为δ=29%,屈强比为σs/σb=0.48~0.7,材料综合性能良好,适合冲压工艺。大批量生产,板厚为1.5mm,工件精度为IT8。有落料、冲孔、弯曲三个工序。 2、工艺方案的确定

(1)方案种类:该零件包括落料、冲孔、弯曲三个基本工序,可以有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先冲孔,后落料,再弯曲。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先冲孔落料,再弯曲。采用连续模和弯曲模生产 方案三:先冲孔落料,再弯曲。采用复合模和弯曲模生产 方案四:冲孔落料弯曲复合模生产 (2)方案比较: 方案一:结构简单,但需要三道工具三副模具,成本高而生产效率低,模具寿命低,冲压精度差,操作也不安全,难以满足中批量生产要求。 方案二:连续模是一种多工位,效率高的加工方法。但连续模轮廓尺寸较大,采用此方案会加大模具尺寸,使加工难度提高,因而也排除此方案。 方案三:需要两套模具,工件的精度及生产效率要求都能满足,模具轮廓尺寸较小,模具的制造成本不高。 方案四:只需一套模具,但模具结构复杂,制造加工难度大,且维修不易。 综合考虑,故采用第三种方案最佳。 (二)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1、模具类型 根据零件的冲裁工艺方案,采用复合冲裁模,所以模具类型为落料-冲孔复合模、弯曲模。复合模的主要结构特点是存在有双重作用的结构零件——凸凹模。凸凹模装在上模模称为正装式复合模,凸凹模装在下模称为倒装式复合模。采用倒装式复合模省去了顶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因此采用倒装式复合冲裁模。 2、定位方式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后习题

第 2章冲裁 填空题 1.冲裁件的断面质量由塌角、光亮带、断裂带、毛刺4部分组成。 2.冲裁件在板料或条料上的布置方法称为排样。 3.冲裁时冲裁件与冲裁件之间,冲裁件与条料侧边之间留下的工艺废料称为搭边和 侧搭边。 4.当间隙较小时,冲裁后材料的弹性恢复使落料件的尺寸大于凹模尺寸,冲孔件 的尺寸小于凸模尺寸。 5.当间隙较大时,冲裁后材料的弹性恢复使落料件的尺寸小于凹模尺寸,冲孔件 的尺寸大于凸模尺寸。 6.影响冲裁件尺寸精度的因素有间隙、材料性质、工件形状与尺寸、其中间隙起 主导作用。 7.凸模刃口磨钝时,在落料件的上端产生毛刺,而凹模刃口磨钝时,在冲孔件的 下端产生毛刺。 8.冲裁力合力的作用点称为模具的压力中心,模具的压力中心必须通过模柄轴 线而与压力机滑块的中心线相重合。 9.复合模在结构上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既是落料凸模有是冲孔凹模的凸凹模。 10.倒装复合模落料凹模装在上模,顺装复合模落料凹模装在下模。 判断题 1.冲裁件的排样是否合理主要用材料利用率来衡量。(√) 2.常用的卸料装置可分为固定卸料装置和弹压卸料装置,固定卸料装置常用于冲 裁厚料和冲裁力较大的冲件,弹压卸料装置一般用于冲裁薄料及精度要求高的

冲件。(√) 3.导料板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凸模有正确的引导方向。(×) 4.冷冲压工艺可分为分离工序和成型工序两大类。(√) 5.倒装复合模落料凹模装在上模,顺装复合模落料凹模装在下模。(√) 6.上、下模座、导柱、导套的组合体叫冲模。(×) 7.凸凹模就是落料、冲孔复合模中把凸模和落料凹模做成一体的工作零件。(×) 8.取合理小间隙时有利于提高制件质量,取合理大间隙时有利于延长模具寿命。(√) 9.垫板的主要作用是把凸模连接到模座上。(×) 10.影响冲裁件尺寸精度有两大方面因素,一是冲模凸、凹模本身制造偏差,二是冲裁 结束后冲裁件相对于凸模或凹模的尺寸偏差。(√) 简答题 1.何谓冲模? 加压将金属或非金属板料分离、成型或结合而得到制件的工艺装备叫冲模。 2.何谓复合模? 只有一个工位,并在压力机的一次行程中,同时完成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冲压工序的冲模叫复合模。 3.确定冲裁间隙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主要根据冲件断面质量、尺寸精度和模具寿命这三个因素给间隙规定一个范围值。 4.试述落料模由哪些零件组成。 主要由工作零件:凸模、凹模; 定位零件:到料板(倒料销)、承料板、挡料销; 卸料零件:弹压(固定)卸料板; 导向零件:导柱、导套; 固定零件:上、下模座、模柄、凸模固定板、垫板;

模具设计实训说明书范本

目录 一前言 (2) 二冲压件工艺分析 (3) 三工艺方案的确定 (4) 四模具结构形式设计 (8) 五模具零件的选用、设计及计算 (9) 六压力机校核 (10) 七凸模、凹模加工工艺方案 (11) 八设计小结 (13) 九参考文献 (13)

前言 模具是现在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工艺装备,在电子、汽车、电机、仪器仪表、加点通讯等产业中,60% -80%的零部件均依靠模具成形,特别是冲压和塑料成型加工中应用极为广泛。 本设计是对板料的冲压,板料冲压是金属塑性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冷冲模则是推行冲压工艺比不可缺的装备。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行业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也随着有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深化,加工件精度的日趋提高,模具的制造更是有着长足的进步。至今,我国模具制造行业的产值已超过机床行业。有关冲压技术方面的为题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相应的冲压工艺理论研究和冲压加工机理的探讨也随之不断深化。模具的设计和加工改善冲件的质量和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也就显著更为重要。 本设计是基础零件的模具设计,以基础、工艺、计算、结构、材料入手,设计一套加工连接垫片的模具。并使之满足要求。

一、冲压件工艺性分析 工件为图1所示的冲孔落料件,材料为Q235钢,料厚t=1.2mm ,大批量生产。 工艺性分析内容如下: 图1 1.材料分析 Q235为普通碳素结构钢,具有较好的冲裁成形性能。 2.结构分析 零件结构简单对称,外形均由圆弧连接过渡,对冲裁加工较为有利。零件中有两个孔,其中最小孔径为?10mm,符合冲裁最小d min≥1.0t=1.2mm的要求。另外,经计算孔距零件外形之间的最小孔边距为5mm,满足冲裁件最小孔边距l min≥1.5t=1.8mm的要求。所以,该零件的结构满足冲裁的要求。 3.精度分析 零件上所有尺寸都未标注公差要求,因此,该零件在精度方面要求不高,很容易达到,取12级精度,普通冲裁可以满足零件的精度要求。

拉伸模具设计说明书

前言 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装备,它是―无以伦比的效益放大器‖。没有高水平的模具,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因此模具技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模具的重要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模具工业一直被提到很高的位置。 从起步到现在,我国模具工业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从20 世纪以来,我国就开始重视模具行业的发展,提出政府要支持模具行业的发展,以带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有关专家表示,我国的加工成本相对较低,模具加工业日趋成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大幅提高,国内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各种有利因素使越来越多国外企业选择我国作为模具加工的基地。因为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价格的几十倍,上百倍。目前,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它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模具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和建筑。事实上,模具是属于边缘科学,它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塑性加工、铸造、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高分子材料、金属物理、凝固理论、粉末冶金、塑料、橡胶、玻璃等诸多学科、领域和行业。 据统计资料,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 ,即模具发展 1 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 亿元。通过模具加工产品,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和成本,保持产品高一致性等。如今,模具因其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材料消耗低、生产成本低而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应用,并且直接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特别是在制造业中,它起着其它行业无可取替代的支撑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辐射性的影响。

冲压模具设计装配图

1—下模座2、15—销钉3凹模4套5 导柱 6 导套 7 上模座 8卸料板9橡胶10凸模固定板 11—垫板12—卸料螺钉13—凸模14 —模柄 16、17螺钉图2.0.1 冲裁模典型结构与模具总体设计尺寸关系图

复合模的基本结构 1—凸模;2—凹模;3—上模固定板; 4、16—垫板;5—上模座;6—模柄; 7—推杆; 8—推块; 9—推销; 10—推件块;11、18—活动档料销; 12—固定挡料销13—卸料板 14—凸凹模;15—下模固定板; 17—下模座;19—弹簧 1-下模座;2、5-销钉;3-凹模;4-凸模 1-凹模;2-凸模;3-定位钉;4-压料板;5-靠板6-上模座;7-顶杆;8-弹簧;图3.4.2 L形件弯曲模 9、11-螺钉;10-可调定位板

1.冲裁间隙过大时,断面将出现二次光亮带。(×) 2.冲裁件的塑性差,则断面上毛面和塌角的比例大。(×) 3.形状复杂的冲裁件,适于用凸、凹模分开加工。(×) 4.对配作加工的凸、凹模,其零件图无需标注尺寸和公差,只说明配作间隙值。(×) 5.整修时材料的变形过程与冲裁完全相同。(×) 6.利用结构废料冲制冲件,也是合理排样的一种方法。(∨) 7.采用斜刃冲裁或阶梯冲裁,不仅可以降低冲裁力,而且也能减少冲裁功。(×) 8.冲裁厚板或表面质量及精度要求不高的零件时,为了降低冲裁力,一般采用加热冲裁的方法进行。(∨)9.冲裁力是由冲压力、卸料力、推料力及顶料力四部分组成。(×) 10.模具的压力中心就是冲压件的重心。(×) 11.冲裁规则形状的冲件时,模具的压力中心就是冲裁件的几何中心。(×) 12.在压力机的一次行程中完成两道或两道以上冲孔(或落料)的冲模称为复合模。× 13.凡是有凸凹模的模具就是复合模。(×) 14.在冲模中,直接对毛坯和板料进行冲压加工的零件称为工作零件。(×) 15.导向零件就是保证凸、凹模间隙的部件。(×) 16.侧压装置用于条料宽度公差较大的送料时。(×) 17.侧压装置因其侧压力都较小,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只用于板厚在0.3mm以下的薄板冲压。× 18.对配作的凸、凹模,其工作图无需标注尺寸及公差,只需说明配作间隙值。(×) 19.采用斜刃冲裁时,为了保证工件平整,冲孔时凸模应作成平刃,而将凹模作成斜刃。× 20.采用斜刃冲裁时,为了保证工件平整,落料时凸模应作成平刃,而将凹模作成斜刃。× 21.凸模较大时,一般需要加垫板,凸模较小时,一般不需要加垫板。(×) 22.在级进模中,落料或切断工步一般安排在最后工位上。(∨) 23.在与送料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限位,保证条料沿正确方向送进称为送料定距。(×) 24.模具紧固件在选用时,螺钉最好选用外六角的,它紧固牢靠,螺钉头不外露。(×) 25.整修时材料的变形过程与冲裁完全相同。(×) 26.精密冲裁时,材料以塑性变形形式分离因此无断裂层。(∨) 27.在级进模中,根据零件的成形规律对排样的要求,需要弯曲、拉深、翻边等成形工序的冲压件,位于成形过程变形部位上的孔,应安排在成形工位之前冲出。(×) 28.压力机的闭合高度是指模具工作行程终了时,上模座的上平面至下模座的下平面之间的距离。× 1 、自由弯曲终了时,凸、凹模对弯曲件进行了校正。(× ) 2 、从应力状态来看,窄板弯曲时的应力状态是平面的,而宽板弯曲时的应力状态则是立体的。(∨) 3 、窄板弯曲时的应变状态是平面的,而宽板弯曲时的应变状态则是立体的。(× ) 4 、板料的弯曲半径与其厚度的比值称为最小弯曲半径。(× ) 5 、弯曲件两直边之间的夹角称为弯曲中心角。(× ) 6 、对于宽板弯曲,由于宽度方向没有变形,因而变形区厚度的减薄必然导致长度的增加。 r/t 愈大,增大量愈× 7 、弯曲时,板料的最外层纤维濒于拉裂时的弯曲半径称为相对弯曲半径。(× ) 8 、冲压弯曲件时,弯曲半径越小,则外层纤维的拉伸越大。(∨) 9 、减少弯曲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增大弯曲力,可减少弯曲圆角处的塑性变形。(× ) 10 、采用压边装置或在模具上安装定位销,可解决毛坯在弯曲中的偏移问题。(∨) 11 、塑性变形时,金属变形区内的径向应力在板料表面处达到最大值。(∨) 12 、经冷作硬化的弯曲件,其允许变形程度较大。(× ) 13 、在弯曲变形区内,内缘金属的应力状态因受压而缩短,外缘金属受拉而伸长。(∨) 14 、弯曲件的回弹主要是因为弯曲变形程度很大所致。(× ) 15 、一般来说,弯曲件愈复杂,一次弯曲成形角的数量愈多,则弯曲时各部分相互牵制作用愈大,则回弹就大。(× ) 16 、减小回弹的有效措施是采用校正弯曲代替自由弯曲。(× ) 17 、弯曲件的展开长度,就是弯曲件直边部分长度与弯曲部分的中性层长度之和。(∨) 18 、当弯曲件的弯曲线与板料的纤维方向平行时,可具有较小的最小弯曲半径,相反,弯曲件的弯曲线与 板料的纤维方向垂直时,其最小弯曲半径可大些。(× ) 19 、在弯曲 r/t 较小的弯曲件时,若工件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弯曲线,排样时可以不考虑纤维方向。(× )

第五章 其它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复习题答案

第五章 其它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复习题答案 一、 填空题 1. 其它冲压成形是指除了弯曲和拉深以外的冲压成形工序。包括胀形、翻边、缩口、旋压 和校形等冲压工序。 2. 成形工序中,胀形和翻孔属于伸长类成形,成形极限主要受变形区内过大的拉应力而破裂的限制。缩口和外缘翻凸边属于压缩类成形,成形极限主要受变形区过大的压应力而失稳的限制。 3. 成形工序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局部的变形来改变坯料的形状。 4. 胀形变形区内金属处于双向拉伸的应力状态,其成形极限将受到拉伸破裂的限制,材料 的塑性愈好、加工硬化现象愈弱可能达到的极限变形程度就愈大。 5. 起伏成形的极限变形程度可根据胀形程度来确定。 6. 胀形的极限变形程度用d k 0max =来表示,K 值大则变形程度大,反之亦然。 7. 胀形系数与材料的伸长率的关系为δ+=1max K 。 8. 翻边是使坯料的平面部分或曲面部分的边缘沿一定的曲线翻成竖立的边缘的成形方法。 9. 翻孔是在带孔坯料的孔边缘上冲制出竖立边缘的成形方。 10. 翻孔时坯料的变形区是坯料上翻孔凸模以内的环形部分。 11. 翻孔时坯料变形区受两向拉应力即切向拉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其中切向拉应力是 最大的主应力。 12. 翻孔时,当工件要求的高度大于极限翻孔高度时时,说明不可能在一次翻孔中完成,这 时可以采用加热翻孔、多次翻孔或拉深后再翻孔的方法进行。 13. 采用多次翻孔时,应在每两次工序间进行退火。 14. 外缘翻边按变形性质可分为伸长类外缘翻边和压缩类外缘翻边。

15.伸长类外缘翻边的特点是,坯料变形区主要在切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的伸长变 形,边缘容易拉裂。 16.压缩类外缘翻边变形区主要为切向受压,在变形过程中,材料容易失稳起皱。 17.在缩口变形过程中,坯料变形区受切向和径向压应力的作用,而切向压应力是最大的主 应力,使坯料直径减小,壁厚和高度增加,因而切向可能产生失稳起皱的现象。 18.缩口的极限变形程度主要受失稳起皱的限制,防止失稳是缩口工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9.校平和整形工序大都是在冲裁、弯曲、拉深等工序之后进行,以便使冲压件的平面度、 圆角半径或某些形状尺寸经过校形后达到产品的要求。 20.校形与整形工序的特点之一是:只在工序件局部位置使其产生不大的塑性变形,以达到 提高零件的形状与尺寸精度的要求。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由于胀形时坯料处于双向受拉的应力状态,所以变形区的材料不会产生破裂。(×) 2.由于胀形时坯料处于双向受拉的应力状态,所以变形区的材料不会产生失稳现象,成形 以后的冲件表面光滑、质量好。(√) 3.胀形变形时,由于变形区材料截面上的拉应力沿厚度方向分布比较均匀,所以卸载时的 弹性回复很小,容易得到尺寸精度高的冲件。(√) 4.胀形变形时,由于变形区材料截面上的拉应力沿厚度方向分布比较均匀,所以坯料变形 区内变形的分布是很均匀的。(×) 5.校形工序大都安排在冲裁、弯曲、拉深等工序之前。(×) 6.为了使校平模不受压力机滑块导向精度的影响,其模柄最好采用带凸缘模柄。(×) 7.压缩类外缘翻边与伸长类外缘翻边的共同特点是:坯料变形区在切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 生切向伸长类变形,边缘容易拉裂。(×) 8.压缩类外缘翻边特点是:变形区主要为切向受压,在变形过程中,材料容易起皱,其变形 程度用 压来表示。(√)

开关按键的注塑模具设计说明书

开关按键的注塑模具设 计说明书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目录 绪论 (3) 1.模塑工艺规程的编制 (5) 塑件的工艺性分析 (5) (5) (6) 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 (6) 塑件注塑工艺参数的确定 (7) 塑料成型设备的选取 (7) 2.注塑模的结构设计 (8) 分型面选择 (8) 确定型腔的数目及排列方式 (9) (9) (11) 浇注系统设计 (11) (11) (12) (13) (13) (14) 抽芯机构设计 (14) (14) (14) (15) (15) 滑块和导滑槽设计 (15) 导柱的设计 (15) 推出机构设计 (16) 成型零件结构设计 (16) (16) 3.外壳注塑模具的有关计算 (18)

4.模具加热和冷却系统的设计 (20) 5.模具闭合高度确定 (20) 计算模具的闭合高度 (21) 校核注塑机的开,合模空间 (21) (21) (21) 6.注塑机有关参数的校核 (21) 模具合模时校核 (21) 模具开模时校核 (22) 7.绘制模具总装图和非标零件工作图 (22) 本模具总装图和非标零件工作图见附图 (22) 本模具的工作原理 (22) 结论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绪论 大学的学习即将结束,毕业设计是其中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及所掌握的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采用模具的生产技术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换型不断加快。使模具的需要补断增加。而对模具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模具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业内专家预测,今年中国塑料模具市场总体规模将增加13%左右,到2005年塑料模具产值将达到460亿元,模具及模具标准件出口将从现在的9000多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亿美元左右,产值在增长,也就意味着市场在日渐扩大。 相当多的发达国家塑料模具企业移师中国,是国内塑料模具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技术人才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劳动力成本低都是吸引外资的优势,所以中国塑模市场的前景一片辉煌,这是塑料模具市场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所在。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模具共分为10大类46个小类,塑料模具是10大类中的l 个大类,共有7个小类:热塑性塑料注塑模、热固性塑料注塑模、热固性塑料压塑

拉深模具设计说明书

拉深模具设计说明 书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拉深模具设计图纸:

目录 前言 (1) 1冲裁件工艺性分析 (2) 1.1材料选择 (2) 1.2工件结构形状 (2) 1.3尺寸精度 (2) 2 冲裁工艺方案的确定 (3) 3 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4) 4.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4) 4.1模具类型的选择 (4) 4.2操作与定位方式 (4) 4.3部分零部件的设计 (4) 4.3.1凸凹模的设计 (4) 4.3.2卸料部分的设计 (6)

4.3.3推件装置的设计 (7) 4.3.4模架的设计 (8) 4.3.5模架的选用 (8) 4.3.6上、下模座的选用 (8) 4.4工作零件材料的选用 (9) 5模具工艺参数确定 (9) 5.1排样设计与计算 (9) 5.2搭边值的确定 (9) 5.3材料利用率的计算 (10) 5.4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11) 5.4.1刃口尺寸计算的基本原则 (11) 5.4.2刃口尺寸的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6计算冲压力与压力机的初选 .. (12) 7 模具压力中心的确定 (14) 8冲压设备的选择 (15)

9模具零件图 (16) 10模具总装图 (18)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冲压加工是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先进高效的加工方法之一。冲压加工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但能够加工金属材料,而且能够加工非金属材料。在现代制造业,比如汽车、拖拉机、农业机械、电机、电器、仪表、化工容器、玩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垫板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概述模板

垫板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概述模板 1

毕业设计(论文) 垫板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学院: 1

江西·新余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 论文)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以及法律规定允许的之外, 不包含其它人已经发表或撰写完成并以某种方式公开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作的材料。其它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毕业设计( 论文) 成果是本人在新余学院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 成果归新余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签名( 手写) : 签名日期: 年月日 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设计( 论文) 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新余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设计( 论文) 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毕业设计( 论文) 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毕业设计( 论文) 被查 2

阅和借阅。 作者签名( 手写) : 指导教师签名( 手写) : 日期: 年月日日期: 年月日 摘要 当前, 中国的冲压技术在世界上还是比较落后的, 其原因是中国的冲压理论, 和设备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 造成磨具的寿命, 设计, 加工, 成产周期等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本论文主要研究垫板的加工工艺及用途, 加工点半的模具设计及分析, 垫板的用途十分广泛, 可用做于变压器里的零件, 虽然是一个小的垫板加工性能方便, 节约材料, 便于大批量生产, 垫板作于连接处的缓冲紧固的作用。根据垫板的需求来选取合适的模具, 采用级进模。 在设计前主要进行是对工件的尺寸公差的确定, 用尺寸公差才能确定模具的精度。经过排样分析来进行模具的分析, 首先考虑冲裁力, 卸料力, 模具冲裁间隙等因素, 并将设计方面运用CAD软件画出装配图, 零件图, 凸模图, 凹模图, 编写设计要求和任务书。 3

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习题和答案

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复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冷冲压工序分为AD工序两大类。 A分离工序;B冲裁;C拉深;D塑性变形 2.冲裁模的间隙应当C模具导向件的间隙。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小于等于。 3 、落料时,其刃口尺寸计算原则是先确定____ A _______ 。 A 、凹模刃口尺寸 B 、凸模刃口尺寸 C 、凸、凹模尺寸公差 4.在连续模中,条料进给方向的定位有多种方法,当进距较小,材料较薄,而生产效率高时,一般选用C定位较合理。 A、挡料销, B、导正销, C、侧刃, D、初始挡料销. 5.冲裁间隙对冲裁件的尺寸精度有一定影晌。一般情况下,若采用间隙过大时,落料件尺寸B凹模尺寸。 A 大于; B、小于; C、等于;D大于等于 6 、对T 形件,为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应采用_____ C ______ 。 A 、多排 B 、直对排 C 、斜对排 7 、为使冲裁过程的顺利进行,将梗塞在凹模内的冲件或废料顺冲裁方向从凹模孔中推出,所需要的力称为______ A _____ 。 A 、推料力 B 、卸料力 C 、顶件力 8 、冲裁件外形和内形有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宜采用_____ C ______ 。 A 、导板模 B 、级进模 C 、复合模 9 、弯曲件在变形区的切向外侧部分____ A ____ 。 A 、受拉应力 B 、受压应力 C 、不受力 10.弯曲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现象A C B A、回弹; B,变形区厚度减薄; C、偏移; D、变形区厚度增加. 11.相对弯曲半径r/t表示B A、材料的弯曲变形极限: B、零件的弯曲变形程度, C、弯曲难易程度。

模具 说明说(即正文范本)

1 引言 塑料制件的成型模具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模具设计者应以模具设计任务书为依据,对塑料制件的质量要求、生产批量和周期要求进行详尽和明确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具的结构设计和成型设备的选择。运用现代三维模具设计软件对模具结构进行设计,能够提高设计的可靠性和可预见性。说明书详细介绍了塑料弯头成型模具的结构设计及相关工艺。在该注塑模设计中,对成型零件的设计、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环形抽芯机构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等内容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2 产品结构性能及工艺性能 2. 1 制件结构设计与分析 图2.1 塑料制件结构图 本设计的产品为塑料弯头(如上图2.1所示),其外形结构比较复杂,由环形部分和连接部分组成,两侧呈对称分布。环形曲面是该件的重要工作面,它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弯头的质量。塑件整体宽度为140mm,环形部分壁厚为2.5mm,外圆弧半径为75mm,内圆弧半径为37mm,内腔的台阶深度为4mm,除环形外部需经皮革处理外,精度要求不高,其余表面需达到一定的精度要求。 该产品的模具的结构主要难点是环形抽芯机构,环形型芯不能直接脱模,故采用齿轮抽芯机构,外部连接液压马达传递动力将型芯抽出。 2.2 制件材料 根据对塑件的主要用途、基本性能及经济性进行分析,该塑件采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材料。该材料具有三种单体所赋予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冲击

韧性,且在低温下也不迅速下降,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尺寸稳定性,易于成型加工,拥有良好的耐寒性,可燃性,良好的电性能,良好的耐化学试剂性和耐候性,并且属于无定形聚合物,熔融温度低,熔程较宽,熔融粘度适中,流动性好,易于充模。 3 工艺方案及设计步骤 3.1设计目标 该塑料制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是长期占据市场的商品,为大批制造生产,产品质量为120g,年产量为30万件,模具预计寿命为50万件。塑件精度要求一般,根据标准SJ1372-78,采用四级精度。 3.2成型工艺方案 根据ABS塑料的抗冲击韧性和易于塑性成型性,采用注塑成型,注塑机拟选用XS-ZY-500型,本设计预备采用注射成型方法, 塑料的成型工艺方法主要有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压缩成型等。该塑件制造年产量为30万件,模具预计寿命为50万件,1件产品重量为120g,体积和重量均较大,开模一次能制造2件制品,故需要设计出高寿命的模具,这样才能达到使用者的要求。 根据产品的材料、精度要求和生产效率拟采用注塑成型。注塑成型是热塑性塑料成型的一种方法,几乎所有热塑性塑料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成型,某些热固性塑料也可以用注塑模成型,它具备以下特点:成型周期短,能一次成型复杂、尺寸精确、带有金属或非金属嵌件的塑料制件;对成型各种塑料的适应性强。所以我根据制件的材料选择该产品的加工方法为注塑成型。对此要选择合适的注射机来实现该产品的制造。3.3注射成型机的选择 在设计模具时,为了生产出合格的塑料制件,除了应掌握注塑成型工艺过程外,还应对所选用的注塑机的有关技术参数进行全面的了解。注塑机是塑料注塑成型所用的主要设备。注塑成型时模具安装在注塑机的动模板和定模板上,通过注塑机的液压锁模机构使动定模处于合模状态。这就需要较核该模具所需要的锁模力。是否在注塑既允许范围内。另外模具的开模行程和最大闭和高度都应该通过较核。本次设计采用国产卧式XS-ZY-500注射机,其主要参数如表3-1所示

拉伸模设计说明书

端盖拉伸模设计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2) 第二章毛坯尺寸展开计算 (3) 第三章拉深工序次数及拉深系数确定 (5) 第四章冲裁力与拉深力的计算 (11) 第五章凸、凹模的设计 (7) 1、落料凸、凹模尺寸计算 (7) 2、拉深凸、凹模尺寸计算 (8) 3、粗糙度的确定 (9) 第六章模具基本结构的确定 (13) 第七章模具主要零件的强度校核 (15) 第八章冲压设备的选择 (16) 1、初选设备 (16) 2、设备的校核 (18)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章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1、零件的形状、尺寸及一般要求 该零件为厚度1mm,展开直径为φ135mm,中心孔直径为φ35mm,零件材料20钢,尺寸精度按图纸要求。 2、工艺方案的分析及确定 工件由落料、冲孔、拉深、三道工序成型,工件形状较简单。 本次主要设计其第三道工序。 第二章毛坯尺寸展开计算 1

旋转体零件采用圆形毛坯,在不变薄拉深中,材料厚度虽有变化,但其平均值与毛坯原始厚度十分接近。因此,其直径按面积相等的原则计算,即毛坯面积与拉深件面积(加上修边余量)相等。 1、确定修边余量 在拉深的过程中,常因材料机械性能的方向性、模具间隙不均、板厚变化、摩擦阻力不等及定位不准等影响,而使拉深件口部周边不齐,必须进行修边,故在计算毛坯尺寸时应按加上修边余量后的零件尺寸进行展开计算。 修边余量的数值可查文献《实用模具技术手册》表5-7. 由于工件凸缘的相对直径 d凸/d = 1.1013 查表可得修边余量δ=3.5mm。 2、毛坯尺寸计算 根据工件的形状,可将其分成F1-F8这几个部分。则可计算出各部分的展开面积如下: F1 =π/4[2π(4+t/2)(90.8-t)+4.56(4+t/2)2 =π/4[2π×5×88.8+4.56×52] =222π2+28.5π F2 =π(d-t)(h-r1-r2-t) =π(90.8-2)(34-4-2-2) =2308.8π

垫板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论文

垫板冲压模具设计 摘要:本设计为一垫板的冷冲压模具设计,根据设计零件的尺寸、材料、批量生产等要求,首先分析零件的工艺性,确定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方案,然后通过工艺设计计算,确定排样和裁板,计算冲压力和压力中心,初选压力机,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和公差,最后设计选用零、部件,对压力机进行校核,绘制模具总装草图,以及对模具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进行编制。其中在结构设计中,主要对凸模、凹模、凸凹模、定位零件、卸料与出件装置、模架、冲压设备、紧固件等进行了设计,对于部分零部件选用的是标准件,就没深入设计,并且在结构设计的同时,对部分零部件进行了加工工艺分析,最终才完成这篇毕业设计。 关键词:模具;冲裁件;凸模;凹模;凸凹模; Abstract: The design for a plate of cold stamping di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design components, materials, mass production, etc.,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blanking process planning and die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 and then through the process design calculations, determine the nesting and cutting board, calculate the pressure and pressure washed centers, primary presses, computing convex and concave Die Cutting Edge dimensions and tolerances, the final design selection of parts and components, to press for checking, drawing die assembly drawings, as well as Mol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the main parts to 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s. In which the structural design, primarily to the punch and die, punch and die, positioning parts, unloading and out of pieces of equipment, mold, pressing equipment, fasteners, etc. has been designed, for the selection of some components are standard parts , there is no in-depth design, and structural design, while some parts for the processing process analysis and ultimately to complete this graduation project. Key words: mold; stamping parts; punch; die; punch and die; 1 前言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南昌航空大学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肥皂盒底盖塑料模具设计 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班级: 姓名:简洪伟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2010年4月28日

引言 本说明书为塑料注射模具设计说明书,是根据塑料模具手册上的设计过程及相关工艺编写的。本说明书的内容包括:目录、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说明书、参考文献等。 编写本说明书时,力求符合设计步骤,详细说明了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方法,以及各种参数的具体计算方法,如塑件的成型工艺、塑料脱模机构的设计。 本说明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江五贵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由于本人设计水平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设计者:简洪伟 2010.4.28

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题目: 塑料肥皂盒材料:PVC 二、明确设计任务,收集有关资料: 1、了解设计的任务、内容、要求和步骤,制定设计工作进度计划 2、将UG零件图转化为CAD平面图,并标好尺寸 3、查阅、收集有关的设计参考资料 4、了解所设计零件的用途、结构、性能,在整个产品中装配关系、技术要求、生产批量 5、塑胶厂车间的设备资料 6、模具制造技能和设备条件及可采用的模具标准情况 三、工艺性分析 分析塑胶件的工艺性包括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在技术方面,根据产品图纸,只要分析塑胶件的形状特点、尺寸大小、尺寸标注方法、精度要求、表面质量和材料性能等因素,是否符合模塑工艺要求;在经济方面,主要根据塑胶件的生产批量分析产品成本,阐明采用注射生产可取得的经济效益。 1、塑胶件的形状和尺寸: 塑胶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同,对模塑工艺要求也不同。 2、塑胶件的尺寸精度和外观要求: 塑胶件的尺寸精度和外观要求与模塑工艺方法、模具结构型式及制造精度等有关。 3、生产批量 生产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模具的结构型式,一般大批量生产时,可选用一模多腔来提高生产率;小批量生产时,可采用单型腔模具等进行生产来降低模具的制造费用。 4、其它方面 在对塑胶件进行工艺分析时,除了考虑上诉因素外,还应分析塑胶件的厚度、

球形件拉深模具设计说明书

目录 序言 .................................................. - 1 - 第一章零件结构及工艺性分析 .......................... - 2 - 1.1 零件结构 ..................................................................................................................................... - 2 - 1.2零件工艺性分析........................................................................................................................... - 2 - 第二章零件工艺方案的确定 ............................ - 4 - 工艺方案的确定 ................................................................................................................................ - 4 - 第三章模具设计 ...................................... - 5 - 3.1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的确定....................................................................................................... - 5 - 3.2 模具工作过程.............................................................................................................................. - 6 - 3.3拉深模工作部分的结构和尺寸确定........................................................................................... - 7 - 3.4 模具主要零件的设计与选用...................................................................................................... - 7 - 3.4.1工作零件的选择................................................................................................................ - 7 - 3.4.2凹模 ................................................................................................................................... - 8 - 3.4.3凸凹模................................................................................................................................ - 9 - 3.4.4其他支撑零件.................................................................................................................. - 10 - 3.4.5 拉伸力的计算................................................................................................................. - 11 - 第四章压力机的选用 ................................. - 12 - 第五章产品的技术与设计总结 ......................... - 13 - 结语致谢 ............................................ - 14 - 参考文献 ............................................. - 1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