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黄君振

(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 530031)

【摘 要】对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银矿成矿主要受层位及断裂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地层提供了矿源,构造提供了进一步富集的动力条件和成矿空间,在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矿体;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方向;凤凰山

【中图分类号】P61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08)06-0129-02

广西凤凰山银矿属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脉型单银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及层位控制。自1987年至1995年经过广西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的曲折探索,探明银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1995年组建“广西凤凰银业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采选能力为300t/d,经历年开采、扩产,矿山银矿资源日渐减少,公司发展面临压力,寻找外围及深部矿体,扩大银矿资源储量的任务日益紧迫。本文从地质成矿特征为起点,对成矿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

(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凤凰山银矿床地处广西隆安县与扶绥县交界的凤凰山北东侧。所属构造单元为华南准地台之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矿区处于西大明山凸起的北东部。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为一套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基底。自下而上分为小内冲组(?x)、黄洞口组(?h),进一步可根据旋回或岩性组合各细分为三个岩性段即小内冲组第一段(?x1)、第二段(?x2)、第三段(?x3);黄洞口组第一段(?h1)、第二段(?h2)、第三段(?h3)。泥盆系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围翼,自下而上分为莲花山组(D1l)那高岭组(D1n)及郁江组(D1y),在矿区,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

西大明山地区岩浆岩出露甚少,仅有少量酸性岩脉和基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

区内褶皱构造以小明山复背斜为主,次级褶皱不太发育,较大的有渌郁山背斜,为小明山复背斜的次一级褶皱。其北翼,在凤凰山矿区F1、F4断层的北盘及北部的黄洞口组第二段(?h2)中稀疏发育一些近东西向次级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矿区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有区域性断层罗维北西向断裂、马村北东向和小明山—新六厘北东向断裂通过。

(二)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范围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其北面与泥盆系莲花山组为不整合接触,而南西与小内冲组整合接触。根据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将其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又分为下部和上部两个岩性层。各岩性段、岩性层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见图1)。

第一段下部(∈h1-1):分布于矿区南部,从下往上可细分两个沉积旋回,下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许泥岩,逐步过渡为砂岩泥岩互层到泥岩夹砂岩。上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逐步过渡为砂岩、不等粒砂岩夹泥岩到泥岩夹砂岩。厚度480.39m。

第一段上部(∈h1-2):是矿区赋矿层位,分布于矿区中偏北部,下部以含泥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岩,中及上部则以泥岩夹砂岩和砂岩夹泥岩韵律性交互产出。厚度267.48m。

第二段(∈h2)分布于矿区北部。底部有一层长石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下部、中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岩、细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或互层,未见顶,厚度>442.75mm。

2.构造

矿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甚发育,仅见一些小褶曲。矿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数量较多,方向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且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其方向有近东西—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图1),其中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较发育,而北东、南北向则不很发育且规模较小。

矿区内的EW向断层为主要容矿断层,由F1、F2、F3、F4、F A、F10组成一长约3200m,宽约800m近EW向的断裂破碎带,其间尚发育多条EW、NE、NW向次级小断层。其中F1规模最大,西起31线,东至40线,延长2km,总体走向108°,由数条次级断层构成破碎带,宽度最小4.5m,最大89.85m,是矿区内的主要容矿断层,产I-①、I-②及若干小矿体,倾向SSW,局部可见反倾现象。下断面倾角48~83°,平均64.5°;上断面倾角55~89°,平均71.2°。破碎带内部陡缓不一,方向各异的次级断裂结构面普遍可见。属逆冲性质断层,经历多次活动叠加改造,具早期压裂,中期伸张和晚期压扭几个演化过程。

【收稿日期】2008-04-20

【作者简介】黄君振(1971-),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第四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 129 -

- 130 -

3.岩浆岩

矿区内无岩浆岩出露。矿区外围小明山主峰北侧见三条200~300 m长的石英斑岩脉。据地表角岩化及物探、化探和遥感资料推测,在凤凰山地区存在隐伏岩体,且与成矿关系密切。

(三)矿床特征

1.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

已发现的Ⅰ、Ⅱ、Ⅲ、Ⅳ四个矿带(体)分别赋存在彼此平行或尖灭侧现的F 1、F 2、F 3、F 4断裂带内。矿体形态、产状、规模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图1)(表1)。其中Ⅰ、Ⅳ矿体规模较大。

表1 矿体特征

规 模

矿带 编号 矿体

编号 长(m) 厚(m) 延深(m)走 向

形 态

银品位(g/t)

Ⅰ Ⅰ-① >640 4.06 >500110° 脉状 58~891Ⅰ Ⅰ-② >350 4.39 >270148° 脉状、透镜状58~1948Ⅱ >100 2.0 100° 脉状、透镜状200~300Ⅲ >100 2.0 100° 脉状、透镜状200~300Ⅳ

500

4.74

100

104°

脉状、透镜状

45~227

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沿走向、倾向有膨大缩小现象。矿体自地表垂深40~120m为氧化矿,以下为原生矿。

现矿山开采的是Ⅰ号矿体,为F 1所控制,在其上下断面附近分布有I-①、I-②两个主矿体。

I-①矿体:是全矿区的主矿体,储量占全矿区70%左右,赋存在F 1断裂破碎带底板附近,受走向近EW的次级断层f 1控制,呈较规则大脉状,在走向、倾向上均有分叉或分叉复合现象。走向稳定,总体为110°,倾向SSW,倾角51.5~79.5°。总体上430m标高以上矿体厚度薄,2~12线430~370m标高间矿体变厚,200m标高以下矿体明显变薄,450m标高以上银品位相对较贫,450~350m标高间银品位最富,250m标高以下矿化变差。

I-②矿体:赋存于F 1断裂破碎带顶板附近,受走向NW的次级断层f 2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走向稳定,总体走向为148°,倾向SSW,倾角51~75°。f 2与上述f 1在西侧交汇且往西侧伏。在倾向上,400m、300m标高矿体厚度大,250m标高以下矿体厚度明显变小,而银品位变化规律不显著。

2.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 (1)矿石类型。按氧化程度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氧化矿石呈角砾状、蜂窝状、肾状等;原生矿石属裂隙充填交代型矿石,按矿石结构不同,可分为条带(纹)状、脉(网脉)状、角砾状及浸染状等四种矿石。

(2)矿石矿物。主要矿石矿物为银矿物、含银矿物。银矿物有深红银矿、银黝铜矿、辉锑铅银矿、捷辉锑铅银矿、柱硫锑铅银矿、辉锑银矿、菲辉锑锡银矿、脆银矿、捷辉硫银锡矿;含银矿物主要有:硫锰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锰方解石、

菱锰矿等。

(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具自形—他形结晶结构、胶状结构、乳浊状结构、交代结构和压碎结构;具条带(纹)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等。

(4)围岩蚀变。矿区内围岩蚀变较强烈,种类较多,常以叠加组合形式出现,主要有硅化、角岩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硫锰矿化。具中硫锰矿化与银矿化关系最密切,有硫锰矿分布,必有银矿化,它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四)主要控矿因素

1.层位控矿。矿区所有银矿体均产于寒武系黄洞口组第一段上部(∈h 1-2)地层中。

2.构造控矿。近EW向断裂带是矿区银矿发生工业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目前发现的所有银矿体均无一例外地产于近EW向构造带中,尤其是F 1断裂破碎带。

3.主要控矿因素的综合分析。综上所述,认为层位和构造二者属于联合控矿条件,前者提供了成矿物质的来源,后者提供了成矿动力学因素,是矿质迁移的通道,并在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工业富集。

据广西西大明山地区1∶5万化探普查成果报告,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层银背景值很高,据统计,寒武系地层Ag含量为

197×10-9

,是地壳丰度值3倍以上,这就为矿床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此外,隐伏岩体在成矿系统中作为热液起着热引擎的作用,并可提供部分成矿物质。

在区域地质演化史中,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物源区。西大明山褶皱基底形成后,受加里东期和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作用,岩层产生褶皱和断裂,形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产生了EW、NE、NW向断裂,形成有利的成矿空间,并提供了热液循环、运移的通道。来自大气降水的渗入水、深部热卤水和岩浆水在构造应力、地层压力、重力等的综合作用下,沿裂隙、断裂通道发生热循环流动,使分散于地层中的银发生活化、迁移,于EW、NW、NE向构造内或它们的交汇部位中富集成银矿体。

(五)找矿方向

通过上述主要控矿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矿区银矿找矿

工作应侧重在EW向断裂带分布区,并优先考虑大断裂内之次级断层的交汇部位的找矿工作。据此原则,提出具体找矿方向如下:

1.Ⅰ号矿体(带):本矿体(带)控制程度很高,虽然总体上矿体250m标高以下有变薄变贫的趋势,考虑到断层交汇部位往往有富矿产出,因而F 1内之次级断层f 1与f 2之交汇部位是勘查突破口,具体是250m标高以下2号勘探线以西可定为重要的找矿靶区。其他EW、NE、NW向次级断层及其交汇部位倘若发现矿(矿化)体,均值得考虑追踪探查。

2.Ⅳ号矿体(带):其浅部矿体已基本控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可确定,是发现银矿体的有望地段。其中深部宜作为今后的勘查重点。

3.Ⅱ、Ⅲ号矿体(带):地表仅有个别槽探工程,中深部有两三个钻孔控制到银矿体,矿体沿倾向、走向均控制不足,故仍有扩大规模的潜力。

总之,为了完成“攻深找盲”“摸边探底”的找矿工作,必须先明确技术工作思路,充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深化对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找出其控矿主要因素,确定勘查方向,然后再实施工程验证,做到有的放矢,则有望实现深部及边部找矿工作的突破。

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简介 :刘争(1986-),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辽宁五龙金矿周边找矿方向浅析 刘争1,张德会1,2,王杰亭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文主要对辽宁五龙金矿控矿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强调了构造与岩体控矿的主导作用,分析了该区成矿有利部位,并通过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认为其外围找矿方向应在田家堡子-石岱、三级台-杨家堡子、油盘岭区、谢家-韩家堡子一带。 关键词:五龙金矿、控矿因素、找矿方向 辽宁省最具悠久开发史的五龙金矿已面临着极度资源危机状态,本文通过分析五龙金矿成矿特点,及总结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对其外围找矿方向提出了几点意见,对后期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1 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全球性金矿带中的中西太平洋金环外二环东亚段;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凤城凸起的东部地段;鸭绿江成矿带的西南地段。东部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著名的平北金矿集区隔江相望,该区与其有着极其相似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成矿地质背景,具有形成大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岩性有云母片岩、大理岩、黑云母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侏罗系出露零星,为一套火山-沉积浅变质岩石。矿区内主要分布辽河群变质岩,多呈透镜状残留体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中。 2控矿构造 本区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其具体特征描述如下:2.1 地层及其含矿性 区内仅零星出露下元古界辽河群层状变质岩系,多为残块,呈捕虏体残留在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中,自下而上主要有于家堡子组、浪子山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主要由各类大理岩、片岩、变粒岩组成。这套岩系金丰度值较高,片岩、变粒岩金丰度值5.36-21.0×10-9,大理岩金丰度值3.88-11.0×10-9,为金的初始矿源层,它们奠定了区内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从晚元古宙开始至显生宙古生代末,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五龙地区先降后生,以升为主,在坳陷区只接受震旦纪沉积岩系,分布于工作区东南部,呈零星残块出露,岩石发生过轻微的变质作用,岩石组成为石英岩、石英砂岩、泥灰岩、页岩等。 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地壳运动以升为主,局部地段出现凹陷盆地接受晚侏罗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多呈南北向和北东向延长,其主要岩性为紫色砂岩、页岩、泥灰岩。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东南部,鸭绿江深大断裂两侧。 新生代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的河流相、冲积相的砂砾石及砂质粘土。 2.2构造与成矿 区域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 次之。 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压性断裂, 为中生代晚期构造运动产物,断裂间距分别为 2-4Km和4-6Km,延伸均在10Km以上,该两组断 裂形成菱形格子状构造,控制着金矿体的产出部 位。 鸭绿江断裂是区域上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开 合带),位于区域边缘,呈北东50°~60°方向

广西小明山地区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浅析_张大明

低碳世界LOWCARBONWORLD LOW CARBON WORLD 2013/3 广西小明山地区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浅析 张大明,吕国清(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市530000) 【摘 要】广西小明山地区位于广西西大明山地区成矿带西段,具有较好的银矿找矿前景。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及收集前人的找矿及科研成果,总结本区银矿成矿条件及典型银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试图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浅析,目的为在该区探索银矿找矿规律提供参考。【关键词】找矿规律;银矿;小明山地区 【文章编号】2095-2066(2013)06-0044-03 1区域地质背景 小明山地区地处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西大明山隆起带中部,主体构造为西大明山复式背斜。次级构造为小明山复式背斜,属加里东构造层。沉积建造复杂多变,岩浆(热液)活动较频繁,褶皱断裂发育,形成了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为内生矿产的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热(动力)源及良好的赋矿场所,因此,本区内生矿产及种类较丰富。 1.1地层 区域内绝大部分为沉积岩分布,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第四系。以寒武系、泥盆系为主,分布面积占90%以上。 1.2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主要构造线呈东西向,次为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图1)。 1.2.1褶皱 区内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喜马拉雅期均有褶 皱形成。褶皱形式呈紧密线状、平缓开阔状。褶皱轴向以东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区内规模较大的褶皱有: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小明山复式背斜、琴厚向斜等,均与银矿关系密切。 1.2.2断裂 西大明山地区遭受多次构造作用,褶皱的产生伴随断裂的活动,形成不同性质、方向及规模区域性断裂,按走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且本区断裂大部分具多期多次活动特征,尤其是近东西向断裂及北东向断裂表现最为 突出,其破碎带较发育,成为本区最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1.3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出露很少,仅有少量基性岩脉(墙)和酸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面积仅0.16km 2。 另据重力、航磁、化探和遥感资料及矿床(点)的分带性,推测西大明山、小明山背斜核部及附近有隐伏花岗岩体存在。在断裂破碎带附近,岩石均强烈的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现象。说明该区热液活动强烈。 1.4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该区位于西大明山隆起带中部,属区域性Ⅰ级铅锌银成矿远景区,Ⅱ级铅锌银金属异常区,广泛出露寒武系砂泥岩。区域地层的元素丰度值普遍较高,若与黎彤1994年公布的中国陆壳元素丰度值比较,浓集系数K>3的元素有Au 、Ag 、As 、 Sb 、Mn 等。由此可见,西大明山地区是金、银及多金属元素相 对富集的地球化学区。特别是寒武系中Au 、Ag 元素丰度值较高,为银矿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矿质来源条件。 1.5区域矿产 区域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金、银、铅、锌、钨、铋、磷矿、重晶石、水晶、煤等。共27处矿产地,达到大型矿床的有凤凰山银矿、洛岭重晶石矿,中型矿床有长屯铅锌矿,小型矿床有乔建砂金矿和渌井铅锌矿等。以内生金属矿床为主。 2区域内典型银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2.1位置及区域背景 凤凰山银矿床是国内著名的大型银矿床,地处广西壮族 自治区西南部的西大明山复式背斜东北部,位于小明山地区的东部,离小明山主峰平距约30km 。所属一级构造单元为南华准地台。二级构造单元为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这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凤凰山银矿处于西大明山凸起(二级单元)的北东部。 2.2赋矿层位 寒武系黄洞口组是矿区主要的赋矿层位,为一套具复理石建造特征的浊流沉积暗色细碎屑岩,以泥岩夹砂岩和砂岩夹泥岩韵律性交互产出。 2.3矿区构造 矿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太发育,且规模小(图2)。断裂:矿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数量较多,方向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且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其方向有近东西~ 1.第四第; 2.石炭系下统;4.泥盆系中统;5.泥盆系下统;6.寒武系上统黄洞口组;7.寒武系下中统小内冲组;8.石英斑岩脉;9.辉绿岩脉;10.实测地质界线;11.实测不整合地质界线;12.推测隐伏岩体;1 3.复式背斜轴;1 4.背斜轴;1 5.向斜轴;1 6.实、推测正断层;1 7.实、推测逆断层;1 8.平移断层;19实、推测区域性正断层;20.实、推测区域性逆断层;21.实、推测性质不断层;22.岩层产状;23.褶皱编号;24.断层编号;25.银矿床(点);26.铜锌点;27.重晶石矿点。 图1小明山地区区域地质图 地质探究 44

3银矿资源地质特征讲解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在我国,除了太古宙和新生代没有发现有工业意义的银矿床外,从元古宙到中生代漫长的地质时期,银的成矿作用都有所发育,尤其是燕山期,矿床的数量和规模都居于首位。 就银矿床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我国银矿床在地槽褶皱带、地台凹陷盆地以及活化地台的火山-沉积断陷中都有分布。如湖北竹山及四川麻邛银矿床分别属于加里东及印支优地槽褶皱带;湖北兴山及辽宁八家子银铅锌矿床分别属于扬子地台凹陷及华北地台燕山盆地;浙江天台山及江西德兴银多金属矿床分别属于活化地台中断陷火山盆地。在我国已经显示出来的趋势是:在空间上地台活化阶段的断陷火山盆地中,富银多金属矿床数目较多,规模也较大。 同生成矿作用在银矿床的形成中有重要的意义。火山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地质作用在独立地或相互结合地产生围岩的同时,形成银或银多金属矿层,形成这种矿层的环境即宏观的地质条件与形成围岩的环境是一致的,并且大体上是同时的。同生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层,后来又经过这样或那样的地质作用的叠加形成工业矿床,这种矿床具有含量高、层位稳定、规模大等特点。至于和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虽然已有所发现,但只占次要地位,而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目前尚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这两种成矿作用形成的银矿床在国外却是相当重要的。 二、矿床类型 按照《中国矿床》一书中徐恩寿等人的意见,对银品位大于100g/t的银矿床作为有独立经济意义的银矿床进行如下分类: (一)火山沉积类型银矿床 这类银矿床的特点是:①矿体的围岩是火山岩或是火山岩与沉积岩的互层。②矿体在多数情况下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③火山喷发的气液对围岩造成或强或弱的蚀变。④成矿物质一般都认为是幔源的或深部壳源的。⑤矿床具有同生成矿及后生成矿的双重性质。 根据火山作用及火山-沉积作用的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海相和陆相两个亚类。陆相亚类中还分为火山岩型和潜火山岩型。 (二)沉积类型银矿床 这类矿床是产在正常沉积岩层中的同生沉积矿床,矿体一般呈层状、透镜状,具有一切正常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点,如层理、韵律、岩相等;层状矿体一般较薄,但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延伸性。 根据沉积岩的岩性和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页岩型和碳酸盐岩型两个亚类。 (三)变质类型银矿床 变质类型银矿床系同生的或后生的各种银矿床经受了各种变质作用之后的受变质或变成矿床。原来矿体的产状、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甚至品位等,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改造。虽然由于所经受的变质种类及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①具有片状、片麻状或结晶粒状构造,原生的构造只作为残留体以变余构造保留下来。②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脱水作用而产生的热液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而产生了一系列热液矿床特点,如蚀变、富集、矿体产状的改变等,具有同生、后生两种成矿作用的双重特点。 根据变质作用程度和类型的不同,这类矿床又分为区域(沉积)变质、接触变质(夕卡岩)、超变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等亚类。这类银矿床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工业价值。

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

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 摘要: 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对我国银矿产出和分 布的控制特点和规律:银矿赋矿地层以泥盆系最多,其次是中元古界、石炭系等,按赋矿岩性则以碳酸盐岩最多,变质岩次之;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多组构造汇聚部位及陆相断陷盆地是我国银矿产出和分布的重 要控制因素;海相火山岩、陆相火山岩、侵入岩控制着我国不同地区和类型的银 矿产出。分析了我国大型、超大型银矿的找矿前景和方向,提出川大型、超大 型银矿的重要找矿区,继续加强我国陆相火山岩型大型、超大型银矿的寻找和研究;重视在萤石矿床分布区、黑色岩系分布区找银矿及火山岩地区找银锰型矿床;充分利用银矿找钨、锡等其他矿种。 关键词:银矿;大型矿床;控矿规律;矿床类型;找矿方向 地层对银成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为赋矿围岩和矿源层两方面。不同岩性的 围岩对银矿体的类型、定位、展布和形态也有影响,例如当围岩为渗透性差的砂砾岩、致密的厚层状石英岩等地质体,构造裂隙不发育时,可成为矿液的封闭层,使上 升的热流体不易逸散,有利于矿液在岩体顶部及近接触带围岩中富集;当围岩含银 较高夹有沉积黄铁矿、菱铁矿层时,经热液叠加改造可形成似层状含银含铜黄铁矿 体或含银含铜磁铁矿体等;当顶板围岩为泥岩,泥质和硅质岩、凝灰岩等密封性好, 围岩中又有碳酸盐岩存在时则形成斑岩型矿化与接触交代型矿化同体共存的矿床。 一、控矿特点和规律 1.1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控矿 我国的银矿分布总体而言离不开固定的几个板块周边,从地区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银矿储备要对于西部地区。几个大型银矿通常围绕着华北地块、杨子地块以 及塔里木、华夏等地块区域。这些区域在远古时期为地壳活动频繁区域,在该地区 的地城勘测中通常有裂隙或者凹陷增生的特点。在地层凹陷的地区通常因为板块 变动存积了大量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因此在该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掺杂了银、铜、铅 锌等硫化物的矿床。 1.2陆相断陷盆地控矿 银矿多围绕盆地外围分布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全国各地红盆中,已有银矿 报道的有湖北当阳铜家湾与铜铅锌共生的独立小型银矿、新疆且末县嘎其哥洛德 第三系砂砾岩中的中型共生铜银矿、青海囊谦解嘎小型独立砂岩型银铜矿。此外 在湘南车江、湘西麻源等地砂岩铜矿中也伴生银。贵州也有高含银铜矿。事实表明,沉积盆地具有很好的聚银能力和成银潜力;盆地加构造,尤其是盆地中深大断裂 发育和不同方向的断裂汇聚的地区更加值得重视。总之我国中新生代的盆地成矿 作用很重要,除已知的能源和膏盐矿产外,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也很可观,极具找矿前景。 二、岩浆岩控矿特点和规律 2.1海相火山岩控矿 海相火山岩类型的银矿在控矿条件下通常有一下几点特征: 周边围岩通常为石英岩和板岩等岩层构造。矿体通常位于凝灰岩和凝灰质片 岩中。当接触界面为基性火山岩和石英凝灰岩共同控矿时,银矿通常位于凝灰岩一侧。当接触带为基性火山岩和石英云母岩共同控矿时候,银矿通常为中间接触带的 岩石中。当接触带为铁锰岩和蛇绿岩共同控矿时候,银矿通常在接触带中间的凝灰 岩和铁锰岩中。通过上述控矿条件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海相火山岩银矿中通常位

萤石矿控矿因素

(一)矿床的时空分布 中国萤石矿床,从大地构造位置看,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和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我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地带,即扬子钱塘准褶皱带以南,江南古陆以东和以南地区。产于各种沉积岩(除产于浅变质碎屑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以上构造以北和以西地区,如产于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岩地区的热水沉积和交代矿床分布于我国北部中蒙交界的两大板块地缝合线的边缘和西南基性火山岩发育地区。产于沉积碳酸盐地区交代矿床多分布于西南和华北碳酸盐岩发育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华中、华南、华东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萤石矿床,其次是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地)。其中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其余类型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 中国萤石矿床赋矿岩层从太古宇、元古宇至中生界都有,但比较集中于古生代的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从矿床成因考虑,萤石矿床(除沉积萤石矿床外)多在成岩以后,由热液活动引起。因此,即使矿床赋存于古老变质岩地层,其成矿时代也比较晚。经统计可知,我国萤石矿床的90%与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有关。同时在燕山期内,又以燕山晚期成矿最为有利。那些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多数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生成联系,

只有少数萤石矿床与印支期或海西期花岗岩有关。这种趋向于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现象,不但从总体上看,而且从某一局部地区看也存在这一规律。广西资源县双渭江萤石矿床,矿床所在区域内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时期花岗岩出露,但矿床却明显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山东蓬莱巨山河萤石矿区,燕山期有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和一次脉岩侵入,但与萤石矿有关的是第二次以后的岩浆侵入活动及晚期脉岩。至于那些产于中生代火山岩和潜火山岩中的萤石矿床更是较新的地质年代中地质作用的产物。 (二) 矿床的控矿因素 同其他种类矿床一样,控制萤石成矿作用的主要是岩石类型和构造。适宜的岩相和岩性往往是萤石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基础,一定褶皱和断裂,为成矿溶液提供通道和有利的容矿空间。在这些因素中,对不同类型矿床而言,各自所起作用程度也不同。 (1)岩石类型的控矿作用岩浆岩类型对萤石矿化的影响因矿床类型而异。对于产在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内、外接触带的矿床,特别是那些成矿物质来自岩浆岩本身的矿床,总的来讲,对围岩的选择性不强,而往往岩体本身的性质对能否构成萤石矿化或矿床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与萤石矿化有关的岩浆岩多为酸性或中性,很少与基性岩浆有关,以酸性花岗岩(包括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及某些中酸性岩石(如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富sio2的钙碱性岩

马达加斯加矿产分布及找矿方向

马达加斯加矿产分布及找矿方向 引言 马达加斯加(马岛)为非洲的一个岛国。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二者相距约400 km。国土面积约62.7万km。,人口1 860万,是世界第四大岛。独特而有利的成矿条件,使马岛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矿石博物馆”之美称。 1 区域地质 马岛是由冈瓦纳古陆裂解分离而来,为非洲克拉通的组成部分,其地质演化与东非大陆极为相似。总体上由大面积分布的前寒武纪变形、变质岩系构成,在东、西两岸平原和盆地中出露中、新生带沉积地层。东海岸狭窄的平原区发育了中、新生带沉积,其与前寒武系变质岩系为断层接触,断裂走向为北北东向;西海岸为一系列北北东向展布的断陷盆地,其东缘由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构成盆地边缘,盆地边缘发育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呈断层接触的晚古生代地层,盆地向西延人海域,发育了中、新生 代沉积地层,地层和断裂均为西倾。 1.1 地层 —基底。前寒武系基底杂岩出露于马岛东部,占马达加斯加岛2/3的面积,是多山地形分布区。基底结晶岩带分为Androyen、Graphite和Vohibory系统。Androyen系统出露于马南部,为深变质岩的杂岩基底;Graphite系统的花岗岩地块于泛非造山运动期间侵

入到 Androyen系统的岩石中。基底杂岩被后期的岩浆岩侵入活动切割,并于上覆的沉积岩呈断层接触。 —构造。马岛基底构造极为复杂,并经历了多期变 形、变质作用。地质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太古宙克拉通化、元古宙一早古生代克拉通内活化造山及晚古生代之后的构造裂陷三大阶段。太古宙时,马岛占据冈瓦纳超大陆中心位置,代晚期至中生代中期裂开,马岛是在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毗邻的位置上。构造多表现为北北东向断裂和褶皱及北北东一近南北向的构造岩带,在北北东向构造带内发育北西一北北西向及少量北东和东西向构造。 —岩浆活动。马岛经历了多期岩浆活动,目前已辨认出7个大的岩浆活动时期,时间从9O~1 890 Ma。岩石类型有辉长岩、正长岩、辉石岩、伟晶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紫苏花岗岩等。其中较早期的岩浆活动对成矿具有重要贡献。 2 矿产分布 马达加斯加的矿产资源可用品种多、含量丰、分布广来形容。资料显示马岛有4O多种可利用的矿产。其中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放射性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类矿产及宝石类矿产。根据收集的马岛地质、矿产等资料,结合国内多家地勘单位的工作经验,初步认为该国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专属性的特征(图1)。其中铬、镍矿分布在马岛的中东部、中北部;铜矿集中分布在马岛的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铁矿分布在马岛的中西部、中北部;宝石和沙金在马国的变质岩系中均有。

中国银矿产资源的现状

中国银矿产资源的现状 中国是开采和利用银金属最早的国家之一。 十九世纪末叶,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找矿勘探和采矿技术的银矿山,同时能够生产白银。当时有河北承德三山银矿山(1882年)、广西贵县天平寨银矿山(1889年)、广东香山天华银矿山(1888年)以及吉林天宝山银矿山(1890年)等。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了现代科学理论武装的地质勘探队伍,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找矿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发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的矿产资源,但却没有银矿找矿的报道,也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 1975-1980年,世界银矿的储量由18.66万吨提升到25.27万吨时,中国还没有一吨银矿储量的资料。当时已发现了并勘探世界级的超大型铅锌矿——云南金顶铅锌矿(伴生Ag品位10.4g/t)和号称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甘肃厂坝铅锌矿以及广东凡口铅锌矿(共生Ag品位102g/t),银矿资源量达到了5000t,却没有找到对银矿找矿有贡献的记载,因为那时国家还没有提出独立银矿的工业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银矿产资源的认识产生了影响。 1982年,地质矿产部在广西博白召开了全国银矿的地质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独立银矿的概念。独立银矿是指矿石的银品位和储量均达到了工业独立开采利用的要求;共生银矿是指除银元素外,还共生有其他金属组分并达到工业生产要求;伴生银矿是指银元素含量较低,达不到独立开采利用的要求,只能在开采其他主要产品时顺便回收银。当时确立了银的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Ag=40g/t 可采品位Ag=100g/t 1987年,全国储委又把边界品位为:40-50g/t,工业品位100-120g/t。 1989年国务院成立了“白银地质勘查基金委员会”,确定了银矿勘查工作条例,对重视白银找矿并有成果的单位予以奖励。在条例上第一次明确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伴生银矿的概念。1990年国家制定了《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进一步强调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的地质勘探工作要求,并确定了独立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的勘探指标。 独立银矿:Ag品位大于150g/t 共生银矿:Ag品位在100-150g/t 伴生银矿: Ag品位小于50g/t

凹山一带铁矿床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4516169.html, 凹山一带铁矿床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对本区及外围的找矿主要是富矿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提出以下意见,并希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改正。 (1)本区的新华夏北北东主干断裂带附近低序次的断裂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强烈、闪长玢岩广泛发育,有利于矿液的形成、迁移和富集,尤其是主干断裂与其他断裂相交处,以及主干断裂扭曲处的凸部,是寻找铁矿床的有利地段。 (2)北北东主干断裂带中的次级雁行状断裂及伴生的横张断裂系统,是控矿的主要构造。它们具有等间距性质,按断裂中心间的距离计算,大体是间距3-3.5公里,结果是造成每隔3-3.5公里有一个(组)矿床出现(如有成矿后北西向断裂错断,这种间隔会发生偏离)。这一认识是否准确,应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3)在主干断裂附近的次级断裂的交叉部位,闪长玢岩局部突起,形成岩瘤和岩枝。在岩瘤顶部原生构造(冷缩裂隙、钟状构造)、隐爆角砾岩和塌陷角砾岩带以及叠加断裂构造中应注意找寻凹山式和大东山式富矿,在剥蚀深度较大、闪长玢岩出露较广的缓倾内接触带,可能找到陶村式的浸染状贫铁矿石。 (4)在岩瘤旁侧的次级凹陷地段,当围岩为富钙火山岩时,在岩体接触带中可能找到南山式接触代型矿体(包括围岩中的顺层交代矿体)以及更边部的黄铁矿矿体。在这些矿床中经常出现“串珠”状矿体(上部位薄层矿、下部为厚层富矿,中间哟陡矿脉连通二者)。在评价工作中应利用这一特点找寻深部的富矿。另外,为了找寻象南山上部的赤铁矿矿石,在地形允许情况下,采用重、磁结合的物探方法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5)依据玢岩铁矿构造模式所表示的陶村式、凹山式、向山式、南山上部式、梅子山式、萝卜山式和大东山式等矿化型式间的空间共生关系,作为已知某一类型矿化找寻另一型式隐伏矿床的标志。在利用这一标志找矿时,还要精细研究岩体规模及形态产状,岩性、蚀变类型及强度并考虑个地区的剥蚀程度。 (6)本区盖层结构复杂,岩体侵位较高,因此,含矿岩浆能在它通过的不同地层的交接面侵入,沿不整合或假整合面成矿。凹山一带已知铁矿都产在闪长玢岩与火山岩的接触带内外,在进一步开展深部勘探和外围找矿时,应注意找寻产于不整合面上及其附近的铁铜矿床和岩体与黄马青等接触带上的接触交代型铁矿。产于不整合面上的铁铜矿床可能有两种类型:一是闪长玢岩沿不整合面贯入成岩床状,并相应的在岩体内形成矿化,如和尚桥铁矿。二是闪长玢岩类岩体交切或邻近不整合面,部分矿液进入不整合面充填交代形成似成状矿体,宁芜南段的钟九铁矿的部分矿体属于这一类型。

河南省洛宁县月亮沟铅锌银矿成矿特征及找矿远景

5河南省洛宁县月亮沟铅锌银矿成矿特征及找矿远景 庞玉娟,曲鹏举,刘予宁 (河南有色地质矿产局,河南郑州450016) 12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2.2构造 月亮沟铅、锌、银矿床位于河南省西部熊耳 山西段北坡,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凹陷,崤山鲁山拱褶断束区中部,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的西段。成矿区带属熊耳山金、银、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之北亚带。区内古老变质岩系发育,变质程度较深。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且规模较大。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点)较多,多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清晰,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草沟 组、石板沟组及第四系。 太华群草沟组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有角闪斜长岩及斜长角闪岩以及角闪岩团块。 石板沟组主要岩性为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透镜体。月亮沟矿区位于西拆离带以东,北拆离带以 南。地层整体上表现为一单斜构造,总体向东偏南方向(即110°)倾斜。局部可见到层间小揉皱构造及勾状构造,其轴向产状与片麻理产状基本一致。 矿区内断裂发育,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断裂组,其中以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近南北向断裂组和近东西向断裂组。北北东向断裂组总体走向20°,倾向北西西,倾角一般60°~8°;近南北向断裂组被近东西向、北北东向断裂组所切穿,且数量不多,一般倾向东,倾角50°~70°;近东西向断裂组被后期北北东向含矿断裂带切穿,其规模相对较小,矿化较弱,产状60∠50。 就本矿区而言,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相对较少,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期岩浆岩主要是矿区东北部出露的花岗斑岩,岩体出露面积超过0.1km 。另外推测在矿区东南2km 处为隐伏岩体中心,对成矿控制作用明显。此外区内花岗斑岩的分异产物花岗细晶岩脉也有零星出露,但规模较小。局部也产出有早期的辉绿岩及辉长岩脉,但规模不大,个别矿脉沿辉绿岩脉有追踪产出现象。 °°2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庞玉娟(-),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河南有色地质矿产局,现主要从事金属矿产普查与勘探工作,—:z q q 3@63《华北国土资源》 年第期 文章编号:1672-7487(2010)02-0015-02 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P 618.42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豫西熊耳山西段的月亮沟铅锌银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该区成矿基本规律,认为该区矿体严格受构造蚀变破碎带控制,属于典型的薄脉型矿床,且矿区深部及周边地区尚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铅锌银矿;薄脉型;成矿地质特征;月亮沟资源共享 ZIYUAN GONGXIANG -1-2010-0-24 1980E mail pang i u u 1.c om 20102

结合庆元茶亭银矿找矿经历浅谈古人和今人在找矿方面的优劣

结合庆元茶亭银矿找矿经历浅谈古人和今人在找矿方面的优劣 结合庆元茶亭银矿找矿经历浅谈古人和今人在找矿方面的优劣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古人找矿方法及采矿的制度,结合本人在庆元茶亭银矿一年多的找矿经历,来发表几点关于古人和今人在找银矿方面的优劣,以期对以后的找金找银有所帮助。 关键词:银矿庆元茶亭老硐古人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我从2011年3月开始对庆元茶亭银矿进行普查,在找矿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值得我深思,这篇论文主要想谈一谈我这一年多来的在找银矿过程中的几点得失。希望能对以后的找金找银工作有所帮助。 在庆元茶亭矿区打平硐见到矿脉时,我每天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山,对每一炮都充满了希望,但是每次都是刚刚有了希望又被无情的事实所否定,不是打到老洞,就是刚刚发现一条新的矿脉没追多少米又马上尖灭了。好多次爬进那蜿蜒曲折的老矿洞,里边全是泥巴混合着古代木材烧过的炭黑,还有那让人窒息的空气和裂隙里的不断流下来的水,出来的时候人就像是刚从臭水沟上来一样,身上衣服没有一个地方是干净的。每次进洞都感叹于古人采矿的智慧,他们找矿时就像穿山甲一样在坚硬的岩石里钻来钻去,左冲右突,探矿洞蜿蜒曲折,又矮又窄,胖点的人在里边都没法走的。采矿时又像是木头里的虫子上下左右哪里好吃就吃到哪里,没吃到地方基本就只剩一点矿化,没矿的地方留出来的空间只能容许一人通过。 每当爬进古采洞,看着古人用砖垒起来的简易灶台以及偶尔出现的粗瓷碗碎片和炼渣,脚踩着那已经被水侵泡了几百年但依然坚固如初的木梯子,我由衷的发出感叹。经常也总有很多人问我,古人到底是怎样开采出这样的洞子的,古人的采矿水平最多能开采多深?古人是如何发现这些矿的?我一直也在寻找答案,好多的问题太不可思议了,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也让我在找矿过程中吃了很多的苦头,做了很多无用功。我觉得如果要找银矿就有必要了解下古人是如何找矿、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黄君振 (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 530031) 【摘 要】对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银矿成矿主要受层位及断裂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地层提供了矿源,构造提供了进一步富集的动力条件和成矿空间,在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矿体;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方向;凤凰山 【中图分类号】P61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08)06-0129-02 广西凤凰山银矿属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脉型单银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及层位控制。自1987年至1995年经过广西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的曲折探索,探明银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1995年组建“广西凤凰银业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采选能力为300t/d,经历年开采、扩产,矿山银矿资源日渐减少,公司发展面临压力,寻找外围及深部矿体,扩大银矿资源储量的任务日益紧迫。本文从地质成矿特征为起点,对成矿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 (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凤凰山银矿床地处广西隆安县与扶绥县交界的凤凰山北东侧。所属构造单元为华南准地台之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矿区处于西大明山凸起的北东部。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为一套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基底。自下而上分为小内冲组(?x)、黄洞口组(?h),进一步可根据旋回或岩性组合各细分为三个岩性段即小内冲组第一段(?x1)、第二段(?x2)、第三段(?x3);黄洞口组第一段(?h1)、第二段(?h2)、第三段(?h3)。泥盆系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围翼,自下而上分为莲花山组(D1l)那高岭组(D1n)及郁江组(D1y),在矿区,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 西大明山地区岩浆岩出露甚少,仅有少量酸性岩脉和基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 区内褶皱构造以小明山复背斜为主,次级褶皱不太发育,较大的有渌郁山背斜,为小明山复背斜的次一级褶皱。其北翼,在凤凰山矿区F1、F4断层的北盘及北部的黄洞口组第二段(?h2)中稀疏发育一些近东西向次级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矿区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有区域性断层罗维北西向断裂、马村北东向和小明山—新六厘北东向断裂通过。 (二)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范围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其北面与泥盆系莲花山组为不整合接触,而南西与小内冲组整合接触。根据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将其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又分为下部和上部两个岩性层。各岩性段、岩性层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见图1)。 第一段下部(∈h1-1):分布于矿区南部,从下往上可细分两个沉积旋回,下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许泥岩,逐步过渡为砂岩泥岩互层到泥岩夹砂岩。上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逐步过渡为砂岩、不等粒砂岩夹泥岩到泥岩夹砂岩。厚度480.39m。 第一段上部(∈h1-2):是矿区赋矿层位,分布于矿区中偏北部,下部以含泥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岩,中及上部则以泥岩夹砂岩和砂岩夹泥岩韵律性交互产出。厚度267.48m。 第二段(∈h2)分布于矿区北部。底部有一层长石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下部、中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岩、细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或互层,未见顶,厚度>442.75mm。 2.构造 矿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甚发育,仅见一些小褶曲。矿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数量较多,方向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且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其方向有近东西—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图1),其中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较发育,而北东、南北向则不很发育且规模较小。 矿区内的EW向断层为主要容矿断层,由F1、F2、F3、F4、F A、F10组成一长约3200m,宽约800m近EW向的断裂破碎带,其间尚发育多条EW、NE、NW向次级小断层。其中F1规模最大,西起31线,东至40线,延长2km,总体走向108°,由数条次级断层构成破碎带,宽度最小4.5m,最大89.85m,是矿区内的主要容矿断层,产I-①、I-②及若干小矿体,倾向SSW,局部可见反倾现象。下断面倾角48~83°,平均64.5°;上断面倾角55~89°,平均71.2°。破碎带内部陡缓不一,方向各异的次级断裂结构面普遍可见。属逆冲性质断层,经历多次活动叠加改造,具早期压裂,中期伸张和晚期压扭几个演化过程。 【收稿日期】2008-04-20 【作者简介】黄君振(1971-),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第四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 129 -

找矿方法

找矿方法概述 主要讲三个方面: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和找矿技术方法。 一、控矿因素 控矿因素一般是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如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相、古地理、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古水文、风化因素等。 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控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针对具体的某一类矿床则控矿因素对成矿的贡献是有主次之分的。例如,内生矿床主要受到岩浆岩、构造的控制,外生矿床则着重与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等有关,变质矿床则主要受到变质因素的制约。控矿因素研究是预测、找矿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 二、找矿标志 找矿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指示矿床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找矿标志按其与矿化的联系一般可分为直接找矿标志和间接找矿标志,前者如矿体露头、铁帽、矿砾、有用矿特重砂、采矿遗迹,后者如蚀变围岩、特殊颜色的岩石、特殊地形、特殊地名、地球物理异常等。 ㈠地质标志 1 矿产露头 矿产露头可以直接指示矿产的种类、可能的规模大小、存在的空间位置及产出特征等,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由于矿产露头在地表常经受风化作用改造,因此据其经受风化作用改造的程度,可分为原生露头和氧化露头两类。 原生露头是指出露在地表,但未经或经微弱的风化作用改造的矿化露头。其矿石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保持原来状态。一般来说,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矿石和脉石较坚硬的矿体在地表易保存其原生露头。 多数的矿体的露头,在地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使矿体的矿物成分、矿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变化,这种露头称之为矿体的氧化露头。在对金属氧化露头的野外评价中,要注意寻找残留的原生矿物以判断原生矿的种类及质量,另外也可以据次生矿物特征判断原生矿的特征(表3-2-3)。

层控热液矿床找矿方法(标志)总结

一.海底喷流沉积型(SEDEX型)铅锌矿找矿方法(标志) 1 地质填图找矿方法 构造、沉积相和热液蚀变的地质填图法很重要。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识别出一、二、三级盆地可了解矿床可能成矿区域位置;识别同生断层:同沉积断层,是含金属流体的通道;识别盆地内古生代或元古宙的细碎屑沉积岩区、碳酸盐岩沉积岩区和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岩区,这是sedex铅锌矿最常见的容矿岩石。识别可能含矿的地层、层位、岩相以及特有的标志层;识别热液燧石层,有助于发现喷发中心和伴生的硫化物矿床;识别常见围岩蚀变如硅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白云母化等等。 2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法:SEDEX型矿床含有一套成矿元素组合,通常包括Fe、Mn、P、Ba、Ca、Mg、Hg、Cd、As、Sb、Se、Sn、In、Ga、Bi、Co、Ni、T。离开喷口杂岩Zn/Pb比率增加,是sedex铅锌矿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用于新鲜露头和钻孔岩心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可为找隐伏矿指出方向。容矿沉积岩中具Zn、Fe、Mn、Tl异常,容矿碳酸盐岩在近矿更富Fe和Mg.矿床常含金属分带异常。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法:矿床附近的岩屑和土壤样品有异常的贱金属值,黑色页岩的背景值高,土壤地球化学Pb、Zn有助于确定钻探目标。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法:河流沉积物和水系样品有成矿元素和伴矿元素异常。 3地球物理找矿方法 重力测量:矿石和围岩的密度差可以通过详细的重力测量识别,详细的重力测量可确定几百米深处有无铅锌矿的存在。 磁法:航空和地面电磁测量可圈定炭质和含黄铁矿容矿沉积相的位置。 4,遥感找矿方法 环形和线性构造解译:遥感物探数据有利于解释盆地构造和掩埋于沉积盖层之下的其他类型岩石的分布;经处理的区域势场数据可以用来确定基底构造、盆地边缘、盆地充填物的性质和厚度,以及生长断层等其他构造。 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型)铅锌矿找矿方法(标志) 1.地质填图找矿方法 大地构造环境:稳定的克拉通 区域基地构造、基地隆起和断裂、断层和破碎带:为矿床重要控矿因素。 巨大的沉积盆地:MVT矿床通常产在盆地的边缘。 地台碳酸盐岩系:构成MVT矿床的常见容矿岩石。 成矿时代:奥陶纪-第三纪之间,多形成于泥盆-二叠或白垩-第三纪时期。 不整合面: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不整合为岩溶构造、溶解角砾岩等的生成创造了条件,这些构造常构成容矿空间。 存在蒸发岩:对形成卤水方面有重要意义。 地层:常产在碳酸盐岩系的白云岩中,少量在灰岩和砂岩中,白云岩化、有机质、浸染状硫化物的出现为良好的标志。

安徽省淮北市王场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安徽省淮北市王场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王场铁矿为隐伏中型铁矿,矿体主要赋存于王场倒转背斜北西翼的围岩与闪长玢岩的接触带上,由11个矿体组成,主矿体产于地层转折部位,围岩蚀变强烈,分带明显,矿石以透辉石磁铁矿石为主,矿体受地层、构造、接触带、闪长玢岩控制,为一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 标签:王场铁矿闪长玢岩倒转背斜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 王场铁矿位于淮北市东南约10公里处,为一隐伏矿床,1966通过验证磁异常开始,后续通过开展工作确定为中型矿床。本文初步总结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控矿因素进行探讨。 1矿区地质特征 1.1区域地质背景 王场铁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的徐淮地块淮北断褶带内。处于“淮北坳陷”中部,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下统石灰岩、燕山早、晚期中酸性的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岩等,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岩体成矿作用强烈,是重要的成矿远景区。 矿体主要赋存于王场倒转背斜的北西翼(此段未倒转),萧县组青龙山段及王场段,其次产于接触带上[1-3]。矿体距离接触带20~210米。矿体群出,密集排列,迭加成层,中心向上凸起,边部向下侧伏,形成不对称的穹隆式矿体群。矿体上凸部位与基底闪长玢岩上隆部位往往相对应,见圖1。 1.2 地层 矿区地层除第四系及少量的石炭系外,主要是奥陶系地层。矿区内奥陶系地层自新至老归纳划分为三组五段。三组是奥陶上统阁庄组及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和萧县组。五段是将奥陶系下统岩性自新至老归纳划分为上马家沟组岩性段、下马家沟组岩性段,萧县组青龙山岩性段、萧县组王场岩性段和萧县组团山岩性段。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岩性多为紫色铁铝质页岩;奥陶系中统阁庄组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质纯灰岩互层;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上段以灰岩、斑纹状白云质灰岩为主中部夹泥质条带灰岩,下段以厚层状质纯灰岩为主;萧县组青龙山段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灰岩互层夹土黄色薄层泥灰岩,王场段两层灰岩与两层角砾状泥质白云质灰岩互层,团山段斑纹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4]。 1.3构造 矿区位于皇藏峪复式背斜和闸河复式向斜的相接部位,构造线方向北东55°左右。矿区褶皱构造有王场倒转背斜,背斜两翼地层裸露。

青海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青海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北祁连成矿带为青海省内主要的铜铅锌金等多金属成矿带,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特征的研究,结合其成矿背景、含矿岩石等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加之在对前人研究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两类主要的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的异同点,提出了青海省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标志,希望能对以后在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的铜多金属矿提供一定的帮助。 标签: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找矿标志 1前言 北祁连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火山岩带和有色金属成矿带,东西延长1200km,横跨甘青宁三省,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1]。成矿作用强烈,矿床类型复杂,主要类型有海相火山岩型、喷流沉积型、矽卡岩型、岩浆型、构造蚀变岩型、热液型等,找矿潜力巨大。北祁连成矿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变形强烈,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属性的各类地质体堆垛混杂,成矿作用复合叠加,造成不同时期的研究工作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没有形成统一。 2典型矿床特征 祁连成矿带经历了震旦纪-中寒武世大陆裂谷演化、晚寒武世-志留纪末板块体制演化:洋盆扩张(∈3-O1)-俯冲消减/洋盆闭合(O2-3)-碰撞造山(S-D3)、石炭纪-现代陆内造山的构造演化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洋脊扩张、弧后拉张等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海底火山喷发和热水沉积作用,在不同的拉张环境下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热水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区内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赋矿岩系为黒茨沟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段为代表的大柳沟-尕大阪铜多金属矿;另一类是以赋矿岩系为扣门子组火山熔岩段为代表的红沟铜矿,现将该两类代表矿床进行成矿特征分析。 2.1大柳沟-尕大阪铜多金属矿 大柳沟-尕达坂铜多金属矿田是北祁连成矿带中重要的矿床类型,自上世纪60年代发现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勘查和开发,浅部矿体已基本枯竭,勘查工作已向深部发展[2]。该矿区位于祁连县城北西约10km处,由郭米寺、大柳沟、弯阳河、下沟、尕大坂、下柳沟、白柳沟等铅锌铜矿床构成,它们构造背景和成矿特点一致,空间分布上有联系,所以纳入一个统一的矿区。 2.1.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范围东西长20km,南北宽5-7km,处于野牛沟-清水沟-白柳沟大陆裂谷

乳山市西涝口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乳山市西涝口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本文概述了西涝口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研究了地层、断裂、裂隙构造等方面的控矿条件,总结了找矿标志,指出了该区的找矿方向。 标签:控矿因素找矿方向西涝口 西涝口矿区位于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北西约8km的西凤凰崖一带,地理坐标:东经:121°10′00″—121°15′00″;北纬:37°02′30″—37°06′45″。先后有山东省地质三院、乳山市黄金公司和我部在此开展岩金普查工作。历经多年,皆因该区地质构造复杂,未能实现突破,随着近几年找矿思路的拓展,新方法新理论的运用以及周边新类型矿床的发现和已知矿床深部找矿的突破,给该区找矿带来了转机。综合分析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笔者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礦前景。 1区域地质背景 西涝口矿区位于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胶东隆起带上,胶莱断陷盆地东北缘,牟乳金成矿带西侧。(图1)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荆山群、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荆山群地层为一套中深度变质岩系,其岩性主要为黑云片岩、石墨片岩、大理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等,主要分布在鹊山岩体周围,与岩体呈渐变过渡接触,在岩体内荆山群地层多以残留体出现。中生界地层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岩和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前者分布在胶莱盆地中,后者沿郭城—即墨断裂及桃村断裂分布。中生界地层与荆山群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并与金成矿关系密切。断裂按走向分为两类:北东向和近东西向。 (1)牟平—即墨断裂带:属华夏式构造,集中分布于牟平—即墨一带,断裂带走向NE40—50°,倾向不一,倾角较陡,全长大于100km,宽40—50km。断裂带发育在胶东岩群、荆山群、中生界白垩系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及燕山晚期的岩体中。断裂带由一系列大致互相平行、间距近似相等的压扭性断裂组成。由西向东有:桃村—东陡山断裂、郭城—即墨断裂、朱吴—店集断裂、海阳—青岛断裂。断裂带对区域地质构造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简要特征如下:a. 断裂带由一系列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压扭性特征显著。b. 断裂带左行平移特征显著。c. 断裂带内的主干断裂,具有等间距性,间距10—20km左右。d. 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 (2)胶莱盆地北缘滑脱构造:胶莱盆地是中生代晚期形成的断陷盆地。其长约280km,最大宽105km,面积2000km2。盆地形状为北东向的似菱形,盆地边界多为平直倾角20—50°缓倾的正断层,构成了似地堑式构造。滑脱构造是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