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教学评价

高中地理的教学评价
高中地理的教学评价

高中地理的教学评价

一、选题依据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教育教学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价

值判断的活动, 是教学过程中各个主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教学活动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它对教育教学具有评定、导向、诊断、激励、预测、选拔等多元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也具多元性: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有诊断性教学评价、形成性教学评价与终结性教学评价;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等。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倡导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教学评价要实

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还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监测机制, 必须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 促进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在对高中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高中地理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评价知识和能力(即教学评价知能) 偏低,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高中地理教师教龄的长短影响

着教师教学评价的理念及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教师教学评价的提升意识与教师的教学评价知识和能力相关, 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践也与教学评价知识和能力

息息相关。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制约着教学评价实践中对地理学科特性的关注。但是, 调查结果也表明教师在入职前教学评价课程的修习与入职后的有关教学

评价的培训对教学评价的知识与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 从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角度提出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要加强教学评价知识的积累;还需强化教学评价实践, 在实践中要优化提问方式, 注重结果反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 设计了教学案例与评价量表。指出日常教学评价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教学评价应该把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要让学生感知评价目标, 注重学生需求, 积极导向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要建立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注重评价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 设计因材施教的评价方案;在形成性评价中, 要改进教学, 将“教”“学”与评价深度融合;要将教学评价信息合理整合, 做好终结性教学评价。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教学评价

评价泛指对被评价的人或物评定其所具有的价值的活动。评价是对价值的探讨, 价值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畴, 是客观事物对主观需求的满足程度, 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基于自身的需求, 不同的个体的需求可能不尽相同, 所以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的前提是制定一个公平的评价标准, 这个标准应该是易测量的、操作性强的, 这个标准应体现大多数人的主观需求, 为多数人所认可。不同的评价主体在运用此标准能得到相同或者相似的认识。

教学评价是评价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体现, 与普遍意义上的评价一致的是教学评价也是对价值的判断。但是, 教学评价比一般的评价有更为具体的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教学评价以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为标准,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对被评价者的行为及思想的观察、综合分析与判断, 来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

教学评价的评价对象是有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活生生的人。都有自身发展的背景, 都有自身的习惯与喜好, 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所以, 在对评价对象展开评价时要关注个体差异, 在评价过程中要眼中有人, 尊重个体差异。不仅每个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而且每个个体都处在其自身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因此, 在评价时要关注个体发展的全过程, 评价要为个体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 本文中的教学评价指的是在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标准下, 以关注个体差异与关注发展为前提, 运用一定的方法, 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地理教学评价

地理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价概念在地理教育领域的具体化, 是教学评价理念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评价具有教学评价的一般特点, 也具有地理学科独有的学科特征, 地理教学评价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在评价领域的体现。

本文将地理教学评价定义为以地理学科育人目标为标准, 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为前提, 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与手段, 对地理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3.核心素养

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 指的是一个人的个人修养, 广义上来说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是可以由实践或平时训练习得的。

核心素养是素养这个大概念中的一部分, 它并非只用于某种特殊的情景, 某些特定学科或某类特殊人群的特殊的素养, 而是适用于任何情境和所有人群的普遍的素养。

应该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各个领域的基本能力需求, 核心素养打破了学科与学科的界线, 体现了综合性、整合性与跨越传统学科的特性。这些能力是为现代社会所必需的, 具有社会性。核心素养可进行能力分层, 处于最低层次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层, 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双基”, 它是核心素养的根基, 只有有了坚固的“双基”才能有更高层次的素养。在“双基”的基础上, 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这是“解决问题层”。“解决问题层”是“双基”层的上层建筑,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方式, 是核心素养的最高层, 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意义, 它是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 可在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情形上形成迁移, 可以让学生用特定的思维去观察、了解、认识社会, 更好地融入在社会生活中。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全面深入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对课题进行论证, 形成课题论证报告, 完成申报工作。

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进行文献参考研究, 进行问卷调查、个别学生访谈、召开全校语文教师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现状。课组成员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同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校内教师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观察, 其结果给本课题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使得研究能顺利展开。

(1) 建立课题研究组。

(2)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论文, 同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 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进行实践的再深入, 理论的再升华。

由于初次进行课题的研究, 为避免片面性, 我通过教学杂志, 上网浏览教育网站, 搜集大量的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以及同类课题已形成的经验, 进行细致的研读, 汲取精华。去其粕糟, 扬长避短, 使我在研究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 加快了我们的研究步伐, 同时, 也让我的研究工作步步深入。

(1) 创新教学模式, 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上给学生一点自由学习的空间。有意识地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

(3) 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 尽量养成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的习惯。

3.总结阶段:进行终端研究, 形成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

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 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 进行验证性研究。并将各阶段的成果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总结、提炼, 撰写研究工作总结, 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实录, 撰写结题报告, 申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评价是本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修订) 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改革从高中阶段开始, 高中地理课程提出了“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目标。面对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能满足改革的需要。

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十余年来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 坚持了“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评价理念, 评价维度分为教师和学生以及之间的交流互动, 评价对象清晰, 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教”, 引导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全面发展, 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研究目的

主要研究方向是构建一套顺应深化课程改革发展需要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为此, 本研究制定如下研究目的:

(1) 全面了解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2) 在现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基于新的课程标准, 初拟评价指标体系;

(3) 通过分析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课堂观察, 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哪些行为或表现可以反映素养的达成;

(4) 将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用于课堂实践, 找出其优点与不足并改进该指标体系。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有利于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相关理论。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的制定, 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精选、重组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活动, 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本研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 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理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实践意义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应顺应课程深化改革的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果不对其进行改革, 势必会对课程深化改革产生负面的影响。

(2) 为高中地理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更加直观的参考依据。在明确、科学的评价标准下, 教师能够有效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笔者在确立研究问题和对象之后, 利用教育类相关的书籍、期刊和网络资源等途径对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评价、地理核心素养等理论进行仔细研读,

并进一步整理和分析了所搜集的资料, 主要是想从文献中了解相关专家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论证依据。

2.问卷调查法:本论文共有3次用到问卷调查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咨询一线地理教师关于评价指标的意见;二是初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后,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分析;三是为确定各指标体系权重。

3.访谈法: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笔者通过参加高中地理的教育调研等活动的机会, 根据拟定的访谈大纲, 对一线资深高中地理教师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一堂好的地理课标准的见解, 探讨如何评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教学, 以“评”促“教”。

4.统计法:本论文运用Excel等软件工具, 对收集的评价量表、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并基于分析数据绘制各种表格、图表等进行展示和对比, 科学地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全球化趋势不断提高, 各种思潮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对新形势, 面对新挑战, 需要的是创新, 需要的是人才, 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 更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基础教育方向, 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让学生所掌握的能力, 为社会所需要, 为自身终身发展所必需。要实现以上目标, 改革是关键。加快基础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继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促进学生进一步成长与发展的教育阶段,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担,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地理课程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必备科目之一, 地理课程改革方向一直备受关注。自201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颁布以来, 新的地理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结构, 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冲击着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 润物细无声般地走入高中生的地理学习生活之中。

通过高中地理课程学习, 要让学生学会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学问, 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把这种学生终身发展必需的能力称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 界定了核心素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到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终身发展的能力, 关注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测与修正, 教学评价指导着教学活动, 也关系着学生的发展, 因此, 教学评价要体现课程改革理念, 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 要把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的

出发点与落脚点, 如何建立起与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相融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

摆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难题。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确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与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地理课堂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上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监测机制, 必须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 促进地理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实践中存在评价目标与手段单一, 评价往往以测验为主, 注重知识, 忽视能力, 缺乏让知识走向生活的过程;评价过程静态化, 重视结果, 忽略过程, 并不关注学生得到答案的途径及其思维的发展;评价标准单一, 在单一的

评价模式下, 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评价主体单一, 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 积极性不高等等。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 必须转变教学评价观念, 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作为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发挥教学评价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上的作用, 单单依靠评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从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入手, 发现问题, 建立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从教师角度提高教学评价能力, 设计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方案, 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评价实践中来, 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各个主体的作用, 在提高高中地理学科育人效率的同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创新点

本文有两个创新点, 一是将核心素养引入高中地理日常教学评价中,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 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监测机制, 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这样才能提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运用相关分析和独立性检验两种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日常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分析高中地理教师教龄的长短与教师教学评价的理念及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教师教学评价提升意识与教师的教学评价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 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教学评价知识和能力相关性。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与教学评价实践中对地理学科特性的关注的相关性。分别对教师在入职前教学评价课程的修习与入职后的有关教学评价的培训对教学评价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独立性检验,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问题, 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三、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 其将认识活动的主体归于人类自身, 人类的认识活动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 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 用个体特有的方式对客观世界与客观存在所进行的反应, 进而赋予现实以特殊的意义。因此, 人类的认识并非来自现实自身, 而是源自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学习者所认识的知识不是自然法则, 要在具体问题中具体分析, 要以自身储备的知识为基础, 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再创造。学习知识不能只是教条地强调掌握, 而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深化。

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自主加工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客观现象的理解, 要聆听学生的想法, 弄清楚学生现有认知的源头。并根据这些认知来源, 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丰富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认识。

由于建构主义者认为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应用性与特质性等特点, 因此,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应体现其特性。教学评价要在活动中进行, 要根据学生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重要形式。由于活动的参与性与学生个体的特质性, 在活动中的评价也应该具有多向性与灵活性特征。通过活动的进行与评价的实施, 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和认知特征。评价与活动交织在一起, 共同调动着学生的求知欲, 深化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尤其对教育评价的影响最为深远, 是教育评价领域的一次不折不扣的变革。这场巨变不仅仅产生在教育评价观念的层次上, 也深深影响着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多元智能理论中定义的智力有其特有的意义, 这里的智力指的是一种能力, 是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可以凭借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智力不能脱离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 我们不能孤立地、抽象地谈智力, 谈及智力必须与其问题情景相对性。否则, 智力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智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 他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智力能在实际生活中, 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智力与创造力相关, 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 体现着智力, 也伴随着新兴的手段、方法、观念的产生。

这些新兴的事物是与智力相关的具体表现, 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结晶。

在正确理解智力含义的基础上, 人们认识到, 人类的智力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方面的, 即多元智力。多元智能理论代表人物加德纳认为, 多元智力是一组能力, 它有自身特定的基本结构。多元智能对个体来说是相对独立的, 与个体的特殊认

知相联系, 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自我认识智力、人际交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与身体运动智力构成了人类的多元智能。

3.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基于对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反思, 使教学活动

适应后工业化社会而产生的教育思想。现代主义认为, 课程编制的中心是科学知识, 课程体系封闭,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后现代主义认清了现代主义的局限性,

提出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丰富性, 课程体系应该是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

需要;课程应该具有回归性, 通过与环境、与社会、与文化相互作用形成自我归属感;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关联性, 这种关联体现在课程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也体现在课程与文化的联系。

后现代主义课程关注人性的发展, 从其课程理念视角出发, 教学评价也体现出以下特点:仅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 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获取方式与方法的习得;在评价主体上发挥学生的作用, 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听取学生的意见, 在评价信息获取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评价实施过程中,

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与他评;在评价内容上体现综合评价理念, 注重个体差异性;在评价结果处理中, 更关注评价对象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评价不是终点, 而是更高的起点, 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

四、研究成果

1.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理念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评价指标, 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 将评价的目的定位在排名与选拔。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正确的教学评价目标应该定位在促使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积累, 更应着眼于学生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过程。即学生所具备的地理能力, 获取地理与运用地理信息的方法, 以及正确的地理认知的形成。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能力的发展是整体性地提高, 在整体发展的同时也要照顾个体差异。

教学评价应不局限于学生地理学习成绩或作业完成正确率, 而应该注重学生综

合素养的评价,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兴趣与动力、学习情感以及心理素质均合发展, 要突破单一的认知评价, 要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关注结果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与主动性、学习方式与方法、思维方式、思维水平与思考广度与深度。将学生成长过程作为教学评价的焦点, 让教学评价融入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促使教学评价常态化。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突破将考试作为学生素养水平衡量的唯一标准, 不

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根据不同评价项目和评价对象, 选择具体的方法手段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不同处理。

教学评价不应该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要鼓励学生热情参与,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自评与互评来, 在必要情况下还可让家长参与教学评价活动中来, 让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 这样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也能让评价对象最大程度接受评价结果, 更好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

2.加强教学评价知识积累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只有优秀的教师, 才能保证优质的教育,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崭新的教育理念大量涌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跟改革步伐, 践行终身学习的职业信条。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地理教师认为自身教学评价方面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充实, 在后续的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现状中问题回答也印证了这个认识, 十道有关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的题目, 平均只能答对2.47道, 大部分题目正答率不足50%, 在划分的四个维度中, 评价方案设计, 评价信息收集, 交流与反馈, 地理教师表现出认知欠缺, 这些传统认知已不符合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理念。

学习最新教学评价知识, 扫除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障碍, 也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提供保障。学习教学评价专业知识的途径很多, 最简单的方式是自学与教学评价相关的教材与书籍, 自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祥有略地学习, 对于自己熟悉的部分可以加快进度, 对于陌生的知识与观点可细细品读, 祥加思考。在自学过程中还可联想自己先前的教学实践, 发现原来理念的不足, 并在今后相似的问题情境中加以改正。自学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学习, 将原来荒废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充实了大脑, 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3.强化教学评价实践

(1) 提前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教学评价方案是对教学评价活动的规划, 是提前设计好的评价方法与情境, 是教学评价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保障, 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很少有地理教师关注评价方案的设计, 导致教学评价缺少预设性和针对性, 表现为评价层次低, 评价语言缺乏引导性, 评价缺乏情境性, 不能很好发挥其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评价方案设计是要地理教师思考, 通过本节课程或活动能够让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高, 这些能力是否需要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所达程度, 哪些方式适合对这些能力的评价, 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对学生该能力加以评价才能反应真实情况, 促进学生发展。

(2) 以正确的教育评价理念为指导,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生, 如今我们一线教师上课提问频率很高, 新授课开始前要提问, 检查学生课下的复习情况, 新课进行中要提问, 了解学生对新授

内容的接受程度, 看似普通的教学活动, 它的背后却隐藏着大学问。教师们日常提问往往仅局限于知识层面, 把提问看作是检测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 课堂提问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课堂提问可以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状态, 建立起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与对话的机会, 通过这种沟通可以了解学生思维方式, 学生学习态度, 以及对事物的价值判断, 还可以看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方式。通过提问搜集信息, 并记录下来, 把每个学生的记录纵向对比, 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 这种成长不仅是地理知识的激增, 而是全面能力提升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

最新我的高中地理教学故事(1)

我的高中地理教学故事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认为,教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本人以为学生要学好地理,教师地理教学要突破难点。下面就自己的理解,来具体谈谈。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 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1)例证法。高中地理讲“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富含哲理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明白其内涵。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

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例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 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

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基本视角

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基本视角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课,对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视角。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程度 理念是行为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之前的课堂教学相比,其关注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更多关注“怎么教”的问题,现在则更多关注“怎么学”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教师要把新课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中,体现在教学行为中,高中地理新课程先进的理念,要靠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我们在评课时,应以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视角,审视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程度。 1.学习目标多元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以乡土地理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在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的成因,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联系实际分析世界上众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进而让学生比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2.教材内容灵活 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引领者。在新课程标准统一规定下,对所使用的教科书,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取舍、补充、完善,将教材内容情境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树立“课本就是一个范例”、“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例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厦门翔安火炬开发区规划布局图,创设问题情境:这种布局是属于哪种工业联系?这样,联系具体区域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厦门翔安这片极具发展前景的土地也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很容易激发学习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又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节导入新课时,教师借助课件展示《厦门市入口发展报告》等资料,同时设问“资料中前面部分提到2005年厦门市人口出生率为1.05%,死亡率为0.45%,自然增长率为0.6%;后面部分又称2005年厦门市人口增长率为1.63%,这前后两种说法有没有矛盾,为什么?”联系厦门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广州天河中学地理科林卫丹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老师的共识,但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 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高中地理公开课评课记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 公开课评课记录 2005.11.29 一、评王名扬老师课 1.葛志刚老师评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其次,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在教学突破口选择上,把握了本课的主旨:“南极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这一核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找答案,依次通贯全文。 最后,以考点为依据,在讲的基础上注重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地掌握和巩固,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但是,在我看来,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即:王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互相讨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还有可能因为王老师说话语速较快或其他原因,使得下面听得不是非常清楚,如果王老师在这两个方面稍加注意,相信这堂课将是完美无缺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陶金玉主任评 王老师的公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我就粗浅的评论一下他那堂课的得与失。 在地理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地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而在公开课中,它不仅能展示了教师的才华,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王老师真正做到了使课堂教学返朴归真,这也正是他一贯“朴实、真实、扎实”教学风格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王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后来,我还体会到那么几点。如他没有运用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他的教学语言没有半分的夸张,他也没有过头的表演动作,更不会有对学生的调侃和煽情。或许是对王老师朴实、实在的为人比较了解吧,我对他的公开课还是以“朴实、真实、扎实”作为结束语。 3.王雷老师评 王老师的课内容丰富,但由于有一个顺畅的思路在引导,整堂课显得很紧凑,却不让人觉得这堂课很长,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王老师自己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从整堂课的结构思路上讲,主要有灵活和清晰两个特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此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高中地理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如下图: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地理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媒介,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

高中地理听评课策略

高中地理听课评课策略 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黄建华 听课评课是学校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研活动。公开课不仅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成为教师同行讨论的载体,通过听课评课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听课评课的作用 1、对上课老师来说——展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每学期都要开设公开课,开设公开课也是自我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的展示。我们在开课前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精选习题,借鉴别人的优点,并试图有创新,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甚至会去试上,打磨自己的课堂。一堂新颖、有创意、有实效的公开课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对听课老师来说——学习 经常有人说,听课不评课等于没听课,这句话强调了评课的重要性。评课可以展现自己的理念和视野,评价别人,也在表露自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大家在一起评课,进行 GAGGAGAGGAFFFFAFAF

思维碰撞,可以集思广益。对听课老师来说,可以通过观课议课,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3、对教育部门来说——选拔 各级评优课,职称评审、五级梯队的评选等都要进行观课议课,可以说观课议课伴随我们的教学生涯。 二、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 1、评价优点多,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较少。 GAGGAGAGGAFFFFAFAF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听过、评过许多公开课。好的评课有助于我们教师成长,让他们从听评课中受到许多的启发,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但我们在听评课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同行熟人间的评课,基本是恭维话多,不足之处都是无关痛痒,使地理教师看不到自身的努力方向。 2、阐述观点时缺乏具体的事实支撑。 有的老师的评课是观点的罗列,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基本上用到所有的学科课中都可以。也就是说阐述观点时大部分缺乏事实支撑。 3、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少。 ①能否提出地理问题。 ②能否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收集资料、获得资料。 ③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恰当归类和将地理信息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 ④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 ⑤参与地理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的质量 4、评课面面俱到,隔靴搔痒 GAGGAGAGGAFFFFAFAF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 年9 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 ,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语文学科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方法,学会思维,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学会体验。文本使用 1、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2、教师能积极开拓课程资源,使课内语文学习、实践与课外活动、生活结合起来。 课堂实施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感情。 2、抓住文本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 3、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带动学生亲历读书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效果 1、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表达、交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表达参与面达到80%。 2、能基本达到教学预设目标,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数学学科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理念 1、体现教为学服务,课堂教学组织、调控从学生需要出发,而不是为程序的完成。 2、师生、生生平等,共同发展。 3、关注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氛围和谐。 4、能以积极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多样的方式评价、鼓励学生。 教学目标 1、目标确立全面、恰当、具体,符合学段目标要求。 2、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程度,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教学策略 1、问题设置新颖、开放,学习方式选取灵活,学生思维活跃,交流的信息量大。 2、要有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体现,并提供相应的时间、空间。 3、学习过程突出学生的自行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学生全面参与。 4、适时、恰当的选择运用学习材料,学生易于操作,易于合作研究。 5、恰当、自然地体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6、引导、设问及时,适度,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得到深化,引发思辨)。 7、恰当选用各种媒体,突出实效。 8、教材的使用、修改、创编具有科学性,合理、正确,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9、教学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独立使用媒体,操作熟练。 教学效果 80%以上的学生掌握本节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 英语学科达标课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理念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8-09-03T16:24:49.4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刘开列[导读]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二中学535400 摘要: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 一、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正是从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提出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二、活跃课堂气氛的途径 1.教学意境创设。地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有着情境性,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意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预设的问题作为知识的概括和升华,难度比较大,不过,很多学生都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找到好的思维模式。然而,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应该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经过他们的思考,去探索研究问题的独特性和差别。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老是难于摆脱直接提问的牢笼,好多问题都没有层次性,都只是浅层级的剖析性问题。就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平时遇到的都是困难程度较大的一些问题,老师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层次,可以把困难程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解,预设有一定层次的子问题,慢慢地将学生引向新的高度去进行深刻地思考,使他们能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深刻。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通过多媒体设施,把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一些知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带动下,学生会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会得到提升。 3.课堂启发式教学手段。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主参加多元、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取得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学形式。经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快捷和独立。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深入思考中,非常有利于课堂气氛的维持,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 4.课堂中评比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学习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情意、举止神情、价值观的变动,使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实际现象可以看出,多元的综合评价模式的使用是突破点。 三、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互动中要充分发挥地图、模型等重要的教学道具的作用,让学生在演示、想象、类比等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效果,提升学生的认识。 比如,对“中国的铁路骨架”这课内容,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现场画示意图、演示特定旅游线路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比起单纯由教师画图讲解更活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而在讲解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过程中,笔者先给学生梳理出这一节的三个重点内容——水循环及其影响、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穿插一些经典案例。参考文献 [1]刘平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教育界,2013,(28)。 [2]宋玉椿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复习.考试周刊,2012,(75)。

2016修改版高中地理课标[精品文档]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复活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修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的统一。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事,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同时,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为学生选择课程提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不仅要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作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 第四,优化内容结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接,相互促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必修、选修内容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考试招生的对应关系。基本思路是:必修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选修1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和高考;选修2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与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 第五,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每一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的地理教学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就会愿意学、乐于学、勤于学,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从而去创造。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主要通过以下多种教学方法实现高效课堂和创新教学的。 一、地理教学可以巧用漫画介入 高考的压力,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感觉枯燥无趣,我在课堂上就用漫画介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观察能力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就利用一切契机找到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漫画,把漫画作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就把“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然后引领学生观察,让他们畅所欲言,看到什么了?想到什么了?结果学生把漫画的表层意思都表述出来之后,我激发他们进行深层次思考,“母亲”在这幅画中可以有哪些寓意?“母亲”的“苦难”都有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之后都明白了,“母亲”指的是地球,“苦难”指的是全世界快速增长的人口,资源枯竭,地球不堪重负等,学生领悟了这幅漫画的寓意之后,我就从这个主题链接到了“世界的人口”,学生自然而然对学习内容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学目标顺理成章的完成了。

二、地理教学可以借用游戏介入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压力,导致他们都非常喜欢各种游戏,我抓住这个契机,充分运用游戏和课堂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把中国行政区域用拼图游戏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这部分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熟悉每个省的形状和在我国行政区域中的位置,之后再进行拼图游戏,这个过程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家共同努力,将分散凌乱的各省图片拼接到一起,借用这个游戏把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地理教学可以引入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的形象、直观等特点使得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显著提高。比如,我们在讲某一个区域地理的时候,传统的地图小,学生只能靠老师的说教来空间想象,但是我们利用多媒体这个困境立刻得到改变,多媒体教学达到了图文统一和动静结合,山形地貌都可以是立体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四、构建知识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的地理教学,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构建地理知识系。我们都知道,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一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地理形状的各异,导致气候不同,而气候又对周边地区

2020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标准】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内容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完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内容提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普遍较低。本文结合地理教学实践,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还从营造和谐课堂融洽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科学布置作业注重建构拓展等几个方面叙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特点。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仍很普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仍很突出。如:课堂教学中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学生的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正确理解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