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专业课程标准

康复专业课程标准
康复专业课程标准

目录

⒈《运动学》……………………………………………………………………

⒉《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

⒊《康复医学导论》……………………………………………………………

⒋《人体发育学》………………………………………………………………

⒌《运动疗法技术学》…………………………………………………………

⒍《康复疗法评定学》…………………………………………………………

⒎《理疗学》……………………………………………………………………

⒏《言语治疗学》………………………………………………………………

⒐《临床运动疗法学》…………………………………………………………⒑《作业疗法学》………………………………………………………………⒒《假肢与矫形器学》…………………………………………………………⒓《日常生活技能与环境改造》………………………………………………⒔《社区康复》………………………………………………………………

《运动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5140011

总学时数:7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课:24学时

学分:4

一、教学目标

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运动学》详细介绍了运用力学方法和原理来观察和研究人体节段运动和整体运动时产生的各种活动功能以及生理、生化和心理的改变,并阐述其变化的原理、规律或结果,以指导健康或疾患人群,达到合理锻炼、改善残损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是康复治疗理论的基础。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 了解运动与心理;

2. 熟悉与运动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问题;

3. 掌握正常人体运动学、运动障碍学。

(二)基本能力

1. 自学能力课堂上只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减少授课时间,让同学加强自学知识的能力。

2. 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实验课和临床见习学习,让同学们较早接触病人,通过观察、功能评定与治疗以及亲身临床体验启发学生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功能状况,提出治疗计划和方案。

3. 协作能力通过实验课和临床见习学习工作中的分析讨论,锻炼培养团队工作能力和专业协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基础知识

第一节运动中生物力学问题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人体经常所受的外力和内力;骨的力学性能和加载后的变形曲线;弹性模量;不同加载形式的骨性能;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关节软骨的生物学性质;胶原纤维的组成和力学特性手术后肌腱的愈合;关节的分型(举例);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开链和闭链;影响肌力的因素;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分类;杠杆的分类及特征;杠杆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盂肱关节稳定性的因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运动形式;肩关节外展的肌肉支配;肘关节的运动形式及主要支配肌;髋、膝关节的运动形式、运动范围和主要支配肌;脊柱的解剖结构

2.熟悉:关节软骨的组成;三角肌下“关节”;肘的屈曲和伸展的限制;

3.了解:关节软骨组成成分的性能;骨—韧带—骨复合体;髋关节的动力学;髌股关节;半月板;膝关节的力学分析;脊柱的功能运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关节软骨的生物学性质;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开链和闭链;影响肌力的因素;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分类;杠杆的分类及特征;盂肱关节稳定性的因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运动形式;肩关节外展的肌肉支配;肘关节的运动形式及主要支配肌;髋、膝关

节的运动形式、运动范围和主要支配肌;脊柱的解剖结构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作用于人体的力

骨组织的生物力学

3.关节及肌肉的生物力学

关节软骨及胶原组织的生物力学

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的生物力学

第二节运动中的生理学问题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运动中能量的转换;最大摄氧量的指标及影响因素;肌纤维的类别;运动单位的概念及分类;能量产生、转移及肌功能;

2. 熟悉:运动对营养、呼吸、心血管系统、骨关节、代偿功能的影响

3.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生物学基础;身体内能量的转换;运动对内分泌、泌尿、消化系统、精神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运动中能量的转换;最大摄氧量的指标及影响因素;肌纤维的类别;运动单位的概念及分类;能量产生、转移及肌功能;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运动生理学的生物学基础;能量产生、转移及肌功能

2. 运动对呼吸、消化、骨关节等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中的生物化学问题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糖在人体中代谢的形式;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在人体运动中的意义;糖原、血糖在运动中的作用;影响糖原利用的因素;乳酸代谢的生物学意义;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水的生物学功能;运动与水的补充;重要无机盐、维生素代谢异常引起的症状;补糖的方法和措施

2.熟悉: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乳酸的生成及消除途径;脂肪在运动中的代谢形式;运动对血浆脂蛋白的影响

3.了解:运动中生物化学变化与调节;运动时能量代谢及其补充;运动与甘油、脂肪酸、酮体的代谢;运动对脂肪、蛋白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糖在人体中代谢的形式;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在人体运动中的意义;糖原、血糖在运动中的作用;影响糖原利用的因素;乳酸代谢的生物学意义;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水的生物学功能;运动与水的补充;重要无机盐、维生素代谢异常引起的症状;补糖的方法和措施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6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运动中生物化学变化与调节

2. 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运动和脂肪代谢

3. 运动与非热量营养素代谢

4. 运动时能量代谢及其补充

第二章正常人体运动学

第一节概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影响关节活动幅度的主要因素;肌纤维的类型;有关的反射和反应

2. 熟悉:阶梯运动控制学说;脑干对运动的控制

3. 了解:肌肉的运动生理学和神经支配;运动控制的解剖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影响关节活动幅度的主要因素;肌纤维的类型;有关的反射和反应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关节的运动方式

2. 有关的反射和反应

3. 肌肉的运动生理学和神经支配

第二节头、颈和躯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前后椎骨的连接结构;头、颈、躯干肌的作用;闭口与张口的肌肉

2. 熟悉:脊柱的结构;椎间盘的压力;颈、胸、腰、腰骶关节;头、颈、躯干的肌肉及

作用

3.了解:颞下颌关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前后椎骨的连接结构;头、颈、躯干肌的作用;脊柱的结构;椎间盘的压力;颈、胸、腰、腰骶关节;头、颈、躯干的肌肉及作用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头、颈和躯干的骨

2. 头、颈和躯干的关节

3. 头、颈和躯干的肌肉

4. 颞下颌关节

第三节肩复合体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肩复合体的骨;肩复合体的关节及运动形式;肩区的肌肉及作用;肩的支持和

动力性稳定

2. 熟悉:;协同的肌作用;功能中的运动和肌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肩复合体的骨;肩复合体的关节及运动形式;肩区的肌肉及作用;肩的支持和动力性稳定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2学时

1. 肩复合体的骨

2. 肩复合体的关节;肩区的肌肉

3. 肩的支持和动力性稳定;协同的肌作用

4. 功能中的运动和肌活动

第四节肘部和前臂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肘部和前臂的骨性标志和关节;运动肘部和前臂的肌肉

2. 熟悉:运动中肌肉的协同作用;最小肌长度

3. 了解:肘部的闭链运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肘部和前臂的骨性标志和关节;运动肘部和前臂的肌肉;运动中肌肉的协同作用;最小肌长度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1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肘部和前臂的骨性标志

2. 肘部和前臂的关节

3. 运动肘部和前臂的肌肉

4. 肘部的闭链运动

第五节腕和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腕和手部骨性标志;腕和手部的关节和肌肉

2. 熟悉:手的运动神经支配作用于腕和手指肌的神经支配;握物模式的类型

3. 了解:腕和手区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腕和手部骨性标志;腕和手部的关节和肌肉;手的运动神经支配作用于腕和手指肌的神经支配;握物模式的类型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腕和手部骨性标志

2. 腕和手部的关节和肌肉

3. 手的运动神经支配作用于腕和手指肌的神经支配

4.握物模式的类型;腕和手区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膝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膝基本结构;膝关节的运动;膝的对线和畸形;膝部的肌肉

2. 熟悉:膝关节运动的解剖学基础;髌骨的作用;髌骨的运动;;

3. 了解:感觉神经分布和反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膝基本结构;膝关节的运动;膝的对线和畸形;膝部的肌肉;膝关节运动的解剖学基础;髌骨的作用;髌骨的运动;;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膝基本结构;膝关节;髌股关节

2. 膝部的肌肉;膝的对线和畸形

3. 感觉神经分布和反射

第七节髋区和盆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髋区和盆区的肌肉;屈、伸髋肌的作用

2. 熟悉:髋区和盆区的骨骼系统和关节

3. 了解:髋区和盆区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髋区和盆区的肌肉;屈、伸髋肌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髋区和盆区的骨骼系统

2. 髋区和盆区的关节

3. 髋区和盆区的肌肉

4. 髋区和盆区的临床应用

第八节踝和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足的畸形;足跖屈和背屈肌

2. 熟悉:踝和足的可触及和不可触及的结构;踝和足关节;踝肌和足肌;下肢肌的功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足的畸形;足跖屈和背屈肌;踝和足关节;踝肌和足肌;下肢肌的功能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1. 踝和足的可触及和不可触及的结构

2. 踝和足关节;踝肌和足肌

3. 下肢肌的功能

第三章运动障碍学

第一节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运动障碍学的概念;

熟悉:运动障碍学的内容

3.了解:运动障碍学与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运动障碍学的概念;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1学时

(四)主要内容:

1.运动障碍学的概念

2.运动障碍学的内容

3.运动障碍学与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的关系

第二节运动神经系统病损的功能障碍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锥体系损伤的分类;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中央前回、中脑、桥脑、延髓、脊髓、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周围运动神经系统障碍(颅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熟悉: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皮质下白质、内囊);周围运动神经系统障碍(胸神经)(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锥体系损伤的分类;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周围运动神经系统障碍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2学时

(四)主要内容:

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

周围运动神经系统障碍

第三节肌肉运动功能障碍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肌肉的病理状态的分类及表现;肌力减退的原因及典型病例;肌张力增强及减退的分型及表现

熟悉:肌张力的分型

了解:肌张力异常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肌肉的病理状态的分类及表现;肌力减退的原因及典型病例;肌张力增强及减退的分型及表现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肌肉的病理状态

肌力减退

肌张力异常

第四节骨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骨关节畸形的表现形式;骨关节损伤的畸形愈合;关节退行性病变;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熟悉:骨关节畸形的原因;异位骨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骨关节畸形的表现形式;骨关节损伤的畸形愈合;关节退行性病变;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2学时

(四)主要内容:

骨关节畸形

关节退行性病变

异位骨化

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第五节韧带、肌腱所致运动功能障碍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外伤性肌腱损伤(旋转肩袖损伤、跟腱损伤);韧带的运动障碍(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

熟悉:外伤性肌腱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指深浅屈肌腱损伤、手指伸肌腱损伤);腱鞘炎;韧带的运动障碍(膝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损伤)了解:韧带的运动障碍(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外伤性肌腱损伤;韧带的运动障碍

(三)课时安排:

理论学时:1学时

(四)主要内容:

肌腱的运动障碍

韧带的运动障碍

第六节感觉与知觉障碍和运动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感觉的分类;感觉节段;感觉中枢;躯体感觉障碍

熟悉:特殊感觉;感觉和运动;知觉障碍;失用症

了解:感受器;感觉神经;传导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觉的分类;感觉节段;感觉中枢;躯体感觉障碍;特殊感觉;感觉和运动;知觉障碍;失用症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2学时

(四)主要内容:

感觉、感受器、感觉神经、传导束

感觉节段、感觉中枢

躯体感觉障碍、特殊感觉、感觉和运动、知觉障碍、失用症

第七节代偿运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肩胛带及上臂和前臂的代偿运动;下肢的代偿运动

熟悉:头、颈、躯干的代偿运动

了解:手指间关节的代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肩胛带及上臂和前臂的代偿运动;下肢的代偿运动

(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肩胛带及上肢的代偿运动

下肢的代偿运动

头、颈、躯干的代偿运动

第四章运动与心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中医理论的心理因素与心身健康熟悉:不同运动对心理的影响

了解:体育心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中医理论的心理因素与心身健康(三)课时安排:

理论课时:1学时

(四)主要内容:

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体育心理

不同运动对心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5140021

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60学时实践:20学时

学分:4学分

一、教学目标

传统康复学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现代康复的知识之外,还能够熟悉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现代康复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掌握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干预方法,以及中医康复方法在常见的疾病康复中的运用,让同学能够熟悉和了解传统康复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康复医学专业的同学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康复保健师职业资格标准

康复保健师职业资格标准(试行) 1.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康复保健师。 1.2 职业定义 维护各种人群健康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助理康复保健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康复保健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康复保健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 职业环境 室内、外,常温。 1.5 职业能力特征 身体健康、听觉视觉正常、具备较强的判断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指导训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6 基本文化程度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助理康复保健师不少于140标准学时;康复保健师不少于160标准学时;高级康复保健师不少于18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 (1)助理康复保健师和康复保健师培训的授课教师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从事康复保健相关工作5年以上。 (2)高级康复保健师培训的授课教师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相关专业副高以上职称,从事康复保健相关工作(含教学、科研)10年以上。 1.7.3 培训场地及设备 教学条件完善的标准教室,必要的教学设备。 1.8 鉴定要求 1.8.1 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一)助理康复保健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具有中专相关专业以上学历。 (2)连续从事康复保健相关工作1年以上。 (3)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 (二)康复保健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二者) (1)具有大专相关专业以上学历。 (2)连续从事康复保健相关工作3年以上。 (3)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4)取得本职业助理康复保健师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三)高级康复保健师 (1)具有医学相关本科以上学历和执业医师资格。 (2)连续从事康复保健相关工作8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康复保健师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1.8.3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

中医美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中医美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美容皮肤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美容皮肤科学 适用专业:中医康复保健(中医美容方向) 一、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 《美容皮肤科学》是中医康复保健美容方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性质是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应用类专业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美容皮肤科学理论与技术操作的应用能力,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是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重点及特色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分析职业岗位(群),进行课程定位;校企合作开展工作过程分析,以实际工作流程及职业素质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依据美容项目流程及典型工作任务中的重要性和难易度排序,结合学生特点、老师特点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载体和序化教学内容;校企共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新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一、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美容皮肤科学工作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工作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素养;尽快地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和提供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达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技能的应用型美容人才”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皮肤性病学基础理论和重点疾病。 (2)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于临床。 (3)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并与已经学到的皮肤性病学理论知识互相结合。 2、职业技能目标: 掌握常用美容皮肤科学技术的操作,针对不同个体进行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实施。 3、职业素养目标: 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具备高尚的服务意识,通过对不同患者的心理分析,结合美容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

课程设计模板新

安徽省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 课题名称: 专业班级:10网络工程 同组姓名:李靖波、杨柳、朱艳萍、何学露、刘钊同组学号:09012021、、、09012011、09012034 联系方式: 指导教师: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 1 二、课程设计内容 ................................................................................................................................................. 1 2.1、需求分析 ................................................................................................................................................ 1 2.2、同组人员的任务分配 ............................................................................................................................ 2 三、设计思路与步骤 ............................................................................................................................................. 2 四、程序设计 ......................................................................................................................................................... 2 五、设计结果 ......................................................................................................................................................... 5 六、设计分析与总结 ......................................................................................................................................... 11附录:参考文献 ................................................................................................................................................. 13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docx

盘县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根据汽车维修专业各学科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汽修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 方便教学管理、节省财力等因素,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编排,是根据结构庞大且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这对学生来说,虽然学到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过程来说却是支离破碎的。 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界限分明,各课程之间、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授课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其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体现在汽车维修专业,操作实习课程将汽车实际维修工作过程分解后再分别进行,无法体现汽车维修过程的完整性,维修技术的掌握周期长。因此,对汽修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探索 项目式教学法提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其以独立技术为单元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职业工作的行为过程,解决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项目式教学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教材的选用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据以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它

的选择甚为关键。现行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的“压缩本”,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仍在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和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考学生,技能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中高级技能人才长期供不应求。近年来,不少学校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探索,但还是停留在某些章节的“加” 、“减”,或只对版面加以设计,使之生动活泼一些。但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拼凑,而是靠教材开发者对职业活动的理解与把握。 目前缺乏与项目式教学相配套的教材,为确保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我们根据项目式教学需要,正组织子模块教师编写《汽车维修实训》、《汽车销售基础》、《汽车发动机与技能训练》、《汽车底盘与技能训练》、《汽车电器基本技能训练》、《汽车新技术与技能训练》等几种项目教材。 2、实训场地的建设 好的教材必须有好的课程实施环境相匹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改革必须与教学的整体改革同步,才能使整个教学资源得到改造和提升。建立设备齐全、现代化的实验室、实训中心,也是搞好项目式教学的根本保证。 我校组织实验实训教学、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多项技能进行了专门训练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建设专业教室,实行“讲练一体化” 。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专业教室,按照专业环境要求,布置挂图,配备必要设备、工具和教学模型,把理论教学搬到专业教室和实验室里,为项目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师资队伍的提高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掌握现代健康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胜任健康管理、休闲饮食、社会保险、健康产品生产和销售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相关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 1、在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如健康管理公司、休闲饮食中心、护理中心、心理咨询机构中从事健康保健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指导、私人健康维护、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状况监测、健康教育培训等工作。 2. 在各类健康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包括医药\器械生产及经营、化妆品和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等,从事健康产品营销、产品咨询、客户服务与销售管理等工作; 3、在医疗卫生服务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预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机构、计生部门、医药监管部门等,从事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指导咨询、健康状况调查、健康标本采样和卫生事务管理;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能胜任相关岗位的的工作,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2)掌握健康信息管理、健康咨询与指导、服务管理、健康监测与评估、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规、客户关系管理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 (4)了解国内外养生保健与健康促进理论前沿、发展趋势及实践的现状; 2.能力结构 (1)具有思辨能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运用健康服务管理的理论、概念、工作流程和标准进行系统思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具有交际能力,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内心思想,同时让对方理解,能举止得当、情感表达具有感染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3)掌握健康服务与管理各模块的专业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掌握传统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服务技能;具备评估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疾病危险性的能力;系统地掌握进行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咨询、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掌握制定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促进计划,并进行健康维护的基本知识;掌握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产品的宣传、健康教育和推广的方法;

课程设计模板参考(新)

附件2:课程设计模板参考 《******》 (课程名称) 整体教学设计 (XXXX~XXXX学年第X学期) (第X学年第X学期) 课程名称: 所属系部: 制定人: 合作人: 制定时间: ××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定位 (尽可能用图形、表格表述) 1. 岗位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的(技术、管理)岗位分析:初次就业、二次晋升、未来发展。 指出本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画出其典型工作流程图。 写出该岗位的主要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和素质需求。 2. 课程分析:

标出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前导课、后续课)。 说明本课程与普通高校、中职(高职)、培训班相关课程的异同。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这是课程的第一层目标,须与课程标准中相关表述一致,对于尚未制定课程标准的课程,由指定教师写出初稿,课程组教师集体研讨商定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能力目标:((学生)能根据××(标准、规范),运用××(知识),做××(事情)) 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理解…;掌握…。) 素质目标:(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规范在本课中的具体表现) 其它目标:(有则写,无则不写)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五、项目情境设计 每个项目的多个情境。即该项目的由来、约束条件和工作环境。 用情境引出项目任务。情境类型尽可能齐全,情境展示尽可能生动。 六、课程进程表

注1:“第×次”指的是该次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排序,也就是在“单元设计”中的标号,不是在本周内的次序。 注2.:“师生活动”指的是师生“做什么(项目、任务中的)事情;学什么内容”。此项内容在这里只是个标题,具体化为“单元设计”后,就要详细展开为“怎样做?怎样学?”。 六、第一次课设计(面向全课,力争体验)。 最后一次课设计(面向全课,高水平总结)。 七、考核方案(考核方案先由指定教师写出,然后由课程组成员集体研讨商定) 八、教学材料(指教材或讲义、参考资料、所需仪器、设备、教学软件等) 九、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十、本课程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附:课程整体设计体会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简介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620803 专业名称中医养生保健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必要的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及实用养生保健基本技术,能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养生保健教育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各级医院治未病专科、养生保健科、体检中心、医疗养生保健机构,从事养生保健、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培训等工作;也可在各类养生保健院、养生保健企业从事养生保健护理、化妆、指导咨询、养生保健经营与管理等工作,以及从事养生保健化妆用品及养生保健仪器的营销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推拿、中药保健、膳食调理、体质调养、情志调护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维护和修复人体健康的能力; 2.掌握现代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的基本知识; 3.具备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保健调治及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治的能力; 4.掌握系统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理论体系、运用机理、操作原则、方法等; 5.掌握必要的中医养生保健、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传统美学及现代养生保健专业知识。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情志养生学、中医饮食保健学、中医传统气功养生学、

中医运动保健学、中医针灸推拿养生学、人文环境养生学、实用流行保健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仿真模拟练习、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岗位体验、社会实践等实训。 在医疗机构保健中心、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机构单位等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养生保健师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营养与保健中医康复保健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休闲体育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模板

辽宁科技学院 (20 级) 本科课程设计题目: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说明书页,图纸张

课程设计评语

炼钢转炉除尘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摘要 本设计中,主要采用混凝沉淀的方法来处理除尘废水。处理构筑物主要有粗颗粒沉淀池、浓缩池、冷却塔等。该系统可在构筑物中对悬浮物进行高效的去除,使水体温度得到大幅降低。该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且工艺可靠,出水水质好。 本设计经过详细论证工艺,对工艺过程的设备和构筑物进行了参数选择、设计计算和选型。进行了平面布置、高程布置等方面的设计,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循环冷却水继续使用。 关键词:污水处理,浓缩池,混凝沉淀

The Process Design Of Steelmaking Converter Dedust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Abstract In this design,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coagulation deposition to handle dedusting wastewater.Mainly processing structures are Coarse particle settling basin,Concentrated tank, cooling tower, etc。The system can be efficient removal of suspended solids in the structure, make the water temperature reduced greatly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has high efficiency, energy saving, and reliable technology, good effluent water quality Through detailed demonstration of our design process, process equipment, and design of structure parameter selection, calculation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783420.html,yout, vertical layout and other aspects of design,After treatment,sewage may continue to use as cooling water Key words: sewage disposal, thickener,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完整版)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及原理与维修课程标准、基本信息 、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发动机总体构造,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基础知识,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曲柄连杆机构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配气机构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汽油机燃油喷射装置,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进排气系统,新型柴油机,润滑系,冷却系,发动机总成装配及竣工验收,发动机的检测与诊断等。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中级汽车维修工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的部件及作用。 (2)熟悉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的主要部件构造及工作原理。 (3)基本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的主要部件的拆装、调试和修理技能。 (4)基本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系统故障排除的工艺过程及操作技能。 (二)能力目标 学习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维护与修理的有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维护与修理的技能,重点掌握: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润滑系、冷却系、传统点火系统、起动系统等的构造和检修。 (三)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专业科学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质,积累丰富制作经验,积累汽车发动机维修功 底,使他们在汽车行业中做合格的人才

四、课程内容、目标及课时安排

五、教学资源与其它 六、教学方法建议 1.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注重引导和启发, 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中灵活运用项目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以及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评价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60%阶段评价40% 过程评价:学生出勤;作业;课堂纪律; 阶段评价:期末笔试

保健调理师报考

保健调理师是国内服务行业发展的大方向,而我国此专业人才稀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相反的健康状况日益被削弱,健康问题成为世界问题,保健类专业热度极大提高。中国的保健调理师以养生保健、防病益寿为主。保健调理能够未病先防,对于亚健康疾患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21世纪全球崇尚的自然疗法。下面芜湖医药卫生学校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简介

一、专业名称 中医康复保健(101700) 二、入学条件 初、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学制 三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级医疗机构、养生保健企业、美容企业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中医康复保健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能熟练地运用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中医康复理疗、保健按摩、足部按摩、中医刮痧、药膳制作和中医美容等知识和技能,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治疗技术、保健按摩、足部保健、中医刮痧、中医养生指导和中医美容等工作。 五、对应职业岗位: 六、职业能力及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 2. 具有遵纪守法和医疗安全卫生的意识。 3. 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4. 具有较强生物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英语会话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 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2. 具有必要的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 3. 具有必要的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一般理论知识。 4. 掌握中医康复保健知识和技能,能进行中医康复保健服务,中医养生指导服务,能解决服务对象的相关问题。 5. 能依据康复治疗方案使用康复治疗器械、仪器及设备,设置康复环境并进行管理;或依据美容方案使用美容器械、仪器及设备并进行管理。推拿按摩方向:

中医康复综合技能训练大纲

《中医康复综合技能训练》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256学时。理论20学时,实践236学时 学分:16学分 开课对象: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保健康复方向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程 一、说明 本大纲根据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保健康复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社会体育专业保健康复方向专业的任意选修课程,是主项提高课程。课程旨在通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时进行中医康复技能的提高训练,使学生能够从较高层面掌握临床常用的中医康复技术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更能适应当前该专业的社会需求,服务社会。(二)教学目的 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的思想,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中医丰富的养生保健方法,学会从整体上调动被服务对象的抗病能力,体现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先进性,同时学会用中医的个性化、针对性的技能为一些疑难病症和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提供康复保健服务。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见表二、表三)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提高中医康复的基本技能技巧。掌握包括全身经络调理、足部全息调理、中药熏蒸、药浴、针灸、刮痧、拔罐、红外微波激光、颈牵、腰牵、理疗等中医康复综合技能。 (四)教学时数分配(见表一) 表一总学时分配表

表二讲课内容及时数分配表 表三实验实践内容及课时安排表

(五)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实践教学与见习、讲授与观摩、多媒体演示与录像 二、正文 理论部分 第一章针灸选穴原则 考核要求:掌握常用针灸选穴原则。熟练运用各选穴原则选取穴位用于疾病治疗。 教学要点: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对症选穴 第二章针灸配穴方法 考核要求:掌握配穴的常用几种方法。熟练运用配穴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全面考虑选择针灸处方。 教学要点: 1.远近配穴法 2.表里配穴法 3.前后配穴法 4.上下配穴法 5. 左右配穴法 第三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考核要求:熟悉各特定学的特点。掌握特定穴的临床运用。 1.五输穴的运用 2.原、络穴的运用 3.俞、募穴的运用 4.郄穴的运用

最新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必读资料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工作规程 一、目的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师授课、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评估和检查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为确保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及实施规范有序,保证人才培养达到质量标准,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院所设置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用、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实施及更改。 三、责任分工及工作程序 1.各系负责分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没有适用的,由教研室组织制订,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系(部)主任同意后汇编成册,报教务处。 2.基础教学系及所属教研室:负责学院各专业的基础课、“两课”、健康教育、艺术鉴赏等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定和编写工作。 3.体育工作部负责体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写。 4.教务处报学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主管院长批准执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5.系、部、教研室应对任课教师执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妥善处理,并报教务处。 6.教务处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各系、教研室、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7.主管副院长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决定奖惩。 四、工作要求 1.各专业各课程都必须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大纲(课程标

准)。凡已通过教学改革,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序化的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应制定相应课程标准;一般专业或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后附考核方案)。 2.教学大纲编制和下达的时间 各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批准后,即组织教研室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下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应在二个月内编制出下一个学期应开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务处应于每学期放假一个月前将审查批准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下达到各系部;教务员应在放假前一个月内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各系、任课教师。 3.教学大纲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和更改。 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本程序的要求组织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交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报系部主任批准; 系部报经教务处审核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上交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才能执行; 经主管副院长批准执行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由教务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各系、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后应及时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任课教师; 对已经审批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方面有较大变动,须由任课教师提出变动意见,教研室研究,并报系、教务处审查,经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执行。 五、附件 1.《教学大纲编制要求》 2.《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3.《考核方案制定要求》

中医康复调理师课程大纲完整版本

中医康复调理培训大纲 职业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按摩、灸疗、刮痧、拔罐、砭石、耳穴疗法、运动疗法及各种物理疗法(电疗、光疗、磁疗、蜡疗、水疗)等康复手段,从事中医康复调理的人员。 培训内容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一章职业道德学习要求:1、学员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 2、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3、掌握中医康复调理师职业守则的内容 第二章服务礼仪学习要求:1、中医康复调理师工作前的准备 2、怎样接待顾客 3、中医康复调理师的礼仪要求 4、中医康复调理师康复后服务 第三章正常人体解剖学: 学习要求:1、掌握运动系统骨、骨连接和骨骼肌概念、形态、特性。 2、掌握人体肌学的基本常识,主要肌肉的分布作用与起止 点 3、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消化腺的形态位置及功能。 4、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 肺、胸膜、纵膈的分布和作用特点。 5、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形 态位置和功能。 6、生殖体统的分类;男性生殖系统的分类及(内生殖器、 外生殖器)组成。女性生殖器的分类及(内生殖器、 外生殖器)组成。 7、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 心血管系统1)心的位置、形态、功能 2)血管肺循环的血管、体循环的动脉、体 循环的静脉的循行分布 8、淋巴系统的组成和一般功能;脾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 能 9、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器官(甲状腺、甲状旁腺、 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胸腺)的分布与作用 10、感觉器:视器、前庭蜗器的的组成、分布、作用。 11、神经系统的区分、组成和功能活动、神经系统的常用术 语 1)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2)31对脊神经的分类及其分布 3)重点掌握脑的分类和12对脑神经的作用; 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 学习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课程设计模板

《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黑体,三号,居中,段前段后0,1.5倍行距) (课程基本信息:黑体,五号,左对齐,段前段后0,1.5倍行距) 课程名称:生产实习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分:2 学时:40 (其中:理论学时: 0 实践学时:40 ) 课程性质:必修 先修课程: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版本:2016.0 一、课程简介(一级标题:黑体,五号,首行缩进2个汉字,段前段后0,1.5倍行距)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具体目标(二级标题:黑体,五号,首行缩进2个汉字,段前段后0,1.5倍行距) 1.(三级及以下标题:宋体,五号,首行缩进2个汉字,段前段后0,1.5倍行距)(正文:宋体,五号,首行缩进2个汉字,段前段后0,1.5倍行距) 2. …… 说明:1. 课程目标是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将相应指标点结合本课程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描述; 2.除了本课程强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之外,也可适当增加本课程能够(弱)支撑的指标点对应的课程目标,尤其是强支撑指标点较少的课程应适当增加,并在表1的“达成度”栏备注“弱支撑”。弱支撑的课程目标在教学大纲第五部分“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中可以不体现。 (二)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 说明:需描述出本课程支撑所属专业“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和达成度,参考表格如表1

所示。 表1 本课程对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支撑(样表)(表头:黑体,五号,居中,段前段后0,1.5倍行距) (表体:宋体,五号,左对齐,段前段后0,单倍行距)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实习教学 (说明:实践类课程描述实践教学内容。) 1. 单元1: XXXXX (1)教学目标 (说明:描述该单元教学目标,明确该单元支撑的课程目标。) (2)教学内容及要求 (说明:描述该单元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2. 单元2: XXXXX (二)其他要求(可选) 四、教学安排与方法 (一)教学方法 (说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设计等提出的其他要求。) 表2 课程目标与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螃黎明职业大学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蒈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要求。 芄一、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螄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芁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膇1. 系统性原则。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莄2. 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及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膅3. 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要符合企业、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对接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羂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芀1.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 莄2. 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莁3.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办法。 蒀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 羈1. 专题调研。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等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 蒄2. 编写初稿。在研读教学文件资料和进行本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基础上,构建课程结构框架,把职业分析和教学任务分析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内容,编写课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本科培养方案及各专业课程安排

车辆工程类培养方案 一、年限 1年 二、车辆工程类所含专业 车辆工程(汽车)、车辆工程(轨道交通) 三、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必/选试/查学分周学时第1学年第1学期 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必试 4 4 体育(一)公共基础课必查 1 2 形势与政策1 公共基础课必查0.5 1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公共基础课必试 3 2 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基础课必查 2.5 2 高等数学B(上)公共基础课必试 5 5 物理实验(上)公共基础课必查 1 2 机械制图(一)上公共基础课必试 4 4 第1学年第2学期 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必试 4 4 体育(二)公共基础课必查 1 2 形势与政策2 公共基础课必查0.5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共基础课必试 2 2 军事理论公共基础课必查 1 1 C/C++程序设计公共基础课必查 2.5 2 高等数学B(下) 公共基础课必试 5 5 普通物理B(上) 公共基础课必试 3 3 物理实验(下)公共基础课必查0.5 1 机械制图(一)下公共基础课必查 3 3 金工实习实践必查 6 6周军训实践必查 2 3周

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制 五年制本科。 二、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汽车工业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掌握车辆工程(汽车)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工程实践、一定的工程研究及创新能力,能具备从事车辆工程(汽车)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市场营销、物流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国家认证的创新性实践型卓越汽车预备工程师。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有关机械产品、设备的设计方法、经济分析、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学、电子学和营销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汽车、发动机和汽车电子的研究、设计、制造及汽车营销和物流、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汽车实验学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教学计划参照了德国理工科大学培养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汽车营销和物流、车身与空气动力学及汽车实验学方面的学位工程师的教学计划,加强了素质与能力拓展及实践创新等培养环节。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双外语(英语、德语或法语)能力;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 力; 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 术、计算机技术、热力学、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市场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 4.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计算、试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5.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面向未来意识; 8.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工程实践、一定的工程研究及创新能力。 五、主干学科 力学、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营销与物流。 六、专业主要课程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试验技术、汽车系统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内燃机试验技术、传热学、燃烧学、信号与系统、汽车电子学、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汽车网络技术、车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汽车产品管理与营销、管理学概论、汽车市场预测与决策、汽车后市场、汽车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汽车物流系统规划、汽车车身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基础、车身工艺学、工程信号分析处理、汽车试验传感器技术。 七、主要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模板

__________ 大学课程设计 年月日

___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 题目 专业姓名学号 主要内容: 选取一种方法设计音乐彩灯控制器,要求该音乐彩灯控制器电路由三路不同控制方法的彩灯所组成,采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作课题实验。 基本要求: (1)第一路为音乐节奏控制彩灯,按音乐节拍变换彩灯花样。 (2)第二路按音量的强弱(信号幅度大小)控制彩灯。强音时,灯的亮度加大,且灯被点亮的数目增多。 (3)第三路按音量高低(信号频率高低)控制彩灯。低音时,某一部分灯点亮;高音时,另一部分灯电亮。 参考资料: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刘润华,刘立山.模拟电子技术[J].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3]苏成富.彩灯控制器[J].北京:电机电器技术,2000,(01). [4]祝富林.音乐彩灯电路CS9482[J].北京:电子世界,1995,(12). [5]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完成期限2014.6.30至2014.7.6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年月日

目录 1设计要求 (1) 2方案设计 (1) 2.1设计思路 (1) 2.2总体方案方框图 (1) 2.3基本原理 (2) 3总体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2) 3.1简单声控音乐彩灯控制器 (2) 3.2音乐彩灯控制器 (3) 4单元电路的设计 (3) 4.1整流电路的设计 (3) 4.2滤波电路的设计 (4) 4.3高通滤波器 (5) 4.4低通滤波器 (5) 4.5元件参数的计算及选择 (6) 5总电路图 (7) 6总结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核心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性意见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指导意见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体现了该门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推进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做好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按照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要求,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在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培养适应医药卫生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课程标准要严格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准确定位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使课程教学始终服务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是要借助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一战略契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调查研究,充分吸收课程在社会应用及教学改革中的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有一定前瞻性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课程标准,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医、药、护、技、管等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把工作任务、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标准等融入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来,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4.科学性原则。课程标准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既要有适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