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分析

土壤污染分析
土壤污染分析

重大自然灾害下应急管理问题

摘要

针对问题1,我们建立了传统的)1,1(

GM灰色预测模型,这种模型对于稳定序列的中长期预测效果比较好。并且我们利用此模型对陕西省重大干旱发生年份进行预测,得到陕西省可能发生重大干旱的年份是2001、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5、2017、2020。拟合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预测陕西省重大干旱年的发生精度比较高,从而有利于我们对该模型进行推广。

针对问题2各种各样的抢险救灾行动中,应急物资的合理分配在降低灾害的影响方面体现出重要作用。针对问题(2),我们首先确立了通过合理优化物资分配使其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的影响为根本分配原则,接着对不同物资给定了适当的权重并确定了不同灾区受灾程度的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用救灾效果表示整个救灾过程使灾情降低的程度。最后我们以汶川地震为例,并用量化后的模型求出最优解。

关键词:)1,1(

GM预测模型拟合应急物资最优解

一问题重述

1.1 问题的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累见不鲜。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干旱、洪涝、地震、风雹、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和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特别是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和大范围雪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灾难警醒中国,面对沉重的历史和惨痛的现实,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需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更多的忧患意识

1.2 问题的提出

本文要求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问题(1):阅读上述材料,选择适当角度,通过一定的数据,建立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预测模型,并说明其精度;

问题(2):通过随机模拟取得一定数据后,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下应急物资调配模型,并说明其应用范围;

问题(3):依据你查到的有关数据,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下应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你的观点。

二模型假设

1、假设应急物资的流动有明确的方向性,提出应避免物资回流与倒流;

2、假设在问题(1)中的自然灾害预测时,我们只研究洪涝灾害;

3、假设各类物资运输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4、假设重大灾害发生时政府立即采取行动;

5、假设所有物资到达应急地点后才能开始应急活动的应急系统;

6、假设运输过程中没有意外发生,即运输时间比较准确;

7、假设应急物资储备量丰富,不需要进行紧急生产和补给;

三符号约定

ij t :表示i P 灾区点缺少物资j M 的量; i J :表示灾区点i P 的受灾程度;

j π()10≤≤j π:表示给物资j M 合理的权重;

四 问题分析

4.1 问题(1)的分析

在问题(1)中要求我们选择适当的角度,通过一定的数据,建立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预测模型。考虑到自从2006年以来]1[,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主要体现在洪涝灾害上,并且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对洪涝灾害的准确预测是降低我国灾害损失的关键步骤。

鉴于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该省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种类多危害大。在诸多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以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因此我们根据以往陕西省发生重大旱灾的年份,利用)1,1(GM 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陕西省可能发生重大旱灾的年份进行预测,并对其进行了灵敏度和精度分析。结果显示其预测值与真实值具有相当高的吻合度,从而说明了我们所建立模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2 问题(2)的分析

问题(2)中要求我们建立重大自然灾害下应急物资的调配模型,并说明其应用范围。近些年来,我国遭遇了各种自然灾害,如海啸、地震、雪灾、洪涝灾害等。这些灾害给区域内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为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应急物流物资分配策略研究也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的研究立足于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应急物资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对各救灾物资需求点进行物资的最优分配,同时使得分配策略的效用最大(即灾区损失最小)。总体研究思路是:灾情发生后,以救灾物资需求量的进行预测,然后根据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对灾区的等级进行划分。并根据实际救灾物资的储备量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我们以汶川地震作为实例,并利用非线性规划模型进行计算,使得各救灾物资能够在各个受灾点得到很好的分配,从而说明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 问题(1)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据模型假设1可知,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针对我国自然灾害的预测,我们研究的重点放在洪涝灾害上。针对本问题的研究,我们主要采用)1,1(GM 预测模型对陕西省大旱年发生年份进行预测。

旱涝等级标准是研究旱涝程度的重要依据,于是根据相关文献]1[,我们得到了陕西省旱涝等级标准(见表1),以及从1951年到2000年陕西省旱涝等级状况(见表2)。

表1 旱涝等级标准

旱涝类型 等级 Z 值

重旱 7 Z 093.1-≤

大旱 6 <-093.1Z 6187.0-≤ 偏旱 5 <-6087.0Z 2814.0-≤ 正常 4 <-2814.0Z 4830.0≤ 偏涝 3 <-4830.0Z 6408.0≤ 大涝 2 <-6408.0Z 0930.1≤ 重涝 1 Z 0930.1>

表2 陕西省旱涝等级序列表

年份 等级 年份 等级 年份 等级 年份 等级 年份 等级

1951 5 1961 4 1971 5 1981 1 1991 6 1952 3 1962 5 1972 6 1982 3 1992 5 1953 5 1963 1 1973 3 1983 1 1993 6 1954 3 1964 1 1974 5 1984 1 1994 6 1955 4 1965 6 1975 3 1985 4 1995 7 1956 1 1966 6 1976 6 1986 7 1996 4 1957 5 1967 2 1977 6 1987 3 1997 7 1958 1 1968 3 1978 4 1988 3 1998 3 1959 7 1969 4 1979 4 1989 4 1999 7 1960

4 1970 4 1980 4 1990 4 2000 4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陕西省的重旱、大旱年发生在1959、1965、1966、1972、

1976、1977、1986、1991、1993、1994、1995、1997、1999.

于是我们以1959年作为第一年,那么干旱造成重大灾害的年份有

()1999

199719951994199319911986197719761972196619651959)0(=X

与其对应的灾变年份序列号为

()

)13(),12(,),5(),4(),3(),2(),1()0()0()0()0()0()0()00x x x x x x x x ()(=

对上述序列作准光滑性检验,除去前6项,得到新的)0(x 序列为

()

)7(),6(),5(),4(),3(),2(),1()0()0()0()0()0()0()00x x x x x x x x ()(=

=()41393736353328

该数列的级比为:)

()

1()()

0()0(k x k x k -=λ (k =2,3,4,5,6,7) 代入数据得:=)(k λ()9512.09487.09730.09722.09429.08485.0

故]9730.0,8485

.0[)(∈k λ,而可容覆盖[]2840.1,7788.0,41

41=??

?

???=-e e Y ,显然)(1k λ都落在可容覆盖X 内,则数列)0(x 可以作为模型GM(1,1)和进行数据灰色

预测。

做一次累加(AGO )生成数列:

()

)7(),6(),5(),4(),3(),2(),1()1()1()1()1()1()1()1()1(x x x x x x x x = =()249208169132966128,

其中:∑==k

i i x k x 1)1()

1()()( (k =1,2,3,4,5,6,7)。

定义)1(x 的灰导数为)1()()()()1()1()0(--==k x k x k x k d .

求均值(mean )数列)1(5.0)(5.0)()1()1()1(-+=k x k x k z (k =2,3,4,5,6,7),即

()

)7(),6(),5(),4(),3(),2()1()1()1()1()1()1()1(z z z z z z z =

=()50.22850.18850.15000.11450.7850.44 于是建立灰微分方程为:

b k az k x =+)()()1()0( (k =2,3,4,5,6,7) (1) 相应的白化微分方程为:

b t ax dt

dx =+)()1()

1( (2)

记u =T b a ),(,Y 1=()

T

x x x x x x )7(),6(),5(),4(),3(),2()0()0()0()0()0()0(,

B=????????????????????------1)

7(1)6(1)5(1)

4(1)3(1)2()1()1()

1()1()

1()1(z z z z z z =?????????

?

?

????

???

??------150.288150.188150.150100.114150.78150

.44, 则由最小二乘法可得到:

u ?=T b a )?,?(=(B T B )1-B T Y 1

. 通过运行MATLAB 源程序(见附录程序1),解得其辨识参数为:

0412.0-=a ,3025.31=b 。

由方程(2)解得a b e a b x k x ak +??? ??

-=+-)1()1()0()1( (k =1,2,3,4,5,6),将

0412.0-=a ,3025.31=b 带入该式则得(3)式:

a b e a b x k x ak +??? ??

-=+-)1()1()0()1(=787.7694-k e 0412.0759.7694 (3)

令k =1,2,3,4,5,6,由(3)可算得)1(?x

,其中取)1(?)1(x =)1(?)0(x =)1()0(x =28,由 )1(?)(?)(?)1()1()0(--=k x k x k x ,(k =2,3,4,5,6,7) (4) 可得)0(x 的预测值:

()

)7(?),6(?),5(?),4(?),3(?),2(?),1(??)0()0()0()0()0()0()0()0(x x x x x x x x

= =()73.4008.3950.3799.3553.3414.3300.28

为了对我们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于是我们将这些重旱和大旱年的真实值与我们利用)1,1(GM 模型得到的预测值进行对比,并分别计算其残差、相对误差以及级比偏差,具体见表3,图1

图1 陕西省重大干旱年真实值与预测值对比图

由表3中的灵敏度分析,我们发现残差、相对误差以及级比偏差均在所要求的范围内,故可知本模型在该问题的预测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通过图1,我们发现采用本模型进行预测,其精度比较高。

鉴于)1,1(GM 预测模型在处理该问题的适用性,于是我们利用本模型对陕西省从2001年到2020年可能发生的重大干旱年进行预测,结果如下:

,52)13(,50)12(,48)11(,46)10(,44)9(,43)8()0()0()0()0()0()0(======x x x x x x 61)17(,59)16(,57)15(,54)14()0()0()0()0(====x x x x

于是我们得到陕西省在2001、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5、2017、2020年有可能发生重大干旱。 5.2 问题(2)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本问题侧重于研究救灾物资的分配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如下非线性规划模型,为满足灾区群众的基本生存物资需求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5.2.1 模型的建立

为了描述灾情即各个灾区点缺少各种物资的量,我们建立了M N ?型矩阵A

?

?

???

???????=NM N M t t t t t t A 1

21

112

11

其中ij t 表示i P 灾区点缺少物资j M 的量。A 中的数据通过物资分配者对灾情

进行调查得到,均为非负常数。其中A 的行向量表示i a 灾区对i P 中不同物资的需求量。A 的列向量表示j b 整个灾区对物资j M 的需求量情况。

(ⅰ)物资权重的确定

由于不同物资在不同灾区点的正常生活中的作用不同,相同量的不同物资在减轻灾害的效用上不同。为表征物资的这一特性,我们首先将物资分为四大类,并为其评定了优先级。见表4

根据物资j M 所属大类及其优先级,按优先级与权重正相关的原则,给物资j M 合理的权重j π()10≤≤j π。 (ⅱ)受灾程度的确定

为表征不同灾区受灾严重程度大小的不同,引入函数i J 表示灾区点i P 的受灾程度]2[。受灾程度取决于短缺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受灾程度也于供给物资的总量有关,当物资充足时,受灾程度就相对的较小。

假设某一时刻灾区点i P 的各物资的量为iN i i X X X 21,,我们定义这一时刻

i J 为:

()∑=-=M

j ij ij j i x t J 1

λ,???

??=j j j S πλ

(ⅲ)目标函数的确定

设物资j M 的第k 各单位量分配给灾区点i P 之后产生的救灾效果jk i y ,为:

()1,,-?=k J y i j k j i λ

当物资j M 分配给该灾区点i P 的数量为1i X 时,物资j M 在灾民i P 上产生的

救灾效果之和为:

∑==ij

x k k j i j i y y 1

,,,

物资j M 全部分完后在所有灾民中产生的救灾效果之和为:

()k J y y y i N

i x k j N

i x k k j i N i j i j ij

ij

?===∑∑∑∑∑=====11

11

,,1

所有物资分配完后,得到最终救灾效果,即目标函数为:

()1111

-?=∑∑∑===k J y i M

j N

i x k j ij

λ

(ⅳ)模型的求解

根据不同种物资的优先级,对物资进行排序。考虑到实际救灾中心必须优先对关键性物资进行分配,我们按物资的优先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之后再逐一对每种物资先后顺序为M k M M M M ,,21 。按排序后的物资M k M M M M ,,21 的顺序对每一种进行分配,假设已分配了1-j 种,现给出第1-j 种物资的分配方法]3[:

设前1-j 种物资分配情况矩阵为B ':

?????????

??????

?????=---00000000

'

1

,'1

'

1,2'21'1

,1'

11'

j N N j j x x x x x x B 用A '表示此时各类灾民物资短缺情况,则有:

???

???

?

?

???

??

??

?----=-=+--

'21211,1,1'1

,11,1'

2112'

1111'

'x t t t x t x t x t B A A j j j j

对j M 的分配方案为[]'

=Nj j j j x x x d 21,,即灾区点i P 分到物资j M 的数量

为it X .

未分j M 时,各个灾区点i P 的受灾程度为:

()()j j i j j i k M

j k k

i k j k k i k i i t a t t

x t J λλλλ,,1

,1

1

,,0+=++

-=∑∑+=-=

()?

??

? ??+-=∑∑-=+=111,,,j k M j k k k i k j i k i t x t a λλ 当i P 灾区点得到1个单位物资j M 时,产生的效果为:

()()ij j j j ij j j i j i t a t a J y 21,,0πππππ+=+=?=

此时,由于i P 得到一个单位j M ,j J 发生变化:i P 再得到一个单位j M 时,

产生救灾效果为:

()()()[]

(

)11122,,-+=-+=?=ij j j j ij j j i j i t a t a J y πππππ 以此类推,得到第it X 个单位j M 时,产生的效果为:

()12,,+-+=ij ij j j x j i x t a y ij ππ

综上,当i P 分到j M 的数量为it X 时,产生的救灾效果之和为:

()[]()

()2112

221

21

,,,+-++=-++==∑∑==ij ij j j ij j j ij x k ij j j x k k j i j i x x t a x k t a y y ij

ij

λλλλππ

所以最终得到:

∑==N

i j i j y y 1,

即当只针对j M 进行分配时,目标函数为:

∑==N

i ij i y y 1max max

约束条件

∑=≤N

i j ij

S x

1

在分配物资j M 时,目标函数为j i j j x x x ,,2,1, 的N 元二次函数,约束条

件为∑=≤N

i j ij S x 1

。此时可直接利用MATLAB 程序求出最优解。

引入变量λ,对方程

(

)

()02/11222

1=??

?

??-++-++∑∑==N i j ij ij ij j

j

ij j j N

i ij S x x x t a x λλλλλ 两边分别对j i j j x x x ,,2,1, λ进行求导,得到1+i 个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由该方程组得到可疑点,将可疑点带回到目标函数。取其中使函数值最大的一组解即为最优解。

由于非离散的最优解问题处理起来过于困难,我们在此将其近似为连续函数的最优解问题,但这使求解出的结果可能不为整数。我们对求解出的结果按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调整之后得到了最终分配方案。

5.2.2实例解析

我们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该地区受灾面积较广,有12个受灾点,并且每个受灾点都有人员伤亡、被困、以及房屋、道路等不同程度的损坏,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地震发生后灾区救援中心紧急对该灾区的各受灾点的受灾程度情况以及各受灾点对主要应急资源的需求量进行了统计,并且救援中心只有有限量的应急资源。表5是对4类救灾物资的需求统计表,并且给出了每类救灾物资的最大限度供给量。

表4 各种救灾物质需求总量及可供给量明细表明

灾区点矿泉水(万箱)方便食品(万箱)帐篷(万顶)防疫药品(万t)

A 1.16 1.45 0.93 0.19

B 1.05 1.12 0.67 0.15

C 0.44 0.55 0.31 0.07

D 0.15 0.19 0.39 0.03

E 0.08 0.10 0.06 0.01

F 0.20 0.25 0.02 0.03

G 0.72 0.90 0.55 0.12

H 0.06 0.07 0.02 0.01

I 0.52 0.65 0.82 0.09

J 0.11 0.13 0.08 0.02

K 0.27 0.34 0.45 0.05

L 0.16 0.20 0.26 0.03

需求总计 4.92 5.95 4.56 0.80

实际可得 4.00 4.60 3.80 0.50

根据我们所建立模型用LINGO(见附录2)程序进行运算,得到各个受灾点对各类受灾物资的分配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各种救灾物质分配明细表

灾区点矿泉水(万箱)方便食品(万箱)帐篷(万顶)防疫药品(万t)

A 1.0524 1.1884 0.8137 0.1243

B 0.7694 0.6457 0.6165 0.0402

C 0.3127 0.5440 0.1953 0.0619

D 0.0657 0.1345 0.2278 0.0114

E 0.0625 0.0933 0.0485 0.0080

F 0.1888 0.1496 0.0180 0.0157

G 0.6658 0.6562 0.5011 0.0931

H 0.0467 0.0663 0.0167 0.0054

I 0.5200 0.6411 0.6386 0.0848

J 0.0887 0.0666 0.0735 0.0033

K 0.1184 0.3396 0.3955 0.0352

L 0.1089 0.0747 0.2546 0.0167

总计 4 4.6 3.8 0.5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各应急救援物资的总分配量正好与救援中心能够提供的最大量相等,并且每个受灾点所分配的每项应急物资的量

x都不超过其预计

ij

需求量

X,说明其满足算例中的限制条件。各受灾点所分配物资的数量多少与ij

各受灾点的受灾度打下排序一致,因此所得的结果比较合理。

5.3 问题(3)的求解

5.3.1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下应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问题(1)和问题(2)的求解,我们总结出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下应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如下:

(1)应急物流是自然灾害发生后必要的处理环节,尤其是灾难性危机突发事件,其突出特点有:意外性、破坏性和紧迫性。这使得它对应急物流的要求更高。因为灾难性危机事件的潜在危害极大,尤其是像地震这类灾害发生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二次灾害,所以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否则事件的影响和造成的损失就可能会有夸大的趋势。

(2)自然灾害的应对必须最终落实在资源的使用方面,在资源管理中需要考虑多种需求问题,如仓库的布局、资源的有效调度等。可见在自然灾害的应对过程中,为了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受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应急物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3.2 对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的一些观点和建议]4[

一、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各级政府快速决策机制效率低

首先是民众应对冰雪灾害思想准备不足,防灾减灾知识缺乏。其次是预警机制差,对城市雪灾的风险评估不足。再次对复合型突发事件手足无措。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或者是部门的各类应急预案,都只针对特定突发事件,而“复合性突发事件”很容易扩大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这是事先预料不到的。

(二)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我国预警机制缺失的主要表现是: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没有建立起开放、灵敏、准确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是持续的危机征兆的信息,不能迅速进行分析和整理,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不能及时向群众发布危机警告。如果各省市,建立有预警机制,建立统一的紧急情况预警系统,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预警信息,就能够赢得宝贵的预防时间,大部分的损失完全可以避免。

(三)应急预案建设缺位

应急预案,即事前经过反复论证制定的对付危机的措施和办法。我国目前共有一个国家总体应急预案,18个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包括五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九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四件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57个国务院各部门应急预案;31个地方政府

应急预案,共计107个应急预案。然而,据我们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专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情况统计,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有12个省级政府备有专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9个省级政府都没有建立专门的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的内容包含在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或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

(四)缺乏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制度系统不断发生变迁,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着重新分配,导致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出现。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千变万化,没有一个高效的、统一的应急指挥中枢系统和强大的、多元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很难战胜突如其来的危机。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常设公共危机应急机构,全国性的公共危机应急系统也尚未形成。2008年,当冰雪灾害危机发生后,各省市才匆忙组建临时的救灾指挥部,这种指挥部不能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造成对冰雪灾害毫无认知、毫无研究、毫无准备、毫无防范,没有起到避免危机造成重大损失的作用。有的省市应急管理由应急办管,但各级政府下属的专门应急办公室只是一种协调性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职能。因此,当务之急是组建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有了这种常设机构,危机爆发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就有了主管机关,危机爆发时,就有了统一的、富有经验的指挥、协调机构,危机后就有了总结经验教训的责任机关。危机管理中的被动局面才能彻底扭转。

(五)灾害应急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和实施了《防洪法》、《消防法》、《防震减灾法》、《气象法》、《军队抢险救灾条例》等与灾害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30余部,在规范灾害管理活动和调整救灾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应对日趋复杂的灾害危机管理中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缺少灾害应急管理基本法律的设置,如“救灾基本法”;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较多。部门和地方各自立法,导致应急法律体系内部大量冲突;许多法律法规的管理色彩较浓,可操作性不强;中央立法以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居多,基本上属于“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范畴,法律效力等级偏低;有关救灾法规对政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一些必要的行政程序缺乏,很容易为政府随意扩大或不作为行政紧急权力留下法律上的漏洞;对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而无法获得法律上的有效救济。如果不提高法制化程度,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难以规范运作,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凸显出自己的独特功能。

二、对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增强公共危机意识

要防止危机发生,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公共危机意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论断。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行政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保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树立危机意识和风险观念。树立危机和风险意识应当贯彻到政府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中去,使其成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一个行动坐标,从过去重视已发生灾害的应对,向预防、处置和善后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培养各级

政府的危机意识,提高风险意识。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危机的各种知识,对可能面临某种危机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演练和培训,让广大群众学会与各种灾害共存,学会危机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危机防范资源,为应付突发危机事件提供服务。

(二)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作用在于实时监测潜在的危机,对即将发生危机和已经发生的危机提出警报和提供相关信息。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政府快速、有效地回应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关键性作用。针对经常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政府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应的预警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灵活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科学设定有关灾害的风险级别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针对各种危机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监测预测系统,收集分析各种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加强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加快危机预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不断提高危机预警能力。(三)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专项预案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加快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尽快形成我国气象灾害管理的预案体系,并以法定形式把各级政府的灾害研究预案加以确认,真正把灾害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根据灾害的特点,划分不同灾害级别,建立以灾害预警信号等级为启动应急的标准,制定相应配套的预案和专项预案,使之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体系。要使应急预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做到:认真研究有关应急管理的先进理论,反复、深入地开展实证调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经过充分酝酿,制定出应急预案的草案;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改;为应急预案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践中反复修改、不断完善。

(四)加速灾害监测现代化建设

监测是预警、应急的基础,加强公共危机监测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手段。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及相关灾害是可以预报的,这就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提供了技术基础。各个地区、单位、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监测本地区公共危机的预测预警网络,形成上下结合、分工协作、效能统一的公共危机监测体系。目前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我国预报的时效还比较短,一般为几个小时。发达国家由于强对流天气监测系统的建设比较完善,时间也长,对强对流天气跟踪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较强,预报提前的时效明显高于我国。因此,需加快更新改造大气探测设备,提高监测密度,继续推进气象卫星探测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建设,加快发展特种观测业务,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在交通枢纽、重要高速公路等关键地区增加路面温度、积雪厚度等要素的观测以及路面结冰的监测,在南方冰冻天气易发地区增加电线积冰观测。发展定时、定点、定量,全程滚动修正的精细提前预报,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准确的监测和预警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空间卫星技术、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监测与预报水平将不断提升。

(五)建立危机决策和应急管理常设机构

随着危机事件的综合性和超地域属性日趋明显,应急管理中的处理事务涉及交通、通讯、消防、信息、医疗卫生救援到军事、能源等部门,几乎涵盖了所

有的政府部门。国外许多国家都有危机决策和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在州、市、县设立了应急管理中心,担负着应对各种事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与灾害的重任。常设机构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经验较多,便于协调管理。我国应组建常设性的应急管理机构,在国务院和省、市、县应设立以最高行政首长或分管行政首长为首的危机决策指挥中心并建立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这些机构平时总结应急管理经验教训,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制定和实施预防危机发生的各种措施。一旦危机爆发,这些机构立即成为应对危机的一元化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各种应急管理机构。在应急管理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实行资源共享。同时,还必须建立政府与社会应对危机的合作机制。在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不能有应急管理的“脱节”和“盲区”。

(六)加强突发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制建设

法律手段是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时的有力武器。规范应急管理法律和法规,就是把政府行为和公民的权利义务,用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制约,依法建立起一套在紧急状态下一切主体责权利高度分明的责任体系,确保政府应急机构依据宪法、法律授予的职权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启动适用于该危机状态的治理规则。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灾害危机的法律和法规,但从总体上看尚不完整。为了使政府灾害管理法治化,应加快灾害管理的立法,把灾害管理纳入到国家一般管理体制之中,把“非常态”的灾害事件纳入到“常态”的管理之中。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快《救灾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同时要加强对救灾立法工作的领导。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推进政府应急机制法制化进程,还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要依法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组织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法制原则,使危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实施应急管理的能力。

六模型的优缺点与改进方向

7.1 模型的优缺点

7.1.1 模型的优点

(1)本文通过对受灾点进行等级划分,并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来对各受灾点进行物资调配,从而解决了同时出现多个受灾点时资源需求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保证了对各个受灾点分配的公平和做到有限应急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2)模型灵活性强。

7.1.2 模型的缺点

(1)对于问题(1)中的GM(1,1)预测模型实际上是用指数曲线去拟合原始数据,并得到预测曲线,故适合于原始数据具有良好光滑性能的情况,而实际数据和指

数曲线存在一定的偏差。

7.1.3模型的改进方向

(ⅰ)模型一的改进

模型一采用的是传统的)1,1(

GM预测模型,由于这种模型对稳定序列的中

长期预测效果较好,对变化幅度较大的严重干旱年序列的中长期预测效果较差。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中心逼近式)1,1(

GM预测模型,这种模型对处理导数信息即背景值进行了改进,同时对累加序列开m次方,弱化了序列的变化幅度,使预测精度提高。

(ⅱ)模型二的改进

模型二中,我们通过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来对物资进行合理分配,虽然这种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只适合于对物资分配的准确求解,当设计到近似求解时,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针对应急物资的分配我们可以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参考文献

[1]刘吉夫.宏观震害预测方法在小尺度空间上的适应性研究[D].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2006

[2]陈香.福建省洪涝灾害经济损失趋势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2).

[3]张盼娟,陈晋,刘吉夫.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案研究;可操作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

[4]王姝,柴建设.基于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回归性分析的尾矿库事故预测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

附录1

clc,clear

syms a b;

c=[a b]';

A=[28 33 35 36 37 39 41];

B=cumsum(A);%?-ê?êy?Yà??ó

n=length(A);

for i=1:(n-1)

C(i)=(B(i)+B(i+1))/2;%éú3éà??ó???ó

end

%????′y?¨2?êyμ??μ

D=A;D(1)=[];

D=D';

E=[-C;ones(1,n-1)];

c=inv(E*E')*E*D;

c=c';

a=c(1);b=c(2);

%?¤2aoóD?êy?Y

F=[];F(1)=A(1);

for i=2:(n+10)

F(i)=(A(1)-b/a)/exp(a*(i-1))+b/a;

end

G=[];G(1)=A(1);

for i=2:(n+10)

G(i)=F(i)-F(i-1);%μ?μ??¤2a3?à′μ?êy?Y

end

t1=[1986 1991 1993 1994 1995 1997 1999];

t2=[1986 1991 1993 1994 1995 1997 1999];

G

plot(t1,A,'o',t2,G)%?-ê?êy?Yó??¤2aêy?Yμ?±è??附录2:

model:

sets:

i/1..18/:a;

j/1..4/:s,r,p;

link(i,j):x,y,t;

endsets

min=-@sum(link:y);

@for(link:y=x*(a*p+p*p*t+p*p)-p*p*x*(x+1)); @for(j:p*s=r);

@for(i:a=@sum(j:t*p)-@sum(j:x*p));

@for(link:@gin(x));

@for(j:@sum(i:x)<(s));

data:

s=160

8

320

6;

r=0.9

0.7

0.5

0.3;

t=10 1 20 1

11 1 25 0

7 1 18 0

8 0 26 1

9 1 20 1

10 1 20 0

12 0 16 1

8 0 29 1

9 1 22 1

12 0 18 0

14 1 30 1

12 1 16 1

9 1 22 0

18 0 25 0

8 1 18 0

10 1 24 1

15 0 16 1

8 0 25 0;

enddata

end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课程论文 摘要针对2014年4月环境环保部公布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撰写我国最严重的耕地污染中主要污染物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污染;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中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迫在眉睫的主要污染物为镉、砷、滴滴涕和多环芳烃[1]。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所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毒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它已成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2]。由于我国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在农田耕地中重金属污染物镉、镍、砷、有机污染物滴滴涕和多环芳烃超标最严重,对这些污染物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本文重点阐述针对这5种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土壤的活性有机胶体,比表面大、带电荷和代谢活动旺盛,在重金属污染物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微生物可以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固定、移动或转化,改变它们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可促进有毒、有害物质解毒或降低毒性,从而达到生物修复的目的[3]。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主要包括生物富集 (如生物积累、吸附作用)、生物转化(如生物氧化还原、甲基化与去甲基化以及重金属的溶解和有机络合配位降解)、生物固定(如与S2-的共沉淀)、生物滤除(如细菌的淋滤作用)等作用方式。 1.1镉污染 将具有重金属吸附能力的天然蛋白或人工合成肽展示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可以提高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Kuro da等[4]改造了微生物表面蛋白使得当酵母金属硫蛋白( YMT )串联体在酵母表面展示表达后,4 聚体对重金属吸附能力提高5.9 倍, 8 聚

土壤污染修复资料总结

土壤污染修复 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重金属元素;污水灌溉;酸沉降;固体废物;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5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 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容量) 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 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 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 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

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 b.土壤环境状况 c.不同植物种类 d.伴随离子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 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 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 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 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 ①土壤Eh: 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与水溶性Cd生成CdS沉淀,降低土壤溶液中水溶性镉的含量。当水稻田排水晒田(烤田)时,Eh 升高,非水溶性CdS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被氧化成单质硫,从而CdS的溶解度增加,可给态Cd2+浓度增加。 Eh升高会促使土壤可溶性Pb与高价Fe、Mn氧化物结合,降低Pb的可溶性迁移。 ②土壤ph 土壤酸度增大不仅可增加CdCO3的溶解度,也可增加CdS的溶解度,使水溶态的Cd含量增加。 对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也很大,一般随pH降低,土壤环境中可溶性铅的含量增加,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毒性增大。 随着pH值的升高和Eh值的下降,可显着提高土壤中砷的溶解性。因为pH值的升高,土壤胶体上正电荷减少,对砷的吸附量降低,可溶解性砷的含量增加。同时,随着Eh值的下降,砷酸还原为亚砷酸 锌的迁移性取决于土壤的pH值和Eh值 5.影响Cr对植物毒性的因素: (1)Cr的化学形态;(2)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土壤pH值;(5)植物种类。 6.防治土壤铜害的主要措施: ①向土壤大量施用绿肥或有机肥;②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 ③施用铁剂(如Fe-EDTA),或叶面喷施铁剂。 7.锌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在范围内,使锌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②使土壤呈还原态,形成ZnS沉淀;③施用磷肥 8.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原则拟定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对策。

最新整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整体分析

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整体分析 在考虑大气、水环境、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综合防治时,应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从总体上进行分析。 (1)大气降水对城市地面水的污染 我国酸雨污染比较严重,酸雨污染已开始北移,很多湖泊、水库、江河因受酸雨污染,水体p H值下降,直接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和水质质量,在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中,应考虑大气降雨对水质的影响。 (2)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对水体的污染 在一些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中,有很多技术客观上会产生水污染,如果在考虑方案时只强调大气污染物削减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水污染的后处理问题(这些污染物被吸收以后处理往往比较困难),就势必影响水质目标的实现。 (3)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在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中,经常采用露天堆存和掩埋等方法,这些方法为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整治目标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固体废物的堆存和掩埋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存在着潜在的污染,这种潜在的污染主要通过固

体废物的溶出物来实现。固体废物的溶出物比较复杂,一般含有无毒有机、有毒有机物、“三致”物、重金属(汞、镉、砷、锌、铬、铜等),渗出物对水质一旦造成影响,就很难治理,所以预防是的,也是最为积极的措施。 (4)固体废物的堆存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固体废物一般通过以下途径使大气受到污染:①在适宜的温度下,由废物中有害成分的蒸发及发生化学反应而释放出有害气体污染大气;②废物中的细粒、粉末随风力扬散;③在废物运输、处理、处置和资源化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 粉煤灰和尾矿堆场遇4级以上风力,可剥离1-1.5c m,灰尘飞扬高度达20-40m,在风季平均视程降低30%-40%;固体废物在焚烧处理时废物中含有的氯、氮、硫及重金属都可能变成氧化物和尘粒污染大气;煤矸石中如含硫大于 1.5%即会自燃,散发大量S O2,使周围大气中S O2超标。 (5)水污染的处置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 在很多水处理的工程中,都含有大量的污泥及其他固体废物,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它们将增加城市固体废物的污染,影响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目标的实现。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学习资料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 防控策略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 土壤污染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同时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环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应从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现状

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1)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六六 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 1.9%、1.4%。 (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科学初中二年级 土壤的成分(一)

4.1土壤的成分(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气等非生命物质; 3、学习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4、知道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测量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壤的成分。 难点:土壤中空气和水体积分数的测量。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招贤纳士(展示照片):以学校葫芦基地为题材,之前葫芦产量很高,但近几年产量越来越低,且葫芦不长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猜测可能原因是水、肥料、土壤…… 从学生的猜测中选择触手可及的土壤进行研究。 二、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一)活动:寻找土壤中有哪些生命物质? 组织学生观察从葫芦基地取样来的土壤,并寻找土壤中的生物物质? 学生:有蚯蚓、蚂蚁、蝼蛄、草…… 通过舒肤佳的广告,引导学生土壤中还有肉眼看不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微生物 (二)总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动物 土壤生物植物 微生物 (三)思考:(1)参照土壤取样器,自制简单的土壤取样工具(PVC管)(2)为什么要将土壤样本恢复原样? 三、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一)活动:进一步观察土壤,土壤生物要生存,根据生活经验或现有知识,你觉得土壤中还存在哪些物质。请写下这些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判断依据。(1)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污染修复总结

土壤污染修复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 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过量施用化肥; 农药; 重金属元素; 污水灌溉; 酸沉降; 固体废物;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5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 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6.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8.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

容量) 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 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 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 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 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 b.土壤环境状况 c.不同植物种类 d.伴随离子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 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 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 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 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 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 ①土壤Eh: 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城市环境污染,是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遗留在自然界,并导致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异,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的身体、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下面有整理的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我作了调查。 如今,人类的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而城市环境污染却愈加严重,正是因此,人类光顾医院的次数愈加频繁,我对人们居住环境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查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

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一、空气质量污染严重。 每天大街小巷都会有来来往往的车辆,人们可能不会重视,但又有谁会想到车辆的繁多不仅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更让地球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废毒气,以导致人们小则咳嗽,大则肺癌。我家附近有个造纸厂,每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我们常常看到造纸厂上空无烟滚滚,烟囱里冒出的云烟,大多是毒气,难闻之极,甚至导致我们患上不治之症。 二、白色污染严重。 据统计,近几年来,人们为了图方便,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次性碗筷、一次性杯子、一次性塑料袋……更令人气愤的是,人们不仅大量使用,而且到处乱扔。街头巷尾,到处可以见到人们遗弃的塑料袋;菜市场内,人们散去后,到处可见“五彩缤纷”的塑料袋和菜农残留的烂菜叶;公共场所也随处可见大家随地乱丢的纸巾和脏兮兮的口痰。有的甚至将皮鞋向街上随意一扬,为此,我们小学生也常常摔得人仰马翻。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

附件2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 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域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2020年拟安排6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不超过2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 —1—

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20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与风险监管技术与设备 1.1生态环境保护与风险防控国家重大环境标准研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以重大标准引领绿色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为目标,研究我国流域水生态标准制定技术并在长江、黄河流域应用。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标准并在重点地区试用。研究区域臭氧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修订及其重要前体物排放标准并在重点区域应用。研究体现区域污染特征及不同用途需求的土壤污染修复标准。研究构建涵盖陆域生态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安全等要素的区域生态调查、保护与监管标准体系。研究提出重点行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以及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风险防控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构建我国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编制流域水生态评价技术指南,提出长江、黄河流域水生态评价标准草案,形成流域分区差异化排放管控技术指南草案;编制排水综—2—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 土壤污染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同时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环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应从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现状

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1)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SS1-8)解读

暗棕壤栗钙土黄棕壤石灰岩土黄红壤黄色红壤砖红壤黄土 Ag 0.35 ±050.054 (±007 0.091 ± 0.007 0.070 ± 0.011 4.4±.40.20 ±020.057 ± 0.011 0.060 ±.009 As 34 ±413.7 土.24.4 0.658 6412 出6220 岀44.8 1.312.7 仕1 Au -0.00055-0.0017 0.00550.260 ± 0.007 -0.009-0.0008-0.0014 B 50 336 戈23 ±97 均53 ±557 ±-1054 ± Ba 590 ±2930 ±21210 ±5213 ±0296 ±6118 ±4180 ±7480 ±3 Be 2.5±.31.8 (±21.4 (±21.85 (±342.0 0.44.4 0.72.8 ±61.9 (±2 Bi 1.2±.10.38 0040.17 ±031.04 (±1341 449 ±50.20 ±.040.30 (±04 Br 2.9 0.64.5 0.74.3 0^4.0 0.7-1.58.0 0.75.1 052.5 05 Cd 4.3 ±40.071 0014 0.060 ± 0.009 0.35 ±.060.45 0060.13 ±030.08 0020.13 002

Ce 70 ±4402 出639 ±4136 出191 岀066 ±698 出166 龙C170 =962 出057 岀1-39- 7695 ^100 =668 ±12 Co 14.2 1±8.7 (±95.5 0.722 ±12 坐7.6 ±.197 ±12.7 ±.1 Cr 62 ±47 ±432 ±4370 ±6118 ±75戈410±368 ± Cs 9.0 ±.74.9 0.53.2 ±421.4 ±015 ±10.8 ±.62.7 0.87.5 ±7 Cu 21 ±16.3 ±.911.4 ±140 ±144^6390 ±1497 =624.3 ±2 Dy 4.6±.34.4(±32.6(±26.6(±63.7(±53.3(±36.6 (±64.80.4 Er 2.6±.22.1 ±41.5 (±34.5 ±72.4 0.32.2 032.7 (±52.8 (±2 Eu 1.0 ±13.0 (±20.72 ±040.85 0070.82 0040.66 ±043.4 021.2 ±1 F 506 ±22240 ±12246 =26540 ±5603 =28906 ±15321 ±9577 ±4 Ga 19.3 ±112 ±13.7 ±.931 ±32 ±30 出39 ±514.8 ±.1 Gd 4.60.37.8 062.9 0.44.7 053.5 0.33.4 039.6 0.9 5.4 05 Ge 1.34 ±.201.2 (±21.16 0.131.9 03 2.6 0.4 3.2 0M1.6 (±31.27 (±20 Hf 6.8 ±.85.8 (±96.8 (±814 28.1 ±.7 7.5 0.87.7 (±57.0 0.8 Hg 0.032 ±004 0.015 ± 0.003 0.060 ± 0.004 0.59 ±.050.29 0030.072 ± 0.007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 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级园艺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王玉芬 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

城市环境污染社会调查报告2篇

城市环境污染社会调查报告2篇 Social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城市环境污染社会调查报告2篇 前言: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城市环境污染社会调查报告 2、篇章2:城市环境污染社会调查报告 篇章1:城市环境污染社会调查报告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他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 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 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47.5%。然而在他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 程度是达到61%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45% 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 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

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农村土壤污染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于污水、废气、垃圾等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污染,而对于具有隐蔽性的土壤污染却很难察觉。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将长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本文分析了农村土壤污染产生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村土壤污染污染源措施 一、土壤污染概述及现状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而农村土壤污染则指农村区域内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受到污染。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到2013年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到严重污染。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土壤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二、土壤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大气污染土壤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和生活取暖排出的有毒气体,它的污染面大、覆盖范围广,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废气污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大气和水滴中转化为硫酸、硝酸等随雨雪落地,形成酸雨。酸雨不仅直接腐蚀农作物,而且降低土壤缓冲能力;二是固体颗粒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二)废水污染土壤 使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灌溉农田是导致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尤其农业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N、P、K等成分的肥效使农作物增产,因此大量农村农田灌溉用水来自于污水。但是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酚、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它们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中形成污染带。 (三)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污染土壤 化肥及农药的使用能大大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但是氮、磷等化学肥料的长期大量使用却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致使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四)生物残体和牲畜排泄物对土壤的污染 1、我国农村有大量的散养或小规模集中养殖牲畜的现实状况,由于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第二章污染物控制技术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的定义 (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土壤污染的特点 (5) 土壤污染的危害 (5) 土壤污染及治理 (6)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6) 土壤污染治理 (7) 修复技术 (9) 热力学修复 (9) 热解吸修复技术 (9) 焚烧法 (10) 土地填埋法 (10) 化学淋洗 (10) 堆肥法 (10) 植物修复 (10) 渗透反应墙 (10) 生物修复 (10)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在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 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被称为土壤圈。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 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 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有机质约占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中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因而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 土壤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土壤作为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土壤对 于外界进入的物质具有同化和代谢能力。由于土壤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人们肆意开发土壤资源,同时将土 地看作人类废物的垃圾场,而忽略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这种原因,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和荒漠化以及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土壤污染的形势极为严峻。 土壤污染的定义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土壤背景值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从岩石成分到地理环境和生 物群落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质上它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由于成土环境条件仍 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也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扩展,目前已难以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因此,现在所获得的土壤背 景值也只能是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数值。 研究土壤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 化,都需要与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所以土壤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 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 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另外,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 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等方面,土壤环境背景值也 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北京、南京、广州、重庆以 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西南红黄壤等的土壤和农作物的背景值研究。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是针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而言的。它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一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他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然而在他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程度是达到61%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45%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

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去年奥运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实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35%的人群还没有真正地去执行。不过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对于政府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访者的态度是政府的环保的监管力度还是有待提高和改进。 对于受访者反应的种种问题。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我们要多了解有关知识,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协助政府做好工作。其次,我们的生活中的废弃物要分类回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 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 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 小),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 行测定(测定有效钾,亦用此清液)。

二、有效磷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3PO4+10MoO4-+2Sn2++24H+ → (MoO4·4MoO4-)2·H3PO4·4H2O+2Sn++8H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城市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城市环境污染情况 调查报告

20XX年6月城市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大家整理了城市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阅读!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她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然而在她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程度是达到61%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45% 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

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中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她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去年奥运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实行塑料袋的禁用。可是在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35%的人群还没有真正地去执行。不过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对于政府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访者的态度是政府的环保的监管力度还是有待提高和改进。 对于受访者反应的种种问题。她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要多了解有关知识,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协助政府做好工作。其次,我们的生活中的废弃物要分类回收。尽量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